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黄鹤楼送别》(李平)

发布时间:2020-03-03 04:52: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黄鹤楼送别

(第一课时) 莘州联校 李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古诗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其中有不少的送别诗:如王维写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比如李白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么今天,我们通过《黄鹤楼送别》,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提笔即时练字时,请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注意“鹤”字的书写。)

2、出示古诗

(读诗,不仅要音准,而且要注意节奏。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边听边把诗的节奏画出来。师范读,生画节奏。)

3、练读、指名读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提示:

A、自由朗读,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B、读完后画出生字词。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刚才同学们读书的样子都很专注,读书就应该这样沉下心来投入进去,一字一句读仔细,检查初读情况,及时表扬学生的读书情况及坐姿。)

2、出示生词

暮春 孟浩然 伫立 誉满天下 满饮此杯 友谊 脍炙人口 永世不绝 暂时 饯行 (先自由练读,再读给同桌听,相互纠正。)

3、交流生字情况,找出你认为比较难写的字。

4、“暮”字,你能知道它的意思吗?(暮本义是指日落时,傍晚的意思。)那暮春是指什么时候呢?暮春,是指春天最后的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暂时:写“暂”字时要注意,第四笔是提,不是横。上面的“斩”要写宽一些,下面的“日”要写的窄一些,这样,这个字才写得好看。

(让我们再次一起把这些字词读一读。刚才我们大家已把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得很准了,相信你们现在也能把课文读通顺。)

过渡:我们语文学习不仅要写好字,还要学好为文。

5、默读我们提示:

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古诗所对应的句子。 (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找的又准又快。指名说)

6、出示古诗所对应的段落

(练读、指名读。展示读,男生读诗女生读文)

7、过渡:(是啊,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的文人墨客因离愁别绪写下了千古名篇。今天,让我们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珍藏心中。)

8、生齐读

(古诗大家读的很有韵味,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李白与孟浩然的话别。

2、课下搜集一些送别诗。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但同于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样,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本文充满了诗情画意,是诗歌的扩展和诠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使得诗文浑然一体,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对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我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

上课开始,我就紧扣 “送别诗”,让学生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初读提示和朗读提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从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厚谊。

二、整体感知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生字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暮春”、“誉满天下”、“暂时”、“伫立”、“友谊”等,让学生理解和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进入文本,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读,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注重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是语文积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告诉学生自古多情伤离别,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有很多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说了一些,又让学生课后再收集一些,从而让学生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感受到中华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对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教师的语言过多.

2、时间分布不均匀,感觉还是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不太好,它不是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是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诗文结合。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诗文结合处理得不够好。今后,我会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学习。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李平)
《《黄鹤楼送别》(李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