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词四首(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7 09:04:5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爱国词四首

爱国词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陆游和他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分析《诉衷情》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陆游强烈的爱国之心和赤子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诉衷情》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感受陆游强烈的爱国之心和赤子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拓展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导入语】

在华夏文明灿烂的历史长卷中,古典诗歌是一块熠熠闪光的瑰宝,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千百年来,古典诗歌像一条横穿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民族灵魂的精髓,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中继唐诗之后又一座高峰。宋室南渡以后,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感时伤乱,抒发爱国情怀成为词的一大主题。形成了以辛弃疾 陆游 刘辰翁 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人为代表的爱国词派,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宋词中的爱国词。

【译文】

在作客他乡的路上(这里指在战乱流离之中),哪里知道年岁时序的推移呢?忽然间很吃惊,春天到了,小桃红都开了(这里指元宵节到了,因为小桃就是在元宵节前后开花)。我身处这天涯海角悲凉的地方(指建康,即现在的南京,其实建康的地理位置并不偏僻,但作者由于是战乱被迫逃难来的,所以这样说),不由得记起当年北宋的盛世时期。(那时)花儿在拨弄着自己的倩影,月光洒下一地银辉,水晶般的宫殿里,那五彩云霞般的烟花彩灯飞动飘扬。(可是这一切)分明就像一场梦,一觉醒来,回过头来,春风吹拂(但景物全非),不知不觉泪水沾满了衣襟。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译文】

我在梦里回到了中原故土。我惆怅地站在萧瑟秋风中,相连着的营垒里响起了号角声,故都宫殿里长满了茂盛的禾黍。为什么昆仑山天柱倾倒了,九州大地上黄河决堤,洪水泛滥,千千万万个村落里聚集着狐狸和兔子?上天的旨意从来高高在上难以询问,更何况世人的情态,老是容易(忘记过去的国耻深仇),(这使得爱国者)如此地满怀悲愤。又要在南浦送别你到远方的贬所去了。岸边的柳树生发出一阵凉意,白天残留着的酷暑消退了。明亮的银河,稀疏的星星,淡淡的月光,片片浮云缓缓飘过天空。江山阻隔,相距万里,谁知道你在哪里呢?回想过去我们躺在床上面对着面深夜倾谈。你所去的地方,连大雁都飞不去,我写成了书信,谁替我交给你?我们极目远眺青天,胸怀古今,怎能仿效小儿女们(在分别时)互相尽说些恩怨私情话呢(肯,岂肯,怎能。曹,辈,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们”,儿曹,即孩子们,小儿女们。相,互相。尔汝,都是你的意思,此指小儿女们互相称对方为“尔”、“汝”,表示交情亲密)?举起酒杯(开怀畅饮),听我唱一支《金缕曲》为你送行吧。

诉衷情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据说陆游母亲因梦见秦观而生陆游,因此以秦观的名和字分别作陆游的字和名(秦观:名观,字少游),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现存诗歌9300多首,内容覆盖了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陆游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变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但是,由于皇帝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得到重用。30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中年时代在南郑有过一段从军的经历,直至85岁去世,大半生都在宦海中浮沉。贯穿陆游一生的理想和信念,就是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半壁山河,重建统一的祖国,甚至于临终前仍作诗嘱咐其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近代学者梁启超曾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诗特征之一,是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这在他一生的诗作中都有充分的反映,直到82岁,他还高唱“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诗句。陆诗第二个特征是,对投降派尖锐的讽刺和坚决的斗争。另外,他也有壮志未酬的感叹和对理想境界的寄托,如《书愤》、《秋思》、《枕上偶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此外,他还有不少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等歌唱美好生活的诗句。陆诗的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他一般不直接对客观事物做具体刻画,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因此,他的诗概括性、抒情性强。

【译文】

遥想当年戎马万里,我寻找建功立业以获取封侯的机会,驰马戍守梁州。(如今)关塞、河防(只有时时在梦里出现),梦醒后我不知道身在何处,只有旧貂裘戎装已是尘封色暗。北方的胡人还没有消灭,然而我的头发早已经白了,泪水徒自流下(意即,即使流泪也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谁能料到我这一生,心思还流连于边疆,但人却在田园之间隐居。

【词作欣赏】

1、作者年青时有什么愿望?他为这个愿望付出了怎样的行动?

明确:作者年青时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收复失地,受爵封侯,因此他到万里之遥的梁州地区去戍守边疆。

2、现在他的情况怎样?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明确:现在他头发白了,人老了,隐居在田园之间,年青时用过的貂裘戎装布满了灰尘, 颜色暗淡。但他仍旧没有忘记他的梦想,他心系祖国,魂牵边疆,连做梦都梦见在边疆杀敌。

3、由此可见,这首词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在哪些方面运用了这种写作手法?

明确: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分三层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 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老大,壮志成空。梦境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现实中身老沧州,投闲置散。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现实是自己废弃荒村。

柳梢青·春感

【译文】

披甲的战马蒙上了一层毛毡,元宵节的花灯仿佛是人们洒下的眼泪,春天进入这座充满哀愁的临安都城。笛子里吹奏出来的是带着蒙古族曲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是蒙古族的鼓吹杂戏,这都不是我想听的歌声。怎么受得了面对青灯独坐时,想起故国旧都里的高台宫殿都笼罩在一片明月之中。追想当年皇帝车驾下故都的美丽风光,(看眼下)自己这段隐居山中的岁月,(然而心中不灭的是)像被困北海的苏武一样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作业布置:预习《登临词二首》。

推荐第2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 教学目的

一 指导学生领会在古代诗词鉴赏中应做到对所评论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二 学习“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

三 引导学生透过“情景交融”的现象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 教学设想

一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四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这篇评论的写作目的不易理解,因此在向学生布置自读预习前,一方面要介绍一些有关的资料,一方面要提示学生阅读时要反复对照四首词和评论文章。

二 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出的“情景交融”的文学现象和“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均不难理解,但是,对其涉及到的一些较高深的理论问题,可采用深入浅教的方法,使学生止于了解,用于实践即可,达到能运用所学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即可。

三 安排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导入课文,简介四首词的作者及四首词的特点,简介课文作者,反复诵读课文,师生共同解读课文,学习课文

1、2段。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现代中国人应当珍视、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们学习过的语文课中也有不少古代诗词,大家也可能自学过一些古代诗词。有哪一位同学把自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的,朗诵一首。(学生纷纷朗诵,然后教师挑选二首简短的书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把这二首诗(或词)的突出优点评说一下。(可分思想感情、艺术特点,列出

一、二条)小结:这二首诗(或词)的最突出之处,就表现在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上。看来评价古代诗词是离不开这两点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板书课题)就是评价和分析古代诗词的一篇典范性的评论文。(板书“评论文”)

二 四首词及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白居易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讽谕诗是其创作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卖炭翁》(引导学生诵读其中的一些句、段)。感伤诗,如《琵琶行》(引导学生诵读其中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是天涯„„”)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闲适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如本课中的二首)。杂律诗多是耐人吟味的抒情短章(引导学生背诵《赋得古原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自幼受祖父抗敌复仇的教育,始终未忘中原沦亡,国土分裂的耻辱。二十二岁时参加抗金起义,后归南宋,历任地方官,此时期有大量豪放词作,抒发了政治抱负和忧国之情。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均不被采纳。1180年受排斥、被免职。此后二十年间,大部分时间在乡间闲居。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过了后半生。本课中所列二首辛词,即属于1180年后的清丽之作。辛词收入《稼轩词》有六百多首。

三 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安徽桐城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中华金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和《艺文杂谈》等。

本文收入《艺文杂谈》出版于1981年12月,是作者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论著之一。这篇文章是作者美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典范之作。

四 诵读原词:

作者所选四首词,均涉及“闲适”二字。请大家诵读多遍之后,述谈一下这四首词在“闲适”中隐含的深层意义。(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不要过多限定,不必反复“启发”,让学生只谈点滴感受即可,如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也不必硬性“挤压”)

五 学习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学习这两段课文,首先要解读。“解读”,即在读书的基础上,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原义,从而全面解释出来。

第一段:

作者用一句话交代了鉴赏对象和要点,概括了全篇的写作宗旨(即,谈写作本文的目的)

1 “谈一谈白居易„„情调的道理,”有两层意思:(1)展示自己认识“道理”的根据(即,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因此,分析“四首词”的内容与特点必是课文的主体;(2)通过鉴赏“四首词”,阐释、概括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涉及的艺术原理(即“道理”)。

2 “趁便也谈一谈诗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练。”这句话从语言运用的精练的角度道破了文学鉴赏的真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对语言艺术的赏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此处不必过多讲道理,只要分清“语言的精练——语言运用的精练——语言的艺术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即可)

第二段:

作者分析白词的第一首《忆江南》。

这一段从字面上看,作者先是扼要讲述创作背景(“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做了三年多的刺史„„《忆江南》大概也是这时期做的。”);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在北方回忆江南„„因为夏洪还没有到来”);趁便点评语言特点(“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活现在眼前了”)。

此处可提出“情景交融”的问题,因为此种现象在诗词中最为明显,这首词的“情景”中反映了作的情趣。可以如下一段话作为此自然段的小结。

白居易以绚丽的色彩描绘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成为千古佳句,固然与诗人的文字功力分不开,更与他独钟江南的情结有关——他曾在那春意最浓的地方有过得以自慰的政绩。当诗人离开江南身居风沙弥漫的北国时,他重温江南春色,回顾当年作为,自是人之常情,旧时景、往日情使香山居士亦不平静了——他要浓墨重彩绘江南,他要引吭高歌忆江南。于是,“江花”“江水”亮丽千年不褪色,“能不忆江南”咏叹千年有回声。

六 课后思考题(作业)

1 背诵四首词

2 在反复熟读已学过课文的基础上,谈谈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

3 从第二段中选出三句你认为能代表朱光潜先生观点的话。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第一教时内容,检查作业,(师生共同回答上节课后思考题)。学习3—7段课文,归纳总结全课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检查上节课作业

1 本课是“谈白、辛的四首词”,这四首词均系典范之作,每个同学首先应熟读成诵。现在检查一下背诵情况。(只要四个学生每人背诵一首,根据背诵情况,稍加评议即可)

2 检查“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

答案:作者首先从白词的语言精练谈起,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全词的精华,简洁明了,有着无穷的意趣。从中能看出生命的流动和春天的灿烂。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白居易在写作时选取了典型情节、即选取了江花、江水这两个意蕴丰富的意象(情节),恰当而又准确地渲染了江南明丽的春天,同时又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引人遐思。

3 典型例句:

“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简练不等于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它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

二、学习解读课3—7段

第三段:

作者分析了白居易的另一首《忆江南》

前一首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为全首的精华,这一首也有两句表现了两个情节,即:“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联系复习旧课中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再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丰富的意象的作用)第一首中的两句突出的“景”,这一首两句中一个“寻”一个“看”是忆其当年的活动,突出的是一个“动”字!由此引申开去,说明白居易忆江南的原因除了那里的湖山秀美,还在于他在那里干出了不菲的政绩。而其政绩不菲恰与“寻桂子”“看潮头”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样的“情幽”与“闲适”之举是建立在作为一州之长的刺史的政清事简的基础上的,他并非腐败无能不理政事。

