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部编语文教材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19 08:36:52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部编版语文教材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二单元: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6.散步/莫怀戚

7.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写作: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窃读记/林海音 12.《论语》十二章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第四单元

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15.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16.诫子书/诸葛亮 写作:思路要清晰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第五单元: 17.猫/郑振铎 18.鸟/梁实秋

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20.狼/蒲松龄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

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2.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太阳船/吴望尧 23.女娲造人/袁珂 24.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杞人忧天/《列子》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潼关/谭嗣同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邓稼先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

3、回忆鲁迅先生

4、孙权劝学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第二单元: 5黄河颂 6最后一课 7土地的誓言 8木兰诗 写作:学习抒情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第三单元: 9阿长与《山海经》 10老王 11台阶 12卖油翁 写作:抓住细节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课外古诗诵读: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晚春 第四单元: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4驿路梨花 15最苦与最乐

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写作:怎样选材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17紫藤萝瀑布 18一棵小桃树

19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写作:文从字顺 第六单元: 21伟大的悲剧 22太空一日 23带上她的眼睛 24河中石兽 写作:语言简明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己亥杂诗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

贾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约客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2.香港回归新闻一则 3.特写两篇

“中国速度”震惊雅典/孔宁、张军、袁虹衡

“飞天”凌空/夏浩然、樊云芳

4.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朱玉、万

一、刘红灿 第二单元: 5.藤野先生/鲁迅 6.我的母亲/胡适 7.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8.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写作:学写人物小传

综合性学习--地球,人类的家园 第三单元: 9.三峡/郦道元 10.短文两篇

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1.与朱元思书/吴均

12.唐诗五首:黄鹤楼/崔颢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春望/杜甫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写作:景物描写要抓住特征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桢梁甫行/曹植移居(其二)/陶渊明 第四单元: 13.背影/朱自清 14.昆明的雨/汪曾祺 15.那树/王鼎钧

16.外国散文两篇:谈惬意地生活/蒙田

我为何而生活/罗素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网络时代

第五单元:学习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17.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18.苏州园林/叶圣陶 19.梦回繁华/毛宁 20.蝉/法布尔

写作: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第六单元: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虚词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22.愚公移山/《列子》 23.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雁门太守行/李贺

赤壁/杜牧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写作:表达要得体 综合性学习--君子和而不同

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社戏/鲁迅

2.庆祝旧历元旦/林语堂 3.春酒/琦君 4.安塞腰鼓/刘成章 第二单元:

5.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阿西莫夫: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7.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克劳斯冯克利青 8.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写作: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

第三单元: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句式 9.桃花源记/陶渊明 10.小石潭记/柳宗元 11.海国记(节选)/沈复 12.《诗经》两首:关雎

蒹葭 写作:学写读后感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诗经》子衿/《诗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第四单元:了解书信和演讲的特点,领悟作者的思想,获取有益的启示 13.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 14.讲故事的人/莫言

1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 16.傅雷家书两则/傅雷 写作:学写书信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第五单元:阅读游记,了解游踪,把握叙述角度和景物描写的特点 17.壶口瀑布/梁衡 18.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 19.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马丽华 20.登勃朗峰/马克吐温 写作:学写游记

第六单元:诵读古诗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经典语句 21.《庄子》故事两则: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2.《礼记》两则:虽有嘉肴

大道之行也 23.马说/韩愈 24.卖炭翁/白居易 写作:学写故事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

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送友人/李白

卜算子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卜算子咏梅/陆游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 1.沁园春雪/毛泽东 2.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艾青 乡愁/余光中

3.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郑愁予 4.致云雀/华兹华斯 写作:学写诗歌

第二单元:阅读议论性文章,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议论的中心 5.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7.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8.短评两则:“传言伤农”,后果更加严重/王玉琪

烟花易冷,文化弥新/陈晓波、商意盈

写作:表达观点要清楚 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

第三单元:诵读古诗文,把握作者的情感,能联系时代谈感受 9.岳阳楼记/范仲淹 10.醉翁亭记/欧阳修 11.湖心亭看雪/张岱 12.诗词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

名著导读--《泰戈尔诗选》:如何读诗

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杜甫

商山早行/温庭筠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第四单元: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 13.故乡/鲁迅

14.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15.孤独之旅/曹文轩 16.心声/黄蓓佳 写作:学习缩写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

第五单元:分析材料,把握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8.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19.无我与不朽/钱穆 20.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 写作:论证要合理

第六单元:阅读古白话小说,把握情节和结构,揣摩小说的语言 21.智取生辰纲/施耐庵 22.范进中举/吴敬梓 23.三顾茅庐/罗贯中 24.刘姥姥进大观园/曹雪芹 写作:学习改写

综合性学习--评选年度班级之星 名著导读--《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咸阳城东楼 /许浑

无题/李商隐

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情感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3.短诗五首 月夜/沈尹默 沙扬娜拉/徐志摩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断章/卞之琳 风雨/芦荻 4.海燕/高尔基 写作:学写诗歌

第二单元: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学会欣赏小说 5.孔乙己/鲁迅 6.变色龙/契诃夫 7.蒲柳人家/刘绍棠 8.溜索/阿城 写作:注意审题立意

第三单元:诵读古诗文,把握作者的观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9.鱼我所欲也/《孟子》 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1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写作:讲究布局谋篇

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讽刺小说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 第四单元:了解作者观点,提出看法,探讨疑难,尝试迁移运用 13.短文两篇:谈读书/培根

不求甚解/马南邨 14.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

15.驱遣我们的想象--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 16.无言之美/朱光潜 写作:勤于修改润色

第五单元:阅读戏剧作品,把握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7.威尼斯商人(节选)/莎士比亚 18.屈原(节选)/郭沫若 19.枣儿/孙鸿

20.音乐之声(节选)/厄内斯特勒曼 写作: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第六单元:诵读古诗文,感受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1.曹刿论战/《左传》 22.出师表/诸葛亮

23.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4.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过零丁洋/文天祥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写作:表达力求有创意 综合性学习--戏剧大舞台

名著导读--《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文天祥

别云间/夏完淳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推荐第2篇: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三峡之歌》导入

二、朗读,读出韵味。

1.听读。听录音,或听教师泛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教师提出如下字词,请学生要注意读准字音:

阙 曦 襄陵 沿溯 御 素湍 飞漱 属引 哀转 2.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意。 结合课后练习三,解释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山崖和峰峦一层一层的。) 夏水襄陵(夏季,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 乘奔御风(骑着快马,驾着疾风。) 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 绝山献(极高的山峰。) 飞漱(急流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3.吟读,要求读准节奏,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句特点:本文多用四字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四字对偶句一般二二停顿,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散句要根据意义来停顿,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梳理课文

1.分组分别找出描写三峡的景物及相关语句。 板书:山 夏水 春冬景色 秋天景色

2、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山和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突出四季景象之不同。

3、动情朗读,学生自我体会语气、语调、语速,体会景物特点 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春冬:春、冬:清澈见底,奇异峻秀 摇曳多姿 秋:悲寂 凄凉 忧伤,令人伤感

4、为什么先写山?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呢?(结合课后题) (提示学生从“峡”字的意思“有山有水的地方”延伸理解。)

四、品读,读出意味。

1.品读课文,说描述性的话:同学们,三峡很美,那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 美,你看(听) 。\"的句式说一说吗?

1 学生品读课文,然后发言。如:

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阳光。

三峡的水美,水以夏季为盛,你看,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水流湍急,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三峡的激流美,你看,春冬之时,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

三峡的瀑布美,你看,在极高的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感觉到了随风飘洒到我们脸颊上细微的飞沫。

三峡的树美,你看,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它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三峡的猿声美,你听,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三峡的渔歌美,你听,渔人在唱:\"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歌声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

2.品读课文,说理解性的话:同学们,三峡很美,文章分四段为我们展现了三峡的山,三峡的水,三峡的春夏秋冬。你能各用一个词概括出每一段所体现出的美的意境吗?

学生品读、讨论、发言。如:

第一段大笔勾勒,总写雄峻壮美的山势,体现的是一种\"雄壮\"美。 第二段写夏,描写凶猛的水势,体现的是一种\"奔放\"美。

第三段写春与冬,描写秀美的山水,体现的是一种\"清悠\"美。 第四段写秋,描写凄清的秋意,体现的是一种\"凄婉\"美。

3.品读课文,说想像性的话: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像之中。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展开想像,感受心中的三峡美景,说一句想像的话。 学生品读课文,展开想像。如:

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三峡的石美,你看,被中外地质科学家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的长江三峡,简直就是大自然恩赐的一个五彩缤纷的石头世界。每一枚三峡奇石都形神毕肖、色彩斑斓,每一枚三峡奇石都是一首无声的诗,一幅不朽的画。

三峡的传说美,你听,\"白帝城刘备托孤\",\"巫山十二峰\",\"神女峰的故事\"……美丽的传说为美丽的三峡增添了神秘色彩,让人心驰神往。

4、为什么作者能把三峡描写的如此美丽多情,因为 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角度写景。

抓住不同的季节,以动物、静物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景。 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写山,抓住了连续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抓住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进行描

2 写,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5、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欣赏赞叹。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6、再次诵读课文:.因为如此美的山水,如此美的文字,如此美的手法,同学们在赏析之后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比赛当堂背诵.

7、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啊?

写出了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更反衬、渲染了三峡秋天凄凉萧瑟的气氛。在行文的过程中,如果恰当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更具音韵美。

8、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 寂静凄清。

五、赏析靓点

1.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曾说:学语文不能\"得意忘言\",也就是说,一般人读文章,只注意文章说了什么,而不注意作者是怎么说的。我们学习语文既要领会作者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是怎么说的。下面我们合作探究《三峡》在写作上妙在何处。用“《三峡》真妙,妙在 你看 \"的句式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学法。

(1)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

(2)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方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示例:

(1)《三峡》真妙,妙在结构精巧,你看:全文按总安排内容,先述三峡总体概貌,后分季节绘三峡风光,层次清晰。

(2)《三峡》真妙,妙在描绘角度变化多姿,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俯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这是仰视。

(3)《三峡》真妙,妙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你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这是正面写山的\"高\"和\"连\",\"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烘托山的\"高\"、\"连\"和\"陡\"。

(4)《三峡》真妙,妙在语言凝练,你看:\"清荣峻茂\",一字一景,令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5)《三峡》真妙,妙在意境丰富,你想:\"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奔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清幽;\"高猿长啸\" ,\"哀转久绝\"这是凄婉。

(6)《三峡》真妙,妙在节奏鲜明,你听:整句与散句结合,齐整而不呆板,错落而不凌乱。

六、背读,读出情味。

1.体会文章的情感:一山一水总关情,透过文章对山水的描绘,我们的心也同作者的心一起跳动。请同学们说说体会到的作者的心情。

如:\"良多趣味\"一句的意思\"实在心中有无穷的趣味啊\",作者面对春冬之时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欣赏、喜悦之情,而从笔下自然流露出来。 2. 请同学们带着对三峡美景的欣赏、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背诵课文。

七、拓展提高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说说它和本文的联系。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

一、二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的第一段则和诗中“万重山”相应。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请为三峡写一段解说词,可以加上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请尽量用上郦道元文中的句子。(提问交流,要求有感情)

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下联:天高地厚华夏情。示例:上联:山险水急三峡景 ;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4、对对联——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岳阳楼壮美雄奇(桃花源和平宁静)

七、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诗人精美的语言,这趟三峡之旅,大家感觉如何?(“爽!”)

2、是啊,在文字中遨游真是怡然自得。老师真想对三峡说一声:(屏幕显示)

读山,读水,读你千遍万遍也不厌倦!

三峡风光无限好,留待大家明日游。

最后,让我们在高声诵读中结束这趟轻松愉快的三峡之旅吧!

板书设计

推荐第3篇:部编教材学习

教好新教材要有六种意识

全国小语会会长 陈先云

从2012年4月28日以来,部编教材的编写已历时近五个年头,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中终于看到了教材的真面目,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因为部编教材的审核程序非常复杂,比如专家审查,编审会商修改,百名特级教师审读,专家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相关部委、马列主义工程委员会、民主党派审查,然后刘延东委员审查过关后交由刘云山常委审查,最后还有可能呈报习近平总书记审阅。前后共要进行二十轮左右的审查,因此‚犹抱琵琶半遮面‛。

我们这一套教材很好地接受了国外的一些教材编写的经验,体现得最明显的地方就是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都编了一个阅读策略的单元。一套好的语文教材能够有效地指导本教学,涉及语文教学改革,让语文老师不再纠结于‚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课改以后经常出现的词语,这个观点没有错,但是一定得弄懂这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它涉及到三个方面:首先是课程,其次是教材,第三是教学论。

目前,我们国家对‚课程论‛的观点都有分歧,如果连‚课程‛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怎么样用教材教呢?我们认为一套好的教材能够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对于这套教材我还有一个认识就是‚部编教材好教,农村也好城市也好,拿到我们这套教材第一印象就是好教,但教好并不容易。‛文学修养、汉字的一些理论、文化等方面对老师的要求都非常高。所以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尽管部编教材不好教,但是我们一起来努力,争取把教材教好。

这六个意识第一个意识就是‚国家意识‛,第二个意识是目标意识,第三个是文体意识,第四个是读书意识,第五个是主体意识,第六个是科研意识。

1首先谈第一个意识——国家意识。 按照中央的指示我们的教材要编成‚统编本‛,而今天我们的教材是‚部编本‛。‚统编本‛的教材是大势所趋,那么国家为什么还要编写部编本的教材呢?因为国家要体现国家的意志,要通过语文课程的育人优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知道,学校教育首先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要体现国家意志,要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是每个国家的共性。所以我建议你们在指导老师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树立国家意识。因为我们语文课里传达出来的理念,我们老师传达给学生的思想都在塑造着孩子的价值观。

比如说《麻雀》一课,有的老师认为老麻雀不该救小麻雀,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还如《小猴子下山》一课,有的老师认为小猴子有创造性,这就是价值取向有问题,这是从小的方面来说。从语文课程方面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党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我还记得曾经指挥德国军队打败法国的元帅毛琦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普鲁士最终的胜局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小学语文具有育人的优势,国家的未来、党的未来就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手里,看你们培养出什么样的接班人。我们当前正在制定我们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初稿已经出来,正在讨论。本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已经用核心素养替代了原来的三维目标。

我个人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可以聚焦在两个层面:首先是品格,其次是能力。品格首先体现在学生的道德素养、道德水平,关系到一个社会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问题。我和温教授也在琢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有可能核心素养会成为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和研究我们的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也将要从对三维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关注上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关注上过渡。小语会六月中旬在新疆举办的第二届小学语文研讨会和2016年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我对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列了一个清单。我主要是从‚语言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审美能力‛四个维度来提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改以来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我要在核心素养里面将其单独提出来。

我们讲部编教材要体现国家意志,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供老师们参考。第一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的三科教材以图谱的形式向中央汇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比如我们识字课第一课《天地人你我他》,‚天地人‛取材于《三字经》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那么‚三才者‛出自于哪里呢?‚三才之道‛出于《易传》,《系辞》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这个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

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而我们‚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就有‚和谐‛二字,那么我们向中央汇报的就是《天地人你我他》这一课体现了‚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比如这篇课文体现的是‚爱国‛,这篇课文体现的是‚自由‛,那篇课文体现的是‚诚信‛,一目了然,清晰地以图谱的形式向中央汇报。

第二个方面是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这套教材共有四十篇选文是反映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文章,中央领导和教育部的领导明确指示这是绝不可以删减的。第三个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概一百二十四篇,这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讲话中提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精神。第四个方面是民族团结教育。打开书的第一页便是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的画面,这幅图我们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进行创作,并请了中华民族博物馆给我们审核。第五个方面是海洋与主权国家意识教育。第六个方面是法制教育。所以老师们一定要把这套教材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了解清楚,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来达成课程的意图。

2第二,目标意识。

本世纪初的基础教育改革,语文课程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基本的特点和属性,这个理念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送审通过的十二套小学语文教材包括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都是按照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特别是200

2、2003年编写的教材尤其明显,也就是说一年级和中年级的教材尤为明显。教材的语言训练目标不够清晰,但当时若不突出人文性而强调语言文字训练的话教材送审根本通不过。所以当时中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就只能用没有办法的办法——泡泡图来落实语言的训练点。

那么我们的新教材使用中,你们的教学理念要跟着转变,要树立一个目标意识——我们要大胆地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我强调的是‚必要的语文知识‛,要加强语文能力的培养。这套教材是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我们强调的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关于新教材中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具体有哪些,因为目前大家没有看到整套新教材,是不得而知的。但是我建议大家可以参阅一下92年的‚教学大纲‛,那个上面既有教学目标又有教学内容,我们这套教材的编写也参阅了‚大纲‛。我们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我在一些地方的听课中发现了老师们对这个方面的认识上出现了一点点偏差。

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最容易被一个专家或者是一个观点所左右,比方说一个专家说语文课该动动笔了就动笔,该练复述了就练复述。一些地方认为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让学生动笔学习,认为动笔写一写是运用,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实际上阅读理解是运用,我们在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分享的时候也是运用。现在有一些学校啊在开展课外读书的时候一读书就要求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带有非常强的功利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变得无趣。希望我们的学校以后在开展读书活动的时候尽可能少提一些阅读方面的要求,放手让学生愉快地去阅读,有一个说法叫‚为了写的阅读是无趣的‛。

‚增强目标意识,强化训练意识‛是我们新教材的一个‚根‛,所以教我们这套教材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语文要素。记得八九十年代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读写训练项目‛,教材就是以这个为主线来编写的。这次的教材是以‚双线‛来组织单元内容的,所谓‚双线‛,就是‚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均衡递进。曾经有一个试教区的老师怎么也不理解新教材的编写体系,比如对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王二小》等几篇课文编在一个单元怎么也不习惯,因为他们完全习惯了以人文主题来编排,我想说的是希望老师们不要在人文主题上钻这套教材的牛角尖,一定要克服人文主题的思维定势。

首先要看我们的训练目标,要看我们这个单元、这篇课文要训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我们的教材编写以语文要素为主线、明线,这就体现在单元的导语上,一看导语就知道这个单元训练什么,我抓什么语言训练点。所以我们对语文要素的概念定义为‚语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我们以‚语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作为主线、作为明线。新教材与原来的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的读写训练项目同中有异,不是照搬。

第二个是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突破。我们小语室通过对中国百年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整理与研究,从清末的《读经》到《国文》《母语》,再到建国后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对一百年来的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脉络是比较了解的。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春风夏雨》这篇课文就是借鉴的民国教材里的内容,还比如我们将民国教材中的《田家四季歌》改为《农家四季歌》,仅改一个字。自清末以来,我们的部编教材是唯一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的。从中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编排了一次阅读策略的单元,三年级叫‚预测‛,四年级叫‚提问‛,五年级叫‚阅读与速度‛,六年级叫‚有目的的阅读‛,呈现层层递进的规律,前面的内容没教好,那么后面的学习便很难开展。当然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是有区别的。我们这套教材还有一个创新就是以习作指导为主线编排独立的习作单元。又一个创新是目标序列化,具体体现在我们统筹规划语文要素。先按低、中、高的层次将语文要素罗列出来,从三年级开始我们按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安排训练要素,每一册又有两个重点训练项目,要区分重点和一般。我们从方法、能力和习惯三个方面安排语文要素,目标又围绕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这套教材的口语交际特别加强功能性的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所以我们老师在运用理解、把握教材的时候一定要从人文主题中跳出来。我们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编排不光有人文主题的一面,还有功能性的一面。教学中一定要把目标装在脑子里,把语文要素牢牢地扎根在你的脑子里。部编教材的单元导语指向性、操作性更强。第三个是语言设计活动体现学与用的结合,这是教材的又一个特点。我们这套教材最大的一个优点是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年级、每一册书安排了哪些训练要素体现了目标的层次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包括我们的单元导语、课后习题、交流平台、词句段的运用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安排。所以‚整体性‛是我们这套教材的又一个特点。单元之间的整体、年段的整体、全套教材的整体强调的非常清楚。

3第三个是文体意识。

本世纪初的语文教育改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就是文体意识淡薄。从课程设臵的理念上存在着弱化训练,淡化文体的训练,主要表现在不管是什么文体基本上按照记叙文的方法进行教学。不管是文学作品也好,比如小说,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构的。小小说《桥》,很多老师就把它上成了纪实作品,甚至有名师也把《普罗米修斯》这个神话作品上成了纪实作品。文体在我们这套教材中非常强调,还记得2015年广州举行的教材会议中那几堂研究课就非常重视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解读,表达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言特色等等。比如小说的教学我们要抓住哪几个方面呢?我们抓人物的形象、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发展,只要把这三个要素抓住了,小说的目标就清晰了。所以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方法。

我认为小学阶段首先要有文学作品的需求,这套教材的文学作品已经超越了建国以来历套小学语文教材,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文》和《国语》教材,它的文学作品的比例也不及这套教材。我们希望老师们拿到这套教材后一定要认真研究,比如四年级下册有篇课文《海的女儿》,过去是中学教材,把握到什么程度?里面很复杂,有爱情故事,也有为爱情殉情的,那就要看我们怎么把握了。所以我们的新教材选编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从我们这套教材的单元组织方式来看,很多单元就是以文学体裁来编排的。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现代诗歌,有文学巨匠,有中国古典名著和外国名著,有的现当代寓言故事与童话故事区分度不高,很多人把民间故事当成了神话故事。其实我们古代的神话故事是不多的,包括国外的,很多都是民间故事而已。教研员特别要注意的是‚神话故事带有宗教色彩‛,把握不好甚至会让你‚丢饭碗‛。怎样区分哪是宗教的哪是神话的,比如《盘古开天地》是创世纪,而《诺亚方舟》也是创世纪,但它具有宗教色彩,包含有西方那套‚普世价值‛。这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的。

