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岗位职责

产业研究岗位职责(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03 07:50:45 来源:岗位职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产业研究

产业研究

The Industrial Study

我国牛奶产业现状分析

当前一些影响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深

层次原因尚未消除,保障奶业稳定和谐发展 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诸多环节存在的矛盾 尚未解决。加之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回落, 及面临困境

出口量减少,很可能导致奶业出现新的波 闫成华 黑龙江省工程咨询评审中心 150008 动。

2、加工环节:企业无序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近年来,由于部分地区乳品加工企业

如:河北省财政安排3.16亿元资金对奶牛

【文章摘要】

过度密集,无序竞争,奶源不足问题日益突 实行补贴,按照2007年奶牛存栏158万头为 “毒奶粉”事件使我国牛奶产业面

出,奶源不足反过来又导致了企业产能的相 基数,每头奶牛补贴200元。唐山市财政对 临严峻挑战,消费者对奶业市场信心瓦 对过剩,造成奶业加工资源的浪费。多数乳 收购原三鹿乳品加工企业和日处理鲜奶50 解。文章分析了在金融危机和行业的双 品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主要通过奶站来连 吨以上的奶粉厂,收购生鲜奶每公斤补贴 重压力下,我国牛奶产业的现状,以及 结。奶价主要由企业制定,通过奶站实施, 运输费0.2-0.4元。对代加工奶粉或者自己 制约奶业健康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最 农民只是被动接受,基本上没有任何发言 收购鲜奶用于奶粉加工的中小型加工企业, 后提出了为使我国奶业度过困境的主要 权。一些地区奶站过多,互相争夺奶源,难 每吨奶粉补贴4500元。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应对措施。

以和农民之间形成共同针对企业的利益连接 决定从主席预备费中安排1亿元资金,重点 关系;同时,奶站过多导致平均规模过小, 支持伊利、蒙牛两大企业加大检验合格生

【关键词】

不足以形成对企业的制衡力量,奶站在和企 鲜奶收购。

牛奶产业;现状分析;面临困境

业的博弈中也处于被动地位。

2、“毒奶粉”事件告诉我们,我国奶业 当前我国奶业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

必须走质量效益之路。从培养奶源基地、合 2008年9月份的“毒奶粉”事件,使得

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从总体看,我国奶牛 理产业规划、加强监督管理到加大科技投 我国牛奶产业发生惊天逆变。根据国家统计 单产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一半。原料奶供给 入、丰富产品种类、规范竞争模式、拓展消 局提供的数据,2008年9月份和10月份中国 的质量和价格也制约乳品加工企业做大做 费市场,从各个环节进行推进.使奶业彻底 液体乳和固体乳制品生产同比分别下降18. 强。由于规模小,每个农户向奶站交售鲜奶 实现从量的提高向质的提高转变.促使奶业 7%和32.5%、15.59%和32.39%。“毒 的数量有限,而不同农户饲养的奶牛由于饲 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奶粉”事件严重打击了中国消费者乳品消费 料配合比例、奶牛的健康程度等存在着差

3、把握机遇,练好内功,迎接挑战。一 信心,消费量明显下滑。消费者对整个奶业 异,其原奶的质量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方面三鹿事件使我国奶业进入了冰封期,我 市场信心瓦解,致使国内现约有30万吨的奶 但奶站无法区分,导致好奶差奶混在一起, 们应趁此机会,改变原奶生产方式.建立规 粉库存积压。

原料奶的整体质量难以提高。奶产品不耐储 模养殖模式,提高奶牛养殖科技水平,降低 存,上下游之间关联度高,养殖产业的质量 生产成本。改善乳品质,实现经济效益的最

一、我国牛奶产业现状分析

低直接影响乳品加工行业的竞争力。

大化。另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 当前,中国乳品市场正面临着严峻的

3、销售环节:市场需求潜力尚需充分开发 下,原料价格走低,燃油费用的下降使得饲 挑战,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 市场消费是奶业发展的原动力,我国

料成本降低,对于目前我国奶业现状来讲也 示,2008年1-8月我国出口乳制品11万吨, 奶业能否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

是一个机遇。

价值2.8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4 否有效地培育开拓奶类消费市场,把乳制品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同时加快建立我 %和50.4%。但“毒奶粉”事件发生后,10 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但从目前看, 国奶源和乳品加工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均分 月我国乳制品出口量迅速降至1036吨,同比 我国奶业市场需求潜力远远没有开发出来。 的产业化链条,才能实现奶农和乳品企业的 下降91.8%。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农产 根据2007年版的《膳食指南》,每人每 双赢。

品市场价格整体趋于下跌,进口原料奶粉的 天应喝奶300克,是目前实际人均消费量的 价格比我国同类产品的成本价还低7000元

3.9倍。当前我国广大城乡居民不是没有饮

二、我国牛奶产业面临的困境

/吨,再加上我国乳制品标识制度不完善, 奶的需求,许多消费者也不是没有消费能 当前制约奶业健康发展的生产、加工、也影响了国产乳制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我 力,而主要是没有喝奶的习惯和意识。我国 销售环节仍面临三大矛盾,如何从这些困局 国原料奶收购价也面临着寒冬。

每年啤酒消费量约为牛奶的两倍,白酒、碳 中突围,成为奶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几部委

酸饮料、矿泉水消费量接近牛奶的消费量,

1、生产环节:原料奶价格受双重挤压状况 共同制定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该 城市许多中小学生宁可花钱买饮料和矿泉水 仍未根本扭转

《纲要》明确指出,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 却不喝牛奶。我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增长速度 目前,我国奶业市场原料奶价格受双

集中反映了我国奶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 与人均GDP的增长呈正相关,收入每增长 重挤压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在产前, 和问题:一是在奶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 1%,乳制品消费就会增长0.674%。

近期玉米、豆粕等精饲料价格一直呈上涨趋 只求数量、忽视质量的倾向;另外乳制品生 势。2008年上半年玉米价格为1780元/吨,

产企业盲目发展,产能过剩,争抢奶源,无

三、我国牛奶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比去年同期上涨了9.2%;豆粕价格为4500 序竞争,缺乏社会责任感。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波及了国内

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68.16%。在产后, 我国奶业的确面临危机,但从另一角

各行业,大环境和行业的双重压力,使得关 乳品加工企业利润低,甚至出现亏损。目前 度考虑.也可以解读成为危险与机遇并存。 于如何推动乳业自身发展,成功度过当下危 原料奶价格已有回落的迹象,市场上个别产

1、为保证奶业生产的稳定,各级政府

机成为重要的课题。在2009年政府文件关于 品又有过度促销的苗头。

相继出台了稳定奶业生产的扶持政策。例 现代商业76

MODERNBUSINESS

推荐第2篇:产业副场长岗位职责

产业副场长岗位职责

一、按场管委会班子成员分工情况,协助场长抓好产业工作,管理日常产业事务。

二、科学疏引生产经营项目,做好做实产业工作。

1、传统产业项目科学有序生产。

2、绿化大苗的市场寻找,积极完成经济指标。

3、四小自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三、负责对场林业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并进行科学分析评估,掌握熟悉第一手资料。

四、负责产业项目的生产质量,技术要求,现场监督检查,资料建档等管理工作。

五、切实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工作,保障产业工作的安全生产。

六、经常性组织开展产业业务专项培训和自觉促进管理层面的知识更新,提高业务和工作能力。

七、按时上报产业管理月报表,年终向主管产业科书面汇报全年产业工作。

八、配合其他班子成员的分管工作(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做到互同互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从而形成搞活场一切事务通盘棋的战略。

九、搞好场长临时安排的其它工作任务。

太白河林场

二00八年三月七日

推荐第3篇:产业运营部岗位职责

一、产业运营部

1、按照公司愿景和董事会决策,根据投资企业产业经营情况,制定公司发展规划(包括但不限于投资企业管控目标、项目运作规划、资产利用规划和股权投资退出规划)。

2、按照公司发展规划,对投资企业形成财务战略导向的管控。

3、按照公司发展规划,就相关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拟定项目立项报告,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

4、分析公司资产现状,监控企业资产经营,做好资产确权工作。制定资产利用规划,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

5、按照公司发展规划,选择股权投资项目,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组织实施公司股权增值的运作,包括股权转让和投资企业上市。

6、按照公司发展规划,选择股权投资项目,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组织实施公司股权增值的运作,包括股权转让和投资企业上市。

7、为公司业务提供支持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融资、人才和公司关系的资源型支持。

推荐第4篇:产业管理中心岗位职责(推荐)

一、产业管理中心在后勤集团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协助集团做好后勤产业的规范管理,做好发展规模经济的基础工作。

二、全面负责后勤集团的产业发展与管理,完成集团所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

三、根据国家的政策与法规对下属企业,按企业化的要求进行督促、检查。

四、根据集团的要求,与下属企业订立各项指标,下达任务。

五、组织下属企业进行各类学习,协调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矛盾。

推荐第5篇:主管产业副局长岗位职责

1.在局长的领导下具体分管广播电视产业发展。2.提出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规划,制订工作计划,提出落实措施。3.着重落实广告管理工作,使广告向产业化健康有序发展。4.做好广告审查,确保广告播出安全。5.真抓实干,依托广播电视,协同职能部门积极开拓新业务,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广告收入。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产业。6.负责分管股室岗位目标责任的考核,工作任务的督促、检查和落实。7.抓好所分管股室人员的培训工作。8.落实局会议决定,做好局长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推荐第6篇:核桃产业发展研究

山阳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山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发展核桃奠定了坚实基础。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自1958年1月31日毛主席指示:“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以来,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不懈努力,特别是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以来,我县核桃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我县核桃发展潜力和增收愿望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解决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核桃产业作为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按照“基地产业化、发展专业化、管理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的思路,以“抓规划、上规模、强科技、扶龙头、增效益”为着力点,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校地合作、良种引进、基地建设、科学管理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核桃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使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实现了“五大转变”,即由农户零星栽植向集中连片规模化栽植转变,由坡地、土壤瘠薄地向平地、土壤肥沃地科学化选址转变,由广种薄收、粗放管

- 1

桃嫁接专业队嫁接良种核桃5万株以上,累计嫁接50余万株,有力促进了核桃良种化进程。目前,全县良种核桃面积达到28.8万亩,占核桃总面积的48.3%。

三是科技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下,积极开展核桃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课题的试验与研究,采取进校培训、课堂培训、实地培训等方式,通过课堂讲、多媒体看、实地操作等办法,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910余场次,培训技术干部及农民3.2万人次。同时,积极与商洛市核桃研究所合作,大力推广核桃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使核桃先进栽培技术第一时间在我县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从2008年起组织核桃防治病虫专业队和核桃修剪专业队,每年防治病虫2万亩以上,整形修剪1万亩以上,在全县起到了核桃科管的示范推动作用。城关镇桃园村核桃科技示范基地被商洛市科技局命名为“商洛市科技创业示范基地”,高坝店镇石头梁村核桃科技示范基地被陕西省科技厅命名为“陕西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四是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坚持以“校地合作”为支撑,按照县上主抓“四个五”、镇主抓“三个一”、林业干部包抓“三个示范”的工作思路,狠抓良种建园、嫁接改造、综合科管、病虫害防治等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了城关权垣核桃高接换优、法官庙和户垣核桃林下养殖、高坝石头梁核桃规范化栽植、高坝寺沟高效集约化管理等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全县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5年全县核桃总产量达到1.51万吨,平均单产52公斤/亩,总产值422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58元。目前,全县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核桃专

- 3

我县两个核桃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陕西智源食品有限公司、家金商贸公司也缺乏流动资金,严重影响了生产和销售。

二是散户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目前,我县核桃的生产经营模式仍然是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散户经营模式,规模小、效益低。果园承包、土地租赁、土地流转、公司经营等规模化经营模式仍然在起步阶段。由于散户经营,规模小、产出低,引起不了农户足够重视,加之,青壮劳力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中多数为老、幼、病、残,因此,不除草、不施肥、不修剪、不防虫等放任生产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技术力量不足。全县用于核桃产业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作为县级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单位的县林业站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10名,编制16名,差额6名。各镇(办)更是严重缺编,从林业站改编入农业综合技服务站后,一般有1-3名林业技术人员,有的镇无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成了空白。由于林业技术力量不足,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不到位,果农缺乏核桃综合管理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较大程度影响了核桃综合管理技术的推广和核桃产业的加快发展。

四是良种推广不规范。近几年虽然加大了核桃良种推广力度,良种育苗、良种建园和高接换优都要求实行了良种化,但是在良种引进、良种管理、良种调运、良种采集、良种育苗、良种采穗圃建设、良种建园等方面存在不少疏忽、漏洞和缺失。如采穗圃建设、育苗资质的认证、品种鉴定、良种考察、质量管理、档案管理、质量督查、责任追究等诸多方面缺乏严格的管理程序和制度,因此,出现了部分品种不清,来源不明的劣质苗木。一定程度影响了产量、质量和效益,

- 5

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理念,以优势带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产业推进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学化管理、合理化布局、良种化栽植、标准化建园、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优质高效、规模发展、集约经营、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一手抓综合科管,提质增效,一手抓规模建设,整体推进。充分利用“四旁”及空闲地扩大良种核桃发展规模,有生产管理条件的地方,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扩大核桃良种精品园建设规模,通过综合科管、品种改良、规模扩张、体制创新为核桃产业发展和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发展目标。按照全县农业人口以“人均二亩良种园、增收2000元”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一区五带五园”建设目标,走管理科学化、品种良种化、栽植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的道路。在基地建设上,突出抓好良种建园和良种嫁接改造等工作。在良种建设上要抓好“五园”建设,即良种资源园,良种实验园、良种采穗园、良种育苗园、核桃良种园。在产量和效益上要有突破,就必须加强人才培训和综合科管等工作,提高科管水平。在龙头企业发展上,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等工作,加大销售网络建设,增加电商销售渠道。使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到2020年,全县优质核桃基地突破65万亩,年产量突破2.5万吨,年加工核桃系列产品6000吨,总产值达到8亿元,使核桃产业真正成为“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

