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庄子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1 17:07: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庄子》读书笔记

两千年前,那个充满绮丽、浪漫气息的瘦小老头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曳尾涂中、鼓盆而歌、千金邀相„„在他身上,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可发生。他时常颠三倒四,也时常牙尖嘴利;他嬉笑怒骂,他物化成蝶。因此,千年以后,有个更加浪漫的诗人吟出那旷古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使后世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庄周,老聃的继承人和道家的发扬光大者,给后世留下了太多值得深思和研究的精神遗产。粗浅涉猎几分,略有所感,权且记下,聊以自慰。

纵观全书,我最喜欢的还是《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不论庄子本意要表达什么,我第一印象就是其中的雄浑和磅礴的气势。特别是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更是将之发扬光大。但是,在此篇中,庄子着重讲述的是大与小的关系。蜩与学鸠代表那些浅薄、目光短浅之辈,而大鹏就是 有远大志向者的代表。现实正是这样,那些伟大事业的执行者最初往往受世俗非议,因为他们的远大抱负并不为世人理解。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东奔西走,但也饱受世人打击讥嘲,大鹏的南冥之行是很艰难的。修养高者,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庄子传承老子思想的表现,即“无为”,不求名利,不求功业,这与儒家“出将入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无怪乎在汉帝求长生求道丹前道家不受帝王青睐。至于后来道教兴起并在朝廷中占有一席之地,和帝王求长生不老有直接关系,但和道教一些思想的转变也有间接关系。不禁我又想起了今天的少林,在释永信大师的带领下,“开疆拓土”,少林走向了世界。很多人批判释永信大师离经叛道,有违佛家清净之道,将佛家推向了功利世俗的一面。但我想,在今天这样物欲横流,世态炎凉的社会里,少林的师傅们是否要靠一点香客的香火钱度日?修行是否意味着终日饥肠辘辘?释大师将中国的佛家文化推向世界是否不当?在影视中出现少林僧侣真功夫,再一次将中华武术推向世界是否有错?让世界重新认识少林是否不对?我想,这一切都需要一个辩证、清醒的答案,都需要斟酌推敲。那么对于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分歧我想我们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世界百位名人录》中,孔子排在第五位,老子在第73位,儒家“亚圣”孟子在第92位,其他几位中国入榜者有蔡伦、秦始皇、成吉思汗、隋文帝、毛泽东等,都不是学术上的圣人了。就此,也可以片面地看出,毕竟儒家在中国占统治地位两千年,对中国人的影响之巨大。但是,不能就此说道家就比儒家差几个层次。美国学者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广受世界人民的欢迎,而其中的思想,赫然是与自然水乳交融的返璞归真,这正是老庄的思想。说明,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似乎老庄思想更加可贵。今日播出了发哥主演的《孔子》,用现代人的思维和现代人的角度重新诠释了圣人孔子,我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好好拍一部《老子》和一部《庄子》,让我们重新回顾道家鼻祖的风姿!

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庄子是否算得上是清高呢?应该算是吧,他拒绝楚王的千金邀相,那样的高位厚禄都可以弃如敝履,怎么能不算是清高呢?由此我想到曾读过一篇文章,就是论清高,其中作者有个观点我认为很正确。世人评判是否清高的标准是什么?最基本的一条便是是否入了官场。从尧让天下与许由,许由洗耳以拒开始,历代文人也好,市井也好,就再也不能容纳官场中人清高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尽认同吧,但从没有人说他清高;包拯铁面无私,爱民如子,是好官吧,但也没人说他清高;纪晓岚一生智斗和珅,智计过人,是文人典范吧,但也没人说他清高„„至于广大爱国主义文人,诸如辛弃疾、文天祥、陆游等等,都“不”清高。反而是弃官为民的陶潜等人成了清高的代表。而庄子这个传奇人物,恐怕也是因为拒绝了高官厚禄才得以享有“清高”之名吧。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庄子真的去楚国当了丞相,那么是否他就不清高呢?进入官场,恐怕就失去了自由,弃

“无为”而“有为”了,这恐怕和道家思想相悖了。何况老庄追求的是真正的天地大道,那种境界是“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是这样的大道,那么入了官场,沾了功名,就已经违背了大道,这恐怕是庄子拒绝的重要原因吧。

庄子很多言行在常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譬如他的发妻亡故时,惠子前去吊唁,庄子竟然“鼓盆而歌”。在我们看来,庄子和他妻子感情一定不好,或是庄子之妻就是庄子害死的(现代人的悬疑电视看多了)。但是庄子却说人死只不过是“由有形的形体化为无形的形体”而已,这是“道”的体现。这正如“年有四季更迭”一般。乍听起来,实在是荒谬。但是,如果在一个夜深人静或是心平气和的时候,仔细想想,确实有他的道理。人固有一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其实就是从无形到有形再到无形的过程。少林大师讲“舍了这身臭皮囊罢了”,恐怕也是这样的道理。我曾听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位老母亲,只有一个弟弟,由于突发性心脏病离世。这位老母亲的儿子知道母亲和这个唯一的舅舅感情极深,怕母亲受不了,迟迟不敢告诉实情。后来当他告诉母亲真相时,母亲反应很平静。她说,人老了,总是要走的,你没办法决定亲人什么时候离开你,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好好活下去,不让爱你关心你的人担心,这就是对亲人爱人最大的关心。我的触动很大。也许庄子的观点太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但是,这位老母亲的话其实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人活着就好好活着,珍惜已拥有的一切,不要终日沉浸在自己的欲望中,总是在追求,没有时间去享受属于自己的一切,自己活得自由快乐,就是对所有关心你的人的最大关怀,因为他们不用为你担心。也许,“大道”是很难达到的,但是,“清静无为”的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衷心祝愿每个人都能适可而止,珍惜现在,清静无为。

庄子将死时,他的弟子欲厚葬之,他却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当弟子说出担心鹰鸟啄食他的尸体时,庄子又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其豁达可见一般。没有几人能有此大义。佛祖释迦摩尼当年割肉饲鹰,不也是因为这样的道理么?从浅显的意义上讲,的确如此,人死之后难免沦为蝼蚁之食,可是人总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为自己修建陵墓,大到历代皇帝修寝陵,小到寻常百姓花数金购置棺椁求土葬,又有什么意义呢?不如火化了痛快,省钱省力。从深层的意义上讲,这就和治理天下的道理一般。以偏见治天下,是无法臻于郅治的。如今我们国家采用的先富带动后富,先沿海后内地,先东部后西部的发展总体方针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先后启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计划,逐步缩短东西部贫富差距,实现最终的共同富裕。这样,就不会出现“夺此与彼”的情况了,真乃大智慧啊!

《庄子》,洋洋洒洒六万余字,内含天地至理,蔚为大观,晚辈后生只是浅尝辄止,断章取义,结合自己的浅谈拙见,联系一些今人今事,略有所感,倘有不足之处,感谢李老师批评斧正,不胜感激!

庄子_读书笔记

《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内篇》读书笔记

关于庄子的读书笔记

关于庄子的读书笔记

于丹《论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有种活法叫逍遥》读书笔记

《庄子》

庄子

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