我们的义务教育法对宗教有明确的规定:在我们国家是不允许把宗教的内容带进我们的学校,带进我们的课堂。带进课堂就是犯法。还有就是现代诗歌的教学,现代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在我们的教材里比较多见,但百分之九十的老师把现代诗歌教错了,把现代诗歌当成了散文来教,我们这套教材要提示学生对现代诗歌文学样式的审美。老师们要认真看看我们那个核心素养的清单,这个跟我们的这套教材的结合是十分紧密的。四年级下册单独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现代诗歌,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掌握朗读现代诗歌的一些方法。

4第四个意识就是读书意识。

部编教材三至六年级的课文由原来的三十几篇减少到二十几篇,但是阅读量却增加了,其增加的地方就在课外阅读上,具体说就在‚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这套教材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克服了课外阅读的边缘化,促进了儿童的阅读进教材、进课程,体现了亲子阅读、全民阅读、自主阅读的思想。国务院李克强总理每年的答记者问都在提全民阅读,可这几年老不能实现,我们的部编教材就正在努力地好落实他的讲话精神——通过孩子和家长一起读书来实现全民阅读,走向一个全民阅读的社会。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单凭一本国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多看一些书,越多越好。‛读整本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还可以练习速读,读整本书是我们这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我们说课文篇数少了,那么就正好去读整本的书,这样阅读量自然就大了。读整本的书究竟要读什么书呢?怎么读好书呢?家长有困惑,老师也有困惑,大家都困惑,我的建议就是把孩子带到图书馆去,那里边的书都是健康的,孩子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当然多读书、读好书还得要有好的方法来引导。我们的教材在第一学段就推进了读童谣、读儿歌、读情节简单有趣的儿童故事,让学生对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老师们在平时引导儿童读书的时候要关注书的名称、书的作者、书的目录、书的封面,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怎么样爱护图书。叶老有一个思想叫做‚长文短教、难文浅教‛,我们这套教材就要特别落实叶老的这个思想。低年级安排儿歌、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读着读着就背诵了,对儿童的吸引力就更好,比绘本好很多。到了二三年段怎么办?我们就可以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到了高年级我们就开始读整本书。

5第五是主体意识。

我从语文课程的形态这个角度来谈,我把语文课程的形态表述为四个方面:标准课程(也是国家课程);文本课程(就是教科书);实施课程(就是我们的教学);经验课程。我认为课程改革有一个失误就是把九十年代我们小学语文改革几个好的试验点给堵上了。比如中年级识字体现读写谁敢提,叶澜讲的‚双轨运行、单轨读写‛没有吧,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没有,李吉林先生的‚情境教育‛也没有。吴立岗先生的‚素描作文‛也没有…… 今天我就从怎么教这个角度讲讲主体意识。

纵观我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最终要通过教科书来落实,通过广大的老师来具体实施。课改之初吸收的指导思想是有一些问题的,过分地强调师生的平等对话,过分地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按此逻辑,不想学什么就不学了吗?修订过后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得到了重视,但是我也看到有些语文课堂过去过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现在我们讲了语言文字运用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被弱化的苗头了,表现在语文教学的串讲串问。之初我们倡导的小学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不多见了,小语会中搞的教学观摩活动表现得很明显。

在这里,我强调两点:

一、强调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表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语文的训练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体现自得、自悟、自能的过程。就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去,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作为老师‚该扶就扶,该放就放,扶放结合、扶放适度‛,这是处理好‚主体‛与‚主导‛两者的关系我总结出来的十六个字。

二、我们强调目标意识、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但我不希望我们的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不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回到过去那种机械的、繁琐的语言训练的老路上去。这一点我希望引起我们老师的重视和关注。我们语文的训练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要体现出训练的层次性、阶段性、连续性。训练的面要扩大(面向每一个孩子),训练的时间要缩短,训练的效果要提高。训练要区分开‚重点训练‛和‚一般训练‛,比如说做好文字的训练,要打好文字的基础,为什么近年来强调笔画、笔顺,强调偏旁部首,这就是文字的基本功。总之,我们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是有激情的课,是有意思的课,是下课的铃声响了却忘记了下课舍不得下课的语文课。

6第六是科研意识。

温教授反复要我强调怎么样用好这套教材,树立科研意识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2015年8月,刘延东主持对三科教材的第三次审定,明确指出三科教材推广使用后,要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加强对三科教材的跟踪研究。所以我希望各省市要确定当地的研究课题,人教社课程研究所可以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予以立项。课题最好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进行申报,课题可大可小,可以从设计出发,从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要有问题意识,要把这些问题提炼出来形成课题。按照中央的安排,我们这套教材还要继续修订、继续完善、继续提高质量变成统编教材。那么这项工作需要建立在各位老师的科研课题之上。

我给大家几个宏观上的建议,比如思想性问题、科学性问题、适应性问题,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如教材的思想性在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教材在适应沿海地区、内陆城市、西部地区以及山区孩子的实际中又有什么问题。微观的如微课、课程资源等方面也可以研究。

另外,我希望老师们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和经验的积累,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涉及教材好不好教,学生喜欢不喜欢,我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等方面都要记录下来。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这样就可以成为专家、名师了。

二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特别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最满意的设计、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甚至是孩子在课堂上精彩的发言以及对自己的启发等都可以记录下来,还可以把这些装入学生成长的记录袋,见证学生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成长的。比方说可以用现在的一年级生字表对入学前的学生进行一个识字调查,有多大的差异,对识字多的怎么办,识字少的怎么办。等到了中年级的时候又进行一次调查,差距缩小没有,是怎么样缩小的,这个过程又有什么差异,有什么启发。

三是尽量做小一点的科研,包括今天很多老师发言的第一大板块我都给删掉了,没用!你们以后写文章也是这样,第一个板块就少写,课标上的东西不宜大量弄出来,那个东西大家都知道。还有的老师说我从网上看到什么什么,网上的东西是不可信的,不能把网上的东西作为依据。

这次新教材的使用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希望老师们多出经验、多出成果,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语文老师。至于后续的教材值得你们的期待,好教,但教好不易。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

◆北京大学中文系 温儒敏

首先,让我代表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感谢大家关注与使用这套教材。我想介绍一下这套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它与其他版本包括原来人教版的不同,还想从七个方面讨论‚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新‛在何处,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新教材的使用提出一些建议。

一、‚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背景

这套新的教材包括小学和初中两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前面加上三个字‚部编本‛,全称就是‚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今年先发行并投入使用的是一年级和七年级的教材。其他年级教材将陆续投入使用,逐步取代原来的人教版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以前我们习惯以出版社来简称各个版本教材,比如‚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等等。这套新教材,则可以叫‚部编本‛。

现有的语文教科书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大都是十多年前出版的,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以后不会再增加新的版本了。原有的几个版本,现在也都做了修订,和‚部编本‛一同投入使用。

为什么要编一套‚部编本‛教材?背景是什么?

这是中央的决定。早在2009年,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小组就召开过专题会议,讨论教材问题。考虑到实施‚一纲多本‛之后,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教材的编写出版呈现活跃的局面,但也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市场的介入之后,教材的选择使用往往受经济等因素左右,不能真正做到选优。另外,就是教材主要由几个出版社组织编写,受到一些条件限制,加上当时编制的时间紧,评审的机制也不健全,出版社编得比较仓促,这都影响到教材质量。社会上很关注教材,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某些媒体也拿教材炒作,这也引起中央的注意。鉴于上述情况,又特别考虑到加强意识形态的需要,在2009年的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李长春同志)就指示,要组织编写德育、历史和语文这三科教材,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教育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材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刘云山和刘延东、刘奇葆同志就三科教材编写也多次提出要求。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三科教材的编写申报,通过评审、推荐、遴选,报中央批准,组建了三科教材的编写团队。语文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作家、诗人,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三是以人教社中语室和小语室为主的编辑。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人数就更多了。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到现在4年多了。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请个主编,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两年。‚部编本‛却用了4年多。这是因为对‚部编本‛,上级领导非常关心,牵涉到方方面面的事也比较复杂,用的时间比较多,但也可以多打磨,编得更加精心一些。

4年来,教材编写经过非常复杂、曲折的程序,从编写大纲,出样张,征求意见,送审大纲,到进入编写,广泛征求意见,确定选文,反复讨论和调整体例框架,编写导语、习题,编写组先后集中讨论近40次,分头开会研讨的次数更不计其数。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严格把关,先后经过近20轮评审,包括学科评审(审查内容的科学性和适切性)、综合评审(审查相关学科配合及各学段衔接情况)、专题评审(重点请外交、测绘等部门审查有关主权、边疆海域问题,以及请相关部门审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终审(审查全面落实价值观的情况)这4个环节。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并与2015年8月直接向中央汇报,又经过一年的修改和试教,终于在2016年6月底的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小组会上得以通过,并批准投入使用。

我介绍这个繁复的经过,是说明‚部编本‛的来由、背景,不是挂名的‚部编本‛,而实实在在是为了贯彻中央的相关指示,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多年的艰苦打磨,才形成的产品。

为了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熟悉新教材,下面我从总的方面介绍一下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色。

二、‚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总体特色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中央领导指出,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要求教材编写了。‚部编本‛应当做到比一般版本教材站得更高,视野更加开阔。‚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是由教育部聘请主编和编写专家,调集了全国最强的编写队伍,有条件在总体质量和水平上超越现有各种版本的教材。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作为‚部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并不等于所谓‚政治挂帅‛,而是要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些问题。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教材编写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在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如何做好?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功夫就在这种‚结合‛上。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是‚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老师们拿到新教材,会感到立意的确比较高了,也很大气,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教育部汇报时用了‚润物无声‛四个字。中央领导和评审专家对这一点是非常看好的。我们使用这套教材,也应当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在实际教学中,这也许不容易做到,但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二)满足一线教学实践需求,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科书中沉淀下来。比如综合性学习,以及某些习题的设计,都在做这种‚沉淀‛。同时,又实事求是,正视某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偏向。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几乎每一课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此外,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也是这些年一线教学中比较混乱的,新教材也力图有所作为。我想老师们对这些都会比较关心,下面还会做专门的探讨。

(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社会上对教材有很多批评,说明关心教材发展。有些批评意见是对教材编写有好处的;但也有太多意见属于印象式或者经验论的,并不了解教材编写也有其规律,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教材编写需要听取意见,但不能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颠覆。要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材编写启动阶段,我们对现行各个版本语文教科书进行了普查和专题研究。比如人教版现行的语文教科书,哪些方面可以继承吸收,哪些方面应当视为教训,都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编写组部分成员(人教社的编辑)还参与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是‚中国百年教科书编写整理与研究‛,对民国国文教科书的编写有认真的清理总结,将有些好的经验吸收到新编的教材之中。比如新编小学语文增加了很多童谣、儿歌,能激发孩子对汉语音韵节奏的感觉,提升学语文的兴趣,有些素材就是从民国国文课本中取来的。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所谓‚编研结合‛,也体现在编写组和评审组的结合,特别是在后期,一些评审专家实际上已经参与到具体的编写工作中来了。整个编写过程都是一边研究,一边编书的过程。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组织工作主要是人教社小学语文编辑室和中学语文编辑室承担的,他们实际上是编写的中坚力量。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一再提醒参与编写的人教社编辑,既要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大家可能还习惯把这套教材称为人教版,其实和原来人教版相比,‚部编本‛有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人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40%。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

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因为现在投入使用的只有一年级或者七年级教材,其他年级尚未发行,我们先从整体上了解一下教材的特色与思路,也是为了帮助教师把握结合各自的实际,用好新教材。下面,我还要从七个方面,比较具体地介绍新教材和以往流行的教材(包括人教版)比,‚新‛在何处,我们一线教师使用新教材,应当在哪些方面多加注意。

三、‚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

(一)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说说‚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课文数量的变化。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总数量减少了。

一年级上册原来共41课,包括汉语拼音13课,识字8课,另有课文20篇;新教材共32课,其中汉语拼音减少为8课,识字则增加到10课,另有课文14篇。

初中原来七年级上册和七年级下册都是30篇课文,现在每一册减为24篇。

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小学的变化大一些。以前孩子从学前班到小学,刚上来就学拼音,难度大,对学语文的兴趣可能会损伤。这些年学界对于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教学体制中的位臵效能问题有调查研究成果,总的是要降低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新教材据此进行了调整,降低难度,教学进度大概往后挪一个多月,先做入学教育,开始识字教学( 5-6课),然后才学拼音。让识字教学和拼音教学更好地结合。

初中课文减少,30篇减少为24篇,但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其他几个教学板块又有所加强的用意。

回到选文问题。‚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有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臵,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也是选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二)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初中的结构是,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3次综合性学习,2个名著导读,还有2个课外古诗词诵读。

在教学实践中,大致可以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进行,把若干板块的教学穿插安排。小学低年级分3个板块,一是课文,二是识字写字,三是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加灵活一点,也可以大致依照几个板块的顺序进行。但事实上除了汉语拼音需要集中一段时间学习,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教学应当有密切的结合。新教材小学的3个板块与初中的5个板块,都比其他流行的版本语文教科书更清晰。

另外,综合性学习次数有所减少,中心更加突出。主要考虑到综合性学习是新的课型,十多年前是没有的,这种课型有利于培养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但以前的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实施中有些困难,很多学校的综合性学习基本流于形式。‚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就在减少综合性学习的课时的同时,把这一课型做得更实在,每次的主题也更加集中,以提升这一课型的教学效果。新教材的口语教学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了课堂的讨论,也是口语表达的练习。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板块设臵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教师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几个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得那样界限分明。 再说说单元的设臵,‚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这方面也有些新的想法。 家会发现小学低年段的新教材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和课文3个板块。在实际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可以相对集中完成,识字写字教‘学和课文教学可以有更多的融合。条件较好的学校,完全可以多一些融合重组。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有单元设臵,初中也是按照单元来组织教学。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结构上有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文明的印迹‛‚人生之舟‛,等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人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为何要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因为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这是前些年实施课改,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但主题单元结构有问题,只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这个问题是严重的,教学中大家都不满意。所以‚部编本‛语文教科书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有的则是文体组织单元;还有,就是适当淡化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还要注意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结合起来。

小学的单元设计非常丰富,一般有思考练习题,单元课后还有《语文园地》(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有的还有《展示台》《书写提示》)。此外,《和大人一起读》也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

初中的单元设计栏目没有小学那么多,但也各有各的功能。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先是《单元导语》,4篇课文都有《预习》,课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文设计最引人瞩目的是旁批,还有阅读提示。

(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在约20年前,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清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点、知识点,也都比较成体系。但在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出台,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问题,因此特别强调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而且课程改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教材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和之前的教学比起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臵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某一单元每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位臵,通过这一单元或者某一课,能让学生具体学会什么,大致达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特别麻烦的是,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难于处理。结果大多数教材都只是在思考练习题上做点平衡和补救。大家看看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每一课都有字词句分析积累,都有主题中心思想的探究,但阅读写作的方法都还是比较笼统的。例如,总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诵‛,从

一、二年级到初三都是这样,到底怎样做到‚有感情‛,朗读有什么方法,并没有提示;思考题中总是见到诸如‚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力‛之类要求,可是如何让学生去‚抓‛、去‚发挥‛,也不见方法交代;修辞如‚情景交融‛‚栩栩如生‛之类,每个学期大多数课文都这样讲,看不到其中可以模仿练习的方法,看不到教学的梯度。现在的教材的确存在问题,需要改进。‚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地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教师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有5个‚渠道‛。 第一,是教师教学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从中年级开始),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二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第五,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努力练习课文和教学内容,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教师使用部编本教材,要注意这5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如何去落实?每个学校每位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我这里只是建议大家备课时,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掌握其中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所提出的是总体目标与内容,共10条。比如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等等。对总的要求要先明确,还要了解各个学段的目标和内容,那是更加细致明确的。每个学段都有5方面的要求: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些要求是有梯度的。同样是阅读,每个学段要求的高低是渐进的,好像在重复,其实有深浅之差别,是螺旋式上升的。老师们对这些必须了然于心。老师们使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之前,认真研读课标,对新教材所落实的每个学段、单元的内容目标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用好新教材。

接下来,教师可以做的工作,就是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课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这样,无论是教哪个学段,都能做到有全局意识,对整个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很清晰。

做完这两项准备,就是第三步,再仔细研究这些‚要点‛(知识点,训练点.也就是讲课的重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分布到每一课。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比如识字写字,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课标都有阶段目标要求。这些要求也已经体现在新教材中,我们可以把这些要求细化,成为一些教学点,进行有梯度的排序。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其中有各种很具体的要求,包括识字量、笔画、常见偏旁部首、按部首查字典、笔顺、铅笔写字、硬笔写字、正楷、毛笔临摹,等等,都有必要细化落实到每一单元和课上。应当有一条循序渐进的线索,比如从铅笔、钢笔到毛笔,从正楷到行楷,从描红到临写,都要具体落实。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来排列组合。应当细致一点,实在一点,一课一得,重点突出。

再讲讲阅读,每个学段都有要求,但落实到教学,如何细化?如何转为教学中可以把握的点?现在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有感情地朗读‛,怎么才做到‚有感情‛?在方法技巧上还是要具体落实。比如这一课要求朗读注重声调、停顿,下一课可以多把握节奏。不是绝对把方法的几个要求分开,但具体到某一课,要有重点。又比如,阅读中很重要的方法——默读,从三年级(以前是

一、二年级)就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其实这样要求还未能解决如何做到的问题。所以还要教方法、技巧,并落实到教学系列中。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比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但教材中体现不够。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

备课时要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目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争论,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稍有平衡,目标是加强科学性。老师们安排设计教案,虽然也可以随文学习,但还是要有整体的考虑和安排,有潜在的体系。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不要过分追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要有训练,有干货。总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这不是开倒车,不是回到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让‚语、修、逻、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结构安排是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四)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将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很多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就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都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

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教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教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种课型混淆。还有另外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课型也没有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这样的课怎么能激发读书的兴趣?课改这些年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若课型混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

现在这种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课型又彼此混淆的教学方式,的确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应当改一改。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一自读一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以教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还有,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题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教师可以参照实行。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扣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臵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臵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一自读一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教师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还需要教师去‚加码‛。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有些教师反映由于条件限制,难于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人教社近期出版了《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2册,和教材有所呼应,大家可以参考选择。 此外,新教材还设臵有《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教师使用一年级新教材,都会很关心识字写字教学问题。‚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一年级的课文和习题等的设计就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这个字表是以王宁教授为主的北师大科研团队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字频的角度来确定哪些字必须先学。另外,还要考虑字的结构等,看哪些字先学,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与记忆。这300字大都落实在一年级教材中了。比起以往经验性的安排,这显然更加科学,也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教师一定要关注300字教学的问题。

其次,就是汉语拼音教学,新教材的安排大约往后一个月,改变了以往入学即学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识字单元之后,使拼音和认字互为‚拐棍‛。老师们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无非就是识字的拐杖;另外,要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这两点,就要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比如,有6课安排了音节词的拼读和儿歌诵读的结合,这是为了巩固所学的音节,也使拼音教学与韵文诵读结合,激发兴趣。注意拼音单元的生字、词只需会读、会认即可,不需要书写,也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字形分析;儿歌的教学意在巩固拼音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不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一年级语文非常重要,也很难教,到底如何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编写组也希望听取教师一线教学的经验。

(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教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举例来看,‚怎样选材‛这一次作文,集中要解决的就是选材问题,结合《阿长与山海经》的学习,思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怎么详略处理,然后出作文题,提示作文方法。

写作课很难教,写作教学内容编写也很难,几易其稿,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但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到底怎么编写作教学?特别希望能吸收一线教师的意见。

以上说的是新教材七个方面的变化,或者创新点,也对使用新教材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教师拿到‚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有新鲜感,很自然会拿以前的教材来比较,然后想想怎么来教。这是很实际的问题。因为新教材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有些教师可能有心理负担。新教材的使用肯定会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会有些困难。但这会刺激和带动我们的教研,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从长远看,不但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老师自身,这肯定是一个专业成长的好机会。

教材编写是复杂的工程。这套部编教材虽然编写的时间较长,投入的力量很大,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也难免存在某些不足,希望投入使用后,能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批评和指导。教师的教学将对‚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不断完善起到关键的作用。 (本文是温儒敏教授在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会上的讲话。)

1、向课程化方向走。解决课外阅读零散和随意性的问题,就是推进课外阅读课程化。作为课程,就必须有课程的标准或目标要求,课程的载体(教材),课程实施途径和检测的方案,所以,要加强以上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这是儿童阅读课程研究与推广中心艰巨的任务,也就是课外阅读课程化要有多种思路,总的是要在儿童意识、课标意识的指导下展开。一是基础性课外阅读。要实现课标中要求的必背古诗文和推荐的书目阅读课程化,要在教学中把这些阅读内容落到实处,各校和每位语文教师对这个阅读都要有方案,有实施途径和评价机制,这是基础性的阅读拓展,是个保底的课外阅读,是145万字阅读量的基本保证。二是提高课外阅读。这个还应该是为学生打底子的阅读,收集适合儿童阅读的、能影响文化素养的篇目和书籍,要重视名篇、重视经典、重视中国声音、重视家乡元素,还要重视童趣,不要只求多,不要只看教师喜好,不要强求统一。这个课程内容呈现可以多一点,但是提供选择的,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和时间精力所能进行选择,这个打底子的书提倡多读。三是主题性课外阅读课程。就是提供各类主题内容的阅读材料,如文学的、科普的、古典的、诗歌类、军事类、农业类、科幻类等,这是提供有特别潜能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课程。这和后面所讲到的多样化、个性化阅读相关。

阅读课程之思:一元or多元指向?阅读or写作本位?