3、战略布局。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统筹兼顾、

- 7

关规定和有利于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路及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新建园、良种嫁接改造综合科管等核桃产业发展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二是统筹涉林项目资金。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扶持和招商引资、群众自筹的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退耕还林等各类资金,集中用于发展核桃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和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原则上要以申报核桃产业项目为主。在落实包扶项目时,要倾向于发展核桃产业。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鼓励县内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核桃产业基地开发、兴办加工营销企业,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投资发展核桃产业,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有偿服务、投资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开发,创办核桃示范基地。积极争取林业贴息贷款,对核桃产业发展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县农业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大力推行小额扶贫信贷、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积极发展林木资产评估机构和中介组织,有效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大力推行核桃保险。四是鼓励果农和各类核桃产业发展组织加大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入。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各种办法,鼓励引导他们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资,如核桃建园、核桃生产管理工具、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购置,以达到造管并进的核桃产业发展良性循环格局。

(三)推进体制创新,增强发展后劲。通过鼓励土地流

- 9

桃旅游观光园,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在基地建设中,要提高科管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要按照陕西省核桃标准规范要求,对良种园实施标准化管理,对实生核桃树进行大规模全面嫁接改造。完善苗木生产、建园管理、综合科管,产品加工等质量跟踪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核桃产业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按照“培土肥,重修剪,抗病虫,产优果”的科管思路,规范丰产栽培技术,探索简便易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肥水管理、品种改良,确保核桃丰产增收。

(四)强化种苗管理,打牢发展基础。种苗生产是核桃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优良品种对核桃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1、加快和完善核桃良种采穗圃建设。由于采穗圃技术强、责任重,要求严,因此,要求有一定技术资质的事业单位实施,采穗圃必须是经过专家鉴定并经过有关技术单位审定的良种采穗圃,要求资料齐全,档案完整,标签立记,责任明确,管理完备。到2020年前应建成1000亩核桃良种采穗圃基地,以满足全县核桃品种改良和良种苗繁育的需求。不论是品种改良或良种育苗所用种源必须来源于良种采穗圃,采穗圃应出示完整的证明手续,如发票、发货单等。

2、加强苗木质量监督管理。林业主管部门一要对育苗单位实行资质认证,二要对苗木质量进行监管。三是要对苗木质量严格进行检验。在种苗管理上,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种苗

- 11

组织)。协会要有章程,要有专人办公,要经常性开展工作。二是加强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县镇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增加县镇(办)技术人员名额,填补技术人员编制空缺,以加快技术推广进度,提高技术人推广水平。在技术推广中,要制定技术推广计划,落实技术推广任务,明确技术推广责任。三是引导扶持组建生产服务机构。如核桃生产管理服务公司、核桃生产管理中介机构、核桃防虫个体户、核桃修剪个体户,核桃嫁接个体户等核桃生产管理机构。解决缺劳力、缺技术及经营大户生产管理问题。四是开办农资销售门市。开办以销售核桃生产管理工具、农药、专用肥等农资门市,以方便群众购买。五是组建核桃病虫害联防机构。组建核桃病虫害联防机构有利于全县病虫害防治,提高核桃病虫害防治效果,六是抓好科技示范的引领作用。开展科技示范扶持项目,加大科技示范引导作用。县、镇(办)要分别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和示范大户,加快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县上重点抓好5个标准化示范乡镇,18个镇,每个镇要抓好2—3个标准化示范村、每村抓10个专业示范户,达到科技示范引导作用。六是加大核桃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力度。要以林业科技人员培训为主体,其他有资质培训单位为补充的培训模式,切实加大核桃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力争2—3年时间,核桃生产管理技术基本普及,基本达到有技术、有工具、能投资、会管理的新型核桃果农。只有这样,

- 13

周边地区设立销售窗口,把山阳核桃产品逐步打入西安乃至全国。积极利用每年举办的“商洛核桃节”、杨凌农高会等推介平台,宣传推介山阳核桃产品。加强核桃质量监督执法,规范核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掺杂使假、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保护山阳核桃品牌形象,促进山阳核桃产业发展。

推荐第7篇: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胡志军

〔内容摘要〕 本文就我市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并通过对主要产业的测算,勾勒出了我市产业发展前景。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研究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产业结构是地区产业之间关联的动态反映,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决定因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作为资源转换器的产业结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调整态势不同,具有的经济整体效益也不同。就某一地区而言,产业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则决定着这一地区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健康、较快增长。

一、六盘水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六盘水市经过数十年建设,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为支柱产业的新兴工业城市。生产总值由“三线建设”时期的4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30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34:42:24调整为7:59:34,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步增强的良好态势。但从六盘水资源禀赋以及发展水平来看,经济结构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原材料工业,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

(一)产业结构单一

传统支柱产业煤炭、电力、钢铁和建材占据全市经济主导地位,2007年四大行业对全市GDP贡献率达到54.89%,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超过60%。四大行业都是属于资源初级消耗型,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大,一旦政策出现变动,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大。

(二)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短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支柱产业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高技术、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少;产品技术档次,深加工类型少,附加值低,知名品牌少,整体市场竞争力弱。尚未形成一条具有紧密联系、门类齐全的主导产业链,工业企业分布零散,行业间的生产联系和协作配套差,成本高,资源浪费大,产品链和市场链薄弱。

(三)优势产业和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2亿元,为经济总量的7%,工业增加值161亿元,为经济总量的53%,作为农业人口比例逾70%的城市,城乡二元结构越显突出。

二、六盘水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重点产业发展

(一)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工业化不同阶段市场条件和资源条件变化的要求,扬长避短、推陈出新、新旧交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于市场、是否符合本地资源优势发挥。所以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是:符合市场导向,发挥优势资源,实现效益富民。按照这个原则,就不必过多在意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调整的重点就不不必在重轻还是轻重工业上过多讨论先后顺序,而应当重点放在分产业、分行业的项目选择上。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经济发展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提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成熟推进阶段、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从发展状况和指标来看,我市处于由传统经济进入现代化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起飞阶段,要实现经济的持久发展,必须确立增长型的主导产业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以替代目前单一性的资源型支柱产业结构型式。从我市资源禀赋和以及产业的净产值率、技术进步速度对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产业关联系数(推动系数加带动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等指标综合考虑,能源原材料工业仍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六盘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围绕煤炭、煤炭衍生产品、冶金等几个优势产业门类延长产业链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地方经济总量的积累,以此推进“以工补农”和“以二(产)带三(产)”;加快推进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关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服务业,促进产业门类的多样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增大产品和装备工业的科技贡献率,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使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六盘水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六盘水市产业发展重点

按照以上产业调整的思路,重点是要确定主导产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板块。根据我市实际,应在三次产业门类中重点实施“六八五”产业发展战略,即:一产发展草食畜牧、无公害蔬菜、马铃薯、富硒茶、烤烟和中药材六大产业;二产发展原煤、电力、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机械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八类产业;三产发展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旅游文化休闲业、社区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五类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短腿,基础条件薄弱,产值低,既有先天的缺陷,也有后天的不足。但从我市农业发展状况来看,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紧紧围绕“转变、提升”,做好农业这篇文章,一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转变传统种植,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马铃薯、富硒茶、烤烟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发展立体种植、盆栽花卉、休闲观光等新形态农业,大幅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积极发展草食畜牧,通过品种改良、规模化养殖,大力提高肉、奶产量。二是努力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实现农产品的再次增值。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扩大种养殖规模、提高产品品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发展成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1、畜牧业:草食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我市具备气候、草地、饲料等优势资源,在发展生猪、羊、肉牛方面具有较好条件。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户,鼓励规模化养殖,提高养殖业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支持和引导各类饲料生产厂、屠宰加工厂、畜禽饲养场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扶植畜产品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系机制,加快产业化进程。力争在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肉类总产量达到18.64万吨,产值约20亿元;到202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约40亿元。

2、马铃薯:加大推广良种良法和标准化生产,加强脱毒原(良)种薯生产基地、菜用商品薯生产基地、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建设,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马铃薯商品率。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到2010年,马铃薯产量达230万吨以上,加工率达25%,综合商品率30%以上;到2020年,马铃薯产量达400万吨以上,产品加工率达35%,综合商品率50%以上。

3、无公害蔬菜:充分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以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夏秋反季节蔬菜为主,与周边地区形成错季生产,一方面满足当地需求,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开拓周边市场。着重发展西红柿、黄瓜、白菜、莴苣、瓜类、豆类等新鲜即食蔬菜,同时积极抓好辣椒、山野菜、磨芋、生姜、花椒等特色系列产品的种植,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原料。到2010年,蔬菜种植达到25万亩,产量50万吨,其中生姜种植面积达7万亩,产量13万吨。到2020年,蔬菜产量达到80万吨。

4、烤烟:做好烤烟生产规划,配套烟水、烟路、智能化密集型烤房等工程建设,配置烟机设施,提高烤烟种植机械化程度,提高烟叶质量,推动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在生产方面实现“三步走”,即2009年力争产量达到30万担,2010年达到50万担,产值达3.5亿元,跨入重点烤烟种植地区行列;到2020年达到80万担的烤烟基地,烤烟产值达到5.6亿元以上。

5、富硒茶产业:合理调整茶叶产业布局,加强茶园培育管理,以名优绿茶为主,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把茶叶产业建设成为绿色优势产业。重点抓好无公害茶、有机茶认证及QS认证、茶叶标准化建设及茶叶加工、茶园基地建设;配套加工设施,提高加工技术;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现有茶叶加工企业,实施“富硒”品质战略,打造国内知名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在抢占本地市场绝对份额的基础上,拓展沿海茶叶产区(如浙江)、北方茶叶产销区(如天津、大连)和西南地区的销售渠道,巩固扩大的市场份额。到2010年,茶叶产量达2600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占40%,茶叶产值超过1亿元;到2020年,茶叶产量超过4000吨,产值超过2亿元。

6、中药材:积极发展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建立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优质无公害的中药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杜仲、喜树、鱼腥草、半夏、黄柏、厚朴、天麻、金银花等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中药材。完善中药材营销和加工体系,依托贵州神奇、益佰制药、贵州汉方等制药龙头企业,力争成为其原料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本地中药材制药产业。

第二产业: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我市立市之本、兴市之道。一是要提高现有我市能源原材料工业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改变我市现有工业产业初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高污染的现状;二是紧紧围绕煤炭、电力、钢铁和建材四个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机械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形成新的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三是发挥这八个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通过这八个主导产业的壮大,衍生出其它新兴加工业,促进我市工业门类多元化。

1、原煤:煤炭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尽管我市还处于资源型城市成长期,但煤炭资源枯竭的危机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因此我市原煤产业一定要采取集约开采利用,加快扩大原煤本地加工能力,发挥更大效益。一是要实施规模化集约型开采。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煤矿产能和数量,对煤矿资源实行有序开采,提高煤炭资源保障能力。做大煤矿规模开采能力,对布局、产量不合理以及生产工艺落后的煤矿,要加快关闭整合和技改进度,重点建设30万吨以上矿井和1000万吨以上矿区。二是提高原煤加工能力,延长煤炭资源产业链,大力挖掘煤炭产品附加值。根据煤炭资源的分布结构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具有洗选加工、焦化、瓦斯发电等综合能力以及“煤—电”联合、“煤—化工”联合的大型煤炭综合企业,提高原煤本地加工率。到2010年,全市煤炭生产能力要达到7000万吨,其中大中型煤矿产量占70%左右,煤炭平均回采率提高到50%以上,产值约350亿元,增加值160亿元。力争2020年全市煤炭生产能力达13000万吨,煤炭平均回采率提高到60%以上,实现产值超过800亿元,增加值约360亿元左右,70%实现就地精深加工。

2、电力:发展电力产业,是将我市基本建成西南地区重要能源基地的主要举措,是我市发展成为西南重化工基地的必要能源支持。发展电力要充分考虑国内、西南、珠三角这样的大区域、大环境内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国家对贵州地区能源建设政策。“十一五”期间,电力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之一,国家政策对贵州建设大型坑口火电给予政策支持,其装机容量将实现较大的跨越,到2010年全市电力装机由现有的约5600MW发展到8000MW左右,其中以大型坑口火电为主约占88%、水电约占6%、风能、瓦斯及其他发电约占6%,发电量将逾570亿kWh,电力产值将达到150亿元左右,实现增加值70亿元以上。2011年~2020年,预计全国电力需求将会出现阶段性饱和,因此我市在发展电力方面应采取稳健措施。在适当发展火电的基础上,电力发展重点应放在小型水电和风力发电上面,力争到2020年,全市装机容量达到12000MW,其中火电约占85%,水电和风电约占15%,发电量超过850亿kWh,电力产值约200亿元,实现增加值约100亿元。在基本满足周边地区对电能需求的的同时,应加强我市电能的就地消耗能力,大力发展各类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大型能耗工业,增强电力就地调济能力,实现电力产业链的就地再延伸。

3、煤化工:六盘水发展煤化工具有别地无可比拟的煤炭、煤层气和丰富的水资源等组合优势,将煤炭资源开发与新型煤化工多联产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是扩大本市煤炭消费量、拉动煤炭以及后续生产,促进本市化工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举措。通过推进“六大煤化工基地”建设,引进先进煤化工技术,重点发展大型煤焦化以及后续深加工产业。在“十一五”期间,以大型焦化为核心,年消耗2500万吨原煤,实现1200万吨大型机焦生产能力以及50万吨煤焦油和相应焦炉气深加工能力,生产包括焦炭、甲醇、苯等25类产品,力争产值达到300亿元,增加值90亿元。到2020年,实现新增1600万吨原煤、16.2亿立方米煤层气深加工能力,在焦化产业的基础上,完善焦化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丰富焦炉气后续加工生产醋酸乙烯等以及煤焦油深加工体系,生产低碳烯烃轩项目,逐步发展PVC、聚氯乙烯、复合功能肥料、二甲醚等下游产业,力争产值达到600亿元,增加值240亿元。

