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润心如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1 23:41: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润心如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郭玲

手捧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我迫不及待地读着,书中真实而生动的案例,独特而前沿的思想教育,充满爱和智慧的教育机智,如空谷幽兰,散发着阵阵清新、淡雅的幽香,令我心旷神怡,眼前呈现出一方教育的新天地。我的心在这幽香中沉醉起来,被她那方“爱育”的天空融化着,启迪着。 为人师、为人父母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爱对于教育的意义就像光,始终教育着整个教育的过程。”“爱不是教育的一部分,而是教育的前提。”李跃儿是这样说的,更是在教育工作中这样实践的。老师与父母对于孩子要怀有一颗赤诚的爱心,并且这种爱是意识不到存在的一种自觉状态。只有爱孩子,才会真正的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做孩子的天使,而不是上帝。只有爱孩子,才会用爱和智慧来唤醒孩子,在孩子的心灵里播种下爱的种子。如果每一个教育者和为人父者都能做到这样,我想,世间就不会有因爱而产生过高的期望,从而导致孩子毁灭的悲剧,也不会有对亲人心生怨恨而杀害亲人的孩子。为人师与为人父母者还要有足够多的库存的爱,永远都取之不尽,这样,才能成为孩子的天使,帮助孩子幸福成长。

让孩子首先成为“人”。“人才是‘人’与‘才’的结合。向善、良知、关爱、宽容、同情心,这些代表人文情怀的东西都属于‘人’的部分;‘才’就是能力、聪明才智、知识技能。两者相加才是‘人才’。”这是李跃儿独特的人才观,在她看来,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人”,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人才。因为缺失了人文情怀的人是成不了人才的,甚至还会成为灾难,就像她所列举的希特勒、本拉登。由此可以看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让美好的品格融入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产生道德体验,品格心灵化,让孩子首先成为“人”,然后,再让知识化为智慧,让学生真正成为“人才”。

抓住教机,智慧施教。在李跃儿的这部著作中,她多次提到“教机”的问题,要想真正的帮助孩子成长,就像李跃儿说的“需要教师智慧的教学,智慧的教学的关键,就是寻找、制造、把握与深化教机。”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有想起前面李跃儿老师举到的给孩子们讲《天职》这个故事的情节,她寻找和制造了三次教机,前两次教机的把握与处理,让孩子很好的理解了医生的天职和海尔曼伟大的人格,而第三次教机的处理则很好的教给了孩子明辨大是大非的道理。这篇

文章我们很多语文老师都曾教过学生,却不曾想到过去找寻和制造教机。可见,许许多多的美文里面蕴含了多少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的教机,关键看施教者如何灵活机动的去找寻和把握。教机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上,存在于我们教学素材中,关键看教育者的灵活机动的处理。

教育者要不断提升自己。“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永远处在自我提升的状态。”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在书中表现出丰厚的学养和渊博的专业知识,然而,这位在儿童教育领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大师还是那样的谦逊,认为自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我们普通的教育者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和继续学习呢?只有终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可能跟上教育的时代步伐,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书中李跃儿独特的人性光辉,智慧的课堂,以及她用艺术眼光来看待教学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探索创造的热情,知识与智慧在这不知不觉中根植到孩子们的心中了。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如同浸润在兰花开放的幽谷,只感到幽香阵阵,如丝如缕,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使我的灵魂受到洗礼,我要向着那方“爱育”的天空进发。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润心如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润心如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