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如何评价局限性的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20-03-04 06:34: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在对一个历史事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要用两面论的方法,既要评价它的进步性,又要评价它的局限性。那么一个历史事件的局限性到底该做何评价?比方说君主立宪制,有那些史实可以论证它的局限性?

[思路分析] 你好

只要你写出你自己的看法就可以了。

我说《红楼梦》

我简单说一下我的个人看法。首先,小说并非都是在最后才交代故事结局的。

当然,中国传统小说大部分是在最后交代结局,而《红楼梦》的结局,特别是人物命运,已经在前几回中有所暗示,我想这正是它突破传统小说写法而具有现代色彩的一个方面。——其实,不少现代西方小说都不是严格按照开头—发展—结局的步骤写的,相反,欧洲的传统小说往往从中间写起。比如我们熟悉的弥尔顿的《失乐园》就是从中间开始写起的。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则完全颠倒了小说原本的顺序,小说的结局反复多次地以不同形式出现在文本中。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

我认为,红楼梦整本书其实是主要宣扬了佛家的人生虚无思想,一切都是一场空。作者的语调,以及《好了歌》等都明显的表现了这一点。而作者之所以持有这种观点,跟他的人生遭际有密切的关系。现在的学者考证,《红楼梦》具有浓重的自传色彩,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红楼梦》写的就是作者在经历第一次抄家、搬迁北京之后的生活。(当然不可能是实写,我这里说的自传性是有限的,小说和生活毕竟是有很大差距的。)

因此,《红楼梦》可以看成是一部人生的启示录。“树倒猢狲散”是其必然的结局,从这个意义上,红楼梦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其次,我认为,在前几回暗示人物的命运,为以后定下了一个悲剧的基调,为本书笼上了一层宿命的色彩:挣扎是徒劳的,一切都已注定。——而这,也许正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

当然,我所说的只是一家之言。《红楼梦》博大精深,难以穷尽。

[解题过程]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

贾宝玉形象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王熙凤形象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这样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她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在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凤姐。

如何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

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或发生的,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把他们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横向、纵向比较,考察他们的背景、过程、结果,最终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当时和以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其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以及比较这种进步性和局限性谁占主流,让学生自己去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定位。当然,评价者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同的政治见解、不同的时代背景,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但作为中学生来说,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就是要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前提下,通过阅读、理解、思考、交流、探讨,并在教师引导下,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初步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共2页) 关键词:历史人物,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进程,历史局限性,历史进步性,

历史环境

蒋介石应该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

先讲讲“西安事变”之前的剿共,他应该做得没错。我们可以试想,就算放在了今天,一个国家内部出现了一支实力足以影响政权的反政府武装,作为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是不是应该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呢?也许那个特殊的形势使这个问题又复杂化了,对于蒋介石来说,抗日也好,剿共也好,都只是选择先后而已,两件事都是正确的,如果当时日本没有入侵,蒋介石的剿共就完全不值得批评了。事实上,我还是认为当时蒋介石说的“攘外必先安内”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西安事变”在当时没有发生,中共部队绝对会在几周内被完全歼灭,之后再进行抗日的话,中国只是损失了很小部分的兵力而已。而且,后来的事实又反映出,正是由于中共的存在,使战时美国对华援助不够坚决,新四军也与国民党军队发生过军事冲突。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已经预料到,在当时如果不马上歼灭共产党,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再来说说我们所谓的“解放战争”时期。抗日胜利后,一个国家,两个拥有大量军队的政党,只有两条路,和谈与内战。当时,国共双方都优先选择了和谈,于是就有了“重庆谈判”。根据本书中所写,重庆谈判时,中共提出了两大问题,为“政治民主化”与“军队国家化”,这两个问题“与蒋主席及政府之主张距离甚远”,导致和谈破裂,于是爆发内战。而如果我们今天再来看待这两个问题就会发现,“政治民主化”与“军队国家化”在台湾已得到落实,而在大陆却迟迟没有做到,国共两党哪个更值得批判呢?另外,书中对于于1947年元旦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只字未提,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共和国民主宪法。 目前在中国大陆,也许我们对于晚清之前的历史人物还能进行客观评价,因为那很难牵涉到当今政治,也没有言论管制的问题,但从李鸿章及梁启超那些时候起的人物,我们给予评价的时候就难免顾及“政治正确”。现在才发现,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有多么的痛苦!

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过去一定时期下对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这些杰出人物是当时历史时代的产物,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我们今天学习这些英雄人物,如何客观来评价他们呢?下面本人谈几点看法:

第一、确定时代背景

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的。因为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的,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比如,如何评价秦始皇,就涉及到怎样认识他残暴的原因。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就会发现他的残暴是秦统一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加速了统治阶级腐朽的结果,是权力过分集中于君主一人的结果。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很容易把他的残暴归结为单纯的个人品质问题(历史上持此论者不乏其人),这样的认识不仅流于浮浅而且还有很大危害——让人们把由根本制度带来的问题误认为是皇帝个人的品质问题,避重就轻,从而掩盖了历史本质。

在分析历史背景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第二、确定阶级属性

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如评价商鞅,就需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他的主要活动,特别是变法措施进行剖析,从而看到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削弱和限制奴隶主贵族势力,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经济和掌握政权的愿望,最后得出“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的正确结论。

第三、确定历史作用

主要看历史人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及社会进步。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侧重。

首先,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主要围绕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进行分析,看他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影响;对国家统一和巩固发展的影响;对加强中外关系和国际交往的影响。

其次,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或行动:对反对封建势力、动摇其统治基础有何作用;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何作用;对西学的传播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何作用;对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富国道路有何作用。特别要注意在他上述几个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进步。

再次,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第四、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首先,“阶段论”的方法。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本方法的特点是结论较为科学和符合实际;特别适用于前后变化较大,差异明显的历史人物的评价;能有效防止评价人物笼统化、简单化的毛病,对历史人物既不因功掩过,也不因过抹杀其功。如评价左宗棠、汪精卫等人即可采用此法。

其次,“方面论”的方法。该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本法的特点是评价人物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特别适合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复杂繁多的历史人物。如对汉武帝就可把他的活动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六个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要较好地掌握这两种方法,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对历史人物进行分级分类整理。所谓分级就是按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影响大小和教材详略,划分为重要人物、较重要人物和一般人物。对前两者重点掌握。所谓分类就是按照历史人物特性,把类似人物归到一起。既能形成系列化知识,又可避免相似人物的混淆,还可发现掌握同类人物的共同特点和规律。

第五、确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性结论

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在具体评定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这是由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的性质是由其各种矛盾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一基本原理所规定的。一般情况下,此点通过确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即可实现。如《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大学士,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实验农业,因此,不能把他定性为地主阶级政治家,而应确定为杰出的农学家,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二是对政治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华盛顿是美国资产阶级政治家。

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历史发展必然性中有无数偶然性的因素,因而历史具有多样性。正如刘宗绪教授所说的:“人们只能做历史所要求做和所允许做的事情,违反了规律必遭失败,至少一事无成。”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应遵循客观规律,同时发展主观能动性,才能推动历史发展,才能名垂青史。

综上所述,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只有遵照客观规律进行评价,才能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评价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曾国藩

历史人物评价——蔡元培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

历史人物及评价演讲稿

海瑞其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之孙中山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关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如何评价局限性的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局限性的历史人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