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政治题目(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09 06:02:0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政治题目答案

一、单选题

1、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基于“( )”的特殊的社会管理职能从原有意义上的社会职能中分化出来。

A.经济发展

B.治安管理

C.生态保护

D.治理污染

2、( )指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3、

3、中国古代的政治研究的主导流派是(

A.A道家

B.B法家

C.C儒家

D.D墨家

4、政治学理论中通用的国家一词是指“( )”。

A.nation B.country C.motherland

D.state

5、

4、“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这是( )的著名论断。

A.A梭伦

B.B亚里士多德

C.C卢梭

D.D柏拉图

6、下列国家中,当今采用委员会制的典型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瑞士

7、1648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现代( )体系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A.统一国家

B.独立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民族国家

8、

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主张政治学研究应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主张政治研究应价值中立,并以此为基础形成“( )”。

A.A政治科学

B.B行为主义

C.C政治社会学

D.D后行为主义

9、在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发展过程中,发展最快、最完善、最现代化的主要还是( )。

A.立法机关

B.暴力机关

C.经济管理机关

D.司法机关

10、关于国家起源问题,最早提出自然生成论的是(

A.亚里士多德

B.马基雅维里

C.霍布斯

D.孟德斯鸠

二、多选题

1、亚里士多德认为正宗政体有( ),是为公共利益而统治的好政体。

A.君主政体

B.平民政体

C.贵族政体

D.寡头政体

E.共和政体

2、一个典型的现代国家应该包括( )等基本要素。

A.领土

B.人民

C.政府

D.军队

E.主权

3、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这一基本原理,可以从( )方面来理解:

A.国家是通过施行教化达成伦理生活

B.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C.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D.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E.国家是有组织的暴力

4、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论有( )等。

A.伦理学方法论 B.辩证唯物论

C.法学方法论

D.社会学方法论

E.神学方法论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政治这一概念的基本界定是(

A.“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

B.“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C.“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D.“政治是一门科学” E.“政治是一种艺术”

6、西方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关于政治概念的区别主要是(

A.西方政治学的政治概念重点围绕政治现象本身展开论述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政治概念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的本质

C.西方政治学的政治概念重点围绕政治的本质展开论述

D.西方政治学的政治概念强调政治活动总是与人们的意志和利益相联系

E.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政治概念真心实意地表达了为人民谋取利益的主张,并指出了促成人民利益真正实现的具体途径。

7、从国家的本质来看,国家的基本职能包括(

A.内部职能

B.外部职能

C.政治统治的职能

D.社会管理的职能

E.经济发展的职能

8、现代以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主要考虑标准,把政体区分为(

A.共和政体

B.民主政体

C.极权政体

D.威权政体

E.君主政体

9、国家形式包括( )方面内容。

A.国体

B.政权组织形式

C.国家机构

D.国家结构形式

E.国家的具体形态

10、我国当前的国家形式可以表述为( )。

A.国家结构形式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

B.政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D.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E.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判断题

1、“国家”概念与中国古代的“国家”概念在含义上基本一致。( )

√ × 错

2、“事鬼”这一祖先崇拜传统所遗留的宗教神权政治观,和“尚文”而形成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制度化是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政治成就。( )

√ × 错

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历史形态与社会演进图式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

√ × 错

4、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离不开权力这一政治的核心问题。( )

√ × 对

5、中国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提供重要的新内容。( )

√ ×

推荐第2篇:百度政治题目

百度政治题目

为引导和方便党员、群众、网民和媒体积极参与监督,2014年7月7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设党风政风监督举报曝光专区,在“作风监督举报”板块直接受理对“四风”等问题的举报投诉。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党风政风监督举报曝光专区还设有“点名曝光”板块,发布全国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情况,曝光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 结合材料,分析中央纪委上述做法的意义。

【分析】本题属于为什么类型题,此类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一般用“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作引导词。答题时一般采用“才能…;才能…”或者“有利于…;有利于…”这样的排比句。

在多党合作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更加需要自觉地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中共党委要切实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监督。

【解答】解:此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接受监督的意义的运用,难度不大,大部分是该知识的再现与材料结合起来作答。解答本题的关键将中央纪委归结为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来回答,中央纪委的做法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做法,即中央纪委接受监督就是中国共产党接受监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故答案为:(1)中央纪委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央纪委接受监督就是中国共产党接受监督。在多党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有利于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永葆先进性,与时俱进

推荐第3篇:初中政治复习题题目

1.我国的国家性质?

2.什么是公民权利?

3.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4.公民权利的保障机制?

5.公民权利的广泛性体现在哪几方面?

6.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7.公民应怎样正确行使权利?

8.言论自由的限制?

9.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0.公民有哪些基本义务(法定义务)?

11.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

12.道德义务有哪些内容?

13.公民应怎样忠实履行义务?

14.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15人身自由权受侵害的表现?

16.我国法律保护青少年生命健康权的规定?

17.保护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部分法律?

18生命健康权

人格权人身自由权名誉权

人格尊严权肖像权

人身权利姓名权

最重要隐私权

的权利

身份权,监护权等

19.如何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如何维护生命健康权)?

20.人格尊严权含义?

21.名誉权受侵害表现?

22.肖像权受侵害的表现?

23姓名权受侵害的表现?

24.隐私的内容?

25.隐私对于个人的意义?

26.什么叫隐私权?

27当公民的人格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荣誉权)受侵害时怎么办?

28.教育的作用?

29.受教育权的含义?

30.义务教育的地位和含义?

31.如何维护受教育权(当公民受教育权受侵害时怎么办)?

32.如何履行受教育义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尽哪些义务)?

33.怎样珍惜受教育权(如何把握好学习时机)?

34为什么国家保护公民的智力成果权/

35.公民如何保护智力成果?

36.我国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

37.消费者怎样练就一双慧眼(怎样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38消费者维护权利的途径有哪些/

39.失去公平的严重后果有哪些?

40公平对社会及个人的重要性?

41.社会为什么存在不公平?

42.如何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43.为什么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的合作(公平合作有何意义)?

44.怎样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45.正义和公平的关系?

46.正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7.面对非正义行为,采取消极态度的危害?

48.面对非正义行为,怎样做?

49.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推荐第4篇:政治中考热点题目

中考热点问题整理

1、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的意义?(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党员干部划定纪律底线有什么意义?)

答:(1)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 (3)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4)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2、实现十三五规划蓝图,我国目前还面临哪些问题或挑战?(我国面临的内部困难)

答:①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②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③我国面临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威胁;④经济全球化带来一定的风险;⑤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3、请你说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蕴含了教材哪些观点? 答:①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协调: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③共享: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

④绿色:我国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⑤开放: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4、我国为什么能不断取得科技创新成果?(我国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答:①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②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③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等。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⑤社舍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⑥全国人民的支持

5、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获奖致辞对你的成人、成才、成业有何启发?

答:①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②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 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④培养团队意识,学会合作;⑤学好科学文化知识;⑥培养创新精神;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确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远大志向等。

6、“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关注环境问题)

答:①我国环境问题形势严峻,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我国治理环境的决心和信心,党和政府关注环保问题。我国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③党关注民生,关心公民的身体健康。④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决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⑤法不可违,违法必受惩罚。

7、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答:

(一)改革的必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二)改革重要性:通过改革①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③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国家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④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①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诸多成就,经济各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这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①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④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9、为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推进开放发展,我国应该怎样做?(对外开放国家的做法)

答:①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③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④加强合作,促进交流,增进了解,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⑤反

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

10.坚持共享发展的原因?(坚持共享发展的意义或者体现的教材中的观点)(为什么“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我国实现“精准扶贫”的原因)

答: (l)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

( 3)中国共产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4)党和政府努力维护社会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1.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

答: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

(2)教育水平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3)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1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要改善民生?坚持共享发展的意义?我国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意义?)

答: (1)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2)有利于调动人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一切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3)有利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4)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实践“三个代表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3.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措施?

答:(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中国。

(4)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6)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7)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14、我国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实现协调发展的意义、作用、原因)

答:①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②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④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⑤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15、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协调区域发展的举措说明了什么?

答:①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②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③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道路。④国家努力维护社会公平。⑤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6、*一审被判无期徒刑,体现了哪些法治观点?(惩治贪污腐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老虎、苍蝇”一起打?)

答: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③执法必严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④违法必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保障。⑤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⑦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7、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说明了什么?

答: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或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崇尚宪法的权威,维护宪法的尊严。②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自觉遵守宪法,严格依照宪法办事。③增强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④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8、我国为什么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

答:①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进一步彰显了宪法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②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增强宣誓主体的宪法意识③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④这对深入推进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无疑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19、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怎样自觉接受宪法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答:①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②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习惯。③以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宪法,同违犯宪法的行为做斗争。④逐步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法治观念。法律提倡做的事情积极去做,法律规定做的事情一定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⑤依法行使监督权(或批评建议权)。⑥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善于同违法行为做斗争,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1、(1)我国每年评选“感动中国”人物有什么重要意义?(向道德模范人物学习的意义,或者向某一人物学习的意义)

答:公民:①有利于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②有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道德风尚

社会:①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维护公平正义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精神文明:①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②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哪一方面的内容?“感动中国”人物共同践行了怎样的价值观?

答:思想道德建设。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化感动为行动,向“感动中国”人物学习?(怎样向模范人物学习,或者模范人物的事迹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树立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热心公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挫而不折积极进取、培养坚强意志;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诚实守信、与人为善、见义勇为、乐于助人。

2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答:公民:①有利于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②有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道德风尚

社会:①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维护公平正义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精神文明:①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②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历史和现实:①社会主义新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②社会主义新价值观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精神支柱

23、我们要学习抗日战争中革命先烈的哪些优秀品质?

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同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皿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24、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两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有何意义?

答:①有利于激发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③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⑤有利于展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⑥有利于铭记历史,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25、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给我们哪些启示?(抗战胜利70周年,启示我们青少年的应该怎么做)

答:①要缅怀英烈,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②要继承遗志,勤奋学习,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③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④要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6、最高检为什么连续出台保护未成年人的重大举措?

