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十月围城也

发布时间:2020-03-03 05:40: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十月围城》评价分析

内容简介:

影片讲述的是:在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国父孙中山率领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背景下,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该片把看似主角的孙中山虚化,用一群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作为主体群像,讲述他们如何卷入其中,该片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刻画了一群为走向共和国奋死不顾、引颈就戮的英雄人物,他们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商人、学生、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这些人参与营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哥们儿、为了爱情、为了救赎,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么做事为了谁。这些小人物各自怀着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儿女情加入到这次救援行动中,当尘埃落定之后,那些安静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铭记。

《十月围城》这部影片虽然人物众多,但没有一个干瘪,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个侠骨柔情的热血男儿。 “小贩”王复明,外表粗糙,但内心细腻;打女”方红,性格倔强,但内心向往平静安逸;“乞丐”刘郁白因为恋上父亲的女人而堕落于街头,为了救赎也为了解脱而加入此次行动;“少爷”李重光,稚嫩与天真,却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车夫”阿四,天性纯朴、忠诚;“革命党”陈少白:坚定不移的革命党;“商人”李玉堂:守旧但爱国,别忘了我们是中国人,言犹在耳。“赌徒”沈重阳:嗜赌如命,但心本向善;“刺客”阎孝国的愚忠、顽固和病态,入木三分。

阎孝国。这个人物就跟纳兰元述似的,有志向有才华,一心要报效朝廷国家,可惜走在了略嫌偏激的一条路上。当时的国家千疮百孔,但凡有志之士都在殚精竭虑地寻求一条出路。有跌跌撞撞遍体鳞伤从漩涡中硬挤出来的,比如孙中山的革命党,当然也有差了毫厘终至覆灭的悲剧人物。

阎孝国在剧中虽然是个大反派,但我认为,他没有盲从“保孙”的时势,脑中的想法是自己苦思冥想得出来的,没有被师长左右。一旦认为正确,便不顾生死地将这条路走到底——这份苦痛的坚持和倔强的执着,实在值得敬佩。毕竟当时的中国,只是想想便令人绝望,他能有想法、有行动,并且一直坚守,直至生命的终结……绝对称得上是一位英雄。

它有众生的盲目,有人性的卑污,更有历史的无情。当我看到每个人心存私欲,保全各自的幸福,固守各自的坚持,但最终被历史碾过。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女孩”,我们已经深陷并迷离于各种版本的正史、野史以及戏说当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陈可辛和陈德森的这次尝试让我们体会到另一种宽慰——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光是社会精英,普通的中国人也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每一个后来者都在享受着他们用鲜血浇灌出的希望和繁荣,这是全民族的精神寄托,是中国人的一次集体励志。

说《十月围城》是精品,则是因为虽然它表面上“矫饰”,但内里却是很脉络清晰、立场鲜明的。故事最精彩的段落是前70分钟的文戏,为各位义士的牺牲都铺垫了行为动机,除却17岁的李重光,他是真正的少年壮志、热血酬国,和“矫饰”价值观完全吻合;而另外一些角色的动机则全部脚踏实地,他们有些完全没有家国概念,卷入这场保护战的原因则是因为亲情、友情……虽然这些对比“家国情”来说可能是所谓“自私自利”的私人情愫,但只有这些活生生的感情才能接地气儿,能够令人动容。其中王学圻表演的李玉堂是一位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优柔寡断,有许多矛盾反诘的地方,是这部电影最真实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我甚至相信,他投入革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陈少白(梁家辉)的友情使然,而并非什么“家国情”。

所以这部戏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是略有断裂的两种价值观,就仿佛主人公陈少白和李玉堂的两种做人态度。在此不如引用两人的对白:陈少白说:“革命是要玩儿命的,要牺牲的。”;李玉堂说:“李玉堂就是个大骗子!”。这就是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两种不同看法,牺牲在他们眼中的价值也各有高下。两种看法自然都无分对错,但相对而言,陈少白是理想主义的革命派,而李玉堂则是现实主义的乱世中人。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弥足珍贵的,而过去的那种“矫饰”的理想主义则是一种对“人道”的践踏。但实际上,这种理想主义也是相当纯粹的信仰,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大爱,但可惜的是,即便到了今时今日的今天,理想主义还仅仅是个理想而已,和实现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

