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

发布时间:2020-03-03 20:05: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1.1科学是„„

A.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B.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C.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D.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E.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 学生活动。 (2) 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2、学生准备。

1.2做一位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单元

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的活动记录中。(可以用文字形式,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 实物投影 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2.2、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

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 教学准备:各种植物、纸、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物包括什么?

2、你知道哪些植物?

3、你对这些植物有什么了解?

二、新课

1、教师出示带来的各种植物。

2、教师出示书本上第11页图片,问: (1)你认识这些植物吗? (2)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3、揭题:“植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4、仿述:

说说自己家里的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用语言和图画描述一下。(如书本第11页)

5、观察书本上第12页。

找出桃树和向日葵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

6、比较 不同相同

1、叶子形状不一样。

2、每年种的次数不一样。

3、果实的大小、形状不一样。

4、茎的粗细不一样„„

1、都有根、茎、叶。

2、都有花、果实。

3、都有种子。

4、都需要阳光和水„„

三、对书本上第13页内容进行讨论

1、任意选图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完成第75页的活动记录表,看谁找的最多。

2.3校园里的小动物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3、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二、教学准备: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物?

2、它们生活在哪里?

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

二、新课

1、揭题:“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2、观察书本第14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

3、它们叫什么名字?生活在哪里?

4、小游戏:猜一猜,它是什么?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小朋友可以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还有许多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5、找出狗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有四条腿。 (2)都有两只耳朵。 (3)都能繁殖后代。 (4)都要吃东西„„ 不同点:

(1)吃的食物不一样。 (2)大小不一样。

(3)奔跑的速度不一样。 (4)各自的作用不一样„„

6、分类,并完成表格。

分类依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动物名称

2.4 植物 动物 人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动物?;;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 相同点:

(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 (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1)老虎和松树 (2)鱼和水草 (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 (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第三单元

3.1生命离不开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 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 (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3.2观察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 (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 (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3.3神奇的水

二、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2.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性质。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溶解现象,会产生表面张力,了解水的其他本领。 2. 了解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 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二.教学准备:

烧杯、红色的水、薄纸巾或棉布条、一元硬币或曲别针、滴管、大的空塑料瓶、钉子或锥子、托盘或盆、盛水的容器、小物品(最好由一种材料构成的)、方糖、一两粒高锰酸钾、水、搅拌棒、玻璃棒。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发现水的神奇之一——往高处“爬”。

(1)师提问:把窄纸巾插入红色的水中,纸巾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预测并发表。)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 (5)魔术表演:变色花。

2.发现水的神奇之二——表面张力。 (1)谈话:水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出示一枚一元硬币、滴管。猜一猜:硬币面上能容纳多少滴水?

(2) 学生猜测,说说为什么这样猜,记录自己的猜测结果。 (3)小组领取硬币,验证猜测。

3.了解水的神奇之三——水有压力,压力的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流水有力量。 (1)(演示实验)提问:为什么水会从小孔喷射出去?为什么下面的水 流喷得远?

(2)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提问:如果用静止的水可以吗?为什么说不行? (4)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4.了解水的神奇之四——水有浮力。

(1)(出示一块泡沫)提问:如果把它放到水里,它会怎样?(浮起来)为什么会这样?(水有浮力)

(2)学生讨论、回答。

(3)让学生做不同物体放在水中表现出沉浮差异的实验, 5.认识水的神奇之五——水溶解物质的性质。

(1) (教师把方糖放入水中)提问:方糖发生了什么变化?(糖块不见了)尝一尝水的味道呢?(变甜了)

(2) 讲述:同学们说的方糖在水中不见了,“溶化了”,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学生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4)除了这些,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5)学生预测后试验验证。

(三)延伸活动:提出问题,继续探究水的秘密。

1、提问:通过两节课对水的观察和研究,你们对水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大家还想研究水的什么问题?