答:①未成年人由于生活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差、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容易遭受不法侵害,需要法律予以特殊保护。②未成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③这既是适应未成年人保护新形势的客观需要,也有利于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综合体系建设。

27、家庭暴力法对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何重要意义?

答:有利于减少针对未成年人的家暴现象;有利于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利于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8、结合留守儿童的现状,谈谈为什么要特别关爱留守儿童?

答:①留守儿童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②是党和政府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④是保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⑤由于亲情关怀、家庭教育和保护的缺失,同时,留守儿童年龄小,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够强,所以容易受到不法

侵害。

29、如何履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分别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①家庭:以打电话、写信、探望等方式给孩子以亲情和温暖。②学校:严格管理,确保校园安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家校联系制度。③社会:坚决取缔违规经营或违规收留未成年学生上网的“黑网吧”,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0、“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说明了什么?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3)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1、“十二五”期间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哪些现实意义?

答: (1)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2)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3)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规划奠定了物质基础。

32、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存在哪些问题?(面临的压力)

答: (1)国内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资源相对紧缺,社会矛盾仍比较突出;还存在着严峻的人口、资 源和环境问题;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国际方面: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羟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等。

33、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期间,国际社会给予中国高度关注,海外主流媒体及时作出报道和分析评论。这充分说明了什么?

答:

①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②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③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34、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实现这个新的目标要求体现了教材中哪些观点?

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

35、五大发展理念分别蕴含了哪些战略、国策和原则?

答: ①创新发展——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③绿色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开放发展——对外开放基本国策;⑤共享发展——共同富裕根本原则。

36、为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必须如何做?

答: (1)要加快互联网建设,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力度扶持互联网的发展,并引导互联网与创新、创业紧密相连。(2)要继续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3)要弘扬创新精神,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37、请你为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我国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①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②大力发展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加大资金投入,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物质保障;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⑤依法治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⑥倡导“四个尊重”,重奖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

38、“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怎样做、青少年怎样做)、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革、怎样对待改革、改革开放的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含义、意义、依法治国国家怎样做、青少年怎样做)全面从严治党(意义、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

推荐第5篇:初中政治测试题目

一、选择题(1—10题为单选题,11—20题为多选题)

1.青少年自尊自信的基本特点是()

①渴望表现自己②关注自己形象③自我否定评价④要求他人尊重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刘少奇同志在写给他儿子的信中说:“不要把正当的自尊心同保存一种虚假面子混淆起来,以为接受了同志们的批评,改正错误,就丧失了自尊心。”这告诉我们()

A.犯了错误就会丧失自尊心

B.勇于改正错误就会失去自尊心

C.爱慕虚荣是树立正确自尊心的大敌

D.自尊心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3.小李和小张是好朋友,她俩学习成绩不相上下。可小李每当看到小张比她成绩好时,她就心里很不舒服,甚至暗暗希望小张下次考得差些。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在作怪()

A.自尊B.妒忌C.虚荣D.自信

4.一个人如果能懂得知耻,就会格外珍惜自己的()

A.形象B.服饰C.自尊D.地位

5.自尊是()

A.人人都是需要的B.唯我所需C.是老师所需D.长辈所需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明了()

A.不要因为贫困而自卑B.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C.武力不能战胜正义D.做什么事都要讲实效

7.适度的自尊有助于我们面对批评,改正错误;过度的自尊则使我们过于敏感,作茧自缚,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这就说明在生活、学习中我们()

A.自尊要适度B.自尊不要强求

C.自尊可有可无D.自尊要量力而行

8.当我们的某些可取之处受到他人肯定时,就会显得格外高兴;当做了好事受到集体和社会称赞时,心情就十分舒畅。这是因为()

A.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取决于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B.我们的虚荣心得到满足

C.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肯定,得到满足

D.这是一种自我认识

9.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是()

①对他人的缺点错误绝口不提②对人有礼貌③尊重他人的劳动④尊重他人的人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0.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不图虚荣,拒绝沾染不良习气。其重要原因是()

A.怕影响自己的生活B.会触犯法律

C.不良习气有损人格D.没有时间

尽快地掌握学习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由初中频道为您提供的七年级政治下学期第一单元试题,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现象符合坦然接纳青春期生理变化要求的是()

①小文每天照镜子都会感到自己脸上的青春痘又多了几个,羞得上课不敢抬头,下课不敢和同学面对面②上初中后,大多数男生的个子都长高了,但是小刚还是“原地不动”,他总是开朗地引用潘长江小品中的话:“科学认为,浓缩的都是精华。”③小林黑黑的、瘦瘦的,她想:“我没有漂亮的面容、姣好的身材,生活中没有快乐,没有色彩。”④小强发育得非常快,连声音也变得沙哑难听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卑,还是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教育部公布《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后,青春期教育在部分学校已经开展起来,然而由于观念不到位、师资不专业等问题,和《纲要》的要求相差甚远。据此回答2—3题

2.健康教育课会涉及到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有()

①性机能发育成熟②身体外形发生急剧变化

③心里充满矛盾和烦恼④体内机能迅速健全

A.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③④

3.对于青春期出现的生理变化,正确的态度是()

①接受现实,欣赏自己②以积极地心态接纳自己的形象③自觉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④及时进行整容手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教育家罗戈曾经说过:当一个人处于青春期,他的大脑就像一个安全措施不到位的化学实验室,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处于青春期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可能会导致行为上的混乱和无序。因此,对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解除烦恼,控制心理冲动,就应该()

①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沟通②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③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转移注意力④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5.男孩是土地/坚定中充满锐利/女孩是春雨/善感而美丽/男孩爱在绿茵场上驰骋/女孩喜在阳光下嬉戏/男孩会自我激励地说/我要坚强/我要执著/女孩常对溪流讲/我会欣赏/我能把握/如今的男孩女孩呀/共撑一片蓝天……这首小诗告诉我们

①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利于发展同学间的友情②男女同学各有优势,在一起学习交流,可以取长补短③男女同学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帮助,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④男女同学差别太大,很难找到共同语言,交流非常困难

A.①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

6.李明同学虽然身材矮小,但乐于助人,无论谁遇到困难,他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班里的集体活动,他也积极参加,同学们都喜欢和他交往,这说明李明同学()

A.因为体貌原因而自暴自弃

B.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接纳自己的形象

C.同学们因他矮小而喜欢他

D.不喜欢自己的体貌,只有通过帮助别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7.许多同学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人,因此要

A.在穿着打扮上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B.与同学交往时故作姿态,显得高贵不凡

C.加强内在修养,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提高

D.独来独往,不与同学交往,显得有个性,比较酷

8.你认为漫画中该学校的校规

A.非常必要,可以避免学生早恋

B.没有必要,男女生怎么交往是他们自己的事

C.不够科学合理,不益于男女生的正常交往

D.非常必要,可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9.小雨在文具盒里发现了同班一男生写给她的纸条,这位男生说很喜欢她,并约她周末一起去郊区玩。假如你是小雨,你会

①写纸条告诉他,他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②委婉地告诉他,现在不是说“喜欢”的年龄,自己不想分散精力③告诉他,可以在周末时叫上同学们一起去郊区玩④不理他,就当这事没发生过或找人揍他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1.爱因斯坦一位邻居的小女孩经常来爱因斯坦家玩。小女孩的母亲知道后赶紧来道歉,埋怨孩子打扰了教授的宝贵时间。爱因斯坦竟然风趣地说:“噢,不用道歉。她带甜点给我吃,我帮她做数学题。不过,我从她那里学到的东西,恐怕比她从我这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这主要表明爱因斯坦具有的心理品质有()

A.爱慕虚荣,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B.懂得尊重他人

C.是个谦虚的人

D.好为人师,诲人不倦

12.正确认识自尊自信应该做到()

A.要自尊自信,不要虚荣忌妒

B.要自尊自信,不要自暴自弃

C.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傲自负

D.持久的自尊自信,要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13.尊重他人是()

A.人生的一门学问B.为了讨好他人

C.人生的一片风景D.没出息的表现

14.生活中,人人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但只要我们就可以通过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乐趣。()

A.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B.相信自己

C.尊重自己D.看得起自己

15.虚荣心重的人()

A.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

B.不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C.总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D.只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16.每个人都要通过其他人的来感受自尊()

A.尊重B.欣赏C.鼓励D.期望

17.我们要学会尊重。因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我们需要别人的承认,我们也需要承认别人。事实说明:尊重可以

A.使人理智B.使人悔过

C.唤醒人的良知D.产生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

18.对于他人的议论、批评我们不应采取的做法是()

A.议论只代表个人的观点,我们不要理睬

B.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C.斤斤计较,给以有力的还击

D.无关紧要的议论忍一下就过去了

19.关于自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向别人卑躬屈膝

B.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

C.自尊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D.自尊的人没有羞耻之心

20.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这是因为()

A.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B.谁都有缺点和不足,谁都不希望听到别人的批评和指正

C.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D.每个人都要通过其他人的尊重、欣赏、鼓励、期望来感受自尊

二、概括(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题蕴含的道理)

2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随便在公共场所吐痰,别人会用责怪的目光盯着你;不经常换衣服导致你身上发出难闻的气味,别人会冲你皱眉头……其实,有这样行为的人是不会受到别人尊重的。

三、简答

22.据《玉泉子》一书记载,吕无赝任东都留守时,有位处士常陪他下棋。有一次,两人对弈时,突然来了公文,吕无赝只好离开棋盘到公案前去批阅公文,这位棋友趁机偷偷挪动了一个棋子,最后胜了吕无赝。其实吕无赝已经发觉他挪动了棋子,只是没有说破而已。第二天,吕无赝就送走了这位棋友。

阅读上述材料,概括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谁的行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为什么?

(2)读了这则故事后,你在与人相处方面收到了什么启发?

23.期末考试,王强的数学只得了58分。为此,他整天唉声叹气,埋怨自己脑袋笨,不是读书的料。王强的这种态度正确吗?如果他是你的同班同学,你准备怎样帮助他?

