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剧本

发布时间:2020-03-03 09:47: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幕数:五幕

主要人物:男A 男B 女A 女B 李大钊

陈独秀

蔡元培

范静生

辜鸿铭

胡适

次要人物:罗家伦

张国焘

女学生A 女学生B 朱希祖

第一幕

地点:学校

操场

人物:男A 男B

女A 女B

女B:(挠头,作痛苦状)大家赶快想想啊,后天就要交历史报告了,咱们可还连主题都没确定呢。

男A:我说要做,就做改革开放之后春风吹满地好了。

男B:嗯(沉思)„„(摇头)不好不好,我觉得既然是历史,还是找比较久远的东西比较好。我觉得还是做古代思想文化精粹比较好。

女A:你们俩一古一今的,这意见不统一,可不好办了。

男A:做现代的多好啊,古代的东西太久远了,写出来老师也不一定会喜欢看啊。 男B:废话,历史不都是过去的事情吗?写未来的那叫科幻片。 女B:(双手做祈祷状,眼犯花痴)不如„„都写? 众人:噗„„(扑倒,然后无奈地坐起来) 女A:你以为是穿越剧啊?《宫锁心玉》啊! 女B:(委屈)那写什么啊? 女A:其实你们刚才争论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事件,和你们刚才有些像。也是古今之辩。不过人家不仅仅是辩,更是“变”。 众人:(疑惑)什么啊? 女A:新文化运动。 (大家思索了片刻)

男A:对啊,新文化运动不就是一件新旧文化思想交替的典型历史事件吗? 男B:嗯,而且这场运动也确实深深影响到了中国后来的发展。

女B: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刚好也是咱们国家共产党的创建者的其中一员呢。对了,这事到底是因为什么引起来的啊?

众人:这还是因为„„(画面和声音渐渐模糊)

旁白:时间倒回了二十世纪初的日本„„

第二幕

地点:日本

某湖边

人物:李大钊

陈独秀

(陈独秀独自站在湖边,在思考着什么) 李大钊:(从远处走来,手上拿着一封信)仲甫。 陈独秀:(转身,微笑)什么事,守常? 李大钊:你看看这个。(表情严肃,将信递给陈独秀)

(陈独秀,取出信,一脸惊讶,向湖边快走两步,眼神紧盯手中的信不放) 李大钊:(愤怒)袁世凯这是自绝于国家,自绝于祖宗! 陈独秀:(沉吟片刻,转身看着李大钊,郑重)守常,我们该回国了。 (李大钊看着他,深深点头)

旁白:在此之后,陈独秀与李大钊回到祖国。

地点:1915年

上海

桌旁

人物:李大钊

陈独秀

陈独秀:(手拿第一期的《青年杂志》,兴奋地拿给李大钊)守常,样刊出来了! 李大钊:(接过样刊,满脸欣喜地看着它,激动)好,好啊!太好了!这样,就可以以笔之力,启发民智了!好啊! 陈独秀:(满面笑容)嗯,现在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只要把《青年杂志》办起来,让更多的爱国有为之士看到,启发国智,民主共和就有望了!

旁白:自此,陈独秀、李大钊等利用《青年杂志》,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从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起,《青年杂志》 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出版。主要撰稿人除陈独秀外,还有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等。 《新青年》大力宣扬西方先进思想,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陈独秀等先进人士,也被北大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看重,大力聘请到国立北京大学„„

第三幕

1917年初

北京

北大图书馆

人物:蔡元培

范静生

陈独秀

朱希祖

李大钊

辜鸿铭

蔡元培:现在请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范静生先生,为新聘贤达颁发聘书。

(台下掌声四起,范静生起立,向台下鞠躬行礼,在掌声中走上舞台,与蔡元培握手后。,走到台中) 范静生:我代表中华民国教育部和国立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宣布:(从蔡元培手中接过聘书)聘用陈独秀先生为北京大学文科长(陈独秀上台,双手接过聘书,鞠躬,再向台下鞠躬后,走向一旁站定);聘请朱希祖先生为文课讲师;聘请李大钊先生为图书馆主任;聘请辜鸿铭先生为英文教授。

(辜鸿铭叼着烟,拄着拐杖起身,身后垂着一根辫子,众人小声议论,轻笑) 陈独秀:(小声与朱希祖议论)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学界耆宿?怎么这么身打扮?呵呵~ (辜鸿铭从容将烟和拐杖交给侍从,走到台中,先与范静生握手,之后接过聘书,随意递给台下侍从,然后接过手杖)

辜鸿铭:可笑么?(台下哄堂大笑)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转身)请诸公尽情的欣赏。(又是哄堂大笑)

旁白:1918年12月陈独秀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新文化运动一时深深影响了无数中国的有志青年和学生。

第四幕

地点:学校

操场

人物:男A 男B 女A 女B

女B:(疑问)仅仅靠这些人,一本杂志,一所学校,可以么? 男A:嗯,其实在当时社会的传播方式来看,《新青年》这样的杂志其实是很有用的,因为它算是比较快捷自由的一种传播方式了。而且,这些人在当时的影响是很大的,不提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人,辜鸿铭先生可是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女B:哦,这样啊。(若有所思)哎?我不是记得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就有马列主义了么? 女A:是啊。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男B:嗯,也是由此,十月革命的思想风潮也吹向了中国,吹到了北大,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更引起了一场思想的碰撞„„

