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兴文县培育竹产业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2 10:55: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兴文县培育竹产业研究 兴文县人民政府研究课题组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全新概念,要求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表明了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兴文作为一个矿业大县和喀斯特地质结构特征显著的旅游大县,加大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发展竹产业可以修复矿区生态毁损,涵养喀斯特地区水源,有效保护水土流失,营造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同时,培育发展竹产业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技术要求不高而市场效益好的林业经济产业。为此,县政府政策研究室牵头,林业局等部门配合对我县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

一、发展现状

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属于长江上游流域区,东接叙永、北连纳溪、江安,西与长宁、珙县相邻,南与云南威信连界,全县幅员面积1373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人。全县林业用地面积62482.7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48483.8公顷,疏林地115.2公顷,灌木林地6999公顷,未成林造林地5226.7公顷,无林地1653.4公顷,森林覆盖率44.5%。全县竹林资源非常丰富,有楠竹、慈竹、黄竹、苦竹、方竹、水竹等30余种,全县竹林面积7270.6公顷,其中楠竹3622公顷,苦竹450公顷,慈黄竹2451.6公顷,水竹491公顷,其它竹类256公顷。由此可见,兴文林业资源丰富,竹类资源同样富集。

从竹产业现状看,培育发展的前景可观。竹笋:2006年全县竹笋产量9550吨,亩产175斤,全年县内市场鲜销610吨,县外鲜销1920吨,县内农民粗加工销售4120吨,农民自己食用2900吨。全县小型竹笋加工厂4家,年加工消耗竹笋560吨,产值211.7万元,加工增值125.1万元。竹材:2006年,全县年消耗楠竹60万根,杂竹2200吨。全县有竹材加工厂4家,竹材加工年产值920万元,获利280万元。竹浆:全县草纸生产手工作坊极少,杂竹消耗极少,全县目前尚无机器纸加工企业及竹压板企业,仅1.9万吨杂竹销往外地纸厂,每年尚有4.5万吨杂竹待开发。

二、存在问题

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一)竹资源丰富,竹笋丰产技术差,亩产低。全县竹林面积7270.6公顷,竹笋产量9550吨,亩产仅175斤,离丰产尚有较大的距离。

(二)竹笋销售率低,农民效益低。全县竹笋产量9550吨,除了大部分农户在县内鲜销、粗加工及自食外,县外销售均为外地商到县内现场采购,价格低廉,农民收益低。

(三)竹类加工未成规模,增值少。全县竹笋、竹材尚无深加工企业,粗加工产品没有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质量标准、技术规程、认证管理、贸易准则等进行生产管理,致使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廉,竹资源增值低,农民收入低。

(四)雪灾造成损失严重。今年1月11日以来,一场罕见的持续低温和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我县全境。这次冰雪灾害也给全县森林资源造成了灾难性的巨大损失,县境内尤以仙峰、周家、毓秀、九丝城、僰王山等乡(镇)最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林业受灾面积达50万亩,损坏楠竹32.46余万株,毁坏林木蓄积7.73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4230余万元。

三、培育模式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兴文实际,可采取如下培育模式进行发展:

(一)稳定所有权,稳定竹林承包责任制。实行谁造谁有,允许继承、转让、合股的政策。在发展竹业资源上,县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所在权上,坚持“谁造谁有,谁造谁受益”的原则,稳定了林权,并允许合理的继承、转让;在培育造竹上,主张合股造林,鼓励大户承包造林。

(二)加强竹资源管理,严格限额采伐。全县竹类纳入限额采伐管理,严格执行采伐逐级审批制度,坚持依法合理采伐,实行县、乡、村三级监督管理,确保无乱伐现象的发生。今年尤其要做好受损林地生产力的恢复,严格控制2008年春季竹笋挖笋量,保证竹林后续发展,尤其是僰王山景区的楠竹密度要保持在180根/亩左右,确保及时恢复翠竹景观。

(三)充分利用优惠政策,调动农民造竹积极性。1999年以来,县里先后启动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县上抓住两大机遇,鼓励农户造竹,至目前,已利用两大工程优惠政策造竹3500公顷。

(四)因地制宜,发展乡土竹种。根据竹类分布特点鲜明,楠竹集中分布在僰王山镇,方竹分布在仙峰苗族乡,慈、黄竹分布在古宋镇、大河乡、莲花镇,苦竹则集中在古宋镇、大坝苗族乡、僰王山镇等。根据竹类分布特点,在竹种规划上采取对号入座,并就地解决竹苗的办法,发展乡土竹种,如仙峰苗族乡近几年已发展方竹0.8万亩,僰王山镇新栽楠、苦竹2.3万亩。

