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部编教材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04:01: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积累重点文言字词。(重点)

3、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度。(难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准备】预习本课,理解本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到底哪样的人是大丈夫呢?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谈了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看法。 我们一起进入到21课《孟子二章》的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四、你读我读,疏通大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喜欢的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3、展示活动成果。推荐学生诵读本文,请学生点评诵读。

4、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疏通文意,解决学生预习留下的问题。并对重点字词强调。

五、你想我想,感受精髓

1、理解:景春提出了什么观点?为何会提出此观点?

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他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2、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驳论文就是争锋相对的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有破有立。孟子先驳斥,表示不认同的态度,接着以妾妇之道作比戳破景春的观点,再正面提出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标准。

六、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明确:不是说只有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的仁是真正的“男子汉”,也不是说只有那些具备崇高品德、拥有坚定心志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的普通平凡的“大丈夫”需要你用慧眼去发现。

总结: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

4、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目标2.【教学难点】 目标3.【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2、《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3、学习生字:

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 百里奚(xī)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 ...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1、2),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摆事实。举出六位有成就的历史人物,摆出他们在取得成就之前都是历经磨难的事实。

第二层:古往今来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长才干。

第二部分:(3),从正反两个反面论述人处于困难境地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三部分:(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教师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先列举六个卑微到显赫的人的事例,再讲其中道理,由人及国,最后得出结论。说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获得成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三、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义

四、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2、词类活用:

(1)、劳其筋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2)、饿其筋骨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 (3)、空乏其身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穷困缺乏) (4)、所以动心忍性(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强。)

3、一词多义:

(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

(2)、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3)、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4)、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五、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六、合作探究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4、“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什么作用?“必”字说明什么?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必”字说明经受磨难是成就人才的必然途径,这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人才须经历哪几方面的磨难?又有怎样的好处呢?

明确:经历三方面磨练: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处逆境才能生存发展,国无忧患必将灭亡的道理。

7、人为什么会常犯错误?为什么这样以后就会改正?

明确:宇宙是无限的,奥秘是无穷的,人在宇宙中是极其渺小的,人受时空的限制,不可能无所不及。所以在认识事物时,必然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人在犯错误的过程中,要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就会纠正错误认识,接近真理,走向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即在于此。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具体论述人在困境中思想行为表现。“征于色”是指表现在神态上,“发于声”是指表现在谈吐上,都异于从前,异于别人,显示出非凡的气质,修为,从而被别人所了解,所任用。“而后喻”句照应了第一段中所指出人才被举用的现象。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法家”“拂士”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有敌国外患为什么对国家有利?请同学举历史上的事例加以说明。

明确:“法家”是起着约束国君,限制国君的作用的。封建君主,天下惟我独尊,“法家”劝谏君主不去声色犬马,心系国事。“拂士”是辅佐君王,为君主出谋划策的。有敌国外患,就会有恐惧意识、忧患意识,不断地找出本国的弱势,努力提高本国的国力水平,从而增强对敌斗争的优势,使敌人不敢觊觎,也侵略消灭不了。历史上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都足以证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正确性。

七、总结升华

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

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

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八、教师小结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部编教材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最新教案21: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1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部编教材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部编教材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