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比喻型标题审题立意(教师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04:26: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记叙文的审题与立意之二:比喻型标题审题立意

年级:高一编写:吕晓花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日期: 2012年12月5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明确比喻型作文的特点,掌握比喻型作文审题、立意的原则和方法,学会由此及彼,从找相似点入手,透过比喻义寻找本义,准确审题、立意。

2、过程与方法:评练评结合,小组合作、展示质疑,限时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素养。 【知识链接】

一、比喻型话题作文

比喻型标题是指标题通过比喻的形式表达的作文试题。其特点是以形象性语言蕴涵观点。往往是喻体的呈现,标题有象征寓意,比喻型作文重在喻人、喻事。常以物喻人、以甲物喻乙物、以A现象喻B现象(事理)。 如““灯”、“远方的高山”、“鞋里的沙子”、“雕琢心中的天使”、“必须跨过这道坎”等。

二、比喻型作文审题的三条原则:

1.要对喻体的特点把握准确,找本体时要有相似点。把本体找出后,可以试着改成一个明喻来验证。

2.要有整体意识,不要只抓住一点不放。

3.比喻型的标题要善于从所提供的材料中去找到理解的突破口。材料就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比喻的。当拿不准本体时,所举事例尽可能要和材料包含的道理相同。

例: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都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了,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

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分析】这类试题,要扣住材料的主旨,以一个实物、一种现象或人物语言的一个关键词语为中心生发出一个标题,引导考生深入探究话题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进而构思写作。

要写好此类题,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挖掘题中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方法是先根据喻体弄清其本义,抓住其特征,然后作相似联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再根据由此及彼的结果选定题材。例如:“天使”是一个喻体,在西方神话中,天使长着一对雪白翅膀,是受神的派遣给人间送递幸福的使者,可见“天使”是纯洁美好的象征。作相似联想,我们可以联想到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天使”,每一个考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心中认为美好圣洁的人或事物作为题材。比如可以是洪战辉、徐本禹等生活中感动中国的人物,可以是姚明、刘翔这样的体育巨星,可以是李宇春、章子仪这样青春偶像,可以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一个愿望和理想,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平凡人,但因与自己的某种感受、经历相连,也可以成为心中的“天使”。 其二,围绕标题拓展思路,根据材料主旨确定立意。围绕话题“雕刻心中的天使”,可以用提问来拓展思路,例如自己“心中的天使”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心中的天使”?如何才能雕刻出“心中的天使”等等。“雕刻心中的天使”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材料中雕刻家之所以能雕出一个美丽的天使,是因为他是“用心在雕刻”,可以理解为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天使的蓝图;是因为他热爱天使全身心地投入;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执着信念等等,由此就可以比较容易的确定主题了。 审题、立意步骤总结:

1、找比喻词。

2、抓比喻词特征、作用。(结合材料)

3、作相似联想,找比喻词的本义。

4、把本体代入原题,形成观点(立意和行文由实到虚)。

三、比喻型作文的立意:

比喻型作文题意蕴丰富,写作空间很大。立意前首先分析题目本身的特点、属性,立足某一特点或属性,然后由此及彼,多角度展开联想,联系人生、社会等,挖掘出题目隐含的寓意,从而化实为虚,写出立意新颖深远、内容具体充实的作文。这种方法可以总结为八个字:恰当联想,化实为虚。

请以“潮”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首先分析“潮”的本身特点,自然属性:汹涌澎湃,气势夺人;潮起潮落,变换不定;短暂,来势汹汹,去时匆匆。

然后,展开联想,化实为虚:时光、青春如潮,珍惜把握,勇往直前;社会文明等如潮水般滚滚向前,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跟上时代潮流;不畏难,不退缩,执着,坚定不移地前行。 【课前探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很多困难和障碍。有的来自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有的来自我们自己,比如我们自己偏信的所谓的传统、经验和习惯。这些困难和障碍捆住了我们前进的手脚。 请以“生活的绳索”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下列选项中对比喻词“生活的绳索”的本义理解正确的先项有() A.自信、宽容、勇敢、坚强、乐观 B.贫穷、卑微、丑陋、渺小 D.名利、贪欲、嫉妒、偏狭 C.困难、障碍、挫折、失败 E.传统、习惯、经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马克•吐温与朋友郝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出门时恰遇大雨。郝威尔见到大雨,不禁悒悒不乐,他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么?”马克•吐温回答:“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请以“雨过天会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审题、立意步骤:

1、抓题中包含的比喻词:“雨”和“晴”。

2、抓比喻词特征作用:“雨”在材料中阻碍远郊春游,让人心情悒悒不乐;“晴”是对天气的乐观估计,一个让人心情愉悦的天气。

3、分别找出比喻词的本体,“雨”:逆境、困境、挫折、失败,“晴”:顺境、希望、成功;

4、把本体代入原题,形成观点:①困境过后依然有希望②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总结:比喻类题目,我们寻找出其比喻意义,也就找出了文章立意的所在。要想找出比喻意义,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其比喻词含义及作用等。 【我的总结】

比喻类标题审题立意的方法 【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表格。

1、以“肩膀”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

2、一位声名远扬的木匠常常对徒弟说:“注意了,留一道缝隙。”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就是太“美满”的缘故。高明的师傅总是恰到好处地留一道缝隙,给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请以“留一道缝隙”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

