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科技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0-03-01 16:02: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绪论:我了解的最重要的事件是活字印刷术,在11世纪上半叶快要结束的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一种用陶土烧成的活字。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版是与宋代的文化繁荣有关的。宋朝继承了唐的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而且放宽了对学生出身门第的要求,一般人的子弟亦可进入太学,并且新增了画学学校和武学学校。和唐人相比,宋代的知识分子不但写诗,还写大量的词,画更多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北宋的徽宗皇帝也是有名的书画家。另外,在史学,地方志的编写方面也比唐代规模更加宏大,记述的内容更加丰富。除此之外,宋朝和金朝还开始流行化话本小说,这是明代章回小说的前身。如此繁荣的社会文化生活,对印刷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杭州)和成都,都有雕版印刷业的中心。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逐渐显示了它技术上的优越性——印刷匠可以用许多活字在印刷板上排版,而且这些活字还可以重复使用,因而免去了印一次刻一次版的麻烦。到了南宋末期的1241—1251年前后,在蒙古方面做官的理学信徒姚枢(1203—1280)教他的弟子杨古用活字版印刷出朱熹的《小学》、《近思录》和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前两部书的作者朱熹是南宋最有名的理学家,也是中国最早的私人书院——白鹿洞书院的创办者。朱的书首先被印出来说明南宋时私人教育事业相对于朝廷办的官学有了相当的独立性,学在官府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吕祖谦是和朱熹齐名的理学家,曾任国史院编修,在学术上很活跃,开浙东学派之先声,还曾邀集朱熹和陆九渊两派学者1175年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辩论哲学。朱,吕二人的书既不是宗教典籍,也非科学著作,但却是中国知识分子大量需要的东西。

在唐代发明雕版印刷,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的时候,曾经迅速把造纸术引入并传到西方的阿拉伯世界却没有积极地通过西域和海路接受中国的印刷术,并将它传入西方。这是因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大概认为印刷《古兰经》是对先知的不尊重。到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建立起来时,印刷术才迅速向欧洲传播。同时,元代的王祯又创制了木活字,接着朝鲜的印刷巧匠们又创造了铜活字。随着元朝时东西方的交往,欧洲人很快便利用了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几支语言文字中,最基本的字母只有二十几个,活字印刷就显得格外方便。在1455年,古腾堡用铅活字印出了《圣经》,《圣经》的机械化生产大批平民知识分子有了直接阅读这本原来由教会垄断了解释权的书。

第一章:古人生活在距今4万~25万年的时代,地质时代属更新世中期或晚期,考古时代属旧石器中期。在欧洲和亚洲都有发现。

中国的古人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以及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河套人,峙峪人„„这一时期的文化遗物主要发现于山西丁村和周口店。

远古的科技:主要是石器,有厚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小尖状器和石球等,其用途较为明确。这一时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石器比北京猿人的石器先进多了。

第三章:《诗经·小雅·大田》说:“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稺。田祖有神,秉界炎火。”《毛传》云:“食心日螟,食叶曰螣,食根曰蟊,食节曰贼。”因此将作物害虫分为螟、螣、蟊、贼四类。

第六章:在外力的作用下,地球的自转轴在空间的指向并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岁差。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了岁差。据《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祖冲之首先将岁差用于历法。

第八章:沈括首次推出冬至日昼夜“百刻有余”,夏至日“不及百刻”的结果。他还设计了“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梦溪笔谈》卷七)的演示实验,证明了“月本无光,日耀之乃光耳”,以及月相变的道理。对历代历法的积弊改进,推行了比较合理的“奉元历”,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更科学的“十二气历”设想:即以节气定月份,大小月相间的纯阳历。对指南针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把“方家以磁石磨针锋”而得的人工磁化针用来作试验,提出四种装置方法(水浮法,碗沿法,指甲法和单丝悬挂法)并分别评论,指出悬丝法“最善”及具体办法(“独丝、”“粘蜡”),还记载与验证了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现象。在光学方面,沈括对小孔成像、凹镜成像等成倒影(像)的诸种现象进行比较,得出“碍”(焦点)的概念(参见“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并具体描述了焦点处“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的现象,他称光通过“孔”“碍”成象为“本末相格”之术。他亲自查看了虹的成因而得出“虹两头都垂洞中”的记录,并说当时“自西望东则见”。通过“红光验尸”记录了民间利用新赤油伞滤光验出尸身上的青紫伤痕的方法。对透光镜将背面花纹字迹透现在镜面上的原因也从铸造工艺作了考察:“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纹)上差厚(厚度有差别),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在声学上沈括用纸人来放大琴弦上的共振,以便形象地观察,还记录了兵土用皮革箭袋作枕时“虚能纳声”的空穴效应,并深入分析了各种乐器制作、制钟等音乐声学问题。在《梦溪笔谈》中,他还记录了许多宝贵科技资料如《木经》(喻皓)、活字印刷(毕异),水利施工(合龙方法)等等。沈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亦展示了才能。沈括十分重视调查、观察、实测、实验,并且要“原其理”,“以理推之”。他倡导“见简即用,见繁即变,不胶一法”,这也是他取得天文、物理等方面独创性成就的原因之一,并且到过许多地方,广闻博见,知识丰富。他的科学思想受儒、道、元气说等的影响,同时注意核查他人在实测中的数据。例如在天文学方面,他详细观察五星运行轨迹(“如柳叶边缘”)和陨石坠落时的情景;为测量北极星与北天极的真实距离设计了窥管,每夜3次,连续三月,得200余图,得出当时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的粗测结论;作晷漏实验十余年,首次推出冬至日昼夜“百刻有余”,夏至日“不及百刻”的结果。

中国银行业发展史

中国期货发展史

中国股市发展史

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

中国玉器发展史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P2P中国发展史

中国航母发展史

中国轻武器发展史

中国大学发展史

中国科技发展史
《中国科技发展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