作者评析第一首词时为了突出渲染江南的春光明媚,运用了南方、北方景象的对照方法。在评析第二首时,则是通过反复的引用来比照其相似之处,从中阐释出深尽含义。如引白居易另两首相关的诗和他人关于桂树落子传说的记载,都是为了分析白居易的心情,也都暗示了他的政清事简。而引李颀的名句则是为了类此说明,白居易政清事简,悠然自得,充满了山林之乐。可见对两首词的评析,朱先生所用“模式”大体相似,方法又各有不同。(此处可强导学生进行比较)

第四段:

此段开始之前与第三段之间有一空行,这一空行是否是把全文分成两大部分的标志:(不是。只是表示前后是评析两个不同诗人的分界)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开始评析辛弃疾的两首词,继续论证开头第段中提出的中心论点。

第四段作者评析了辛词《鹧鸪天》,侧重论证了典型情节和气氛、情调的关系。分析此段必先注意作者评析时如何抓住“情景交融”这一特点进入这首词的。朱先生先肯定这首词上阕的“景”(即早春农事),然后分析下阕参进人的情调,人的活动,并强调了“诗才显得有生气”,这事实上是说在写景中逐渐透出了“情调”,而这情调的透出,就在写景的继续中显现出来。这就是情景交融在一起了。作者在这首词的分析中显现出敏锐的目光。

除此之外,作者在这段中还特别提到了“知人论事”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辛弃疾这个人在当时社会条件的所思所为。然后再扣住这些论其词作的思想感情,尽显其情节和情调的贴切、融洽。

提问:此段中作者引《摸鱼儿》、《祝英台近》两首词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回答)

第五段:

让学生分析语言的精练之处,体味作者是如何把全段的重点放在词作语言所传达的意境上。问题如下:

1 “明月别枝惊鹊”的“别”字,朱先生的分析与别人的不同,大多数专家以为:“别枝为别一枝,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让学生辨别、分析一下。

2 为什么说“明月别枝惊鹊”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

3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为什么倒装了更好。

最后教师归纳。

第五段:

这一段重点说明词作语言的精练之处。明示词作语言也可传达深远意境。(此段不做细分析,留给学生运用前几段所学知识,自己加以分析)

第六段:

作者归纳总结了全文论述的中心。通过情景交融——艺术形象——情节——典型性,肯定了选择典型情节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语言精练的标准是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照应了开头)

第七段:

旁及了与语言的精练相关的诗词的语言还要有丰富的音乐性的问题,提示人们鉴赏诗词音乐性也很重要。

三、总结:

1 本文论述中心:通过四首词的评析,论述了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节的道理;论述了语言精练对诗词的重要性。

2 本文在写作上,作者依照从字面上遵循了,先扼要讲述创作背景,再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并点评其语言特色,这样一个过程进行论述:从实质上,作者紧抓住“知人论世”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阅读与分析活动。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应该弄清“知人论世”与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并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四、作业

1 课堂练习(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行)回答课后思考和练习题,

一、

二、三。

2 每一学生选取一首古代诗词,简评一下典型情节和语言精练方面的特点。(二百字左右即可)

推荐第3篇:中国历史上最有气魄的四首词

中国历史上最有气魄的四首词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赏析】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被公认为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诗词作品。这一点,与作者在政治上的巨大成就无关。本词尽显作者前无古人的巨大胸怀与气魄,具有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任谁读了都会不自觉地生出臣服之意来。

在这首词中,毛泽东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优美的江山常引来各种政治力量的争夺,其中不乏成功者。但他们还称不上“风流人物”。真正的风流人物,他不应该仅仅懂得争夺江山,而更应懂得如何去建设江山,使之更加美丽富饶!

愿为江山添砖加瓦、增添秀色的伟大胸怀,正是本词冠绝古今的焦点所在。但非常可惜的是,国内相当一部分文学研究者并未将这种意味阐发出来,而别眼于对“文采”——文学成就、文化贡献的叙说。这是一种遗憾。

其实,本词“争夺江山、增之娇色”的主旨并不难理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与“江山”相关的三个关键词是娇、英雄与折腰,英雄者莫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古代帝王,折腰便是争夺。而争夺江山与文学成就、文化贡献无关,那么“惜”从何来?这样,我们就只有一个解释: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并未使江山增色!

词中“封”含有封冻、固化、主宰之韵味,则上阕有“美丽风光是冰雪妆扮出来的”之意。银、蜡,指白色。原,意为大地。原驰蜡象,直译为“大地上奔跑着白色的大象”。欲,意为几乎、快要,如“路上行人欲断魂”。“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后置定语,修饰山、原,意为“能跟老天比高的”。须,意为只有;妖娆,意为美丽撩人;整句直译是“只有等到晴天,阳光洒落在为雪所覆盖的大地上,你才能发现更加美丽的景象。”

下阕中,竞,意为竞争。“折腰”是动词,意为崇拜,可引申为“因崇拜而生的行动”——赞美、争夺、建设等。惜,意为可惜、有不足之处。文采、风骚,表面义为与“武力”争夺同一层面的文化贡献,实际义为与武力“争夺”同一层面的建设。俱,意为都。往,意为过去了。“风流人物”,直译为成功人士,此处指懂得如何建设江山的政治力量(作者注:“风流人物”,指人民群众)。 本词作于1936年2月,即红军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初发表于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新民报晚刊》和《大公报》上。重庆谈判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执政问题。于是,当这首笑傲史上明君大帝、叙说共产党人以建设江山为己任并能建设好江山、显示出强大信心的千古名词发表以后,即获好评如潮,重庆上下轰动不已,大江南北争相传诵,一时间,竟造就一派洛阳纸贵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在白区社会各界人士心中分量骤然提升。这令蒋委员长大为愤怒,调动了几十个御用文人作词“围攻”。可惜他的那些御用文人们,修养上过分着眼于个人得失,缺少为江山增添秀色的胸怀情操,文字里只够吟些春花秋月,于是这场“围攻”也就只能草草地落败收场了。

本词有三大亮点。一是为江山增添秀色的胸怀情操,上面说过不再赘述。

二是笑傲王侯的气魄与乐观主义精神。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但都有其不足处。秦始皇统一中国,改制设郡、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作出巨大的历史贡献,但建设阿房宫、横征暴敛,此其不足。汉武帝励精图治,抗击蒙古外敌,树立强汉声威,功劳巨大,但也因此激化了社会矛盾,以至后来有八王之乱,此其不足。唐太宗杀弟逼父而登基,宋太祖未能改变彻底中国的分裂局面,成吉思汗更是只有暴力征服而无建设江山的举动,这些都是他们的局限所在。本词通过对这些明君大帝的“惜”,很好地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巨大气魄与乐观主义精神,为世人传诵。

三是驾驭文字的能力。《沁园春》是最具挑战的词牌,其格律中有排律要求,如这首词中“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与“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对仗,“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与“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对仗。韵律与对仗句式,凸显了作者强大的文字驾驭能力,也凸显了其自豪感与乐观主义精神。

愿为江山添砖加瓦增添秀色的伟大胸怀、笑傲王侯的气魄、史上最强的乐观精神,以及超强的驾驭文字能力,共同凝就了这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赏析】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月五日,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

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这首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诗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满江红 岳 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题中的赤壁,是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山崖。“怀古”,是古人写诗词常常采用的一个题目。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咏历史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首词就是苏轼游览黄州赤壁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有所感触而写。其实,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吴三国争雄,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另一个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这里词人借怀古以抒怀抱,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

怀古的重要一环,是怎样把今和古联系起来。苏轼望着波祷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古以来那些才华出众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源源而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了一样。于是,他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大江即长江。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声韵的要求外,也显得更有气魄。“千古”,指久远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战争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旧的。“垒[lěi]”, 指营盘。“人道是”,据说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纶[guān]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樯[qiáng]”,帆船上的桅杆。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神态。“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再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寥寥几笔,显示了作者艺术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对比之下,四十七岁的苏轼深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象他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华发)吧!自嘲之余,一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推荐第4篇:诗四首

《诗四首》教学设计

竹条二中张敏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 喜爱。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教 2.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 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 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②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③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 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④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⑤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⑥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⑦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⑧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推荐第5篇:古诗词四首

15.《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这四首古代诗歌。 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四首古代诗歌。2.感悟古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 【课时】 2课时 【预习导引】 1.朗读这四首诗。 2.就诗歌不理解之处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朗读时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析。

二、学习《观沧海》

1.朗读《观沧海》,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集》。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

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关于汉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描写由此拓展开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在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人眼帘的是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天萧瑟,洪波涌起。

虽然已到秋天萧瑟、草木零落的季节,但岛上依然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诗人面对萧瑟的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美,波涛汹涌,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写出大海的气势和威力。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5.小结:这首诗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6.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朗读《次北固山下》。 2.作家作品简介。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开元初,为荥阳主簿。五年至九年,参与编撰《群书四部录》。官至洛阳尉。《全唐诗》存其诗十首。

这首五言律诗最早见于《国秀集》。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

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3.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客路”点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写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4.小结:这首诗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给人以积极、乐观、奋发的艺术享受。 5.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这四首古代诗歌。 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四首古代诗歌。2.感悟古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赏析了前两首诗歌,这节课我们继续赏析后两首诗歌。

二、学习《钱塘湖春行》

1.朗读《钱塘湖春行》,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贞元十六元(88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 3.赏析:

诗人以“春行”二字作为贯串全诗的主线,由点到面又由面到点地逐层展开描写。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句直述“春行”的出发地,是在杭州西湖的登揽胜地“孤山寺”之北,“贾亭”之西,既点明了具体环境,又为展开湖上春光的描写作好了铺垫。次句大笔勾勒出湖上早春水涨云

低的混茫景色,令人透过西湖水面刚与岸平以及天上和湖上波澜连成一片的画面,已经感受到春意的氛围。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作者描写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细腻而生动,流露出诗人一路行来的新鲜感受和喜悦心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花草。随着“乱花„‘浅草”一联镜头的转换,诗人已由“贾亭西”来到了“湖东”,写法也由点的展开变为面的收缩。唐人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小结: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诗人从大处落笔,颔联写莺燕,颈联写花草,尾联直抒胸臆,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5.背诵。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朗读。 2.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音”。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天净沙:散曲曲调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

散曲分小令与套数两种。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又叫“散套”、“套曲”,是由同一宫调的

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一套至少两支曲子,多的可达三四十曲,没有定数限制,但必须是同一宫调,而且要一韵到底。在结尾的地方,一般有“尾声”,以表示首尾的完整和音乐的终结。散曲的长短句形式较词更为灵活自由,最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最长的可有二三十字为一句的。句中可以衬字,使唱词生动、通俗、口语化。 3.赏析。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用名词构成一幅凄切恸人的图画。“枯”、“老”、“昏”、“古”、“西”、“瘦”等词语的色彩情调都贴切地衬托出天涯游子的思绪。后两行才点明在夕阳西下环境中的游子,显得何等孤凄悲凉。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缤纷;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见他的乡愁是何等的浓重。

