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空闲的精神准备

发布时间:2020-03-03 13:19: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空闲的精神准备

内容提要“空”乃自己所拥有,自觉出让而成者,“空”非先天而有,亦非现成可居,“空”是自觉的创造。“空”皆为人自觉“空”出者。每一片空地,每一段空闲,皆是创造之果。这种创造精神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不是“控制”,而是“放手”、“出让”。空松动了满溢坚实而紧张的生命,打开了虚驰的生机,亦为封闭的生命划出通往万物、通往未来的通道。生命因空而柔软灵动,闲因空而可期。

关键词空有空生命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6―0030―06

“空”有多层次的义蕴。佛家讲的“空”,如“缘起性空”之“空”,指万物(诸法)“虚假不真”。万物性空,即万物因缘和合而生,也就是待缘而生,待缘而在,无有自性。道家讲的“空”不是本性不真,恰恰相反,有“空”之性更真。此“空”意即“虚”、“无”,即既成之外有未成,存有进一步展开的可能性,据此可能性,拥有接纳、接受他者、通达他者的能力与境界。如“形充空虚”(《庄子?天地》)“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庄子?天下》)《老子》文本中没有“空”字,但“虚”、“无”大体同于“空”,如“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5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11章)天地之间、橐龠之中的“虚”,车、器、室之“无”都是指这样的空。在道家看来,万物的存在依赖于“空”,或者说,“空”是生、大、不死的基本特征与品格,失去“空”意味着死、灭。人之于物,如果能保持其空,比如,完全放手,相忘于江湖,不授亦不受;或者,因物之自然馈赠而迎取,则物空得以保存,物得以长生。如果挤压物之空,比如,以自己的欲望、意志填充物之空,使之实化,则将物推入毁灭的深渊。对于人来说,空亦是其生、大的基本前提。窍(象)通于脏(藏),众窍虚空,窍(象)脏(藏)通畅则生机富有,窍(象)脏(藏)被堵塞、不通畅则生机无。窍(象)脏(藏)通畅与否之关键是作为君主之官的“心”。心之多欲、意志太强,驱使之而堵塞之,空不存,人危殆。对于人来说,使天地、人、物保持其空,使天地、人、物之空显现,这都需要自觉的精神准备,其中最关键是人要空(kbng)。

此“空”与“空”(读作k6ng)同形不同声,意指为人所拥有,为人所自由支配的时空、精力、精神。严格意义上的空则是指人自觉创造出来,并为个人拥有与支配的生存可能性。

一、忙人没空

如今,人们感受最深的是“没空”,一如世人常说,是因为人们最缺“空”,所以对之最敏感。常常感到的是一时没空,一时一时没空就成了一直没空。日月递昭,江天阔大,人却感觉自己的世界越来越小。

“没空”的一般意义是指没有时间,腾不开身子。说“没空”,其意好像是一个事实描述,深味之,一声“没空”大多带着无奈、烦躁的情绪,透露着身世之谜。何以没空?被实在包围,被实在规制、禁锢,被实在设定,被套而失去自由展开的可能。心系所忙之事,忙使人的身体、精神没有“空”。没空,一门心思地念着、想着、做着,身体、精神被填满,心思中没有了其他生存可能性,没有弹性、余地。没空,更根本的是没兴趣、没意愿、没念想。简单地说,“没空”就是个体之世界被充满。按部就班地行走坐卧,也按部就班地使用头脑、身体。必定如此,只能如此,马上如此,无论其余,不及其余。按照规制活动,按部就班地吃饭、工作、睡觉,按部就班地用身体,按部就班地用脑袋。按部就班地用脑袋,此乃思维而不是思想。当然,一己之外的物理时间、物理空不可能无存,海阔天空,斗转星移。只不过,没空的人却视而不见,处而不觉。不是因为“想不开”,“实在是太忙”。

忙了白天忙晚上,忙了夏天忙冬天,忙工作,忙事业,忙学习,忙房子、忙车子……正所谓“持而盈之……揣而锐之……金玉满堂。”(《老子》第9章)“持有”、“执有”、“占有”,不是自我持有,而是取物归己,取物加于己。“被规制”、“被设定”之施动者不是别人,首先是自己,被自己规制,被自己设定。“持而又持”,以“盈”为归依。“盈”是“满”,取物加于己,同时自己为物占据。从自我说,我呈现为“无空”状态,即自己没有时间精力,自己身体精神不能用作他用。盈(一己)天下皆物,人背负着物,而失去真性。没空的人对他者来说,同时占据、扩张、挤压他者的空。使自己满盈、紧张而无进一步展开的余地,对他者来说,“锐”展现为锋芒逼人,不给他者留有余地,不给他者留空。