20世纪初,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后,一直都以阅读课程为核心。体现在教材上,是文选型教材;体现在教学形式上,主要是阅读教学,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教学,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穿插其中。因此,阅读教学一直是关乎语文课程效益的根本与关键。

一元取向的阅读教学之批判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引入对话理论,构建‚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改革探索。

‚对话式‛阅读教学通常围绕核心话题展开学习过程。教师深入研读文本,精心设计话题,学生围绕话题与文本、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对话,在对话过程中理解文本,实现意义建构,获得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较之传统的‚讲读式‛‚问答式‛,‚对话式‛教学实现了两个重要转变:其一,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再被教师牵着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其二,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教师不再以标准答案束缚学生思维,而是引领学生亲历阅读对话过程,鼓励学生的独特体验、个性感悟和创造性解读。

但是,无论是‚讲读式‛‚问答式‛还是‚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思想情感。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模式在不断更新,但阅读教学价值取向却从未发生根本改变。这种一元取向的阅读教学过分偏重思想内容的理解感悟,忽视阅读方法策略指导和言语表达实践训练,造成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徘徊不前,致使语文课始终无法走出效率低下的怪圈。

‚阅读本位的语文课程‛与‚写作本位的语文课程‛之争议

在批判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同时,一些专家学者开始质疑‚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的合理性,提出‚阅读只是学习表达的基础‛‚阅读不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课程必须改变以‘阅读’为重点的课程形态‛‚指向写作,是阅读课的唯一目的‛等观点,引发了一场有关‚阅读本位‛还是‚写作本位‛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阅读是否具有独立的价值?阅读课程能否担负起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包括写作素养)的任务?

毫无疑问,阅读具有独立的课程价值。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广泛运用的一种独立的能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阅读的应用机会远远多于写作。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比写作更重要。其次,阅读课程具有多元价值。丰富的阅读内容和多样的阅读形态不仅启发学生体验阅读价值,感受阅读乐趣,提升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发展思维,丰富表象,积累语言,提升语感。阅读课程的多元价值决定了阅读课程的核心地位。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一元取向,削弱了阅读课程的多元价值,最终导致语文课程效益低下。纠正阅读教学一元指向的偏差,不应否定阅读课程的独立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在重视写作课程建构的同时,坚持阅读教学的多元指向,实现阅读课程的多元价值,才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应然选择。

阅读教学的多元指向之解析 阅读教学有哪些价值指向呢?

1.指向阅读能力的提升。这样的阅读课,不再以理解内容、体悟情感为终极目标,而是要引导学生经历真实的阅读过程,习得有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提升阅读智能,感受阅读乐趣。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

2.指向表达能力的提升。这样的阅读课,关注文本语言文字的积累、内化和运用,重视表达方法的学习、借鉴、迁移,以提升学生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能力为旨归。

3.指向思维的发展。与数学、科学一样,语文和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学生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方面暴露出的许多问题,追根溯源,往往都与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有密切联系。因此,指向思维发展的阅读课,能结合文本启发学生全面思考、深入思考、多元思考,并结合言语实践提升学生思维的清晰性、条理性、严密性,尤其重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以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指向文化的积淀。语言文字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容。语文学习不仅是言语实践的过程,也是文化认同、文化传承的过程。尤其是对经典的阅读,除了必要的语言训练外,教师更应注重引导学生诵读、体悟、涵泳,以文化体验、文化积淀为要义,避免割裂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

5.指向审美的需要。审美是人类的最高需要。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形象美、人格美、情感美和音韵美、形式美、结构美的和谐统一。阅读过程中引领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享受审美体验,进而提升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是阅读教学重要的价值追求。

6.指向生活的应用。阅读是学习的手段和途径,也是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更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阅读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生活的质量和层次。与品读感悟的阅读课不同,这样的阅读课更接近真实的阅读状态,更能凸显阅读的实用功用;与传统的精读课不同,这样的阅读课在阅读的文本、阅读的方式、阅读的数量和阅读的时间上都更加灵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屏幕阅读、网络阅读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略读、浏览、速读成为重要的阅读形态,比较性阅读、整合式阅读、反思性阅读成为重要的阅读特征;这样的阅读课,更能体现‚语文为生活‛‚语文为学习‛‚语文为发展‛的课程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需要。

多元指向的阅读教学将彻底改变单

一、低效的现状,实现多元价值,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更大作用。

多元指向的阅读教学之实践探索 如何实践多元指向的阅读教学?

就一篇课文、一节阅读课而言,需依据文本特点和具体学情精准确立教学指向,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例如,《科利亚的木匣》(人教版第五册)叙述了科利亚五岁时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挖出木匣的故事。文本中丰富的细节描写,预示了故事的发展趋势,隐含着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在阅读中学会关注细节,进行合理预测,能提升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隐去后续文本,引导学生预测:科利亚想出办法了吗?说说你的理由或根据;最后科利亚懂得了什么?然后再出示后续文本,验证预测,帮助学生发现预测的策略,体验预测的价值。

教学指向的确立还要依据学情,关注学生阅读、习作方面的发展需求。例如,六年级学生已熟悉安徒生童话的故事情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第十二册)究竟应该教什么?研读文本发现,通过细致描写幻象来表现小女孩的心理是课文突出的写作特色,也是六年级学生尚未掌握的心理描写方法。将‚学习运用幻象表现人物心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既契合文本表达特点,又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不同指向的阅读课,教学策略也往往有别。

指向阅读的阅读课,须让学生亲历真实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领悟阅读策略,发现阅读规律,体验阅读乐趣,提升阅读智能。抽象的策略讲解、机械的阅读训练,会导致阅读兴趣的丧失,最终将学生推离阅读。

指向表达的阅读课,教师不仅要敏锐地捕捉、准确地把握文本的表达秘妙,更要巧妙地创设贴合文本情境的表达语境,使表达成为学生的情感需要;与文本割裂的技法传授、机械的迁移模仿,违背表达训练规律,无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指向思维的阅读课,关键是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思维与语言交互发展。这样的阅读课,对教师自身也是严峻挑战,尤其是对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要求。

指向生活应用的阅读课,教师需要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厚的学养,突破狭隘的学科视阈,开展多向度、综合性的阅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养的综合发展。

多元指向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干净的课、整合的课、创新的课。所谓干净的课,是指无论是教学指向、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都应该清晰、纯粹、集中,领悟舍得之道,实现一课一得。所谓整合的课,是指多元指向的阅读教学并不排斥内容理解与情感体悟,恰恰相反,它实现了内容理解、情感体悟与教学核心指向的有机整合,使教学内容发挥整体效应,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所谓创新的课,是指多元指向的阅读课应该突破单一的教学内容、雷同的教学模式,呈现多样的面貌、独特的风格,充分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教师在实现阅读教学价值追求的同时,体验阅读教学的魅力,享受阅读教学的快乐。

郑桂华教授谈如何确定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

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思考一篇课文‚教什么‛,几乎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常常遇到的难题。归根结底,语文教学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三是‚教得怎么样‛。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针对一篇课文设计好‚教什么‛,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

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几乎每堂课都有明确、具体、独立的知识和能力定位,如数学科的‚二元一次方程‛,物理科的‚万有引力‛,化学科的‚氧化还原反应‛,甚至历史科,每一章节都有具体的内容。这种独立、具体、明确的知识都有序地呈现在教材中,与相对独立的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相吻合。教师备课,基本上不用考虑‚教什么‛,而只需考虑怎么教就行了。而语文课则不同,到目前为止,语文科始终未能开发出一套知识点具体、逻辑关系明晰的学科教学内容序列(或者说人们开发的知识序列没有得到社会认可,没有被教育序列所接受),以致长期以来,作为教材层面的语文学习材料,一直保持着其原始形态——以‚选文‛为基本施教单元,一篇‚选文‛往往是一个综合、完整的信息系统,既包含作者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又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尚,还具有语言表达的示范意义等多种信息,是语文学习的好材料。但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其学科知识不够具体明晰,往往很难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开展。打个比方,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教材的章、节内容,就好比超市里出售的‚小包装‛食品,既方便选择,又便于处理;而语文教材的课文则如自由市场里活着出售的‚整鸡‛‚全羊‛,虽然外观生动、鲜活且营养丰富,却让一般消费者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当然,语文教材里的阅读提示、文后练习也有一定的解读和教学线索,但是,这些解读提示普遍显得笼统、粗疏、零碎,从满足教学设计的基本需要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常常需要一线语文教师对一篇篇课文进行二次加工,以确定在这篇课文中,什么是有价值的,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应该达成什么教学目的。

语文学习对象(课文)的整体性、丰富性以及隐秘性和单元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局部性、明晰性无疑是一对矛盾。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设计的单位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涉及一篇课文中所有含有教学价值的信息,甚至对许多重要的价值,也只能有所选择,有所舍弃。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决定所谓‚教什么‛的问题,就是他从文本中选择、定位合适的单元内容的过程。

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如何判断什么样的内容是一篇课文里的‚语文核心价值‛?我们不妨从四个维度考虑:

(1)具有语文特点。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学到的知识。罗伯特〃R马杰在谈到‚理想的课程‛时认为,‚如果已经知道如何做,便不需要教学;如果没有必要知道如何做,也同样不需要教学‛{1}。按照这个逻辑,为语文学习进行的设计,就应排减非语文的因素。比如要确定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首先就应考察我们为什么要学《拿来主义》。是因为‚拿来‛的思想深刻吗?是‚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具有独创性吗?是今天我们还缺乏开放的心态吗?我认为主要不是。其实,鲁迅的《拿来主义》写于上世纪30年代,其‚拿来‛的思想,并没有超越其前辈魏源、林则徐等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主张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甚至在论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早在李斯的《谏逐客书》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里,已经基本上说清楚、论明白了。再退一步说,如果我们的确要学习这样的思想,到政治课、历史课上去学也许更好,为什么非要通过语文课来学呢?许多人喜欢鲁迅的这篇文章,更主要的不是因其思想深刻,而是因为他的‚表达方法‛与众不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更精确一点说,是杂文味的鲁迅,因此‚形象说理‛‚个性表达‛才是《拿来主义》主要的‚语文价值‛。

(2)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比如一提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人们就会联想到静谧之境、阴柔之美、恬淡之美,同时也能认同作者那种细腻的感受、丰富的联想以及绚丽的描摹。确立这样的教学价值点容易被学生理解、模仿、运用,这样的课文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样板,其教学价值点也能成为人们讨论文章时所使用的公共符号。

(3)具有统领性。从这一特点出发,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的世界,建构起对文章丰富意义的认识。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语言风格鲜明的文章,曾经被人教版、上海二期课改版等几种语文教材选入。安塞腰鼓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之一,具有我国西北地区文化和民风的显著特点,粗犷强劲,又有略带原始的荒蛮和野性,文章以一千余字的篇幅,把安塞腰鼓那种磅礴的气势和跃动的生命力生动地描摹出来了。文章写安塞腰鼓的特点,调用了一系列语言表达方式,如短句、排比、比喻、反义词、叠词的运用等,这些手段极具民族语言的特色。文中引用的诗句,铺排手法的使用,营造的意象,上追诗经‚国风‛‚汉赋‛风骨,下近唐朝边塞诗意境,与中国传统诗歌文化有明显的脉承关系。抓住这一点来设计教学,以文章的词句理解文意,以文意认识安塞腰鼓的特点,以安塞腰鼓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阳刚的一面,教师能说得通,学生悟得透。这就是语文核心价值统领性的意义。

(4)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比如对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如果把教学价值确定为‚我‛与命运的抗争,对母爱的忏悔等结论的理解,当然也无大错,但是用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道理,为什么需要花许多时间来完成呢?如果把文章价值定位于‚精神家园‛与‚我‛的关系,则失之空泛,缺少具体的依据。因此,如果细读文章,会发现‚我‛对地坛的描写明显选择了三个时间段,这三个时间段中,‚我‛的处境不同、心态不同,对生命理解的境界也不同,‚我‛眼中的地坛的景色也不同——‚我‛观察到的对象、色彩、意义,很多都是随着我的心情而变化着,前面多是衰败的、颓唐的、无意义的,后面多是鲜活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作者的眼中之景,乃心中之景‛。于是,本文的教学思路是否可以这样来设计:让学生对比三个阶段中作者的心境与其眼中景物色彩的关系,明白我国古代文论中重要的‚境由心生‛的美学主张。而这样的一篇文章的学习,就可以归纳为阅读同类文章——借景抒情散文的基本图式,并迁移到对其他文章的阅读理解当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由此看来,备课时确定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教学中凸显其语文价值,还关系到语文学习的效率。

当然,不同的文体,其教学的价值点可以有所侧重。王荣生教授曾试图用‚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的概念来分别描述、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2}其中,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对这样的文化经典,主要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传承优秀文化上,那么文章的思想内容就可以直接作为文本的核心价值,也就是可以直接‚教内容‛。我认为,思想内容固然是某些文化经典的核心价值,但却不一定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属于主题思想、文化观念、历史结论的东西,只需几句话就可以明白地告诉学生,似乎无需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学习,所谓涵泳、咀嚼、咏叹者,是针对文本精妙的表达而言的,教学需要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思想内涵。比如我们教《过秦论》,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弄懂秦亡的原因,而是文章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气势;教《岳阳楼记》不只是让学生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范仲淹行文起承转合的结构艺术,就是前一个目标也应该在文章结构语言的品评推敲中自然达成。

不过,为某一篇课文确定的语文核心价值,并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把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这往往不难做到。但是,如果把几篇课文放在一起,把一本教材总和起来,把几年里要学的课文统一在一起加以观照、考察,这些价值点就难免随意、零散,甚至遗漏、混乱了。比如朱自清的《春》和冰心的《谈生命》,我们可能都将生动的语言作为核心价值来教。这自然引出一些深层次问题:哪些语文价值是必须要学的?这些价值以怎样的序列展开?通过哪些课文来获得这些语文价值比较好?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语文研究专家、语文教材编撰人员与第一线教师共同努力,以实现花费最少的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手段,达到最合适的语文学习目标,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程。

从关注文本内容到重视文本表达 ——华东师大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所所长郑桂华谈语文教学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中国教师报:不久前听了你在六年级执教的《少年闰土》,为了采访你,也看过你的一些课堂实录,我发现你的课与一般老师不太一样。现在很多老师上语文课,经常是情景导入、品味文本、体验情感……最后往往还有一个拓展延伸,有许多安排。而你一堂课下来,好像就是抓住某一点,‚不蔓不枝‛逐步深入,而且不管是给什么年级的学生上课,都有这个特点。这是你上课的一贯风格吗?

郑桂华: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我觉得自己经历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再到‚实施语文课程‛这三个阶段的转变。所谓‚教课文‛,就是把课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课文里写什么知识,教师就讲解什么知识;考试中就检查什么知识。比如那时候教《晋祠》,就让学生按照课文里描写的情况,去了解晋祠的结构布局、建筑特色,并学习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教《两小儿辩日》,就借助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分析谁对谁错;教《荷塘月色》,就让学生体会荷塘是如何的美,找哪里是比喻,哪里是拟人……这样来教语文,感觉好像不是怎么难,但时间一久,就走进了机械肤浅地诠释课文内容、零碎地教授语文知识的模式,不要说学生学得没劲,连自己也感到厌倦。后来,在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中,我渐渐知道了上面所说的‚教课文‛的局限,明白了‚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课上的含义,开始在两个向度上开展语文教学探索,一是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二是追求知识基础上的能力、背后的规律、‚然‛以外的‚所以然‛,将这两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落实。

中国教师报:你说的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具体指什么?它与教参里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有什么不同吗?

郑桂华: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可能与传统的诸如‚文以载道‛这样的理解不太一样。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基本途径,我认为,应该将语文学习文本——课文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凸现出来,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达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地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普教育价值、社会生活认识价值及思想品德教育价值,把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到重视文本形式上来,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的统一。一句话,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基于这样的前提,我对许多课文的突破口和教学重点,都不是一般语文教材的教学提示或参考书中推荐的教学重点,而是我认为这篇课文比较具有‚语文价值‛的地方。 比如,《安塞腰鼓》我认为最有‚语文价值‛的地方是作品的词语、句式等表达形式与作品思想情感的关系,《自序》是形象化表达,《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人物与主题的关系,等等。这样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课堂里学习的是语文知识,锻炼的是以语言为载体的理解力、判断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学生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进入人文熏陶和价值观培养的。

建立不同文本的阅读‚图式‛

中国教师报:现在的教材,好像没有按照这样的思路编排的。比如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的单元主题为: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必修二主题是: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这样的主题划分都不是以‚语文价值‛为标准的。按照你的思路执教单篇课文没问题,但似乎不太适合现在的教材。

郑桂华:是有这个问题。为某一篇课文确定语文价值,并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把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这往往不难做到。但是,如果把几篇课文放在一起,把一本教材总合起来,把几年里要学的课文统一在一起来观照、考察,这种随意确定一篇课文‚语文价值‛的做法就有问题了。所以,有必要做两件事,一是列出学生在语文课上所必须学到的‚语文价值‛,并对其进行排序,二是探索适合学习‚某类文体文本‛的阅读图式,以最少的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手段,达到最好的语文学习目标。这才是理想的课文课程。我目前正在做这个事。

中国教师报:探索适合学习‚某类文体文本‛的阅读图式,会不会使语文教学机械化,简单化?这样做有什么合理的依据吗?

郑桂华:我们常常依据一些标准,将一些文章归入一类文体,而把另一些文章归入另外一种文体。既然能被归入同一类文体,那么,从逻辑上说,这些文章就一定有一些区别于其他类文章的相同的特征。如果找到几篇典型的文章,总结出这一类文章文体中所隐含着的共同特征,然后试着以这些特征为线索,去阅读理解这些文章,也许就能总结出阅读这一类文章的普遍适用的方法,从而建立起阅读这类文体的‚图式‛。 比如,我教《荷塘月色》,首先引导学生梳理出朱自清夜游荷塘的行动过程,分析作者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眼中景物的色调,再进一步探询作者的情绪变化,最终发现‚家‛与‚荷塘‛这两个意象对于作者朱自清的意味,以及对于读者的意味。用这样的阅读流程去指导其他抒情性散文的阅读,有一定的适用性,或者就可以称为散文阅读的一种‚图式‛了。这样做,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情况。

重视主问题设计,细节灵活处臵

中国教师报:听你的课,读你的课堂实录,感觉你的教学过程非常轻松流畅,这是否与你重视把握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有关?

郑桂华:对。现在,我在上课之前,一般只要对课文熟悉,只要牢记课文的核心价值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如何接近这个核心价值,上课流程走向如何,则完全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中国教师报:听起来有点随意。课堂纪律,教学环节设计,导入和小结,这些你不在意吗?

郑桂华:这里有个变化过程。刚开始走上中学讲台时,我和绝大多数的语文同行一样,每天想得最多的怎样理解课文,怎样上课才不至于让学生厌烦,不至于让分数落后很多,以及怎样维持课堂纪律,等等。上课时,尽量多提问学生,准备小黑板扩充教学容量……我把这个阶段叫做‚适应课堂‛。 后来,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我开始进入‚驾驭课堂‛的阶段,即讲究教学设计,注意运用教学技巧,追求课堂气氛。比如为课文找一个好的突破口,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一段值得回味的结束语;到哪里抛出一个新巧的问题,学生会怎么回答,我应该怎么应对;到哪里用小组讨论,到哪里形成高潮,在什么时间进入下一个环节。就像经营一篇文章那样,有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起承转合、过渡照应。

中国教师报:这是很多有经验的教师,而且不只是语文教师的一个追求吧,特别是在公开课上。

郑桂华: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热热闹闹,有时还相当出彩,颇能赢来一些喝彩声。但是,精巧细致的教学设计,往往是按照教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顺着教师预想的教学思路进行的,常常把学生的基础、理解力、表达的随意变化等可变因素排除在课堂之外。一旦学生的理解达不到教师的设计要求,或者学生的问题超出了设计范围,教师就不知所措了,不是生拉硬拖、强迫灌输,就是听而不闻、回避问题。这样的课结构完整却比较生硬,表面热闹却缺少生成性。后来我就逐渐扬弃了这种上法。我希望自己现在的课是基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课,而不是着眼于教师教的语文课,这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教学立足点的转变。

中国教师报:生成是现在很受重视的一个词汇,可是每堂课,总还是需要有一个基本的预设,有一些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吧?

郑桂华:课堂基本的设计肯定是有的,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把握课堂的核心价值。我的一般原则是,设计大体有序,具体细节灵活;能由学生说出来的,教师尽量不说;教师多实施课程方向调控,少理念意识的强迫灌输;让对话承担起多种功能。对于一堂课来说,不存在一定要具备什么基础、达到什么理解程度的学生,没有哪些内容是非完成不可的学习目标,没有哪个内容非要用多长时间来完成不可。比如学习形式,虽然总体上以学生表达为主,但也没有认定哪些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才算好;再比如板书,虽然大体有设想,但具体用哪个词语,几乎都是从学生的发言中去选择,从学生的读书中去发现,在自我的调整中比较筛选。这样一来,绝大多数时候,我觉得自己在享受课堂,享受学生的智慧与成长。

中国教师报:如何避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这样的情况?你这样的教学似乎个人特点太鲜明,别人不太好学?

郑桂华:生成肯定不是走到哪算哪,教师还是要能够掌控教学过程的。这就要求教师牢牢把握住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然后设计好教学的主问题。像我这样上课,主要还是与我的语文教学观有关,也与我10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有关。以前有老师对我说,你的课听着很好,但我们学不来。当时我觉得很奇怪,我的课操作性很强,一步步很清楚啊。后来我发现,我这样的课,需要教师发自内心地期待学生有所发现,这个不容易做到。特别是公开课,教师很担心,要是学生讲不出怎么办?我也会有这样的考虑,因此我的课总会设计至少三到四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比如上《安塞腰鼓》,我设计的第一层目标,感受这是一篇充满豪迈激情的文本,这个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第二层目标,发现这种豪迈激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第三层目标,为什么《安塞腰鼓》会有这样充满激情的表达形式?这样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教学就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学生没话说的情况,教师也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当然,因为我上课前只有一个大的思路,三至四个板块的活动设计,没有很详细的师生问问答答的具体设计,所以,我的不少课在结构上的确也显得不够严谨和完整,需要改进与提高。

对教师的期待要切合实际

中国教师报:你刚才提到,你对许多课文的突破口和教学重点,都不是一般语文教材的教学提示或参考书中推荐的教学重点,而是自己认为这篇课文比较具有‚语文价值‛的地方。那你如何看待这两年很多人对教师依赖教参进行教学的批评?

