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CAD实习报告(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11:52: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土木专业CAD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0年6月28日——2010年7月2日星期五

实习地点:昆明理工大学白龙校区

实习人:

姓名:田双能

学号:200711003338 班级:土木073班

CAD实习报告

一 实习项目: 土木专业CAD 二 实习地点:

昆明理工大学白龙校区CAD机房 三 实习内容:

这次实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让我们自己画几幅工程图,图纸由老师提供,以老师提供的图来画,但是图纸存在的错误要让我们自己找出并改正。 四 实习目的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熟悉CAD的使用,熟悉画图的基本知识。更让我们意识到各个专业使用的基本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掌握并熟练的应用, 更让我们知道计算机不是万能的,它也会存在错误.。 五 实习要求: 1

图纸要求:

(1)

学习道路工程中典型图纸内容及其表达方法;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92)(下简称“标准”),正确设置图框、线型、线宽、字体、工程单位、精度等,并对发放的图纸进行修改,在提交的图纸中进行合理设置;

(3)纵断面图:根据“纵断面例图”及《标准》,结合“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知识,学习纵断面需表达的内容、表达方式,正确设置绘图比例、图框、线型、线宽、字体、工程单位、精度等,添加断链、水准点等的标注,并进行图形修改,提交修改之后的图纸; (4)横断面图:根据“横断面例图”及《标准》,结合“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知识,学习横断面需表达的内容、表达方式,正确设置绘图比例、图框、线型、线宽、字体、工程单位、精度等,特别注意图形各个部分的含义及标注内容,并进行图形修改,提交修改之后的图纸; (5)构造物:根据“挡土墙例图”和“涵洞例图”,学习构造物部分需表达的内容、表达方式,正确设置绘图比例、图框、线型、线宽、字体、工程单位、精度等,特别注意图形各个部分的含义及标注内容,并进行图形修改,提交修改之后的图纸; 2 报告要求:

本课程完成之后,需提交实习报告一份,内容主要包括: 结合《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92)及“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知识,阐述道路“纵断面、横断面、挡土墙、涵洞等”等设计中应表达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并尽可能地采用专业术语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述,如:竖曲线、断链、水准点等。

六 实习时间

2010年6月28日——7月2日

实习体会 1 基本知识;

图幅、图标、会签栏、标注、文字、线形、线宽、比例等应按照《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92)及《道路勘测设计》等标准取值。 2 纵断面、横断面、挡土墙、涵洞等构造物设计要求

(1)

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组成:

(l)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标准横断面分为整体式路基和分离式路基两类。整体式路基的标准横断面应由车道、中间带(中央分隔带、左侧路缘带)、路肩(右侧硬路肩、土路肩)等部分组成。分离式路基的标准横断面应由车道、路肩(右侧硬路肩、左侧硬路肩、土路肩)等部分组成。

(2) 二级公路路基的标准横断面应由车道、路肩(右侧硬路肩、土路肩)等部分组成。

(3) 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路基的标准横断面应由车道、路肩等部分组成。 (2) 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的表达方式:

路基宽度、车道数,路拱横坡等都是根据道路的级别、设计速度等按照一定的标准及规范取值。

(3) 道路纵断面设计是根据所设计道路的等级、性质以及水文、地质、土质和气候等自然条件下,在完成道路平面定线及野外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完成下面几项工作: (1)依据控制标高来确定设计线的适当标 (2)确定设计沿线各路段的坡长及纵坡度; (3)设置竖曲线及计算竖曲线各要素; (4)计算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5)计算各桩号的施工高度

(6)若道路纵坡小于排水要求的纵坡度时,应进行锯齿形街沟设计;

(7)标注交叉口、桥涵以及有关构筑物的位置及高程,完成纵断面图的绘制工作。 (4)纵断面的表达方式:

平面线与纵面线组合: 道路平面和纵面线形组合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平面、纵断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避免出现平面高标准,纵断面低标准,或与此相反的情况,使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保持协调。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平、纵面线形组合应注意与周围环境相配合,充分利用公路周围的地貌、地形、天然树林、建筑物等,尽量保持自然景观的连续,以消除景观单调感,使公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

(1)平曲线应与竖曲线相互重合

平曲线与竖曲线相互重合,使平曲线稍长于竖曲线,并将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的中间,这是平、纵面最好的组合,如下图所示。如果做不到平曲线与竖曲线较好的组合,而两者的半径均较小时(一般指平曲线半径小于一般最小半径值),宁可把平曲线、竖曲线错开相当距离,使竖曲线位于平面的直线上,但如果平曲线与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曲线的位置可不受上述限制。