2、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记录在黑板的“我还想研究的问题”一栏中。

3、请学生自由选择1—2个自己最感兴趣又有能力研究的问题,并讨 论自己的研究方法。

4、鼓励学生回家后自己去探究,也可以和同学、家长共同来研究。

3.4地球上的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第四单元

4.1常见材料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4.2纸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关注造纸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纸的种类,用途,扩大眼界,把学习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学做再生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4、了解各种纸艺,欣赏纸艺艺术,接受美的熏陶,并学做折纸,剪纸撕纸,纸贴等。

5、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独立思索等优良品质。

6、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准备:

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

2、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方法。

3、教师提供参考书目。

4、准备做再生纸的工具。

5、准备各种纸艺的欣赏作品。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动员

1、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 2、口语交际。

说一说,在你的记忆中,你最早一次用纸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用纸干什么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3、用一句话表达你对纸的了解。

用一句话表达你想进一步从哪个方面了解纸。

4、综合表达:设计一份广告,告诉大家你想研究的内容,争取几个伙伴和你一起研究。

(二)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纸及其文化。开展一些参观和实践操作,体验纸文化。

(三)学做再生纸。

1、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过程

2、自己动手做再生纸:

A、阅读制作方法

B、看教师演示过程,听清提示。

C、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

D、展示各自的作品

(四)纸艺欣赏

1、布置一个纸艺展览,并对每种纸艺做文字说明。

主要有:剪纸,纸雕、刻纸、撕纸、折纸、贴纸„„

2、请会剪纸,或折纸的同学为小老师,开办小艺术技巧讲座,辅导学生制作纸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配解说。

(五)综合展示活动

1、纸文化知识竞赛

2、看图猜带纸的成语

例如:纸上谈兵、洛阳纸贵、命比纸薄„„

3、各小组上台演示各自准备的“我的纸文化之旅”五分钟交流材料,可以用图、幻灯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对纸的了解,以及自己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4.3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品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3、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4、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教学准备: 材料: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烧杯、滴管、托盘、打火机、镊子、放大镜。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前面我们了解了我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纸。但许多地方用纸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生活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材料,我们穿的衣服都是由它们织成的。它就是:纺织材料。(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各种各样的纺织材料。

(1)、讲述:人类最早用兽皮和树叶裹体,后来逐渐掌握了纺织麻、棉、蚕丝等天然纤维的技术。到了近代,人工合成纤维技术的发展,又给纺织材料增添了许多新的成员。

(2)、提问:书中这些都是常见的用纺织材料做成的衣服,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看一看,总共有几块布料?

(3)、讲述:这些布料都是由常见的纺织材料织成的。不同的材料织成的布可以做成不同的衣物,比如:有棉布衣物、羊毛衣、尼龙伞、丝绸衬衫和领带等。

(4)、讲述:同学把自己穿的衣服脱下来,认一认上面的标记,你知道这些衣物是由什么纺织材料织成的吗?

(5)、学生分组进行,通过纺织材料的标志来识别不同的纺织材料。

(6)、教师总结:棉、尼龙、羊毛、涤纶、聚脂„„,尼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2、研究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

A、讲述:尼龙和棉布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两种纺织材料的不同。 B、比较结实程度实验。

(1)实验过程:从布料中抽出纤维;用放大镜观察;再拉一拉。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C、比较气味实验。

(1)、将棉布和尼龙分别烧一烧,然后用手扇着闻一闻。 (2)、提问:两者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3)、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D、比较吸水性实验。

(1)裁剪同样大小、质量近似的尼龙、棉布各一块; (2)把它们同时沉入水中;

(3)一段时间后(3分钟),比较一下看哪种布料吸的水多?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尼龙和棉布的吸水性的方法吗? E、教师做最后的总结。

三、拓展应用:

1、讲述:我们的祖国幅圆辽阔,北方和南方的气候差异很大,如果我们从厦门去东北游玩的话,需要带很多的衣服,出门旅游很不方便。现在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为未来的衣服设计设计,你希望将来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本组的讨论方案。

4、教师总结:同学的设计都很不错,希望你们的设计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发挥作用。

