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键词常怀敬畏之心 远离肆无忌惮

发布时间:2020-03-02 14:01: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 常怀敬畏之心 远离肆无忌惮

头上是灿烂的星空,胸中是道德的规律;此二者令我满心惊奇而敬畏,畏之愈欠,愈觉其然。——康德

 有所敬畏 才能无畏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 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 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周国平

 敬畏生命 永不言弃

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史怀哲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忐忑不安

人生就像《忐忑》,虽然没有准确的歌词,但却惊心动魄。 我们常常感叹人生苦短,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呢?活好今天最聪明。即便今天你进账千亿名扬天下,如果你的心怀忐忑难处、不安或纷扰,这一天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唯虚妄者才把幸福寄托在对明日的等待。让心灵时光的每一刻都氤氲安泰自在逸宁,这本身就是生命幸福的终极意义。时人的愚昧在于:他们永远不晓得自己为何而终日碌碌营营。 忐忑让我们不知如何安慰自己

印尼海啸、汶川地震、海地地震、玉树地震的旧痛未愈,盈江地震、日本地震及海啸又猛然降临。海啸、地震、洪灾,比好莱坞大片更真实立体。20

12、船票、末日传说,仿佛会是真的。

地球调到了振动模式,“环太平洋地震带”越发活跃,2012的预言越发真实,我们该如何安慰自己?在灾难频发、信息传播发达又心灵脆弱者众的这个年代,让我们反省自身的“安慰文化”,如何让淡定成为一种自我修养?

地球咆哮,是自然危机;人类忐忑,是心理危机。当地球调到振动模式、经济调到通胀模式、交通调到堵塞模式、婚姻调到电视表演模式、就业调到高难度模式、通勤调到长时间模式、住房调到小户型模式、奶粉调到防核辐射模式、猪肉调到瘦肉精模式„„我们的心,也调到忐忑模式。 人心调到了忐忑模式,人群分化出自测派、幻想派、哼唧派、冷笑话派、夜话派、愈疗派、八卦派、浮游派、爱心派、入戏派、咆哮派等12种自我减压流派,用自嘲、趣味与温暖,安抚浮躁、忧郁与痛苦。 忐忑事出有因:地震专家说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后,地球又进入地震相对活跃期。每当灾难发生,看完新闻的我们有如看过《2012》,内心突然脆弱,集体陷入情绪流感。

此刻,不如寻求一种自我安慰大法——当耳边有神曲《忐忑》、笔下流行“咆哮体”时,我们终于明白,淡定是一种自我修养。 生活是一篇“伤不起”的咆哮体

“四五年前回国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中国人的心态确实是忐忑的。那几年,我经常给中国朋友打电话,他们会告诉我说——我们每天忙啊,忙得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龚琳娜接受采访,如是解释已被改编成“阿姨压抑带个刀”的《忐忑》在中国的流行——此时,据说CBA联赛吉林对辽宁比赛中,因辽宁主场DJ播放神曲《忐忑》,让吉林球员多次罚球都未能命中,篮协已不得不发布通知禁止播放《忐忑》。

生活有时是一场播放着《忐忑》的糟糕篮球赛——《赌博默示录》中说,“没有钱你的世界是不真实的——想要的东西都在柜台里,但根本得不到。就好像,篮球架如果在100米高的地方,就没有人想要投球了” 。

普通人的奋斗史就是一个中国压力榜:找工作、求姻缘、供房子、养儿子、买车子。街头小店因

此出现减压玩具,包括一捏就发出劈啪声的泡泡纸和“惨叫鸡”——“惨叫鸡有长长的脖子,古怪的造型,用手一捏还会发出凄惨的叫声。”