4.小结:小令由昏鸦的归栖,引出古道上慢步行进的瘦马,最后才点出这一切是断肠人在天涯的秋思。总共二十八字,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表现得十分深刻,显示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及精巧的艺术构思。 5.背诵。

四、课外作业: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教学反思】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推荐第6篇:绝句四首

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1,一行白鹭2上青天。

窗含西岭3千秋雪,门泊东吴4万里船。

这首诗是杜甫广德二年(764)春初回草堂时写的,是杜诗写景的佳作。四句诗一句一景,两两对杖,写法非常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雕琢,十分自然流畅。此诗犹如一幅绚丽生动的彩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江水、雪山,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其空间感和时间感运用巧妙,使人觉得既在眼前,又及万里;既是瞬间观感又通连古今甚至未来;既是写实又富于想象。短短四句小诗,把读者由眼前景观引向广远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引入对历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杜臆》:\"此四诗盖作于入居草堂之后,拟客居以此终老,而自叙赙玷如此。其三是自适语。\"《唐宋诗醇》:\"虽非正格,自是绝唱。\"

戏贈杜甫

在饭颗山遇到杜甫 看上去杜甫像个农夫

为什么离别后再相见还是那么瘦 总是为了苦作诗而瘦了

1、梁宋:就是以两汉时期梁国为主的地区。知道是个地名就行了。同游梁宋就是一起在那个地方游玩。

2、畋 音tián ,就是打猎。

3、秋间:秋天。

4、饭颗山头:就是现在山东兖州的甑山。所谓饭颗山,应是李白取笑杜甫的话,两人在一块午餐,李白要喝酒,杜甫急着吃饭,大约是杜甫盛了很大一碗饭,李白就把甑山戏称为“饭颗山”了。

5.卓:单独就不好解了,在这里有高和竖立的意思。日卓午就是日当午。 6.借问别来太瘦生:借问是敬辞,用于向别人询问事情,相当于请问。别来:离别以来。太:过于。瘦生:瘦弱的样子。 ******本人试着翻译一下--- 戏赠杜甫

在饭颗山头遇见了杜甫,

正午时分他头戴斗笠像个农夫。

请问相别以来大肚皮*的你怎么瘦成这样? 想必是一直以来作诗太辛苦。

*大肚皮:是我从诗里悟来的,因为是“戏赠”,李白笑话杜甫饭量大。

推荐第7篇:古诗四首

课题《春望》《泊秦淮》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春望》《泊秦淮》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读: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语感。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春望》《泊秦淮》这两首诗。

朗读时需要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读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二)译:结合书后注解,读懂诗文意思,用散文描述画面或情感

(三)析:了解背景,了解作家处境.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四)赏:名句欣赏;艺术手法欣赏

相关链接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很广阔的诗人。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知识预习

1.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选出最喜欢的诗熟读成诵。 2.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1)《春望》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2)《泊秦淮》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课堂探究

(一)学习《春望》

1.分析“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诗中所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这两句写春望所见,其中“破 ”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深 ”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2.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5.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 6.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二)学习《泊秦淮》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烟笼寒水月笼沙”如何理解?

(1)特点是迷蒙(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用了互文修辞。(相似的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意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河水和沙滩。

2.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字,好在什么地方? 笼,即笼罩的意思。它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月下河边的朦胧景色,又与诗的下两句描写麻木了的人心相照应。

3.说说你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理解。

“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是南唐荒淫误国的陈后主作的歌曲。“犹唱”意义深远,它把读者的思绪由历史而带到眼前的现实,再由现实而推想到将来,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上句诗的意思是说,如今,正当晚唐内忧外患严重、民不聊生之际,那班官僚贵族们却还叫歌女们唱这种亡国的曲调。

4.《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从表面看,是指责秦淮河边酒楼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因为她们居然在高唱那首不祥的《后庭花》;其实是指责那些端着酒杯眯着醉眼津津有味地欣赏歌曲的人,即达官贵人之流,亦即他们的所代表的统治阶层“不知亡国恨”。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巩固训练 当堂练习

(一)选择。

1.对这首诗的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城春草木深”是说国家虽残破,但山河之美依然存在。暮春时节的京城依然草木葱绿,生机盎然。花草的鲜艳与社会的破败形成对比。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周围的环境事物与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了。

C.“烽火”原指古代边境上遇到敌情而升起的作为警报的烟火。这里喻“战争”。 D.“家书抵万金”中极言战时收到家书之不易,而并非家书价值抵万金。 2.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题“春望”,意为春天磴高远望而有所感。

B.诗的前四句即景生情,抒写忧国情怀,战争已将一切美好的东西破坏掉了,剩下的只是山河依旧。

C.后四句抒写作者的思亲愁怀,用家书的不易得到、更短的白发几乎不能用簪子插了进一步突出主题,表达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D.这首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炼,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3.选出对《泊秦淮》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个“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年幼无知,又抒发了自己的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中的精品。

4.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烟笼寒水月笼沙”,第一句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和水边夜色,渲染了一种迷蒙冷寂的气氛。

B.“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点出时间、地点以及人物,与前句的冷寂气氛形成对比。

C.“商女不知亡国恨”是一种曲笔,暗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听唱的封建贵族、官僚。

D.“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犹唱”二字,微妙而又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5.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描绘的是社会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地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填空。

1.《春望》中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 。作者思念家乡(表达诗人思念离散亲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 。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写景中蕴含凄清暗淡,为《泊秦淮》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______________;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点明主旨)的句子:

;杜牧的《泊秦淮》: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烟笼寒水月笼沙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课后作业 用散文的语言改写《泊秦淮》。 反思总结

格言警句: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课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这两首诗。 朗读时需要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读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 相关链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背景。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农村的诗人陆游,已是68岁的老人了。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释题。

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过零丁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知识预习

1.按拼音填空:

他隶属于北京卫_________(shù)部队某部。

著名的“_________(wù xū)变法”发生在1898年,又叫“百日维新”。

朱德总司令(róng)_______马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夜色__________(lán shān)邈远的天空闪着几颗小星星,一切都是那么的静。

只要你时刻有“______(wèi)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我们的社会里,你一定能有所作(wéi)________。 (戍 戊戌 戎 阑珊 为 为)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大作:作,兴起;大作,大起,指风雨来势凶猛。 (2)僵卧:躺着不动。描绘出年老体弱、多病的诗人形象。

(3)不自哀:哀,为动用法,“为„„而感到悲哀”。自,自己的处境,宾语前置。

(4)尚思:还想着。

(5)夜阑:阑,尽、晚;夜阑,夜深。

(6)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7)丹心:赤诚的心。

(8)干戈:泛指兵器。大动~~。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1.僵直地躺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防。深夜睡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声。梦中又来到铁骑飞跃冰河的战场。 2.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做官开始,以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课堂探究

(一)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诗题中的“风雨大作”与诗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你能体会出作者的构思之妙吗?

明确:作者曾在战场搏杀过,所以在他听来,风雨声跟马蹄声相似,于是巧妙地借风雨声把现实和“铁马冰河”的梦境联系起来,抒发了报国壮志。 2.想想陆游当时的处境怎样,在这样的处境中想到了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 明确:他当时年老多病,已“僵卧”在“孤村”,但还要想到为国出力。这种不顾年迈,还想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3.前两句一个“僵卧”、一个“孤村”和一个“思”字写邮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生活处境,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声? 明确: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4.“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即是写实,又有所指,请说说你对这一诗句的理解。 明确:“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车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5.诗人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作者联系起来的? 明确:“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二者之间本来并无必然的联系,但因为实现祖国统一是陆游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所以一场突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那窗外呼啸的风声,劈啪的雨声,在他听来就好像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若不是作者曾在战场搏杀过,若浊作者怀有强烈的爱国热忱,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诗句的。

6.这首诗刻画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这首诗是怎样刻画这个形象的? 明确:诗人是一位年迈古稀、僵卧在床但仍满怀雄心要收复北方失地的英雄形象。直接描写僵卧在床听风雨的形象,主要用形象的语言描写心理活动,表现其雄心壮志。

7.诗人产生“铁马冰河”这一梦境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为作者“尚思为国戍轮台”,又因为“风吹雨”的和战场上的声音有相似之处,所以作者会产生“铁马冰河”的的梦境。 8.明确诗歌的主旨。 明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诗人夜卧听雨的叙写,抒发了诗人渴望戍边守疆、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9.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

参考示例:父亲,儿子我要告诉您,我们国家的军队已经收复中原,你老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

10.陆游的《示儿》诗也与这首诗一样,表达了爱国热忱,请默写出他渴望祖国统

一、死而不已的诗句。再联系这首诗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跟这首诗一样,反映他虽年老力衰,仍想着要收复中原。直到去世前,他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二)学习《过零丁洋》

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明确: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2.作者用“风飘絮”和“雨打萍”分别比喻什么?为什么要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说?

明确:“风飘絮”比喻“山河破碎”,“雨打萍”比喻“身世浮沉”。分别比喻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说是说明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3.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4.“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是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你对这两句诗的工整、巧妙有什么体会? 明确:这是一幅绝对,作者借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诉说“惶恐”的心情和“零丁”(孤苦伶仃)的感觉。 6.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明确: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说,个人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令人肃然起敬。再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建功立业。(表现了作者生前无愧,死后无憾,光明磊落,浩气长存的伟大的民族气节;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忠心为国的一片丹心。)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体现了怎样的情操和生死观?为什么时候它能激励千千万万爱国者?

