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无端崖之辞

发布时间:2020-03-02 07:51: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目标:

1、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师生互动】

一、导入: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

让我们到他的作品中去领略庄子诗意洒脱的人生境界吧!

二、课前积累

《庄子》名言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但是比不上从前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

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三、走近作者

1、庄子其人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主要思想:核心是追求具有超越性和超脱性的绝对精神自由。不像其他诸子那样试图寻找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而是走向极端,认为现实社会存在本身,就是一张无所不包的网,是造成苦恼和苦难的根源。

二、整体感知:

(一)请二位同学分别朗读第

1、

2、则,正字正音。

(二)集体朗读,分则讲解

(三)梳理二则内容(学生讲解,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1、译文:简析:

这是庄子路过惠施墓前讲的一则寓言。在这则寓言里,表达了庄子对惠施的怀念。郢都人信赖石匠,才能让石匠削去自己鼻子尖上的污渍,并且在石匠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于石匠得以发挥卓越本领,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告诫人们,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够产生力量。

第1则:

以“郢人斫垩”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译文

简析:人做到了忘物和忘我,没有了负担,心态就能够变得轻松自如,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做事,就容易取得成功。生活中这类例子很多。列御寇的射箭术很高明,可以在胳膊肘上放一杯水的情况下还百发百中,他已经忘记了弓箭和射术,也就是说,射箭在他那里已经成了一种下意识行为,所以他射箭时看上去像是个木头人。但这还不够,当伯昏无人让他站到悬崖边上射箭时,他就腿软而射不出箭了,因为这仍是有心射箭的技巧,心中还装着个“我”,受着自己的束缚,因此射箭术达不到超一流。

从矛盾的观点来看,人与物是一对矛盾体,既对立又统一,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方,或集中于己方,势必加强对立的一面,不利于发展统一的关系。人与物不协调,则很难把事情做好。物我两忘,驾轻就熟,则能游刃有余,于无隙入有间。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拥有放松的心态只是其中之一,但却是不可缺少的。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决定成功与否。患得患失注定不能让成功驻足,怡然忘我才能浇开灿烂的成功之花。

三、教学拓展: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悟,课堂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复习提问。

二、整体感知:

(一)指名让学生朗读第

3、4则,正字正音。

(二)集体朗读,分则讲解

(三)梳理二则内容(学生讲解,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3、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倏和忽时常在浑沌的地方见面,

2 浑沌款待他们特别好。倏和忽共同商量报答浑饨的美德,说:“人们都有七窍用以看、听、吃喝、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凿成七窍。”一天凿成一窍,凿到七天浑沌就死了。

第3则:

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4、第4则:

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同家管理。

三、教学拓展: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悟。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品读先文:

探讨: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第3则寓言故事的理解。

明确: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例如:“*”、“大跃进”、盲目地建设“开发区”等等。

3、第4则寓言故事的之处在那里,庄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任公子的做为?

明确: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同家管理。

三、拓展延伸

思考:从第3则选文中看,做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如何使自己的行为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

【提示】任何决策都必须从客观规律出发,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想当然地处理问题,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做出决定,否则,即便出发点是好的,愿望是良好的,也同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惨重损失。

四、整体感知:

(一)指名让学生朗读第

3、4则,正字正音。

(二)集体朗读,分则讲解

(三)梳理二则内容(学生讲解,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5、文中把那种通过卑污下贱的行为去博得统治者的欢心,而获得功名利禄的人进行讽刺和嘲笑。如把曹商获得的“车数乘”、“车百乘”讽刺为是“舔痔”而得来的,并且说:“所治愈下,得车愈多。”这样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的追求不过是一种“功得机巧”,最终会导致“必忘夫人之心”(《庄子·天地》)。

6、

7、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五、教师总结课文。

六、作业:写一篇周记,从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学习感悟。

3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情感目标:

1、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庄子散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在庄子散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庄子在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呢? 板书课题:《无端崖之辞》

二、整体感知:

(一)请三位同学朗读第

1、

3、4则,正字正音。

(二)集体朗读,分组讲解

(三)梳理三则内容(学生讲解,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第1则:

以“郢人斫垩”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选段妙趣横生。 第3则:

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第4则:

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同家管理。

三、小结:

四、作业:自读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品读先文: 探讨: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第3则寓言故事的理解。

明确: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例如:“*”、“大跃进”、盲目地建设“开发区”等等。

3、第4则寓言故事的之处在那里,庄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任公子的做为?

明确: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同家管理。

三、拓展延伸 思考:从第3则选文中看,做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如何使自己的行为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

【提示】任何决策都必须从客观规律出发,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想当然地处理问题,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做出决定,否则,即便出发点是好的,愿望是良好的,也同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惨重损失。

四、总结: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即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要客观对面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承认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去认识社会,评价社会,要避免“好心”做出损害他人的事。

五、作业:

1、完成《导学》本课练习

2、预习《东海之大乐》,思考: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句熟语概括这段选文

无端崖之辞

无端崖之辞1

无端崖之辞赏析

无端崖之辞2

《无端崖之辞》教案

无端崖之辞 教案

《无端崖之辞》教案

无端崖之辞 导学案

无端崖之辞 导学案

无端崖之辞教案[优秀]

无端崖之辞
《无端崖之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