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思想的谱系》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4:33: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思想的谱系》读后感

在感谢佩里•安德森写出这样一本全面考察当代思想领域的各种变化的好书的同时,更要感谢的是袁银传等翻译组的教授们,没有他们的辛苦工作,我们不可能接触这本书,不可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本书中对我们个人的思想甚至是社会的影响都不可能传播开来。可以肯定,佩里·安德森的《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是中国2010年最重要的学术译介之一。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中最活跃的人物,新左派的主将,佩里·安德森的所思所想值得重点关注。我认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在他的著作里寻到知音;一个严肃的自由主义者须要回应他的挑战方称得上货真价实;认真的学者们都会安静地阅读这本书。 佩里•安德森出生于1938年,英裔爱尔兰人,家境富裕,在英国读的是有名的伊顿公学,后来上牛津大学。他是英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新左派理论家,同时也是国际左翼核心刊物《新左翼评论》(《新左翼评论》创刊于1959年,是上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社会主义人权运动的一面旗帜,到了六十年代初,英国的“第一次新左运动”衰落了,其标志就是《新左翼评论》陷入了巨大的代际分歧。两代左派斗争与妥协的结果就是,让更年轻的第三代做杂志的编辑。于是1962年,24岁的佩里•安德森坐上了《新左翼评论》主编的位子,一干就是二三十年。)的主编和灵魂人物。迄今为止佩里•安德森已经发表了大量的著作,例如《后现代性的起源》、《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等,对英国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评价自己的政治战略和理论遗产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文化批评家泰勒•伊格尔顿称他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当阅读大师的这本著作时一直怀着崇拜和敬仰的心情,但是本人对政治、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识仅限于从小接受的课堂的教育,这方面学识十分有限,对于书中的阐述难免感到生疏难懂,也深刻感受到袁银传等翻译组的教授们专业知识功底的深厚以及翻译过程的艰辛和不易。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脑中冒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谱系?什么又是思想的谱系?在前言中,作者开宗明义,称“本书是一部有关当代思潮史的著作。可以把它看做一份对于特殊知识景观的全景指南。本书所关注的这些思想家和作家们,分属于政治领域中的左、中、右三派,虽然一直以来这些派别之间的定位和边界比较模糊,但他们显然仍坚守着各自的阵地。这正是标题所提及的谱系。” 纵览全书,安德森结合著作文本,较全面地考察了西方20世纪主要的右翼、中间派和左翼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对各种思想之间复杂的关系,同异,发生和转换的原因进行描摹和分析,几乎是全景式、又颇具细节感地呈现出西方当代思想领域的各种鲜明冲突和微妙变化。谱系学这一概念源于尼采的《道德的谱系》,但在法国哲学家福柯的哲学研究中,它成了福柯分析和解构西方早期的现代性和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前提,是福柯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福柯创造性的谱系学研究方法也随着福柯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而在社会科学研究为更多学者所采用。在《思想的谱系》一书中,谱系学研究的方式几乎无处不在。从更便于理解的层次上来,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方法的运用使得这本书的谱系学研究方法特色得到强化和彰显。

佩里•安德森的这本书《思想的谱系(Spectrum: From Right to Left in the World of Ideas)》原出版于2005年,在这本书里全面考察了当代思想领域的各种变化,从极右派、自由主义中间派到马克思主义左派,从保守思想、自由思想到激进思想,其独特的视角至今罕见。本书一共收录了他从1992年到2005年的15篇论文,这不是一本探讨西方左右思潮的专著,而是按其评论对象在政治谱系中的相对位置(右、中、左)来编辑的文集。内容涵盖了当代政治思想从右到中间派和左翼的整个谱系。在对这些思想的批判分析中,佩里•安德森重建了它们的内在逻辑,推演了它们的知识和社会背景,揭示了它们的矛盾和疏忽。20

世纪的主要思想家和他们的贡献——进入佩里•安德森的视野,包括著名右翼思想家施米特、施特劳斯和哈耶克,自由派哲学家罗尔斯、哈贝马斯和博比奥,以及左翼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如历史学家汤普森、布伦纳和霍布斯鲍姆,古典学者廷帕纳罗、社会学家瑟伯恩和小说家马尔克斯等。他在“前沿”中说:“本书所关注的这些思想家和作家,分属于政治领域中得左、中、右三派,虽然一直以来这些派别之间的定位和边界比较模糊,但他们显然仍坚守着各自的阵地。”本书以英美两大主要知识分子刊物《伦敦书评》和《纽约书评》的比较及作者本人的家族史片段作为结尾,为我们了解两大期刊和作者打开了又一扇窗户。照其编排顺序:先是评论右派的三篇;再就是针对中派的四篇;然后是涉及左派的六篇;另有两篇叫做“文债”,分别是关于《伦敦书评》以及佩里•安德森父亲的中国经历。《泰晤士文学增刊》 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十分让人高兴„„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政治、历史和哲学论集。”《共和》认为它“令人眼花缭乱乱,欲罢不能„„佩里•安德森仍然不失为激动人心的典范。”《大西洋月刊》说她是“当下只是最渊博、思想最深刻的评论家的力作。”也有人评价他在这本书中“文字流畅犀利、才气焕发,时而尖酸刻薄、得理不饶人”。