明确:联系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以及他宁死不屈的情况看,这两句诗就是他自身的写照;而这道理又说出了千千万万爱国志士的共同的心声,因此特别能激励人。 巩固训练 当堂练习

(一)选择

1.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诗的

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

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2.选出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这首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是写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后两句是写诗人的梦景。 B.诗的“诗眼”是“思”,诗人日夜思念着抗击敌人、收复失地,所以他并“不自哀”。

C.“僵卧孤村”的老翁连做梦也在“骑铁马、跨冰河”,可见其爱国之情是何等强烈。

D.“风吹雨”既写了眼前的现实生活,也象征南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的处境和命运。

3.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诗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二)填空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在“ ______________”两句中,作者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老诗人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

(僵卧孤标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过零丁洋》表现诗人的英雄气概与舍生取义的生命观的诗句: ______________ 。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诗中第二联,运用_______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______________,以“雨打萍”比喻_______。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_______。 (比喻 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儒家经典) 课后作业 将这二首诗熟读成诵;收集其他爱国诗篇朗诵给同学、老师和家长听。 反思总结

格言警句: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推荐第8篇:诗四首

30.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诵这四首诗,要求能够正确背诵、默写。

2、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充分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 教学过程:

(一)《归田园居》 (1)陶渊明及其《桃花源》 (2)熟读《归田园居》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①种豆的地点以及劳动成果 ②劳作的辛苦与执著 ③自己的田园之乐

(3)学生发挥想象 本文描写了什么场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表面上写劳作之乐,实际上“愿”有它的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4)联想:鄙弃官场生活的诗文语句联想。 A、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鱼不须归。 B、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C、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诗歌特点:平淡自然,不见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了陶渊明的艺术特点。

(二)《使至塞上》A、背景:开元25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疆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B、诗歌内容: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所感: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比喻诗人觉得自己就象“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 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所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诗人的传神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所遇: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将官在燕然前线,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是诗歌却在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第二课时《渡荆门送别》与《游山西村》教学过程:

(一)《渡荆门送别》(从表达方式入手) (1)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诗歌中的表现:首联:叙述,交代起因。叙事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绘景物的变化。写景颈联:通过两幅画来形容江上的美景。写景 末联:发出深沉的乡情之叹。抒情全诗运用古诗深沉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 2)学生赏析本诗 以“我最喜欢„„„„这一句诗”为句式说话。

(二)教学《游山西村》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似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常常蕴涵着希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衣着简朴,吹萧击鼓,结队而行,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动力。

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造句。 与《归田园居》进行比较:《归田园居》流露了归隐田园的遁世思路,《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村纯朴风俗的留恋。

推荐第9篇:边塞诗四首

万丰二中

八年级上册

语文导学案

组别

设计人张秀兰

参与人

授课时间

授课人 课题

《边塞诗歌四首》

课型

学生姓名

班级 导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阅读,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比较阅读,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流程: 【预习导学】:

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作品

(1)王之涣(688-742),字(

),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

(2)王昌龄,边塞诗人,字(

),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3)王维(701-761),字(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人,少有才名。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岑参,唐代(

)诗派的著名诗人。晚年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他的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2检查预习:(1)解释下列词语: 万仞:

仞,

.羌笛: .何须:

.杨柳:

.度:

(2)给下列生字注音:控(

) 裘(

衾(

置(

掣(

瀚(

)阑 (

琵琶(

)羌(

)

凝(

【学习研讨】

1、《凉州词》这首诗表现了什么?

2、请在《凉州词》中选你喜欢的一句诗句进行简要赏析

3、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是?能说出代表作吗?

4、前两首诗在写景与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这两首诗,我们能体会到唐边塞诗有什么特点?

5、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诗中的哪些语句侧重于咏雪?哪些语句侧重于写送别?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课堂打标】 .1、《凉州词》《从军行》和《使至塞上》三首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品,比较这三首边塞诗在写作内容、表达情感、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之处?

2、诗人岑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别具特色的雪中送别图,表达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留恋和惆怅之情。请回忆一下,你还学过哪些送别诗?用心体会一下,这些抒写离情别绪的诗句传达的“别情”有何不同?

5主题归纳:

【作业布置】

1.默写这四首诗歌。

2.积累写离愁别绪的诗句。

【课后反思】:

等级

批号:

批语

更正:

批号:

等级:

批语:

更正:

推荐第10篇:边塞诗四首

边塞诗四首

主备人:盛彩萍

三备人:宋文娟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背诵、默写诗歌,了解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边塞诗的方法,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感受诗人笔下对战争的不同理解的同时,了解诗歌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诗歌的不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品味诗歌的写景的艺术特色,并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3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学习《凉州词》、《从军行》、《使之塞上》

一、导入: 1.边塞诗联读 2.边塞诗介绍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学习古诗方法: 解试题

知作者 读诗文

懂诗意 悟诗情

想诗境

四、学生小组交流、展示

五、教师总结: 主旨探究 1.《凉州词》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1

2.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3.《使至塞上》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名句赏析: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

2

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写作特点:

1.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掌握这跨度就不难体会作品的情思。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2.《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3.《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

3

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六、背读

第二学时

学习要点: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复习导入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4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字音:裘

掣 3.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5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 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

要求: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

6

1.

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

要对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

2.思考、讨论: 第

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 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

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B.为什么说“忽如”二字写得甚妙?

〖明确〗一个“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奇特,也表现了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

C.试描绘一下“千„„开”的壮美意境。 〖明确〗“千树万树”用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③

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

“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写雪景主要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则着墨于感觉。“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7

“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七、八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互文(如《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

九、十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 〖明确〗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

“愁云„„凝”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云之愁,拟人的手法,极写云的昏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 ⑥十

一、十二句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胡琴„„笛”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

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⑦“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严寒的奇异风光。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

⑧十

三、十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作者,你会

8

有哪些想法?)

〖明确〗依依不舍,为归客的艰难旅程担忧。

⑨十

五、十六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

〖明确〗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也许还有些失落、孤寂)

【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指导朗读

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 5-8句,情调应哀怨低沉;

9-14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 15-18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

五、尝试当堂背诵全诗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1.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

写作特色

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七、比较迁移

9

要求: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阅读两首诗词,提高鉴赏品评诗歌的能力。

1.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明确〗

《白雪歌》主要描绘的是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严寒景象和饯别、送别时令人惆怅的惨淡景象;

《沁园春》描写的则是境界壮阔、生机勃勃的北国雪景和想象中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绚丽景象。

《白雪歌》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沁园春》则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

岑参主动到边塞从军,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长期艰难的戍边生活,在与朋友惜别时,不禁流露出无限惆怅之情;

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现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2.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明确〗①表现手法不同:

《白雪歌》所写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

《沁园春》则始终从大处描绘,意境更为恢宏。

②表达方式不同:

《白雪歌》在写景和叙事中都隐含着深厚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沁园春》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写景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

八、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九、布置作业:进行写赏析文字的训练:就“风„„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10

第11篇:李白诗四首

李白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 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对其内涵。

4.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教学重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导入新课。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

四、

五、

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1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1.读书时期[25岁以前] 通读百家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 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 酒隐安陆 十年活动 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42──45] 应昭入京 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 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 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 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55──62] 避居庐山 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 病卒当涂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 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 (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入梦缘由(梦前) 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游梦历程(梦中) 迷离恍忽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梦醒嗟叹(梦后) 惆怅感怀 思路:不满现实 → 梦游 → 反抗现实 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第二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导入新课。

二、文本研习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 傍晚→离奇险怪 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3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反映了诗人惊醒后面对着现实的无限哀痛。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表现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消极面。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与当时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

最后一句——是“诗眼”,“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主题: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4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 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第三课时:赏析《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一、导入

《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描写美好境界不时穿插着对险境的描写,也许告诉了我们这样一 个道理:美景与险象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赢洲确实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神仙境界,可是它却也是险象环生之所在,要不然,豪气冲天的李白为什么要“哭”。请大家读《哭晁卿衡》。

二、赏析《哭晁卿衡》,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哭晁卿衡》基本解读(重点:比喻、情景交融)

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主旨)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

5 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一)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二)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1.请问四句诗,哪句诗给你留下的画面最为清晰?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2.第一句画面清晰吗?(明确:不清晰,这句采用了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 3.第二句,画面如何?(明确:清晰。如果要拍摄的话,需要乘直升机,获得一个俯视的图景:远征的船只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树叶,只有那片白帆让人发现船只只是在烟涛微茫的蓬莱仙岛一带缓缓绕行。)

4.第

三、四句写了哪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第三句写的景物是“明月”、“碧海”,但这又是借景抒情。用“明月”喻指晁卿,用“沉碧海”喻指其不幸遇难;既含有对朋友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又有为痛失朋友的伤感之情,甚至我们还能从诗人选用“碧海”为喻体,似乎还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意味:朋友海上遇难自然是令人伤心不已的事,但这碧波荡漾的大海能成为这位品行高洁者的最后归宿,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啊。第四句,写的景物是“白云”,通过拟人,让这没有生命的天色也有了人的“愁色”,移内心难言之情于眼前所见之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与“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一样,充分地抒发了因朋友亡故而极其悲伤的感情。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作所写的景物一定要与表达情思有相似或相关的联系,能够激发人的联想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人“触景生情”,使作品具有“欣赏”(“欣”是怡悦,“赏”,按照周汝昌先生的解释,就是“交流”的意思)的价值。

小结:诗忌浅而显。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李白的诗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在这首短诗中,我们也能体味到他所特有的风格。虽是悼诗,却是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自然而又潇洒。

李白与晁衡的友谊,不仅是盛唐文坛的佳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的美好一页。

(三)过渡性归纳评析:“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品德高洁的晁卿在海上遇难了,我为之伤心不已。但是如果就如此直白地说,那就不叫诗,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给我们心灵巨大的冲击力。好的诗句就应该这样震撼人的心灵,请大家读《丁都护歌》感受一下,看看哪句诗给你的冲击力最大。

三、赏析《丁都护歌》,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丁都护歌》基本解读(重点:白描、细节)

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

6 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一)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二)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1.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你用一句话描述。(明确: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的纤夫,拖着载满各种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犷的号子,挪动着沉重的脚步逆水而上。)

2.这首诗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读一遍就不会忘记的)是哪句?(明确:给我印象最深让我过目不忘的诗句是“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3.这两句诗是否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联系课后练习四,讲析夸张特点和作用。 极尽夸张之能事,表达效果可以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天”“金”两句,极言其“高”“贵”,于是就与要表达对象“天姥”“不食之人”形成反衬对比关系,进而突出要表达对象的特征。另一方还可强化诗作主人公的感情;“白”“飞”两句就是这样,“白”极言“愁绪”之长,“飞”句在如此豪壮的描写中,不但表现出诗人雄壮的气魄,而且还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无限的热爱。

(三)过渡性归纳评析:这种不可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又说得如此的恰到好处,便是形成了李白诗歌一个风格,称之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一语言风格,在《越女词其五(其三)》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下面我们来读这首首。

四、赏析《越女词》,展示一般解读的文字: 越女词五首 ( 其三 )(重点:神态描写)

写作背景简介:《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 ? 月就云中堕。”

基本解读: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 “棹”、“入”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鉴赏要点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一)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二)意读,联系课后练习三,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显著的特色。请从本课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写来,就如 “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默写《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附:教学反思:

第12篇:诗四首

30、诗四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一、导入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 ,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

四、读齐背诵 板书设计

归田园居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使至塞上》 王维

一、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维(公元70l~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l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映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官,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人称“诗佛”。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又妙解音律,所以苏式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三、研读赏析,思考问题:

1.品读全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这是第一联,“单车”,写其轻车简从,言慰问使团规模不大。“问”,慰问。“边”指边塞。“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本为秦汉时官名,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这里指代使臣,是王维自指。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居延是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两句十个字,意思只是说使者要到边塞上去,已经行过居延,进入胡地。“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是颔联,是说使者过了居延,就像滚滚尘沙一样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在地上飞卷的尘沙,现在江南人还把随风卷地而来的尘土叫作“蓬尘”。

这两句诗包含着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象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这两句诗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

