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宁夏固原市农民工就业与培训问题实地调研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11:01: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宁夏固原市农民工就业与培训问题实地调研总结

一、调研起因与调研组织情况

帮扶西海固地区学校建立“阳光书屋”是我校的一项自何灵华同学以来至今已持续7年的传统支教活动,2012年7月13-19日,我和李帅参加宁夏实践小分队西海固支教活动小组赴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开展调研,实践我很久以来都想参加的活动的想法。

作为专业课程教师,我参与这个活动还有一些专业方面的思考。我虽来自于农村且一直没有完全脱离农村,但目睹我过去较为贫穷的家乡黄冈麻城市近年来较迅速的发展,我对三农问题领域研究的切入点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参加本次活动的主要缘由有二:(1)尝试深入中国最艰苦、最贫困地区的最基层进行“抄底式”的入户调研,尝试观察和发现中国当前农村“三农问题”和“反贫困”等领域的真问题和根本症结。(2)本次调研可以实现教育、就业调研工作的联动,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前期积累的较好的调研基础,调研的人力资源也较充沛。

这次调研活动中我们整体上尝试探索了一个新的暑期实践活动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有二:

(1)将支持学生创业、科研和常态化的暑期调研社会实践活动一体化推动。这次我推荐带入活动的李帅同学

(2)在活动主题上整合进行多主题的有机整合,我院在原有的已经开展持续了七年之久的给宁夏贫困地区学校建立“阳光书屋”的支教活动的基础上,整合了学术科研项目“农民工培训就业财政补贴政策运用”课题的基础数据调研活动.(3)在人员构成上跨院整合多种类型的成员力争形成组合优势。本次调研整合了不仅有公共学院本院的学生,还有会计学院和经济学院的学生参加,不仅有学生活动骨干参加,也有李帅这种较为专业的实际创业开设了学术科研基础数据调查公司的学生参加,在实际活动中,这种项目和人员的多元组合显示了非常显著的优势,学生之间能力和思维模式之间的异质性与互补性大大提升了团队活动的效能。

二、调研前的准备与初步调研构想

在赴宁夏调研出发之前,我和李帅除充分准备好调研问卷和调研方案之外,还非常细致系统地做了准备工作,提前了解到了宁夏固原市的社会经济方面的5个典型背景:(1)自然条件上是最典型的干旱地区,固原所在的西海固1地区被 1西海固,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西吉、海原、固原、彭阳、泾源、隆德、同心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 联合国粮食署列入 “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这里自然条件恶劣,长期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1000毫米以上,且多发其他各种自然灾害。(2)经济上曾是最典型的贫困地区之一,西海固地区曾号称“穷极天下”,只是近些年有所改观。(3)典型的回族聚居之地,特别是我们调研的中心区域西吉县白崖乡更属于纯回族聚居乡。(4)在近年来的重大政策变量方面,调研地近年来正处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实施的后期,可能对农民生计和就业压力产生显著影响。(5)西吉县的马铃薯产业在产业富民方面非常具有潜力。

基于以上背景,在一般的调研内容之外,针对宁夏固原地区,我们初步拟定以下6个特别关注的问题:(1)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的实况;(2)实地考察当地农民生计现状和主要收入来源;(3)了解“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的实际成效及其可持续性,更关注与探讨政策截止后对农民生计的可能影响;(4)了解当地的马铃薯等产业的发展实况与发展潜力;(5)关注当地农民农民工培训政策实施的实际情况、实际效果和主要就业路径;(6)特别关注与深入探讨民族和宗教特性对就业观念与培训就业的影响。

基于以上构想,我们调研小组在抵达宁夏固原市之后,先后赴固原市三个县(区)之中的固原区、西吉县两个县(区)的劳动就业和教育部门进行了调研,获得了社会经济和就业培训工作的概况性资料,由范献龙老师在西吉县白崖乡政府获得全乡近年来接受过农民工培训服务的受训人员名单,随后分组分别深入受训人员最集中的白崖镇和小坡村周边的乡村按图索骥地开展了“地毯式”和“滚雪球”式的入户问卷调查和访谈,最终获得了38份调研问卷和8份深度访谈记录。

三、调研实施和阶段性结论

初步总结调研情况,针对我们的调研预想,得到以下阶段性的结论: 1.“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较大幅度地改善了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 在固原调研期间,放眼所及,到处是绿意盎然,山地基本都已经被树林覆盖,陡坡和沟谷中除了农作物,也有非常良好的植被覆盖,保护区的基本看不到大规模的羊群散牧,也只有极少的地方山坡上种植了较为耐寒的胡麻。这一是还林还草有效规避了干旱严重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坡岗地而只耕种条件较好的农地,二是还林还草有效保护了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三是修建的堤坝等小水利设施较好发挥了集水、保水的作用,四是粮食、财政补贴和转移就业与生态移民工作在安定民心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总体来看,固原地区未来实现生态环境的大幅改善 2白崖乡位于西吉县东北部,距县城26公里。属纯回族聚居乡,全乡辖14个行政村,70个村民小组,农户4126户、人口19146人。土地面积199.8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土石山区。全乡实有耕地154417亩,其中退耕还林36911亩。大家畜存栏7160头,其中牛存栏6070头,羊存栏10240只。2011年人均纯收入3318元,人均有粮380公斤。