4、钢铁:在现有300万吨钢材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能到1000万吨以上,其中水钢扩建为500万吨,引进首钢500万吨钢生产线,产品由现在的线材向板材、钢结构发展,由普通钢向合金钢、特种钢发展。到2010年钢产量力争达到400万吨,产值240亿元,增加值56亿元左右;到2020年钢产量达1000万吨,产值650亿元以上,增加值超过160亿元。

5、有色金属冶炼:我市电能资源丰富,除本市用电之外,大部分通过贵州电网统筹调剂输往两广、重庆、云南和湖南,例如2005年全市发电量为88亿kWh,但本市用电总量为46亿kWh,外输电力达到总发电量的近50%。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旨在承接富余电能就地消化,实现我市电力工业产业链延伸,促进我市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10年,有色金属冶炼业产值达140亿元左右,增加值超过42亿元;到2020年,有色金属冶炼业产值超过314亿元,增加值约100亿元。其中,电解铝:以双牌铝业为扩能重点,扩大电解铝生产规模,由现有的电解铝锭产品延伸到铝板、铝材、铝箔、型材等,由初级铝产品向建筑材料、包装容器、电子、电气业、机械制造业等用铝发展。到2010年初级铝生产规模达到35万吨,年耗电能49亿KWh,实现产值约80亿元,增加值约25亿元;2020年原铝生产规模达60万吨,其中深加工铝量不低于50万吨,产值达133亿元,增加值约40亿元。电解锌:整合规模以上炼锌企业,提高锌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提高技术装备,以湿法电解锌技术为主,到2010年电解锌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其中深加工锌量不低于5万吨,年消耗电能12亿KWh,产值达15亿元,实现增加值5亿元;到2020年电解锌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实现80%含锌废料回收,再生锌产量达4万吨/年,黄铜、压铸锌合金和镀锌用锌合金年产量分别达到8万吨、5万吨和15万吨,锌产业产值达70亿元,增加值达21亿元。铁合金:以六枝特区为中心布局,发展以硅铁、硅锰合金、中低碳锰铁、工业硅为主的铁合金产品,为水钢等企业提供所需铁合金产品,并为电解铝、电解锌产业链的延伸创造条件。以此为基础,延伸发展铁合金下游产品,扩大精深加工度,综合利用铁合金废渣发展铸石项目,调整工业硅产能,发展下游产品,扩大化学级工业硅产能,以及废渣高附加值利用。到2010年,硅锰合金、硅铁、中低碳锰铁和工业硅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0万吨/年、10万吨/年、10万吨/年和20万吨/年,年消耗电能42亿KWh,新增产值约44亿元,增加值约12亿元;到2020年,新增0.5万吨多晶硅生产项目和8.5万吨有机硅项目,全市铁合金总产值达68亿元左右,工业硅及深加工产品总产值达到43亿元,铁合金及工业硅加工项目增加值约达30亿元。

6、建材:加大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废钢渣等工业废料再生利用,加速淘汰和改造传统建材产品污染严重、能耗高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扩大建材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推进建材制品的技术进步。2007年我市大约有近400万吨的粉煤灰、900万吨煤矸石、40万吨废钢渣产生,并且随着下一步煤炭开采、火力发电、钢铁冶炼的规模扩大,到2010年预计将有约650万吨粉煤灰、1600万吨煤矸石、50万吨废钢渣和超过100万吨脱硫石膏的工业副产品产生,到2020年,预计将有超过900万吨粉煤灰、2600万吨煤矸石、100万吨废钢渣和200万吨脱硫石膏的工业副产品产生,这将为我市发展和扩大建材业提供最基础的原料支持。力争到2010年,建材产值达50亿元以上,增加值12亿元,工业废料回收使用率达到40%;到2020年建材业产值达到70亿元,增加值18亿元,工业废料回收使用率达到65%。要着重发展三个产业,一是水泥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特种水泥、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在“十一五”期间,淘汰现有机立窑、回转炉等落后生产工艺和小规模生产企业,通过改造和新建达到8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实现产值40亿元左右,增加值10亿元左右。到2020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扩大到1000万吨左右,占据周边区域市场70%左右份额。实现产值50亿元左右,增加值13亿元左右。二是墙体建筑材料,对现有的制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水平,淘汰3000万块/年以下生产规模的烧结砖企业,加速开发页岩粉煤灰和煤矸石为原料的空心制品,积极开发以脱硫石膏、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石膏块、板以及纤微瓦、复合板材等墙体材料。到2010年,墙体材料生产规模达到5亿块左右(折标砖),到2020年生产规模达到8亿块左右(折标砖)。三是化学建材及其制品,如塑料门窗、管道、内外墙涂料、地面材料等新产品及其配套配件。

7、机械装备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是我市发展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关联产业,境内的水城钢铁(集团)公司和首都钢铁集团可提供原材料供应,并且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其发展潜力巨大。要加快现有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联合重组、改组改制、技改扩能,提高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形成主导产品突出、分工合理、各有侧重的联合机械制造及设备加工基地。至2010年,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增加值6亿元左右。其中:防爆特殊型蓄电池式系列化电机车2万吨/年、单体液压支柱、液压支护、井巷支护、带式输送机、刮板机、矿车、铲车、卷扬机、电机、化工设备及其他金属制品等10万吨/年,丁基胶塞5亿只/年。到2020年,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科技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增加值15亿元左右。一是对六盘水煤矿机械厂技改扩能,主要生产防爆特殊型蓄电池式系列化电机车、单体液压支柱、井巷支护拱圈(包括铲车、卷扬机等);二是水矿集团机械制造分公司技改扩能,主要生产液压支护,各类带式输送机、刮板机、矿车、绞车、机电、水泵、扒斗装岩机等;三是六枝工矿宏狮机械制造公司技改扩能,主要生产各种带式输送机、液压支护、各种刮板机、各种矿车、减速箱等;四是加快盘县红果化工设备制造厂布局,主要生产煤化工的各种化工设备制造。

8、轻工业:以红山石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加工制造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做大啤酒、农产品加工等食品工业,稳步发展制药、皮革工业,有序发展印刷包装、塑料制品等行业。啤酒业:依托“山城”品牌,进一步扩大产能和本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占有份额,力争在2010年达到10万吨生产规模,到2020年达到30万吨生产规模,成为“山城”啤酒主要生产基地。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发展口味纯正、淡爽(醇厚)的高档啤酒;开发不同类型、不同风味特点和使用不同修饰技术的啤酒,使品种更加多样化,改进产品包装,向多样化和小型化发展。发展听装酒,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马铃薯加工业:在提高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上下功夫,重点抓好马铃薯全粉及综合利用、淀粉及综合利用、鲜薯分选与包装、油炸薯片及综合利用等深加工项目。通过新建和对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技改扩能,实现大型机械淀粉和薯片加工,到2010年实现马铃薯淀粉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薯片生产能力达到7000吨;到2020年达到20万吨,薯片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皮革制造业:随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到2010年,预期我市猪、牛、羊出栏数为142万头、19万头和37.5万只,年产生牛皮17万张、羊皮21万张,加上周边毕节地区和兴义地区产量,预计皮革总产量达到70万张以上,为皮革加工提供了很好的原料条件。皮革制造业需要的畜皮、电力和人力三类主要资源得到有效供给,将为承接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皮革制造业转移提供接纳空间。通过规划专业园区,聚集产业,引入国内外知名皮革制造品牌,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关联度、集中度和竞争力。到2010年,力争我市皮革制造和深加工规模达40万张以上,到2020年达到100万张以上。中药材加工业:大力发展本地中药材深加工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和扩大规模。规划建设医药工业园区,引导制药项目向园区聚集。新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对我市现有的大华制药、宏奇制药进行改建扩建,扩大本地深加工规模。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尽快建设中药材专业贸易市场和六盘水中药材网络化信息平台,为生产者、经营者和加工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为该产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产业: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发展服务业不仅可以容纳更多的就业,也可以创造更多的附加值,是城市中最具富民潜质的产业,应当大力发展。发展我市服务业要做好“两手抓”,一手抓生活服务业,一手抓商务服务业。一是发展生活服务业,打造休闲“凉都”。生活服务业的各产业,围绕人们的吃、住、行展开。依托凉爽的气候资源,以旅游作为休闲活动的主线,完善城市观光休闲服务项目,让休闲成为城市的氛围,为外来者和本市人、老人小孩和青年人等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人,满足不同的休闲需求。二是发展商务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聚合具备知识型产业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即具有附加值高、低有形资产投入的特点。以金融业、物流业为核心,积极发展现代信息咨询中介、会展服务等其它服务业,围绕企业的融资、管理、销售、宣传等活动,提供全套的商务服务,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打造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商务中心。围绕以上内容,可将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旅游文化休闲业、社区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五个产业列为为我市服务业重点发展内容。

1、商贸流通业。结合我市城市规划、重点城镇发展的思路,以各市、县市场为中心,以乡(镇)集市为基础,以多元化的流通组织和规范化、规模化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为纽带,选择重点行业率先突破,抓紧建设依托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以“钢材、建材、矿产品、绿色食品、文化电子信息技术产品、日用百货商品、凉都粮油物流网、物流金融、机电产品”等为主导的物流园区和商业网络。加快商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贸工农一体化、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推进连锁、超市、专卖、便民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商业,逐步形成商业布局较合理、服务功能较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以“万村千乡”工程为主要载体,重点支持农村市场、物流基地建设。

2、房地产业:随着城镇化步伐的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仅新增人口计算,按照六盘水市规划,到2010年城镇化率为35%,城镇人口为112万人,从2008年起年均新增城镇人口约7万人,以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计算,到2010年将新增住房面积525万平方米,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折算为建筑业增加值约为13亿元。规划2020年城镇化率为48.5%,城镇人口为170万人,2010-2020年需新增城镇人口58万,年均增长5.8万人,以小康标准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计算,需新增加住房面积1740万平方米,按固定资产投资折算为建筑业增加值约为43亿元。

3、旅游文化休闲业。紧紧围绕“中国·凉都”品牌的打造,突出城市个性,完善服务功能,发掘夜郎文化。以休闲度假产品为重点,以娱乐、康体、探险等特色为突破口,以农业、工业旅游作补充,以市区为中心,沿北盘江大峡谷实现梯级推进,构建以北盘江峡谷园区,碧云洞溶洞群园区;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盘县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落、金盆天生桥景区、韭菜坪黔之颠景区、阿勒河景区“两大园区、五大特色景区”的旅游发展格局,抓好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加快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积极发展城郊度假休闲,实现立体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链。加快星级宾馆、交通运输业等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与周边主要景区的联系,共同做好旅游产业的推介与宣传,不断开拓客源市场,推销我市的旅游特色。到2010年,旅游收入达到22亿元;到2020年,旅游收入达到82亿元。

4、社区服务业。以社区为依托,加快对现有社区服务体系的整合,完善便民、健民、安民、乐民等功能,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维修服务、接送服务、幼儿和养老服务、保健服务,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专业公司和连锁家政服务公司,实现社区服务专业化、产业化。建立以市场运作为主导、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

5、金融保险业。工业资本的扩张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撑,新型制造业更需要金融资本的扶植。要以构造现代金融资本为轴心,全力打造与新型工业化相匹配的多功能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以市区为中心、以四大商业银行和中国人保等为龙头、以多类资金以及股份制金融机构为依托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地方信用体系,有效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做强城市商业银行,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探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融合的途径,培育金融产业集群。

以上19个产业为我市三次产业主体框架,通过抓好这19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将引导其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兴产业的诞生,逐步完善我市产业结构内容。根据以上粗略测算,假如原煤、电力、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和机械装备制造业7个产业能达到预期生产规模,在2010年和2020年仅这7项产业增加值就超过400亿元和800亿元,我市GDP亦将超过800亿元和2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20亿元和300亿元,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公共服务将有充足的财力以保证实施。

三、关于促进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加强功能园区规划,促进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做好我市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区规划建设,通过园区实施外引内联,形成关联企业的集聚,完善产业链的形成,促进各项资源的耦合,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二)以项目为结构调整的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要加快实施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工业大项目,以煤电化气项目为重点,拉长我市主导产业产业链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创新项目建设机制。要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加强对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形成政府、行业、企业三位一体、协调推进的科学的项目研发、生成体系,不断提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提升产业素质、优化经济结构的项目,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项目生成机制,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项目支撑。

(三)采取有效措施,软化瓶颈产业约束

对六盘水这样的资源型、欠发达地域而言,其经济发展存在着多种约束因素。比如产业演进所需技术、资金与人才短缺的约束、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限制的约束等。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自身实力优势,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起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利用资源优势的聚集作用,通过多元化融资手段、有效的利益驱动和积极的政策引导,打破资金、技术等障碍。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执行和运用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和投资支持,比如积极争取省将我市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环保化新上符合我市市情的产业,使之稳定、有序发展。

(四)通过社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资源配置实现优化发挥更大效益,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决定着产业调整效果的好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交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只有实现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客观上创造了新的社会岗位,同时也创造了社会流动的需要。作为加快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措施,就是要加速农业人口向

二、三产业流动,从农业劳动者向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个体工商户、专业技术人员等更高阶层流动。只有加速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动,才能在客观上推动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形成经济结构变动与社会结构变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推荐第8篇:生态产业研究计划

生态产业研究计划

一、专题研究

1主体概念

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概念定义: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内涵外延: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历史背景:

2主体背景

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发展历史: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发展现状: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政策背景:

3宏观研究

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必然趋势:

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整体方向: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发展策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第三产业)

4微观研究(案例分析)