颈联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抓到了西北高原的特色。“孤烟直”“落日圆”,表示天气晴好,无风无云,也是沙漠上的气候特征。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这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它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结尾一联“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说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一问,才知道都护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前线作战呢。“萧关”,地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在前线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都护”,官名,边疆都护府的长官,此指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这里借作前线的代称,并非实指,暗示唐军作战得胜。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既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2.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欲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基的居延。天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隐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侯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尚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有回味的余地。

3.本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诗?为什么? 明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得最精彩。因为这两句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直”字,使景物——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4.译诗参考: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

5.教师总结引申。

明确:王维善于以诗人的敏感,摄取契合主观感情和意趣的景物;以画家的眼光,运用虚实相间的笔法、明暗浓淡互衬的色彩,经营构图;以音乐家的听觉,捕捉大自然的声响,将它们有机地组合成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成为情景交融的有声画(“诗中有画”)。《使至塞上》正体现了这些特点。

四、齐读背诵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 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节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思考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C.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C.——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三、研读赏析,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讨论明确: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四、〖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

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五、齐读背诵

六、比较《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的异同

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首联: 远渡的地点 此行的目的 颌联: 写景(远) 颈联: 写景(近) 尾联: 抒情(思乡)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一、导入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本诗写于北宋灭亡之后,诗人南逃,登岳阳楼抒发国难家愁之恨。

二、整体感知,诵读诗文。

三、诗文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

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

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

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

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其中, “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

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 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总结: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四、齐读背诵 板书设计

首联: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引起诗人丰富的想象。

登岳阳楼 颔联:思索、徘徊,融情入景,借景抒怀。 (其一) 颈联: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

尾联: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诗。

第13篇:四首 歌词

听说刘若英

听说你身边 有新面孔 ,听说你不再寂寞, 听说你提起我.我过得不错, 忙碌中还有感动, 尝试爱过几个人, 面对爱也诚实 许多 只能被听说 安排着, 关于你我的 对的或错的, 两个人 曾经相似的,却以为都变了.只能靠听说 各自爱着,不需要证明 当时决定是错的,

想着聊络, 不如心底远远问候.最美丽, 莫过于听说 你还回忆, 其实我也感激, 当我听说你还 相信爱情.听说我巷口 你常经过, 听说你厌倦寂寞, 听说你问候我.听说我身边有 新面孔, 听说你祝福我.小小容祖儿

回忆像个说书的人用充满乡音的口吻 跳过水坑 绕过小村等相遇的缘分 你用泥巴捏一座城说将来要娶我进门 转多少身 过几次门虚掷青春

小小的誓言还不稳小小的泪水还在撑稚嫩的唇 在说离分

我的心里从此住了一个人曾经模样小小的我们 那年你搬小小的板凳为戏入迷我也一路跟 我在找那个故事里的人你是不能缺少的部份 你在树下小小的打盹小小的我傻傻等

回忆像个说书的人用充满乡音的口吻 跳过水坑 绕过小村等相遇的缘分 你用泥巴捏一座城说将来要娶我进门 转多少身 过几次门虚掷青春

小小的感动雨纷纷 小小的别扭惹人疼小小的人还不会吻 我的心里从此住了一个人 曾经模样小小的我们那年你搬小小的板凳为戏入迷我也一路跟我在找那个故事里的人 你是不能缺少的部份你在树下小小的打盹 小小的我傻傻等

我的心里从此住了一个人 曾经模样小小的我们当初学人说爱念剧本 缺牙的你发音却不准我在找那个故事里的人 你是不能缺少的部份 小小的手牵小小的人 守著小小的永恒

崇拜 梁静茹

你的姿态 你的青睐我存在在你的存在你以为爱 就是被爱你挥霍了我的崇拜我活了 我爱了我都不管了心爱到疯了 恨到算了就好了 可能的 可以的

真的可惜了幸福好不容易 怎么你却不敢了呢 我还以为我们能不同于别人我还以为 不可能的 不会不可能

你的姿态 你的青睐我存在在你的存在你以为爱 就是被爱你挥霍了我的崇拜 我活了 我爱了我都不管了 心爱到疯了 恨到算了就好了 可能的 可以的真的可惜了 幸福好不容易 怎么你却不敢了呢 我还以为我们能不同于别人 我还以为 不可能的 不会不可能

你的姿态 你的青睐我存在在你的存在你以为爱 就是被爱你挥霍了我的崇拜 风筝有风海豚有海我存在在我的存在

所以明白 所以离开所以不再 为爱而爱自己存在 在你之外

贞观长歌 张澜澜

谁的梦 向天阙冷月边关狼烟走 牧笛来不见大漠荒原谁的爱 让天下万方奏月金银散 人心聚 还看绿水青山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纵横九万里大爱无言一曲长歌可听见拨动的和弦

谁的梦 为江山盘点冷暖日月歌 天地鼓了断风雨恩怨谁的爱 情未了古今流传乾坤和 百姓乐迎太平人间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纵横九万里大爱无言一曲长歌可听见拨动的和弦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纵横九万里大爱无言一曲长歌可听见 拨动的和弦

第14篇:四首梅花诗

红楼梦记载了四首梅花诗。邢岫煙,李纹,薛宝琴各写了一首。贾宝玉作了“访妙玉乞红梅”一首。这四首诗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且语带双关,隐示了八十回后的故事情节。

一.邢岫烟(用“红”字韵脚)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此时开句便点出梅花不畏严寒的特性,桃杏仍噤伏在冰天雪地间时,红梅冲寒绽开;东风拂过时,花枝招展,笑脸迎人,确是不同凡响的奇花。律诗作者在颔联用了千钧之力破题,技巧之一就是用典。读者若明白典故的来源,更能欣赏颔联雕琢磨练之功。“魂飞庾岭春难辨”用了一地理典。大庾山界于江西,广东二省之间,是五岭之一。山上遍植红梅花。当华北仍处千仞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天,位于南中国的大庾山已有春暖之征,红梅怒放,所以大庾山有“梅岭”的俗称。当诗人吟咏梅花时,不期然魂魄飞到大庾山。眼下一片灿烂的红梅,还错认春天降临,但细想一下,北京仍笼罩在隆冬的苦寒内,于是诗人迷惘了。“春难辨”三字描写梅花冲寒早开,入木三分,非工于律诗,不能有此功力。“霞隔罗浮梦未通”用了一神话典。隋朝赵师雄梦游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县增城郊区),晚上共一美人饮酒交谈,不觉醉倒,醒来时身在红梅树下,方悟到遇上了梅仙。霞是黄昏时红色云彩,用来喻茂盛的梅花。这梅花灿若晚霞,隐蔽了女仙人,虽有梦难通,颔联上句点到梅花的特性,下句囊括了梅花的气势。跟着颈联两句贴写梅花的形象。“绿萼添妆融宝炬”的文词画面臻上选,绿萼是紧在花下面的叶托。宝炬是宝贵的蜡烛。整句的意思是红梅在叶托上开放宛若在绿萼上燃烧着的蜡烛。美极了!比起薛宝琴的“游仙香泛绛河槎”,另创一境界,不遑多让。诗人给梅花创了这诗情画意,似乎未尽其才,接着写下“缟仙扶醉跨残虹”。缟是白色的绢。诗人用缟仙(即身穿白衣的仙子)去代表梅枝上疏落的积雪。因为这些雪是随意地,杂乱无章地附在枝条上,可以说醉不经意,蒙眬酩酊的。虹有七彩,梅枝是以红为主色,所以是“残虹”也。“缟仙扶醉跨残虹”完成了梅的图画。颈联两句创下美丽的梅花形象,深得律诗手法精华。结尾两句给梅花一总评价,是轻描淡写。诗人了解到颔,颈二联,大创新意,极尽奇丽。若尾句写得太累赘,便画蛇添足了。

作者邢岫烟是贾宝玉大伯母邢夫人的侄女,家境寒素,跟随父母上京投靠姑妈,希望能在京城觅得金龟婿,多少有点待价而沽的企图。她虽然贫穷,自幼精通诗书,立身淡泊,随份知足,是一蓬门碧玉的典范。果然不负所望,为薛宝琴的大哥薛蝌娶为妻室,改善了自家经济环境。依曹雪芹的本例,邢岫烟的梅花诗亦暗示她的一生。邢岫烟在穷人队伍的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正是诗的首二句。冲寒笑东风,其喜可知,同侪的桃杏,当然追不上她的大红大紫了。她嫁入薛家后,享受了很短的富豪生活,薛家便遭大变(请参阅薛宝琴梅花诗一文)。庾岭,罗浮山都是中原人士被贬南下所经之地。薛家人口琅珰入狱后,都被流放到岭南不毛之地。似乎此时薛宝琴下嫁给南海一土人赚取些许金钱接济母家。岫烟也随夫南下,见到庾岭景色,冬春难辨。亦可以说她嫁入薛家满以为春天到临,谁料到薛家犯了罪,家产被抄,仍被打回到严寒的冬天。他们到了增城罗浮山地带,薛蝌得病一命鸣呼。赵师雄和梅仙相遇的美梦,永不再出现了。所以“云隔罗浮梦未通”也。“绿萼添妆”即是贫女加衣。“融宝炬”,不祥极了!燃烧着的蜡烛,虽然发射了些光芒,终有油尽灯枯的时候。这荣华只是昙花一现罢了。缟仙是全身缟素着了孝的人,必定家有丧事。“扶醉跨残虹”是在神摇魂溃中处理剩余的家当。邢岫烟幼经忧患,毕竟是强者,不会效贾宝玉,贾惜春兄妹逃禅避世。虽在冰雪侵袭中,仍兀立不倒,发奋图强。 二.李纹(用“梅”字韵脚)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台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作者从另一角度去看红梅花。她首先告人在白梅,红梅间,选择了后者。“逞艳”二字写出红梅的先声夺人,醉眼写出欲开欲闭的眼睛,喻梅花微开时娇丽之姿,是在含苞待放和怒开间一过程,是梅花最惹人怜爱的阶段。颔联两句是作者呕心呖血出来的杰作,给梅枝新辟一形象,大异薛,邢二才女的作品,“冻脸有痕皆是血”是冻红面上斑斑血渍,但这血在冰寒天气中已凝结,像枝条上负着累累花朵。诗的形象取之不尽,有天才诗人顺手拈来,七字砌合了令读者掩卷闭眼默想,沉醉于这极美的境界。接下来诗人想深一层,这累累花朵终变成累累果实。梅子是酸梅汤的主要材料。那时鲜红的梅花换了色泽灰暗的梅子,这是大自然应有的循环,没有什么遗憾,所以“酸心无恨亦成灰”了。写梅花至此,已到高峰;笔势一转,颈联连用二神话典,再深入描画梅花。梅花本是白色,因错服奇药便将色泽变红了,点出白梅红梅实是同类,除了颜色外,花瓣结构都是相同的,下句说本来居于西方王母瑶池边的碧桃,不甘寂寞,偷下凡间,“脱胎换骨”,幻变成红梅。写出梅花具有桃花的鲜红和馥香。作者简直在颈联内作植物学上的比较了。才女之冠林黛玉也精通此意。她的白海棠诗内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二句。律诗变化无穷,并不是随便将七个字拼合草草了事。的确这二典故深入地写出梅花的形态。至此作者意犹未尽,结句是大地上梅花一片嫣红斑烂,那些狂蜂浪蝶还以为春天已到,纷纷出动呢。这便回到邢岫烟的“春难辨”诗意。此诗写梅花可算痛快淋漓。

