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政治类题目解题技巧[版]

发布时间:2020-03-03 10:22: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政治类题目解题技巧 根据公选常识部分政治选择题的命题特点,我们归纳总结了发展趋势定位法、“第一”判定法、关键词暗示法三种解题技巧。这些技巧和方法为大家快速答题提供一种思路,为获取高分铺设捷径。

一、发展趋势定位法

发展趋势定位法是指利用一种事物的发展趋势(趋于好的方面)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总的来说,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是光明的,也就是说越来越好,是一个渐进的前进过程。只要大家抓住了发展的这种趋势,对一些宏观的经济政策的发展走向问题就不难把握。并且发展的途径有很多种,如:由点到面,由内到外,由东向西等等,这些不同的发展途径可以为我们解题提供新的思路。

例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区域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①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②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③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④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排列应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技巧解说】本题考查经济发展阶段,重点是考查我国经济区域政策的发展趋势。

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本题是从宏观上来阐述经济区域的发展。我们讲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好的,发展的途径包括由点到面,由东向西等等。所以,本题我们利用由点到面不断扩大范围的发展途径来推测,就可以顺利得出答案。

首先,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是选了一个点,就是经济特区。(具备一定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1979年我国首先提出“经济特区”一词,并在深圳加以实施。)其次,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是趋向于“以点带面”来发展,所以有了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可以说,我们国家经济区域发展的面是越来越广的。因此,可以选出是西部大开发政策,这个区域政策的面比沿江沿边的范围又开阔了一些。最后,也就不难得出共同发展的这个政策目标。所以,本题答案为C。

二、“第一”判定法

1 “第一”判定法是指当选项中出现“第一”的字样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第一”常常成为出题点。做题时,首先要对有“第一”字样的选项进行判定,一般情况下就可以排除一到二个选项,有些选非题,可根据“第一”直接选出答案。

首先,在选择题的选项中,说法比较绝对的选项,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错误选项,“只能”、“完全”等是比较直接的绝对说法,而“第一”、“首位”等则属于间接的绝对说法。“第一”这样较绝对的说法,错误的机率很大。

其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远远没有发展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和程度,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国考中,说到中国的某方面是世界“第一”的时候,多为不正确选项。

例题1:关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取得的成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B.截至2008年底,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一

C.2008年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高到8.7年,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

D.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不足40岁上升到70多岁

【技巧解说】本题主要结合时事政治来考查建国60周年的成就。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首先浏览选项后,发现B项有“第一”的说法,那就应该重视“第一”,利用“第一”判定法来解题。B项中“第一”的说法较绝对,而且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其贸易总额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容易判定B项为不正确选项。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虽然有所增长,但还达不到“第一”的地位。

例题2: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的描述,下列符合实际的是( )。

A.人均GDP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B.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

C.已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

D.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

【技巧解说】本题结合时事政治来考查改革开放30周年的成就。

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第一”的说法较为绝对,应该给予重视,C项容易判定为不正确选项,可排除此选项。到目前为止,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还是美国。

A项人均GDP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说法不准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再加上人口众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的城镇人口人均GDP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农村人口人均GDP还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内生

2 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到24661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B项符合事实。目前我国关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先得到控制,然后逐年减少,D项不符合实际。所以,本题答案为B。

三、关键词暗示法

关键词暗示法是指题目中有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对正确做出答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和把握这些关键词,就能根据关键词暗示的意思,迅速作答。

关键词暗示法多适用于题干内容的描述对选项有一定暗示的题目。关键词可能暗示了一个范围,或者一个领域,也或者是前后相符的一种搭配。看到一个题目的时候,我们应该迅速的抓住其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来选定答案。

运用关键词暗示法要注重两点:一是找出关键词;二是找准关键词的分析角度。

例题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 )。

A.合作

B.繁荣

C.和谐

D.友爱

【技巧解说】本题考查政治知识中有关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问题。

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本题的关键词包括:民族关系、基本特征。我们就要从选项中挑选一个最适合于民族关系特征的词汇。用合作来描述民族关系的特征,显然不适合中国国情。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国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一般不用合作这个词汇。繁荣更不能用作民族关系的特征。而友爱与团结、互助重叠度较高。综合比较选项中四个词汇与民族关系的搭配来看,只有和谐与民族关系的搭配最为恰当,应该选择C项。

例题2:我国领导人多次表示,西藏事务完全是中国内政。“西藏问题”的实质是( )。

A.主权问题

B.宗教问题

C.人权问题

D.民族问题

【技巧解说】本题考查西藏问题。

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本题的关键词是中国内政、实质。通过关键词的暗示可以得知本题考查的是关系中国内政的“西藏问题”的实质。实质就是一种事物的本质,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这种本质。综合四个选项,

3 只有主权问题是直指事物本质的问题,其他三项都是一种表面现象,或者是一种侵犯主权的途径,所以应给予排除。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问题”的实质不是什么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人权问题,而是损害中国主权、破坏中国领土完整的问题。本题答案为A。