二、项目考察

推荐第9篇:风机产业研究分析

风机产业研究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风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风机主要应用在矿井、地下工程、地下发电厂通风;锅炉的通风和引风;化工厂高温腐蚀气体的排送;车间空调和原子防护设备的通风等方面,用途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属于通用机械范畴。

风机产业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风机制造业增长迅速。2011年,我国风机、风扇制造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123,211千元,同比增长24.29%;实现利润总额达5,047,366千元,同比增长9.43%。由于风电开发政策的收紧与风机并网标准的出台,风机市场的需求也进一步缩减。中国风机市场的竞争惨烈,除少数几家风机制造商产量有所增长外,2012年我国风机制造业普遍减产。2013年1-2月,全国风机的产量达2305297台,同比增长67.72%。

为不断增强行业的发展后劲,促进行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多年来,风机行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围绕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不间断的实施了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的技术改造。目前,中国风机行业已研制一系列高效新型风机,特别是随着引进技术的不断消化与完善,我国生产的各类风机逐渐得到用户的认可。

风机产业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展望未来,中国风机产品尚未涉及或将要涉及的领域还有许多,风机产品在煤矸石综合利用、新型干法熟料技改项目、冶金工业的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等20多个潜在的市场领域将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风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九章。首先介绍了风机的定义、分类、应用等,接着分析了通用机械行业和风机行业的现状,并对中国风机、风扇制造行业的工业统计数据进行了详实的分析。随后,报告对风机产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重点企业运营状况分析、技术发展分析和应用领域分析,最后分析了风机产业的未来前景和发展趋势。您若想对风机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风机制造,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推荐第10篇:上海网络游戏产业研究

上海市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研究

网络游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经历了20世纪末的初期形成期阶段,及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处在成长期,并快速走向成熟期的阶段。在中国整个网络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从无到有,发展到目前成为中国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城市,有着大批的优秀的游戏厂商和良好的游戏氛围,盛大、第九城等闻名全国的游戏厂商都是在上海这块土地。但是近年来随着北京和广州游戏厂商的崛起,上海占全国游戏市场的比重急剧下滑,从70%下滑到50%,虽然仍然占据半壁江山,但是情况不容乐观。曾经的网游老大盛大不仅让出第一名的宝座,而且跌到第三位,虽仍处第一阵营,但与前两名腾讯和网易的差距逐渐拉大,其他企业如第九城和久游也陷入困境。因此本文来分析上海网游的困境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一、现状

11、上海是全国网络游戏销售量最大、运营商实力最强,从业人数最多的地区。

截止2009年底,上海共有96家取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从事网络游戏运营资质的企业,占全国499家的20%,上海网游运营企业总注册资本为16亿,从业人员1万多人。这些企业中有58家企业正在从事网络游戏产品的运营,其余的处于寻找产品阶段或产品的研发期。

2、上海在信息产业基础、文化底蕴、网络基础设施、人才资源、政策环境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2和人文条件。

33、上海市政府对发展网络游戏产业高度重视并予以大力支持。

二、问题

1、缺乏社会的广泛认同,国家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一方面未成年人沉溺网络游戏及网吧在经营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造成了社会舆论对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使得网络游戏缺少政府、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未成年人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出台的管理文件,大多是一些暂行规定,且主要是对企业经营资质的许可和经营内容的限定,对私服、外挂以及虚拟财物等一些影响产业发展现象的管理还缺乏必要的经验和管理性指导文件。

2、我国的网络游戏产业链还不成熟。国外网络游戏的发展已经基本走向成熟:用户规模巨大,产业链比较完善,专业化分工比较明确,技术水平与设计理念比较先进,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等。国际上诸如暴雪、EA、KONAMI、索尼等著名企业,年营业额超过几亿甚至几十亿美金,创造出魔兽、FIFA等深入人心的网络游戏品牌,这些网络游戏品牌已经成为横跨网络与传统产业,涉足游戏、音乐、动画、影视等内容的立体化品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文化渗透力。而我国的网络游戏公司大多规模比较小,人员和资金的实力相对薄弱,产品研发能力比较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网络游戏几乎没有叫得响的产品或品牌,在游戏产品及相关衍生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等方面缺乏综合的专业能力和完整的网络游戏品牌经营理念。

3、面临同质化产品竞争风险。目前国内网络游戏在题材上非常单调,多半是以MMORPG类网络游戏为主,所不同的最多是在背景风格上有一些比较大的差异。特别对中国本土化的网络游戏来说,武侠类网络游戏几乎全部是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背景,除此之外就是三国题材,缺乏创

2 《上海市对网络游戏发展的思考》江上舟《上海市对网络游戏发展的思考》江上舟

3 《上海市对网络游戏发展的思考》江上舟

意。在游戏类型过于单调、雷同的条件下,网络游戏公司,尤其是一些创业初期的小型网络游戏公司,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这就需要我国的游戏厂商在游戏题材的选取上多下功夫。

4、私服、外挂成为行业发展的毒瘤,侵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使得网络游戏运营商的合法利益遭到损失。上海网游产业在面临以上诸多困难的同时,还呈现出与其他创意产业在上海所面临的相同问题,即创意研发的相对落后。上海由于成本较高,在没有比周边江浙两省乃至北京、四川等地更好的产业政策引导的背景下(比如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2009年发布《北京市关于支持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大多数公司选择在外省市组建或寻找研发团队研发产品。

三、海派文化中的上海网游 上海人的特征,是一种文化特征,或者用文化人类学的术语说,是一种“社区性的文化特征”。它表现为一整套心照不宣和根深蒂固的生活秩序、内心规范和文化方式,而且这一整套东西是和中国其它地方、其它城市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的。包括上海人所选择的网络游戏,也有着他们自己的品位,不是谁能够左右的。

上海年轻人都去玩CF了,但一些年长一点的,对CF此类打打杀杀没什么真正意义的游戏不感兴趣的网游玩家,此时此刻正在玩的是一款至今为止还是非常红火的游戏,那就是《传奇》。正如游戏的名字一样,这款网游也帮助它的中国地区代理商盛大公司铸就了不朽的传奇。《传奇》的诞生带来了新时代网游的新面貌。升级、打宝、PK、攻城,成为了此类网游的新热点,此类游戏被统称为MMORPG(Maive Multiplayer Online Role Play Game)。随之诞生的网游还有《金庸奇侠传》、《龙族》、《红月》、《大话西游》等等,此类游戏吸引了很大一批上海的男性玩家。因为此类网游战斗比较刺激,操作讲究技巧,升级时的快感,打到极品装备时的兴奋,被人PK时的郁闷和愤怒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此类网游的魅力所在,也正是为什么这么多上海人喜欢玩此类网游的原因之一。他们充满了斗志,不被邪恶势力所打倒,扶持正义,敢于冒险从网游中便能体现出他们的气势。

上海女生则多偏向于极度可爱的游戏,她们喜欢团体作战的游戏,比如2000年兴起的《石器时代》,它给了大家一个互动有趣的虚拟世界,可以很快让你深深地融入到这个人人身穿兽皮服装,拿着石头武器的冒险世界中去。现今的《魔力宝贝》,更被女生们宠爱有加,女生们的爱好源于它们是回合制的作战,不用担心大家一拥而上,多人抢一个怪的场面发生。不要以为上海女孩子都娇生惯养,都是“作天作地”的嗲MM的形象,在游戏中可不是这么容易分辨出来的哦,她们也都是游戏中的英勇人物呢!此外,《魔力宝贝》也结合了所有网络RPG游戏的特色,组队练级、任务、Bo战在这款网游里应有尽有。除此之外,买卖市场也做得非常好,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基本上都能从玩家手中买到,这又大大增强了此网游的互动性,也是之所以此网游倍受女性玩家所青睐的原因之一。 哲人有云“人类是擅长制造城市的动物”,而网游在上海的崛起似乎太快。事实上,上海网游文化性格的秘密,当从这一现象中去找答案。《传奇》在沪逍遥一阵便被来势凶凶的《奇迹》吞没在大浪之下,接着《仙境传说RO》也风靡了整个上海的网络游戏领域之中,以可爱的人物形象和精致的3D场景制作进入了不少少男少女的电脑中。可是这些游戏在一段时间的火爆

后,很快就都被高价的游戏点卡,以及外挂和私服的威逼下失色不少,这也是上海网络游戏玩家转移游戏目标速度较快的原因之一。更多的因素则是上海人勇于挑战新鲜事物的能力,他们都是不甘示弱的人群,希望尝试更多更新更好的东西,在这日新月异的大都市里,玩网游也日日见新,这就是上海人与外地人的区别吧! 上海,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每天都在接受新鲜的事物。而我们上海的网游玩家也不会只停留在一个或者两个网游上面,不断地尝试新的网游是整个上海玩家的特点,也是网游世界的发展所必需的 。

四、对策

1、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我国的网络游戏产业还缺少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网络游戏产品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竞争,也是文化上的竞争。一款好的游戏除了具有优良的技术性能、鲜明的可玩性、符合玩家本性等特点外,更应该有对游戏耐久性的有力支撑,这就需要游戏产品背后要有丰富的内涵作支持,比如文化归属、价值取向、民族认同感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能够保证玩家不会对一个游戏有厌倦感的前提是,游戏需要有足够的文化气息以使游戏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之下不断地去感染玩家,其中的关键在于玩家有从游戏中得到已经熟悉的友好感。当玩家在游戏的文化氛围中徜徉时,“玩”绝不仅仅是娱乐和发泄,“玩”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吸收和接受。从市面上的游戏品种我们可以看到,国外一些游戏产品也是运用我们民族的题材为故事背景进行创作的。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古国,我们怎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世界网络游戏的舞台上仅仅只是扮演原材料输出国的角色?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产品,而且要有真正蕴涵自己文化精髓的本土产品,这才是网络游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上,对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又有市场的网络游戏产品的研发和运营,应有专项资金奖励,尤其应奖励在上海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产品和企业。

2、加强政策扶持。一是给予税收优惠。网络游戏产业的主管部门是文化部门,但在税收上是按照服务行业征收,比如营业税是5%,他们可能享受的优惠税收政策是要通过科委和经信委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双软企业(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的认定,但这两项认定对网游企业也是比较模糊,透明度不高,网游企业既然属于文化产业,如能给予享受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营业税按3%征收,将对产业带来巨大推动;二是给予财政贴息、无息贷款、专项贷款等政策。对立志于国产游戏开发和运营,但又处于创业初期或苦于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可以给予财政贴息或无息贷款等政策,并在国产游戏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由政府为产品做一些广告宣传,或者在企业列支项目内增加广告的列支比例(一般企业是30%的广告列支可计入成本,网游企业是15%)。对于一些特别好的游戏题材,可以给予专项贷款,鼓励网络游戏的开发和运营。

3、扶持国产原创优秀网络游戏产品走出去。国内网络游戏企业及开发的游戏产品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认知度不高,因此国内网游企业非常希望由政府主管部门组团参加国外一些知名的游戏展会,提高国内企业和产品的信誉度,同时也可在国内支持举办一些高规格的游戏高端展会或论坛,提供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技术及市场交流平台,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引进来,把国内优秀的网络游戏产品带出去。

4、加强人才引进。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关键还在于人才的缺乏。网络游戏产业高速发展带来对相关人才的大量需求,造成行业人才的激烈竞争,上海是否能考虑对网游企业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户籍制度上给予特殊政策,以在网游产业发展的人才储备上占得优势。

5、进一步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秩序,改善网游行业的舆论环境。贯彻文化部将发布的 《网络游戏管理办法》;推进组建网络游戏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修订《网络游戏服务规范》(企业标准),争取尽早出台网游行业地方标准,提高网游行业服务意识和质量;加大对网络游戏“适龄提示”工程的推广和宣传,逐步提高在上海运营的网游产品一半以上标注“适龄提示”的比例;逐步推广“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全国6家企业试行,上海有盛大和巨人两家)。

6、坚决打击私服。私服(盗版服务器)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游戏的正常运营,不但给网络游戏运营商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更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商誉影响。同时由于私服缺乏完善的商业管理,私服架设者本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使得游戏里充斥着大量违反社会公德和法律的内容,这对网络游戏用户中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及网络游戏的管理带来严重的影响。政府应尽快立法,相关管理部门要协调配合,坚决打击私服,为网络游戏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11篇:产业管理中心经理岗位岗位职责

1、在后勤集团总经理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策划后勤产业的发展和管理。

2、组织中心全体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活动,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3、加强内部管理,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4、领导中心人员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和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5、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要求对各商店、超某进行有效的商贸管理。与有关单位和个人签订合同、收缴相关费用。

6、关心职工生活,切实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团结全体职工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7、重视安全防范,严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8、负责中心所辖部门的监督、检查。以及中心全体人员的考评、考核。

第12篇:产业管理中心副经理岗位岗位职责

1.在经理的领导下,配合经理做好中心的日常工作;负责完成分管工作。

2.在经理外出时,负责中心的全面工作。

3.自觉完成各项临时性的任务。

4.加强思想建设,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团结同志,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第13篇: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

一、有色金属产业基本认识

(一)有色金属简介

有色金属,是指除铁、锰、铬构成的黑色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的总称。与黑色金属相比,有色金属更具有耐蚀性、耐磨性、导电性、导热性、韧性、高强度性、放射性、易延性、可塑性、易压性和易轧性等特殊性能。它是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有色金属可分为四类:

1、重金属:一般密度在4.5g/cm3以上的金属。如:铜(Cu)、镍(Ni)、钴(Co)、铅(Pb)、锌(Zn)、镉(Cd)、铬(Cr)、铋(Bi)、锡(Sn)、锑(Sb)、汞(Hg)等;

2、轻金属:密度小(0.53~4.5g/cm3)的金属。它们化学性质活泼,如:铝(Al)、镁(Mg)、钙(Ca)、钠(Na)、钛(Ti)、钡(Ba)、锶(Sr)等;

