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边塞诗歌四首》刘源

发布时间:2020-03-04 01:30: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比较·探究

课 题:《凉州词》《从军行》

《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课 型:比较·探究 课 时:2课时 姓 名:刘 源

单 位:枣庄市第二十三中学

上课时间:《凉州词》《从军行》—2012.12.10 《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012.12.1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

《凉州词》《从军行》

(第1课时)

课前预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设计了如下预习作业:

1.自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阅读时遇到的生字生词。

2.查找关于王之涣、王昌龄等作者的资料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2.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 3.背诵、默写四首首诗。

评价任务:

1.能熟练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能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能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富有生命力的领悟。

4.能体会戍边战士的怀乡之情以及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文本解读:

四首诗歌都是描写边塞风光的。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写戍守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

这两首边塞诗侧重于反复吟诵,体会各自描写的侧重点,更主要品味富有生命力语句。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一个故事——《旗亭画壁》。话说,开元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丽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甚为得意。这个故事未必真有,但王之涣的诗歌确实是当时广为传唱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和其他三位有名的边塞诗人的作品。(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作品:

教师投影作者资料,学生识记。 相关资料(课件出示):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

三、自主学习:

一读——读中悟顺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 停顿和节奏;然后学生试读、自由读。

点拨:《凉州词》《从军行》均为七言,注意按意义停顿朗读,停顿在第四字后,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五言的诗,按意义朗读停顿在第二字后。

二读——读中悟意

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组自读,学生讨论,组内交流。 明确:《凉州词》前两句写关外之景,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从军行》前两句写边塞景象,勾画出一幅辽阔的边地风光图;后两句抒发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三读——读中悟情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教师的解说,想象当时的画面与情节。然后再读诗歌,并在小组内讨论诗歌的主旨。

教师巡回指导,明确:

《凉州词》侧重以苍凉悲壮的笔调抒发戍边战士的怀乡之情。《从军行》侧重表现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四、合作探究:

师:诗人身处边塞要地而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心情,那么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说——品佳句: 品味欣赏《凉州词》中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教师指导,教给学生赏析和品味的方法,课件出示) “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 二说——说诗情: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尝试探究一下名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教师点拨:可以抓住重点词语品析,或者表述自己对整个语句的感悟。学生讨论交流后展示,师生共同明确:

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学生练习:在把握诗情的基础上朗读诗歌,熟读成诵,并体会佳句的妙处。 ⑴配乐范读。

⑵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 ⑶生配乐诵读。 三说——说两情

试比较《凉州词》与《从军行》二首古诗的异同点。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师生评价,课件出示:

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五、知识拓展:

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凉州词》或《从军行》扩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六、布置作业

课下试背诵和默写《凉州词》和《从军行》。

【附】板书设计:

边塞诗歌四首

《凉州词》 黄河白云----塞上孤城

王之涣 羌笛杨柳----春风不度----悲中有壮、悲而慷慨

《从军行》 云山绵亘----边城荒远----思乡思亲 王昌龄 战事频繁----报国御敌----誓死杀敌

教学反思:

亮点:在本课的设计中,学生对课文的品评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朗读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并能随时调整教学重点。因此让学生了解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无论是读出韵味,了解诗意,还是从简练的语言背后深刻体会到丰富的内涵,都要有明确的指点和鲜明的诗歌本色。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引导,尤为重要。

运用对比阅读是学生一步到位的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与诗歌主旨,来感受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意境。

问题:在进行本课时,学生对诗中佳句理解较浅,还需要老师的讲解和分析。 进行知识拓展时,教学时间有些仓促,效果不佳。

建议: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说,可以在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这句诗意作为背景,让学生对其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同样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记忆也得到升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

《使至塞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2课时)

课前预习:

1.预习王维的《使至塞上》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两首诗把握作者不同的心境。

2.查阅一些描写边塞风光的古诗词,以增加必要的积累。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2.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 3.背诵、默写四首首诗。

评价任务:

1.能熟练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将诗歌评价的步骤能独立的再分析一次本课诗歌。 3.能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富有生命力的领悟。

4.默写时书写美观,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凉州词》和《从军行》两首诗。

2.默写《凉州词》和《从军行》两首诗。

师:同学们,如果说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边塞诗可谓是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我们上节课学习《凉州词》和《从军行》这两首诗边塞诗。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边塞诗中的代表作:王维的《使至塞上》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

二、走近诗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人称为“诗佛”。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生活为主,也有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传诵,《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苏轼常曾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有《岑嘉州集》。

三、感受诗律之美: 一读——读中悟顺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 停顿和节奏;然后学生试读、自由读。

读法指导: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第

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

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然后低沉滞涩。“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的意境。

同时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要求注意“候骑,燕然,掣,裘,衾”等字的正确读音。

二读——读中悟意

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组自读,学生讨论,组内交流。 明确:《使至塞上》首联写奉命出使,征途遥远。颔联写出塞的行程。颈联写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观。尾联运用典故表明唐军声威远震塞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十句描绘边塞风雪的奇异风光和奇寒景象,后八句写送别。

三读——读中悟情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教师的解说,想象当时的画面与情节。然后再读诗歌,并在小组内讨论诗歌的主旨。

教师巡回指导,明确:

《使至塞上》抒发了诗人不辞长途奔波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描绘边塞的奇特风光,抒发深厚的离别,惆怅之情。

四、展示佳句之境:

1.请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并谈谈喜爱的理由。

(点拨:理解句意是最低要求,抓关键字,理解用字魅力,结合诗歌景色和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思想感情,体会诗歌写作手法运用。)

学生讨论交流后展示,师生共同明确: 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2.在把握诗情的基础上朗读诗歌,熟读成诵,并体会佳句的妙处。

五、比较诗情之异

1.请同学们分别指出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边塞景物及特点。 《使至塞上》:孤城

万仞山

羌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

胡琴

琵琶

羌笛 瀚海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边塞诗描写景物的共同点是:描写边塞风光,场面壮阔,气势豪放。

2.那么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共同:思乡 爱国

不同点:第一首诗是惜别,第二首诗是思乡。

3.教师总结:

边塞诗的特点:描写边塞风光,场面壮阔,将士生活,气势豪放,爱国思乡。 课下时间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些边塞诗,去比较,去探究,对边塞诗将会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六、布置作业

课下试背诵和默写《使至塞上》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附】板书设计:

边塞诗歌四首

《使至塞上》 单车问边----过汉入朝----景色雄浑

王维 大漠风情----逢骑问边----意境开阔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奇异瑰丽----渲染气氛

岑参 送别----依依离情

教学反思:

亮点:这节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把握住诗中的一些景物,通过景物进一步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例如《使至塞上》颈联的四种景物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树万树梨花”,特别可贵的是学生能抓住诗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如“直、圆”这两个字,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可见学生把握了用分析诗歌的方法和步骤去把握诗歌的主旨。 问题:本课在进行时,虽然注意了朗读的指导,但在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和口语表达方面不够深入。同时由于容量大,补充的诗歌较多,有“走马观花”之嫌。

边塞诗歌四首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边塞诗词四首

边塞战争诗四首

边塞诗歌

《边塞诗歌四首》《草原散章》(2课时)

诗歌四首

边塞诗歌(定稿)

边塞诗歌的豪情

《边塞诗歌四首》刘源
《《边塞诗歌四首》刘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边塞诗歌四首 边塞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