自觉持盈外物,以持盈外物为尚,而致我无空,我世界中的万物无空。持盈以己为界,这个界限隔阻着自己与世界万物、与无限、与大道的联系。或者说,以有限为无限,以己为第一原理、为动力与归宿。据此,人亦对世界万物开放,只不过,对世界万物的开放以知识欲望对世界万物的单向的投射、抓取为实质。知识欲望对世界万物的施加是为了取物归于己。于是,房子越来越大,财富越来越多,可我们的空却越来越小。金玉满堂而不见人,不是没有人,而是人在堂中无位置,人无位置而人不见,鹊堂成鸠家。

亦有忙工作之余忙休闲者。放下手中活,就直奔电视、电脑,把自己托付给远方的他者,追随骇人听闻的消息、浅薄的故事、不经的游戏、五光十色的娱乐八卦。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被这虚幻无形的线牵着,被充满刺激的虚幻抓住,乐不知返。或以休闲方式努力把空白处填满,就是用异国情调等物质占据心灵之空,或心灵被陌生的他者而不是熟悉的日常生活占据,所以休闲是空、闲之最大敌人。现代休闲被理解、被塑造为生产的一个环节,确切说,是消费的一种形态。以生产理解、规定休闲,休闲注定被生产化。空余处被填满,包括时间、空之空白,这样闲之前提被取消。无空,生命无法松弛、休整,不难理解,休闲结束会感到很累,一切都没有变化,休闲种种方式有异,实质为一。

或以知识为尚,专心求知,停止学习就觉得空虚。于是,心中激荡着不知疲倦的求知欲,装满了知识,以为踏实可靠。殊不知知识横亘于人与世界之间,束缚人、累人、误人。累是因为太多,而不是太少。心中装满了过去,就容不下现在与未来,心中装满了现在,就会忘记过去和未来。同样,心灵被失望与满足占据,就不会有希望。缺失空地,也就错失了丰富多样的生机。

最可怕的是,闲不下来成为习惯,自认“忙碌的命!”“忙碌的命”意味着,已经进入并安于此境,感到很舒服。忙成为习性、习惯,成为一种不变的生命形式,但这种僵化的确定性安置生命、托付生命合适吗?足够吗?

我们时代最缺少的是“空”,也最怕“空”。怕空,当然无由空出空来,只会竭力逃避空,只会放任欲望与意志,竭力让自己充实起来。有“空”我们就不停地填充,总想随时干点什么,做点实事,心里才

踏实。生产、消费、娱乐,成家立业,于是,物质、知识、图像、名头占据我们的心灵,把心的空挤掉,无空之心不再灵!

现代人亦不让大地空着,不断圈地,定价码、起高楼、派上新用场,或者不断让大地加速,让其变成可以随时控制的机器。通过技术,逼迫大地就范,用化肥等强力催促大地,让大地快速提供养分,一旦忙起来,大地不得空闲。人工降雨、降雪,风能、水能……风雨皆不得闲,闲云不再,野鹤难觅。

二、有空

简单地说,“有空”就是有多余的时间、足够的精力与兴致,以接纳未来者。进一步说,“有空”的意思是没有被预先安排,没有被预制,不被卷入,也不主动投入。没有被他者利用、支配、占有,我可以自己支配自己。身体有空:不用身体,松弛、休息,表现就是身体不受束缚,有余力。耳空,就是五声不塞耳,耳不聋;目空,就是五色不障目,目不盲。精神有空,就是“不盈”,不仅“不盈”,而且“不欲盈”。唯有“不盈”,真性不为物所束缚,不为物所占据,身体有余地,精神有余地,时空有余,才能保有真性。唯有“不欲盈”,方能停止知识欲望对万物的投射,以及知识欲望对万物“把握”所造成的重负。精神不受束缚,不受他者支配,不被他者填塞,自由舒展,精神有余地。有容纳他者之胸怀,可容纳他者,也包容着自己的希望与未来。有空,不被塞满,希望与未来才能被孕育与保有。

