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诫子书 知识目标

发布时间:2020-03-02 03:07: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诫子书

知识目标

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能力目标

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

情感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2.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准确朗读,疏通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师生共同明确课文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全班齐读课文。

提示: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教师强调中点词句。

(1)重点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修养身心)

非宁静无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无以广才(扩展);

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怠慢) 年与时驰(消失、逝去)

遂成枯落(形容人韶华逝去)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生译全文。

方法的指导: 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

☞目标导学三: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明确:(1)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目标导学四: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一: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

示例二: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提示: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逻辑层次。

三、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面论证: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分析论点 反面论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总结论点: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诫子书

诫子书

诫子书

诫子书

诫子书

诫子书读后感

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书之我见

诫子书课堂实录

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 知识目标
《诫子书 知识目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诫子书知识 子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