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02:31: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生古诗赏析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材料

近年来,我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及时而广泛地开展了“小学生古诗赏析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实验活动,经过近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已初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等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追求目标一个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教风与学风正在进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自主学习的时空渐趋拓宽,同时,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发展,学生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体现如下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寻求一种既易于学生掌握、运用,又不会影响孩子学习热情与自信的方法,初步培养小学生古诗赏析的能力。

1.以美引善:通过教材呈现的丰富生动的美的感性形象,使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引导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

2.以美导真: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主动地、积极地追求真理,获取知识,使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知识结构不断完善。 3.以美怡情:以语文学科充满感情色彩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为载体,使孩子们的情感从小受到美的陶冶,对真善美产生由衷的热爱和向往,对假恶丑产生强烈的憎恨和愤慨。

4.以美启智: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促进学生各种智能因素的发展。

5.以美润言: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生活,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启发他们去体察语言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大自然、生活中的美怎样用美的语言去表达。

二、课题实验的管理

1、建立领导机制,确立实验班级。

在县教科所的亲自指导下,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导、教研组长、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实验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管理、指导及实施工作,并确立了实验班级和实验老师。

2、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实验

扎实深入进行的基本保证,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措施。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第三次全代会精神,学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增强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使命感,提高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组织教师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促使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习观、教学观;鼓励老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老师们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之中。

3、重视课题研讨,及时总结经验。

我们要求实验班的老师应围绕一两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举行经常性的教学漫谈,认真积累资料,做好个案分析,写好课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每月份写一份阶段性试验成果报告,每学期举行一次观摩活动,力求辐射一片,使其他老师也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认真总结经验,撰写成文。

三、课题研究实验采取的策略

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为体现实验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在备课中发掘“美”

要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学”进入“乐学”的“欲罢不能”之境,还需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首先,教师在感知教材时,为教材中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所感动,悠然心会。然后,教师对教材中蕴含的各种美的因素细心品味,蕴涵体察,反复推敲,“搜尽奇峰打草稿”,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化到教案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分享这种美。教师善于发掘这些审美教育的因素,就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的确,这一句流传千古的佳话代表了古代诗句诵读的一种思想。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古诗句很好地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少年儿童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而不断地诵读,主要是让学生对汉语言的不断的积累,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的审美表现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儿童古诗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的培养外,还要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教学中美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2.在教学中传输“美”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是灵魂。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们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而教师的情感灌注,动之以情,是课堂教学揭示美、传输美,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那么教师首先在钻研教材时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做到通理明情,“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这样,教师就具有了一种激情,然后在教学时,通过讲述、朗读等教学手段“以情激情”,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进行“设境传情”,从而把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融为一体,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把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深化升华,师生之间就会迸发出强烈的美感共鸣,产生共振效应。这样就调动了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情,紧扣学生的心弦,把他们自然而然地步步引向感情的深处,诗歌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受到强大情感力量的震撼,情感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

3.在领悟中感悟“美”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审美情境对学生不是强行给予的,而是从学生的审美心理自由出发而设定的,它较之单纯的说教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并引起审美情感的共鸣,尤其是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变课文中的“此情此语”为“我情我语”。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中,此情此景,拨动了学生的“美感的心弦”,引起了情感共鸣。这样,学生的审美心扉就会洞然开启,带着热切憧憬和再观察再欣赏的审美情感,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进而把课文中的“彼情彼景”转化为“我情我景”,从而更深入地领悟文章构筑的艺术真谛。

过去,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只重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从而感受环境的美。

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这就为语文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供了宽广的天地,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风格流派各异,有哲理诗,写景诗,也有咏物诗。每一首诗都流淌着生命意识之泉的汩汩清流,起伏着作者诗人丰富的情感。古诗是融音乐美、书画美、意境美为一体的古典艺术,走近、学习和感悟古诗的前提,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而随着学生生命意识的被唤醒,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会更深刻,把握会更准确,感悟会更透彻。

4.在诵读中感受“美”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优美的朗读是一种艺术,教师可以通过朗读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掌握好朗诵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韵律、语气管朗诵技巧,具有音韵美的朗诵具有艺术穿透力,使得具有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转化为听觉艺术。优美的朗诵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具有较强的冲击力。 吟诵朗读是提高文学审美感受力的传统方法。古代文人也十分重视吟诵朗读。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清代学者姚鼐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熟读”、“疾读”、“缓读”之说都强调了吟诵朗读的重要性。而叶圣陶先生则创造性地提出“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在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先生所谓“美读”,其实就是强调通过音声节奏之美的感觉,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通,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教诗词,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多读多练”是教学诗词的一个特点。反复吟咏,方能读出韵味来,细细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如教《朝发白帝城》,这是李白在唐朝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别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山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学生进入情境了:全诗展示了三峡美景,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5.在体会中想象“美”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于文学作品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的对立统一,和谐综合,所以,在审美过程中,若审美主体只对审美对象作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的感知,那还是浅层的。必须在此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或产生这些方面的合理的新的想象,才能使审美感受趋于深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头脑中有声有色地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借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必然性,借有限的景看到无限的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诗中有画,描绘了一幅幽静而又充满情趣的山中景物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生动画面,学生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影像,但诗中独特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则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联想力和审美想象力,去细细体会。让学生仿佛看到诗人缓步徐行于山林月色中,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直泻下来,石板上潺潺奔流着清澈、透亮的山泉。顺流而下的渔舟满载而归,河中的荷叶、荷花正在扭动着腰枝。耳边不时传来洗衣姑娘的欢声笑语。这宁静、纯朴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多么令人追求和向往!学生想象的翅膀一打开,就较容易领悟到诗中深远的意境和诗人的理想、追求。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近一年来,我校多数教师接受了“小学生古诗赏析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这一实验课题,并大胆进行课题实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形成了初步的经验,培植了一批优质课,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具有高水平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学校群体和教师队伍。