郑桂华:我认为,教参是一线教师很重要的一个工具,批评拿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进教室的教师是不够公道的。大家对教师的期待太高了,有些时候高得不切实际。如果这位教师备了课,对教材和教参有了充分的理解,那么按照教参教学应该是被允许的。这种批评,是期待教师很博学,很投入,除了教材和教参,教师要有更广泛的阅读,更丰富的积累,更高强的本领。当然,教师的工作是培育下一代的工作,肩负着民族未来接班人的培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教师的任何期待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线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重,也是不争的事实。与其将期待主要放在保障不够的教师身上,不如好好建设我们的语文课程,好好编写我们的教材教参,多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备课资料。这样多路并进,既减轻教师的压力,也为教育质量提供多重保证。我个人觉得,可以让教师拿着教学用书就能上课,指望教师在工作之余花大量时间重起炉灶式的备课是不现实。少数杰出教师的努力不应该成为、也不可能成为多数教师的工作标准。不过,如果一个教师现在完全按照教参教学,没有一点自己的思考,的确也很让人恐惧,还是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调整为好。

中国教师报:如果教参编写得好的话,你认为教师可以依赖教参。那作为教材编写者,你是不是更希望老师们完全信任教材?因为教材编写应该比教参更严谨些,考虑更全面些。

郑桂华:在目前,我认为老师们对教材的态度应该是‚看清‛和‚看轻‛。看清,就是能够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对教材文本有相对准确的解读。教材是教材组、审查委员甚至社会人士等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凝聚着集体的智慧,研习教材,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的前提。那种一味批评教材种种不是的做法是不够理智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轻教材,这就是说不要以为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文质兼美,不能批评。比如有一篇课文《书生论剑》,学生普遍不喜欢读,说读不懂。有人以为是因为文章太长了,但有的文章比这篇更长,学生却喜欢读,读得懂。这是一篇评论文章,文章评的是什么?标题说是‚剑‛,文中却一会儿是剑,一会儿是青铜剑,一会儿又是剑器,中间也缺少明晰的过渡转换。文章后面有一节内容,论点是‚今人爱剑胜过古人‛,后面的论证都是在讲今人对剑的丑化,论证与观点是矛盾的。所以,学生看不懂不是因为自己的阅读能力,而是文章本身有问题。有个语文读本中有一篇文章《坠落之间》,是讲母亲跑过街道接过从楼上坠落的女儿的故事。文章里有些表达很糟糕,什么小孩掉下来,‚像翻飞的燕子‛,‚划出一道弧线‛……我曾连听三节课,没有一个教师对此提出异议。有的老师说,我们也觉得这些表达不好,可是这是教材啊。这当然不能怪老师,毕竟我们对权威的服从有太长的历史,改变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但这些至少说明,不是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老师可以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教材。我个人甚至主张,教材选文时,就应该选择一些有问题的文本供师生有意识地批判性阅读。 看轻教材的另外一点做法,就是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学生情况与办学特色改编教材,甚至编写使用自己的校本教材。

中国教师报:现在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视‚三维目标‛,而实际教学中分数至上倾向没有多少改变,处于夹缝中的教师难以应对。你觉得,你的语文教学观能够被更多的中小学教师接受吗?

郑桂华:这个问题我想说得远一点。以前,我对价值观这些东西有点不以为然,现在觉得人的价值观对于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但是,这个价值观必须是真正属于他的价值观,不是口头上标榜的价值观。新课改推行这些年,老师们普遍接受了很多新理念,但是很多理念还只在‚知道‛层面,内心是不是真的接受,不好说。比如老师都知道应该爱学生,至少也应该尊重学生吧。而私下里,很多老师都会说,对学生要凶一点,这样学生才会听话。这是他真正的工作体验。他‚知道‛要爱学生,尊重学生,但没有得到好的体验,这个观念没有得到正强化。所以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他就不可能真正发自内心地去爱学生。

中国教师报:这也许是因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这种正向体验,才会产生知与行的背离。

郑桂华:对,这是一个方面。问题是,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哪个更占主导?哪一方应该主动转变?像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我以为是课堂这个‚场‛给他的。如果老师从来就不好好倾听学生发言,怎么能指望学生懂得尊重,懂倾听的重要?课堂应该是一个‚场‛,而这个‚场‛首先应该由教师来营造。再比如,教学过程是基于‚学‛的逻辑,不是‚教‛的逻辑,这个转变,也应该是由教师主动选择为好。这些都涉及到教学观甚至是价值观的问题。

中国教师报:你有1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历,从来不在乎考试吗?可能会有中小学老师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

郑桂华:我也重视考试啊,我带过三届中考一届高考,成绩也还不错的。一张试卷,都有什么题型,试题背后考查的是什么知识或能力,这些我都研究啊。这些都明确了,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一定能考好。有的老师一边怕考试,一边又不去研究考试,我真有点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的经验是,考试是最小的事情,语文素养是更大的东西,教给学生方法,改进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真善美的体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也就是有了足够的语文素养,考试就是小菜一碟了。

中国教师报:有人说,语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你认可这个说法吗? 郑桂华:语文教学长期一直是存在很大问题。现在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了课堂上,但我们还没有提供很好的实践模板给教师,从教材到课程,都还有建设的空间。如果教材编写更合理,教参内容更切合教学实际需求,那么教师在教学时肯定会从容些,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如果我们的教师有足够的敬业精神与专业素养,我的意思是有实施语文课程的意识,一节课之后教师能够想到学生获得了什么,如果能长期这样做,还能说语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吗?语文教学是一件有魅力的事情,我追求师生共同成长的语文课堂,也以此与同行共勉。

崔峦老师解读核心素养

部编版教材已经编写了四年多,今年秋季开始使用,现在使用的范围是原来使用的人教版的地区和学校,今后可能会扩大使用的量。至于明年秋天过渡到几年级,这个由教育部说了算,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至于中年级会不会用?高年级会不会用?我的推测是有可能中年级会用,高年级还要等待。

为什么要编写这套教材,老师们要清楚他的背景,用一句话说,就是站在新的高度,这个新的高度主要指的是什么呢?第一;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那么老师们也注意到了,当前核心素养是一个热词,教育部也组织很多专家在研究这个问题,现在研究的结果也出来了。

我对核心素养理解很简单,就三句话。

◎第一句是健康的身心,身体要健康,心里要健康,谓之于育体。身心健康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相当重要。

◎第二句是良好的品格,谓之于育德。当前我们特别要注意,我们要走什么路,国家要走什么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有前车之鉴,有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美国的下一个目标是中国,他希望中国改变颜色,所以,大德是什么?我们要培养能够继续把社会主义大旗扛下去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小德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这个问题很严重!金钱至上,道德缺失。所以李克强总理在教育报告中说:‚我们的教育走得太快,请等一下落下的灵魂。‛什么意思啊,教育走得太快了,我们只抓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丢掉了一些灵魂。他讲的灵魂是爱、善和智慧,这是我们教育丢了的三样东西。他说:‚如果有了这三样东西,就是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差到哪里呢?‛老师们,你们要警醒,我们的大方向要把握住,就是培养能够把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的这样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培养有优良品格的人。

◎第三句,关键的能力,谓之于育智。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格,关键的能力,合起来我认为就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刚才说的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语文的学科素养我用五个方面概括。 ▓ 第一个方面,人格雏形的培养。我们不可能通过六年教学固定了一个人的价值观,我们只能进行人格雏形的培养,这是做人的基础和根本。

▓ 第二句话: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书是书写,写字。听、说、读、写、书的能力是语文基础。

▓ 第三句话:提升阅读素养,激活孩子阅读的兴趣,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特别是读整本书的习惯。这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以我把提升阅读单独抽出来特别强调,因为阅读太重要,它是教育的核心。它关乎到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和一个人的成长史,得语文者得中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我们不仅要教给孩子们读懂一篇篇文章,一定要培养起孩子终身阅读,特别是读整本书的习惯。

▓ 第四句话: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这里面核心的问题是自主,是学生内生力的觉醒。今天我们从鱼利明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肖绍国老师的《用文字画画》,梁雪菊老师的《大象和蝴蝶跳舞》三节课看的出来,在老师启发下,孩子的内生力觉醒了,我们相信他们在这三节课后更加喜欢读,更加喜欢写,更加喜欢学语文。这是我们一节课比教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内生力的觉醒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学习者,我们怎么看孩子内生力的觉醒呢?就是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这个孩子就主动学了,就能学得更好。

▓ 第五句话:积淀文化,提高审美能力,这关乎到提升一个人的品味和气质。今天的这三节课,审美力的提升,文化的积淀,通过读文读诗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味和气质,所以我认为语文学科素养就包括这五个方面。人格雏形的培养,听说读写书能力的养成,培养阅读素养,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积淀文化提高审美。

【语文学习做到‚八个一‛】

如果老师们觉得这五个方面还比较抽象的话,那我说的再细一点,就是要培养我们小学生通过六年或者五年的语文学习做到八个一。即有一定的识字量,词汇量,认识3000字,掌握7000词;能写一手好字;读懂一篇文章,包括读懂一本书;能写一篇有内容有情感文从字顺的文章;有一副好口才;养成一种读书看报的习惯;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一颗博爱的心。

如果我们的小学毕业生能做到这八点,他的语文素养就达到了优秀小学生的水平,我们就是站在这样的高度来思考编写新的语文教科书本。

【新编教材的特点】

那新编的教材有什么特点呢?我只报一下主题,具体内容我就不讲了。 第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比如:爱国情怀。我们在一年级的第一课就有体现——《我是中国人》,画面56 个民族的小朋友。我是中国人,告诉孩子们,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我是中国的一份子,一个公民,我是中国人,这是一种国家认同,非常重要。面对着港独,台独,疆独,加强国家认同感的教育十分重要,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身份,自己是中国人,不断地用各种形式让孩子找回灵魂,找回信念。

第二,守正纠偏。比如阅读课,我们纠什么偏,我们就纠繁琐的分析内容的偏,我们就纠进行大量的没有思维价值的书写作业的偏,书写作业太多,无谓的作业太多。什么少呢?读书太少,学阅读却不读书,这是个致命的问题。我们今后的语文教材,要体现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有机整合,来强调课内阅读,教科书的阅读和扩展延生,读整本书的意义结合。

另外,我们设了一个栏目,引导老师教着课内,把目光引到课外。比如低年级我们设了两个栏目: ‚快乐读书吧‛和‚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教方法教习惯,和大人一起读,是给具体读的内容。低年级我们有具体阅读的材料。和大人一起读,就是希望老师带领学生课上读,老师发动家长亲自巩固,这样从小我们就抓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培养。

第三,我们教材增选了传统文化篇目和经典篇章,传统文化篇目增加了,经典也比去年增加了。

第四,教材的编排力求做到更加的科学有序。原来的人教版教材基本的主题还有,现在的编排,是双线。一条线是人文主题;一条线是语文要素。特别是读和写的训练。把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形成训练体系。

口语交际,从一年级一直到六年级,特别是一些功能性的教材我们安排的比较多。比如说介绍、问询、访问、接待、慰问、讨论、辩论、演讲等。这些功能性的口语训练,有顺序的从低年级开始。

再有一点,我们在习作上更加加强。以往的教材重阅读轻习作,阅读很重,习作比较轻,这次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除了加强大的习作的这方面的指导的分量,过去我们只是报个题目提点要求。这一次,我们体现全过程的指导:习作前、习作中、习作后。另外一个,习作的内容上更加丰富,角度更加多样,就是方方面面,孩子们能用到的,我们基本都考虑到了,都安排到了。再有一个,我们更加关注学习与生活中的练,以及结合阅读的练。三年级到六年级,每一册教科书,有一个习作单元,这个单元专门训练习作的。尽管单元里面还有一些文章,但是这几篇文章,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作者是怎么表达,作者是怎么突出这次习作重点的,让文章为训练学。

推荐第4篇:部编三科教材

部编三科教材与初中语文教材

一、为什么要统编三科教材?

1、因为教材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科学性和专业性。又体现国家意志,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以下简称“部编三科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社会影响大,有什么样的教材,就会有什么样的国民,因此国家委托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从2012年3月教育部组织专家、出版社、教研人员、教学一线教师开始编写。

这三科教材审查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科学性和专业性。三科教材审查从根本上就是要把好教材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经过30多次审查,最后由三刘(刘延东、刘奇葆、刘云山)审查通过。2016.9部分省区开始使用,开始广东省是从2016.9先开始使用的。全国一年级和七年级2017年统一使用,2018年延伸至二年级和八年级,2019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2、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强调,这次国家组织专门力量统一编写义务教育三科教材,不是对原来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而是着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从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把好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关的战略选择、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奠基工程的高度,充分认识统编三科教材的重大意义。境外的极端分子、宗教分子总是在教材上做文章,台独、港独也是这样,李登辉、陈水扁就是从修改教材开始等。

1 而且版本多、价值取向出现问题。如语文,小学全国有12个版本,初中8个版本,甚至出现了《教育部进了汉奸,语文课本已被悄悄西化》等待。

朱之文指出,统编义务教育三科教材在理念上,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在内容上,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治教育等重要内容。

要充分发挥三科教材的育人功能,切实抓好使用落地工作。要把国家统编教材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编写思想传递给更多的教研员和培训者,传递到全国近400万名三科任课教师,最终汇聚成保障亿万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宏大力量。各地要统一思想,准确理解和把握统编三科教材的思想和内容,提高认识、强化培训、加强教研、落实保障措施、加强舆论引导,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确保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顺利使用。

二、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1、“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是什么?

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教材编写实质上是国家行为,所以教材编写立意要高,要立德树人。

二是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但对于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某些问题,也注意“纠偏”。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

2 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三是加强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写组学习和继承了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并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实行“编研结合”,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整个编写过程都是一边研究,一边编书。

四是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

2、“部编本”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吗?

“部编本”的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没出现的“老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如七上的《纪念白求恩》、下册《驿路梨花》等等。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

3 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3、“部编本”的框架体例有何不同?

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4、变化

(1)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如七年级语文,原来是每册30篇,现在缩减为24篇。

(2)但这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3)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 (4)新教材一开始就是识字教学(5-6课),然后才学拼音。

4 (5)很多经典课文又恢复了。 (6)“时文”相对少了。 (7)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

(8)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占有较大比重。 (9)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一条线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

•另一条线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三、备课注意

1、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掌握其中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2、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课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

3、研究这些“要点”(知识点,训练点,也就是讲课的重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到每一课。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

4、目前教学中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体现不够。

5、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

6、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7、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不要过分追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要有训练,有干货。总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

8、王本华说,这套部编本语文教材可以按照单元说明(本单元的主题、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前预习(学习的目的、方法)、文旁批注(赏析、口味文章)、课后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巩固、延伸)来上。

四、教材名著篇目的变化 广东省中考必读的12部名著 中国5部:

1、《朝花夕拾》鲁迅

2、《繁星·春水》冰心

3、《西游记》吴承恩

4、《水浒传》施耐庵

5、《骆驼祥子》老舍

外国7部:

6、《威尼斯商人》英·莎士比亚

7、《鲁滨孙漂流记》英·笛福

8、《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9、《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原是《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10、《汤姆·索耶历险记》美·马克·吐温

11、《童年》苏联·高尔基

12、《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苏联·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6 局限集中在联合国五常(英法美中俄)

现在的12部是这样: 七上:《朝花夕拾》《西游记》 七下:《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 八上:《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 八下:《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九上:《泰戈尔诗选》《水浒传》 九下:《格列佛游记》《简爱》 中国也是5部

1、《朝花夕拾》鲁迅

2、《傅雷家书》傅雷

3、《西游记》吴承恩

4、《水浒传》施耐庵

5、《骆驼祥子》老舍

外国7部:

6、《威尼斯商人》英·莎士比亚

7、《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

8、《海底两万里》法·凡尔纳

9、《昆虫记》法·布丰

10、《红星照耀中国》美·埃德加·斯诺

11、《泰戈尔诗选》印度·泰戈尔

12、《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苏联·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们发现:

现在也是联合国五常(英法美中俄),但是加上了印度【最大的五个发展中国家,金砖(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五国】

一、教材名著篇目的变化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简爱部编教材名著篇目昆虫记泰戈尔诗选傅雷家书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广东中考大纲名著篇目鲁滨孙漂流记威尼斯商人繁星春水童年

推荐第5篇: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工作总结

2016年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工作总结

锁簧一中历史组

马晓红 2016年10月14日,我们在锁簧一中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参加此次培训的是锁簧一中、张庄中学、阳胜中学七年级历史教师。这次教材培训的教材,指的是根据2011版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今年终于通过最终审查,可以于2016年秋季开学后使用。其他学科、其他年级没有变化。这次教材培训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材主编叶小兵主讲。叶教授主要从新课标的变化、教材的介绍、教材使用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1.单元设置与2011年版课程标准吻合,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突出了历史时序观念,线索清晰明朗。同时也保留了2001年版课标的主题以概括时代特征,依次为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教科书放弃了小字部分,全部以宋体字正文形式呈现,每课文字量在千字左右,尚属适中,但教学实践中难免要做好取舍,同样的文字量并不意味着同样的教学难度,更不意味着同样的知识含量。一般每课包括3目,个别有4目,其内在逻辑有赖于各位同行教学中仔细梳理。

3.教科书选用了大量插图(地图、历史文物、遗址遗迹等),并提供了诸多材料供师生选用,体现在教科书为教学素材、为教本与学本的结合的特点,唯有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可能不因为求全责备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若求面面俱到则难免顾此失彼。插图较以往教科书更专业,舍弃了原来低幼化的绘制插图,但部分人物插图如秦始皇像、汉武帝像等都选用的现代绘画风格,而不是从古籍中如《三才图会》选用,影响了呈现的历史感,在整个插图选用中显得极不协调,希望试用过程中已经有人提出来并做了调整。

4.课文注释较以往有所增加,辅之以“相关史事”“知识拓展”等栏目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顺利的完成预习或自学,但也就要求教师能够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设计更有广泛针对性的教学以促进更多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教科书对学生而言读起来越容易,历史课对老师来说上起来越难。

5.正文的部分叙述太过严肃,板着面孔,有些出自文言的表述没有能够很好的现代化。这一现象也可能是教科书为分工完成,汇总后没有规范语言风格,在教科书的可读性上面没有做出统一。“材料研读”中的史料大多为文言,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小,教科书没有提供相应的现代汉语解释,大约会在教师用书中出现,但无疑会增加历史老师教语文的情形。

那么,处于新课改大潮浪尖的一线教师该做何应对?

一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依照历史顺序让初学历史的学生具体地知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所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启发学生探究这些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如果没有明确的历史时序意识,只是讲述历史事实,那么,面对这些事实,学生就会感到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甚至发生历史的错位,无法正确地考查这些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无法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达不到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

二是要贯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原则。希望教师认真学习并充分领会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所采取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避免追求过全、过细、过深的历史论述,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是要全面理解并实践修订后历史课标对教学工作提出的具体建议。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真正能够通过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双方的积极有效的互动中,将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落到实处。 教师要特别注意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 课堂不是私人的领地。在观点上,还是要依据依据课标,正面教育。

此次培训将有助于带动学校的教育科研,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工作,是提升专业成长的好机会。通过培训,锁簧一中历史教师能正确理解和把握部编教材在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编写思路。参训教师感到获益匪浅,纷纷表示,要尽快将培训收获转化为教学实践,用新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推荐第6篇: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教学反思

部编教材

三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教学反思

一、上半期教学效果分析

半期以来,我在教学中始终围绕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向老师们探寻经验,力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教学中,我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但是,半期结束了,就教学取得的效果分析,大部分学生对拼音完全没有掌握,其原因是不会拼读,不认识声母韵母,对一年级所学知识完全没掌握。一半以上的同学能拼读,但汉字记不住,容易写错,对词语的积累也少,尤其是课文中要求背诵的、默写的,他们虽然背得下来但是写不出来,对一些词语的掌握也不够,尤其是掌握词语或者猜测词语的意思上压根就没有思路和方向,导致词语不会记,不会用。剩余同学只能算一般,能做简单的题型,但是忘性大,粗心,做过的题第二次出现还是会做错,总之不专心,学习不踏实,态度不端正。纵观全班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对我抛出的问题很漠然,好像是他人的事情,不愿意动脑筋;有的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还有的学生过分依赖优异生,这都导致教学质量、成绩不能提高的原因之一。作业上,由于刚接触钢笔字书写,还很适应,导致在书写中字迹乱,涂改较大,不够整洁。另外就是习作问题:习作中存在明显错误的词句;作文篇幅短小,学生无话可写;在习作中不能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文章内容平淡无奇;个别学生的仿写演变成了机械照搬式的抄袭等。通过半期来的情况看,同学们的问题还有很多,还需要在努力。

二、教学打算

1.加强拼音的练习,多练习看拼音写词语之类的题型,让同学间相互去监督拼读每一课的生字,共同学习,进步。

2.字词的基础问题应该加强、高度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多关注后进生,在课堂上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学生字词时对于拼音有意识的进行巩固,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进

步。

3.重视文本语言的积累和巩固。对于词句的积累,该听的听,该默写的也少不了。尤其是对于日积月累、读读背背的内容,应该进行好好地落实。

4.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的提高。

5.教给答题的方法。要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很重要。在这次半期的测试中,发现有较多的学生读题、审题能力不够强。在日常的学习和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方法,从而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6.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多读书,爱读书是最终的解决途径。针对课外阅读不够落实的问题,要多动脑筋,花时间进行落实。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爱上读书。

以上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做好的几点想法。当然,有些也不是绝对的,还是要结合学生的进步在再教学中加以探索和改进。鉴于此,教师如何教非常关键,学生如何掌握文本内容不容忽视,期末如何将成绩提升更是重中之重。如果老师们有更好的方法,希望毫无保留地指点我。

推荐第7篇: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小蜗牛教学设计

《小蜗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胜利小学 陈晓玲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以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和它慈爱的妈妈之间有趣的对话呈现故事情节。 小蜗牛在妈妈的提示下去树林玩,由于爬得慢,总是错过原来的季节,看到了下一个季节的风景。课文借助小蜗牛先后三次去树林里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不同特点以及蜗牛爬得慢的特点。 课文以小蜗牛的视角,生动鲜活展现了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本课的最大特点是第

二、

三、四自然段结构相同,小蜗牛的动作和蜗牛妈妈的语言不断反复。这种不断复现的情节,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发展思维。这是本套教材首次出现的一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只给部分难字注了拼音,配有四幅色彩艳丽、季节特征明显的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旨在培养学生看图学文、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拼音,认识12个生字和“王”字旁,学写“对、全”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画、生活经验,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布置孩子预习,搜集有关蜗牛的知识,生字卡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 引出故事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

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课件出示“蜗牛”图片,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后学生自由谈谈对蜗牛的印象。 3.导语: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小蜗牛在小树林里的故事。让我们跟着它一起走进这片小树林吧!( 请孩子们打开课本。)

二、借助图画 初读课文

1.导学:请同学们打开书,自主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词,遇到有注音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读不懂的地方看图猜想。(学生自由读课文) (2)个别生接力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师相机纠正,引导)

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朗读情况。

2.导学:读了课文,你发现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吗? (这篇课文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向我们讲述这个小故事的?) 预设:

生1:我发现课文中写的都是小蜗牛和蜗牛妈妈说的话。

生2:我知道,课文中写的是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对话。

师:你们真棒!对!这篇课文配了四幅插图,通过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对话来讲述故事的。

师:对话就是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谈话。对话的“对”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生字,它还有“正确”的意思,你们能记住它吗?