例题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增强( )。

A.科学发现能力

B.技术发明能力

C.模仿创新能力

D.自主创新能力

【技巧解说】本题突出表现了关键词暗示法。在本题中关键词是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自然暗示了创新的重要性,利用这种暗示,很容易就能正确选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选项。本题答案为D。来源:考试大 - 公开选拨领导科技题目虽然内容包罗万象,但其作为单项选择题,具有一定的出题思路和出题方向。做单项选择题的通用方法,譬如排除法、求最佳答案法、逻辑推理法等都可以有一定范围的适用。本部分根据公选考试的实际情况,从真题出发,创新总结出词义联想法和绝对说排除法这两种在科技题目中具有最普遍性、最有效的解题方法,希望能够在考场上助考生一臂之力。

一、词义联想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且具有客观性。在解题的过程中,如果对于所考知识点不熟悉的话,发散性的联想思维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词义联想法,又称信息词解题法,即根据题干和选项中的信息词,进行联想,从而选出与信息词有关联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词义联想法常适用于考查概念性的题目,在遇到陌生的科技词条的时候,考生可以运用该方法协助解题。

例题1:关于宇宙的起源,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理论是( )。

A.能量守恒定律

B.大爆炸理论

C.暗物质学说

D.黑洞理论

【技巧解说】宇宙起源的理论,属于比较生僻的科技常识。这种题目,我们可以通过信息词的字面意思来判断答案。先通读题干,可以看到“起源”是本题中对该理论最关键的提示,因此确定其为信息词。再分析选项,可

4 以很直观的看到,“大爆炸”非常形象的说明了新事物产生的一个方式,正与信息词“起源”相对应。正确答案为B。

运用此技巧,可以避免在陌生的科技词条上徘徊,而是直接直观的联想,大大缩短答题的时间,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例题2:太阳风暴是指太阳因能量增加而向空间释放出大量高速运行的( ),它们可能对短波无线电信号的传播造成严重的影响。

A.带电粒子流

B.热气流

C.飓风

D.陨石

【技巧解说】太阳风暴的概念比较生僻,而本题考查的角度更是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即便是对“太阳风暴”略有耳闻的考生,也很难清楚地知道其实质是“高速运行”的什么物质。因此,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观察题目,寻找是否有其他的信息,能够让我们进行联想。

由题干中的对“无线电信号”产生影响可知,该物质是与“电信号”有关的,而选项A的带电粒子流正是和“电”有关,故为正确选项。

二、绝对说排除法

语文课上,在我们学习语气时,就接触过类似“都”“很”“十分”等程度副词。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普遍的应用,在考题的选项设定上,也同样广泛存在。

对于单项选择题来说,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用的解题方法。“绝对说排除法”说的是,如果四个选项中,有三个绝对说,那么剩下的一个最有可能是正确选项;如果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绝对说,那么这个最有可能是正确选项。选项因为这些绝对词的出现而具有了绝对的语气。因此辨识绝对词(包括显露的和隐藏的)是运用本方法解题的最关键步骤。

在科技题目中,经常出现的绝对副词包括:全部、都、只能、无法、不可、一定、彻底、非常等。

例题1:下列陈述中错误的是( )。

A.隐形飞机机身涂料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电磁波

B.混沌理论在很多研究领域有重要应用

C.U盘格式化后,信息不可恢复

D.土星环是圆的

【技巧解说】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四个选项分别说了四个知识点,短时间内从中得出正确答案较为困难。但通过分析选项,可以发现C项中“不可恢复”带有很强烈的否定语气,“不可”为绝对副词,即该项为绝对说选

5 项。而ABD则没有绝对副词,因此根据“绝对说排除法”,C项即为正确答案。

例题2:飞机与火箭飞行原理的区别是( )。 A.飞机都有机翼,火箭都没有机翼

B.飞机只能在大气层中飞行,火箭可以在大气层以外飞行

C.飞机无法用液态氢作燃料,火箭可以用液态氢和液态氧作燃料

D.飞机靠机翼上下气流的压差产生的升力飞行,火箭靠向后喷射高温高压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飞行

【技巧解说】本题出题深度比较深,对于飞机和火箭的飞行原理进行了考查,但因为选项中多个绝对副词的出现使得本题难度降低。A项中的“都”,B项中的“只能”,C项中的“无法”都是科技题目中常出现的绝对副词。因此根据“绝对说排除法”可知,在三个选项为绝对说的情况下,剩下的一个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为D。

备战历史、文学以及哲学思想等人文常识,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若能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甚至能提高命中率。通过对历年真题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时间推算法、首尾两端法以及关键词突破法三种解题方法。

一、时间推算法

有些历史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偏僻,迷惑性较大,并且与时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加上考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可能不够清晰,以致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形。此时,考生若能转换思维方式,运用时间推算法,认真分析题干,会发现题干中往往包含有解题的突破口。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审题,挖掘题干中隐含的时间线索,然后结合相关知识推算出答案。