作者李纹是贾宝玉大嫂李纨的堂妹,也是红楼副十二钗之一。她跟随寡母投奔李纨,居于大观园内的稻香村。红楼梦前八十回未有机会给此才女多加笔墨。除了此诗外,她在芦雪亭即景联句内报效了“阳回斗转杓”一句,反映出她精通天文,可见得她是很博学的。当然此诗也暗示了她的结局。因为原书资料不够,我无从揣测。我要点出“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二句,似乎她曾被人鞭打过,面上留下血痕,虽然心酸泪下,不敢怨恨,但对未来的展望,已是心灰意冷。她的命运也是很惨的,所以入薄命司也。

三.薛宝琴梅花诗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年仅十五岁的薛宝琴,是曹雪芹笔下大观园内众多才女最年轻的。她才思敏捷,诗品超逸,明艳照人,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这首以“花”作韵的梅花诗,开句便入题,写出那疏影横斜,迎春早发,像开岁时的小儿女,穿了新装争妍斗艳般灿烂的梅花。律诗最考功力的是颔,颈二联,不单止平仄,韵脚合格,对仗工整,还要深入诗情画意,让读者慢慢咀嚼,回味无穷。“闲庭曲槛无余雪”已写到春暖雪消,花到浓时花欲谢,晚霞红透天边,以暗示花事将了。奏一曲流水空山,高人雅调也。颔联上句兼隐作者之姓,下句兼括作者之名。颈联用“红袖笛”和“绛河槎”作梅枝的形像,美极了!“幽梦冷随红袖笛”一句除呼应着“流水空山”外,亦道出梦醒西楼,人琴俱杳的寂寞,惆怅。北宋林逋的咏梅绝唱“暗香浮动月黄昏”也被颈联下句说破。槎是木筏,云游的仙子乘此沿着红色的天河而去;空余一缕清香在人间。于是读者产生无限依恋和怀念。颔,颈二联雕工之细,意境之高,令我拍案叫绝!结尾二句形容出春残花落,但仍提醒读者此花是瑶台品种,勿以现时的凋零而轻视之也。八句五十六字写尽梅花的始终,笔力直透纸背,不愧是才女掷地有声之作。

四.贾宝玉(访拢翠庵向妙玉乞红梅)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众才女在芦雪亭作即景联句。贾宝玉居榜尾,社长李纨罚他往栊翠庵折一枝红梅供于室内。庵内住着另一位才女妙玉,是一带发修行的道姑,仪容脱俗,文采斐然,是宝玉极端看重的。妙玉尘缘未了,对这贵介公子,顿生情愫,他们的关系,可说是非常微妙。宝玉虽受此罚,并不引以为苦,因为他时常渴望找机会和妙玉接近。这首诗便直言宝玉的心态。开句说他接受命令时惊喜的情。还未开樽饮一杯酒御风寒和仔细推敲诗句呢,便匆匆走向逢莱仙境了。寻春的“春”在那儿?不就是那“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吗?颌联用了佛教的典故,大士是观音菩萨,她瓶中盛有甘露,可普渡众生。宝玉此来不是求此甘露免灾难,而是向嫦娥(即妙玉)乞取栏杆外的一枝红梅。将妙玉比作嫦娥,仰慕之情,溢于言表。颈联两句用“红雪”和“紫云”喻梅花,颇有新意。将梅花从月中(栊翠庵)迁到世间(芦雪亭),只是下句重复了上句的涵义,笔力弱了,比起邢,李,薛三位才女的梅花诗,大为逊色,红楼梦开卷自白:

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闰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

书中主人翁贾宝玉,就是作者曹雪芹。诗才大逊正十二钗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妙玉诸人。比起副十二钗中的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仍有所未及。此梅花诗就是很好的例子。结尾两句倒写出折梅时的辛苦。“槎枒”骨格嶙峋之意,彼时宝玉冷得双肩耸起。采花时身上沾满了园中的青苔。“衣上犹沾佛院苔”很有诗意,且含着余音未尽。整首诗重点是折梅,梅的形象只用了“红雪”,“紫云”,不能和薛诗的“红袖笛”,“绛河槎”,邢诗的“绿萼融宝炬”,“缟仙跨残虹”,或李诗的“冻脸血痕”,“酸心成灰”等生动的形象相比,作梅花诗竞赛,贾宝玉又落第了。

此诗隐意了宝玉的结局,他的心中人林黛玉患了最后期肺病,青年夭折,早回仙乡。家庭压力逼他和自己志趣不投合的薛宝钗成婚。“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黛玉已成了蓬莱仙境的人。宝钗虽才德兼备,在宝玉眼中只是一可敬而不可亲的高士而已。他舍弃了这大士的瓶中露,而冀望寻春问腊到蓬莱,向这世外仙姝乞取一枝槛外梅。心境何等落寞,情意如此凄凉。颈联两句,正面解去显出此诗的毛病;暗面解去托出结构的工整。“红雪”即红薛。“入世冷挑红雪去”。从世俗眼光来看,贾家为他挑选的夫人是花中之王,“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红牡丹薛宝钗。因人生哲学的基本冲突,在世时夫妇是冷冰冰的。宝钗贫困中病逝。宝玉续娶湘云(请参阅“菊花诗”一文)。结果是“离尘香割紫云来”。史湘云比薛宝钗了解宝玉多矣!是黛玉后宝玉的唯一知已。宝玉抛弃湘云出家,有很大的割爱。宝玉脱离尘世前贫穷潦倒,过了一段很长“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寒冬咽酸虀,雪夜围破毡”的岁月,饿得骨瘦如柴,“槎牖谁惜诗肩瘦”,茫茫人海中有谁对此落难天才寄予同情呢?“衣上犹沾佛院苔”点明他为僧的结局。此诗写了宝玉和三钗的关系,缠绵悱恻,和最后悬崖撒手,感人心脾。

第15篇:古诗词四首

古诗词四首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译文】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在这样苍茫而清澄的夜境里,羌笛的声音如泣如诉,它牵拽出的是将士们对千里之外家乡的绵绵思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译文:海边的尖尖的山峰如同剑锋,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 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愁肠和身子割成千万份, 撒落在峰头上看到故乡?

乡 思 (宋)李觏(gòu)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译文: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思念家乡黯然销魂,羁(jī)旅的愁思缠绕不休。只有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家乡的桥 (郑莹)

家乡的桥是我梦中的桥。

家乡村边有一条河,曲曲弯弯,河中架一弯石桥,弓样的小桥横跨两岸。

每天,不管是鸡鸣晓月,日丽中天,还是月光泻地,小桥都印下串串足迹,洒落串串汗珠。那是乡亲在追求多彩的希望,在兑现美好的遐想。弯弯小桥,不时荡过轻吟低唱,不时露出舒心笑容。

因而,我幼小的心灵,曾将心声献给小桥:你是一弯银色的新月,给人间普照光辉;你是一把闪亮的镰刀,收割着欢笑的花果;你是一根晃悠悠的扁担,挑起了彩色的明天!哦,小桥走进我的梦中。

我在漂泊他乡的岁月,心中总涌动着故乡的河水,梦中总看到弓样的小桥。当我访南疆探北国,眼帘闯进座座雄伟的长桥时,我的梦变得丰满了,增添了赤橙黄绿青蓝紫。

弯弯的小桥,是我梦中的桥吗? 三十多年过去,我戴着满头霜花回到故乡,第一紧要的便是去看望小桥。

啊!小桥呢?小桥躲起来了?河中一道长虹,沿着朝霞熠熠闪光。哦,雄浑的大桥敞开胸怀,汽车的呼啸、摩托的笛音、自行车的叮铃,合奏着交响进行曲;南来的钢筋、花布,北往的柑橙、家禽,绘出交流欢乐图„„

满桥豪笑满桥歌啊!蜕变的桥,传递了家乡进步的消息,透露了家乡富裕的声音。时代的春风,美好的追求,我蓦地记起儿时唱给小桥的歌,哦,明艳艳的太阳照耀了,芳香甜蜜的花果捧来了,五彩斑斓的月拉开了! 我心中涌动的河水,激荡起甜美的浪花。我仰望一碧蓝天,心底轻声呼喊:家乡的桥呀,我梦中的桥!

后院的绿草地 (陈丹燕)

小时候最爱的,是后院一块狭长的绿草地。后院的树很高,由于大楼背面的关系,后院很少有人走,以至于方格子的小路上,长了真正的野草和车前子。

沿着那条非常绿的狭长草地走,旁边是一楼人家的厨房窗,敞开的厨房窗里,散发出非常好闻的煮肘子的气味,以及将新鲜蔬菜和新鲜水果切开以后发出的气味。从窗外看那些洗干净挂在墙上的锅和捞面条的白铁勺,感觉很亲切。小时候喜欢一个人独自玩,因为大家一块儿玩的许多游戏,我都玩不过别人。总的来说,我是个笨拙的女孩,但别人过分不满意我,我会感到难过,也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渐渐就养成了自己玩的习惯。自己玩的时候,心是很安静的。

那条狭长的草地上,在初夏的时候开满了极小的紫花,还有小小的雏菊。野草在阳光里,绿得非常纯粹。在草的下面,常常能发现别人丢掉的东西,一个空药瓶,一张被阳光晒黄的旧报纸,最有趣的是撕碎的照片,黑白的照片,小碎片上,也许是半张微笑的脸,也许是许多被阳光照耀的美丽的树叶子。照片上能看到平时在大院子里严肃地昂然而过的女人,对着我犹豫并且害羞地笑。我小时候,是在那些草里的碎照片上,发现人人都有秘密,秘密并非可怕,甚至也许是美好的。

草里的狗尾草是最漂亮的,又朴素,又美,可惜叫狗尾草,在太阳光里,狗尾草很抒情。

草地上有很窄的一块天空,初夏的时候,家家朝后院的北窗都打开了,窗里面的白漆,在阳光下面变得非常白。后院充满了看不见的家居气氛,有食品的气味,炝油锅的气味,房间家具的气味,挂久了的窗帘气味,还有浴间潮湿的有肥皂香味的空气。这就是家,真的家。比起楼前的音乐声,妈妈叫小孩吃饭的声音以及站在阳台上散心的大人,更加接近真实。

