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06050219 刘涛法律讲堂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07:58: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课程名称:《法律讲堂2》 班级:电子102班 学号:201006050219 姓名:刘涛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 ①:康熙朝《南山集》案 ②:雍正朝投书谋反案 ③:晚清科场第一案

④:晚清刺杀第一案(张文祥刺马新贻) ⑤:百年文字狱之苏报案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 (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 答:专题:康熙朝《南山集》案

康熙五十年,左都御史赵申乔以“狂妄不谨”的罪名弹劾戴名世,称其“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前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逞一时之私见,为不经之乱道„„”康熙皇帝命刑部审核此事。刑部官员从《南山集》的《与余生书》中找到了所谓的“罪证”。《与余生书》是戴名世写给他的一个门人余湛的。余湛曾偶然同僧人犁支交谈,说及南明桂王之事。犁支本是南明桂王宫中宦者,桂王被吴三桂所杀后,他遂削发为僧,皈依佛教。犁支是亲自经历过南明朝之人,他所述之事应当比较可靠。戴名世得知此消息后,忙赶至余生处,但犁支已离去,二人未能晤面。戴名世于是嘱咐余生把所听到的情况写给他,并与方孝标所著《滇黔纪闻》加以对照,考其异同,发现了一些可疑之处。于是戴名世又写信给余生,询问犁支下落,欲与其“面谈共事”。这就是戴名世因而获罪的《与余生书》的由来。《与余生书》直接写出了南明政权弘光、隆武、永历三壬年号,且信中又将南明小王朝与三国时期偏居川中的蜀汉、南宋末年退守崖州的宋帝相提并论。这毫无疑问触动了清统治者敏感的政治神经。康熙龙颜大怒,刑部遂穷究猛治,以“大逆”定狱,提出了株连九族的惩办意见,拟将戴名世凌迟处死,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又下诏“法外施仁”,把戴名世凌迟改为斩首,其家人等皆加恩宽免。与此事有瓜葛被株连者甚众。为刻《南山集》出资的尤云鹗、刻《南山集·孑遗录》的方正玉、为《南山集》作序的方苞等人以绞刑论处。后来康熙又出于收买人心的需要,将原定处死的近百人改为流徒黑龙江宁古塔,罚入汉军旗籍。这时余湛已先死于狱中。后来康熙得知方苞擅长古文,是个难得的人才,遂又下令将其召回,赦免其罪,加以任用。又因《南山集》多采用方孝标《滇黔纪闻》中所载南明桂王明史事,遂牵连至方氏宗族,一并治罪。当时方孝标已经去世,亦因《滇黔纪闻》文字案被剖棺戳尸,妻儿等人被发配流放于黑龙江(后亦被宽免),财产尽没入官。《南山集》案牵连人数达三百人之多,是清前期较大的一桩文字狱案。而戴名世、方孝标的所有著作及书板被清查以烧毁,列为禁书。

心得体会:《南山集》一案,究其原委,只是因为戴名世《与余生书》中叙弘光帝南京一段,并于文中书“永历”年号等;至于《孑遗录》,虽然记述了明季桐城被兵乱始末,有弘光年号,但也并无特别直接触犯清廷权威的言论。对于南明年号问题,乾隆四年曾修明史,特别到了嘉庆朝,皇帝特谕:甲申以后存福王年号,丙戍以后存唐王年号,戊子以后存桂王年号。这实际上已经不存在因写南明年号而获罪的问题了。《南山集》案之所以处置如此酷烈,株连如此广泛,还是由当时清王朝的政治大气候所决定的,也就前文所说的清廷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钳制的需要。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在创建不久,几乎都要紧系文网,对文人进行弹压与恐吓,这似乎已成惯例,而清代尤甚。《南山集》案发时,明清之际的一批遗民如顾炎武、黄宗羲、冒辟疆等人虽已故去,但他们提倡“反清复明”、讲究“夷夏之别”的影响仍然存在,其弟子布于天下。清廷兴“庄史《明史》案”、“《南山集》案”,无非是借此起到敲山震虎、杀一儆百之作用。由于清政府抓住此事大作文章,《南山集》案就由单纯的年号、明史事而渲染成了旨在谋反的叛逆之举,戴名世也因此被推进了万劫不复的绝境。

那么为什么会是赵申乔参劾戴名世呢,为何么么不是别人呢?有传闻说戴名世会试时名列第一,殿试却屈居第二,仅为“榜眼”,而状元赵熊诏就是赵申乔之子;且戴名世在士林中素享盛名,赵熊诏则才名不显,当时不少人传言赵因贿赂而为状元,赵申乔故先发制人,罗织罪名置戴于死地,以断他人追究之想、塞他人议论之口云云。这一传闻听来虽不为无理,但真凭实据却难以稽考。戴名世与明末清初时的一批遗民毕竟是不同的,他是清王朝科举进士,他早年与清廷不合作的态度到了后期已发生明显转变。他于桐城南山砚庄“隐而复出”,就是他改变态度与清廷合作的突出标志,他已经开始积极为清政府服务了。

对于每一个王朝,君主们无不使自己的统治坚固永存,而自古以来,文学就一直是他们用以同化民众思想的一把利器,当然,也会有许多的“漏网之鱼”,这也是君主们最担忧。中国千百年来的儒家思想,早已彻底让他们建立起了尊卑上下的意识,这不由得使得人们变得麻木,失去了一个民族所应具有的那一种锋芒之气。俗语有云:杀鸡儆猴,杀一儆百。君主们对权力的极度渴望与维护,使得他们整日的疑神疑鬼,对自己不利的一切因素,都是绝对不允许的。英明君主唐太宗,也仅仅因为民间的一句:“唐三世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就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亲信将领李君羡处死了。封建君主王朝,君主主宰着每一个人的生死。为了维护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利,有的时候,即使自己知道自己所做的决定可能会伤及许多无辜,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去下决定,一是为了防止事态蔓延,另一个则是警示世人,从而稳固自己的永恒地位。

法律讲堂论文

法律讲堂论文

法律讲堂3论文1

法律讲堂

法律讲堂

陕科大法律讲堂2 论文

法律讲堂论文之商鞅变法

法律讲堂2

法律讲堂2

法律讲堂1

06050219 刘涛法律讲堂论文
《06050219 刘涛法律讲堂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法律讲堂论文 论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