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从军行(教师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09:26: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从军行》活动单(教师版)

【活动目标】

1.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2.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勇于报国的精神。 3.赏析本诗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艺术手法。 4.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活动重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技巧。

【活动难点】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教学设想】抓住关键词赏析诗句,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2.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 王翰《凉州词》3.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这些都是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杨炯的《从军行》。

二、走近作者

杨炯,(650年-692年),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他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从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国诗坛上出现了四颗光辉闪耀的新星------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类似的人生经历,杰出的创作才华,功力近似的诗文创作,令四位新星的名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被人称做“四杰”或者“四才子”,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初唐四杰”。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代表作品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杨炯 《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 〈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三、解题和了解写作背景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

来表现新的内容。

2、《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正音。 2.根据注释疏通诗意。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愿守笔砚做个书生。 3.整体感知

① “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那么这首诗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一个投笔从戎,不甘作伏案书生,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②作者写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一二句来犯,三句辞京、出征,四句围城(包围敌人),苦战(展开激烈战斗)。 诗人没有去写书生投笔从戎的具体细节,而是抓住这一过程中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概括性的描写,是一种跳跃性的结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

五.文本研习

㈠首联写敌人来犯。

1.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明确: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字“照”的表达作用。

明确: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字“自”的妙处。

明确:“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㈡颔联写军队辞京,壮士出征。 1.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也即是兵符,这里指领兵出征的将帅。“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指长安。参加出征的大军离开了京城,这句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此句中“铁骑”、“龙城”两词,仍是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汉朝时,大将军 2

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诗歌中常用“龙城”,指代敌人的巢穴。这一句写唐军迅速到达前线,把敌人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的情形。“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绕”字的妙处。

明确: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㈢颈联写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

这一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明确:①这一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暗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②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场面。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有声有色,以象征军队的“旗”“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视听结合,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㈣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五.总结: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附板书:

来犯 夸张 军情紧急 出征 出师庄严

借代

围城 唐军神速 苦战 烘托 悲壮激烈

(听觉/视觉)

《春夜送友人二首(其一)》活动单 (教师版)

【活动目标】

1.了解陈子昂其人及其诗歌创作。

2.把握本文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3.学习本诗以景衬情,虚实结合和练字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和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学习方法】诵读、问题探讨和点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登幽州台歌》导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请同学讲出此首诗的作者――陈子昂。抒发的感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特点――慷慨苍凉,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本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正音。 2.根据注释疏通诗意。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

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 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 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相会?

四、赏析全诗

1.首联运用了哪些意象来描绘宴会的隆重场面?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

明确:①银烛、金樽、绮筵,这一联用词比较华丽,目的在于通过对宴会隆重热闹场面的由衷赞美,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②“吐”和 “对”。“吐”字使人想到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吐”“对” 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2.你能从颔联中找出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A、用典:以琴瑟比拟友情深厚。“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B、烘托(烘云托月、衬托、渲染): 渲染离情的缠绵。

C、“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3.颈联两句写什么时间的情景?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隐”“ 没”两字有何作用?

明确:①颈联两句写的是黎明时夜空的景色。由于主宾双方不愿分离,遂使宴会从夜晚延续到拂晓。

②通过饮宴之长,暗示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加耐人寻味,所写之景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③“隐”字写出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二字点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突出了作者与友人之间难分难舍、不忍别离的深情。

4.尾联中“悠悠洛阳道”是作者眼前所见之景吗?它对于抒情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不是,是想象之景。寓离别伤感之情于想象之景,更能体现别情的深厚浓重。因而此诗的另一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

5、探讨: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是本诗的一大写作特色。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

明确: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

时间:夜晚 拂晓

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 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远道

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

情感: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

离情缠绵 难舍难分 此会何年

五、总结

这首离别之作,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不温不火,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

附:板书设计

首联:写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颔联: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

颈联:写户外所见,时光无情催人离。 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 尾联:写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

从军行

从军行

从军行

从军行

从军行

从军行

古从军行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板书设计

从军行(教师版)
《从军行(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