24.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

25.一天,小明又一次没有完成作业,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认为老师的批评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26.如果你的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差,怎样与他相处才能维护他的自尊?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年级政治下册第一章测试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了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一章检测试题的相关内容,以便于供大家参考和运用,接下来和小编一起加油哦!

一、单项选择题:将下列各题最符合题意选项的字母标号填入下表中。

1.升入七年级后,面对许多新的面孔,你认为同学之间相互认识的好方法有()

①做自我介绍②不理不采③开生活娱乐会,增进认识了解④搞一些集体活动,让大家尽快熟悉

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③

2.“人心齐,泰山移。”下面对这句话认识不正确的是()

A.团结就是力量B.集体的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C.每个集体不一定都需要纪律D.一个集体必须要有共同的目标

3.“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这句话启示我们()

①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班集体②每个人都应当为班级建设出一份力

③每个同学都要增强集体责任感④没有集体也会有个人

A.①②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②

4.小兰考入初中后,感觉学习压力很大。她感到一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太多,需要不停地记笔记,作业太多,自己有时都忙不过来。她每天常常学习到晚上12点,但是学习成绩还是没有上去,为此,她常常失眠。小兰产生苦恼的根源于()

A.学习不刻苦B.没有了解初中学习的新特点

C.女孩子到初中,智力发展不如男孩子,这是正常的

D.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

5.有一名女孩,学习成绩一直排在班级里前三名,可是到了初三,她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很多。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再考进前三名,于是,她每天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甚至晚上12点才睡觉。起初,她妈妈非常高兴,夸孩子知道刻苦学习了。可是一个月过后,她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越来越下降了……这说明()

A.学习不刻苦,就不能提高成绩

B.学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苦乐交织,学习总是苦永远大于乐

C.边玩边学效率才能提高

D.学习只靠拼时间是不行的,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很重要

6.李某同学老是抱怨:“上中学以后,作业多、考试多、考100分少,学习真是太苦了。”你认为,李某要改变现状,应该()

A.认识到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

B.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

C.认识到克服了一个困难就能获得一种新的知识,就能发现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

D.认识到学习只有苦,没有乐

推荐第6篇:政治类题目解题技巧

政治类题目解题技巧

根据公选常识部分政治选择题的命题特点,我们归纳总结了发展趋势定位法、“第一”判定法、关键词暗示法三种解题技巧。这些技巧和方法为大家快速答题提供一种思路,为获取高分铺设捷径。

一、发展趋势定位法

发展趋势定位法是指利用一种事物的发展趋势(趋于好的方面)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总的来说,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是光明的,也就是说越来越好,是一个渐进的前进过程。只要大家抓住了发展的这种趋势,对一些宏观的经济政策的发展走向问题就不难把握。并且发展的途径有很多种,如:由点到面,由内到外,由东向西等等,这些不同的发展途径可以为我们解题提供新的思路。

例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区域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①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②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③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④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排列应为()。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

【技巧解说】本题考查经济发展阶段,重点是考查我国经济区域政策的发展趋势。 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本题是从宏观上来阐述经济区域的发展。我们讲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好的,发展的途径包括由点到面,由东向西等等。所以,本题我们利用由点到面不断扩大范围的发展途径来推测,就可以顺利得出答案。

首先,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是选了一个点,就是经济特区。(具备一定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1979年我国首先提出“经济特区”一词,并在深圳加以实施。)其次,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是趋向于“以点带面”来发展,所以有了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可以说,我们国家经济区域发展的面是越来越广的。因此,可以选出是西部大开发政策,这个区域政策的面比沿江沿边的范围又开阔了一些。最后,也就不难得出共同发展的这个政策目标。所以,本题答案为C。

二、“第一”判定法

“第一”判定法是指当选项中出现“第一”的字样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第一”常常成为出题点。做题时,首先要对有“第一”字样的选项进行判定,一般情况下就可以排除一到二个选项,有些选非题,可根据“第一”直接选出答案。

首先,在选择题的选项中,说法比较绝对的选项,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错误选项,“只能”、“完全”等是比较直接的绝对说法,而“第一”、“首位”等则属于间接的绝对说法。“第一”这样较绝对的说法,错误的机率很大。

其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远远没有发展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和程度,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国考中,说到中国的某方面是世界“第一”的时候,多为不正确选项。

例题1:关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取得的成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B.截至2008年底,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一

C.2008年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高到8.7年,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

D.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不足40岁上升到70多岁

【技巧解说】本题主要结合时事政治来考查建国60周年的成就。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首先浏览选项后,发现B项有“第一”的说法,那就应该重视“第一”,利用“第一”判定法来解题。B项中“第一”的说法较绝对,而且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其贸易总额与发达国家

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容易判定B项为不正确选项。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虽然有所增长,但还达不到“第一”的地位。

例题2: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的描述,下列符合实际的是()。

A.人均GDP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B.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

C.已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D.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

【技巧解说】本题结合时事政治来考查改革开放30周年的成就。

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第一”的说法较为绝对,应该给予重视,C项容易判定为不正确选项,可排除此选项。到目前为止,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还是美国。

A项人均GDP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说法不准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再加上人口众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的城镇人口人均GDP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农村人口人均GDP还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到24661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B项符合事实。目前我国关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先得到控制,然后逐年减少,D项不符合实际。所以,本题答案为B。

三、关键词暗示法

关键词暗示法是指题目中有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对正确做出答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和把握这些关键词,就能根据关键词暗示的意思,迅速作答。

关键词暗示法多适用于题干内容的描述对选项有一定暗示的题目。关键词可能暗示了一个范围,或者一个领域,也或者是前后相符的一种搭配。看到一个题目的时候,我们应该迅速的抓住其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来选定答案。

运用关键词暗示法要注重两点:一是找出关键词;二是找准关键词的分析角度。 例题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

A.合作B.繁荣C.和谐D.友爱

【技巧解说】本题考查政治知识中有关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问题。

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本题的关键词包括:民族关系、基本特征。我们就要从选项中挑选一个最适合于民族关系特征的词汇。用合作来描述民族关系的特征,显然不适合中国国情。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国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一般不用合作这个词汇。繁荣更不能用作民族关系的特征。而友爱与团结、互助重叠度较高。综合比较选项中四个词汇与民族关系的搭配来看,只有和谐与民族关系的搭配最为恰当,应该选择C项。

例题2:我国领导人多次表示,西藏事务完全是中国内政。“西藏问题”的实质是()。

A.主权问题B.宗教问题C.人权问题D.民族问题

【技巧解说】本题考查西藏问题。

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本题的关键词是中国内政、实质。通过关键词的暗示可以得知本题考查的是关系中国内政的“西藏问题”的实质。实质就是一种事物的本质,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这种本质。综合四个选项,只有主权问题是直指事物本质的问题,其他三项都是一种表面现象,或者是一种侵犯主权的途径,所以应给予排除。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问题”的实质不是什么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人权问题,而是损害中国主权、破坏中国领土完整的问题。本题答案为A。

例题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增强()。

A.科学发现能力B.技术发明能力C.模仿创新能力D.自主创新能力

【技巧解说】本题突出表现了关键词暗示法。在本题中关键词是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自然暗示了创新的重要性,利用这种暗示,很容易就能正确选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选项。本题答案为D。

推荐第7篇:高二政治热点题目

高二政治热点题目:

一、牢牢记住两个含义: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三个建设怎么办?

1、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怎样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3、怎样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材料背景:(如京剧进课堂、唱红歌、CCTV《童心回放》、庆祝建国60周年大片《解放》、《东方红1949》等,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等)

涉及到的知识点:

1、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4、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5、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6、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7、中华文化力量的表现

8、科学文化素养的增强及其根本意义

三、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材料背景:开学第一课“爱国主义教育”、60年国庆大阅兵

问题设计:青年学生(中学生)怎样践行爱国主义?或怎样永远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答案要点: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爱国主义应表现在实际行动中(教材P75小字)

3、爱国主义的特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教材P75一段)

四、加强文化建设

材料背景:网络腐朽色情文化、3G手机色情、不健康文化的传播、其它大众传媒的不良信息

涉及到的知识点:

1、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2、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4、我们越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越需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5、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6、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使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7、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9、加强社会主义和新价值体系建设。

10、不断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与钱学森之问

背景材料:

(一)享誉好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同志因病于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钱学森走了,成为光照人类心灵的精神星座。我们还能培养出钱学森这样的大师吗?从钱老对温家宝总理的诤言中,我们可以读出他在三个方面的忧虑,一是对中国教育体制弊端的忧虑:二是对学生没有创新意识的忧虑:三是对由于没有创新精神将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忧虑。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二)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新名词低碳经济。

问题设计:

1、为什么发展教育?怎样发展教育?

2、为什么创新?怎样创新?

3、为什么发展科技?怎样发展科技?