四、发展思路

主要是“133”发展思路:

(一)理清一个发展思路。我县竹产业发展思路是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在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的同时,坚持面向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利用竹林资源,优化竹产业布局,创新运行机制,以效益为中心,抓投入、夯基础、建基地、兴企业、强文化、促旅游,加快竹产业发展,推进竹产业升级,着力把竹产业增长的切入点放在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上来,促进竹产业又快又好发展,为兴文经济兴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二)明确三大发展目标。目标一:拟在3年内对现有10万亩低产竹林地加强科学经营,提高产值,新造竹杂竹5万亩,使全县竹林面积达到15万亩。目标二:以市场为导向,建立2—3个标准化无公害竹笋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兴文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目标三:建立1—2个竹材深加工企业,实现竹产业最大增值。

(三)建设三个竹林基地。第一建设楠竹苦竹基地。以僰王山、古宋镇为重点建立丰产楠竹苦竹基地6万亩。使丰产楠竹林年亩产笋800斤以上,亩产楠竹30-40株,年亩产值1200元以上。丰产苦竹林年亩产苦笋2000斤以上,年亩产值1500元以上。6万亩丰产楠竹苦竹基地年产值7200万元以上。第二建设杂竹基地。以莲花、太平、古宋为重点建立优质杂竹基地7万亩。到2010年,年产量12万吨以上,产值4000万元以上。第三建设方竹基地。在仙峰建立优质丰产方竹基地2万亩。到2010年,力争年产优质方竹6000吨,产值1200万元以上。

五、对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夯实竹产业原料基地。在资源培育上加强政策与资金投入,通过各种有效措施鼓励农户发展竹林。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的实施要向竹资源的培育倾斜;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竹加工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各级政府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竹产业开发,促进全社会的各种资金投向竹产业发展。

(二)优化资源配置,实施规模经营。建设趋同,产品趋同,重复投入,低水平、无序竞争是我县竹产业无法做强做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县内竹类产品的经营、加工企业以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实现固定资产、加工技术、人才和市场的整合与重组,克服建设趋同,重复投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不断加强竹材不同部分加工、不同产品加工,甚至是同类产品不同工序的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生产效率,搞好综合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和系列加工,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做强做大竹产业。政府为加工企业协调提供土地、税收等多种优惠政策和条件,积极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建设和服务。

(三)增加科技含量,依靠科技兴竹。首先要大力推广应用笋用林、竹材林、笋材两用林丰产技术,搞好松土、除草、施肥、合理挖笋与护竹、病虫害防治,不断提高林地林地的生产力;其次,要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创新加工工艺,努力提高竹材综合加工利用率,不断降低单位产品的原料消耗成本;三是更新质量观念和管理手段。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等生产技术,按照国际质量体系、绿色食品认证体系、环境管理标准体系,森林认证体系,建设竹产业基地,管理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确保产品质量,塑造属于兴文的品牌、兴文的名牌,冲破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开拓真正属于我们的市场,拉动竹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品牌战略。虽然竹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竹类产品的市场前景看好,但我县的竹产业为什么总是停滞不前?关键是没有找到市场,不知道市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没有解决好市场、品牌、质量和生产四个环节的问题。因此,我县必须实施好创品牌、创名牌的市场发展战略,切实解决好市场、品牌、质量和生产四个环节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市场,准确把握市场,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然后用生产标准化保证质量,用质量打造品牌,维护品牌,用品牌打拼市场,维护市场,用名牌拓展市场。

(五)搞好竹资源综合开发。充分利用竹子的广泛用途,发展综合利用型竹产业。竹子的竹笋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纯天然绿色食品,竹材、竹篼可加工成工艺品、玩具外,更可用于建筑、材料、化工、家具、装修、装饰、造纸、医药等各个领域,竹叶、竹箨也可以利用。同时还可以依托竹林开展森林旅游、林下种植和养殖等等。今后我县应广泛开展竹类资源综合开发、竹林经营利用方式和竹子用途利用的研究与探索,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综合利用型的竹产业。

安徽竹产业发展规划

竹产业调研报告

竹产业介绍材料

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培育与发展对策研究

产业区培育工作总结

产业研究

浅谈安吉竹产业发展前景

楠竹产业调研报告

楠竹产业调研报告

竹药产业建设工作总结

兴文县培育竹产业研究
《兴文县培育竹产业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