3、贵金属:地壳中含量较少,提取比较困难,所以价格较高。它们的密度较大,化学性质稳定,如:金(Au)、银(Ag)、铂(Pt)等;

4、稀有金属:如:钨(W)、钼(Mo)、锗(Ge)、锂(Li)、镧(La)、铀(U)等。

(二)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特点

1、常用矿产数量相对不足,稀有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我国铜、铝、铅、锌等常用有色金属矿产储有量相对不足,例如铝土矿保有储量27.76亿t,其中A+B+C级储量(工业储量)仅占1/3,居世界第7位;铜矿储量7493.79万t,其中A+B+C级储量(工业储量)不到3000万t,位居世界第7位。而我国稀有金属资源丰富,在世界上是闻名的,钨矿保有储量为529.08万t,是国外钨矿总储量的3倍;锑矿保有储量达278.16万t,占世界锑矿储量的40%以上;稀土金属资源更是丰富,稀土氧化物储量达8715万t,仅内蒙古白云鄂博一个矿床的储量就相当于国外稀土总储量的4倍。

2、金属矿产富矿少,贫矿多 我国铜矿平均品位只有0.87%,品位大于1%的铜矿储量约占全国铜矿储量的35.9%,在大型铜矿中,品位大于1%的铜矿储量仅占13.2%。我国铝土矿的质量也比较差,加工困难、耗能大的一水硬铝石型矿石占全国总储量的98%以上。全国钼矿石平均含钼量大于0.2%的仅占总储量的3%。全国岩金出矿品位4.14g/t,砂金出矿品位0.169g/m3,岩金6g/t以下的中低品位矿床占83%以上,砂金矿床小于0.15g/m3的占38%,0.15~0.25 g/m3的占26%,大于0.25g/m3的占34%。

3、综合矿多,单一矿少

我国独特的地质环境导致形成大量多组分的综合性矿床。例如,我国铅锌矿床大多数普遍共伴生有铜、铁、硫、银、金、锡、锑、钼、钨、汞、钴、镉、铟、镓、锗、硒、碲、钪等元素,尤其是银,许多矿床成了铅锌银矿或银铅锌矿,其储量占全国银储量的60%以上。我国900多个铜矿床中,单一矿仅占27.1%,综合矿却占了72.9%。钛资源94.28%来自综合性的钒钛磁铁矿矿床,而来自钛铁矿砂矿、金红石砂矿和岩矿的只占5.72%。钒储量92%以上赋存于共生矿和伴生矿中,其产量几乎全部来自于钒钛磁铁矿和石煤伴生钒。钼作为单一矿产的矿床,其储量只占全国总储量的14%,而作为主矿产还伴生有其他有用组分的矿床的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4%。

(三)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相关政策法规

2008年1月和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先后发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和《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客观上促进了废旧有色金属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国务院常务会议2009年2月25日审议通过了《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于2009年5月11日正式发布实施,规划内容主要围绕推进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为重点;工信部委托再生金属分会编制的《再生有色金属利用专项规划》(2010——2015)和《再生铜行业准入条件》、《再生铝行业准入条件》、《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已完成,即将颁布实施,《再生有色金属利用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再生金属产业的主要任务,对“十二五”时期再生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准入条件》将为抑制再生有色金属相关品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规范和引导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2005年——2010年我国10种有色金属(铜、铝、铅、锌、镍、锡、锑、汞、镁、钛)产量年均增长率约14%,远高于同期世界有色金属产量的增长速度。其中,2010年我国铝、铜、铅、锌等十种有色金属工业产量达到3135万吨,同比增长20.4%,产量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位。

(二)消费量稳定增长

我国建筑、交通运输、电网设施等主要有色金属消费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对有色金属需求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消费量占世界比例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2010年,我国铝、铜、铅、锌等十种有色金属消费量占世界三分之一,消费量连续八年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有色金属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越来越显示出其对经济的强劲推动力。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发展令人鼓舞,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成效显著。以高效地下采矿、系列大型浮选机、选矿拜耳法、系列大型预焙铝电解槽、铝电解重大节能技术、富氧熔池熔炼、闪速熔炼、底吹炼铅、1+4热连轧、炭航空制动材料、大直径硅单晶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为代表,极大地提高了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水平,增强了有色金属工业的国际竞争力。采、选、冶主要工艺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已陆续出口。我国已经从有色金属技术装备纯进口国向出口国跨进。

(四)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随着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反映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采矿损失率、贫化率、选矿回收率、冶炼回收率、加工成材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不断得到改善。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最近10年来,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利用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国内有色金属矿山回采率平均达到79.4%,选矿回收率平均达到87%,冶炼回收率平均达到95%,铜、铝加工材成品率分别达到65%和71%。

(五)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我国再生金属的开发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再生金属产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布局,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三大废旧金属加工利用中心。2010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720万吨,约占有色金属消费的四分之一。在 2003 年到 2010 年期间,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年均递增在20%以上,再生金属产业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呈上升趋势,铝工业的废弃物利用从最初的赤泥延伸到电厂粉煤灰、煤矸石、炉渣、氟石膏、硫脲渣、石油化工废催化剂等,目前已发展到复合发泡混凝土砌块、环保陶瓷滤球等新产品。冶金企业普遍装备余热锅炉,能源的梯级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三、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尽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把优化产业结构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干扰,盲目建设势头仍然不减,使产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在过去10年里,国内先后出现了电解铝、氧化铝、铜冶炼、铅锌冶炼、镁冶炼、钨冶炼等领域的投资过热,导致一大批有色金属冶炼产能建成以后由于缺乏稳定原料供应无法发挥效益,并造成国内外市场有色金属矿产原料价格暴涨。2005年国内约有200万吨电解铝产能闲置,独立电解铝厂大多处于亏损状态。2010年年底,我国电解铝冶炼产能超过约2300万吨,结构性矛盾凸显。

目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产品结构仍以初级原料性产品为主,消耗大量资源,造成环境污染,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深加工产品国产率较低,部分需求仍依靠进口。2008年高精度铝板带进口量约50万吨,相当于当年国内铝板带产量的四分之一。

(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利用率仅为60%,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共(伴)生金属综合利用率不到3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有色金属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5%左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潜力很大。

当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三废”资源化程度还比较低,固体废物利用率仅在13%左右;低浓度二氧化硫几乎没有利用;从工业废水中回收有价元素基础薄弱;还有部分企业余热利用率较低。

我国再生金属利用水平还有提升空间,废铅金属熔炼率仅为85%左右,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95%;我国锌的再生利用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虽然是全球最大的锌消费国,但废杂锌的年回收量仅在10万吨左右,仅占锌年消费量的4%,回收利用率低,国外相对成熟的钢铁产品镀锌、炼钢烟尘回收锌和干电池的回收利用在国内发展只是起步阶段。

(三)技术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世界主要矿业大国相比,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三废”治理和资源化技术集成创新能力薄弱,在能源转换和梯级利用技术开发方面重大突破较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亟待加强。

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中,能够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的溶浸采矿技术起步较晚,高效大型采选矿设备主要依靠进口,矿山安全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开发薄弱;在冶炼领域中,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效、节能的核心技术不多,特别是再生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装备比较落后,造成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和金属回收率存在明显问题;在加工领域中,替代含铅焊料、易切削黄铜、银氧化镉电接触材料,以及含汞锌粉等的新型环境友好材料开发滞后,太阳能、燃料电池等新型能源材料开发有待加强。

(四)资源的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 随着中国有色金属产量的持续大幅度增长,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内主要有色金属矿山面临着资源危机。据调查,在我国113个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山中,探明资源枯竭型矿山占56.6%,探明资源危机型矿山占28.9%,探明后备资源有保证的矿山仅占19.5%。由于国内矿山供应能力不足,造成原料自给率逐年下降。目前,全国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国内矿山自给率不足50%。有色金属工业已发展成为对外依存度最高的产业之一,目前年需求量的60%的铜、40%的铝、20%的铅、15%的锌靠进口原料生产,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环保问题日益严重

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与环保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多年来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忽视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受到较严重的破坏,地质灾害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重金属污染、化学药剂污染、滑坡和泥石流、塌陷与地表开裂、尾沙坝和废料场垮坝、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挤占大量土地等。

四、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扩大有色金属市场空间

从长远发展看,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色金属在我国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低碳化的过程中,需求将是刚性的。未来几年,在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建设新农村等政策作用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全面升级,重点转向耐用消费品、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消费主体将从城市转向城乡并重,有色金属作为机械制造业、建筑业、电子工业等产业发展的重要材料,将迎来一个巨大的市场扩张机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有色金属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为我国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科技,材料先行,国家重点扶持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有色金属行业密切相关,有色金属产品需求市场巨大,这将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带来历史机遇。

(三)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将增加有色金属产品需求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强调低碳减排、节能环保,我国也已经出台了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法规,节能环保要求越来越深入。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人们环保理念的确立,交通工具将趋向采用轻质材料达到节能目的,建筑物将普遍采用高效节能材料,等等,这些都将为具有良好导电性、导热性、韧性、轻质、高强度性、易延性等特点的有色金属提供发展空间,有色金属产品需求量将得到极大增加。

五、加快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经济结构

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和备案制,鼓励有实力的铜、铝、铅、锌、钛等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重组,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转移,形成专业化分工的梯形结构,打造一批在资源、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占有优势的有色金属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全面提高产业竞争能力;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实施跨地区兼并重组、区域内重组和企业集团之间的重组,通过战略重组,打造一批世界级有色金属加工产品制造基地,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品种,上档次,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产品;坚持“矿业为主,多元经营”的发展战略,巩固基础,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择机扩张,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优化经济结构。

(二)加大技改扶持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继续加大对传统有色金属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推动技术进步的决心和信心;抓住国家在新增投资中安排工业专项资金的机遇,以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有色金属产业技改贷款贴息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扶持现有矿产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力度,坚持走矿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子,开发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原材料产品多次转换、加工、增值,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高度关注世界有色金属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抓住机遇,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着力推进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支撑作用,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三)发展循环经济,搞好再生利用

支持采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开发利用铜、铅、锌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等,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制定煤铝共生资源利用专项规划,抓好高铝粉煤灰利用示范工程;搞好铜、铅、锌冶炼余热利用,推广废渣、赤泥等固体废弃物的应用,实现生产“零排放”;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体系,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有色金属回收交易市场、拆解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用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工艺装备,建设若干年产30万吨以上的再生铜、铝等生产线,促进资源化利用上规模、技术上水平、产品上档次,减少矿产资源消耗。

(四)开发海外矿产资源,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在国家统一规划下,鼓励我国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境外有色金属资源。通过地质勘探、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有色金属产业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和收购海外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矿产资源基地,提高我国资源保障能力;发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实现大宗有色金属原料进口的统一对外,制止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促进有色金属工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组织企业展开行业自律化解贸易争端,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必要时可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

(五)加强人才培养,培育现代企业管理队伍

在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有色金属人才小高地作用,充分发挥与科研院校合作的“后盾”作用,加快现代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对掌握世界前沿知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对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人才,给予重点培养和支持;加快开展重点产业和关键行业紧缺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培养一批生产一线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提高产业工人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14篇:宜昌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宜昌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阚如良 刘晗 郑宇飞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3期

【摘 要】文章基于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市旅游产业现状公析,从区域、形象、产业三个方面对宜昌市旅游发展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建三峡旅游中心、水电旅游城和支柱产业群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第15篇:凤庆县核桃产业发展研究

凤庆县核桃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从凤庆县发展核桃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良的种源,凤庆县种植核桃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凤庆县发展核桃产业基础较好,凤庆县发展核桃产业领导重视、行政推动力度大4个方面阐述了凤庆县核桃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凤庆县;核桃;产业发展;经验

中图分类号:S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13802

1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良的种源

凤庆县国土总面积3335 km2,98%属于山区,平坝、丘陵占2%,最高海拔3098.7 m,最低海拔919 m,是一个典型的立体气候明显的山区,多数人口生活在山区半山区,13个乡镇187个村,其中有174村是适宜核桃生长区。目前全县有核桃面积170万亩,挂果面积125万亩,其中初果期75万亩、盛果期50万亩,2015年核桃年产量达120000 t,年产值264000万元,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增长点。核桃是凤庆的乡土树种,也是重要的经济林木,由于大多数核桃种植生长在山区和高山峡谷的自然环境中,无污染,且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含油量高,是良好的核桃种源。每年可提供优质接穗1000余万条,可培育嫁接苗500万株以上,充足的良种壮苗供应为凤庆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2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悠久历史

凤庆核桃栽种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距今约有3000多年,明朝末期该县的核桃栽培、生产、加工就已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形象描述了途径顺宁时的见闻:“郡境内所食所燃皆核桃油,其核桃壳薄而肉嵌,一钱可数枚,捶碎蒸之箍烤为油,胜芝麻、菜子诸多矣”。

经过全县人民不断的总结和实践,在核桃栽培、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一是要选择优质核桃苗,即根系发达、顶芽和侧芽都要饱满、高30 cm以上;二是种植坑要开挖合格,宽1 m、深1 m比较合适;三是施肥要足(每株施50 kg左右的农家肥);四是要浇足定根水,一般每株两大桶45 kg左右;五是做好保湿工作,为了方便可以直接加盖塑料薄膜每株1 m2。这样做大大的提高了新植苗木成活率;为了尽快扩大泡核桃种植面积,该县采取以下5种方法,一是在多年生长的大铁核桃树上直接进行接嫁接,这样易管理见效快;二是铁核桃实生苗嫁接移栽(利用1~2年生铁核桃实生苗,进行统一嫁接移栽),这样不但降低了造林成本而且丰产期长;三是移栽野生铁核桃进行嫁接(把4~8年离家较远的野生铁核桃进行带土移栽到方便管理的地方并就地嫁接),这种造林方法适合小范围内造林,这样种植的泡核桃挂果期早、丰产期长而且方便操作;四是老核桃树改造(对原有产量低、品质差的老核桃树进行再次嫁接改造),这样能提高核桃品质增加核桃产量;五是新核桃带皮直播(秋季在造林地块直播种带皮铁核桃,2~5年进行就地嫁接),这样能减少苗木损伤,提高成活率,保证品种纯正。

