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孟子二章整理简答

发布时间:2020-03-02 22:18: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鱼我所欲也》简答题

1.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2.概括段意: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1)义,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尊重、团结、友好、互助的精神,是一种刚正之气,忠孝之气;

(2)我们中学生要做充满正义和正气的人,能见义勇为,能为正义事业、国家利益、民族尊严而放弃个人的私利甚至献出生命,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

(3)社会上的所谓“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是以“私利”为目的,不讲原则、不辨是非的盲目冲动,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文明道德规范的,结果是害人害己,这是不可取的。 9.《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善论”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原文回答)

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即羞恶廉耻之心)

1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在作者看来,什么情况是“苟得”?

为了获得利益或生命无视道义的存在,而放弃了道义。

1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按作者的意思,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辟患”?什么情况下可以“辟患”?

在义与利、生与义相冲突时,如果贪生足以害义时,就不能见利忘义,当求生而不害义时,就可以“辟患”。

13.在作者看来“贤者”有怎样的特点?

不为利益所动,不为强势所屈,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坚守道义。

14.古语有“君子不食嗟来之食”这广为人知的名言,它给人以怎样的教益?

做人要有自强的精神,有尊严有骨气,不能卑躬屈膝。 15.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强调它对人的重要性,可以决定人的生死。说明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放弃人格和尊严。“义”是人的本心本性,具有普遍性。 16.“是亦不可以已乎”中的“是”指什么?

一些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接受不义之财,见利忘义的丑恶现象。

17.纵观全文,你认为本文赞扬里什么?批评了什么?

赞扬时刻保持人格、坚守道义、敢于舍生取义的正气和精神,批评放弃人格、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丑恶现象。

18.孟子主张“舍生取义”,而当今社会的人们更强调“热爱生命”,这两者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不矛盾。“舍生取义”是从人格尊严的角度来教育人们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屈服于邪恶的势力。“热爱生命”是从人生态度角度来告诉人们要热爱生命,不能虚度光阴,不浪

费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

19.如何解释作者所说的“义”?在你的思想意识中,我们最应该坚守的“义”是什么?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舍生取义的义指道义和礼义、正义、诚信、真诚、诚实、守信。 20.开篇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生和义的关系,证明了义比生更重要这一中心点,用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常理进行类比,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好处:这样为了让人更容易理解义比生更重要一道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人更容易接受。

21.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作者从个人成才、国家治理两方面论证。

2.课文 6.你能列举孟子的名言吗?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7.关于“顺境成就人才”还是“逆境成就人才”的辩论。

答:(1)环境与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上讲,“顺境”更有利于一个人的进步和成长。而“逆境”不利于人才的造就。

(2)但是,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只是外因,都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决定因素。有的人身处“顺境”,具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不思进取,虚度年华,最后一事无成;而有的人虽身处“逆境”,但能磨炼意志、发愤图强,却终能获得成功。

(3)由此可见,顺境和逆境只是一个人成才的外部环境,是外因,能否成才关键在于内因,在于自身的主观努力。一个人不管环境如何,只要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毅力,终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8.如何理解“多难兴邦”?

答: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的磨砺之时。挫折灾难面前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众志成城,能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9.如何理解“人恒过,然后能改”?

答:(1)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但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使错误变成正确的先导,从而激发进取的意志,有所作为;

(2)但有些错误是不能犯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如闯红灯酒后驾车造成车祸,给自己给他人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和灾难;

(3)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三思而后行,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不断的完善自己。

10.现在是和平时期,你对国歌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何理解。

答: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处于和平时期,国力强大,但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时保持忧患意识,时时提高警惕,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古训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孟子二章整理简答

孟子二章整理简答《鱼》《生》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整理简答
《孟子二章整理简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