第五幕

场景:北京大学图书馆

主要人物:辜鸿铭

李大钊 陈独秀 胡适 蔡元培 罗家伦 张国焘 女学生A 女学生B

(辩论开始前,图书馆内座无虚席,学生们期待着这一场思想的碰撞)

辜鸿铭:陈独秀先生大言不惭,借推崇新文化、反对旧文化之名,将国人近代之磨难归罪于孔家旧学。试问,两千年前之孔子,何罪于今人哪。

罗家伦:辜先生,您学贯中西,难道对孔子之学难得用于今日的状况,视而不见吗?

辜鸿铭:孔子教人之方法如数学家之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今日仍是,不会散散得八。自家不精将题目算错,却怪发明之人,毫无道理。若这也算新文化,那就是瞎扯。 (台下学生小声议论,不以为然。辜鸿铭回到位置上坐下) 陈独秀:(与胡适耳语)虽是诡辩,却难掩其才华。 胡适:(微微一笑,起身走到台前)文化总该革新的,因为时间在前行。(台下两个女学生小声低语)有人讲文言文,文雅古朴,而白话文,粗鄙不文。我们说科举误国,误在八股文言,八股文做得再好,不通新学,便不堪实务,不会做事,只会考试。(台下学生轻笑)我们的国家需要实务人才,脚踏实地,强健国力。 女学生A:(举手)先生,(起立)我是女子师范的代表。我认为文言文比白话文更加简洁,这是事实。 胡适:(右手做请的姿势)请举例。 女学生B:(起立)先生,就好像“无能为力”这句成语,所表达的含义不是比白话更简洁吗? 胡适:“无能为力”是四个字。改用白话文,三个字,足够。 女学生B:(右手做请的姿势)怎样讲? 胡适:干不了。

(稍作停顿后,满堂喝彩。胡适转身回到座位)

蔡元培:辛亥革命之前,我们以日为师,现在看来是靠不住的。日本维新,源于欧美。为什么放着老师不学,非要学学生呢?

陈独秀:这不是学日本还是学美国的问题,这是新文化和旧文化的问题。要振兴民国,启发民智,就必须废除旧文化,普及新文化。如此变化,国家民族才有新生。 蔡元培:你觉得该学哪个 ?

陈独秀:美国也好,法国也好;日本也好,俄国也好。哪个能救中国,便学哪个。 蔡元培:俄国?

(陈独秀正欲说话,辜鸿铭开口)

辜鸿铭:笑话。纵观世界,哪个国家统治的精神,不是自己国家和文化所孕育出的思想? 李大钊:放眼世界,从更加宏观的视野看人类未来,何谈可笑? 辜鸿铭:(不以为然,冷笑)哼。 李大钊:(起身,来到台前)在俄国,有一个叫列宁的人,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已经成功。他所引进的思想,就是德国的马克思主义。 张国焘:(举手)什么是布尔什维克?

李大钊:布尔什维克就是多数的意思。什么是多数?是农民,是工人,是千千万万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人民。同学们,俄国的胜利,是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是无产者的胜利。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最最伟大的第一次。 台下的同学:好!(鼓掌,叫好)

旁白:新文化运动深深影响了当时的很多人,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们,它让中国的国家命运,走向了另一个更为光明的方向„„

第六幕

地点:学校

操场

男A:这样想来,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是不是说中国就不会有共产主义的成熟和发展呢? 女A:我觉得也不尽然吧,毕竟“十月革命”是真正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也是存在的,只是可能它们传播到中国的时间可能会晚一点。 女B:那这么看来,新文化运动真的是一场十分优秀的运动呢。 男B:我不这么觉得,而且,我还挺佩服辜鸿铭先生的。

女B:啊?为什么?那个人除了学识渊博以外,思想还是很保守的啊。

男B:我觉得他对于胡适等人的白话文运动给国人带来传统文化断层上的灾难,曾经早有预见,但最终,民国政府还是在小学课本废除了文言文,给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他作为一个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侨,用自己的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他,促使世界第一个孔子学院的诞生,近代中国的人物,也唯有他,是最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的人物,然而在他的祖国中国,却屡屡被自己的同胞和学生嘲笑唾骂误解着,我们不能不遗憾那样的时代里,我们的大多数青年的幼稚和愚蠢。

众人:嗯嗯,对啊。

男A:所以,这么看来,文化还是应该有扬弃的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然后积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以完善自己。这样的话,一个国家的文明或者一种文化才不会消失啊。 (众人赞同)

女A:那么,决定了,这次的历史报告就写它吧。 其他人:同意!

(女A在膝头的纸上写下:“文化风暴——新文化运动”几个字)

TND

剧本

剧本

剧本。

剧本

剧本

剧本

剧本

剧本

剧本

剧本

剧本
《剧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默剧剧本大全 剧本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