六、两岸交流加强、统一步伐加快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

素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有利于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有利于维护两岸共同的中华文化传承,加强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3、中华文化的特点: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举办有利于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七、发展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背景资料:①直接把两会从人民大会堂延伸到了网络上②民主决策③干部问责④网络反腐(南京周久耕案)⑤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等

涉及到的知识点: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需要也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

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背景资料:①领导人之间的国事访问。②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③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2010年新年贺词《共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涉及到的知识点:

1、文化交流的意义:

2、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与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并将推动和谐世界建设。

3、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国内问题也会用这一原理)。“和谐世界”外交新主张根植于中

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九、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背景资料:①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双百”人物评选揭晓。②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山东举办。③山东省寿光前市委书记离任十八年后获国家级表彰。④寿光市某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本村及至全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在全国传播温棚种植技术)(双百人物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⑤全国道德模范评选⑥大学生长江中舍身救人

问题设计:

1、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3、怎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涉及到的知识点:

1、文化的作用: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双百人物、先进人物评选,是广大人民把英雄模范的崇高精神转化为推动世界工作的强大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伟大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双百人物”评选等,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精神、振奋民族精神等,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

4、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例题:根据文化的力量分析说明上述主题口号(和谐中国,全民全运)和宣传口号(抓住承办全运会机遇,实现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更高更快更前的奥林匹克精神。人人争做文明市民,热情欢迎八方来客……)为十一届全运会成功举办以及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案要点: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

③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十一运的主题口号和宣传口号,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把筹办全运会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属于先进健康的文化。它必将使十一运成为全国人民加强交流、增进友谊的盛会,有力的推进全运会的成功举办,有力促进山东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增强山东的综合实力。

十、世博会要在中国上海举办

问题设计:

1、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多样性⑴是什么?(含义、三个基本点)⑵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⑶怎样尊重文

化多样性

十一、继续关注“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涉及到的知识点:

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与政治决定的,并对经济与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为此,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十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背景材料:①应对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②家电下乡③汽车下乡④税收减免⑤新兴产业创投计划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文化生活角度,涉及到的知识点: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产品创新,精心组织和办好上海世博会和滚广州亚运会。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

和智力支持,是综合国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好困难子女上学问题。

十三、哲学部分重点掌握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3、为什么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共有几层含义?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推荐第8篇:政治笔记50道题目

政治笔记50道题目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8)(简答)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活的灵魂(P13~19)(简答、辨析、多选)

3、提出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现实依据和重要借鉴。(P33~35)

4、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5、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6、近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关系。

7、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8、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0、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现的可能性。

1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2、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意义。

1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14、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

15、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科学含义、基本特征和长期性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

17、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18、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9、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0、党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2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P182)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3、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的基本依据(P185~187)

24、为什么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必须多样化?(辨析)

25、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质及其总体目标(P205~206)

26、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P215)

27、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8、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29、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30、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P251~252)

3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P261~262)

33、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P267)

34、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P267~268)

3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与理论意义(P276~279)

3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P280)

3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281)

38、如何加速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284~289)

39、“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P302)

40、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P312~313)

41、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P330)

42、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P330~331)

43、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P332~333)

44、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P342~343)

4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P346)

46、社会主义时期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P348)

4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P364~365)

48、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P367~368)

49、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P369)

50、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P382)

推荐第9篇:形势与政治题目与答案

网上测试形势与政策课网上测试 - 在线评卷

一、判断题(共 12 道,每题 3 分)

1.在土地市场方面,我国将需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2.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各项改革同等重要,齐头并进,平均用力。

√(正确答案:W)(您提交的答案:W) 3分

3.中国一直反对干涉他国内政,认为干涉是不道德的。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4.国家层面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主要是增强国家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促进国家认同。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5.中美关系难以全面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责任在美。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6.我们把友善作为价值理念,就是坚持对外走和平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7.命运共同体是习李政府所提出的新概念之一。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8.要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需要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健全责任追求机制。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9.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周边复杂变化的国家关系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周边外交战略和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更加主动。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10.推进司法管理体制改革,要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11.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包括两万多字。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12.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二板块是分论。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 3分

判断题:36 分

三、单项选择题(共 12 道,每题 3 分)

1.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都认为哪个国家对卢旺达大屠杀事件的不干涉态度是造成屠杀的重要原因?

√(正确答案:D)(您提交的答案:D) 3分

A.中国

B.俄罗斯

C.加拿大

D.美国

2.美国前总统()把向全世界推行美国政治价值观作为其施政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

√(正确答案:D)(您提交的答案:D) 3分

A.小布什

B.肯尼迪

C.尼克松

D.克林顿

3.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

√(正确答案:B)(您提交的答案:B) 3分

A.受害者和维护者

B.受益者和维护者

C.受害者和反对者

D.受益者和反对者

4.下面哪个纲领性文件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正确答案:B)(您提交的答案:B) 3分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C.十八大”报告

D.《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国家最新成立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组长由谁担任?

√(正确答案:A)(您提交的答案:A) 3分

A.习近平

B.李克强

C.俞正声

D.李源潮

6.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要发挥的作用应当是什么?

√(正确答案:C)(您提交的答案:C) 3分

A.基础性作用

B.决定性作用

C.影响和引导作用

D.垄断作用

7.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经济体制改革中包括以下哪项内容?

√(正确答案:C)(您提交的答案:C) 3分

A.政府不需求对它们进行体制改革

B.产权关系已经理顺

C.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D.通过混合所有制经济兼并民营企业

8.()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规定。

√(正确答案:B)(您提交的答案:B) 3分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三个倡导”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9.最近二十年,引发国际社会干涉的最常见理由是:

√(正确答案:B)(您提交的答案:B) 3分

A.人道主义问题

B.人权问题

C.政治动荡

D.国家利益

10.以下哪个国家目前不属于干扰中国周边安全的国家?

√(正确答案:D)(您提交的答案:D) 3分

A.日本

B.菲律宾

C.越南

D.叙利亚

11.2013年10月,梅德韦杰夫总理访华,是李克强总理履新后首次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双方签订了40多个合作项目,俄罗斯每年向中国增供(

)吨石油。

√(正确答案:A)(您提交的答案:A) 3分

A.1000万

B.500万

C.100万

D.10万

12.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表明,我国要在哪一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效?

╳(正确答案:D)(您提交的答案:B) 0分

A.2015

B.2020

C.2025

D.2030

单项选择题:33分

四、多项选择题(共 7 道,每题 4 分)

1.关于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问题,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提出()。

√(正确答案:ABC)(您提交的答案:ABC) 4分

A.爱党爱国、立身做人

B.勤学善思、立志成才

C.历练本领、立业为民

D.坚定信念、求实创新

2.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现实价值在于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ABD)(您提交的答案:ABD) 4分

A.A坚定改革信心

B.形成改革共识

C.引起改革阻力

D.对攻克改革难关作出系统部署

3.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与美国总统直属咨询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相似,以下哪些部门揉并在内?

√(正确答案:ABCD)(您提交的答案:ABCD) 4分

A.公安

B.国家安全部

C.总政联络部

D.外交部

4.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表明,要以宏观调控为重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必须限制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ABCD)(您提交的答案:ABCD) 4分

A.宏观调控

B.市场监管

C.公共服务

D.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

5.关于市场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哪些?

√(正确答案:AB)(您提交的答案:AB) 4分

A.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

B.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C.市场经济是一种人治经济

D.市场经济可以不讲信用、唯利是图

6.当代国际政治中最有影响力的三个大国是:

√(正确答案:BCD)(您提交的答案:BCD) 4分

A.德国

B.美国

C.俄罗斯

D.中国

7.2013年3月的《中俄联合声明》中,达成的共识中有哪些“反对”?

√(正确答案:ABCD)(您提交的答案:ABCD) 4分

A.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威胁

B.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

C.反对一国或国家集团单方面、无限度地加强反导

D.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

多项选择题:28分

推荐第10篇:晚会提问,政治知识题目

2014晚会政治知识题目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中,第一位的是群众观点。(√)

2.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 )

3.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替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4.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 )

5.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 √ )

6.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 )

7.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8.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问题。( ×)

9.实施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绩为先用人标准。(×)

10.党的作风建设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民主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 ×)

11.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 )

12.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 )

13.党员领导干部之间不准利用职权相互为对方配偶、子

女及其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 √ )

14.党员领导干部不准默许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以本人名义谋取私利。(√)

15.党员领导干部不准借用公款、公物或者将公款、公物借给他人。(√ )

16.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17.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任务聚焦到思想建设上。( ×)

18.教育实践活动要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 )

19.教育实践活动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批评、自我提高。( ×)

20.教育实践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 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 (√ )

21.教育实践活动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为重点。(√ )

22.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开门搞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

23.教育实践活动要以严谨细致的勇气和态度查找问题.剖析原因。( ×)

24.中央决定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25.2013年6月22日至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强调要从思想教育入手,深刻剖析产生“四风”的思想根源,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

26.中央政法工作会议1月7号到8号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强调,“四个决不允许”为政法工作设底线,这四个决不允许是,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

2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 (√ )

28.首次科学地、系统阐述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步骤的文献是《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29.被习近平称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的是理想信念(√

3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 ×)

31.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32.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这“三个自信”具体是指思想自信、道路自信、政

策自信。( ×)

33.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与毛泽东之间著名的“窑洞对”,谈的是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称这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

34.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700万名。( ×)

35.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的基层组织总数达420万个。(√ )

3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

37.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奢靡之风实质是剥削阶级思想和革命意志衰退的反映,根源是思想堕落、物欲膨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

38.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四位一体。( ×)

39.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40.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

41.十八大新党章提出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教育( ×)

42.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教育实践活动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活动参与者(√

43.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要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 )

44.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 )

45.孟建柱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政法工作,最根本的在于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

46.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 )

47.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次讲话的地点是中国国家博物馆(√ )

48.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是山西大寨村( ×) 49.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可以分为六个时间段(√ )

50.2013年4月7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倡导的“三个安全理念”是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

51.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5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党章。( ×)

53.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整顿工作作风八措施规定,要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

54.习近平在十八大一中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55.清廉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 ×)

56.八项规定改进调查研究要求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安排宴请(√)

57.“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这是指作风建设(√)

58.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体制改革的要求,明确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具体任务。(√)

59.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

60.单独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领导干部,二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

第11篇:初一寒假政治作业题目

初一寒假政治作业题目精选

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初一政治寒假作业试题精选,希望大家可以用心去做,不要只顾着玩耍哦!