有空最直接的特征就是不被使用。先放一放,空一空。不用自己,让自己呆在自身,保留自己的决定与趋向。让他者空着,不以自己的意志支配他者,不把他者当工具使用,他者才有空。物有空,是说,物不被他者控制,保留、保有自身展开的可能。“轮耕”让田地有空,即定期不使用某些田地,让其适当歇息、喘息。空自己,从人的度量、谋划、掌控中回到自身,自我恢复、自我治疗、自我调整。把物空下来不用,将物从人的知识欲望中解脱出来,把物还给世界,让其在自己的世界中展开自身。恢复物的自在性、野性。这并不是说就彻底不管物、与物断绝关系。人仍然有求于物,需要与物交通,只不过,不是一味地索取与劫掠。完全放任物,不关心物的死活,与物断绝关系,意味着人画地为牢,绝断于世界。把物空下来,先受之以道,然后相互授受,“授之以性”以“受之以道”为前提。以“受之以道”为前提,保留对世界万物的慈爱,其所取则是“时予时取”。“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老子》51章)“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熟之”是按照物之道,以慈爱之心(德)助物成熟,而不是以己欲为根据揠苗助长。“时予”就是物自然成长、自然成熟而呈奉、馈赠于他者(不必是人),“时取”是待物成熟、馈赠而迎取、接受。学会等候,与时偕行!呈奉、馈赠与迎取、接受成缘固然好,但呈奉、馈赠与迎取、接受未必成缘,“无缘的你啊,不是来的太早,就是太迟。”(席慕容:《莲的心事》)倘使无缘,我们应做的也是以慈爱之心迎接物的去来。

非满盈之空(kong)亦展示为空(kong)、无。在《老子》中,“无”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指万物非充满特征,也就是实在缺失而形成的空:“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11章)在人,“无”指自我(精神)非充盈。在车、器、室中,“空”(kong)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有一定边界,即有“有”、有“实”,以区别于他者;第二,“有”、“实”不是封闭的,即保留着通往世界万物的通道。按照《老子》思路,物之空(kong)是其理想状态,在自然物中,物之空(kong)乃是其长生久生的前提条件,因此,自然的空也就是自觉的空,即自觉保留、自觉持有的空。比如,“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5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66章)就其自觉保留、持有说,空(kong)就是空(kong)。对于人来说,空(kong)也向人开放,但俗人却总是被欲望、意志充满,而失去空。唯有修道者,自觉创造空,自觉保有空。在人造物(如车、器、室)中,物之空则是人自觉的创造。也就是说,是人保留了物之空,是人让物有空。

空而可用,但空而不必用。放手不是放弃责任,不是冷漠与拒斥。放手也是对万物的自觉接受,自觉为万物留位置,其中就包含着对万物的爱。这种爱在《老子》称为“慈”:“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老子》67章)“慈”是对世界的首要的态度,慈就是敬、爱,俭就是不用。爱而不用也就是“啬”:“治人事天,莫若啬。”(《老子》59章)啬,有舍不得、有爱惜的意思,即爱而不用。爱惜而不用,包含不去用自己的意志骚扰、干扰,不去用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对待他人。“夫唯啬,是谓早服。”(《老子》59章)“服”,即用啬的精神来对人、对天,服侍大道(训“服”为服侍)、返回大道、回归大道(“服”又通“复”,即返回、回归)。

与自觉呵护、接纳万物相反的态度是“怨”,“怨”是对于他者的敌意、恶意,是对他者的拒斥。对人对天,爱而不用,已空,他人、万物都能成空。当怨起,留意、命名、起识、征服、把握往往随之而起,我无空,万物不得安宁,空亦成为奢望。

三、空出空来

真正的有空是自觉地腾出,是自觉地退隐,退隐而回到自身。自身非空,所空出者亦非空。所空出之外在者,自己不用,而留与他者自身,如空地;所空出之内在者,自己不用,如时间、精力,是生命之松弛,是生机之储留。人空万物空,空的精神所意指涉及之物因人空而得以从人的目光中、手掌中脱落,回到自身及自己的世界,按照自身的本性展开自身,此即万物之“空”。空由人空出,故空乃是今生相遇结缘者,它属于今生,而不是前世、后世。

空才能使空、无到来,人空而致物空,空而使空、无的意义真实呈现出来。空出空就是救出自己:突破实在的包围、规制、禁锢、设定,为自己解缚,为自己松绑,为僵固的生命透气。空是创生,是真精神的创造。人空、物空都需要精神的创造与修养。“虚室生白”(《庄子?人间世》),留白是精神(虚室)自觉的空。马远画的一角之外、半边皆是马远之虚室所创生者。一幅《寒江独钓图》只寥寥几笔,其余皆为自觉空出来的空白:一叶偏舟飘浮江面,渔翁独坐垂钓。人不空、不退、不隐,一草一木不空、不退、不隐,江天蔽于一人一物,被一人一物塞障,而不得彰显。人避于一角,隐于江天之外,苍苍寥寥之江天由此空出,江天由我虚室生出、吐出。空由空出,由空而显空,由空而知空。世界及人本有空(kong),那个空自在存有,有而可无。唯有空出心灵,心灵有空(kong),此空(kong)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