相信李重光的死是具备合理性的——只有李重光的牺牲,才能被他所认同。因为李重光年轻,执着,是无意识的“理想主义”,所以当李重光死时,他是唯一一个嘴角带着笑意的——“原来我活了17年,就是为了等这1个小时。”事实上这个人物如果真的活了下来,年长后势必也是变成像他父亲李玉堂一样的人物,这就是理想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的一种必然的无奈。

陈少白。这个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塑造的相当成功。在突现对理想梦寐以求的追逐同时,还有早期革命家的明显弱点——懦弱,胆小,没有担当,成长于封建之中,因而没有真正从封建中脱身出来。高度近视、身体孱弱、见血就晕,标准的一介文人。日报社社长的身份才是最适合他的,但是他偏偏追随了孙文——注意了,是追随。片中也说了“一直追随孙先生”,所以我说他没有担当。阎孝国便是一个有担当的人,这一点,他不如他的学生。

不止是陈少白,可以想象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这样一种缺乏自信、缺乏胆量的心理状态。国家即将亡了,还谈什么自信?所以到处听人们喊“支持孙先生、支持孙先生”,而自己不敢、不能站出来发表点有用的想法、采取点有用的措施——这一类人直到如今也是大多数。他们也就只能在孙中山脚后面充当个跟班或是替身,即便是牺牲了,名字也永远没有寿终正寝的孙文来得响亮多彩。由此可见孙文的伟大之处——那一副敢为天下先的铁肩!

但正是这些人!这些看似懦弱怕事的书生!他们是民族的精英,他们是进步的领先力量,他们是不可缺少的血与肉!革命是败不起的,失败一次就是死。没有胜算的棋局,谁不恐惧?可偏偏是孱弱胆小的知识分子们成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为孙中山四方奔走,宣传理念,扩大影响。那一路上陈少白没停过的哆嗦,还有他沾血的怀表,最后连发三枪才将阎孝国毙命——我想,当时他一定是心脏在喉咙眼儿里狂跳,全身发热冒汗,血液冲上脑部,头重脚轻,眼前一阵阵眩晕——如果是我,我想我也会这么痛苦。但是,心中理想的鼓舞让他坚持,从小接受的“捐身报天下”的思想让他坚持,忧国忧民忧黎元的书生气让他坚持。尽管会有壮志未酬的牺牲,尽管会有遍于天下的缉捕,尽管会有邻里、乡闾、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尽管会有背叛和生离死别,我为了你们,心甘情愿。

李重光。他和陈少白又不一样。他代表了革命中的学生阶层,年轻、热情,有着美好的理想,对社会的黑暗面接触不多。学生无疑是最容易被鼓动的,年轻好奇的大脑很能接受新鲜事物,由此也经常被人当枪使。幸运的是,他们所受的不是魅惑而是号召,他们没有白白牺牲。而在方今更加风起云涌的世界大潮

里,“学生”这一类特殊的人群要如何定位自己、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价值,正是我们亟待思考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市井人物。这是“bodyguards”的中坚部分,赌徒、乞丐、车夫、小贩、孤女,三教九流各层阶级都有。身世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目的不同,但却在同一条道路上先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心中,并没有强烈的革命思想,或许只是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碗米饭、一个铜板,便慷慷慨慨地把自己的性命交了出去!这一份慷慨,让我想起了刺客列传里的故事——专诸、聂政、荆轲图的什么?不就为了报那份知遇之恩么!

只有像孙文、陈少白、李玉堂这些较为先进的知识分子们约略懂得“革命”的大意,那些混迹街头的“小人”能懂么?尽管不懂,尽管迷茫,尽管没有救国救民的大志向、大胸怀,在革命前进的道路上,还是少不了这样的一砖一瓦。这些看似平常甚至庸俗的人,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足令王公汗颜,他们抗起了中华民族的大灾大难,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

方时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我想,这一份侠义的精神,这一份牺牲的精神,这一份“蹈死不顾”的慷慨,一直都长存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这一份勇敢从来不曾湮灭!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个民族的弹性和坚韧更能显示出她的伟大。在一百多年前那濒临亡国亡种的危急时刻,是什么支持着国家与民族走过了那段凄厉惨烈的风雨?是我们泼洒出来的滚烫血液,是我们混杂了泥尘的污浊汗水,是我们肮脏面孔上的闪亮眼眸,是我们生死之际的一声大吼——事实上,是潜藏在这其中不知多久的、整个庞大而悠远的民族必然具有的韧性。

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读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电化教育《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也
《十月围城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十月围城影音 围城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