同时做好5项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种苗管理工作。在做好种苗生产的同时,保证种苗供应和管理,严禁生产、销售、购买不和规定的种苗上山,苗木上山时必须严格审核,有没有县林业局签发的种苗标签、苗木合格证和检疫证,坚决杜绝不合格苗木。二是做好前期规划工作。规划坚持做到地块落实到位,突出项目重点,面积丈量准确,符合适地适树的原则。三是做好造林工作。在泡核桃造林的黄金季节,由各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成泡核桃种植工作组进村入户做好造林技术指导,保证造林质量。四是做好检查验收工作。加强监督管理,认真执行国家林业局下发的《经济林种验收办法》,验收报告必须由参加人员签字,并得到乡、村两级认可。五是做好抚育管理工作。为巩固造林成果,在苗木种植成活后,及时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到各乡镇开展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中耕施肥等技术培训、讲座,指导群众做好抚育管理工作。并由各村制定村规民约,不断探索管理方式方法,例如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护苗组、护青组等加强对新植幼树的管护。丰富的种植经验是凤庆核桃产业发展的关键。

3 较好的核桃产业基础

核桃种植成本低,种植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也不大。只要培训到位,零基础的成年人都能种会种,并且房前屋后、沟道两边、河道两旁、零星荒山地块都能种植发展,与该县各级财政和群众投入能力有限,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实际相适应。

核桃不仅种植技术要求不高而且成熟期短,秋收省时,很多农民从常年耕地劳作中解放了出来,进城务工或者发展林下产业。这样农民不但有核桃收入还增加了务工收入和林下产品收入,实现了产业机构调整的良性循环,再加上核桃是生态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仅核桃干果和核桃油就供不应求,不愁出售,每年核桃成熟的季节,各个核桃收购点都车水马龙非常热闹,有很多外地核桃商人也纷纷慕名而来。现在的凤庆凡是气候海拔适宜的地方家家户户都种核桃。群众的积极和热情是凤庆发展核桃产业的动力。

4 行政政策的支持

县委、县政府将核桃产业定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和德政产业,提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举全县之力把核桃产业发展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实行了四大班子分包负责制,要求做到“四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到位、挂钩领导到位、政策到位,随着各级责任的落实,为全面做好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为了把核桃产业做好、做大,积极引导农民组织参加核桃产业协会和核桃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政府指导协会、协会组织群众的种植管理机制。同时把核桃精加工作为核桃产业产值进一步提升的切入点,大力扶持核桃加工销售的知名企业,以这些知名企业为中心延长核桃产业链,带动核桃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在良好政策扶持下,现在全县已有250多家加工企业从事核桃加工,形成核桃产品加工企业群。核桃产业不断地发展不但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保护了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景美民富的良好生活愿望。

参考文献:

[1]李光宝.楚雄市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6(5).

[2]何志明.影响核桃造林成活率和生长的原因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6(5).

第16篇:呼叫中心产业研究分析

呼叫中心产业研究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呼叫中心是充分利用现代通讯与计算机技术,如IVR(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ACD(自动呼叫分配系统)等等,可以自动地处理大量各种不同的电话呼入、呼出业务和服务的运营操作场所。目前,呼叫中心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市政、公安、交管、邮政、电信、银行、保险、证券、电力、IT和市场行销等行业,以及所有需要利用电话进行产品行销、服务与支持的大型企业,使企业的客户服务与支持得以实现,并极大地提高了相应行业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呼叫中心产业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呼叫中心产业从1997年正式启动,经历了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企业级呼叫中心市场放量增长及之后几年的快速发展;一直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经过这10多年的起步发展,国内呼叫中心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并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性和行业分布特点。截止到2010年末,中国的呼叫中心产业已经成功地渗透到了56个行业,产业总体座席数也从2001年的10.2万多座席发展到2010年底的40.6万座席,年复合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5%左右。

由于技术成熟度较高,近十余年来,呼叫中心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运营模式上都没有发生突破性变化,一直以来都是以语音服务为主。但在2011年,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中国呼叫中心市场也出现了一系列新模式、新技术及新应用。2011年,随着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中国呼叫中心提供商也正式由“硬平台”向“服务”转型。截止2012年9月,全国共拥有云计算呼叫中心117家。其中由政府主导建设的云计算中心为72家,占比61.54%。

呼叫中心产业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受益于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未来中国企业呼叫中心仍将持续扩张。在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下,面向广大消费群体的第三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型社会逐步形成,呼叫中心正是适合于面向大众群体的服务和营销工具,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消费市场需求的增加,为呼叫中心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五章。首先介绍了呼叫中心的概念、分类及发展进程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呼叫中心产业的现状、中国呼叫中心产业的发展环境及市场现状,然后详细介绍了自建类呼叫中心、托管呼叫中心、外包型呼叫中心、云计算呼叫中心的发展。随后,报告对呼叫中心做了产业园建设分析、重点企业分析、前期建设分析及后期运营管理分析,最后分析了呼叫中心产业的未来前景和发展趋势。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第17篇: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研究

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研究

医药产业属于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医药产业属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近半个世纪中,一直保持了1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医药产业又是高技术高效益产业,为此成为发达国家实力竞争的焦点之一。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崛起为医药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医药工业正酝酿着重大突破和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增长迅速,年平均增长17.5%,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十大医药生产国和原料出口国之一,我国医药工业已基本上形成了原料药、中间剂、制剂、制药机械等比较配套的工业体系。其中,蒙医药学是我国四大少数民族医药学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有独特风格的经验之结晶,是相对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行业。内蒙古把蒙药开发列为大开发战略项目之一,是国家“绿色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蒙医药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药、西药甚至是其他的一些民族医药比较,还面临着一系列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除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缺少产业化人才、缺少资本融通渠道、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普遍性问题外,一些现实状况也严重制约了蒙药产业的发展,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理论创新工作薄弱,人才匮乏

作为民族医药的一支,蒙医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蒙医药的特色,也是蒙医药产业发展的源泉。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目前对继承和发扬蒙医药理论及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开展得还很不足,没有挖掘和整理就谈不上发扬和创新。缺乏资金及人力投入,已成为制约蒙医药业发展的“瓶颈”。

(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的应用比例还不高

蒙医药是特点明显的医药科学,其指导理论、用药机理和制备工艺都具有鲜明特色。在世界医药技术和理念飞速发展的今天,蒙医药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应用。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及创新和突破不力,造成关键技术的原创比例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制约了蒙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速度。

(三)蒙医药资源保护性开发工作不力,质量标准低

由于部分蒙药的有效成分没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指标,含毒性的药品、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的检查不规范,加之分析手段落后等原因,质量控制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我国地域广阔,有着丰富的蒙药资源,但存在对其资源分布、储量、生态状况了解不足的问题。加之蒙药所处自然环境的破坏、药材滥采滥挖现象严重及“重药用开发、轻药源培植”的急功近利思想,加剧了这类医药资源的破坏,需要尽快开展蒙药材的标准化完善和GAP基地建设工作。

(四)蒙医药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流

许多蒙药制药企业生产方式落后,产品的质量、疗效、稳定性缺乏保证,也缺乏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蒙医药企业还没有出现跻身国家500强和天然药物全国6O强的大型企业。多数企业尚未对产品的后续开发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结合体,缺乏根据自身市场反馈而进行自主开发新药的能力,无法真正构建产品的知识及技术壁垒,产品结构单

一、雷同,必将加剧蒙医药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状况,极大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

蒙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需要有特殊的融资渠道。近年来,尽管内蒙古等地政府对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但是蒙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时间不长,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六)品牌影响力小,投入不足

对蒙药药理、药效以及作用范围宣传不够,没有形成国内知名的蒙药品牌,导致消费者对蒙药的疗效机理缺乏认识,制约了产业发展。同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创新意识不强,科研投入能力不强。政府对蒙药科研、生产的扶持力度不够,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金较少,导致产品研发严重滞后,技术装备落后,产业竞争力不强。

(七)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太少,研究机构和蒙医高等院校势单力薄,且资源整合不够

全区蒙医药工作人员只有5000人左右,虽然内蒙古各个盟市及辽宁、吉林、青海等省的许多地区设有蒙医药研究所进行蒙医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传统理论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但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还没有一所独立的蒙医药大学,蒙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体系严重滞后。蒙医药研究机构也不成体系,各自为战,缺少合作。药厂、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才、仪器设备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

二、加快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使蒙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

加快内蒙古蒙医药事业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进程是蒙医药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在蒙医药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挖掘整理蒙医药古籍文献、提高蒙医药人才素质、加强蒙医药科学研究、推进蒙医药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显得尤为迫切。自治区人民政府也非常重视蒙医药标准化工作,2005年专门成立了自治区蒙医药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拨付专项经费,开展蒙医药的标准化工作。

(二)培育造就龙头企业,注重新药品种的开发

内蒙古蒙医药生产企业存在着组织结构多、小、散、乱的状况。要使蒙药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必须通过联合、兼并、破产、重组等方式,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使有效资产由劣势企业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与此同时,依靠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发展有优势和特色的蒙药产品,铸造蒙药品牌。近几年来,内蒙古的医疗单位及药品生产企业,在蒙药的新药开发方面表现出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广泛、申报类别高、剂型多样化的趋势,但与医药业发达省市比较仍显新药品种数量少,蒙药特色品种少等不足。内蒙古在蒙医药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如何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是蒙药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内蒙古已形成两个类型的研发力量,一是以蒙医院和蒙药研究机构为主的科研型力量,一是为生产医药产品企业为主、通过联合与自身发展方向相同的蒙医或其它研究力量的实用型研发力量。促进企业与医院、研究机构的有机联系整合各方面技术力量,是提高蒙药创新的能力,是加快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进一步建设完善蒙医药服务体系

全区现有中蒙医药机构107所,综合医院多数都设有中蒙医药科室,75.4%苏木乡镇卫生院、61%的嘎查村卫生室、8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7%的社区服务站能够提供中蒙医药服务。今后应该建立健全以自治区、盟市蒙医院为龙头,以旗县蒙医院为骨干,以综合医院蒙医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和农村牧区卫生院、卫生室为网点的蒙医药服务体系。作为蒙医药机构发展和完善的保障,首先,进一步完善蒙医药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建立“统一管理、归口协调、分工合作”管理体制;其次,以旗县级蒙医院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农村牧区三级蒙医院服务网络建设,并配备蒙医及医护人员;最后,大批培养蒙医药人才的同时,提升蒙医药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将来蒙医药业的发展需要。

(四) 创建优良品牌 弘扬民族文化

依靠企业现已形成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自治区医药、保健品已有的营销网络的优势,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和加快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速度。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以优质的服务,创新的营销策略,抢占医药市场的制高点,将产品做大、做强,树立中蒙药的知名品牌。可采用三步走的策略:1.品牌建设策略 。继承传统蒙药文化和药方,利用优势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研究开发药效好、毒副作用少的非处方药品,起个响亮的名字,设计出安全、方便、特色包装,创作出富有蒙古族文化内涵的公益广告宣传片,选择好传播媒体,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宣传,深深地影响现在和潜在消费者群体,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2.品牌发展策略。品牌发展依托消费者的认知和满意。所以,蒙药制药企业必须有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和近期的营销策划,建设好营销研究队伍和营销管理队伍,深度调查研究消费者(患者、亚健康者)的心态和需求,保证药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让更多的患者满意,让患者口服心服,巩固蒙药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3.品牌管理策略。有了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态度好、患者很满意,良好的品牌形象自然就形成。保护品牌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法律。维护形象主要是加强品牌管理。品牌管理需要严格的品牌管理制度和高素质的营销管理队伍作为保障,避免发生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和终端市场失控的结局。

(五)搞好药材基地建设,保障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野生药材有计划采集、保护的同时,运用 “企业+协会+农户”“企业+基地 ”的模式,大力开展自治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地道药材、大宗药材的区域化、产业化、规模化种植,建设蒙药材生产基地,逐步达到蒙药材的集约化、规范化生产,开展优势品种的种植基地建设。

总之,加速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提高蒙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不仅对内蒙古经济和蒙古族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而且对弘扬民族医学、继承民族文化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18篇:兴文县培育竹产业研究

兴文县培育竹产业研究 兴文县人民政府研究课题组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全新概念,要求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表明了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兴文作为一个矿业大县和喀斯特地质结构特征显著的旅游大县,加大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发展竹产业可以修复矿区生态毁损,涵养喀斯特地区水源,有效保护水土流失,营造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同时,培育发展竹产业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技术要求不高而市场效益好的林业经济产业。为此,县政府政策研究室牵头,林业局等部门配合对我县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

一、发展现状

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属于长江上游流域区,东接叙永、北连纳溪、江安,西与长宁、珙县相邻,南与云南威信连界,全县幅员面积1373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人。全县林业用地面积62482.7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48483.8公顷,疏林地115.2公顷,灌木林地6999公顷,未成林造林地5226.7公顷,无林地1653.4公顷,森林覆盖率44.5%。全县竹林资源非常丰富,有楠竹、慈竹、黄竹、苦竹、方竹、水竹等30余种,全县竹林面积7270.6公顷,其中楠竹3622公顷,苦竹450公顷,慈黄竹2451.6公顷,水竹491公顷,其它竹类256公顷。由此可见,兴文林业资源丰富,竹类资源同样富集。