5章)天地、橐龠之空在老子之心灵中里现,对于昭昭察察的俗人来说,此空并不真实,甚至,是否真空,仍未可知。

解开实在之套,在实在中腾出、辟出空,让我那原本由实在构成的僵硬的界线柔软、柔和,不再威胁、挤压他者,不再向未来封闭自身。让我那原本由实在构建的知识欲望柔和、返照,让那“把握”世界的强力意志柔软,不再紧盯着物,不再牢牢促逼知识欲望投射、施加于物。空出自己,给自己足够的广度与深度,闲置自己,暂时不用自己,给自己松绑。让心思舒展,让身体舒展,让藏窍通畅,让自己回到自身。空着心思,空着身体,松弛身心,让气力在身体激荡,让心在天地间缓缓流淌。真正空出自己才能真正空出物。空出自己,留下群物共舞之场。空出物,对物释缚,给物自由展开的机会,空出物才能真正回到自身。

有空可能是因为:被空出来。劳作被中止,失位、失业而被空出来。无心而空,不是真正的有空。懒惰、懈怠倒是有心去空、主动地空,主动停止劳作,为安逸、享乐而不干活,放弃责任。或者,劳作停止,享乐开始,不过,这依然是忙,忙着消费而已。停止与他者交往,取物而不予物,受物而不授物。或者,无力,或自觉无力宰制万物,而作罢放手,自怨自艾。停止劳作,也停止享乐,单向退缩,自绝于活泼泼的世界,返而不往,驰而不张。有空,空化为空(kong),寂空而已,不授亦不受,不予亦不取。这也不是真正的空,基于自爱,也止于自爱。真正的空,既授亦受,既予亦取,一张一弛,一往一返,简言之,为闲而空,自觉地空出空来。

“空”乃自己所拥有,自觉出让而成者,因此,“空”非先天而有,亦非现成可居,“空”是自觉的创造。简言之,“空”皆为人自觉“空”出者。每一片空地,每一段空闲,皆是创造的成果。这种创造精神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不是“控制”,而是“放手”、“出让”。放手、出让之可贵,不仅体现在让利,更重要的是“让权”。真正的空精神是放下唯我独尊的姿态,尊重天道、人道。空松动了满溢坚实而紧张的生命,打开了虚驰的生机,亦为封闭的生命划出通往世界万物、通往未来的通道。生命因空而柔软,而有了弹性与通透。

但通过提高效率挤出“空”显然并非真正具有“空”精神,现代人最倾向于这个路径获得“空”,出自效率的精神,尤其是为功利、便利的效率精神就其性质说,属于“实干”之“实”的精神,即出自“我”、为了“我”的精神,是‘‘径”,而不是“道”,所谓“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是也。正因为出自我、为了我,所以,这些“空”便成为个人的福利,成为自己可以任意打发,随意支配者。不是放手,而是把握、控制。其表现就是,在空余时间无所不为,在空地上纵情展示自己的欲望,留下自己虚妄的印记。

“空余”之“余”与余钱之余同义,即是本可用而不用者。“空出时间”是努力不去打发时间,让时间留着不用;“空出空间”即努力不用本可用的空,自觉保持空;“空出物事”即把物事放在一边,放手不用。严格说,“不用”指不再用功利的态度待之。在《老子》,“俭”、“啬”都是“爱而不用”。真正的“空”,真正的放手、出让也持有这种俭、啬精神态度。

自觉地放手,收回自我,自觉地爱而不用己(啬),自觉地爱而不加于物,不用物(慈),这样才能真正让自己“有空”――有时间、有空、有容纳他者、容纳未来的可能性。不让实在塞住我们的天空,不让实在塞满我们的大地,不让实在塞住我们的家园,不让实在左右我们的目光,以及我们的爱与恨。留一片空地,留给未来与希望。留一片空地,留给他者与异乡。

四、空与修闲

何人能空出空来?在何时会空出空来?大多数的人是在生命出了问题时,比如,健康出了问题,比如,忙不出名堂而彻底失望时,等等,才会空出空来。显然,这种情况下空出空来并不会真正地放手,并不会领悟到天道,而只是因为“忙没有好处”,“空对健康有好处”。至于天道在哪,万物如何,未曾人心。不过,能空出空来,这较之认命瞎忙已经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尽管只是不自觉地偶一为之。自觉地为之,才能保证空不被占有,不被充实。