.选择题:下列1—10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1—15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并将其字母符号填入下面表格相应的方框中。(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开学后,班主任召开了一次班委会,针对如何创建一个优秀班集体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班干部提出了很多建议。如果你是班主任你会采纳哪些()

①同学之间需要友爱,相互帮助

②发挥优秀同学的特长,没有特长的同学可以不为集体做贡献

③制定班规,让大家共同遵守

④班干部应积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古语说:“骏马行千里,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从认识自我的角度看,这句话形象地说明()

A.人的优势和劣势是天生的

B.认识自我很困难,没有必要认知自我

C.人有优点和缺点,要全面客观评价自己

D.人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3.中学生小帆常常将理想中的自我形象与歌星、影星和球星联系在一起,在青春偶像身上憧憬自己的未来。下列他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A.完全模仿他们的外貌,不断改变自己

B.努力学习他们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

C.竭力追捧他们的生活,不断丰富自己

D.盲目崇拜他们的个性,不断发展自己

4.“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说:要学好英语就要大声朗读,并且每天要对自己说Yes,Ican。这说明发掘潜能要()

A.自我炫耀B.从小事做起

C.设计一个理想的“我”D.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5.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说:“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这里“生命延长”指的是()

A.对社会的贡献B.珍惜生命,延长生命的时间

C.不轻易放弃生的希望D.肯定、尊重、悦纳自己的生命

6.小宝进入中学后迷上了玩网络游戏,经常迟到、旷课,有时甚至整夜在网吧里浏览不良信息。老师、父母多次对他进行教育,但他仍不思悔改。因为缺钱上网,他多次向小学生索要零花钱,后来因持刀抢劫而被判刑。这说明()

A.不良诱惑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B.青少年对任何事物都不能有好奇心,要远离网络

C.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不可能抵制不良诱惑

D.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

7.记者问美国篮球“飞人”乔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乔丹回答说:“基本功是我的法宝。”这段话告诉我们:为了实现理想,我们应该( )

A.努力尝试不同的事物

B.制订详细的生活规划

C.从现在起,在学习、品德、生活各方面苦练“基本功”

D.追寻成功人士走过的路

8.观看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时,会兴奋、紧张;完成一项任务或工作后,会喜悦、轻松;遇到别人误解时,会委屈、伤心,我们内心的这些感受就是()

A.意志B.感情C.情绪D.情趣

重庆市交警总队建议中小学生在书包上帖黄色反光标志;同时交警部门还将继续与家长和学校携手开展“小黄帽出行”活动,共同保障中小学生交通安全。

根据材料回答9—10题。

9.根据材料表述,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中小学生有了这些来自社会、法律、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以后过马路就可高枕无忧了

B.虽然有了这些保护,中学生还是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以防止受到意外的伤害

C.交警的这些做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没有必要,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

D.这件事说明保护中小学生安全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10.为了更好地保护自我,不受侵害,你觉得未成年人应该()

A.提高警惕,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B.等待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和保护

C.多交朋友,积极与社会中各类人群密切交往

D.学会保护自己,遇见侵害勇敢还击

11.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在时间上,有人喜欢早上学,有人喜欢晚上学;在形式上,有人习惯独自学,有人喜欢结伴学……这告诉我们()

A.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无所谓好坏

B.只要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C.学习方法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不可盲目效仿

D.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

12.“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故事告诫我们( )

A.人多了相互之间肯定会有矛盾,个人的`利益必然受到影响

B.一个人独立做事的效果往往比人多更好

C.集体中如果缺乏团结合作,就会影响每一个人的利益

D.班集体成员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共同进步

13.盈盈在日记中写道:“自从进入青春期,我时而高兴,时而烦躁;时而自信,时而又很自卑;时而希望父母帮助,时而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时而觉得自己人缘很好,时而觉得自己很孤独……”面对充满矛盾的青春期,盈盈有些茫然。下面对于青春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年龄大约在10~19岁

B.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又被称为第二高峰期

C.进入青春期后,人在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变化

D.青春期心理充满着矛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

14.青少年应该抵制庸俗生活情趣的侵蚀,这是因为庸俗、低级的生活情趣( )

A.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B.使人变得眼界狭隘、庸庸碌碌

C.是道德和文化修养水平低下的表现

D.容易形成不良习惯,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15.“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些生动而深刻的诗句告诫我们()

A.青春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要倍加珍惜,不要虚度光阴

B.青少年应树立高尚理想,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身能力

C.青少年要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D.青少年要抓紧时间吃喝玩乐,尽情地享受生活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6.从下面三幅图所反映的情景中,你感悟到了什么?(4分)

17.观察下图的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中的学生受到了来自哪些方面的侵害?(2分)

(2)面对生活中的不法侵害,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自我保护?(2分)

三.材料分析题(共6分)

18.观察下面的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评析漫画中男孩的行为。(2分)

(2)观察周围生活,请你说说除了电子游戏机的诱惑外,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诱惑。(2分)[

(3)假如你是该男孩的好朋友,你将如何帮助他战胜电子游戏机的诱惑。(2分)

四、活动探究题(共6分)

19.某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该省师生非正常死亡145人,其中溺水64人,占死亡人数的44.1%,交通事故死亡43人,占死亡人数的29.7%,自杀18人,占死亡人数的12.4%。

为切实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该省某中学开展了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下面选取了其中的三个环节。

【温馨提示】(1)请你设计一条“创建平安校园”的宣传标语。(2分)

【知识竞赛】该校组织全体学生参加了“安全知识竞赛”,请你试着回答其中几个问题。

(2分)

(2)①假如一个未成年人被绑架,该未成年人最可取的做法是()

A.绝食抗争B.与歹徒拼死搏斗C.假装与歹徒合作,再伺机逃跑

②假如你坐在火车上,对面的陌生叔叔请你喝可乐,你此时最恰当的做法是()

A.不理他,保持沉默B.接过可乐就喝,并向他道谢

C.向他表示感谢,但不接受他的可乐

【我思我行】(3)①发现有人溺水时,我会。

②在户外,遇到雷电天气,我会(2分)

以上就是初一政治寒假作业试题精选的全部内容,希望各位学生和家长们能够喜欢。

第12篇:研究生政治考试题目及参考答案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与启示

一是原有体制积弊太深 (1)过左的急于求成的路线使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水平,过早的建立僵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尽快发展。

(2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同社会主义要求尽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自由的矛盾。

(3)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雪上加霜,更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

二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

戈尔巴乔夫时期,民主集中制成为造成党内集权专制和官僚主义盛行的罪魁祸首。他主张党员进行横向联系,组织各种俱乐部开展活动。结果导致改组后的苏联共产党很快就失去了组织的原有优势,变成了拥有多个派别的松散的政治俱乐部,最终在反对派的进攻中败下阵来。

三是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苏东剧变的启示 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时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经济建设才能得以良好进行,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原苏共党领导人虽都重视经济的发展,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没有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与发展,使其成为桎梏苏联经济发展的沉重枷锁。

 第二,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实质上就是各国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国实际,独立自主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创造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毕竟,各国的国情千差万别,如果都套用同一种实践形式,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历史证明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不应该有必须共同遵循的模式,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在现代社会里,执政是每一个政党都必定会选择的基本政治目标,对许多资产阶级政党而言,这差不多就是全部目标。而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他们除了有执政的政治目标以外,还有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社会革命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无产阶级执政党就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围绕着执政问题,认真采取改进和完善的措施,使党的战斗力、凝聚力、领导和执政的能力得到真正有效地加强,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原苏共党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始终存在问题,特别是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一系列改组以后,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执政资源、贺驭全局的能力明显变弱,最终步上败途。

 第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途径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是共产党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丢掉了这些观点和原则,就丢掉了根本,丢掉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

第五,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第六,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西方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这项战略在苏联演变过程中起了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苏联演变的过程看,由于在苏联国内、苏共内部存在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内应力量,他们从内部配合了敌对势力的需要,从而促成了演变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虽然说如果没有内应力量,西方的和平演变势力即便强大,也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但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及其领导者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应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不留给他们可乘之机。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经济上,就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体现在

政治上,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体现在文化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二为”、“双百”方针和“三贴近”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体现在社会建设方面,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在以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的党政关系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政党横向关系:掌握立法、行政立法、军队等全部国家权力,并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网络对各类个级共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进行较全面的指挥和监督。

政党纵向关系:掌握了从国家的整体到国家的各个部分(在我国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部国家权力)

执政权力方式:在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直接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也包括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执政方式:依法、科学、民主执政。其中,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而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依法执政有利于党集中精力抓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有利于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有利于确保党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在未来较长时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线,试分

析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和基本要求

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外部冲击,经济发展方式本身的不适应性和内在缺陷正在日益凸现,不仅经济发展方式本身不可持续,而且也不能适应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根本性转变的形势。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正在转化为内在动力。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给地方环境的压力相当大。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5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

影响,试述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增值税转型(降低企业税负)和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减轻个人税负)等措施来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其次,从农村着手通过有效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来刺激农民消费,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再次,房地产市场是内需的火车头但并不代表政府要救助房地产商,维持高房价,相反的政府应推出万亿级别的保障性住房供给计划,由于保障性住房价格低廉,不仅会有效地挤压商品房市场的泡沫,完成房地产市场的自我调节,更重要的是,它能与百姓需求对接,有效盘活内需,带动中游、上游产业的发展;最后是尽快使一批重点大型项目开工启动,例如:铁路建设重点项目等,拉动钢铁、水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放松信贷的货币政策 放松货币政策重在放松信贷规模控制。目前经济下行趋势已经进一步得到确认,应考

虑再次放松和淡化信贷总量控制。因为相比而言,在经济出现一定幅度下滑的情况下,适度放松信贷闸门是比较有效的政策工具

3.3.充分利用大量的外汇储备

4.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而预期美国巨额的救市资金所制造的天文数字般的国债,未来随时可

能出现支付信用危机,美元贬值几成定局,在此期间,用外汇换资源,换技术是我们目前最好的选择。

5.4.大力发展服务业

2007年,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到40%,而印度是50%、日本是65%、美国是80%以上,中国的服务业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由于当前中国70%~80%的中小企业没有金融服务,大的农村基本上也没有金融服务,所以市场非常广阔。如果能够尽快地把制造业游离出来的资源,转移到服务业,在比较低的GDP增长速度上,可以解决全社会的就业问题。

5 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计划。我们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制定汽车、钢铁等十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我们采取经济和技术的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我们鼓励和支持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开发适销对路产品。

6.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每一场大的危机常常伴随一场新的科技革命;

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我们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特别是核心电子器件、核能开发利用、高档数控机床等16个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中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7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我们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开辟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7.试述我国社区建设的成效及发展趋势

8.成效:四个建立、四个格局

(一)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基层社会有序管理格局

9.

(二)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

10.

(三)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形成了广泛参与格局

11.