例题1:从2006年元旦起我国政府正式取消了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于( )。

A.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C.秦朝的按亩纳税 D.西汉的编户齐民

【技巧解说】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农业税征收的起源,考点较为偏僻,考生若对相关内容记忆的不够清晰,很难作答。但若按下列步骤分析,也能得出答案:

第一步,认真分析题干,转换思维方式,挖掘隐含条件。由“我国政府正式取消了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可以得出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于2600年前。

6 第二步,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出,2600年前约为公元前600年左右。

第三步,结合相关知识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公元前600年我国正处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A。

例题2: 2009年7月22日上午我国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日全食,全食带从滇藏开始,横贯人口稠密的长江流域。这次日全食是从1814年至2309年在中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该奇观可谓500年一遇。我国早在3300年前就有关于日食的记录,该时期我国正处于( )。

A.殷商时代 B.春秋战国时期

C.唐代 D.北宋

【技巧解说】本题的考点更加偏僻,更适合运用时间推算法解答,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步,认真分析题干,由“我国早在3300年前就有关于日食的记录”可以得出,我国最早有关日食记录的时期为公元前1300年左右。

第二步,结合相关知识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公元前1300年我国正处于殷商时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A。

二、首尾两端法

有关历史事件排序的选择题通常要求考生判断一连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此种题型可以采用首尾两端法进行判断(从头或从尾判断),即从这一串事件的头或尾进行分析判断,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无需对各事件的具体时间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甚至能大大提高命中率。

例题1: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A.司马迁修《史记》→文景之治→王莽篡汉

B.杯酒释兵权→岳飞抗金→王安石变法

C.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秦统一天下

D.玄武门之变→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技巧解说】本题无需分析各个事件的具体时间,只需掌握大致的时间段即可,可对各个选项从头或从尾进行判断。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A项进行从头分析,司马迁修《史记》是在汉武帝时期,晚于文景之治,故予以排除。

第二步,对B项进行从尾分析,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岳飞抗金发生在

7 南宋,故B项错误。

第三步,对D项进行从尾分析,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年间,而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应晚于安史之乱,D项错误。

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C。

例题2:下列历史事件时间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A.周世宗改革→秦始皇统一中国→管仲改革

B.盘庚迁殷→三家分晋→国人暴动

C.漠北之战→巨鹿之战→淝水之战

D.黄袍加身→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岳飞抗金

【技巧解说】本题运用首尾两端法进行分析,可以提高答题速度,节省考试时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从尾分析A项,管仲改革发生于春秋时期,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故排除A项。

第二步,从尾分析B项,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末年,而三家分晋发生在春秋末年,故B项错误。

第三步,从头分析C项,漠北之战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巨鹿之战发生在秦代,故C项错误。

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D。

三、关键词突破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关键词比较明显的试题。有些选择题的题干已包含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关键词,可以提示我们该从哪个方向进行思考,或将哪部分知识进行筛选、判断。这种题的答案往往隐藏在这些关键词之后,抓住了关键词,便找到了解题之道。

例题1:相传我国古代大诗人白居易每次作完诗后,都会读给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听。白居易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检查作品的韵律是否琅琅上口

B.检查作品的内容是否通俗易懂

C.检查作品的主题是否符合大众兴趣

D.在普通大众中推广自己的作品

【技巧解说】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文学知识,不算很难,如果用“关键词突破法”便可快速解出答案。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读题干,首先根据后面的提问来找关键性的字句,然后根据这些关键性字句的相关信息来求取答案。

第二步,题干问的是“这样做”的目的,怎样做,联系前文,是“读给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听”,这样我们便很快找到了关键性的字句。

8 第三步,再往深处思考,为什么是“目不识丁”的老太太,答案应该就隐藏在这个关键词之后。

接下来,我们只要看看哪个选项跟“目不识丁”存在着前后的逻辑关系,便可轻松解出此题。四个选项中唯有B项的“通俗易懂”与“目不识丁”前后逻辑衔接得上,正确答案选B。

例题2: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的巨大的“和”字,其蕴含的思想源自( )。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技巧解说】这是一道围绕时事热点来考查文学常识的试题,出题思路比较新颖,此题也可以用“关键词突破法”来快速解答。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题干问的是思想来源,很容易注意到问题的关键字是“和”字,前面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只是一件新鲜的“外衣”。

第二步,通常的做法是避重就轻,尽可能从日常生活中寻找与此相关的信息,比如上题中的“和”字,延伸开去,会联想到诸如“和谐”、“以和为贵”等耳熟能详的字眼。

第三步,根据这些熟悉的字眼来寻找答案,其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如上面提到的“以和为贵”、“和谐”便是儒家经典的核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科技类题目解题技巧

政治类题目解题技巧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演讲稿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试题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面试演讲稿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试题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模拟题19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面试方法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政治类题目解题技巧[版]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政治类题目解题技巧[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