生:我能记住这个字,用部件组合法来记:又+寸=对。

师:这个办法不错。

三、深入读文 随文识字

(一)学习第

1、2自然段,认识“住、孩、玩、吧、发、芽”五个字。 1.导学: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了几次话?

2.指名朗读

1、2自然段,其余孩子认真听,听后做出评价。

3.指导朗读,注意声音要轻柔,语速可以稍慢,读出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4.这两个段落中五个生字朋友,你见到它们了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住:用加一加的方法。组词:住房、住院

识记“玩”,认识新偏旁“王”字旁,变成部首时长横变成了提, 这个字左右两部份要相让。组词:玩具、玩耍

识记“孩”,认识“子”字旁,变成部首时横变成了提,这个字左右两部份要相让。组词:孩子、女孩

吧:用给熟字加偏旁或加一加的方法。组词:玩吧、来吧 (提示读作轻声) 芽:用给熟字加偏旁或加一加的方法。组词:发芽、豆芽 用数笔画的方法来学习“发”字。组词:发芽、发现

(二)学习第

3、4自然段,认识“爬、呀、久、回”四个字。

1.导学:小蜗牛看到蜗牛妈妈说的景象了吗?(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指导读第3自然段第1句话。“爬呀,爬呀”和“好久”要重读,而且语速要慢。读出小蜗牛的天真无邪。)

3.导学:那他看到了什么? 认识“爬、呀、久、回”四个字。 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小蜗牛看到的草莓什么样?(又大又红) 爬、呀:可用熟字加偏旁或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提示“呀”的读音。 字谜:大口吞小口——打一字组。学习“回”字。 用数笔画的方法来学习“久”字。 4.导学:谁知道小蜗牛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5.生字回文,同桌合作读一读第

3、4自然段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对话,感受夏季的特点。

(三)自主学习第

5、6自然段。

认识“全、变”

1.导学: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草莓,可它没摘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桌合作读第

5、6自然段中的对话。读中感受秋天的特点。 2.认识“全、变”。

四、检测识字

回归整体

导学:刚才,老师也加入到你们的学习中去了,我发现孩子们跟着小蜗牛一起认识了很多新的生字朋友,现在我要考考你们。

1. 认生字词:(走谜宫)

2. 认单个字: (开火车读、摘苹果)

老师把这些字宝宝放在一起,你能和它们交上朋友吗? 齐读: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

开火车读:╳ ╳ ╳你是我的好朋友。

(这样以交朋友的活动形式,有梯度地认读生字,学生不但学会了,而且感受到识字很有趣,会为自己交到这些朋友而感到高兴。) 3.把生字朋友放回文中自由朗读课文,力求做到正确、流利。

五、指导书写“对、妈”

我们随小蜗牛一起认识了这这么多生字朋友,现在请孩子们动手写写字吧。

1.指导书写“对”字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间架和占的位置,

生汇报,强调这个字是左右结构以及偏旁相让后带来的字形变化。

师在田字格板书范写。(左边“又”的第二笔变长点;右边“寸”的横画变短,竖钩要写直,点要落在田字格的中心点上。)

生练写,师巡视。

2.

指导学生书写“妈”字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间架和占的位置,

生汇报,强调这个字是左右结构以及偏旁相让后带来的字形变化。

师在田字格板书范写。(注意女字旁的提从横中线起笔,往右上略斜,竖折折钩起笔的竖则落在竖中线上。)

生练写,师巡视。(提醒书写姿势)

3.师生共赏:展示优秀作业,进行奖励。

六、回读课文 激发想象

1、再一次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2、鼓励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把自己看到的冬天用相机拍下来。下节课展示并介绍。

板书设计

推荐第8篇:部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八年级语文)

2017

年部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八年级语文)

木老元中学

董彩凤

2017年9月12日,我有机会参加了部编教材的培训活动。虽然整个培训只有一天,但中间的内容安排却十分紧凑。既有对新教材编写初衷和理念的高层次解读,又有针对具体教育实践的实用性建议与指导,使我对新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我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已有四年,这四年中我一直兢兢业业,埋首做好自己分内的教学工作,却极少去思考教育的意义。在这次培训活动之前,如果有人问我,教育究竟有什么用?我想,我只会回答:传道授业解惑也。经过这次的培训,我才意识到,自己从前的认识太过浅薄。

此次国家统编的教材科目有语文、历史和道德与法制,不难发现,这三门学科都是直接影响学生思想的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行为,从小耳濡目染的思想熏陶,更是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新教材的编写,不仅是一项教育措施,更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措施。教育,是立国之本。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部编教材的视野开阔、立意高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是一套符合国家政治要求的,是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公共知识产品。

1 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家园。部编教材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部编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加,较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古诗文数量的增幅达80%左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的语文素养,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新教材充分关注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在重视积累的同时,强化运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指导学生将语文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可以从各种课外书中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具备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部编版教材重视课外阅读,提供了丰富多彩、功能各异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对教材中的课文是极其有益的补充,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新教材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保证学生的阅读总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专家讲座使我把握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有了提升。 以前的我,对教材研究不够,教学设计不精,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待改进,对课堂

2 教学改革建议中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理解片面,致使有的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不科学;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教学过程注重于教而学的重视不够;结果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不够,能力提高缓慢,情感熏陶不深入。

二、新教材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

部编教材的立意高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立德树人”。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将这一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既要润物无声地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又要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此外,新教材的投入使用意味着我们不能再像从前一样,过度依赖现成的教案,我们要自觉树立主动研究的专业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做新教材的探索者、先驱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应肩负起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荐第9篇:部编版语文教材解析观后感

语文教材解析观后感

我是一名新任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当我翻开新教材的一刹那,思绪十分的茫然,对于新教材的讲授毫无头绪。而这次李月红研究员的语文教材解析直播就是及时雨,不仅让我对新教材的结构体系、视角、文本选择等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为使用教材完成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下面,我就谈谈观看直播后的几点收获。

一、关于结构体系——有增更有减

基本相同于原教材,也安排入学教育、识字、拼音、阅读四大板块,一共8个单元。每个单元有较松散的主题,不强化。每个单元后还是“语文园地”,最后是《识字表》《写字表》和新增的《常用笔画名称表》。

(一)拼音安排顺序有变动

原教材先拼音后识字,而新教材先用1个识字单元,然后安排两个拼音单元,再安排5个单元的识字和阅读(其中识字1个单元)。纵观网上提供的16套教材(有新编旧编的重合),拼音板块的安排有多种形式:①先拼音后识字(或诵读)有8种;②先识字后拼音的有2种;③拼音识字穿插的有4种;④识字中学拼音的有两种。第①种是多数,原人教版也是这样。新教材改变了原体系,先用一个单元学习40个汉字,包括数字、天地、物象、人称、人体、站坐、上下等。先识字,可能想体现几个意图:一是强化母语文字的意识;二是体现识字的传统经验——口语基础学识字;三是幼小衔接,避免突然的陌生和枯燥。

(二)识字写字的增减

《识字表》安排300个汉字,比原教材减少了100个,降低了难度。《写字表》安排100个汉字,字数与原教材相同。但由于新教材按字频选字,入选的字有所不同。比如,原教材“一 二 三„„”十个数字都选,新教材“六 七 九”识字选了,写字就未入选。在每一课的“识字”栏新增了共50个偏旁部首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认识汉字的特点,书后还附了《常用笔画名称表》,提供了横竖撇捺点提及复合笔画名称22个,对规范笔画的称谓很有好处。

(三)文本篇数和篇幅有缩减

阅读课文14篇,比原教材减少6篇;识字文本10个,比原教材增加2个。文本字数减少,原教材120字以上课文有5篇,新教材只有1篇,《小蜗牛》208个字。

二、关于入学教育——视角不一样

原教材标题是《入学教育》,是以教育者的视角呈现;内容安排比较单一,分别是上学、上课、读写姿势。新教材的标题是《我上学了》。名称的改变意味着教育观念的改变。新教材是以受教育者的视角呈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定位准确。内容改变较大,分别是:“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含《上学歌》)”“我爱学语文(分别是三幅图“读书”“写字”“讲故事听故事”,既暗示一年级上册语文学习的三大任务:朗读、写字、口语交际,也暗示着整个语文学习的三大任务:阅读、写作、运用),语文任务明确。

三、关于文本选择——最远和最近

新教材安排识字10课,保留原人教版教材3课,新换5课,修改2课,更新率50%以上。阅读课文14篇,保留6,新换8(其中《乌鸦喝水》为一年级下册),更新率75%。换掉的课文主要原因:有的时代感不强;有的教育较生硬,成人味较重;有的太哲理,学生难理解;有的语言少童趣;有的篇幅太长。

个人认为,低段孩子喜欢两种文本。一种是最远的,天上地下的奥秘,鸟兽草虫的活动,非人物的情境世界,古时候的诗文故事。比如,童话、神话、童诗、童谣等。课文《小小的船》《江南》《青蛙写诗》《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小蜗牛》《比尾巴》《四季》《雨点儿》等。“跟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的《小兔子乖乖》《小鸟念书》《小松鼠找花生》《拔萝卜》《谁会飞》《猴子捞月亮》《春节童谣》等就是最远的。另一种是最近的,自己的活动、情感、成长、见闻,如《影子》《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等,“跟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的《剪窗花》等。不过,就教育而言,当然也需要不远不近的,以体现国家意志,明显的比如“我是中国人”“升国旗”。但从低段儿童的学情出发,在“最远的”“最近的”的选择中,隐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适宜。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一直是人教版教材比较重视的选文。原教材和新教材都安排了6首古诗,其中的《画》《咏鹅》《悯农》是新老教材都有的,而《江南》《古朗月行》《风》,替换了原教材的《一去二三里》《静夜思》《《画鸡》(后两首移到一年级下册)。新教材把古诗分别安排在“课文”“识字”“日积月累”板块中。其中“日积月累”中就安排了四首。可见,对古诗文的学习,编者意图是读读背背,日积月累,不需过度解释,不需欣赏分析。

四、关于口语交际——增强对话性

新教材口语交际一共安排了4次,比原教材少了2次,分别是《我说你做》《我们做朋友》《用多大的声音》《小兔运南瓜》。与原教材相比,难度要求降低,基本是日常生活的自然对话。从这,我们可以体会到编者的用心:“口语交际”属性明显增强,交互性、活动性更加突出,“口头作文”的痕迹大为淡化。

五、关于课后练习——朗读最重要

课后练习是教学目标的体现,也是教学重点的标识。原人教版教材的课后题,除了识字写字外,一般还安排两道题,分别是朗读背诵课文、“我会说”(或读读说说、说说画画等)。新教材体例变化不大。24篇课文(包括识字的10课),除了“识字1”《天 地 人》没有安排课后练习,其他23课,基本都安排1~2题(只有两课安排了3道题)。其中21课安排了朗读课文,9课既要朗读又要背诵,可见朗读好课文是最重要的事,是第一位的;背诵应限于文质兼美的短课文,“见文必背”有可能加重学生的负担。新教材对朗读还有多个特定的明确要求,如“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读准字音”“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停顿”等。除了朗读背诵,课后还有“读一读”的练习,读词语、短语、语句等,属于积累性质,给学生一些“见面”的机会,不必去掌握规律性的知识。还有其他一些练习,比如猜字、游戏、说话、问答等,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取阅读信息的能力。

六、关于语文园地——趣味与积累

语文园地的名称没有变,但更注重趣味性、生活性、应用性。全册8个单元有6个单元安排了“趣味识字”,通过数字诗、日课表、反义词、时间词、亲人称谓、行业称呼等生活化的通道来识字。姓名识字、牌匾识字也是这样的通道,则安排在“我的发现”中。

“日积月累”是保留的栏目,因为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两大支柱之一。教材安排了4首古诗和两次格言的学习。“和大人一起读”是语文园地新出现的栏目,每个园地都精选一篇童谣或童话,作为课外阅读的材料。

“字词句运用”是新栏目,每个单元都固定安排。本册从拼音、识字、扩词、写话等形式入手,体现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是新的,但语文的性质不变,还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的理念不变,还是遵循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全面素养、读写积累、自主发展、活力开放等理念。

推荐第10篇: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培训资料

长沙县黄花镇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资料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分析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编写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突出特点】

一、自然渗透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精神的滋养。部编本语文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内容自然地融合在教材之中。

二、尊重儿童,保护儿童天性

教材保护儿童探索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采用游戏、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实现幼小衔接,平稳过渡。教材以儿童为本,给儿童以充 分尊重。

三、夯实语文基础,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

四、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五、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倡导自主学习

六、重视大量阅读,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

七、版式设计独具匠心

【教材概览】

一、各部分内容的主要特点

(一)我上学了

1、我是中国人;

2、我是小学生;

3、我爱学语文

(二)语文园地

1、识字加油站;

2、字词句的运用;

3、我的发现;

4、展示台;

5、书写提示;

6、日积月累;

7、和大人一起读

(三)汉语拼音

定位:

1、识字的工具;

2、说好普通话的工具。

目标:

1、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不需要默写;

2、借助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不用给生字注音。

变化:

1、整合的情境图:拼音的每课都配有情境图,而且是整合的情境图;

2、拼音节带声调:每一个音节便于对应汉字,联系生活。

【识字写字教学】

特点:

1、识字写字的安排,控制总量,降低难度,全册要求认识300 个常用字,

1 长沙县黄花镇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资料

会写其中的100 个字;

2、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3、识字方法:字理(少用)、看图、近反义词;

4、在要求写的字旁边呈现新笔画,并对每一个要求写的字都做了笔顺跟随的处理。这样的版式设计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为学生正确书写汉字提供了有力保障;

5、鼓励在生活中识字,开拓多种识字渠道

【识字小游戏】:

1、用“字卡牌”认字;

2、语境识字;

3、找字记词。P19

【阅读教学】

★ 阅读指导:

1、课文为双线安排,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2、一年级朗读:不强调感情,只重点关注准确流利读,正确停顿、不回读、不唱读等;

3、阅读要求:a.新教材体例上的变化,在语言训练点上给了明显的提示,符号、自然段、提取明显信息(课后习题中完成);b.积累词语,重点在朗读(模仿中练习)、识字、写字;

4、朗读技巧:

(1) 从模仿感受中学朗读

(2)“ 读好‘一’字的不同 读音”教学例举 (3)朗读方法指导 (4)齐读培养猜读能力

《小蜗牛》中联系上下文和图片识字。

(5)积累语言

一年级上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除了通过朗读背诵课文来积累好词佳句外,还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对语言的积累。 a.词语。 b.句子。 c.句段。

(6)学习借助图画阅读课文

★ 教学策略

1.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圈圈画画,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促进表达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2.借助图画阅读课文—— 首次学习:分步落实,感受学法

(六)快乐读书吧

(七)口语交际

1、交际意识和方式很重要,情境更真实,不是演戏式交际;

2、评价机制要改变,不要随意打断。

第11篇:部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部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新人教版编部本于2018年春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5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第1~4课为为“春光篇”,课文内容大都与春天的物候和热爱春天有关;第5~7课为“爱心篇”,意在培养儿童的爱心;识字1~4课为“传统文化篇”,意在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第8~11课为“童话篇”,意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第12~14课为“道理篇”意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第15~18课为“自然科技篇”,意在21~24课为“人物篇”意在让学生学习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关注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第19~22课为“故事篇”意在让学生学习优秀品质,感悟其中的道理;第23~25课为“历史篇”意在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道理。

新部编本教材新选入14篇课文,其中新选识字4篇:《千人糕》《一匹出色的马》《识字神州谣》《识字传统节日》《识字贝的故事》《识字中国美食》《枫树上的喜鹊》《我是一只小虫子》《泪水茶》《蛛蛛开店》《青蛙卖泥塘》《祖先的摇篮》《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羿射九日》等。口语交际增加了《注意说话的语气》《推荐一部动画片》等内容。 每组课文包括导语、4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

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认字450个,写字250个。

2、学习音序查字法。帮助学生学会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查字典的方法。

3、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4、继续培养阅读的兴趣,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在“自检”中,学生要自查、互查,交流阅读体会

5、通过“语文天地”中设计的活动,创设写话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练习写请假条、个人启事等实用便条。

三、教学措施:

1、注重语文和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语言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据每篇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联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重视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重视形近字、同音字的比较,加强边读边写,试默自查;重视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中掌握所学的生字。

3、阅读教学要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重视朗读训练,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课堂上要有充分时间进行朗读训练,要人人都有读的机会。开始训练默读。重视字词句的训练,要把字的教学放在词和句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词句教学要抓重点、难点,为学生设置思考的路子,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重视自然段教学,为中高年级的段、篇训练打好基础。

4、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给学生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愿望,保证训练时间,坚持大面积训练,及时纠正语病,让全班学生都有练习说话的机会。

第12篇:部编版八下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八下语文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民风民俗

阅读策略:了解民俗,尊重民间文化,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课文:

1、社戏;

2、回延安;

3、安塞腰鼓;

4、灯笼

写作:学习仿写

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科技之光(说明文单元)

阅读策略:把握主要观点,提取主要信息,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课文:

5、大自然的语言;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归来;

8、时间的脚印

写作:说明的顺序

7、大雁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三单元:养性怡情(文言文单元)

阅读策略: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句式。

课文:

9、桃花源记;

10、小石潭记;

11、核舟记;

12、《诗经》二首:关雎;蒹葭

写作:学写读后感

名著阅读:《傅雷家书》

推荐:《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

课外古诗词诵读4首: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第四单元:思想光芒(活动探究单元)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

阅读策略:了解书信和演讲的特点,领悟作者的思想,获取有益的启示。

课文:

13、最后一次演讲;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任务二:撰写演讲稿

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第五单元:江山多娇

阅读策略:阅读游记,了解游踪,把握叙述角度和景物描写的特点。

课文:

17、壶口瀑布;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9、灯勃朗峰;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写作: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即席讲话

第六单元:情趣与理趣

阅读策略:诵读古诗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经典语句。

课文:

21、《庄子》二则;

22、《礼记》二则;

23、马说;

24、唐诗二首

写作:学写故事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推荐:《平凡是世界》——路遥 《名人传》——罗曼˙罗兰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

第13篇:部编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推荐)

部编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8年9月, 在学校组织下,我参加了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在培训中,聆听了诸位老师对教材的详尽解读和具体的实践指导,本人对起始年级的新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新教材倡导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明确的认识。通过培训,我的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更新,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点体会:

1、认识了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在本次培训中,专家教师主要从教材的编排体系,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的具体呈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解说和指导,我对新教材的新模式有了较明确的了解。说实话,刚开始我对教材的认识没有那么的清楚,这次培训听了专家老师的详细分析,从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的方式,真正把语文学习推向生活,推向社会,让学生从小就关注生活,在生活时间和体验中学习语文。

2、认识了新教材设计特点上的趣味性。通过培训,我感觉到,面对新理念的教材,教师要想拉近课本与学生的关系,自己先要充分吃透教材,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教学内容提示及一些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识字课,我们要了解它的编写形式、特点,内容与专题紧密联系;还要了解涉及的字形形式多样,体现出要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课文还采取韵文的形式编写,易于朗读。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我们要充分地发挥课文中的插图作用,借助图画猜识生字,读通句子,把发现的识字方法迁移到学习中,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和鼓励他们独立完成。

3、认识了新教材的内在联系。新教材针对拼音认识汉字、学习词语和儿歌, 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拼音的实用价值。教材倡导学用结合,在运用中学习。课本中中安排了词语和儿歌,并且结合词语和儿歌的学习认识汉字。这些词语,都是由学生学过的音节组成的常用词语,每课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特点。所选的儿歌也都包含本课新学的音节。这些词语和儿歌,为学生巩固拼音、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提供了语境,体现了拼音学习的工具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形成初步的语感。