生活有时是一篇满纸“有木有”、“伤不起”、“为什么”的咆哮体。好在,我们总可以找到安慰自己的秘笈——起码最近这段时间,可以让“浮游少女”的照片洗涤心灵,可以发一个帮助弱势群体的爱心帖,可以买一本远离现实的《三体3》,可以说一个《非诚勿扰2》讲过的冷笑话。自娱自乐是生活必需品,电视脱口秀主持人谭飞说:“没有八卦,这个世界基本离2012不远了。” 生活越是匆忙,安抚自我身心越应成为每日功课。在急之中国,面对成功与财富的落差,我们总有心态失衡的时候。这种失衡可以用“咆哮体”消解,可以翻唱《忐忑》宣泄,只是治标不治本。其实,安慰自我的最好方式,是相信明天会改变,并在今日付之行动——华师大心理专家许维素,她提出的解决之道是:“面对真实固然残酷,但唯有承担和解决,才是对于心灵最有效的治愈与安慰。”

【编辑点评】既然不能活着离开地球,那就早安以励志、晚安以温情吧。毕竟,“谁也不知道明天,明天从另一个早晨开始”。

学会敬畏,感谢生活赐给我们的一切

懂得敬畏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一位哲人说,懂得敬畏让我们的心灵能保持纯净。敬畏是对万物尊严的直观,是对超然性的辨识。它犹如是人生之车的一道“闸”,有了它,我们就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加油,在什么地方驻足。 敬畏是智慧的开端

常怀敬畏之心,首先要畏初始。唐代柳宗元说过:“君子之惧,惧乎未始”。意思是说,君子如果有恐惧,应该恐惧在灾祸发生之前。一个人犯错误,往往是从一些细小之事开始的,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有沾小好处就可能贪大便宜,缺口一旦打开,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敬畏之心,贵在初始。

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 是得到智慧的途径

敬畏,是一种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敬畏之心源自于信仰。老子曾云:“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首先,我们要懂得“敬畏天物”,在大自然面前保持必要的“谦卑”和“敬畏”,别把她作为一个予取予求的对象或者一个可以“战胜”的对手;其次,我们要懂得敬畏生命,生命因个体而不同,当我们进行自我审视的时候,通过学习、体认、磨练、修炼等,形成对生命自然的“了解”和“敬畏”;最后,我们要敬畏社会、敬畏生活、敬畏工作。

敬畏是得到智慧的途径。常怀敬畏之心,首先要保持感恩之心、谦虚之德: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躬身弯腰;感受上苍,懂得抬头仰视。如果一个公民心怀敬畏,就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如果公司员工心怀敬畏,就会自觉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该为的地方有所为,不该为的地方有所不为。只有真正有信仰有敬畏的人,才能面对邪恶有所克制、约束自我,不会以大欺小、肆意妄为,无所禁忌。人应当有所敬畏,对人对事对生活对环境保持起码的敬畏之心,这样这个世界就会少些是非、喧哗,多些亲切、和平。

敬畏不是惧怕,而是一种物我统一的内省。孔子曾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理解,畏天就是要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看一下历史,想一下自己,就会感觉到有时命运(这里说得不是宿命,而是指历史发展、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人人生走向的制约)是很难改变的,年龄大一些的老师可能对此体会更深。正像孙中山所说的:“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尊重规律,不是无所作为,我们可以顺应规律,抓住机遇,争取最好的结果。畏地是讲人要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然也包括我们所处的集体),要与环境产生积极的互动,既不能封闭自己,又不要一意孤行。畏己是讲要经常检查反思自己,自省、自警、自律,诚心听取别人建议,不断修正自己的失误,不固执己见,我行我素。常抱敬畏之心,就不会怨天尤人,老觉得自己委屈;常抱敬畏之心,就会比较冷静,管得住自己,少犯错误。

【编辑点评】敬畏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信念。敬畏是理智、成熟的人生体现;心存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

常怀敬畏之心

常怀敬畏之心

常怀敬畏之心(材料)

要常怀敬畏之心

常怀敬畏之心 演讲稿

常怀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情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演讲稿

学生应常怀敬畏之心

教师当常怀敬畏之心

常怀…之心

关键词常怀敬畏之心 远离肆无忌惮
《关键词常怀敬畏之心 远离肆无忌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