(四)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了齐抓共建的格局 :趋势

12.一是要从城乡社区建设的二元化,转变到构建城乡社区建设的一体化。

13.要按照城乡统筹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尽快打破城乡社区建设的二元体制,构建城乡和谐

社区建设的一体化体制和机制,实现社区发展规划、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社区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城乡统筹。

14.二是要从重视政府职能下沉社区,转变到更加重视深化政府职能转变。要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间的权责关系,

根本解决长期困扰社区建设的条块分割问题,构建和政府部门间的协作机制。要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推进公共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

15.三是要从重视社区组织建设,转变到更加重视扩大居民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16.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居民需求发展到哪里、居民自治就扩展到哪里;要进一步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提

高居民组织化程度,扩大居民参与程度,提高居民参与质量;要进一步理顺社区内各类组织之间的权责关系,建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为基础、驻社区单位参与的等良性互动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

17.四是要从重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到更加重视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社区公共

服务的效率。要在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人员配置、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组织功能、职责、管理的规范化。

18.五是要从重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转变到更加重视推进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提高社区管理

和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帅和支配地位,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建设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文化建设之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文化建设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还要用马克思主义去统领。毛泽东同志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前矛盾突显和风险多发的时期,情况错综复杂,特别是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多变,这既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纷繁变幻。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使一些人思想困惑、信仰淡漠,导致一些领域诚信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弘扬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起不到应有的主导和统领作用,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混乱。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有利于进一步团结凝聚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之根

文化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到底有多大的分量?冯骥才先生有一句话:“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是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

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我们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建立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就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才能抓住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才能保证社会的精神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因而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占据核心和根本的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防止西化、分化之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凸显了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表现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8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在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

1、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第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二、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

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2、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基本任务是:(1)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的中央上级组织的决议。(2)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4)密切联系群众(5)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6)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7)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8)教育党员和

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更不容易。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4、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1)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由选举产生。(3)党的最高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4)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5)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6)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5、遵守党的纪律 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

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对违犯党的纪律的党员,应当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严重触犯刑律的党员必须开除党籍。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1警告;2严重警告;3撤消党的职务;4留党查看;5开除党籍。

6、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 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我们党要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进一步开拓创新、知难而进,关心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奋斗、拒腐防变,使党的作风有新的明显的进步,使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有新的明显改善,使广大群众看到实效,增强信心。努力把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的党政关系

党政关系即是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是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关系;党中央与国务院的关系;地方党委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党的执政方式

执政方式是执政党领导和控制国家政权的形式,即执政党通过掌握、运用和控制国家政权实现执政目标的体制、机制、途径和方法的总称。党的执政方式是执政理念、执政方略在执政行为中的具体化,也是执政能力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实现形式和实践依托。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是指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这三种执政方式之间相互统

一、相辅相成。一方面,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另一方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依法执政来体现,重要的是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制度化和规范化,这就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科学执政,就是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

第13篇:八年级下政治时事小册题目 (整理)

政治时事小册题目

权利 义务

第三分册P22(16)纽约警方对“占领华尔街”活动的大本营进行清场

①、警方为什么要对“占领华尔街”活动进行清场?(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

务具体内容)

②、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权利和义务一致性、正确行使

权利和履行义务具体内容)

第五分册P26(20)“保护母亲河青春绿南粤”植树护绿行动

第五分册P30 中国植树造林与森林碳汇

①、义务植树:法律鼓励的,我们积极去做

第六分册P2 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第六分册P18(7)网络谣言

①、正确行使权利(散播谣言)

②、履行义务(不传播谣言、举报)

第六分册P27(1)“地球一小时”

法律鼓励做的,我们要积极做

第六分册P27(7)生活垃圾分类

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做

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立法保障人权

第三分册P17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 ①、材料体现了保障。(立法)

第四分册P27

(二)立法喜结硕果 法律体系形成

①、材料体现了什么?(国家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立法保障)

第五分册P5 聚焦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①、材料体现了什么?(国家不断完善法律,立法保障,加强司法保障) ②、P6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社会重要的标志)

第五分册P16(11)《拘留所条例》审议通过

①、材料体现了什么?(立法保障,重视人权)

第五分册P18(32)人大代表通过形式诉讼法修正案

①、立法保障人权保障

②、国家性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道德义务

第三分册P11至P12从我做起 拒绝冷漠 传递温暖

小悦悦事件

我能做什么?我一定能做到吗?

①、我们为什么要从我做起拒绝冷漠?(道德义务的意义P17)

②、请你设计一个向身边的人倡议“从我做起 拒绝冷漠 传递温暖”的方案。

(倡议方案)

第三分册P23(1)“小悦悦事件”

“倡导见义勇为弘扬传统美德”

①、我们为什么要弘扬传统美德?(道德义务的意义)

②、请你为弘扬传统美德写一份倡议书。(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具体做法)

第三分册P25(22)“广东精神”

第四分册P11 善行接力 无关贫富

①、我们为什么要接力善行?(道德义务的意义)

②、写一个关于善行的倡议书(倡议的目的,具体做法)

第四分册P25(9)广州“文明从我做起,让座人人参与” “让座日” ①、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让座日”?(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现实需要) ②、写一个关于“让座日”的倡议书(开展这个主题的目的,具体做法)

第五分册P8 弘扬雷锋精神 培育文明风尚

①、我们为什么要弘扬雷锋精神?(道德义务的意义)

②、写一份弘扬雷锋精神的倡议书(道德义务的意义、具体做法)

第五分册P17(22)“践行雷锋精神”学习雷锋活动

①、为什么要“践行雷锋精神”?(道德义务的重要性,现实的需要)

②、设计一个关于“践行雷锋精神”的倡议书(倡议目的:道德义务的重要,具体做法)

第五分册P25(14)“粤志愿,粤幸福”

①、为什么要启动“粤志愿,粤幸福”?(履行道德义务的重要性,能够帮助弱势群体等)

②、请你写一个关于“粤志愿,粤幸福”的倡议书?(倡议目的:帮助他人,实现人生价值,道德义务的意义,具体的做法等等)

第六分册P15助人为乐“好人”范进彬

①、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助人为乐?

②、为“助人为乐”写一封倡议书

第六分册P28(16)“学雷锋 在行动”

①、为什么要启动“学雷锋 在行动”?(履行道德义务的重要性,能够帮助弱势群体等)

②、请你写一个关于“学雷锋 在行动”的倡议书?(倡议目的:帮助他人,实现人生价值,道德义务的意义,具体的做法等等)

生命健康权

第三分册P19(35)制订校车安全条例

①、国家制订校车安全条例体现了国家重视保护权(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

②、国家为什么要制订校车安全条例?(保护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必要性,校车安全现状)

第四分册P17(21)国务院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事故作出处理 ①、材料体现了什么?(国家重视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四分册P28

(六)甬温线列车追尾伤亡严重 事故调查结论受广泛关注

①、国家为什么重视事故的调查?(事故出现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生命健康权和财产权的重要性)

第五分册P15(3)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安全标准》

①、《中小学生安全标准》的制定体现了什么?(国家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 ②、为什么要制定《中小学生安全标准》?(现实存在侵犯安全现象,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

第五分册P18(25)《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 ①、国家重视公民的生命健康

第六分册P8孩子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

①、国家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特殊保护?

②、我们如何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日常生活、危险情况、受到侵害、关爱

他人等)

第六分册P21(29)《专用校车安全技术》

第六分册P27(3)《广州市学校安全管理规定(试行)》

①、国家为什么要出台这些条例?(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现实原因) ②、国家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生命健康权重要性、未成年人的重要)

③、我们在生活中如何注意和保护生命健康?(自身、他人)

受教育权

第三分册P17(2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①、教育相关

第三分册P19(34)《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①、材料反映了什么?(国家重视义务教育)

②、国家为什么要那么重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重要性:个人、国家;国

家义务教育的现状)

第三分册P24(14)《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

①、国家为什么要那么重视教育?(教育的重要性:个人、国家)

第四分册P18(29)第四届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会

①、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的方面就是教育培养人才

消费者权益

第三分册P18(25)“决战‘亮剑’行动,假冒伪劣商品集中销毁活动” ①、假冒伪劣商品侵犯消费者哪些权利?(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 ②、保护知识产权相关

第四分册P15(5)《国家药品安全规划(2011-2015年)》

①、国家为什么要出台药品安全规划?(侵犯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安全权)

第五分册P24(6)全省“三打两建”工作会议

①、省为什么要开展“三打两建”会议?(现实原因:社会存在这些现象,有不法经营者侵犯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权益需要得到保护)

②、我们公民在“三打两建”工作中需要承担些什么责任?(积极维权、加强监督、积极举报、宣传重要性等)

第六分册P5开展“三打两建”建设诚信社会

第六分册P27(8)“三打两建”阶段性进展

①、省为什么要开展“三打两建”会议?(现实原因:社会存在这些现象,有不法经营者侵犯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权益需要得到保护)

②、我们公民在“三打两建”工作中需要承担些什么责任?(积极维权、加强监督、积极举报、宣传重要性等)

第六分册P19(14)“毒胶囊”事件

①、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法商家见利忘义侵害消费者权益) ②、为什么出现这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国家企业个人) ③、怎样才能减少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国家企业个人)

社会公平

第三分册P5至P7人与人参与 消除贫困

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可持续减贫

①、我国为什么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可持续减贫?(公平问题P102)

第三分册P16 (12)佩戴“绿领巾”事件

第三分册P18(26)住建部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①、为什么要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公平问题)

第四分册P15(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发布

①、国家为什么要重视扶贫工作?(追求社会的公平:不公平的危害,公平的意义)

第四分册P26(19)省财政将再投入446亿元,集中力量办好10件民生实事 ①、省为什么要投入446亿办好10件民生实事?(追求社会公平)

第四分册P27

(一)坚持房地产调控 千万保障房开建

①、追求社会公平

第四分册P28

(十)扶贫标准大幅度提高 惠及上亿低收入人口

①、追求社会的公平

第五分册P24(6)全省“三打两建”工作会议(主要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六分册P13关注阶梯电价、水价改革

