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注课堂细节

发布时间:2020-03-01 17:40: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注课堂细节,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河南扶沟县高级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最响亮的口号。为此,教师们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采用课本剧表演、新闻发布会、法庭审判、辩论会、小老师登台等新颖形式,开展了翻天覆地的课堂变革。这种课堂,学生参与热情高,课堂气氛活跃,但这表面的浮华热闹之后学生究竟收获了什么?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如在2011年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中,有位教师执教的《动物游戏之谜》就是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教师把学生分成六组,分别代表文中的四种观点(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和两种新假说(生理说、发泄说),开展新闻发布会,展示科研成果。这节课竞赛热闹,学生参与积极,掌声、笑声不断,然而学生很少与文本对话,何谈品味语言、鉴赏文本?最终得分也可想而知。如此大动干戈而又收效甚微,不如从课堂细节入手,从学情出发,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有效地进行新课程改革。

一、教学目标:与学生一起制定

一堂课首先应让学生明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道本节课为什么而学,从而使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然而,常规做法是教师把事先制定好的教学目标在上课时展示出来,一闪而过。这些目标是从教师的角度制定的,诸如“举一反三,增强语言运用能力”“鉴赏品味语言韵味”“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阅读中的再创造能力”等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大都是教师想当然、大而无当的目标,而不是学生自己愿意实现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况且一闪而过,学生不可能清楚明了。那么学生完成这些目标的积极性将大受影响。

倒不如与学生一起制定目标,如在学习《登高》时,我不急于讲解课文,而是让学生先思考:我们要学习这首诗的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鉴赏”。我进一步引导:我们应具体鉴赏《登高》这首诗的什么?学生回答:“景物描写的特点、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我又进一步引导:除了景物描写和情感,这首诗还有什么值得我们鉴赏?学生认识到“名句赏析”。最后梳理归纳,得出学习本诗要完成的目标是:1、概括本诗描写景物的特点、作用;2、体会作者在本诗中表达的情感;

3、鉴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千古名句。

由于这是学生自己制定(最起码感觉上是)的目标,学生对之清楚明了、印象深刻;由于这样的课堂是为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由于是在学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需要学的内容,学生上课的积极主动性也大大提高。

二、切入点:从学生的已知出发

一般语文教师上课总是从第一部分、第一句开始讲起,或从事先设计好的几个问题中的第一个开始讲起,这样的课堂预设性太强,学生不得不被动的接受,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也谈不上是课堂的主角了;这样的开头,太过突兀,一时半会也难以引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心灵上的共鸣。不妨先了解学情,明了学生知道什么,以此为出发点,步步设问,层层深入文本。就《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学习而言:

我首先问学生:初读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从“独怆然而泣下”看出作者的心情悲伤、低落。

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作者为什么悲伤?

生:怀才不遇

师:从哪看出?

生:课下注释

师:那我们一起读读课下注释(生读)

师:课下注释中有一个信息点,幽州台是燕昭王延揽天下才俊之地,在诗中有没有所指?

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不见什么样的古人?不见什么样的来者?

生:像燕昭王那样的明君

师:所以此句中作者悲伤的原因是……

生:渴望明主而不得

师:那么“前”“后”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

我接着又从学生的已知点引导:作者悲伤难过还有没有其它原因?

生:可能与“念天地之悠悠”有关

师:有什么关系?(生无语)

我引导:这句写了什么?

生:天地辽阔广袤

我进一步引导:想一想我们刚学过的有没有写天地广袤的诗句?

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师:作者写天地广袤之时个人是什么情感?

生:表现远大的抱负、宽广的胸襟

反衬自己的渺小,人生的短暂

师:那在本诗中作者是……

生:反衬自己的渺小,人生的短暂

李海林教授在《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的第一环节,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什么不懂,即‘将已知转化为未知’,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在学生没有注意的地方发掘精华,要在学生觉得平凡的地方发掘出深刻。”《登幽州台歌》这样的课堂,从学生出发,从学情出发,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从学生的已知点出发,层层设问,让学生明了这篇课文虽表面懂了,但其中仍有未知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热情,自觉地跟着老师的引导思考问题;如此设计,以学生的已知点为主线,贯穿前后,使课堂紧凑精巧。学生会觉得不懂的内容懂了,觉得语文课堂有用,从而喜欢上语文。

三、答案出示:从学生口中说出

课堂是解决一个又有一个问题的过程,若遇到难点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总是习惯将答案公布,条分缕析地讲给学生听,或直接把难点答案印在学案上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也养成了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等待老师讲解的习惯。如此这般,本篇课文理解了,下一篇下下一篇呢?正像李海林教授所说的“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关键是让学生觉得语文有用”,这样的课堂结束后,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未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这样的语文课堂又有何用?学生又怎会喜欢上语文?如上文提到的《登幽州台歌》的学习,学生不知“念天地之悠悠”的情感时,我并没有给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联系刚刚学过的诗句,不断引导,最终答案从他们口中说出。又如:

我在讲王维的《终南山》时,问到:最后一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历来为人称道,其妙在何处?

学生无语,但我并不急于把答案说出,而是引导:“隔水问樵夫”中有没有声音?

学生立刻认识到:水声、问声、砍柴声。

我进一步引导:这些声音有何妙处?

生:动静结合,给终南山之景带来生机活力

我又引导:“欲投人处宿”表达了什么情感?

生:隐居。

这显然有些不合适,我也不直接否定,而是让学生联想王维的另一首诗《山居秋暝》,我问:“欲投人处宿”和“王孙自可留”一样么?

生:有点不一样,“欲投人处宿”仅是投宿,“王孙自可留”却是留居于此

师:留居于此可称隐居,投宿一夜呢?

生:不是隐居,只是不舍得走

师:那这句就表达了作者对终南山的什么情感?

生: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其实,想知道答案很容易,难就难在如何把学生从不知道引导到知道,这也正是一个教师的功力所在。如果课堂仅仅是简单地揭晓一个又一个答案的过程,将会索然无味。其实,当学生发现自己有未知点想知

道答案时,是最投入、最积极思索之时,若能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领着学生的思维去“爬山”去探索,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最终答案从他们自己口中说出,那种攻克难关的成就感和喜悦是无可替代的。同时,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大的变革,没有哗众取宠的形式,但它是为学生自己的目标上的,从学生的已知点出发、让学生弄懂未知点的,让学生有成就感的课堂,这不仅是本色的富有韵味的语文课堂,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高效课堂,也是学生得到充分尊重、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优秀课堂。

关注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关注细节,提高课堂效率

关注细节

关注细节

关注细节

关注细节

关注细节

关注教学细节打造精彩课堂

关注教学细节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关注教学细节 成就精彩课堂

关注课堂细节
《关注课堂细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