5、课后搜集有关新型纺织材料的知识。

4.4金属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2、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三、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四、拓展应用: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5.5塑料

教学目标:

1、了解塑料的优缺点。

2、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3、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小标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书、衣服、剪刀提问: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再出示小尺提问: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3、谈话:对,塑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优点。

1、观察书中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物品,比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优点。

2、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3、学生汇报本组的比较结果。

4、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

(2)、和纸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对牢固,不怕水的优点;

(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烫手的优点;

(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轻便的优点;

(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轻便,易叠放,不占地方的优点。

(二)、讨论总结塑料的优点。

1、讲述: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塑料的许多优点,同学们分组总结一下塑料的优点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轻便、易塑形、不易碎、导热能力差等

(三)、塑料的缺点及治理方案。

1、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塑料的优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点必然有缺点。那你们知道塑料有什么缺点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讲述: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是极为有害的。

4、提问: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5、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6、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极其严重的,如废塑料堆积如山,占用土地;威胁海洋动物、影响市容等。

7、谈话: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样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8、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9、教师总结:(1)、用布袋购物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

(2)、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

(4)、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三、拓展应用:

1、提问:各种废塑料不能混合在一起再生产,你对回收塑料有什么好的建议?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4、课后搜集有关塑料的资料阅读。

第五单元

5.1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 能针对某一特定的观察、制作情境,提出问题。 2. 能对某些结论提出疑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爱提问是一种好品质。

2. 意识到有些结论是不对的,可以大胆怀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想一想,你从幼儿园到现在,都提过哪些问题? 1. 学生踊跃发言。

2. 讲述: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心的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我们要不断地从爱提问发展为会提问。 二.新授

(一)让儿童理解怎样“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1`。(出示栽种的小草)讲述:这棵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已经有半年了,你感到惊奇吗?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1. 学生积极提问。 2. 简单小结。

(二)帮助儿童理解怎样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1.提问:你们会折纸飞机吗? 1. 讲解纸飞机制作方法。 2. 学生每人做一架纸飞机。

3. 提问:你们在做纸飞机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 5,学生提问。 6.简单小结。

(三)让学生意识到权威也会出错。

1. 讲述:伽利略做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故事。 2. 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什么?

(四) 帮助学生理解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小结

1. 提问: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

2. 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记下来,与同学们交流。 3. 讲述: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5.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过程方法

1. 能区分什么是可以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找到答案的问题什么不是。 2. 能尝试把不能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找到答案的问题转变成可能。 3. 能根据“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标准提自己能够探究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喜欢大胆想象。 3.愿意合作与交流。 4.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5.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洗洁净、洗洁精、甘油、肥皂、洗衣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教学过程

一、教师演示吹泡泡。

1、谈话: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在课堂上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演示吹泡泡)看看这里面有没有科学。

2、提问:关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合并同类项。同学们关于吹泡泡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当中哪几个适合我们这节课研究呢?(根据问题的可行性选择出要研究的问题)里面有没有科学?

二、吹泡泡活动的延伸。

1、谈话:现在我也想像你们一样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把泡泡玩出或吹出新的花样?”我这里有一些材料(介绍材料)用这些材料你们能玩出哪些新花样,想玩出什么新花样呢?

2、学生汇报后进行活动。

3、教师出示吹泡泡所用的材料和工具。包括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一小瓶洗涤剂和一小瓶甘油。对甘油的作用教师要作介绍。

4、学生进行吹泡泡活动。

5、提问:同学们在吹泡泡过程中解决了自己关于吹泡泡的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在吹泡泡过程中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6、教师引导学生对吹泡泡活动进行反思。

7.谈话: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吹泡泡活动我们经历了那些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思考回顾,总结出吹泡泡所经历的过程:先提出问题——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总结汇报。)

三、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

1.谈话: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同学们一定对身边的很多有趣的事物感兴趣,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又想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积极谈自己的想法。

3.提问: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4.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讨论、交流。 5.教师小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大象版

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广东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