2的前景应较乐观。

2.当地农民生活现状还相当艰苦,收入水平不高且可持续性存忧

总体观感而言,固原当前农村面貌约相当于20年前湖北黄冈地区的水平,具体而言:

(1)总体收入水平还较低,农民来自于外出务工的收入所占比重较小。西吉县农民人均年收入约为3100元作用,一般家庭年总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就算比较好的收入水平,而如果达到3万元即属于比较富裕的水平。

(2)住房方面与并不富裕的湖北黄冈地区约落后5—10年左右。固原市农村公交道路沿线的房屋普遍是近年来建设的砖瓦结构住房,但很少见到楼房;而在较为偏远的白崖等山区,基本都还是土坯瓦屋,有少数砖瓦结构的住房,也有少数家庭还住在窑洞里。

(3)农村用水条件较差,少数地区已经实现了自来水供水。这里比较特殊的是固原地区改善供水条件的成本远高于南方雨水丰富地区,因为干旱导致水质盐碱程度较高,所以在固原地区要改善水源必须耗费大量的改善水质的投资成本,如果考虑到灌溉用水等方面的需求,总体资金需求量极大。

(4)农民日常温饱问题虽然基本解决,但饮食结构过于单一。由于长期贫困和物产单一的历史原因,当地农民在饮食方面非常艰苦单一,除了馒头等主食之外,蔬菜方面基本就是一年到头变着各种花样吃马铃薯(土豆)和少许的绿色蔬菜,很多家庭还是一日两餐,普通农户常年都很少外购副食。

(5)家庭里的基本只有较陈旧的小屏幕电视,摩托车的普及率较低,其他近年来在湖北等农村发展较快的大屏幕彩电、洗衣机和电冰箱等电器极为少见。

3.“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的实际成效较好,但后续政策对生态效果和农民生计的可持续性影响较大。

如前所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的生态效果非常明显,当地民众也普遍认为这是一项很受欢迎的“德政”,山区民众家庭很多因为此项政策不用付出任何劳动就可以享受一笔稳定的粮食和收入补贴,在调研中很多家庭甚至欢迎继续扩大还林还草的范围。当地农民普遍担心一旦还林还草补贴到期后的生计问题,他们普遍将年轻人外出打工作为主要的出路。

4.当地马铃薯产业化程度并不顺利和理想,对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不可高估 在调研中我特别了马铃薯产业的问题,发现马铃薯确实已经成为当地的组要农业种植作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效果:

(1)种植马铃薯的肥料等相关费用也较高,导致其种植效益虽较之其它作物高一些,但收入提升率也不太明显。

(2)每家适合种植马铃薯的农地规模都有限,导致提升收入的总体效果不明显;

(3)马铃薯产业化不顺畅导致收购价格偏低且不稳定,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调研中得知西吉县前些年政府曾经大规模投资建立国有企业开发马铃薯加工并尝试承诺保底收购马铃薯。但是最终效益不良并且存在压级压价和不能信守承诺等问题,最后企业破产实现了私有化,至今为止马铃薯都没有真正实现产业化,价格的波动性也很强,导致农民对种植和发展马铃薯的信息不足。

总体来看,鉴于以上原因,希望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普遍大幅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存在较大的难度,比较而言,农民工转移就业对提升农户家庭收入的效果应更明显。

5.农民工转移就业积极但效果还不够显著,农民工培训的实效性也急需提高 具体存在以下表现:

(1)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意愿和实际行动都较积极,但就业机会、收入水平都不够理想,当前西吉县白崖乡机会每个家庭都有至少1人外出务工,但人均净收入超过1万元的很少,这一是当前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当地主要的建筑业等就业机会大为减少;二是因为基本都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月工资普遍难以超过1000元;三是很多属于季节性外出务工,工作不稳定且总收入水平较低。

(2)当地农民对技能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足,从而导致提升收益的效果有限。

在访谈中发现,当地农民对技术教育和就业的了解非常初级,根本不了解当前我国南方技术工人的“技工荒”的情况,他们还基本是凭体力从事建筑业就业,这种就业受影响较大,特别在北方积极性较强,最终实际收益不高;而与此同时,很少有家长意识到让孩子学习技术能够大大提升就业的质量和收入,他们更多地是觉得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本太高,这里既有财力不足的原因,更有视野不够开阔的影响。