4、明确了要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理念,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首先,教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如果我们用大量的作业把学生课余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学生便丧失了自我发展的空间,窒息了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练习,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深入。

5、明确了培养习惯的重要性。重视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的培养。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考虑学生起点,着力改进学生日常交际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缺少交际意识、不考虑对象场合等。教材中的几次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实践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相互尊重。这是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点,是需要从一开始就着力培养的交际习惯。

这次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学习,认真贯彻新理念,不断提高自己,把以后的教学工作开展的更好。

第14篇:部编一年级语文教材培训心得

2018部编一年级语文教材培训心得

今年有幸参加了本县举办的一年级语文部编教材培训,非常感谢领导能给我参加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培训的机会,这次培训对于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我来说意义重大,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这次培训会上聆听了几位老师和专家讲的一年级语文教材,在乔老师的带领主持下,给我们安排了精彩的培训活动。还有几位资深老师的精彩演讲。以及为什么要统一使用新版教材以及新版教材的优点,这一培训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教材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材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够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学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特点,选用恰当的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下面是我对本次培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是对新课标的理解: 我知道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或得基本语文素养。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又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牢固树立生活语文的理念,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老子》中说得好,“有无相生”。如果我们用大量的作业把学生课余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学生便丧失了自我发展的空间,窒息了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反倒转化成了“无”。 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三、注重指导,增强实践,享受成功。学习习惯的养成,仅有说教是不够的,应该紧扣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方面的指导。并在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操练,使学生体验到收获的愉悦,从而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课文或阅读书籍后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远比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来得更有效些。写读后感是非常好的习作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了课文,更易于把读后感写好,这既是写作自信心的培养,同时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写好其他文章的读后感。结合教材学习内容,激发学生乐于使用工具书,查找相关的资料。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探究使用工具书的基本方法,指导孩子认真阅读工具书,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方法,能随时利用工具书,迅速获取所要查找的资料。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蕴藏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 所以一年级语文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使学生愿学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以上就是我学习一年级语文教材培训的体会和收获。

语文教材培训心得

祁城小学

2018.09

第15篇: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培训心得

2017年“三科教材”培训——小学语文

学习心得体会

第二小学 *** 2017年7月28—29日, 县教育局在五中礼堂举行了部编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培训,虽然是在暑期7月,但是听了黎老师的培训报告,我收获较大,受益匪浅。不仅对我们的教育与新课程新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感受到这次课改不仅是教材的改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所改变,便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就有更大改革。

作为教育部审定的新教材首先就体现了核心价值观,其次是接地气,编写贴近当代学生生活。本次主要培训的一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识字、汉语拼音、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了解学习常规。教材的编写以最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在本次培训中,黎老师主要从识字教学、汉语拼音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刚开始我对教材的认识不是那么的全面,不过听了黎老师的详细分析,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拉近课本与学生的关系,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通过本次培训,我想,在今后的一年级语文新教材教学中,我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紧扣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切忌穿新鞋走老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要把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作为重点,严格训练,做到统一要求,规范练习,语文课上严格练,其它课上坚持练,家长协助配合练,检查评比促进练,持之以恒长期练。

三、在拼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情境图、语境歌和学字母的关系,指导学生掌握汉语拼音字母的字形和读音,强化音节教学,致力于学生独立认读能力的培养。

四、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把握好理解的度,摒弃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做到“读”字当头,多读、精讲、重视朗读背诵的指导,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重视范读、范写、范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并结合范读、范说进行听力训练,结合范写,进行观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一定会认真阅读笔记,反复观看培训老师的课件,结合实际,把教学开展得更好。

第16篇: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消息二则

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4.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

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来源:学科网]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三、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胜利南渡长江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英勇善战

(标题) 主体 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 进军迅速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渡过长江

第2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提问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来源:学*科*网;明确:?突破?准确表

------------------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提问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提问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来源:学*科*网] 提问6: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来源:学+科+网Z+X+X+K]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来源:Zxxk.Com] 生丙: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提问7: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生乙:?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三、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叙 (略) 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 叙议结合 (详) 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抵抗较为顽强 叙 (详) 结构严谨 语言特点 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

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可取之处 课堂中,落实了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明确了?六要素?和新闻结构,强化了对导语的解析及新闻的语言品味,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 对于新闻这种文体,学生刚刚接触,特别是对新闻的结构特点,大多数学生不容易把握。而第1课时的节奏过快,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不足之处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了解二则外国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的文体特点。2.体会二则消息迥异的语言风格。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来源:Z&xx&k.Com]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的胸怀。

一、导入新课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提问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和导语并明确主体,思考:导语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来源:学科网] 提问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提问4: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提问5: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明确:前两问参看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三问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好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示例:我觉得他们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 提问6: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明确: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来源:学。科。网Z。X。X。K] 得主 领域 成就 伦琴 物理学 X射线 范托夫 贝林[来源:Z#xx#k.Com] 普吕多姆 迪南 帕西 科学 可取之处 生理学或医学 文学 和平和平进步 血清疗法 诗歌创作 红十字会 各国议会联盟 和平化学 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 不足之处 3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提问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提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

技巧? 明确: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提问3: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去?

明确:不能。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把握情感[来源:Zxxk.Com]

提问4:默读并批注,体会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明确: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来源:学科网]

示例: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③?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问5:细读课文,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自豪,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比较异同[来源:Zxxk.Com] 多媒体显示: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来源:学科网]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提问6: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 明确: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则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小练笔: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写一篇特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 不足之处

4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感受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变化和中国海军的豪迈气魄。[来源:学*科*网Z*X*X*K] 2.品读课文,欣赏文章映衬、烘托的手法特点。[来源:学科网ZXXK] 3.体会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 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体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为祖国强大而奋斗的激情。[来源:学#科#网]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及其意义。 2.品读细节,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惊心动魄的气势。(重点)

3.寻读课文,找出叙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

一、导入新课;(播放2分钟左右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

二、教学新课[来源:Z+xx+k.Com]目标导;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明确: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着舰前检查准备、;明确: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意义——;提问3:勾画出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

3.寻读课文,找出叙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中穿插的其他内容,并体会其作用。[来源:Z。xx。k.Com]

一、导入新课

(播放2分钟左右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视频短片)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军强国的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在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中,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全身心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教学新课[来源:Z+xx+k.Com]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主要环节。

明确: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等环节,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提问2: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 明确: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 目标导学二:品读细节,体味情感

提问3:勾画出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的句子,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气势。

明确:?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如?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的震撼场面。?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了我国舰载机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喜悦和自豪。 目标导学三:寻读课文,体会作用

提问4:作者在叙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其他内容。请找出来。 明确: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③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④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提问5:从上述语段中选择一处,细细品读,体会其作用。

学生交流后明确:①环境描写,把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置于渤海雄伟壮阔的背景中,既增加了紧张的气氛,又能展现中国海军的自信、自豪。②这两段文字,揭示了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

义。③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烘托了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④侧面描写,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歌颂中国人民和海军强军梦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

三、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选择上,主要考虑这几个问题:文体知识、语言特色、思想感情和学生需要。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写通讯不是最主要的,所以,教学重点放在语言欣赏和情感体悟上,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朗读和批注的方法,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有一定的收获。 由于时间原因,对一些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只进行了选择性的解答,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加改进。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5 藤野先生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第1课时

1.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 通过探究法、品读法、拓展法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积累重要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线索。(重点) [来源:Zxxk.Com]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他虽然施行的是封建私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另一位则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藤野先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内容整体感知

提问1:检查预习,请学生简单地复述文中写的?我?在东京的见闻。 明确:?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提问2: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日暮里、水户。

提问3: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目标导学二:理清思路,明确行文线索

提问4: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①在东京(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来源:学|科|网Z|X|X|K] ②在仙台(第4—35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③离开仙台后(第36—38段):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提问5:把握线索:本文构思巧妙,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中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 目标导学三:研读分析,把握人物形象[来源:学*科*网Z*X*X*K] 提问6:本文描写藤野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分别举例谈谈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来源:学科网ZXXK] 明确: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

示例①: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描写,刻画出一个特点鲜明的医学教授形象。

示例②:?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

示例③: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神态、语言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提问7:朗读第11—23段,谈谈选段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明确:①添改讲义——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认真负责;②纠正?我?的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严谨求实的精神。

提问8:说说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1.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感受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难点) 2.品析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重点)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远大的抱负。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也体会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读到此时,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够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去治病救人,济世救国。可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自主预习,梳理文章情节

提问1: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

明确:因为鲁迅去日本是为了探索救国道路,而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所以他要独自去仙台学医,想通过医学改变中国。

提问2:在仙台期间的哪两件事让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明确: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或: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提问3:看电影时,讲堂里的?我?和影片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明确:?我?是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积极向上、刻苦求学、以救中华为己任的中国人,影片中的中国人是一群麻木愚昧的中国人。

提问4:作者是如何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的?

明确: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体会思想感情

提问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在什么时候?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

材料链接: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

明确:在仙台?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因为鲁迅认为医学只能解除病人躯体上的苦痛,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 目标导学三:品析语言,理解深层含义

提问7: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明确:(1)?标致?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自己的极端厌恶之情。(2)高度赞美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给予了弱国学生极大的关心、鼓舞和真诚帮助的高尚品格。 提问8:品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2)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明确:(1)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而日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观点看待中国留学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2)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作者,作者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三、板书设计

两个课时在安排上,第一课时以分析藤野先生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我?为主,条理分明,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方面,两课时均以课文为依托,分别培养了学生感恩老师、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明白了学语文,也是在学做人。 本文篇幅较长,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比较多,而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主题又极为深刻,因此很多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6我的母亲【导学目标】;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3.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多媒体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文绉绉(zhōuzhōu)穈先生(m?n)掷铜钱;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气量:指

------------------

6 我的母亲 【导学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3.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形象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柔似水的母爱,胡适先生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共同感受这深沉而博大的母爱!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zhōu) 穈先生(m?n) 掷铜钱(zhì)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 眼翳(yì) 舔去(tiǎn) 牢骚(sāo)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下流: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3.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xīng),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对后来的文学革命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 4.背景介绍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安徽绩溪人,冯顺弟16岁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当时胡传48岁,前妻曹氏死去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于是续娶冯氏。婚后第三年冬,生一男孩,即后来的胡适,他是冯顺弟的唯一骨肉,在胡适只有3岁8个月的时候,胡传死于厦门,当时冯顺弟只有23岁。她余生守寡,一心操劳家务,处理家族事务,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终于培养成才。冯顺弟1918年11月去世,享年46岁,当时胡适已经当上了北京大学的教授,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来源:Zxxk.Com]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交流点拨】?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交流点拨】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3.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交流点拨】

一、介绍我的小时候的情况

二、回忆我的母亲

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形象

1.怎样理解?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

【交流点拨】从这句话可见母亲早早就醒来了,但是她不会吵醒我,想让我多睡一会儿。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说明母亲一直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来源:学&科&网] 2.?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句中加点词?悔??急??真用?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悔:母亲只想教育我,但看到我因此害了眼翳病,非常的懊恼。 急:我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内心焦急、发愁。 真用:有点出乎意料的味道,?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这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科学的依据,母亲为了医我的眼翳病,已经到了什么都愿意尝试的地步了,她肯用自己的舌头舔我的病眼,这其中饱含了多少的爱啊!由此可见,母亲真的如文中所说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来源:学#科#网] 【交流点拨】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2.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有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3.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交流点拨】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就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二。?这句话写的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通过这个问题让我们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后 拓展延伸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探究以下几则资料,你能从中有所发现吗? 胡适与鲁迅

胡适与鲁迅相识北大,先是朋友,后来因为思想与政见的不同,导致他们最后分道扬镳。鲁迅当年骂胡适,是尽人皆知的,但是,胡适则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不反击,不回应。鲁迅去世之后,胡适不仅没有说过一句恶话,相反还说了不少公道话。胡适曾在书信中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胡适有一句名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胡适还说过:?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交流点拨】由胡适的上述言行,我们可以看到胡适身上宽容、善良、体谅的良好品性,也进一步看到母亲对于胡乱的确有非常深的影响。 【附: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来源:学#科#网] 胡适

恩师 慈母 严父 严师

督促?我?学习训练?我?做人 (严中有爱 柔中有刚)

养成宽容、善良、体谅的品性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来源:学&科&网]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7 列夫·托尔斯泰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著名的传记作家茨威格,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1.反复朗读,体会细节描写。(重点) 2.研究欲扬先抑的写法。(难点) 学习托尔斯泰热爱人民、执着、博爱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快速阅读,把握文章大意

提问1:本文前后对托尔斯泰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明确:前文着重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后文侧重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来源:Z_xx_k.Com] 提问2: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请仿照示例,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眉毛、须发、皮肤和鼻子的句子。

明确:示例:描写目光:?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3: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1)脸相平庸丑陋,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和眼睛的深邃;(2)大众化,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提问4: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明确:他的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敏锐的眼睛观察社会、人生,对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使之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目标导学三:揣摩语言,体味修辞之美

提问5:本文多处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来源:学科网] (1)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提问6:本文语言厚重,意蕴深刻,请品味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明确:(1)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抨击。(2)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和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个性表达想法

提问7: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明确: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三、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外貌 眼睛 灵魂 丑陋 犀利 高贵 普通 丰富 博大

矮小 威力 深邃[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 (丑) (美) 崇敬赞美 (形) (神) 欲扬先抑

可取之处 本文的语言十分优美,人物的思想内涵十分深邃。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于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的探究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紧扣关键语句品味,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但因为远离那个时代,而且是外国的社会背景,学生体会不够深刻。 不足之处

8 美丽的颜色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 2.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 3.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 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过程与方法[来源:学#科#网Z#X#X#K]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来源:学科网]

一、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篇消息,题目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谁?对,她就是著名的居里夫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丽的颜色》,了解居里夫人提炼出镭的过程,感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的语句,概括环境的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是娄蒙路的棚屋,这里夏天燥热,冬天寒冷,下雨漏水,下霜可以把人冻僵。她大部分工作,要在院子的露天地里完成。由此可以看出,居里夫人工作环境简陋、艰苦。 提问2: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他们是怎样分工的?

明确: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之后,他们进行了分工,提炼镭的工作由居里夫人一个人来完成。

提问3:居里夫人是怎样工作的?

明确:她做的是壮工的工作,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在烟的刺激下,用铁条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着的材料。长年累月的工作,一个人搬运容器,移注溶液。 提问4:怎样理解比埃尔说的?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明确:?它?指放射性物质镭,从?希望它有很美丽的;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提问5:细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明确: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居里夫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明确:一是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目标导学三:品读赏析,体会引用作

------------------

明确:?它?指放射性物质镭,从?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对实验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5:细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前倾??热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人对镭的迷恋。

居里夫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

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 提问6:?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二是指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懈追求、淡泊名利的态度和精神。

目标导学三:品读赏析,体会引用作用

提问7:课文大量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找出来读一读,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写,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使文章的叙述节奏有所变化,使行文更加生动。

小练笔:学习本文引用传主的话的写法,为自己的同桌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传。

三、板书设计

[来源:学&科&网Z&X&X&K]

可取之处 本文先从诺贝尔奖来引导学生认识居里夫人,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使得居里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由抽象变为具体。 不足之处

9 三 峡

知识与技能[来源:Z§xx§k.Com]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1.走近作者及作品[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

2.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郦(lì) 阙(quē) 溯(sù) · (yǎn) 属(zhǔ) 4.指名朗读。

5.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6.教师点拨。[来源:学科网]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2)一词多义

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A.沿溯阻绝(断) B.绝多生怪柏(极) C.哀转久绝(消失) 7.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分析写法

提问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三峡的美?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分别做好记号。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明确:山和水。写山的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高峻美。 提问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重难点)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由于进度问题,对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并未花太多时间去研究,以后应注意。 明确:顺序: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夏季 关键字词: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奔放美;春冬 关键字词: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清幽美;秋季 关键字词:寒、肃、凄、哀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凄婉美。

提问3: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让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明确: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来源:学*科*网Z*X*X*K] 不足之处[来源:Z。xx。k.Com]

10 短文二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来源:学科网ZXXK] 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梳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 因花了不少时间在整理字词上,导致课堂的教学任务过重,后面处理得较为仓促。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第2课时 《记

承天寺夜游》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来源:学科网ZXXK]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来源:学科网] 目标导学二:概括内容,把握感情[来源:学。科。网Z。X。X。K] 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提问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

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提问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追求——美好事物[来源:Zxxk.Com]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可取之处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11与朱元思书;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

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提问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提问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来源:Zxxk.Com]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可取之处 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将二篇文章中的教学难点落实到位,需要后期加以补充。 不足之处

11 与朱元思书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富春江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精练生动的语言特色。(难点) 3.品味文章中所描述的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和体会,享受审美乐趣。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第1课时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重点)

[来源:学科网ZXXK]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段,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文。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千转不穷(zhuàn) 鸢飞戾天(yuān)(lì) 经纶(lún) 窥谷(kuī) 横柯(kē)

3.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明确:(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飞奔的马。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明确: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常绿的树,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明确:(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明确:(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明确:横斜的树枝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第2课时

1.具体感受富春江山水之美,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重点)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来源:学科网ZXXK]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归纳总结 用课文原句填空:

(1)正面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侧面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来源:学科网ZXXK] (3)运用比喻修辞突出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借景抒发内心深刻认识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从听觉角度写山?奇?的句子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梳理思路

提问1:本文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请简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第

2、3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脉络分明。目标导学三:仔细品味,把握特征

提问2:本文分别突出了富春江水和山的什么特征?请结合相关描写,以?我读出了富春江的山(水)是________的,从________一句可以体现?的句式谈谈。[来源:学科网ZXXK] 明确:

示例①:我读出了富春江的山是高峻、连绵、充满生机的,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一句可以体现。

示例②:我读出了富春江的水是清澈、湍急的,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可以体现。

要点:水的特征:清澈、湍急。山的特征:高峻、连绵、充满生机。 目标导学四:修辞品析,写作借鉴

提问3:本文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赏析其作用。 明确:夸张:?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是用夸张手法描写水的澄澈透明;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水的湍急;拟人:?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把山拟人化了,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绵延不断;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对偶,句式整齐,极具音韵美。

提问4:作者写水时,采用了正、侧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举例并赏析作用。

明确:分别用?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和?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正面和侧面来描绘江水的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静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动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水静态的清澈和动态的湍急。

目标导学五:整体感悟,体会情感

提问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一句最能体现这一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热爱自然,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的情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三、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来源:Z_xx_k.Com]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教案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为疏通文义,理解内容和情感打好了基础。 2.通过对文中美景的品味,让学生学习了本文的写作特色,明白了富春江山水的特征,领略了富春江山水之奇异,更让学生领略到了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做到了?美文美读?。 在疏通文义方面,以教师的主体性为主,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后要多加改进。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12 唐诗五首

知识与技能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第1课时 《野望》《黄鹤楼》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重难点)[来源:Z&xx&k.Com]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

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

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来源:学科网]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

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提问5:第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

七、八两;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第2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1.朗读古诗,把握情感;

一、导入新课;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 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

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1.朗读古诗,把握情感。(重点) 2.理解诗句,概括内容。(重点)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来源:学科网]

二、教学新课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概括内容[来源:Z*xx*k.Com]

提问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提问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提问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

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提问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提问3: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提问4: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提问5: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提问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提问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看出的?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来源:学科网] 提问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提问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 云水生春意 ↓ 游 春

行 贾公亭 莺燕争春光 踪 ↓ 踪 踪

白沙堤 花草竞春荣 ↓ ↓

西湖 早春图(最爱) 诗人赞春情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13 背 影

1.品味文章质朴的语言。2.学习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4.理清线索,把握中心。 反复朗读;师生讨论;小组合作;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主旨。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紧扣文本特点。对五首诗的教学都紧扣住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讲究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男女同学分别读、小组朗读等多种形式。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第1课时

1.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重点)

2.重点探究,明确行文线索。(重难点)[来源:学*科*网Z*X*X*K]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提问1:听读课文并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提问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分小组朗读、交流这些句子,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 目标导学二:重点探究,明确行文线索 提问3: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提问4: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可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

二、三自然段?[来源:学#科#网]

明确:这两自然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做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账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提问5: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试试看,你能发现吗?

明确:①?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回忆(惦记)背影;父亲买橘,细看(刻画)背影;父子分手,远望(惜别)背影;文章结尾,再现背影。?背影?是文章的明线。

②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父子情深?是文章的暗线。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1.揣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重点) 2.品味语言,感悟父子情深。(难点) 3.分析写法,领悟文章特点。(重点) 4.联系生活,拓展写作空间。(难点)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从而顺利转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揣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提问1:体会加点动词的精妙。

语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①加点的词都是什么词性的词?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②为何用?攀?不用?抓??③用?缩?字有什么好处?④?倾?字妙在哪里? 明确:①动词。动作描写。强调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②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字多么令人揪心啊!③?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紧张啊!④?倾?字用得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微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这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感悟父子情深

提问2:学生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体会话语中包含的感情。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明确: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也表现了父亲的坚强。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明确:?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来源:Z+xx+k.Com]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明确: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周到。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明确: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嘱儿子来信以使他放心。 (5)进去吧,里边没人。

明确: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提问3:文章除了写父亲外,还写了自己的感受,其中写了自己四次流泪。在课文中找出来,并说说表现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①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②感动之泪(望父买橘);③不舍之泪(父子离别);④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提问4: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题?在咀嚼?背影?这一意象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与之相伴而生的泪水。请细读课文,说说?背影?与泪水之间的关系?