2、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通过开展课题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积累、语言 表达、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在参加各级各类的活动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3、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显,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主体是凸现的,个性是明显的,创新意识是勃发的;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成为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然实现的过程。

具体、细化地来说,对于培养小学生古诗赏析的能力,我们参研教师基本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带领学生进入欣赏诗歌的心理状态。

1、情境导入

不管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在一节课的开始,先播放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一张与作品内容相关的图片,营造课堂的气氛。特别是在语文课中,创设情境导入对于调整和调动学生的情绪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开始讲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时,可以播放一段瀑布实景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瀑布的雄伟奇景。这样学生学习起这篇古诗就会比较形象一点了。还有就是在学习塞外诗歌的时候,可以在学习之前就给学生看几张有关沙漠的,新疆这一带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那荒凉的气氛。在选择情境导入的资料时,如果没有直接反应作品内容的音像资料,也可以展示与作品风格相似的图片。这样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给予了很形象的比喻,直接明了,鲜明生动,自然而然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进入到学习这首诗的状态,教师在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就自然顺畅了。

2、作者的介绍

在开始讲一篇古诗词作品前,对作者的生平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在介绍作者的时候,并不单单只是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而是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而去体会他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品质。目的是要带领学生进入到诗人的精神状态里,从而知道他当时创作这个作品时的心情。以作者独特的精神境界打动学生,从而产生共鸣,这是在为学生能理解和鉴赏诗歌做的一个铺垫。教师在进行作者介绍时,可以从作者生平做过的伟大事迹开始拓展,分析诗人的个性气质,更应该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来表现诗人的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先把自己融入到作者的精神境界中去,去感受他的全部情感,才能打动学生。不过教师在介绍作者时不能可以的贬低或者任意的抬高他。要客观的介绍,让学生全面性的认识他。但凡能在文学史上流传世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真情流露沉淀最真实的作品,都表现了他的最真实的感受。这样的作品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3、有感情的朗读

一篇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语文书上,都会要求有感情的朗读,可想而知,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然而古代诗歌跟现代的文学作品不一样,古典诗歌注重抑扬顿挫。教师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诗歌的停顿技巧和感情的投入。有感情的朗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对诗歌做出了诠释,也能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热情,从而激发他们欣赏的热情。这个时候教师也要把握好机会,适时引导,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

(二)、对作品的赏析

欣赏一部诗歌作品,首先就是要理解诗歌字词句的意思。但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难题。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诗作,理解浅的字词的意思。先让他们知道主要的字义,才能在朗读中渐渐把整首诗的意思弄明白。学生欣赏诗歌,是与创作者心灵融合的一个过程。所以欣赏诗歌不止是理解诗句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诗人在诗歌里所体现的精神,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才是关键。要去感受诗人的精神境界。才是真正的欣赏诗歌。

1、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想象

学生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对诗歌的内容产生想象。古代的诗歌不像古代散文那么直白,他是通过赋比兴的诗歌手法表现的。有些诗歌中一个字就能表现整篇诗歌的精神境界了。有些不曾道出感情的,却情深立现。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像这样的诗歌,一定要引导学生想象,通过自身的想象,体会在长江,只有一艘帆船的孤寂。他们就能体会到诗人的深情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住诗歌中的个别字,因为诗人通常会通过一些字来寄托他们的全部情感。还有的诗人,擅长寓情于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呈现出来的景象,然后由景象中体会到作者的全部感情。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诗人的感觉。

2、要反复吟唱和品味

古代诗歌都是有韵律的,因此想要读通一篇诗歌,就必须反复的读。诗歌的节奏感特别强,反复的读会韵律十足。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也是经过反复的吟唱、反复的推敲,才有了现在的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几遍,反复的读对学生理解诗人的精神情感也是有帮助的。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他们的情操。学生是个体的,他们不管是在学习上、情感体验上、艺术欣赏的角度上,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诗歌的特点,立足诗歌的文本,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有独特的情感体验。

五、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提出如下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改水平。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科研能力的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改水平,使课题实验顺利进行。

(1)、严格要求,勇压担子。

严格要求青年教师,对他们勇压担子、加砝码,要求青年教师把压力

变为动力,努力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 (2)、加强培训,促进群体。

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将多邀请教育行家来校讲座、听课、教研,使全体老师都能受益,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2、探索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我校课题虽说已是市级的实验课题,但实验中仍会出现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我们的课题实验目标将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小学生古诗鉴赏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材料

依兰县达连河镇中心校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计划

课题实施阶段总结

课题实施阶段总结

书法实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总结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课题阶段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总结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