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5:21: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历史必修3第

(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2、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在儒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商人 A.不读儒学,文化浅薄

B.忙于经商,行为粗疏

C.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D.行为有违 “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

3、(2010·北京模拟)右图是位于山东临淄城南的稷下学宫,约创办与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中华精神汇聚处,最高等级的文化哲学交流地。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

A.齐鲁大地自古就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 B.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和发展 C.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春秋时期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

4、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A.礼

B.义

C.仁

D.忠

5、“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包括(

) 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确立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7、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被一些学者称为“专制君主参谋集团”的学派是: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8、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C.社会环境的变化

D.其他学说的衰落

9、董仲舒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时代特色”是指( )

A.新儒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B.新儒学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C.新儒学抛弃了传统儒学的陈旧观念 D.新儒学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

10、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D.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11、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二人称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二人争论不休。那么他们最大的分歧是:

南昌市城雕·鹅湖之会

A.朱熹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强调“心”是宇宙的本源

B.“天理”是不是 “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C.是否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D.是否进行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12、“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明朝一位学者说,“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下列哪句话能为这位学者提供依据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13、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反映了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李贽“异端”

D.经世致用思想

14、“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

2 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15、康熙称赞他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康熙称赞的“他”指的是

A.孔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16、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作者认为他们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7、明清时期以“异端”自居,自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事之至论”的进步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8、下列属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同思想的是

A.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反对重农抑商 D.主张“经世致用”

19、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20、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A. 抗清斗争高涨 B. 社会相对安定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二、材料解析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20分)、君与民的关系在中外政治发展中不断演变,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材料二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三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2) 材料二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8分)

(3) 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6分)

(4) 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2分)

3 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禀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6分)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理学影响的认识。(4分)

高2013届历史必修3第

(一)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轻义”等信息可知,儒家认为商人的行为有违 “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因此将其列为四民之末,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公元前4世纪中叶”可知,稷下学宫出现于战国时期,故选B项。A、D两项中的“齐鲁大地”与材料中“当时中国”不符,排除。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C项。

4、【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材料中“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反映了爱人的思想,这与孔子“仁”的思想一致,故选C项。

5、D

6、【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B项是孟子的思想观点。A项是荀子的观点,C项是墨子的观点,D项是韩非子的观点,均排除。

7、【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儒家主张实行仁政,道家主张无为,因此,被一些学者称为“专制君主参谋集团”的学派是法家,故选C项。

8、A

9、B

10、【解析】选A。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科举产生的士大夫”可知材料应该出现于隋朝之后,排除B、C两项。依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知材料反映了宋明理学对封建制度的维护,而不是明末清初的反封建思想,故排除D项选A项。

11、【解析】选A。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陆九渊开心学之体系,力学与心学的最大分歧是世界的本原是理还是心,故选A项。B、C、D是二者的共同点,均排除。

12、【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 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等信息可知,这位学者属于理学家,“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故选 5 C项。A项是邓小平的言论,B、D两项是心学的观点,均排除。

13、【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材料中强调的是“心”“意”“良知”和“格物”,这些都是心学强调的重点,因此应该选B项。

14、【解析】选A。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材料强调的是“究理”。这从材料中“道理便在上面”和“”道理方泱洽通透这出信息可以看出。因此,所谓的“究理”其实就是格物致知。

15、【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朱熹在理学上的成就,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6、【解析】选A。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先天不足”,“时代性的缺陷”等信息可知,作者认为他们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时代局限性,即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故选A项。B、C、D三项都是以A项为基础,均排除。

17、A

18、A

19、C 20、C

二、材料解析题

21、(1)重民生。戒奢从简;轻徭薄赋。(2)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3)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力量单薄;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民主思想影响有限。(4)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22、解析:本题考查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情况,需要结合材料,在弄清材料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1)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3)批判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虚伪;提倡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4)宋明理学维护专制统治,压抑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但理学注重人的气节和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小结

初二历史下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测试题

高一历史 必修2第六七单元测试题总结

选修3细胞工程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历史必修三测试题

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