3、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请以“绿叶对根的情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题目 内容

肩膀

留一道缝隙

绿叶对根的情意

比喻词

比喻词的特点或作用

本体(相似联想)

立意

附:

1、【审题导引】其词典里的意义是“人的胳膊或动物前肢和躯干相连的部分”,因而,凡是关涉肩膀的基本义及其比喻义、引申义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立意的角度来构思成文。 从比喻义的角度来看,肩膀是信念,是理想,是希望,这些支撑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我们需要依靠信念、理想与希望。同时肩膀也是一种责任,写自己所肩负的个人责任、社会责任与国家责任。 【立意参考】

1、父(母)爱的肩膀,为我撑起一片晴空。

2、他的肩膀撑起了历史的天空。

3、一个人的肩膀应该有爱的光环闪耀。

4、用肩膀担当责任。

2、【审题导引】:“留一道缝隙”这是一道动宾式比喻型的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是理解并界定“缝隙”的比喻义。“缝隙”的本义是“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猛升的空处”。联想生活现实,找出喻体与本体的相似点,“空处”即是“空间”、“余地”,“留一道缝隙”既是物性,亦为人理。“物性”有修路要留出热胀冷缩的缝隙,种植要留出采光、通风的缝隙,渔猎要留出产卵、繁殖的缝隙等;“人理”有古代开国之君要留给黎民百姓修养生息的缝隙,现代家庭教育要留给子女心灵释放的缝隙,同事之间相处要留给对方转台回旋的缝隙,要留给自己台阶等。其实,国与国之间又何尝不是此理,要想睦邻友好,就要在“求大同”的前提下,留下“存小异”的缝隙;如果一味大国沙文主义,无视别国的生存利益,小则酿成政治冲突,大则造成兵戎相见。审题时要看到“留一道缝隙”的必要性,也看到“不留缝隙”的危害性;既看到“留一道缝隙”的前因,也看到“留一道缝隙”的前景;既看到“留一道缝隙”空间上的宽窄,也看到“留一道缝隙”时间上的长短等等。 【立意参考】

(1)悲伤时留一道缝隙,别禁锢自己的心灵,要接受他人的关心、温暖与呵护。

(2)失败时,给自己留道缝隙,不必因不能圆满而自责,因为世界本没有完美的事情,让自己尽快摆脱苦痛,旷达、乐观、更轻松地前行。 (3)给自己留一道缝隙,方能轻松快乐的生活。

(4)给子女留一条缝隙,方能使自己和孩子获取快乐。 (5)给他人留一道缝隙,方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审题导引】从歌词内容分析,“绿叶对根的情意”是显性的,而“根”对“绿叶”的情意则为隐性的。两种“情意”之间存在着“哺育”和“回报”、“前提(原因)”和“生成(结果)”等内质关系。或许“根”与“绿叶”这种内质关系不一定就是非常确定的整体和局部、源泉和涓流、本质和现象、施恩和报恩、施与和接受、上位和下位等,但也不是某些同位、并列或平行关系,更不是一般的相互交往关系。由此可知,尽管“绿叶”“根”都属于比喻性和象征性意象,可以联想、拓展到不少相关事物,如祖国和人民、故乡与游子、文化与民族(群体、个体)、长辈(祖辈、父辈、师长等)与晚辈等之间的多种“情意”,然而并不是一切“情意”均可以纳入歌词主旨的范畴,如友情(谊)、爱情、交情等。就此而言,它与通常意义的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审题)要求很不一样,“规定性”显得更加刚性一些。今年有数量不少的考场作文偏离甚至严重偏离题意,主要原因就是审题时未能把握其内在的“规定性”。

再说“情意”。主旨明确之后,中心就是“情意”。切合题意的“情意”有哪些呢?其实也简单,粗粗浏览命题材料(歌词),便能意识到诸如“感恩”“思念”“依恋”“珍惜”“惦记”“牵挂”“回忆”“祝福”“希望”“欣慰”“感激”“感受”“理解”“报答”“向往”,等等,都应该是符合命题要求的。这些“情意”体现了“绿叶”与“根”彼此交融互相通连的紧密关系。当然,由于“绿叶”与“根”的“情意”是双向交互的,因而在具体构思和表达“情意”时,尽管可以有所侧重,着力张扬和重点突出“情意”的任何一个方面,不必等量齐观,平分秋色。但也不能单向凸现,忽略甚至完全“遮掩”另一方面的“情意”(被“忘却”的大多是歌词渗透的“隐性”情意)。因为类此的审题(立意)显然还没有真正领悟和体现命题意图。其实被彰显和强化的“绿叶对根的情意”,应该是以“根”对“绿叶”的情意为必要前提的,缺失了“根”哺育、滋养、支持、期望“绿叶”等“情意”,“绿叶”之情也不免唐突和做作。审题究竟有没有到位,着重体现于此。 【范文引路】 绿叶对根的情意

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我来写作】

在人生的路上,年轻的时候难免会走一些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锻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请以“弯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教师版

比喻类作文审题立意

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师版)

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师版)

比喻型作文审题指导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师版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师版)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师版 )

标题作文审题立意方法点拨

比喻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推荐)

比喻型标题审题立意(教师版)
《比喻型标题审题立意(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