从竹产业现状看,培育发展的前景可观。竹笋:2006年全县竹笋产量9550吨,亩产175斤,全年县内市场鲜销610吨,县外鲜销1920吨,县内农民粗加工销售4120吨,农民自己食用2900吨。全县小型竹笋加工厂4家,年加工消耗竹笋560吨,产值211.7万元,加工增值125.1万元。竹材:2006年,全县年消耗楠竹60万根,杂竹2200吨。全县有竹材加工厂4家,竹材加工年产值920万元,获利280万元。竹浆:全县草纸生产手工作坊极少,杂竹消耗极少,全县目前尚无机器纸加工企业及竹压板企业,仅1.9万吨杂竹销往外地纸厂,每年尚有4.5万吨杂竹待开发。

二、存在问题

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一)竹资源丰富,竹笋丰产技术差,亩产低。全县竹林面积7270.6公顷,竹笋产量9550吨,亩产仅175斤,离丰产尚有较大的距离。

(二)竹笋销售率低,农民效益低。全县竹笋产量9550吨,除了大部分农户在县内鲜销、粗加工及自食外,县外销售均为外地商到县内现场采购,价格低廉,农民收益低。

(三)竹类加工未成规模,增值少。全县竹笋、竹材尚无深加工企业,粗加工产品没有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质量标准、技术规程、认证管理、贸易准则等进行生产管理,致使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廉,竹资源增值低,农民收入低。

(四)雪灾造成损失严重。今年1月11日以来,一场罕见的持续低温和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我县全境。这次冰雪灾害也给全县森林资源造成了灾难性的巨大损失,县境内尤以仙峰、周家、毓秀、九丝城、僰王山等乡(镇)最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林业受灾面积达50万亩,损坏楠竹32.46余万株,毁坏林木蓄积7.73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4230余万元。

三、培育模式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兴文实际,可采取如下培育模式进行发展:

(一)稳定所有权,稳定竹林承包责任制。实行谁造谁有,允许继承、转让、合股的政策。在发展竹业资源上,县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所在权上,坚持“谁造谁有,谁造谁受益”的原则,稳定了林权,并允许合理的继承、转让;在培育造竹上,主张合股造林,鼓励大户承包造林。

(二)加强竹资源管理,严格限额采伐。全县竹类纳入限额采伐管理,严格执行采伐逐级审批制度,坚持依法合理采伐,实行县、乡、村三级监督管理,确保无乱伐现象的发生。今年尤其要做好受损林地生产力的恢复,严格控制2008年春季竹笋挖笋量,保证竹林后续发展,尤其是僰王山景区的楠竹密度要保持在180根/亩左右,确保及时恢复翠竹景观。

(三)充分利用优惠政策,调动农民造竹积极性。1999年以来,县里先后启动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县上抓住两大机遇,鼓励农户造竹,至目前,已利用两大工程优惠政策造竹3500公顷。

(四)因地制宜,发展乡土竹种。根据竹类分布特点鲜明,楠竹集中分布在僰王山镇,方竹分布在仙峰苗族乡,慈、黄竹分布在古宋镇、大河乡、莲花镇,苦竹则集中在古宋镇、大坝苗族乡、僰王山镇等。根据竹类分布特点,在竹种规划上采取对号入座,并就地解决竹苗的办法,发展乡土竹种,如仙峰苗族乡近几年已发展方竹0.8万亩,僰王山镇新栽楠、苦竹2.3万亩。

四、发展思路

主要是“133”发展思路:

(一)理清一个发展思路。我县竹产业发展思路是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在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的同时,坚持面向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利用竹林资源,优化竹产业布局,创新运行机制,以效益为中心,抓投入、夯基础、建基地、兴企业、强文化、促旅游,加快竹产业发展,推进竹产业升级,着力把竹产业增长的切入点放在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上来,促进竹产业又快又好发展,为兴文经济兴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二)明确三大发展目标。目标一:拟在3年内对现有10万亩低产竹林地加强科学经营,提高产值,新造竹杂竹5万亩,使全县竹林面积达到15万亩。目标二:以市场为导向,建立2—3个标准化无公害竹笋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兴文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目标三:建立1—2个竹材深加工企业,实现竹产业最大增值。

(三)建设三个竹林基地。第一建设楠竹苦竹基地。以僰王山、古宋镇为重点建立丰产楠竹苦竹基地6万亩。使丰产楠竹林年亩产笋800斤以上,亩产楠竹30-40株,年亩产值1200元以上。丰产苦竹林年亩产苦笋2000斤以上,年亩产值1500元以上。6万亩丰产楠竹苦竹基地年产值7200万元以上。第二建设杂竹基地。以莲花、太平、古宋为重点建立优质杂竹基地7万亩。到2010年,年产量12万吨以上,产值4000万元以上。第三建设方竹基地。在仙峰建立优质丰产方竹基地2万亩。到2010年,力争年产优质方竹6000吨,产值1200万元以上。

五、对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夯实竹产业原料基地。在资源培育上加强政策与资金投入,通过各种有效措施鼓励农户发展竹林。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的实施要向竹资源的培育倾斜;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竹加工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各级政府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竹产业开发,促进全社会的各种资金投向竹产业发展。

(二)优化资源配置,实施规模经营。建设趋同,产品趋同,重复投入,低水平、无序竞争是我县竹产业无法做强做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县内竹类产品的经营、加工企业以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实现固定资产、加工技术、人才和市场的整合与重组,克服建设趋同,重复投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不断加强竹材不同部分加工、不同产品加工,甚至是同类产品不同工序的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生产效率,搞好综合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和系列加工,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做强做大竹产业。政府为加工企业协调提供土地、税收等多种优惠政策和条件,积极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建设和服务。

(三)增加科技含量,依靠科技兴竹。首先要大力推广应用笋用林、竹材林、笋材两用林丰产技术,搞好松土、除草、施肥、合理挖笋与护竹、病虫害防治,不断提高林地林地的生产力;其次,要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创新加工工艺,努力提高竹材综合加工利用率,不断降低单位产品的原料消耗成本;三是更新质量观念和管理手段。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等生产技术,按照国际质量体系、绿色食品认证体系、环境管理标准体系,森林认证体系,建设竹产业基地,管理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确保产品质量,塑造属于兴文的品牌、兴文的名牌,冲破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开拓真正属于我们的市场,拉动竹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品牌战略。虽然竹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竹类产品的市场前景看好,但我县的竹产业为什么总是停滞不前?关键是没有找到市场,不知道市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没有解决好市场、品牌、质量和生产四个环节的问题。因此,我县必须实施好创品牌、创名牌的市场发展战略,切实解决好市场、品牌、质量和生产四个环节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市场,准确把握市场,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然后用生产标准化保证质量,用质量打造品牌,维护品牌,用品牌打拼市场,维护市场,用名牌拓展市场。

(五)搞好竹资源综合开发。充分利用竹子的广泛用途,发展综合利用型竹产业。竹子的竹笋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纯天然绿色食品,竹材、竹篼可加工成工艺品、玩具外,更可用于建筑、材料、化工、家具、装修、装饰、造纸、医药等各个领域,竹叶、竹箨也可以利用。同时还可以依托竹林开展森林旅游、林下种植和养殖等等。今后我县应广泛开展竹类资源综合开发、竹林经营利用方式和竹子用途利用的研究与探索,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综合利用型的竹产业。

第19篇:广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广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2004-02-11 09:28:34来源:

[摘要]广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种植业比重偏大,渔业优势未充分发挥,

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调整优化广西农村产业结构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广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1.种植业比重偏大,产业结构重心过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农业在农村各业产值中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种植业收入占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约5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72%。2001年全国农户平均26%的收入来自农业,广西农户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1.5%,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家庭收入过分依赖于农业特别是种植业,说明农业仍是广西农村的主要产业,广西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这种重心偏低的产业结构长期存在,限制了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使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地区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首先,农业(种植业)本身就是一个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下,受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双重约束,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经济回报率较低;其次,农业劳动力过分集中在种植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再次,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不利于多种经营的开展,也不利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2.渔业还没有成长为优势产业

广西内陆江河纵横,兼有长达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沿海滩涂1000多平方公里。广西不仅拥有大量优良海水鱼类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水产养殖业属于经济效益较高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非常具有发展潜力,但渔业却一直是广西农业生产中的一条“短腿”,存在着经济总量偏小、优质特色产品较少、加工流通滞后、产业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影响渔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由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2001年,广西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1.6%,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渔业比重明显偏低;另外,相对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渔业生产水平还是较低的。2001年广西人均水产品产量仅为52公斤,而同为东南沿海省份的福建、海南、广东则分别为1

57、1

21、74公斤。广东、福建两省的海水养殖面积分别是广西的3.3倍和2.2倍。

3.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结构效益低下

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中,第一产业已经完成了为

二、三产业的资本积累,但由于农村第二产业发展较慢,不能发挥对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制约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西农村第二产业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仅为9.6%,其中加工业为

9.4%,低于全国10.7%、11%的增长率。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缓,造成广西农村经济素质较弱和产出功能落后,导致农民增收进入缓慢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率自1996年起连年下降,这也是县、乡财政始终困难的原因。分析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业增长缓慢的原因,首先是广西第二产业本身就发展滞后,并且与第一产业关联度差,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缺乏城市工业的拉动;其次是没有将农产品加工业摆在应有的战略位置,导致许多农产品加工业能做大的没有做大,别省能做大的广西没有做大;三是农村工业化资金积累没有完成,农村经济开放度低,招商引资力度不足,光靠县域经济独立运作大型加工企业力不从心。

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这是在低水平上的发展,表现在:首先,第三产业还停留在传统的商饮服务业和短途运输业,加上城市化进程的缓慢,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特别是信息、金融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其次,农户分散生产、经营,信息闭塞,市场进入费用高昂,特别是在农产品供给由过去长期全面短缺向结构性和地区性相对过剩转变以后,农民作为市场利益主体的地位得到加强,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信息咨询业的滞后,成为农民难以提高农业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金融服务业的滞后与管理混乱,使得农业投资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就业机会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在传统农业资源开发及农业组织方式下,由于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等基础产业的利润率明显偏低,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渔业等产业改造缓慢,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农业的相关产业发育滞后,导致农村就业机会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进而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而且尚有为数不少的乡村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具体表现在:(1)在地区国民经济体系中,广西第二和第三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少,其中57%的就业机会仍集中在第一产业。2001年广西的社会从业人员构成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的比重为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2)在农村经济体系中,广西农村非农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少。2001年广西现有乡村劳动力中,86.7%从业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农业领域,这一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3)农民收入水平低,乡村贫困面大。据统计,2001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944.33元,在全国居第2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61%,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广西尚有28个国家级贫困县。

二、优化广西农村产业结构的对策

1.突出发展养殖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第一,大力发展畜牧业,拉动种植业,促进加工业的发展。畜牧业上接种植业、下联加工业,是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促进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广西草地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势。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粮食为主的植物性消费量下降,以畜禽商品为主的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增加。肉蛋奶等食品不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村人口对其需求也日益增加。畜牧业属于经济效益较高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扩大农民就业门路。

第二,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广西拥有大量优良海水鱼类资源,例如需要重点发展的珍珠、对虾、青蟹、优质贝类、优质海鱼、鱿鱼、鲍鱼、方格星虫等品种;同时拥有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例如需要重点发展的银鱼、优质鲶鱼、绒螯蟹、罗氏沼虾、鳗鱼等名特优珍稀品种。水产养殖业同样属于经济效益较高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广西应把大力发展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尽快提高渔业在农林牧渔业中所占的比重。

2.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发展农村工业,提高农村第二产业与农业的关联度。根据广西实际,农产品加工业调整的总体方向:一是由初加工向深加工产品方向调整,由中低档加工产品向高档加工产品方向调整;二是向出口创汇方向调整,提高科技含量,力争生产出一大批适合内需和出口创汇的高档名牌产品,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针对当前广西结构调整的实际,第三产业的发展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1)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大中型产地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销区批发市场为骨干、农村各种小型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2)逐步健全农业信息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市场、价格、新品种、新技术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及市场行情、市场预测等实用信息;(3)建立农产品质

量标准体系,重点制定完善一批适应市场需求,领导市场潮流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标准,并尽快颁布主要农产品的地区标准和行业标准;(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农民在扩大生产经营和搞特种经营项目上获得足够的投资资金。

3.通过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结构效益,缩小农村产业结构偏差

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与经济系统中其他相关结构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相互配合和促进。通过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大量剩余劳动力由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不仅促使非农产业迅速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化规模经营水平,进而提高其经济效益,使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因效益差距引起的结构偏差逐步缩小,从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从目前广西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情况看,1995~2001年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就业比重从89.3%下降到86.7%,只下降了2.6个百分点,但产值下降了1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劳动就业比重从7.2%上升到8.4%,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从

3.5%上升到4.9%,上升1.4个百分点,产值则上升了14.4个百分点。农村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的负偏差和与第

二、三产业的正偏差仍在不断拉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资源配置不均衡引发结构性剩余造成的。农村工业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吸收的非劳动力资源明显高于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减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进程。因此优化广西农村产业结构,就要从优化农村要素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入手,加快冗余劳动力由农村第一产业向第

二、三产业的转移,以提高农村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

4.发挥区域优势,建立经济带、产业带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推进,值得深入研究。从目前的情况看,广西各地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趋同性,区域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强;二是盲目性,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市场信息把握不准,一哄而起;三是短期性,品牌意识不强,持续发展能力弱;四是规模小,形不成支柱产业。

笔者认为,地方产业带、经济带的形成,首先要从自身优势出发,选准支柱产业,突出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一般而言,需要重点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有优势的自然资源。从全区来说,亚热带农业、海洋农业是广西的最大特色,也是广西最大的农业资源优势。但是具体到一个县、一个乡(镇)、一个村,情况千差万别,不可一哄而起。比如田林县从本县山地多、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种植竹笋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竹笋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如今,“八渡笋”已成为百色市的著名品牌。因此,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笔者认为:桂北、桂东南和沿海地区集中发展优质稻种植,重点发展96籼、粘小籼、田东香等常规优质稻和培杂双

