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路径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1 23:38: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路径分析

摘 要:20多年前,互联网悄无声息地进入到商业和社会领域,并在随后逐步释放出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在深刻改变社会运转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独到看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中国各行业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高校思政课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以期开辟出一条适应时代潮流的高校思政课发展道路。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课;机遇;挑战

20多年前,互联网悄无声息地进入到商业和社会领域,并在随后逐步释放出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在深刻改变社会运转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独到看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中国各行业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战略的推出,首次给了“互联网”作为主体“被加数”的机会。“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对于教育领域而言,互联网与其深度融合,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

世界因互联网而更精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因互联网而更有魅力。

1、“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丰富和充实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任何一门课的讲授都希望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理论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这就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理论教学与当下鲜活的时事之间的桥梁,使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目前,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现象之一是众多的大学生被明星真人秀、八卦新闻乃至韩剧、美剧和各类神剧吸引,他们在课余甚至课上时间获取时政新闻、言论观点和深度评论的渠道,更多的是微博、微信以及各类手机应用。在掌握学生这一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系统对各类网络平台的关键词汇、热点事件、焦点现象进行挖掘、分类和整合,并在讲授思政课重要理论知识时以我们所整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趣事或真人真事为引入点,对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时尚而流行的编辑,加以生动、接地气的点评,使思想和知识生动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了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教师也真正做到了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引领。

2、“互联网+”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扩展了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平台。“互联网+”给思政课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升级带来契机:“互联网+”打破了教育者对知识的垄断,使知识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利用知识;“互联网+”的开放性、连接性特征正在推动着全球性知识库的形成,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了解的资源。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组织专任教师通过建 QQ 群、微信群、论坛、开发 APP 手机应用、编辑微信公众号、录制网络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对学生进行在线教育,把经过教师编辑的核心观点和重要内容通过线上教育的形式传播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突破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在课堂以外的时间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自己错过或感兴趣的知识点。

3、“互联网+”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创新。在大学教育中,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给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打分,已经成为促进教师获得良性发展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也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系统升级,这具体体现在:其一,教学评价不再仅仅是指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网络评价,其最大的变化在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升级。在“互联网+”催生了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创新的情况下,教师的信息组织与整合、教师整合的信息通过互联网获得与学生分享的程度、教师线上与学生的互动、点评、反馈率等都将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其二,可以通过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构建师生互评的统一数据平台,这一数据平台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学生对教师的线上线下综合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线上线下学习时间、学习态度、互动情况、作业提交情况、最终成绩等,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登录智能手机上的数据平台,及时的获取评价信息。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的信息海量性使高校思政课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面临巨大冲击。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规定。然而,随着微博、微信和 APP 手机应用等“互联网+”平台的构建,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人人都可以针砭实事、评论政府,这就给高校思政课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带来巨大挑战。因为,在“众声喧哗的信息集散地,从来就不缺投机者、造谣者、煽动者、炒作者、挑拨者、谋划者、闹事者„„以近年来出现的英雄被污名化现象为例,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先后被质疑,一些不分是非、颠倒黑白、大放厥词的言论大行其道。”而且,对于这样一些对英雄人物的恶搞却能够迅速吸引眼球,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追之信之,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辛苦灌输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提出质疑。如此,高校思政课就面临着这样一种窘境: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他们又时时通过“互联网+”平台接触着各种消极的、负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网上传播的错误思想和消极价值观的影响。因而,如何更有效地履行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职责,发挥正能量,在多元中确立主导,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地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成为其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

2、在高校思政课融合“互联网+”开放性特点的同时,增加了教育者主体权威性被弱化的风险。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来实现,教学内容的素材多由教育主体提供,“客体”在“主体”的引导下接受教育者的知识熏陶和思想陶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作用明显。虽然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质疑声音不断,但它确保了教育者的主体权威性和思想政治教学的教育引导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主要引领者。但面对互联网带来的人人具有话语参与、话语表达、话语制造可能与自由的信息网络空间,表达渠道成倍扩大、人人拥有话语的表达权,出现了话语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倾向,话语趋向破碎化、分散化、猎奇化,课堂话语的权威性、真理性受到冲击,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力与影响力受到弱化等情况。