真实的生活使人感到定心。

小孩不常去的后院,是小时候我的乐园。我想乐园不是狂欢的意思,而是使人定心。

草地里常常能发现一分钱、二分钱的硬币,大概是洗衣服的人不小心连同洗湿的纸一同扔掉的。小时候虽然瘦,但极馋,家里管得严,不给零花钱,也不让吃水果糖以外的任何零食。但被家里认为不干净的话梅啦陈皮啦,对小女孩来说,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所以,如果在草里拾到零钱,那天就是盛大的节日。马上就把钱紧紧捏在手里,到拐弯小店去买东西吃。卖东西的老头从玻璃瓶里数出三根陈皮条,收去一分钱。陈皮条且酸且咸,很好吃。

关于草地的故事结束了,太阳光里的狗尾草、被撕碎的神秘照片、旧窗帘的气味以及又酸又咸的陈皮条统统留在记忆里。长大了,就是童年的句号。

故乡的云 (林红宾)

儿时,我和伙伴们最爱跑到旷野上嬉闹玩耍,玩累了,就四仰八叉地躺在绿毯样的草地上,谁都不说话儿,只是十分专注地凝视着蓝天。但见周遭的峰岱岗峦如同一些罗汉金刚在打坐诵经。蓝天是那么高远,那么深邃,俨然一泓泱泱阔水;又恍若一个透明的无与伦比的大帐篷,笼罩着人世间的大千万物。乡间有二八月看巧云之说,这话半点不假,二月和八月,天空分外清澈,云彩格外好看。无垠的苍穹委实像一个环形银幕,那些千变万化的五彩云霞酷似画面纷呈的幻灯片,依次上演,会令你张开想象的双翼,去感悟,去发现,去渲染。你会走火入魔,潜心观看,以至心旷神怡百看不厌。

看啊,那纤巧的云朵多像星罗棋布的蘑菇,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一场山雨润酥了大山,催发出形形色色的蘑菇,我们像小鸡啄米似的采呀采呀,人喊谷应,闹沸了山洼„„

看啊,那些洁白的云朵宛若一群曲颈划蹼的天鹅,把我们领进《天鹅湖》那美丽的神话意境之中„„

看啊,那一片云朵莫不是草原上的羊群,我们的耳畔会萦绕着马头琴那悠扬动听的旋律„„

看啊,那一片云朵莫不是远海驶来的归帆,那金鳞银翅压扁了丰收的舟舸„„

有时,一方碧空只有几缕云丝儿,那么菲薄,那么缥缈,好像丹青高手在宣纸上随意抹了几笔,像泥鳅,像蜗牛,像苍狗„„

有时会从山后无端地冒出一堆白雪般的云团来,并且迅速升腾、舒展,似冰山漂移,似雪峰突兀,似棉垛高耸,似氢弹爆炸„„

有时乌云满天,急剧蔓延,如同骤然发生兵变:征尘遮天蔽日,刀光剑影闪烁,杀声此起彼伏,将士汗滴洒落。当一道彩虹凌空飞架,这场雷雨就结束了,会让人突发奇想:是谁献出良策,制止了这场战争?自然会联想到那个历史典故,哦,原来是浣纱的西施博得君欢,驾前献舞,舒展七彩绫罗„„

白云本来就好看,一经太阳用神奇的画笔涂抹,就更加妖娆多姿,那破晓时的满天朝霞,色彩斑斓,极其生动,犹如一湖莲花怒放,更似宝库打开,放射出迷人的奇光异彩„„ 当夕阳滑下西山,那残存的火种点燃了西天上的棉絮样的云朵,形成一片熊熊的火烧云;犹如一个巨幅的灯光布景,把人生的大舞台装点得恢宏、辽远、壮观! 到了晚上,天上的云彩又是另一番景致了,月牙儿如同一只小船儿执著地在礁石样的云团里穿行,在一片老龙斑样的浮云里时隐时现地悠悠颠簸。

父老乡亲们善看云象,称之为庄稼人的晴雨表哩。比如“天上出现老龙斑,下雨不过两三天。”“早上胭脂红,无雨必刮风。”这类农谚就如八月山上的野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这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的,这些农谚还挺灵验呢。

我离开故乡好多年了,辗转的地方也不少,什么样的景致都看过,但是,在我的心中,故乡的云是顶好看的,它们时常飘进我的梦里。

啊,故乡的云,你像一幅幅名贵的油画,赞美着故乡的美好! 啊,故乡的云,你像一首首优美的诗作,歌颂着故乡的可爱!

第16篇:四首 歌词

听说刘若英

听说你身边 有新面孔 ,听说你不再寂寞, 听说你提起我.我过得不错, 忙碌中还有感动, 尝试爱过几个人, 面对爱也诚实 许多 只能被听说 安排着, 关于你我的 对的或错的, 两个人 曾经相似的,却以为都变了.只能靠听说 各自爱着,不需要证明 当时决定是错的,

想着聊络, 不如心底远远问候.最美丽, 莫过于听说 你还回忆, 其实我也感激, 当我听说你还 相信爱情.听说我巷口 你常经过, 听说你厌倦寂寞, 听说你问候我.听说我身边有 新面孔, 听说你祝福我.小小容祖儿

回忆像个说书的人用充满乡音的口吻 跳过水坑 绕过小村等相遇的缘分 你用泥巴捏一座城说将来要娶我进门 转多少身 过几次门虚掷青春

小小的誓言还不稳小小的泪水还在撑稚嫩的唇 在说离分

我的心里从此住了一个人曾经模样小小的我们 那年你搬小小的板凳为戏入迷我也一路跟 我在找那个故事里的人你是不能缺少的部份 你在树下小小的打盹小小的我傻傻等

回忆像个说书的人用充满乡音的口吻 跳过水坑 绕过小村等相遇的缘分 你用泥巴捏一座城说将来要娶我进门 转多少身 过几次门虚掷青春

小小的感动雨纷纷 小小的别扭惹人疼小小的人还不会吻 我的心里从此住了一个人 曾经模样小小的我们那年你搬小小的板凳为戏入迷我也一路跟我在找那个故事里的人 你是不能缺少的部份你在树下小小的打盹 小小的我傻傻等

我的心里从此住了一个人 曾经模样小小的我们当初学人说爱念剧本 缺牙的你发音却不准我在找那个故事里的人 你是不能缺少的部份 小小的手牵小小的人 守著小小的永恒

崇拜 梁静茹

你的姿态 你的青睐我存在在你的存在你以为爱 就是被爱你挥霍了我的崇拜我活了 我爱了我都不管了心爱到疯了 恨到算了就好了 可能的 可以的

真的可惜了幸福好不容易 怎么你却不敢了呢 我还以为我们能不同于别人我还以为 不可能的 不会不可能

你的姿态 你的青睐我存在在你的存在你以为爱 就是被爱你挥霍了我的崇拜 我活了 我爱了我都不管了 心爱到疯了 恨到算了就好了 可能的 可以的真的可惜了 幸福好不容易 怎么你却不敢了呢 我还以为我们能不同于别人 我还以为 不可能的 不会不可能

你的姿态 你的青睐我存在在你的存在你以为爱 就是被爱你挥霍了我的崇拜 风筝有风海豚有海我存在在我的存在

所以明白 所以离开所以不再 为爱而爱自己存在 在你之外

贞观长歌 张澜澜

谁的梦 向天阙冷月边关狼烟走 牧笛来不见大漠荒原谁的爱 让天下万方奏月金银散 人心聚 还看绿水青山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纵横九万里大爱无言一曲长歌可听见拨动的和弦

谁的梦 为江山盘点冷暖日月歌 天地鼓了断风雨恩怨谁的爱 情未了古今流传乾坤和 百姓乐迎太平人间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纵横九万里大爱无言一曲长歌可听见拨动的和弦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纵横九万里大爱无言一曲长歌可听见 拨动的和弦

第17篇:笛子曲四首

情深深雨蒙蒙

多少楼台烟雨中 记得当初你侬我侬 车如流水马如龙 尽管狂风平地起 美人如云剑如虹 啊情深深雨朦朦 世界只在你眼中 相逢不晚为何匆匆 山山水水几万重 一曲高歌千行泪 情在回肠荡气中 啊情深深雨朦朦 天也无尽地无穷 高楼望断情有独钟 盼过春夏和秋冬 盼来盼去盼不尽 天涯何处是归鸿 情深深雨朦朦 多少楼台烟雨中 记得当初你侬我侬 车如流水马如龙 尽管狂风平地起 美人如云剑如虹 啊情深深雨朦朦 世界只在你眼中 相逢不晚为何匆匆 山山水水几万重 一曲高歌千行泪 情在回肠荡气中 啊情深深雨朦朦 天也无尽地无穷 高楼望断情有独钟 盼过春夏和秋冬 盼来盼去盼不尽 天涯何处是归鸿 啊情深深雨朦朦 世界只在你眼中

相逢不晚为何匆匆 山山水水几万重 一曲高歌千行泪 情在回肠荡气中 啊情深深雨朦朦 天也无尽地无穷 高楼望断情有独钟 盼过春夏和秋冬 盼来盼去盼不尽 天涯何处是归鸿

歌曲名:男儿无泪

歌手:郑少秋

专辑:家传户晓 我们三十年的主题曲-演唱者

雪花神剑片尾主题曲 袁文杰——男儿无泪 作曲:徐嘉良|填词:萧声、杨绍鸿

问大地苍生爱恨字字肠断 寂寞内心空虚烦乱 在风中打转是雪花不断 偏偏这结局未如愿 极目望天边隔断今昔眷恋 剩下独追忆已疲倦 是心中痴怨是不舍不倦 心底的说话早变酸 长夜里没法睡 千缕千丝挂牵 情共爱像有罪早已累 痴恋仍然未许男儿无泪 流逝了不可再追 长夜里没法睡 千缕千丝挂牵 情共爱像有罪早已累 可有移情别恋说再会 一切让爱恨化水

问大地苍生爱恨字字肠断 寂寞内心空虚烦乱 在风中打转是雪花不断 偏偏这结局未如愿 极目望天边隔断今昔眷恋 剩下独追忆已疲倦 是心中痴怨是不舍不倦 心底的说话早变酸 长夜里没法睡 千缕千丝挂牵 情共爱像有罪早已累 痴恋仍然未许男儿无泪 流逝了不可再追 长夜里没法睡 千缕千丝挂牵 情共爱像有罪早已累 可有移情别恋说再会 一切让爱恨化水

中国民歌: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 茉莉花呀茉莉花

就在这花好月圆夜两心相爱心相悦

在这花好月圆夜有情人儿成双对

我说你呀你这世上还有谁 能与你鸳鸯戏水比翼双双飞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花好月圆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梁静茹: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

不让谁把心摘下 就等那个人爱呀

茉莉花呀茉莉花 谁当我情人 茉莉花

你说我真好 什么都好 谁当我情人做梦都会笑 我望着窗外的街角 看到辛酸走来幸福走掉 你说我真好 比谁都好 有适合的人要帮我介绍 如果我真的那么好 你为什么不要 为什么不要 呜呼......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春风吹呀吹吹入我心扉

想念你的心怦怦跳不能入睡

为何你呀你不懂落花的有意

只能望着窗外的明月 月儿高高挂弯弯的像你的眉

想念你的心只许前进不许退

我说你呀你可知流水非无情

带你飘向天上的宫阙 就在这花好月圆夜两心相爱心相悦

在这花好月圆夜有情人儿成双对

我说你呀你这世上还有谁 能与你鸳鸯戏水比翼双双飞

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宫阙) 今夕是何年(今夕是何年) 就在这花好月圆夜两心相爱心相悦

在这花好月圆夜有情人儿成双对

我说你呀你这世上还有谁 能与你鸳鸯戏水

第18篇:诗歌四首

《快与慢》

小时候,日子过得好慢,

一天望不到黑,一年望不到头。

总想快快长大。

现在,节奏越来越快,

刹不住,也慢不下来,渐渐吃力,吃紧。

一不留神,就三十,四十了。

每次回家,看到衰败的老屋,

和年迈的父母,更是胆战心惊。

如果我未长大,父母未老,多好!