P18(8)发布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①、关乎社会公平

其他

第四分册P24(1)郑小瑛等8位音乐家获得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①、荣誉权

第六分册P20(23)世界知识产权日

第六分册P28(13)十大知识产权审判典型案例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

第14篇:政治期末考试题目和答案(研究生一年级)

1、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内容的认识(30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2、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热点之一。请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我国实际,谈谈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35分)

注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主要有: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第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第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第四,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第五,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思想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有利于在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把文明发展的理念贯彻到生产、生活、生态各个领域,依靠科技进步,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新路子;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增强节约能源资源的能力;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综合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形成节约资源能源的体制机制;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35分)

注释:第一,四个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第二,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第三,执政能力建设: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第四,先进性建设:就是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

乎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能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

用,使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善执政使命。

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于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要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全面加以推进。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第一,要树立党员意识、执政为民意识。每一个党员干部,尤其是在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工作的干部,一定要树立执政为民意识,即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意识。要认识到我们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能把权力变成私人权利,甚至以权谋私。第二,要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增强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马 克 思主义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特别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大转折的年代,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所以对每一个同志来讲,就是要坚持实践标准,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真正自觉地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 第三,要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和本领,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胡 锦 涛同志反复强调,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一名党员,要认真贯彻党的宗旨,一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和精神,二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三要增强党员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四要具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的宽广胸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志存高远,心底无私,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应有的精神境界。第四,加强道德修养和自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共产党员作为社会的一员,必然面临着各种消极影响和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对于党组织来说,要积极探索党员管理工作新机制和新方法,使广大党员得到有效的教育和监督,从而做到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先进性。

3、材料分析:

1945年,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如何使国家政权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律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请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和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35分)

答: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了重大成果。党和国家的各项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法制不断健全、社会活力不断增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不断增强。实践证明,我国政治体制总体上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我国人民是享有充分民主权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整和发展的环节,民主法治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还不完全适应,需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以解决。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强调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这些都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指明了方向。

第15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政治类题目解题技巧[版]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政治类题目解题技巧 根据公选常识部分政治选择题的命题特点,我们归纳总结了发展趋势定位法、“第一”判定法、关键词暗示法三种解题技巧。这些技巧和方法为大家快速答题提供一种思路,为获取高分铺设捷径。

一、发展趋势定位法

发展趋势定位法是指利用一种事物的发展趋势(趋于好的方面)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总的来说,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是光明的,也就是说越来越好,是一个渐进的前进过程。只要大家抓住了发展的这种趋势,对一些宏观的经济政策的发展走向问题就不难把握。并且发展的途径有很多种,如:由点到面,由内到外,由东向西等等,这些不同的发展途径可以为我们解题提供新的思路。

例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区域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①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②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③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④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排列应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技巧解说】本题考查经济发展阶段,重点是考查我国经济区域政策的发展趋势。

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本题是从宏观上来阐述经济区域的发展。我们讲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好的,发展的途径包括由点到面,由东向西等等。所以,本题我们利用由点到面不断扩大范围的发展途径来推测,就可以顺利得出答案。

首先,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是选了一个点,就是经济特区。(具备一定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1979年我国首先提出“经济特区”一词,并在深圳加以实施。)其次,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是趋向于“以点带面”来发展,所以有了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可以说,我们国家经济区域发展的面是越来越广的。因此,可以选出是西部大开发政策,这个区域政策的面比沿江沿边的范围又开阔了一些。最后,也就不难得出共同发展的这个政策目标。所以,本题答案为C。

二、“第一”判定法

1 “第一”判定法是指当选项中出现“第一”的字样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第一”常常成为出题点。做题时,首先要对有“第一”字样的选项进行判定,一般情况下就可以排除一到二个选项,有些选非题,可根据“第一”直接选出答案。

首先,在选择题的选项中,说法比较绝对的选项,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错误选项,“只能”、“完全”等是比较直接的绝对说法,而“第一”、“首位”等则属于间接的绝对说法。“第一”这样较绝对的说法,错误的机率很大。

其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远远没有发展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和程度,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国考中,说到中国的某方面是世界“第一”的时候,多为不正确选项。

例题1:关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取得的成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B.截至2008年底,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一

C.2008年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高到8.7年,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

D.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不足40岁上升到70多岁

【技巧解说】本题主要结合时事政治来考查建国60周年的成就。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首先浏览选项后,发现B项有“第一”的说法,那就应该重视“第一”,利用“第一”判定法来解题。B项中“第一”的说法较绝对,而且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其贸易总额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容易判定B项为不正确选项。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虽然有所增长,但还达不到“第一”的地位。

例题2: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的描述,下列符合实际的是( )。

A.人均GDP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B.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

C.已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

D.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

【技巧解说】本题结合时事政治来考查改革开放30周年的成就。

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第一”的说法较为绝对,应该给予重视,C项容易判定为不正确选项,可排除此选项。到目前为止,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还是美国。

A项人均GDP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说法不准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再加上人口众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的城镇人口人均GDP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农村人口人均GDP还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内生

2 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到24661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B项符合事实。目前我国关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先得到控制,然后逐年减少,D项不符合实际。所以,本题答案为B。

三、关键词暗示法

关键词暗示法是指题目中有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对正确做出答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和把握这些关键词,就能根据关键词暗示的意思,迅速作答。

关键词暗示法多适用于题干内容的描述对选项有一定暗示的题目。关键词可能暗示了一个范围,或者一个领域,也或者是前后相符的一种搭配。看到一个题目的时候,我们应该迅速的抓住其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来选定答案。

运用关键词暗示法要注重两点:一是找出关键词;二是找准关键词的分析角度。

例题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 )。

A.合作

B.繁荣

C.和谐

D.友爱

【技巧解说】本题考查政治知识中有关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问题。

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本题的关键词包括:民族关系、基本特征。我们就要从选项中挑选一个最适合于民族关系特征的词汇。用合作来描述民族关系的特征,显然不适合中国国情。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国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一般不用合作这个词汇。繁荣更不能用作民族关系的特征。而友爱与团结、互助重叠度较高。综合比较选项中四个词汇与民族关系的搭配来看,只有和谐与民族关系的搭配最为恰当,应该选择C项。

例题2:我国领导人多次表示,西藏事务完全是中国内政。“西藏问题”的实质是( )。

A.主权问题

B.宗教问题

C.人权问题

D.民族问题

【技巧解说】本题考查西藏问题。

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本题的关键词是中国内政、实质。通过关键词的暗示可以得知本题考查的是关系中国内政的“西藏问题”的实质。实质就是一种事物的本质,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这种本质。综合四个选项,

3 只有主权问题是直指事物本质的问题,其他三项都是一种表面现象,或者是一种侵犯主权的途径,所以应给予排除。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问题”的实质不是什么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人权问题,而是损害中国主权、破坏中国领土完整的问题。本题答案为A。

例题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增强( )。

A.科学发现能力

B.技术发明能力

C.模仿创新能力

D.自主创新能力

【技巧解说】本题突出表现了关键词暗示法。在本题中关键词是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自然暗示了创新的重要性,利用这种暗示,很容易就能正确选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选项。本题答案为D。来源:考试大 - 公开选拨领导科技题目虽然内容包罗万象,但其作为单项选择题,具有一定的出题思路和出题方向。做单项选择题的通用方法,譬如排除法、求最佳答案法、逻辑推理法等都可以有一定范围的适用。本部分根据公选考试的实际情况,从真题出发,创新总结出词义联想法和绝对说排除法这两种在科技题目中具有最普遍性、最有效的解题方法,希望能够在考场上助考生一臂之力。

一、词义联想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且具有客观性。在解题的过程中,如果对于所考知识点不熟悉的话,发散性的联想思维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词义联想法,又称信息词解题法,即根据题干和选项中的信息词,进行联想,从而选出与信息词有关联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词义联想法常适用于考查概念性的题目,在遇到陌生的科技词条的时候,考生可以运用该方法协助解题。

例题1:关于宇宙的起源,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理论是( )。

A.能量守恒定律

B.大爆炸理论

C.暗物质学说

D.黑洞理论

【技巧解说】宇宙起源的理论,属于比较生僻的科技常识。这种题目,我们可以通过信息词的字面意思来判断答案。先通读题干,可以看到“起源”是本题中对该理论最关键的提示,因此确定其为信息词。再分析选项,可

4 以很直观的看到,“大爆炸”非常形象的说明了新事物产生的一个方式,正与信息词“起源”相对应。正确答案为B。

运用此技巧,可以避免在陌生的科技词条上徘徊,而是直接直观的联想,大大缩短答题的时间,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例题2:太阳风暴是指太阳因能量增加而向空间释放出大量高速运行的( ),它们可能对短波无线电信号的传播造成严重的影响。

A.带电粒子流

B.热气流

C.飓风

D.陨石

【技巧解说】太阳风暴的概念比较生僻,而本题考查的角度更是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即便是对“太阳风暴”略有耳闻的考生,也很难清楚地知道其实质是“高速运行”的什么物质。因此,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观察题目,寻找是否有其他的信息,能够让我们进行联想。

由题干中的对“无线电信号”产生影响可知,该物质是与“电信号”有关的,而选项A的带电粒子流正是和“电”有关,故为正确选项。

二、绝对说排除法

语文课上,在我们学习语气时,就接触过类似“都”“很”“十分”等程度副词。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普遍的应用,在考题的选项设定上,也同样广泛存在。

对于单项选择题来说,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用的解题方法。“绝对说排除法”说的是,如果四个选项中,有三个绝对说,那么剩下的一个最有可能是正确选项;如果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绝对说,那么这个最有可能是正确选项。选项因为这些绝对词的出现而具有了绝对的语气。因此辨识绝对词(包括显露的和隐藏的)是运用本方法解题的最关键步骤。

在科技题目中,经常出现的绝对副词包括:全部、都、只能、无法、不可、一定、彻底、非常等。

例题1:下列陈述中错误的是( )。

A.隐形飞机机身涂料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电磁波

B.混沌理论在很多研究领域有重要应用

C.U盘格式化后,信息不可恢复

D.土星环是圆的

【技巧解说】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四个选项分别说了四个知识点,短时间内从中得出正确答案较为困难。但通过分析选项,可以发现C项中“不可恢复”带有很强烈的否定语气,“不可”为绝对副词,即该项为绝对说选