正本书中作者观点最鲜明、政治火力最强的几篇,特别是针对阿什、罗尔斯、哈贝马斯、博比奥、霍布斯鲍姆的攻击,都是与佩里•安德森反美国霸权的问题意识密切相关联。今天回头来看,2003年的伊战是否真巩固了美帝霸权,实不无疑问。金砖四国的经济表现,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崛起,也尚不在《谱系》的视野范围内。就此而言,这本文集多少反映出一些时代的局限。

在《谱系》论右派的三篇当中,篇幅最短的是《顽固的右翼:奥克肖特、施特劳斯、施米特与哈耶克》;最长的是《中欧之梦:蒂莫西·加顿·阿什》;居中的是《宪政舞台:费迪南特·芒特》。芒特是英国政坛和文坛的保守派老将;阿什是英国的东欧通。对英国读者来说,佩里•安德森对这两位名人的嘲讽想必大有看头。对“右派”阿什,佩里•安德森可谓极尽嘲讽之能事。他嘲笑阿什是冷战斗士,是肤浅的政策知识分子,满脑子想把“中欧”给西方化、美国化。阿什是东欧通,80年代结交了不少东欧异议分子;而后者要的正是代议民主与市场资本主义,并且亲西方、亲美。可以说,佩里•安德森对阿什的百般嘲讽,也正是在嘲讽东欧(或“中欧”)投向美国怀抱。但问题在于:为什么阿什式的自由民主在东欧有市场,而革命左派的理念却乏人问津?这真是因为美国资本主义霸权的威力太大?还是说,革命左派对苏联和东欧的分析,太过偏离了苏东的现实?

《谱系》最猛烈的攻击火力,系针对三位所谓的中派论者,即罗尔斯、哈贝马斯、博比奥。佩里•安德森谴责他们是美帝同路人,并暗示此种属性早在他们年轻时即已被决定:“一个在美国收复太平洋地区的战争中服过役,一个在纳粹德国度过童年,一个从事过反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地下抵抗运动。如果这三种独特的经历在亲历者的著作中无迹可循的话,那会令人吃惊的。”此外,佩里•安德森还暗示他们所主张的左翼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自由社会主义,都跟“爱美国”关系密切。佩里•安德森对所谓“中派”的反感,其来有自。他的批判很难不让人想起列宁对“叛徒考茨基”的谴责,以及列宁主义者对社会民主(“社会法西斯主义”)的诋毁。苏联瓦解后,佩里•安德森仿佛陷入了严重的“历史终结”焦虑,于是到处发现别人都“爱美国”到了骨子里去。

在《谱系》的左派部分,佩里•安德森的评论对象包括了著名作家马尔克斯,以及汤普森、廷帕纳罗、瑟伯恩、布伦纳、霍布斯鲍姆。其中写汤普森的纪念文字,并未充分呈现出佩里•安德森和汤普森的长期争议。语言学家廷帕纳罗是佩里•安德森的老友,一位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社会学家瑟伯恩也是佩里•安德森的老友;但他早已转向社会民主主义,照说也应该被打成“反革命的中派”才对。布伦纳对英国内战和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分析,以及佩里•安德森的深度评论和提问,皆具高度启发性,不容错过。但我认为最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或许是《被征服的左翼: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因为这篇文字集中折射出佩里•

安德森自己的思想状况。佩里•安德森批评霍布斯鲍姆是“被征服的左翼”;照此说法,霍布斯鲍姆其实也应该被驱逐出“左派”才对。在80年代,霍布斯鲍姆大力鼓吹英国工党向中间靠拢;到了90年代,他也还是不看好德国社民党内的左翼。佩里•安德森说,这是因为在霍布斯鲍姆的思想中,有两条路线一直在打架。一个是对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忠诚;另一个是苏联施加于西方共产党的“人民阵线”。佩里•安德森表示:支持苏联是对的,但支持苏联就不能接受“人民阵线”这种错误路线,因其误以为资本主义民主(西方)与社会主义(苏联)可以和平共存。而霍布斯鲍姆之所以主张工党右转,正是出于对“人民阵线”的幻想。霍布斯鲍姆瞧不起代议民主,并从“治理性危机”的角度提出批评。但佩里•安德森说:这是保守派的批评,而不是激进左派的批评。激进左派对代议民主的批评,是说代议民主还不够民主,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平等与民主,而不是要缩限民主以方便治理。他表示:扩张中的美国资本主义霸权,正是民主空洞化的头号罪犯。唯有直面资本主义胜利的现实,坚定地对抗美国霸权,才是“不被征服”的左派该走的道路。

总的说来,无论佩里•安德森在本书中体现出个个人立场是正确或者悖谬,《思想的谱系》所展现出来的深度与广度都是极具诱惑力的。我觉得,在左翼思潮逐渐退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找个安静的环境,在自己内心也安静的时候细细的品读这本著作。

思想的谱系读后感

中国海军补给舰谱系

陈氏族谱〖江苏省谱系〗

社会结构谱系调查报告

宁德林氏四种谱系

道教派系传乘谱系

读《道德的谱系》有感

科学管理思想读后感

《思想力》读后感

思想国读后感

《思想的谱系》读后感
《《思想的谱系》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