七、培两优99等两系优质稻以及金优系列、博优系列的优质组合品种;桂南、桂中和桂西集中发展良种甘蔗生产,以主攻单产、提高甘蔗糖分和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逐步加大对新台糖系列、美国CP80/18

27、日本农林8号、桂糖系列等新品种的推广力度;桂东、桂西集中发展南亚热带水果生产,发展香蕉、龙眼、荔枝、芒果、沙田柚、脐橙等名优特水果生产,适当扩大桃、李、梨、梅、葡萄等时令水果的比例;桂中和桂西地区发展蚕茧生产,充分利用蚕桑业生产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良好机遇,依靠广西蚕业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种桑养蚕面积;林业生产集中在桂西地区,重点实施速生丰产林工程,建立林产工业原料林及商品林基地,林产品重点发展油茶籽、油桐籽、玉桂、八角、桂皮、松脂等;沿海地区发展海产品生产,包括珍珠、鱼、虾、蟹、贝类等名特优新海产品。二是有市场优势。农产品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后,农业发展受市场的制约越来越突出,是否有市场优势往往成为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比如,桂东南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就具有毗邻广东、香港的地缘优势,贺州市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大力发展面向广东、港澳市场的蔬菜、畜牧

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樊怡菁(1971—),女,湖北当阳人,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广东 湛江 524088)

摘自:2003.1卷12期(33—35)《经济与社会发展(武汉)》

第20篇:银行卡产业研究现状及展望

银行卡产业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银行卡组织向商家收取的交换费的高低和费率结构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也是近年来“银商之争”的根源,对银行卡交换费率的研究应依据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进行分析。本文对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交换费的实质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银行卡交换费的规制等现有研究观点进行了综述,并得出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交换费率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6-0102-04

银行卡产业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由发卡银行、收单银行及其他专业化服务组织等企业或机构组成,为社会提供电子支付产品和消费信贷产品的企业群体。银行卡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除现金之外的第二大支付结算工具。但近年来频频爆发的“银商之争”,即商场认为向银行交纳的刷卡手续费过高进而抵制银行卡消费,折射出银行卡产业中各利益主体的矛盾与冲突。从国外的实践看,银行卡的交换费也一直是关注重点。而银行卡的交换费最终是由银行卡产业的自身特征所决定的。因此,本文从银行卡产业特征、银行卡交换费的实质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观点进行综述。

一、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研究

银行卡产业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罗切特和泰勒尔(Rochet&Tirole,2002)指出,银行卡支付是一种由发卡行和收单行合作提供给商品消费者和商户(商品出售者)的一种支付服务,首次将双边市场理论引入银行卡网络研究。埃文斯(Evans,1993)也认为,在银行卡产业中,商家、消费者不能将由于银行卡带来的外部性内部化,因而银行卡产业具有双边市场特征。其后,国外很多学者都将银行卡产业纳入双边市场的理论分析框架中,研究银行卡产业价格结构及其影响。国内学者程贵孙、孙武?(2006)认为,银行卡产业是典型的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在银行卡市场中存在消费者和商家两类需求相互依赖的消费群体,它们之间的交易要顺利完成,必须借助银行卡组织(网络平台)。胥莉等(2006)也认为,银行卡产业是典型的双边市场,具有复杂的网络外部性。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使对银行卡产业的研究不能按照传统的单边市场理论去分析,在分析银行卡产业过程中,除单边市场所研究的银行对消费者和商家所收取的服务价格外,还必须考虑在价格总水平(即银行卡组织对商家和消费者所收取的费用之和)一定的情况下,价格结构(即银行卡组织分别对商家和消费者收取的费用)对于银行卡产业的影响。而事实上,Tirole将价格结构作为双边市场与单边市场最本质的区别。

二、银行卡交换费的性质及最优水平和结构

银行卡产业存在多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即商家与消费者、消费者与银行、商家与银行、银行之间(即发卡行与受卡行间),这些主体之间又存在利益冲突,而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最重要的就是银行卡组织向商家收取的交换费。巴克斯特(Baxter,1983)指出,使用银行卡交易是一种由消费者和商户共同消费的服务,只有当他们的共同收益超过他们使用银行卡交易的成本时,银行卡才有可能被使用,而向消费者和商家收取费用的结构在支付卡推广、使用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从现实看,银行卡组织对消费者不收取费用(甚至有时是采用补贴的形式),因此,交换费成为银行卡产业利益的核心,目前关于银行卡产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交换费上。

(一)银行卡交换费的性质

关于银行收取交换费的目的及作用,骆品亮(2006)认为,交换费是指由银行卡组织规定的,在每一笔跨行交易完成时,由收单银行支付给发卡银行的交易费用,主要用于补偿发卡银行在拓展市场和提供交换信息中的成本。交换费的大小是银行系统内收单行和发卡行之间的利益分配,它影响到发卡银行和收单银行制定的服务费标准,影响到消费者和商家是否使用银行卡支付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到整个支付卡市场的运行效率。对于是否应收取交换费,Rochet和Tirole(2002)的研究表明:交换费是银行卡产业将商家和持卡消费者的网络外部性内在化的必要条件,只要交换费的价格是在商家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那么银行卡组织只向商户收取交换费是社会最优的。程贵孙、孙武?(2006)等人也认为,银行卡交换费的收取是银行卡网络正常运转的保障。

(二)银行卡交换费的最优水平及结构

“银商之争”的核心就在于商家认为交换费过高。那么交换费率多少才是合理的?骆品亮(2005)认为,在银行卡组织为利润最大化主体的假设前提下,卡组织将支付卡费率结构定义在这样一个水平上面是最优的:能最大程度地激励消费者使用银行卡支付的同时不会引起商家的抵制。程贵孙、孙武?(2006)在进行了横向比较后得出结论,相对于银行卡组织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我国银行卡组织向商家收取的交换费比例偏低。但从多个地方出现的“银商之争”的现实却不能支持这种观点,其根源还在于我国消费者刷卡消费习惯没有形成的情况下,即使在与其他国家相比交换费率较低的情况下,商家通过刷卡消费并没有从中得到太多的利益。

与交换费率高低紧密联系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交换费率结构,即交换费最终由谁来承担。虽然在银行卡产业中采用的是歧视定价,即交换费由商家支付;而商家能否将交换费转嫁给消费者,这种转嫁将会对刷卡消费究竟有何影响?施马兰西(Schmalensee,1993)发现当允许商户对持卡消费者收取额外附加费时,交换费是中性的,即交换费不会对刷卡消费产生影响。甘斯和金(Gans & King,2004)则认为,商家的市场结构也对交换费的费率结构有重要影响,如果相互竞争的商家对使用现金和刷卡的消费者进行价格歧视,或者所有的商品都能从只接受现金支付的商家购买到,那么此时交换费与发卡行和收单行的市场力量无关,是中性的。Roehet和Tirole(2003)构建了一个收单银行完全竞争,发卡银行有市场势力的情况下,商家开展竞争的模型,并且分别讨论了在有无附加费规则下均衡交换费的大小以及其对银行卡交易量的影响。卡茨(Katz,2001)则探讨了无附加费规则可能产生的两种影响,一是可能造成竞争的扭曲,并会限制零售价格这一鼓励人们使用特定支付手段的机制;二是使交换费不再是中性的。但从实践看,各国银行卡组织都采用了无歧视原则,即商家不得对刷卡消费和现金消费制定不同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交换费必然要由商家承担。

虽然学者们从理论上分析了交换费的必要性和费率结构对银行卡产业的影响,但却没有明确提出银行卡交换费的定价方法和判断费用水平及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导致目前关于银行卡定价始终还处于一个理论探讨的水平。

三、影响银行卡交换费的因素研究

(一)银行卡竞争对交换费的影响

银联组织的垄断一直是被认为交换费过高的重要原因。那么在竞争性网络平台的情况下,是否会存在更优的价格结构。Rochet和Tirol考察存线性需求条件下,在不考虑商家策略性行为情况下的网络竞争情形,结果表明无论在网络竞争还是存网络垄断(即单个网络)情形下的价格结构都是一样的。莱特等人(Ghtjrie andwright,2003)则在Rochet和Tirole模型的基础上,将商户的策略性行为纳入模型中,结果表明消费者持有银行卡的数量决定网络竞争的效果。也就是说,消费者只持有一张支付卡和持有两张支付卡,网络竞争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前者导致更高的交换费而后者将导致更低的交换费。他们还认为网络竞争并不一定能够带来较之于单个网络下更优的交换费以及价格结构。因此,对银行卡竞争能否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优的价格结构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二)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对交换费的影响

银行卡产业的联网通用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存中国境内经营银行卡业务的商业银行和邮政储汇局、农村信用社等,利用自身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终端机具(ATM/pos)、特约商户以及技术服务手段等与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系统相连,实现银行卡业务的跨行通用。对于银行卡产业中不同银行的银行卡之间的兼容对于银行卡产业效率的提高,国内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胥莉(2005)考虑了银行卡平台互联互通中持卡人转换成本和多归属行为对于发卡银行竞争策略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银行卡持卡人的持卡转换成本比较高,在平台互联未能有效实施情况下,具有优势的发卡银行将拒绝与收单市场规模较小的发卡银行进行互联互通,从而阻碍了市场竞争,消费者多归属行为会降低发卡银行实行互联的动机。多归属行为可以提高消费者剩余,但是互联互通使得消费者收益更多,社会福利在银行卡平台互联互通时会进一步增加。胥莉、陈宏民、潘小?(2006)也认为,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时间较短,长期以来,中国银行卡市场中不仅各商业银行之间不能联网通用。对持卡消费者而言,持卡消费并没有体现出电子支付的高效、快捷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从整个银行卡产业运作效率的角度来看,只有联网通用才能推进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利益的增长。纪汉霖(2006)的分析也得出类似结论,即大银行可以利用自己在发卡市场规模和收单市场规模的优势,通过一些策略性行为遏制中小银行的发展,而通过互联通用可以提高银行卡的效率。这点也为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实践所证明。2002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八十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成立股份制金融机构――中国银联,总部设在上海。通过建立和运营全国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中国银联旨在实现银行卡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从2002年到2003年底,银行卡交易量实现了翻两番。

(三)银行卡的网络规模对交换费的影响

由于银行卡产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因此按照一般理论,规模越大,那么效率也就越高,而费率也就越低。但伊文斯(Evans)认为,无论是在网络建立初期还是成熟期,交换费平衡消费者和商家的需求的属性不会因为网络规模的大小而改变。程贵孙、孙武?(2006)则认为,与银行卡组织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银行卡组织对商户收取的交换费不算是过高,交换费比例还偏低。而从目前我国银行卡产业规模来看,增大发卡量、提高网络平台的交易量和交易效率是我国银行卡组织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虽然学者们分析了影响银行卡交换费大小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对银行卡交换费的影响还没有一个定论,还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之中;影响银行卡交换费的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如银行卡组织中银行的规模和结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银行卡组织自身的组织特征等,都可能对银行卡交换费产生影响。

四、银行卡的产业规制研究

由于银行卡产业中银联组织处于垄断地位,并且银行卡产业具有明显的网络规模经济,冈此对银行卡产业的规制也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如,世界各国银行卡产业关于交换费的反垄断诉讼案例层出不穷,而银行卡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欧盟等,相继展开了对银行卡组织的定价、协调等问题进行的反垄断调查。但从目前研究看,普遍认为,银行卡产业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因此,对于银行卡产业的规制,如果仅以传统的单边市场的理论和原理来研究,可能会导致不正确的结论。海雅希富美子和斯图亚特(Fumiko Hayashi&StuartE,Weiner,2006)分析了银行卡支付系统的特点及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各国在银行卡转换费中的实践与现有理论模型的匹配性;詹姆斯等人(James M,Lyon,2006)则以美国的商场和发卡行之间关于转换费问题的争论为例分析了对双边市场规制所面临的困境:首先,从定价水平看,商家认为目前转换费的确定与成本无关,是一种垄断定价。但由于双边市场的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不像单边市场,因此,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政府都不能因此得出转换费是垄断定价。而且从其他国家关于转换费规制的实践看,并不是转换费低市场运行效率就高。其次,转换费的社会福利问题,即银行卡是否给社会带来了福利。从一些国家的实践来看,银行卡确实给社会带来了福利。再次,银行卡要求不允许加价和不接受其他卡等要求是否合理。程贵孙、孙武?(2006)等人以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机制和产业特征为例对双边市场的规制进行了分析,认为银行卡组织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转,银行卡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消费者和商户对银行卡的需求得到平衡。交换费规制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应该首先考虑如何最大化银行卡组织网络平台的交易量。

从目前关于银行卡产业的规制研究看,主要还是基于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探讨传统单边市场条件下规制的不适用性,而没有明确提出基于双边市场视角下银行卡产业的规制手段和方法;另外,传统单边市场的规制标准和手段已经不适用于银行卡产业,以此为理论依据制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也面临着不适用性,因此必须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才能增强现有法律法规的适用性,但目前还没有相关方面研究。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现实生活中频频爆发的商家拒绝消费者刷卡消费的银卡之争等现象在出现后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银行卡产业现有研究观点综述可以的发现,目前对银行卡产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的探索;而且,由于银行卡产业本身的复杂j生,也使得现有研究还不能有效解决银行卡产业发展中的很多实践问题。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方面是理论研究的深人和拓展,这有助于更加深刻的认识银行卡产业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而另一方面则是应用理论研究成果,解决银行卡产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如关于银行卡交换费的定价方法、银行卡产业规制方法及手段、现有法律法规的完善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将会涌现越来越多的与银行卡产业类似的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而且这些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现代经济系统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产业的运转。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这类产业的运行规律,对于深入剖析现代经济系统、培育新型产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晓轩)

产业研究岗位职责
《产业研究岗位职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