明确:?背影?是文章的线索,?背影?体现了父亲的爱子情深,?背影?的表现角度新颖独特,所以本文以《背影》为题。文中的?背影?与泪水互为表里,相互引导,共同贯穿于全文的结构之中。作者抓住了自己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选取?背影?作为刻画重心,角度独特而感情真挚。而这种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正是作者以充盈泪水的双眸在追寻审视父亲的?背影?的结果。在这里,?背影?与泪水所代表的父子情感的双向流动,组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艺术构思方式,也构成了这篇文章特有的情感结构空间。 目标导学三:分析写法,领悟文章特点 提问5:小组讨论:本文有何写作特点?

明确:①朴实无华的语言;②客观写实的白描;③细致入微的细节;④事件的真实;⑤观察的仔细;⑥情感的真挚。

目标导学四:联系生活,拓展写作空间

第17篇: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解读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解读

一、对这套教材的定位。

本套教材通常被称为“部编本”。对此,主编温儒敏教授做了较详细地解释,这一版本的教材并不仅仅是挂了教育部的名儿,而是,编写过程是真正由教育部来抓的。尽管“部编”本仍作为“一纲多本”的一种,与其它版本共同使用,但推出以这个版本为基础的“国编”或“统编”教材是大势所趋。

我这么说,就是要向各位老师解释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次新教材的推出,并不是等同于以往的教材例行更新修订,而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饱含着中央领导集体对小学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寄予的殷切希望。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这套教材,用好这套教材。用陈先云老师的话说,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我想,作为一线的教学主任和语文教师,我们也应该站在这个高度,去谋划、实践我们的教学工作。

二、研制、编写、使用本套教材的背景和意义。我想摘录于漪老师的几段话回答这个问题:

母语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智力的发展、素养的提高,关系到日后公民的素质,社会的文明程度,切不可掉以轻心。记得德国纳粹头子、人类大灾星希特勒曾说过,“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入手。”这样的场景触目惊心,能不警钟长鸣吗?

重“外”轻“中”,甚至以牺牲母语的学习为代价,不仅得不偿失,而且是数典忘祖。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对一个国家的侵略,第一是军事,第二就是语言。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重不重视,学不学得好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个学科、一门课程的问题。

一个文明的、有素养的民族对自己的语言文字是视若珍宝的。语言文字对外是屏障,对内是黏合剂,它蕴含着民族的思维方式。

老实说,以前我或者我们从没有从这样的高度和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也正是党和国家忧虑的问题,我们培育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都没有这样的思想和觉悟,温水里煮青蛙,哪来的战斗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套教材的研制、编写、使用,被寄予厚望,而我们一线教师,是这项工作的最重要的一环,是最有力的力量,因为我们是实践者,我们可以将潜在的思想和智慧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那么,这套教材能堪此重任吗?教材的编写者对此是乐观的。教材的执行主编陈先云老师在谈到他的教材时,眼睛眯起来,都乐开了花,就像看着自己最可爱的婴儿。一幅幅插图、一段段文字、一篇篇文章、一个个创意,他都视若珍宝,讲得滔滔不绝、津津有味。我们如能像他一样,爱上这本书,爱上语言文字,哪有教不好的道理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本套或本册教材的编写特色。

三、教材的编写特色及使用建议

本套教材是在我们正在使用的2001人教版的基础上编制的,所以,我们如果要研究教材编写的理念,把研究新旧教材的变化作为突破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任何一项变化都是有意为之,改变的背后,都隐含着观念、理念等深层次的提升。

本册教材与老教材比,有以下几点明显的变化: 1.教材编写结构、顺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最明显的一项就是在拼音教学前安排了集中识字。整体结构为:入学教育《我上学了》;集中识字两单元共10课;汉语拼音教学两个单元共13课;课文四个单元共14课。中间穿插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内容。

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先集中识字后学拼音的安排。编写组做出这样的调整,主要是考虑降低难度,体现幼小衔接,自然过渡。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上来就学汉语拼音,内容上的知识量较大,难度较大,所以,编写者把这部分内容放到了大约两周之后。先识字也突出了汉字学习的重要地位。汉语拼音只是帮助识字的一种手段,在汉语拼音产生之前,我们的汉字就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所以在不依赖拼音的帮助下识字,通过口口相传识字,也并不违背规律。另外,我们字音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赖汉语拼音而存在。

根据我的经验和理解,我觉得这种设计是在凸显一种理念,那就是在生活中识字。我们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用到汉语,见到汉字。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自觉识字,并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介绍识字方法和经验,识字教学就会充满乐趣。 本册教材,课文总数减少了,识字量减少了,也适当降低了识字教学的难度。对于这样安排的初衷,徐轶老师是这样说的:我们搞的是国民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们的目的不是选拔,而是平等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步骤去学习。所以,我们教学的原则是: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我们本册的识字量300个,写字量100个,是一个保底的量,这个底线必须守住,尽全力让所有的孩子学会。 但对于有能力、有兴趣的孩子,我们允许、支持并倡导他们生活中识字、自主识字。我曾在一年级做过尝试,只要我们注意引导,孩子们识字兴趣很浓厚,识字能力很强,原因很简单,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什么社会?信息社会;孩子们生活在什么地方?祖国的母语环境中。只要有了主动识字的意识和愿望,识字的机会太多了,如能这样,识字将成为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

编写组降低具体教学难度是经过统筹考虑的。从更高的层面对我们的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我个人用三个词来形容这种变化,那就是:返璞归真、轻装上阵、目标明确。具体是这样定位的:拼音教学教到什么程度?拼音只是拐杖,能够读准字音,帮助识字就可以了;识字教学如何定位?要把识字与阅读统一起来,识字为阅读服务,阅读巩固识字,识字教学能够帮助阅读就可以了;阅读教学呢?目标则是课内学习课外运用,引导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所以,我们不提倡反复操练、过度训练,并不是要降低要求,相反,我们有更高、更全面、更长远的能力、育人目标。

关于识字教学,陈先云主编还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建议:我们可以在开学初,什么都不教时,直接拿出课后的300字检测一下学生的课前识字量。我们可以把这300(因多音字重复实际是304个)字打印出来发给孩子们每人一张,让他们自己检查自己,哪个生字宝宝已经认识,已经和它成了朋友,就自己打上小对号,然后让家长定期检查、核对,读错的、不认识的擦掉对号,新会的打上对号。吸引孩子们自主识字、生活中识字,比一比谁能尽快和全部300个生字宝宝都成为朋友。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课本中学,在生活中学,反正是认识这三百个字。你什么时候认识了都可以。 2.理念上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这两个理念已经融入了教材的每一个细节,大家在使用教材时,也可以有意识地注意这两个方向。这两项考虑,也是在对以往语文教学进行纠偏。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用于漪老师的话说:“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题海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这是极其有害的。”“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课文学习是‘一掬水’,课外学习是‘江河湖海’,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我们的语文课堂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重课内,轻课外,甚至没有课外阅读和学习。于漪老师用“三少一多”来形容: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练习册多。她说:“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作业占据,还要读形形色色的辅导班,这样所剩无几的一点可怜时间,就是看看电视,很少看书,或者根本不看书。而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繁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

作为一线教师,作为学生家长,对于上述问题,我们既熟悉又无奈。但我们必须尝试改变。

所以,编写者致力于把学生引向生活实践,引向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与“和大人一起读”板块,是教材编写的一大创意,它力图把课外阅读纳入到课堂教学体制中。

使用“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板块时,大家注意,这一板块并不是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教学内容,它的定位应该是提供了一个读书交流的平台。用安徽省芜湖市教科所小学语文教研员李波老师的话说,课本提供的几篇文章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创造性地运用这一平台,培养阅读兴趣,指导读书方法,提供展示平台,检查课外读书效果。这里的“大人”,理解得可以较宽泛,可以是爸爸妈妈,可以是邻居家的哥哥姐姐,还可以是高年级的同学,也可以是老师。 3.就全套教材看,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所谓“三位一体”,是指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精读课主要是老师教,讲得比较细、精,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兴味;略读课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由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很多情况就是自主性泛读。两种课型功能不同,配合进行:一个注重学习,一个注重运用。为了更好地区分两种课型,进入中学后,改精读课为教读,该略读课为自读,其结构就是: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教读”“自读”这种说法,我从钱梦龙老师的书中读到过,不知道是不是钱老师的首创,不管是不是,我还是推荐大家读一读钱梦龙的《教师的价值》这本书)在小学,我们虽然仍采用精读课和略读课的说法,而且,我看到,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并没有精读和略读之分。但我觉得,作为执教者,我们应该有统览全局的高度和不满足于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研究探索精神。

关于课外阅读,重要的是学生真实的阅读实践,提倡自由阅读、自主阅读、无功利心地阅读,别总是动不动就交流读书心得,写读后感。陈先云老师强调:为了写的阅读是无趣的,功利性使阅读变得无趣。用温教授的话说,现在,小孩子最怕去公园,因为去了公园就要写作文、写日记。以功利性的读书要求,损伤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一辈子受伤,得不偿失。

还有就是讲课不区分文体,无论是小说、戏剧、说明文、散文、古诗、现代诗歌、民间故事等,一律按记叙文讲。致使有的孩子在学完《普罗米修斯》这篇文章后,就真的认为,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就是混淆了神话传说和记叙文的区别。所以,中高年级教材出现了按文体组织单元的形式,专门研究某一文体的语言表达特点。

4.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可以说,我是怀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听完温教授阐述这部分内容的。因为这一理念和我们的目标序列体系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

一直以来,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比较模糊,我们的语文课本一直都是选文式,课本提供了教学的凭借、例文,但对具体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却比较模糊、笼统,落实到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到底要教什么不清晰,许多老师自己也说不清楚。

因为提倡能力训练,许多老师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进行语文训练。所以,现在的语文课堂表面上尽管非常活跃,但教学内容、体系上是“乱”的,“干货”下不来。 面对这一情况,教材编写组做了折中的选择,就是采用两条线组织单元结构。除继续沿用以往按“内容主题”组织单元的方法外,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交际训练)分成若干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和习题设计之中。

之所以称为暗线,是因为编者将“隐在”的知识体系暗含在五个渠道中:教师用书;单元导语;思考题和拓展题;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初中的补白。小学是前四个。

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小语课堂,一直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教师糊里糊涂地教,学生糊里糊涂地学。老师、学生忙忙活活,但到头来,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所以,我们区的教研团队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已经创造性地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与本套教材的“隐在”相比,我们的目标体系更加“显性”,更加序列化,便于操作,便于实际把握。

所以,我们必须坚定地落实目标导教、导学、导测评的思路,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把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做为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 正如高主任所说:“如果目标不清楚,我们的教学思路即使‘像花儿’一样,又能有多少效益?我们在搞高效课堂建设,目标不清楚的课堂,恐怕连是否有效都不是很清楚。”

我们用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方法解决教学目标随意、盲目的问题。用检测目标达成情况的方法,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学目标序列体系完全符合温教授的要求。我觉得我们的目标序列体系,正好是有了语文的知识体系,但并没有体系化。因为我觉得,温教授所说的“体系化”,是指完全以语文知识体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突出工具性,强调训练,降低人文性,这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正因如此,钱梦龙老师35年前在浙江金华顿悟的三句话:“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前两句被写入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但第三句就没有入选,就是为了防止走向极端。 所以,我们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意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辩证关系。“文以载道”,“文”和“道”,形式和内容,本身就是一体的、统一的,不可分割。这就要求我们坚守语文的本职工作,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文课;但又不能只顾语言,不顾思想,认为思想性是思品课、历史课的任务,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我在几年前,曾经对人文性和工具性有过一些想法,尽管可能不严谨,但我觉得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这样理解也能解释通。

就语文课程来讲,工具性是目标、是结果,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但就具体的学习任务来讲,人文性就是目标。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理解和表达,都是要弄懂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意思。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掌握这门工具的目的,还是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意思(人文性)。

就阅读一篇篇文章而言,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准确理解文章意思,即人文性,就是我们的目标;但就这个学科而言,就不是这样了,工具性才是这门学科的本职工作和目标,其它学科都不承担这个责任。而工具性就藏在我们阅读、探究、最终读懂文章人文性的过程中:在大家一起阅读、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大家由读不懂,到读懂;由理解得不准确,到理解得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的能力(工具性)也在提升。

所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就是:通过读懂一篇篇文章的意思(人文性)来达到准确感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工具性);通过写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人文性:有思想、有深度)来达到运用语言文字准确、熟练表达能力(工具性);通过一次次听懂,准确把握说话者的意思(人文性),来达到准确听话的能力(工具性);通过一次次准确、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人文性),来达到准确表达的能力(工具性)。

简单说,作为范例教学,语文学科就是通过对一篇篇语言文字人文性的探究来达到学科终极目标,即工具性的。

这也就是高主任反复强调扎扎实实读懂每一篇文章,强调严格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的原因。

对于任何一篇课文和任何一节课,都提倡研读,提倡读懂,提倡目标的达成。反对任何一个环节的随意性、盲目性。所有教学方法的选用与指导,都应明确地指向如何读懂、读透文章。

5.增强国家意识,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在任何一个国家里,母语都在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取向。我们国家组织人力、物力来编教材,首先就是要体现国家意志,要依托语文课程的育人优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根本目的所在。我们的教材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增强国家意识。因为我们课文传达出来的理念,我们老师传授给学生的思想,都在塑造着孩子们的价值观。 “立德树人”的“德”在这里不仅仅指政治,更是指道德、规范、理想、情操、法则等美好的品质。

而这种传递不能是空的,应该是真实的、自然的、富于情感的,要减少教化。温教授用了“润物无声、自然渗透”八个字来规范我们的教育原则。用温教授的话说,“立德树人”不是穿衣戴帽,而是要化为血肉。

我们要有意识地增强国家意识,传递正确、鲜明的价值取向。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的大是大非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鲜明地表达立场,而不能默许迁就、模棱两可。陈先云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老师在执教《麻雀》一课时,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老麻雀应该不救小麻雀,原因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就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讲小猴子下山,老师赞扬小猴子,说小猴子能否定自我。这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这是从小的方面讲。那从大的方面讲,我们的语文课程,必须要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党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在这一点上,我们小学老师责任重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国家的未来,我们党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里,就看我们培养出什么样的接班人。

四、具体的教学问题及答疑情况整理

1、本册最后专门给出的22个常用笔画,从学习初就要求掌握,要求达到:会认、能写,这部分内容应该严格要求,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因为这是以后学习的基础的基础。

2、在书写技能上,要求正确、规范、整洁、美观

3、在写字教学上也强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比如指导“我”这个字的书写可以分四步:①学生独立练习斜钩;②与卧钩对比,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③学生在指导后练习,教师巡视,看还遇到了哪些问题;④书写后的作品展示。一个原则:教师的“导”一定建立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

4、在拼音教学上,适当降低了教学要求,其实这种降低是针对不恰当的、被拔高的要求而言的,拼音的价值就是帮助识字的工具,它是工具,不是文字,不提倡听写、默写。但对于“准确地拼读音节”这一要求,应该严格要求,其它方面降低要求,就是为了对这项内容提高要求,这是拼音教学的底线,不会拼、拼不准不行,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5、巩固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运用,不一定要通过书写来识记。

6、有老师问,学生在幼儿园、学前班已经学过了汉语拼音,是否仍需再系统地教一遍。答案是肯定的:应该。但我们可以在充分了解情况后,有所侧重。

7、对于发音方法的介绍,原则上不强调,但也不要求完全不涉及。因为我们认为,大多数音是可以通过模仿来学习的。但可以利用发音方法的指导,来纠正方言中易错读音。对于这些发音的区别,孩子听不出来时,发音方法就派上了用场,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孩子注意圆唇不圆唇、送气不送气来纠正发音。

8、针对28页这样“有的两拼或三拼音节”没有标出发音过程,有的老师问,是否要求直呼。徐轶老师回答,不是,拼音过程非常重要,一定要让学生拼,在拼音的过程中学习拼音的方法。

9、本套教材采用带调拼读的方法,所有韵母都带调读,带调拼。这就要求在学习字母的时候,要求学生准确认读带调字母。

10、音节的选用注意与生活的联系是否紧密。目的是让孩子学的音节都有意义,减少无效劳动。举例:fo只有二声有实际意义;ri只有四声有实际意义。

11、在教四声时,提倡做手势辅助学习。

12、在指导孩子区分iu和ui、ei和ie时,可以教孩子先摆出首字母的口型的方法。

13、检测学生拼读能力,可以采用:从高年级的课本里选出50个难字注音后,让孩子试拼,看能否拼准。

14、有老师问,在写话时,孩子的错音、错字怎么办?徐轶老师认为,我们应该在容错的方面更加宽容一些,对于音节和没学过的汉字,孩子写错,我们可以宽容一些,我们可以给他标出,激励他改正,但可以不作为检测和扣分的依据。

15、汉字教学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强调音、形、义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一定将字形的学习指向字音。

16、识字教学提倡借助语境复现,通过阅读巩固。这里的语境指的是非课文语境,也就是要求换个地方也能认识。

17、有老师问,“日”的第二笔是横折还是横折钩。答:横折。

18、提倡课外习题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而不是像数学一样,讲完课后,再统一练习。

19、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全程渗透,全程高度关注。具体做法:①有意识地提供表达机会;②激发交际勇气,创设安全的表达环境;③培养交际习惯:有礼貌、注意场合、对象等。

20、倡导课外阅读,建议采用“1+x”的方法:教学一篇带多篇;推荐人教社分年级上下册配套的《语文素养读本》。

21、对于入学教育板块“我上学了”分为三个内容:“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我上学了”体现的是教学理念的变化,不是以教育者的姿态,讲究师道尊严。而是以平等的姿态,跟孩子分享他们成长转折时的快乐,见证他们的成长。下边的三个板块,有着不同的功能,“我是中国人”指向国家认同,学生在读“我是中国人”时,能够感觉到骄傲就很好;“我是小学生”关注角色转变,学生如果能读出自豪就很成功;“我爱学语文”则注重情感的激发、习惯的培养,如果能真正激发出他们学习语文的快乐意愿就非常理想。

2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我的一点儿建议

1、作为语文老师,真诚希望各位老师加强读书和学习。温教授最后也动情地说,说一千,道一万,要想教得好,还得老师自己读书,每天能挤出半个小时读书,你就可以做语文老师了,只要少上网,少看微信,就有时间看书了。

另外,希望大家加强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整理。陈先云老师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今后语文学科将用“语文核心素养”取代“三维目标”的说法。那么,语文学科包括哪些核心素养?小学阶段应该着重培养那些素养?分散到具体年级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呢?我想,我们尽管具备了一些相关专业知识,但是,许多老师,包括我自己都还不太成体系,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相关知识又是非常重要、必备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学习。

高主任对这部分专业知识、把握尺度及达成策略有大量系统、详细的解读和阐释,我们应该把高主任的相关文章作为研读的重点。

希望大家加强学习,把功夫用在课前,你学到的东西越多、越系统,你的课堂就越轻松,越自由,幸福指数越高。如果现在的课堂不让你很满意,就请你开始学习吧。学习能改变这一切。

2、一定要注意,语文课姓语名文。一定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来。

3、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和喜欢探索的品质,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4、培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用陈先云的话说,这套教材“好教”,但“教好”不易。这就需要我们独立思考、钻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5、辩证地看待问题,不绝对化,“过”与“不及”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大家真的别僵化地理解某句话或者某个观点,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后再做出判断和决定,既不人云亦云,也无需标新立异。

六、教师用书如何使用

9月1日上午,高主任上传了教师用书电子稿,9月2日中午高主任又上传了人教社教学资源的网址链接。我利用双休日,有重点地细读了教材前半部分的配套资料。我发现,人教网上陆续上传的关于本册教材的资料,绝大部分都是教师用书上的内容。所以,接下来,我想对如何充分、恰当地使用教师用书,谈谈我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我要说,教师用书非常完美,为老师们提供了非常充实、恰当、实用的教学资料,对老师们处理教材时可能产生的困惑以及需求,想得非常周到。这使我想到了,陈先云老师在讲座中的一句话“这套教材‘好教’,但教好‘不易’”。看到教师用书后,我觉得我必须认同陈老师的这句话。使用这套教材的确“好教”,他给出的配套的教学资料太好了,丰富、实用,甚至可以直接拿来就用。所以,对于一些新任老师来说,也无需有心理压力和畏难情绪,实在不行,直接在他的教学设计上进行修改就能使用,就能上课了。这就是“好教”,这就做到了“下可保底”,因为教辅资料很好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对于教师用书的定位,编者是这样说的:“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的参考用书,编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把握教材特点,领会编写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并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需要强调的是,本书中的教学建议、教学设计、课时安排等,只是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的基本依据,仅供参考使用。教师要结合当时、当地、本人、本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进程。”

但审视教师用书后,我觉得仅仅把教师用书定位为参考用书,对于有些内容来讲,定位有些偏低。比如对教师用书前边安排的“教科书编写思路”“教科书主要内容”“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和编写意图” 等四部分内容定位,就不能定位为“参考”的性质。因为作为部编教材,这几部分所包含的编写理念体现着党和国家对我们如何进行教学的方向性、原则性、理念性的关切,对于这几部分内容中的理念、观点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体会、领悟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坚决落实。

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也可作为我们细化每节课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依据,因为编写组在编写过程中,对将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分布到每一册,是有一个统筹的安排和考虑的,我们可以参考编者的意见和观点。

对于教师用书的具体内容,包括单元说明及每课的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设计举例、教学资源等内容的使用,我想结合对教材的使用谈谈我的看法。

个人观点,教师用书中的单元说明、教材解析、教学目标三部分内容,应该与教科书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因为这三部分内容与所对应的教材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它们清晰、细致地阐释了编者对具体内容的编写意图,补全了教材的空白部分。剩下的内容,包括教学建议、教学设计举例、教学资源、课时安排等则可一并看做教学参考资料。对于这两部分内容如何使用,我个人观点,总的原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批判性地借鉴教学参考资料。

对于教材具体内容,我更提倡创造性使用,发展性使用,我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用教材教”这一观点,陈先云老师很有不同意见,他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实际,就是老师们的能力达不到。他现场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请老师们说一说什么是课程。你连什么是课程都说不清楚,怎么用教材教?当然,我觉得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教材编者,他珍爱着自己编出来的东西,那么多好的资源、理念、创意,你弃之不用,不仅可惜,且心疼。就像,你把人家的珍珠当玻璃球用,人家能舒服吗? 在充分考虑陈先云老师的担心和关切后,我觉得我们使用教材的原则应该是:在充分尊重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的基础上,仍要创造性地使用。

“充分尊重”就是教师授课前必须要借助教师用书中的单元说明、教材解析、教学目标等内容充分地研读教材、读懂教材、读透教材,正确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 “仍要创造性地使用”是因为再好的教材都无法直接拿来就用,必须有老师的消化吸收的过程,必须经过再创造、再处理才能使用。而且有些内容教材编者解读得太细、太全,给执教者留下的再创造空间太小;有些内容,教材编者总在说,给学生留下地自由学习、自由思维、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太少了。如果我们仍要按照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去上课,很可能会陷入“教教材”的窘境,进而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我们就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石家庄的王万青校长所说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基于这一考虑。其实,说白了,就是使用的过程必须有教师的思考,必须经过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处理才能很好地使用。 但对于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原则,我觉得应该是批判地借鉴。因为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不应该满足于使用他人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作为一线教师, “怎么教”的问题,还是要“以我为主”。这些教学设计、教学建议,只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参考资料。

教材编者也支持并鼓励我们这样做,所以编者特别强调:“本书中的教学建议、教学设计、课时安排等,只是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的基本依据,仅供参考使用。教师要结合当时、当地、本人、本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进程。”

我建议,逐步实现:先自己设计出教学设计后,再看教学参考资料。这样既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又避免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被他人局限。

徐轶老师在答疑时,谈到了避免把“新教材”教成“旧教材”的问题。我觉得,新教材“新”在思想和理念上,所以,我们在借鉴时,也要注意审视一下他的设计思路和理念是否先进,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理念。

大家应该突破一个思维定式,那就是:书上的东西一定是对的,人教社给出的东西一定是先进的。我说,不一定。

比如,几位编委反复强调降低拼音教学、识字教学,乃至阅读教学的难度:拼音教学只要能帮助识字就行了;识字教学只要能帮助阅读就行了;阅读教学只要能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帮助他们课外阅读就行了。

但我觉得,人教社给出的部分教学设计,在降低难度,把孩子引向语文生活,引向课外阅读上做得还不够好。有的教学设计中,“教教材”的程度比较重。有些课的问题出在太庄重,太像课,太正规,太追求课堂的完整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本职责任、直接目标,致使教学目标不鲜明、不突出,胡子眉毛一把抓,仍然可能使语文教学积重难返,无法瘦身。

比如,《我上学了》这一单元,只是入学教育单元,一幅图,几个字,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呢?他也能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时数、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习课文、作业设计等十几个方面满满当当、正正规规地设计一两页。这是降低难度还是提高难度?