空,或短或长,短到转瞬即逝;就内涵说,空得之难,守更难。空易被误用、滥用。因空从与物交通中回到自身,孑然一身,是谓因空而寂寞;因空从与人交通中回到自身,孑然一身,如归天涯(感觉被边缘化),如被遗弃、被冷落(充满沦落感),是谓因空而孤独。怕空归根到底是怕充满欲望的自我不能彰显,怕自我淹没在人群之中,淹没在万物之中,不能成为他人目光的焦点。阳明日:“只此一怕,即是心邪。”(《传习录》)甚是!只有真正觉悟到空乃生命内在环节的人,才不会因空而难以忍受。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或许有“空”、有“无”,但我们的“空”往往太脆弱。我们不甘心居于“空”与“无”,我们受不了“空”与“无”。在俗人心思中,“闲”意味着无能、无价值,所以,我们会有“等闲之辈”、“秋月春风等闲度”等说法。闲为无价值,故“闲人”离我们总很远。

没空则闲不下来,有空是闲的重要前提;人闲则花自开,水自流,闲人乃人空(kong)物空(kong)的保证,因而亦是人空(kong)物空(kong)的保证。“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9章)“有功”首先是指基于大道的“功”,基于大道,功才能得以“遂”。就具体内容说,“功”指的是人、物的各自成就。如何能做到这一点?身退!身退既是功遂之后的姿态,也是行功时的基本姿态,即不是以身度物,以身求物,而是放手、给万物留些空,同时给自己留些空:包括身体的空、精神的空,即身心不让外物占据,心思不为外物挖空。

有空无德者闲不下来。时间、空之多余被物欲占领。无空者是无无者,有空者也是无无者。把空转化无需要条件,即修道于身。依据道而行,放手万物,把万物还给万物。让时间、空有意味而不是乏味可憎,这样空就成了无。

因此,我们守不住“空”与“无”。我们会“无”的空虚(把无变成“空虚”),“空”得难受。于是,极力摆脱“空”与“无”,用最粗糙的方式填充“空”与“无”。“趁着有空”,赶紧干事,趁着年轻,赶紧学习、工作,趁着有空,赶紧睡觉……无聊的要死而什么事都可以干,在无聊的时间干无聊的事情。此正是《大学》所谓:“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这里的“闲居”是指无特定任务的有空状态,而不是指以闲的方式生存。尽快把“空”花掉,极力摆脱“空”。这表明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在空无中生存,不能独自面对空,守住空,欣赏空,品味空。更不知道闲为何物,因此,我们会急切躲避空无。

让空保持其为空,让无保持其为无,不去填充空无。甚至,无空时,创造空,无无时,创造无。就人而言,将身心从外物的牵绊下收回,收回自身,让身体、精神歇息。“空”使人真正成为人,使物真正成为物拥有了必要的可能性,但真正现实地使我成为我,使物成为物,光靠“空”还不够。人生不能彻底成为空白,这是原始道家与原始佛家的重要区别。空与实的依道合理的设计,也就是依照天道来调适、安排空与实乃是真正“闲”的精神。唯有闲能保证“空”不被侵蚀!

真正的闲不会无聊,闲得无聊其实是空得无聊。闲是生命(人性)契人天道之态,对普通人来说,闲是“极高明”,但闲又非高不可及。“自觉空出空来”即是“修闲”,只要能够“自觉空出空来”,闲亦可期。

空出自己,放弃有意无意的唯我独尊,拒绝物对人的占有,拒绝我对我的私意的占有与安排,把自己交与天道,随顺天道一张一弛,以天道调适自己的生命节奏,由此而闲。这是古典的理想,也是今人的希望。天地为我们安排了冬季,是让天地之间的万物休养生息。每年冬季都如期到来,可如今,忙碌的人们却让大地万物忙个不停。偶遇一片空地,邂逅一位闲人,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

究所/哲学系

责任编辑:刘之静

键盘鼠标空闲

工作与空闲娱乐

CDMA2000空闲切换、硬切换、软切换

兼职的前提是时间空闲

金蝶k3自动清除用户空闲暂用

关于租赁厂内空闲场地的申请

济宁市闲置空闲低效用地认定标准

Linux将空闲磁盘空间分区加入LVM总结

《挤一点时间读书,留一点空闲思考》教师读书演讲稿[优秀]

方案—江苏省启东市闲置空闲土地清理处置工作实施方案

空闲的精神准备
《空闲的精神准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