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纺织平台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

发布时间:2020-03-03 20:32: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纺织平台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

辛斌杰,林兰天,刘 岩,刘晓霞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

摘要:本文尝试在纺织品平台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协同创新的基本理念和教育思想,结合纺织品平台课程的专业特色,构建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探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协同创新的手段和方法,评估协同创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对比。从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协同创新的理念和思想对纺织平台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纺织平台;课程建设;教学模式

中国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2095-3840(xxxx)xx-xxxx-xx

1.前言

现代纺织工业的产业格局演化推动了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革新,产学研一体化的理念已经渗透到诸多纺织类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要围绕产业的需求,课程体系的组织和安排要为素质型、能力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目前国内纺织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趋向于模块化、一体化和多元化,80年代-90年代形成的二级专业密集的格局已经被淘汰,棉纺专业、毛纺专业、麻纺专业等二级专业被“纺织工程”函而盖之,此模式便于实施纺织专业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也更加具有灵活性,更加适合于纺织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在此背景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多年来以专业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核心思想,搭建了从纤维到纺织品的系列化纺织工程专业平台课程,包括:纺织材料学、纺纱工艺学、机织学、针织学、非织造布、产业用纺织品、纺织品设计等核心专业基础课。为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于2011年开设了全英文示范课程《产业用纺织品》,引领和提升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除此以外,为提供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设了《纺织品CAD设计》、《针织学设计》等实践教学板块,加深学生对纺织品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本文着重介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构建纺织平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运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内涵,探索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协同创新的手段和方法,并对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评估和比较。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k20110901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科专业建设项目(11XK17B) 作者简介:辛斌杰(1974—),男,山东潍坊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功能性纺织品开发与数字化纺织技术。 E-mail: xinbj@sues.edu.cn.

2.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1-2]。 在搭建面向纺织工程专业的平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有如下几方面的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

1)教师,知识传授的主体; 2)学生,知识承载的受体;3)课程,知识传递的载体、内容和方式;4)实践,知识运用的外显;5)学校,知识传授的场所;6)产业,知识运用的终端。实现协同创新,就是通过良性的协同创新机制,把这六个创新主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实际情况,将协同创新归纳为六种类型:1)教师与学生协同创新;2)教师与教师协同创新;3)学生与学生协同创新;4)课程与课程协同创新;

5)课程与实践协同创新;6)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创新。

六种协同创新是综合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单纯一种创新无法代替其他的协同创新,孤立地强调一种创新而忽视其他创新,是片面的,无法搭建一个有效地教学体系。每个创新类型之间又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创新类型之间的组合搭配变化很多,可根据课程体系的实际需要而不断调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4]。

3.协同创新的机制

按照协同创新的需要,将创新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建立行之有效的纺织平台课程体系,需要一套协同创新的机制。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通过六种协同创新模型的合理组合与搭配,建立了相应的协同创新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1) 教师与学生协同创新机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的决定权在教师个体,教师的创新活动由教师单独完成,学生无法介入教师的创新过程,因此,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协同创新。

笔者在教授《产业用纺织品》全英文示范课程的过程中,提出一种教师与学生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教师在准备教案和选择教材时,以助教的方式引入学生作为教学团队的成员,虽然学生在专业知识和经验方面没有教师丰富,但学生能够参与课程的组织,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学生在授课后的反馈也能够有效地在教师创新过程中体现出来,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这一机制,有效地发挥出来,对课程的兴趣也明显提高。

2)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个体为主,教师的创新能力以个体为单位展开,教师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没有足够的沟通和协作。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提倡教学团队的组织模式,从而提供了一个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平台。以纺织工程的平台课程体系为例,纺纱工艺学的任课教师、机织学的任课教师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的任课的教师,组成学科建设团队,在不同的教学板块间进行知识点传递和教学经验交流,把教师在不同课程上获得的创新相互融合,从而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

3)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

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以学生在课堂上听讲为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而新的教学

模式,提倡小班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生不再以听课为主,而是以课堂讨论和自主学习为主,因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协同学习的关系,在协同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每个同学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之间协同创新。以非织造布课程为例,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安排组织班级论坛和学术交流,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内的同学协同组织一个版块的学习内容,同其它小组的同学交叉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除此以外,还有课程与课程协同创新、课程与实践协同创新、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创新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通过不同的协同创新组合,实现了创新模式的多样化,也提高了创新元素的能动性。

4.教学效果评估

为了有效评估协同创新模式下,纺织专业平台课程的教学效果,特地组织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和协同创新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考核。考核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是校督导组的考核结果;另外一个是学生的问卷评议。校督导按照既定的课堂教学评估指标,采用随机听课的方式进行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评议。学生的问卷评议由教务处组织,每学期进行一次,测评时召开学生会议,进行动员并指导学生认真填写教学质量评议表,对本学期该班的任课教师进行测评。考评的结果表明采用协同创新模式后,纺织平台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课成绩也都较前期有明显提高。

5.总结

本文提出了一种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搭建纺织专业平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了多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从而明显提高了纺织专业平台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提出协同创新的内涵和机制,可广泛应用于类似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去。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1).[2] 张力.协同创新意义深远[N].光明日报,2011-05-06(4).

[3] 严雄.产学研协同创新五大问题亟待破解[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03-20(A19).[4] 张杰,刘东.产业技术轨道与集群创新动力的互动关系[J].科学研究.2007,25(5):858-863.

广东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

九所高校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协同创新

协同办公平台管理办法

建设优秀团队 助力协同创新

中科院协同创新

广东省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专项资金(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指南

分享经验协同创新

大力推动协同创新

加快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

纺织平台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
《纺织平台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