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科技制度转型

发布时间:2020-03-02 13:03: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科技制度转型

林怀志

(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工科创新班交通机电类专业2011级(1)班,学号:

3116207008)

摘要:随着中国的发展,想要进一步壮大,必须突破资源、科学技术等劲瓶的限制,其中科学技术的突破尤为重要,科技的进步能够治本,从而解决现所面临的窘境。然而,科技的进步正面临着制度限制、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怎样去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实现科技制度的转型、实现科技进步关乎我国未来的发展形势,关乎是否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科技创新; 科技制度; 利益关系;改革

一、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中占重要作用

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其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模式,改变了社会主义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在不断要求人们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的时代,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其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思维工具。总之,科学技术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感触比较深的就是年轻一代对电子产品的接受与使用能力远远高于老一辈的人们。

二、目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需克服的问题

科学技术如此举足轻重,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科技等方面处于低迷时期,在那特定的时代中,就科技方面,就主要任务三加紧学习,跟上世界的步伐。中国的“反工程”技术达到世界顶峰的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如此。然而,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进一步强大不得不面临资源缺乏,科学技术难以突破等颈瓶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实现科技的转型,但面临着以下难题:

(一)科技立法体系不完整。

虽然在1985年实施科学体制改革,但对于具体的实施细则以及实现上述目标的责任却没有具体落实,对专利的保护措施,对科技创新的成果不够重视,没有形成明确的评估科技成果的价值的措施。在中国山寨现象泛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锁转化成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二)科技投入没有形成规律性的稳定增长机制。

1995年以来,中国政府科技拨款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仅维持在0.6%左右

[2];而国际上普遍认为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1%的国家属于缺乏创新能力的国家。

(三)科技管理体制不顺。

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研发机构分属不同系统,协调配合程度不够;另一方面,部分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导致有限的科技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的整合。目前,中国科技管理部门包括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和军方等。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科技资金管理部门多,体系分割严重,政府资金与非政府资金相互分立、民用科研与军用科研分立、科技资源部门、地域相互分割,使原本有限的科技资源变得分散。科技部、教育部以及各省市政府,分别设有数百种以“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留学人员项目”等命名的专项基金,科研人员通过不同渠道,以大体相似的内容,重复申请课题或同一课题被重复立项,造成科研资金的浪费。

(四)科技投入方式不能有效促进成果转化。

大部分的财政科研经费主要以课题形式投向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科研院

[3]所,企业研究经费来源中财政资金的比例仅占14%。这种资金投入方式,一方

面造成资助项目重复与不足同时并存,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财政资金沉淀于某一部门,不能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中国存在着误区:中国是研究所办公司,而发达国家是跨国公司办研究开发机构,产学研紧密结合,发达国家的企业是研究开发活动投入和执行的主体。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企业没有担负起研究开发主力军的重担。

(五)协同创新不够。

中国科研创新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是封闭管理。在部门所有制下,多个研究项目和经费渠道的重复设置和封闭使用,使课题运行经费不足,技术人才短缺,科学研究的效率、科研设备共享程度和人才利用率低下。

(六)科研人员激励机制不足。

科研人员一般通过福利安排而非激励奖制。与前几年教师下海经商的现象同出一辙的是,中国科研院所人才损失率达到百分之五十。

(七)人才培养的方式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小学生“填鸭式”的教育,未能让学生培养一种创新的意识与能力。高校的商业化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学习成为就业的前提,就业成为学习的目的,都使得中国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解决上述问题,需解决的根本是利益障碍与封闭障碍。

没有足够的劳动收入或者在比别人努力的条件下,得到的却是与别人一样的回报。这就导致科研人员没有足够的激情,只是应付一下上级锁下派的任务。同时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多做多措,不做不错的心理,衍生的就是事物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推诿的不良习气,人与人间的相互隔阂,部门间的相互隔阂,部门联系不紧密,进而造成资源的重叠使用与浪费。另一方面,科学体制保障的不完善,没有给知识产权一个很好的保障,劳动者没有获得他所认为的价值,打击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到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也使得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的不足。相关部门的一把手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利与其不敢放手改革,,生怕承担责任的心态,也使得科学体制保障没有较好的发挥作用。在封闭的管理形式中,各部门不能统筹有效资源与信息,也是在为科学创新度不够作伥。

四、科学体制的改革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科技体制上,从行政驱动转型为法律驱动。

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后工业发展中国家,最为普遍的措施是从立法角度明确科技的优先地位。虽然,中国的《科技进步法》[4]已经明确提出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法规以及实施细则,上述要求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在现有法规的基础上,建议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科技投入的法律地位以及经常性财政收入的标准化口径,依法建立保障科技投入的稳步增长机制。在确保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重点加强投入决策的科学性,健全科技责任考评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在科技投入上,从节约资金转型为稳定增长。

从科技投入的增长轨迹来看,中国财政科技投入水平的增长速度波动较大。存在以节约资金为出发点支出科技资金的现象,真正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支出需要大幅提高。

(三)在科技管理上,从无限政府转型为有限政府。

政府应大力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与课题保持一定的距离,依靠科技中介机构完成课题的委托与评审。建议大力发展科技评估、科技咨询、技术合同仲裁、中介机构资质认证等专业的科技中介机构,政府可将课题管理下放到科技中介机构,重点建设并完善市场体制。

(四)在科技投入方式上,从单一的课题形式转型为研发合同。中国政府资金用于投入企业的研发经费明显偏低。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在企业研发投入中的杠杆作用。借鉴国际经验,以研发合同等模式逐步取代单一的课题形式,把企业培养成为创新研发的主体,帮助企业克服研发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外溢性和资源障碍。

(五)在科技创新上,从封闭创新转型为协同创新。

加大对合作性研发的支持,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以及生产制造环节的衔接,在立项初期即确定科研机构与研发企业的合作机制,克服以机构为中心的体系分割。

(六)对科技人才,从福利安排转型为激励安排。

在人才培养计划方面,中国推出的国家科技奖励政策、政府特殊津贴政策,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相对于中国庞大的科技人才体系而言,覆盖范围有限,没有形成稳定的培养人才的激励机制。为此,应建立覆盖全体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确保人力资源作为科技创新原动力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激励的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项目激励。打破个别人、个别机构垄断项目的现象,让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研发机构能够参与到项目中来,合作创新。二是权益激励。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参与企业科研,并给予一定的权益,包括股权激励。三是酬劳激励。目前,公益科研院所、高校的一般科研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界定课题中的报酬,使他们劳有所得。

四是精神激励。科学的真谛在于追求真理。科研人员需有四种精神支撑: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平等宽容的民主精神,合作共赢的时代精神,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那种做事、评价和决策最终取决于政府权威的习惯做法,应当让位于科学、民主的方式。惟此,中国的科研事业才大有希望,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新体系”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七)对于人才的培养

应从小做起,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与思维变换,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机会。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1] 《马克思主义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2页

[2]

[3] http:///wzlm/zwdt/czxx/10899.htm

[4] http:///content.asp?articleid=559

万科转型合伙人制度

中国企业文化面临转型

科技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加快科技创新 力促转型升级

科协系统科技咨询机构转型发展

朱嘉明:互联网文明与中国制度转型

中国科技发展史

中国科技史

中国科技名人

中国科技制度转型
《中国科技制度转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国科技体制 科技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