《叶耳约我去登羊台山》

叶耳打来电话,约我周五去登羊台山。

叶耳能说会侃。这次我倒要见识一下,

看他如何把一座山侃成一首诗歌。

然后,我们聚餐,喝酒,吹牛。

再在晚上的诗歌朗诵会上,

让他把那座山又给变回来。

《那个红苹果》

那个红苹果,在梦中二十年,

现在,贮藏在冰箱里。

你一直留着,到最需要的时候。

只是,千万别停电。

《他嘴角的饭粒》

酒足饭饱后,他很威严地打了个嗝,

用纸巾擦了一下,走了出去。

所有看到他嘴角那粒侥幸逃脱的饭粒的人,

都是一些饥饿的孩子。

《在这个和谐的城市里》

我们吃同样一种米,喝同样一种水。

看同样的新闻,忍受同样的规章制度,

接受同样一群人的干涉和监督。渐渐地,

我们开始用同样的语调说着相同的话语,

晚上,抱着相似的美女做着内容相同的梦。

在这个城市,我们越来越像同一个人了。

第19篇:高中语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

教学目的

一 指导学生领会在古代诗词鉴赏中应做到对所评论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二 学习“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

三 引导学生透过“情景交融”的现象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 教学设想

一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四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这篇评论的写作目的不易理解,因此在向学生布置自读预习前,一方面要介绍一些有关的资料,一方面要提示学生阅读时要反复对照四首词和评论文章。

二 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出的“情景交融”的文学现象和“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均不难理解,但是,对其涉及到的一些较高深的理论问题,可采用深入浅教的方法,使学生止于了解,用于实践即可,达到能运用所学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即可。

三 安排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导入课文,简介四首词的作者及四首词的特点,简介课文作者,反复诵读课文,师生共同解读课文,学习课文

1、2段。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现代中国人应当珍视、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们学习过的语文课中也有不少古代诗词,大家也可能自学过一些古代诗词。有哪一位同学把自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的,朗诵一首。(学生纷纷朗诵,然后教师挑选二首简短的书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把这二首诗(或词)的突出优点评说一下。(可分思想感情、艺术特点,列出

一、二条)小结:这二首诗(或词)的最突出之处,就表现在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上。看来评价古代诗词是离不开这两点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板书课题)就是评价和分析古代诗词的一篇典范性的评论文。(板书“评论文”)

二 四首词及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白居易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讽谕诗是其创作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卖炭翁》(引导学生诵读其中的一些句、段)。感伤诗,如《琵琶行》(引导学生诵读其中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是天涯……”)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闲适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如本课中的二首)。杂律诗多是耐人吟味的抒情短章(引导学生背诵《赋得古原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自幼受祖父抗敌复仇的教育,始终未忘中原沦亡,国土分裂的耻辱。二十二岁时参加抗金起义,后归南宋,历任地方官,此时期有大量豪放词作,抒发了政治抱负和忧国之情。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均不被采纳。1180年受排斥、被免职。此后二十年间,大部分时间在乡间闲居。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过了后半生。本课中所列二首辛词,即属于1180年后的清丽之作。辛词收入《稼轩词》有六百多首。

三 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安徽桐城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中华金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和《艺文杂谈》等。

本文收入《艺文杂谈》出版于1981年12月,是作者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论著之一。这篇文章是作者美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典范之作。

四 诵读原词:

作者所选四首词,均涉及“闲适”二字。请大家诵读多遍之后,述谈一下这四首词在“闲适”中隐含的深层意义。(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不要过多限定,不必反复“启发”,让学生只谈点滴感受即可,如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也不必硬性“挤压”)

五 学习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学习这两段课文,首先要解读。“解读”,即在读书的基础上,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原义,从而全面解释出来。

第一段:

作者用一句话交代了鉴赏对象和要点,概括了全篇的写作宗旨(即,谈写作本文的目的)

1 “谈一谈白居易……情调的道理,”有两层意思:(1)展示自己认识“道理”的根据(即,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因此,分析“四首词”的内容与特点必是课文的主体;(2)通过鉴赏“四首词”,阐释、概括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涉及的艺术原理(即“道理”)。

2 “趁便也谈一谈诗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练。”这句话从语言运用的精练的角度道破了文学鉴赏的真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对语言艺术的赏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此处不必过多讲道理,只要分清“语言的精练——语言运用的精练——语言的艺术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即可)

第二段:

作者分析白词的第一首《忆江南》。

这一段从字面上看,作者先是扼要讲述创作背景(“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做了三年多的刺史……《忆江南》大概也是这时期做的。”);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在北方回忆江南……因为夏洪还没有到来”);趁便点评语言特点(“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活现在眼前了”)。

此处可提出“情景交融”的问题,因为此种现象在诗词中最为明显,这首词的“情景”中反映了作的情趣。可以如下一段话作为此自然段的小结。

白居易以绚丽的色彩描绘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成为千古佳句,固然与诗人的文字功力分不开,更与他独钟江南的情结有关——他曾在那春意最浓的地方有过得以自慰的政绩。当诗人离开江南身居风沙弥漫的北国时,他重温江南春色,回顾当年作为,自是人之常情,旧时景、往日情使香山居士亦不平静了——他要浓墨重彩绘江南,他要引吭高歌忆江南。于是,“江花”“江水”亮丽千年不褪色,“能不忆江南”咏叹千年有回声。

六 课后思考题(作业)

1 背诵四首词

2 在反复熟读已学过课文的基础上,谈谈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

3 从第二段中选出三句你认为能代表朱光潜先生观点的话。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第一教时内容,检查作业,(师生共同回答上节课后思考题)。学习3—7段课文,归纳总结全课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检查上节课作业

1 本课是“谈白、辛的四首词”,这四首词均系典范之作,每个同学首先应熟读成诵。现在检查一下背诵情况。(只要四个学生每人背诵一首,根据背诵情况,稍加评议即可)

2 检查“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

答案:作者首先从白词的语言精练谈起,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全词的精华,简洁明了,有着无穷的意趣。从中能看出生命的流动和春天的灿烂。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白居易在写作时选取了典型情节、即选取了江花、江水这两个意蕴丰富的意象(情节),恰当而又准确地渲染了江南明丽的春天,同时又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引人遐思。

3 典型例句:

“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简练不等于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它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

二、学习解读课3—7段

第三段:

作者分析了白居易的另一首《忆江南》

前一首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为全首的精华,这一首也有两句表现了两个情节,即:“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联系复习旧课中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再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丰富的意象的作用)第一首中的两句突出的“景”,这一首两句中一个“寻”一个“看”是忆其当年的活动,突出的是一个“动”字!由此引申开去,说明白居易忆江南的原因除了那里的湖山秀美,还在于他在那里干出了不菲的政绩。而其政绩不菲恰与“寻桂子”“看潮头”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样的“情幽”与“闲适”之举是建立在作为一州之长的刺史的政清事简的基础上的,他并非腐败无能不理政事。

作者评析第一首词时为了突出渲染江南的春光明媚,运用了南方、北方景象的对照方法。在评析第二首时,则是通过反复的引用来比照其相似之处,从中阐释出深尽含义。如引白居易另两首相关的诗和他人关于桂树落子传说的记载,都是为了分析白居易的心情,也都暗示了他的政清事简。而引李颀的名句则是为了类此说明,白居易政清事简,悠然自得,充满了山林之乐。可见对两首词的评析,朱先生所用“模式”大体相似,方法又各有不同。(此处可强导学生进行比较)

第四段:

此段开始之前与第三段之间有一空行,这一空行是否是把全文分成两大部分的标志:(不是。只是表示前后是评析两个不同诗人的分界)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开始评析辛弃疾的两首词,继续论证开头第段中提出的中心论点。

第四段作者评析了辛词《鹧鸪天》,侧重论证了典型情节和气氛、情调的关系。分析此段必先注意作者评析时如何抓住“情景交融”这一特点进入这首词的。朱先生先肯定这首词上阕的“景”(即早春农事),然后分析下阕参进人的情调,人的活动,并强调了“诗才显得有生气”,这事实上是说在写景中逐渐透出了“情调”,而这情调的透出,就在写景的继续中显现出来。这就是情景交融在一起了。作者在这首词的分析中显现出敏锐的目光。

除此之外,作者在这段中还特别提到了“知人论事”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辛弃疾这个人在当时社会条件的所思所为。然后再扣住这些论其词作的思想感情,尽显其情节和情调的贴切、融洽。

提问:此段中作者引《摸鱼儿》、《祝英台近》两首词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回答)

第五段:

让学生分析语言的精练之处,体味作者是如何把全段的重点放在词作语言所传达的意境上。问题如下:

1 “明月别枝惊鹊”的“别”字,朱先生的分析与别人的不同,大多数专家以为:“别枝为别一枝,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让学生辨别、分析一下。

2 为什么说“明月别枝惊鹊”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

3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为什么倒装了更好。

最后教师归纳。

第五段:

这一段重点说明词作语言的精练之处。明示词作语言也可传达深远意境。(此段不做细分析,留给学生运用前几段所学知识,自己加以分析)

第六段:

作者归纳总结了全文论述的中心。通过情景交融——艺术形象——情节——典型性,肯定了选择典型情节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语言精练的标准是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照应了开头)

第七段:

旁及了与语言的精练相关的诗词的语言还要有丰富的音乐性的问题,提示人们鉴赏诗词音乐性也很重要。

三、总结:

1 本文论述中心:通过四首词的评析,论述了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节的道理;论述了语言精练对诗词的重要性。

2 本文在写作上,作者依照从字面上遵循了,先扼要讲述创作背景,再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并点评其语言特色,这样一个过程进行论述:从实质上,作者紧抓住“知人论世”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阅读与分析活动。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应该弄清“知人论世”与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并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四、作业

1 课堂练习(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行)回答课后思考和练习题,

一、

二、三。

2 每一学生选取一首古代诗词,简评一下典型情节和语言精练方面的特点。(二百字左右即可)

第20篇:中国历史上最有气魄的四首词(推荐)

中国历史上最有气魄的四首词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忆秦娥 娄山关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月五日,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沁园春 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题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词四首
《词四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