(2)平面曲线与竖曲线的大小应保持均衡

如果其中一方大而平缓时,则另一方也要与之相适应,不能变化过多。一个平曲线内含有两个以上的竖曲线或与此相反的情况,总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平曲线与竖曲线重合时,如果平曲线不大于1000m,当竖曲线半径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可在视觉上获得满意的效果。

(3)下列情况下应避免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

(1) 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凹形竖曲线的底部,应避免插入小半径平曲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如果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设有小半径的平曲线,驾驶员需驶近坡顶才能发现平曲线,会

导致紧急制动并急转转向盘而易发行车危险;在凹形竖曲线的底部设有小半径平曲线,会因汽车高速下坡时急转弯,同样可能发生行车危险。.

凸形竖曲线的顶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主要是因为这样的组合除存在上述所列情况外,还因组合后的扭曲使线形很不美观。

(2) 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互重叠。

(5)挡土墙的设计内容、要点及表达方式。

挡土墙按材料分为砖砌,毛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挡土墙,根据墙体刚度的不同,挡土墙又可分为刚性挡土墙和柔性挡土墙两类。刚性挡土墙是指墙体本身刚度较大,在土压力作用下墙体基本不变形或变形很小的挡土墙,如用砖、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建筑的重力式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扶臂式挡土墙等,柔性挡土墙是指墙体的刚度不大,在土压力作用下墙体本身会产生变形的挡土墙,如支撑墙,板桩墙,锚定板挡土墙等。但重力式挡土墙应用最广,是历史最长久的一种挡土墙,它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能就地取材等优点,但在具体设计中,还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主要的内容包括:挡土墙的高度、形式、挡土墙的具体的尺寸等。主要考虑的因素有(1)场地资料,如墙背填土的种类及排水需求,施工方法,冰冻深度等;(2)地质资料,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下水位情况及分布,根据勘察资料确定土壤重度r,内摩擦角θ,地基承载力[R]等;(3)可供作挡土墙砌筑的材料的石料或其它材料的名称、数量、运距等。 (6)涵洞是公路构造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设计与该公路的等级、使用任务、性质和将来的发展需要相适应,遵循了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有利于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设计时注意了满足行车、排水、净空等要求。

涵洞的类型决定了它的功能、造价和使用年限,因此涵洞类型的选择基本按照符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便于施工养护等原则。同时考虑了农田排灌的需要。综上所述可见涵洞类型的选择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1)道路的等级、性质和任务

(2)涵洞所处的地形、地质、水文和水力条件

(3)工程费用和造价

(4)当地筑路材料情况

(5)施工期限和施工条件

(6) 养护维修条件等。知道了如何选择涵洞类型后就要进一步了解各类涵洞的特点及使用条件了。 八 实习讨论

1在纵断面设计线的变坡点处,为保证行车安全、缓和纵坡折线而设的曲线称为竖曲线。我国规定:各级公路及城市道路在变坡点处均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的形状通常采用平曲线或二次抛物线,在设计和计算上抛物线更为方便,故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形式;而在表示上用圆曲线半径表示更为方便,所以通常均以竖曲线半径表示。

竖曲线的设置时为了是行车更安全、舒适,是道路更加美观。但是竖曲线设置的是否合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要求而定。

2 水准点既是是道路的控制点要清楚地标注该点的里程、高程等决定道路的总要标志。

九 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更进一步熟悉CAD的操作及相关的功能,不仅从从书本上了解了CAD,更从实践上掌握了CAD,虽然这次的实习有点仓促,但是我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学习和掌握CAD。

这次的实习还让我知道计算机不是万能的,它也会存在一些错误。暗示我们应该好好掌握好书本上的知识,才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十 实习中所出现的问题

1.字体要求是长仿宋,但是我们的CAD无此字体,是否可以采用仿宋的字体代替

2 CAD标准要求各种线形颜色比如说粗线是绿色,但是我考虑到图形的线形的美观及合理性,我采用其他颜色,还有就是标准要求细线要求为黑色,但是如果背景为黑色的话就无法显示,故我也采用了其他颜色。

CAD实习报告

cad实习报告

cad实习报告

CAD实习报告

CAD实习报告

cad实习报告

CAD实习报告

CAD,实习报告

CAD实习报告

CAD实习报告

CAD实习报告(材料)
《CAD实习报告(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