(3)农民工培训虽有一定的规模但覆盖率太低并且实效不足。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少有人听说过农民工培训项目,并且有人反映项目受训时间过短,流于形式,最终受训农民还是通过自身的社会网络在并不对口的行业就业的。 (4)开展的农民工培训一般是半强制性的,根据规定,参加培训的人应该是18周岁到45周岁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培训意愿的人可以免费接收培训,然而,由于很多适龄青年都为了赚钱已经出去打工,所以存在部分接收培训的人不符合规定。据一位主任介绍,真正符合规定且为自愿参加的人大概只占10%。其他人参加的原因出于两点:一是乡政府及村委会强制要求,二是有培训补贴。 (5)大部分培训内容都有涉及:除了文秘、美容美发、制造等没有,其他都有所涉及,尤其是建筑装潢人数较多,影响较大。根据要求,培训的80%左右通过考试。实际上是98%以上的都能通过考试取得证书,分数区间人数最多的是60分以上到75之间的。

(6)培训效果不是特别好,满意度不高,有的曾经具体参与过管理的人员认为只能打2分。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民工素质较低,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第二,时间比较短15天道90天,很难学会一家门技术。第三,学习的时间与工作的时间冲突较大。

6.民族和宗教特性对就业观念与培训就业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未来西海固开展农民工培训与转移就业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鉴于西吉县白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纯回族聚居乡,每个乡镇和较大的村子,都有很好的清真寺,因此在调研中我们特别注重抓住机会就追问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回族的风俗对于学生接受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外出就业和通婚等方面的影响,但最终即使是在最偏僻的白崖镇黑窑洞村对50—60岁的老年村民进行调研的活动中,也发现民族和宗教特性对就业观念与培训就业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1)当地居民对接受现代教育和外出培训就业的态度都很积极

当地居民首先关注的都是家庭生计和财务问题,为了解决家庭生计和财务困难,接受现代教育和外出就业不仅可以接受,并且也都明显很认真地思考过相关问题。经反复询问,伊斯兰教的教义里面也没有任何阻碍学习技术、经商、致富的限制,他们的教义里面可能对于为富不仁和奢华淫逸的约束力更具体和更加不宽容,但是难道传统的儒家文化和任何其他文明曾经鼓励过为富不仁和奢华淫逸吗?区别可能只是对于不符合教义和传统行为的容忍度和制裁的落实程度不同而已吧。而宽容和尊重个性似乎是现代西方社会最为推崇的理念,而在现实社会中对这些基本理念很难简单地加以评议和取舍,这可能是以后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而法律系统可能恰恰就是扮演在理想与现实、群体与个体、传统与现代之间在某一时空中确定具体的可行的基准行为准则的角色吧。

(2)伊斯兰教文化对于农民工外出就业最具体的影响就是饮食上的区别 伊斯兰教要求信徒只能使用清真食品,但实际在执行中,“清真”的标准的实际执行时也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在西吉县的具体调研过程中,我才明确地得知,严格意义上的“清真”食品只能由专门修习过古兰经并达到一定标准的经师屠宰的牲畜才能算是“清真”食品,在传统秩序下,修习古兰经并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问题,也涉及个人的生计、发展通道和社会地位问题,但在现代社会产业分工和现代经济体系的强烈冲击下,绝大多数人可能已经很难享受到严格意义上的“清真”食品了。而在前期当地回族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只要对回族员工达到6-8人以上时设立清真灶,或者是充分尊重他们的饮食习俗给予个别的一定的饮食补贴即可解决这一问题。在劳动力供给日益紧张的今天,这种成本付出应该根本不是重大的障碍。

(3)伊斯兰教对于通婚的影响也并不十分显著 一是伊斯兰教徒之间由于自由恋爱最后异地通婚已经很普遍,我调研的一户人家,他们家的女儿就是在北京务工期间自由恋爱找到男友后远嫁到同心县去的;二是对于伊斯兰教徒和异教徒或非信众之间的通婚也并不禁止,只是要求不论男女和伊斯兰教徒通婚以后都必须改信伊斯兰教,这样一来实际上也是留出了一条解决之道。事实上,当初蒋介石为了娶到宋美龄,不也是改信基督教了吗?

总之,调研结束后,我觉得不同宗教和民族文化对人的影响远非本质的,人性和经济问题的普世性远高于差异性。固原市最偏僻乡镇最传统的农民和湖北黄冈市的普通农民本质上似乎并没有区别,伊斯兰教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和其他地区儒家传统文化的非常类似,让年老的没有受过很好教育的普通农民也非常注重整洁、礼仪和非常务实。

只要严守法律法规,真正尊重个人及适度地宽容差异,跨文化的交流和管理既不神秘,也非难事。

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调查报告

实地调研总结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问题

浅论农民工问题与就业壁垒

强化农民工培训问题调研报告

人力资源岗位大学生就业调研实地访谈总结

实地检查问题总结

基层反映:农民工就业培训几点问题

农民工返乡就业调研报告

农民工就业调研报告(推荐)

宁夏固原市农民工就业与培训问题实地调研总结
《宁夏固原市农民工就业与培训问题实地调研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