3、“互联网+”的信息碎片化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必需的反思性和思想性遭到削弱。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深邃的思想性是高校思政课最为本质的特征,作为帮助学生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思想政治理论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是一套科学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思想体系,它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反思能力。然而,“互联网+”平台在打破时空壁垒的同时也将知识严重地碎片化,这极易导致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浅尝辄止,进而形成懒于思考、惰于反思的习惯。互联网世界的碎片化阅读,使我们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而这种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恰恰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所必备的素养。因而,“互联网+”的信息碎片化在把大学生的专注和思考能力撕成碎片的同时,必然使高校思政课所必需的反思性和思想性遭到削弱。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路径选择

1、面对各类“互联网+”平台上传播的多元化价值观,高校思政课应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碰撞下,始终保持其意识形态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南,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然而,当前不可忽视的现状是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网络评论稂莠不齐,理性言论并不一定总是能够战胜非理性言论。对于此,高校思政课在引入“互联网+”进行教学创新的同时,应正确处理好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的关系,做好舆论引导,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多元化,积极防止负面信息对高校思政课的侵蚀;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大学生所经常接触的各类“互联网+”平台建立专题活动和话题栏目,引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让互联网更好的为思政课教学所用。

2、高校思政课改革应坚持课堂教学为体,互联网为用的原则,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同时,保持课堂教学的充分性。“互联网+”平台虽然能够解决部分知识传授问题,但它不可能替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的大学功能。正如在通信领域,微信 APP 的出现并没有彻底颠覆传统通信行业,反而是促进了运营商进行相关业务的变革升级。这也正验证了马化腾所言,“‘互联网+’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不是颠覆掉传统行业。”“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变革升级应涵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平台、教学评价的更新,其最终目的始终是增强其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在这一目的引导下,引入“互联网+”,使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从当前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升级到教师与学习者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的互动互生,这无疑是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措施。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守高校思政课为体,互联网为用的原则,从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核心需求出发去合理、高效地利用互联网,始终把“互联网+”平台作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将虚拟空间的学习与互动视作学生与课堂教学的粘合剂,而不能“反客为主”,过分夸大互联网的变革作用,以线上的学习与互动完全代替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以“互联

网+”的工具理性代替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理性。

3、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主导性作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师如何更充分的发挥其主导性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认识到“互联网+”平台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应该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责任,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从原来的知识为主升级为思想为主,教予学生在面对各类互联网信息的同时学会思考懂的反思,而不是一味跟风随波逐流。

4、建设“互联网+”品牌阵地,加强对“互联网+”的掌控与运用。当前,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互联网+”平台已经渗透到 90 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学生的心情、个性签名、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很多时候都会通过这些平台表达出来。基于这样一种现实实际,高校思政课负责部门可以通过组织任课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开发具有特色和品牌效应的 APP 手机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等的方式,更加有效地传播正能量,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从而能够更好地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引导功能,增强其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杜春梅.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捍卫思政课教学主导性[J].改革与开放,2015(2).[2] 裴晓军.新媒体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1).[3] 王茜.“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2016(9).[4] 李娜.“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5] 毕冉.“互联网+课堂”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能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5(12).[6] 蒋明敏.新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路径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13(4).[7] 于杰,马婷婷.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析[J].前沿,2014(2).[8] 李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狠抓课堂建设[J].红旗文稿,2016(21).

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探微

“互联网 ”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转型与发展问题研究

高校思政课第二章讲稿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

新课改下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改革

思政课

思政课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

高校思政建设

思政课考核方法改革实施方案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路径分析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路径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