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原 修订版 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11:08: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马原2015修订版知识点总结

整理人:LYF 一.绪论

1.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4.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创立)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

1.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包括: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深刻、最详细的运用)③科学社会主义(核心)

3.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自然科学前提: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②细胞学说③生物进化论

5.最鲜明特征&基本特征&具有生命力的根源: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①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②力求全面的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③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革命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①坚持唯物辩证法,彻底的批判精神②鲜明的政治立场 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定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2.基本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观点。

…基本方法:实事求是,辩证分析,历史分析等各种方法。 3.主要特征:时代性整体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3.细碎知识点(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共产党宣言》。 2.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20世纪的两大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4.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6.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劳动价值论。 7.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8.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9.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首先体现在它有完整的:世界观。

4.简答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因为它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2)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意味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

(2)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是因为它是科学真理,不仅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而且对于认识人生和指引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使人终身受益。

(1)首先,马克思主义交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其次,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最后,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4.我们应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1)首先,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再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4)最后,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动。

考试模拟题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1)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2)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3)马克思主义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创立的,也根植于社会经济实践中。 (4)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表现在:

(1)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原理对客观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的发展、人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规律性的整体反映。

(2)它是对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认识的发展、人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等不同层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出的整体性研究。

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门科学,同时又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具有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意形态功能,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在马克思主义本原理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1)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想理论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思想武器。 (2)它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为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

(3)它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它在其发展中从不拒绝任何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和学说,也从来不放弃同一切反科学、伪科学进行不可调和的斗争。

8.如何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党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5.分析论述题

1.试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是在思想理论领域和现实政治生活中,最具有真理性和最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取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4)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這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得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 会主义,是马完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论述马完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完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赖以形成的基础和支柱,是我们要当作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其基本特征是:

(1)整体性。具体表现为:第一,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有机联系组成的一块“整钢”。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逻辑范畴、根本属性、学科结构四个基本研究要素紧密联系,一以贯之。

(2)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创立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一切真理,它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3)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人类思想文化智慧的结晶,它在知识占有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平,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它具有鼓舞无产阶级斗志、引导无产阶级沿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去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它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统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必须对物质和精神这两类现象的关系作出回答,否则就不成其为哲学。 第二,哲学基本问题是我们划分哲学派别的重要标准,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第三,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不依赖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深刻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即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怎样?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首先,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其次,运动和静止又是统一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相对静止中有着绝对运动的一面,在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和时间空间的关系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们统一于客观实在,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一方面,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实践推动和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它依赖于物质并统一于物质。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意识对物质也有反作用。即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要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不可能凭空创造出物质的东西来。

6.意识

1.形成:一切物质具有的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产物)

2.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一时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3.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4.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5.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7.试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②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2.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8.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

1.社会历史趋向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2.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

9.世界为什么统一于物质?并说明它的哲学意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意识统一于物质。

2.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①人类社会依赖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活动。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大意义:

1.它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联系

1.定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食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失误,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发展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①任何事物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4)联系具有条件性。①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的作用②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经过努力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③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发展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1.定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和环境的关系②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各方面上的更新。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与结果。这是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2.现象与本质。这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

3.内容与形式。这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反映事物的一对范畴。 4.必然性和偶然性。这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5.现实性与可能性。这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全部复制粘贴过来)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第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是以同一性为前提的,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第三,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只讲矛盾的同一性而不讲矛盾的斗争性,或者只讲矛盾的斗争性而不讲矛盾的同一性都是错误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起来,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中把握对立。 第二,要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的片面性错误。片面夸大矛盾的同一一性,看不到矛盾的斗争性,或者片面夸大矛盾的斗争性,看不到矛盾的同一性都是错误的。

3.简述矛盾的同一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作用表现在:第一,为事物存在和发展提供前提。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为事物发展提供条件。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规定事物的基本趋势。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是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引起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裂。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第二,相互依赖、相互联结。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第三,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第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矛盾的根本方法。 第四,有利于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5.简述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在复杂矛盾体系的矛盾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之间和矛盾的各方面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之分。

第二,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里,各种矛盾力量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规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第三,在没一对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告诉我们在观察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原则。

6.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5.反对割裂量变和质变关系的错误。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因此在革命和建设中,就要为质变积极创造条件

第二,既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当量变达到定程度时,要把握时机,促进事物的变革发展。

第三,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宏伟目标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相结合。

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日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第二,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反对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对待外国文化要批判地吸收,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

8.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是大量的、相对稳定的、不断重复的现象,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是个别的、变化多端的、暂时的现象,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2) 相互联结:一方面,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偶然性也离不开必然性,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3)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是必然的,在另一一场合可能是偶然的,在今日是必然的,在他日可能是偶然的。

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一定要遵循必然,按客观必然性办事。

第二,要在遵循客观必然性的同时,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因素。

第三,要克服在客观必然性面前无能为力,把希望寄托在偶然性上的侥幸心理。第四,批判和克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错误是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另一种错误是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

第五,对科研治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9.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外部表现与内部隐藏的对立;个别与共同的对立;多变与稳定的对立;丰富生动与单纯深刻的对立。

(2)相互联结:一方面,现象不能离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另一方面,本质也离不开现象,本质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自己。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二,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第三,在复杂的斗争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为假象所迷惑。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①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②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精神。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③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2.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由浅到深) 3.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细碎知识点:

1.物质的本质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4.通过劳动,人类有了自己实践的存在方式。

5.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7.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8.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0.毛泽东认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实践

1.定义: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2.三要素:实践的主体(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客体和中介(中介系统:物质性工具系统和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实践关系(根本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4.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5.从内容看,实践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虚拟实践(如今)。

6.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7.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认识

1.定义: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能动的反映具有创造性。 3.感性认识:感觉(某一个)知觉(整体)表象(回忆)。 4.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6.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 7.非理性因素主要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真理

1.定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特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条件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真理的特点②实践的特点 谬误

1.定义: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实践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绝对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不确定性:相对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条件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实践的真理尺度: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2.实践的价值尺度: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3.哲学上的价值:对主体的满足需要程度。 4.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5.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要以人们的真理性认识为根据,真理评价高于价值评价,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6.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特点: 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

3.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7.价值评价在事件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8.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任何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9.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创新的意义) 4.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

原版

系动词总结原版

优护总结(原版)

《马说》《陋室铭》知识点

马原教学知识点

马原 修订版 知识点总结
《马原 修订版 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