我觉得,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更放松心态: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方向没错,目标明确,我们的教学应该是自由的、轻松的,愉悦的,一定要突破固有思维,千万不要“穿新鞋,走老路”。

我觉得,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我们的自主空间非常大,怎么处理都可以:既可以一页一页地处理,也可以先总后分地处理;既可以用1课时,也可以用2课时,还可以用3课时;还可以按教师用书的建议,用5课时。文字和图片的空白处,既可以补充这个,也可以补充那个,完全不用跟谁学,不用程式化,完全可以进行个性化处理。没必要受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其实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框住了。

但方向不能错,目标不能偏,虽然这部分没有写字、认字的任务、目标,上完课,学生仍不认识“我”“国”,也没问题,也可以;但语文学科是有目标、有方向的,那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既然是在语文学科的框架内的入学教育,我觉得也应该让它有语文味,不脱离语言文字,这是我们进行教材处理的一个原则。 另一个就是体现教材的人文价值,《我上学了》体现以平等的姿态,跟孩子分享他们成长转折中的快乐,见证他们的成长;《我是中国人》意在渗透国家认同意识;《我是小学生》体现角色转变;《我爱学语文》意在进行情感的激发、习惯的培养。只要遵循了这两条,我们的设计、处理就应该是自由的,不受程式化限制的。

比如《我是中国人》这一页,我想这样处理:可以投影出示这一页或板书这几个字,让孩子们自己认;然后让认不全的孩子跟周围的孩子问问;接下来请学生试读;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读准字音、指导朗读;接下来就是说,说说你了解的中国,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心情怎样?并顺便指导有感情朗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言适时板书词语,比如上周在实际教学时,一个孩子说:“我是中国人,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说中国话,要是让我说美国话,我就不高兴了。”我当时表扬了她,说得好。并板书“高兴”“中国话”,让孩子试读,教师教读,并指导孩子读准字音。

也可以让孩子谈谈图画,谈也要适时地进行听话、说话的指导,因为这是语文课。 接下来,我就会带领孩子们通过词语、图片认识中国:我会在大屏幕上出示楷体大字“北京”让孩子们认,有孩子认识就让孩子读,究竟对不对呢?我会先出示北京的标志性图片或地图,然后领大家读,指导读准字音。如果所有人都不认识,也好办,我先出示图片让孩子们猜,还猜不出来,我就领着大家读,并指导读准字音。读完还要请同学说说对北京的了解。

就这样,我会出示大量的词语和图片,比如:“人民大会堂、汉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长江、黄河、长城、三沙市、钓鱼岛、中国地图、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等词语和图片,吸引孩子们生活中识字的欲望和意识。学完一遍,还可以让孩子们回顾一遍这些词语,可以顺序出现,也可以随机出现,不为一次学会,只为让他们与生字见面,多次复现,逐步学会。我也会允许孩子讨论,这个字与刚才出现过的字是同一个字。不要向孩子们传递太强、太正规的教和学的信息,让他们在轻松、自然的语文生活、语文游戏中学会。

《我上学了》一页,我会把老师的名字、同学的名字、“男女”及课程名字 “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词语制成幻灯片出示给学生,然后还会给每个孩子发一张课程表,让他们自己认字。我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生字生词在孩子们生活中多次复现,让他们产生自主识字的意识、欲望和习惯。 课上或课余时间,我还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课外认识的生字、生词请家长帮忙写在卡片上,向全班展示。

我还会建议他们,多读课外书,在阅读中识字,巩固认字。

我跟大家说出我的这些想法,并不是说我的想法有多好,要大家也这样做。而是希望大家在大的方向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能够解放思想、打破常规,自主地、创新地设计自己的教学、自己的课堂。其实,教材也好,咱们区的教学思路、教学理念也好,给大家留下的自主空间、创造性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批判地使用教参及网络上的教学建议、教学设计等,不是实在没有思路,就要先备课,后参考,不能图省事,不能用别人的教学设计代替了自己的思考。

最后,强调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是高主任特别叮嘱在培训结束前强调的:第一件,现在新教材的各种培训、解读资料及教学资源已陆续上传,我再次把网址传给大家,希望大家坚持网络学习,坚持下去,随着网络学习,进行教学;第二件,一定要加强学生读写习惯的养成教育,如,高主任多次专题强调的倾听的习惯,写规范字,读准字音的习惯等,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以上内容,大多数都来自于专家的原话,但肯定没有专家说的透彻。希望我今天的发言,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建议大家抽出时间,去听一听专家的讲座。另外,虽然大部分来自于专家的讲解,但毕竟经我转述,难免有些精神领会不到位,有些语言转述不准确地方;还有一些观点是我自己的心得、随想,那就更是可能会有偏颇之处,就请大家批判地去吸收、借鉴、使用,对于一些偏颇和不妥之处,也恳请大家提出,以便共同交流讨论。

第18篇: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一年级语文新修订教材体现立德树人、自然渗透,既夯实基础又全面启蒙,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在识字方面新增了《天地人》《对韵歌》《升国旗》等课文,保留了《四季》、《日月明》、《口耳目》等;课文方面,减少了篇目,保留了《小小的船》《比尾巴》《雪地里的小画家》等课文,新增了《江南》《青蛙写诗》《项链》《小蜗牛》等课文。新教材保留和新增的课文,不少是儿童诗,适合一年级孩子理解。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先识字再学拼音,新教材的目录顺序为:我上学了、识字

一、汉语拼音、课文、识字

二、课文。一年级学生先认识一部分常用常见字,能把孩子的生活融入学习中,这样更关注孩子的需求了。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教材的编写以最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教材中处处都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如,识字的第一课,就是“天地人”,其中重点提到了“天、地、人;你、我、他”这6个字。为什么要以这6个字为第一课,为什么不从曾经的“人、口、手”开始?“天、地、人”亦被称为“三才之道”,这个学说很早就深入了中华民族之心,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

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这也暗示了孩子的语文学习,对母语的学习,也要从探究和体验天、地、人的奥秘开始。这也恰恰体现了教材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第一册识字量由400减少到300,第一单元先学40个常用字,比如“地”字,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童话书、绘本里可以看到,电视新闻里也有。在以前,课文选用的一些结构简单的独体字,比如“叉”字,结构比较简单,但日常生活中用得不算多。新教材中,增大了常用常见字的比重,减少了一些和孩子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的汉字。

新增“快乐阅读吧”和“和大人一起读”。教材第一单元的入学教育中,提出了阅读教育,把阅读习惯提升到和识字、写字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和大人一起读”的栏目中,“大人”两字包含很多意思,可以是老师、爸妈、祖父母,也可以邻居家的小姐姐。不同的人讲述同一个故事,表达是不一样的,有人比较精炼,有人比较口语化,儿童听到的故事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语文素养。两个栏目的主要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

语文园地新增“书写提示”。写字是有规律的,每个字有自己的写法,笔顺都有自己的规则。新教材要求学生写字的时候,就要了解一些字的写法。现在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很多地方打字取代写字,但孩子写字不能弱化。

口语交际不光是听和说,还要发挥想象力。新课本的“口语交际”栏目,不是新增的,但内容有些变化,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比如“传话游戏”,第一个人轻轻说句话,传到最后一排,看看哪组传得又快又准。游戏虽然简单,但锻炼了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能力。通过传话游戏,让孩子们学会等待,锻炼专注力。在当下的快阅读环境下,传话游戏能让孩子们学会静下来心做事。 教学目标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准确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3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 5.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爱护图书。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他人交流。 5.诵读儿歌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逗号、句号等常用标点符号。认识自然段。 7.积累古诗和名言警句。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

3.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

1.认识300个汉字。会写100个汉字。 2.学习汉语拼音,学说普通话。

3.喜欢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养成和别人交流的习惯。 4.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

1.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堂更有活力

2.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杜绝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

3.强化汉语拼音的学习,力争拼音教学趣味化,帮助学生打牢基础。4.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5.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法制教育及爱国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及守法意识。教学总课时

全册书大约需要110课时。

第19篇:部编教材八下语文教学计划(优秀)

部编教材八下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八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八( 2 )、(3 )班语文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以前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八年级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年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八年级下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一民俗风情画卷、二事理说明、三自然美景、四活动探究、五游览游记、六传统名篇名章,第一单元是展示传统习俗,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第二单元是学习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第三单元是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读懂这些诗文,了解古人的思想、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第四单元是演讲词,学习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第六单元是诵读名篇名章古诗文,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陶冶。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编排在第

三、六单元中 。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口语交际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是第

一、五单元;与以往教材相比显示出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第

二、

四、六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美德与文化的熏陶。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

语文学习习惯教育 第二周

1 社戏(4 )2 回延安(2)3安塞腰鼓(1)

4灯笼(1) 第三周

口语交际 应对(1) 写作

学习仿写

第一单元复习、测试、讲评(3) 第四周

5 大自然的语言(3)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7 大雁归来(1) 第五周

8 时间的脚印(1) 写作

说明的顺序(2)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二单元复习(1) 第六周

清明节

端午节

第七周

第二单元 测试、讲评(2 )9 桃花园记(3)10 小石潭记(2)

第八周

11 核舟记(1)(2)12 诗经二首(2) 写作

学写读后感(2) 第九周

第三单元复习、测试、讲评(3)

课外古诗词诵读(2)名著导读

《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2) 第十周

期中复习第十一周

期中考试、讲评 第十二周

13 最后一次讲演(2)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2) 第十三周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2)写作 撰写演讲稿(2)综合性学习举办演讲比赛(2) 第十四周

第四单元复习、测试、讲评(3)17 壶口瀑布(2)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2) 第十五周

19 登勃朗峰(1)20一滴水经过丽江(1) 第十六周

写作

学写游记(2) 口语交际:即席讲话(1) 第五单元复习、测试、讲评(3)21 《庄子》二则(2) 第十七周

22 《礼记》二则 (3)23 马说(2)24 唐诗二首(2) 第十八周

单元写作

学写故事(2)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1)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择抄和做笔记(2) 第十九周 第六单元复习、测试、讲评(3)第一二三单元复习(4) 第二十周 第四五六单元复习(6) 第二十一周 期末复习第二十二周

期末复习

第二十三周

期末考试

第20篇: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班学生总数仍是13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3人。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班级的许多孩子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转变,有了许多令人惊喜的表现。他们活泼好动,天真可爱,好奇心强,但由于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同,家长的文化层次和教育孩子的意识也有所差异,也就使得孩子的起点区别挺大的。其中任政帆、叶素铖、吕桐桐、王淑禾、刘一川、张烨、夏子乔等孩子喜欢学习,父母也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能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比较好。有一部分孩子对课外阅读开始有了兴趣。但本班学生对朗读和提问有待加强,这是本学期应着重努力的方向。面对较大的识字量,学生遗忘较快,班中部分学生对生字掌握能力还有待提高,如蔡卓乘、林笑、周嘉隆、黄鸿杰、郑义桢、黄渲程、郑一航、苏宇恒、章铖浩、高旭棋等几位学生学力成绩还待进步。因此本学期,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使其体验成功学习所获得的乐趣。

但有的孩子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行为习惯还有待养成。个别孩子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这就需要以后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多下点工夫,争取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在上个学期里他们通过阅读课外书,扩大了识字量,丰富了课外知识,并积累了很多词语。这个学期要重点培

1 养他们的读书的兴趣和指导学习语文的方法。使他们在读课外书中从中受益,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个学期,在课外阅读的要求上,一定要提高。大部分学生在一定的激励下读起书来游刃有余了,但孩子们的阅读尚需指导,如:不会合理安排阅读时间,阅读时有头无尾,阅读姿势不正确等均须引导。写字方面,孩子们做的还是很不够,这学期将继续进行指导。大部分孩子的口语组织表达能力还需继续加强,抽出一定时间在文本中延伸写话或开展编故事比赛,同时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较高,有一定竞争意识;不少孩子思维敏捷,但缺乏想象能力;受年龄限制,个个活泼好动,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很多孩子主观意识强烈,敢于表现自己,但自私自利,不懂得赞赏别人,不善于向同伴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尽量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质的提高。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写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包括2个单元“识字”和6个单元课文。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组教材把语文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体现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整合。

(1)每组教材围绕专题组合成一个整体。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识字课,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乃至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大多是围绕本单元专题安排的。

2 (2)每组教材的前后内容之间环环相扣,互相照应。细致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的前后内容之间都是环环相扣,互相照应的,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展示交流,处处体现了整合的思想。

2.集中安排的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

本册教科书的识字课集中安排,形式多样,大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形式,易于朗读。包括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对子歌、儿歌、谜语组成的韵语、谚语等多种形式。

3.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科书新编选的课文,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有反映领袖事迹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有介绍自然常识和科技成就的《棉花姑娘》。

全册课文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思想内涵比较全面,蕴含着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团结协作、自强自立、热爱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等丰富的思想情感因素,同时亦有适应信息社会和开放社会要求的时代精神。二是题材广泛,有反映城市生活的,有反映农村生活的,有反映学校生活的,有反映家庭生活的。有利于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大千世界。三是体裁多样。有童话,散文,诗歌,故事,科普文章等,趣味性、可读性和感染力强。选文富有童心童趣,与当代儿童生活紧密联系。如《四个太阳》,能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

4.大力改进呈现形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

本册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学习,安排学习伙伴。

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还是课文后的练习,或是语文园地,不是以叙述的方式或呆板的题目的形式呈现,而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的,非常亲切、自然。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布置作业或安排思考题。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

3 读书的时候要思考问题,读书以后和他人交流感受,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运用阅读所得亲身实践,等等。这样安排,使教材真正成了学生的学本。

(2)注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

在每个语文园地里设“识字加油站”,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自主发现学习方法,并掌握学习方法。

(3)倡导合作学习。

现代社会对怎样与人沟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孩子从小就有合作意识。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宽松、平等、自主的氛围中,通过多层面的交流,达到相互切磋、共享信息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将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要学会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更要善于筛选别人的意见,补充、完善自我认识。本册教科书,不论是问题的设计,还是插图的编排,都努力体现了提倡学生合作学习的思想。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提供了一些合作学习的建议。“口语交际”“展示台”在这方面体现得更加充分。

(4)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不断产生成就感,不断激发好学上进的动力。

教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在语文园地里设有“展示台”,鼓励学生展示课外认识的字,有的用竞赛的方式,有的用激励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字,开展课外阅读。另外还有一些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展示查字典的能力,鼓励学生展示讲故事的本领,等等。

(5)体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除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还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另外,还体现了学科间的沟通,引导学生唱一唱,唱春天的歌,唱《静夜思》唱《三字经》。

4 引导学生画一画,画春天,画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做一做,做个风筝放一放„„这些活动,不仅仅可以展现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生活。

另外,教材还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增加适应性。

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认。另外,在教科书里贯穿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在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的思想。学生如果是识字的有心人,教师如果经常做这方面的引导,定期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学生所认的字一定会突破教科书规定的识字量。

阅读方面,在教科书的最后编排了五篇选读课文,供学生选读。此类课文不作统一要求,但对认真阅读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

教材也给老师留有更多的空间。如教学时间的安排,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只建议了每个单元的课时安排,具体到每一课的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字,会写在本课认识的或以前已经认识且在本课重现的字。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中认识,换个地方还认识;知道在新认的字中出现的新偏旁。对全体学生,不要拔高认字要求,以免加重负担。要求写的字,要了解字义,能口头或书面组词,逐渐在口头或书面运用;最重要的是把字写对、写好,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爱识字,能主动识,学着自己识,这是学生识字不竭的动力。一定要重视兴趣、习惯的培养。要重激励、多鼓励。

3.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词句的意思。有感受的想法,乐于与人交流。读诗歌能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词句要

5 少而精,重点的,难点的;方法是结合上下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搞以词解词,提倡自读自悟和学生之间互相启发。

4.学习默读。允许有个从指读到不指读,从出声到不出声,从只顾读到一边读一边想的训练过程。这一册重在默读习惯的培养。读的内容可由段到篇,要求要逐步提出,一步一步地严格训练。要重视通过课内的朗读、默读,逐渐培养阅读的兴趣——关键是读课文读出味道,读出乐趣,读有所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和喜欢识字同样重要。爱读书,才能得到乐趣;得到乐趣,就更爱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培养起学生读书兴趣的老师肯定是好老师,这样老师的阅读教学肯定成功。

5.重视语言的积累。课内要求背的、一定要背下来。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更多地积累词、句、段。

6.加强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引导、交流与展示。课外、生活中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学生,包括低年级学生可以大有作为。关键是教师要相信学生,引导学生,给他们交流、展示的机会,他们会还你一个惊喜!

五、教学重难点

1.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还要结合实际,进行反复的严格训练。专心倾听、勇于发言重在平时的培养。

2.汉语拼音教学

(1)要在平时注意对汉语拼音的巩固。

(2)要正确把握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能在四线格上正确、工整地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3)在音节教学时,要致力于学生独立认读能力培养,帮助自主识字。 3.关于识字

6 (1)词串识字:要将词语与事物挂钩,即通过识字来认识事物,读词成串要边读边想,连串成篇,形成积累,熟读成诵。

(2)看图会意识字:让学生自主发现图与字的联系,让学生意会字义,韵文重在诵读。

(3)转盘识字: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形声字的规律,自主识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识字能力。

4.关于课文

(1)多读精讲,注重积累。朗读和背诵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2)讲究方法,提高质量。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在识字过程中重视写字指导,求质量,不求数量。

(3)教学中注意图文结合,构成整体,要把观察图画、理解内容、语言训练相得益彰,图文协调配置,引发想象、启发思维。

(4)保证时间,严格训练。 5.关于单元练习

(1)练习以综合性为主,主要由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等板块。

(2)字词方面,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及词语句式等内容,通过综合设练,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

(3)写字方面,写的字都安排田字格里,强调按照规范严格训练。 (4)读读背背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包括成语、民谚、儿童诗歌、古诗等。

(5)口语交际方面,教学要求要准确到位;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六、教学措施

7 1.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倾听、用于发言和认真写字的习惯。

识字写字教学中,学生要掌握认字要领,不做过多的结构分析,根据识字规律,不过早脱离语言环境,承认学生差异,不追求课课清,人人清,转变学习方式,不局限教材课内识字,加强 语言积累。

2.重视写字教学,从基本笔画开始,提高学生的写字入体率,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保持卷面的习惯。

3.对于低年学生,多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活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

4.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明确低年级段的年段要求,使课堂教学有纲可循 5.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6.尝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观察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外知识等手段来理解文章中一些比较关键的词语,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七、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组:12课时 第二组:12课时 第三组:13课时 第四组:15课时 第五组:12课时 第六组:13课时 第七组:12课时 第八组:16课时

九、整改方向

1、向35分钟要质量。让自己对教材把握、理解更到位,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针对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努力使课堂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从而调动孩

8 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3、调动家长资源,利用博客让孩子把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

部编语文教材教学工作总结
《部编语文教材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