5 项。而ABD则没有绝对副词,因此根据“绝对说排除法”,C项即为正确答案。

例题2:飞机与火箭飞行原理的区别是( )。 A.飞机都有机翼,火箭都没有机翼

B.飞机只能在大气层中飞行,火箭可以在大气层以外飞行

C.飞机无法用液态氢作燃料,火箭可以用液态氢和液态氧作燃料

D.飞机靠机翼上下气流的压差产生的升力飞行,火箭靠向后喷射高温高压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飞行

【技巧解说】本题出题深度比较深,对于飞机和火箭的飞行原理进行了考查,但因为选项中多个绝对副词的出现使得本题难度降低。A项中的“都”,B项中的“只能”,C项中的“无法”都是科技题目中常出现的绝对副词。因此根据“绝对说排除法”可知,在三个选项为绝对说的情况下,剩下的一个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为D。

备战历史、文学以及哲学思想等人文常识,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若能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甚至能提高命中率。通过对历年真题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时间推算法、首尾两端法以及关键词突破法三种解题方法。

一、时间推算法

有些历史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偏僻,迷惑性较大,并且与时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加上考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可能不够清晰,以致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形。此时,考生若能转换思维方式,运用时间推算法,认真分析题干,会发现题干中往往包含有解题的突破口。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审题,挖掘题干中隐含的时间线索,然后结合相关知识推算出答案。

例题1:从2006年元旦起我国政府正式取消了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于( )。

A.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C.秦朝的按亩纳税 D.西汉的编户齐民

【技巧解说】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农业税征收的起源,考点较为偏僻,考生若对相关内容记忆的不够清晰,很难作答。但若按下列步骤分析,也能得出答案:

第一步,认真分析题干,转换思维方式,挖掘隐含条件。由“我国政府正式取消了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可以得出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于2600年前。

6 第二步,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出,2600年前约为公元前600年左右。

第三步,结合相关知识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公元前600年我国正处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A。

例题2: 2009年7月22日上午我国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日全食,全食带从滇藏开始,横贯人口稠密的长江流域。这次日全食是从1814年至2309年在中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该奇观可谓500年一遇。我国早在3300年前就有关于日食的记录,该时期我国正处于( )。

A.殷商时代 B.春秋战国时期

C.唐代 D.北宋

【技巧解说】本题的考点更加偏僻,更适合运用时间推算法解答,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步,认真分析题干,由“我国早在3300年前就有关于日食的记录”可以得出,我国最早有关日食记录的时期为公元前1300年左右。

第二步,结合相关知识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公元前1300年我国正处于殷商时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A。

二、首尾两端法

有关历史事件排序的选择题通常要求考生判断一连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此种题型可以采用首尾两端法进行判断(从头或从尾判断),即从这一串事件的头或尾进行分析判断,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无需对各事件的具体时间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甚至能大大提高命中率。

例题1: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A.司马迁修《史记》→文景之治→王莽篡汉

B.杯酒释兵权→岳飞抗金→王安石变法

C.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秦统一天下

D.玄武门之变→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技巧解说】本题无需分析各个事件的具体时间,只需掌握大致的时间段即可,可对各个选项从头或从尾进行判断。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A项进行从头分析,司马迁修《史记》是在汉武帝时期,晚于文景之治,故予以排除。

第二步,对B项进行从尾分析,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岳飞抗金发生在

7 南宋,故B项错误。

第三步,对D项进行从尾分析,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年间,而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应晚于安史之乱,D项错误。

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C。

例题2:下列历史事件时间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A.周世宗改革→秦始皇统一中国→管仲改革

B.盘庚迁殷→三家分晋→国人暴动

C.漠北之战→巨鹿之战→淝水之战

D.黄袍加身→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岳飞抗金

【技巧解说】本题运用首尾两端法进行分析,可以提高答题速度,节省考试时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从尾分析A项,管仲改革发生于春秋时期,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故排除A项。

第二步,从尾分析B项,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末年,而三家分晋发生在春秋末年,故B项错误。

第三步,从头分析C项,漠北之战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巨鹿之战发生在秦代,故C项错误。

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D。

三、关键词突破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关键词比较明显的试题。有些选择题的题干已包含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关键词,可以提示我们该从哪个方向进行思考,或将哪部分知识进行筛选、判断。这种题的答案往往隐藏在这些关键词之后,抓住了关键词,便找到了解题之道。

例题1:相传我国古代大诗人白居易每次作完诗后,都会读给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听。白居易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检查作品的韵律是否琅琅上口

B.检查作品的内容是否通俗易懂

C.检查作品的主题是否符合大众兴趣

D.在普通大众中推广自己的作品

【技巧解说】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文学知识,不算很难,如果用“关键词突破法”便可快速解出答案。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读题干,首先根据后面的提问来找关键性的字句,然后根据这些关键性字句的相关信息来求取答案。

第二步,题干问的是“这样做”的目的,怎样做,联系前文,是“读给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听”,这样我们便很快找到了关键性的字句。

8 第三步,再往深处思考,为什么是“目不识丁”的老太太,答案应该就隐藏在这个关键词之后。

接下来,我们只要看看哪个选项跟“目不识丁”存在着前后的逻辑关系,便可轻松解出此题。四个选项中唯有B项的“通俗易懂”与“目不识丁”前后逻辑衔接得上,正确答案选B。

例题2: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的巨大的“和”字,其蕴含的思想源自( )。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技巧解说】这是一道围绕时事热点来考查文学常识的试题,出题思路比较新颖,此题也可以用“关键词突破法”来快速解答。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题干问的是思想来源,很容易注意到问题的关键字是“和”字,前面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只是一件新鲜的“外衣”。

第二步,通常的做法是避重就轻,尽可能从日常生活中寻找与此相关的信息,比如上题中的“和”字,延伸开去,会联想到诸如“和谐”、“以和为贵”等耳熟能详的字眼。

第三步,根据这些熟悉的字眼来寻找答案,其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如上面提到的“以和为贵”、“和谐”便是儒家经典的核

第16篇:考研政治之毛泽东思想题目汇总(版)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018年考研政治之毛泽东思想题目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

A。科学地区分了中国革命对象和中国资产阶级

B。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基本形成

C。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

2.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

A.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B.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C.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C.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D.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2.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是( )

A.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B.马列主义

C。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D.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1927年7月至1935年1月是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等文章,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区分中国革命对象和中国资产阶级,贯穿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毛泽东的很多著作中都有体现。选项C,毛泽东的确很早就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比如,1927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选项D科学区分了中国社会各阶级,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根本前提

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前提,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备选项A、B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我们经常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的确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十月革命以前,中国 第1页共1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的资产阶级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以后,就属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条件下产生。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D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因此备选项A、B、D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提供着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毛泽东思想都是我们必须始终高举的伟大旗帜。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今的时代主题和实践任务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仍然具有普遍的和长久的指导意义。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历史,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项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所以正确答案是ABC。

2.【答案】 A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

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来说,主源或本源是马列主义,次源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其中不少是民主性的精华和朴素的政治哲学思维,特别是富有爱国主义的革命传统等,也包括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融会贯通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被剥削民族与人民革命的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南。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当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渊源的。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但它又是在中国的土壤中产生的,离不开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传统。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实际不能离开这一国情。毛泽东思想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运用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和语言方式阐述理论问题,毛泽东思想中的许多理论和观点、纲领和政策、战略和策略都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历史遗产的改造和吸收。马克思列宁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因此,备选项A和B符合题干要求。

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的集中体现我党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成果著作是( )

A。《反对本本主义》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2页共2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C。《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D。《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2.关于毛泽东思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

C.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D。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

3.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概括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 )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调查研究 D.独立自主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毛泽东思想萌芽

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革命前途的影响》等著作,集中体现了我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成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因此,备选项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备选项C《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备选项D《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A《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后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表的著作,1930年5月毛泽东撰写《反对本本主义》,包含了后来被称之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思想,初步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符合题干要求。

2.【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有两次概括:一次是刘少奇在中共七大所作的报告和七大通过的党章中;一次是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中。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之继续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毛泽东思想,从他的宇宙观以至他的工作作风,乃是发展着与完善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乃是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这些理论与政策,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标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历史决议》中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因此,选项ABCD都正确。

3.【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具体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多方面 3页共3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发展,并深刻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在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政治路线、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都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核,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特殊品质,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们不仅表现在《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重要著作中,而且表现在毛泽东同志的全部科学著作中,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4页共4页

第17篇:考研政治各种原理小结 适用于考研各种题目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总论:哲学就考研而论最重要的东西是原理

1、搞透哲学原理:

注:哲学关于辩证关系原理的万能公式:

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48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⑴A 和B 并列关系(40 对):

①总论:A 和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 和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和B相互依存:A 离不开B: B离不开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 话(任何A离不开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B 的A,离开了B,A 也不存在了);二是正说说, 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

A 和B 相互渗透:A 渗透着B: B 渗透着A;

A 和B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 能转化成B: B 也能转化成A ⑵A 和B从属关系(6 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式与内容)

①总论:A 和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 和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 决定B(A 决定B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

B 反作用于A(当B 适应A促进A 的发展,当B不适应A阻碍A 的发展)。 ⑶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即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

2、搞活哲学原理: 注意:

第一、哲学的题型有三种

1、死记硬背的题目

2、哲学家的命题或原话

3、情景型题目(例子题)

第二、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

1、先写......认为:

①唯物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 ②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

③认识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④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2、写出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5、再写一原理,并重复

3、4 操作。

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 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 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7、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①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 ②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

五、六步。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 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 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 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 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 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 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①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 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 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 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⑤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⑥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 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 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⑦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3 2 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④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 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 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⑤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⑥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 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 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 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④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⑤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 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4、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①现象和本质(并列,都有); ②必然与偶然(并列,都有); ③原因与结果(并列,都有); ④现实与可能(并列,都有)。 ⑤形式与内容(从属)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10 个原理

1、一观——真理观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③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真理的价值性与客观性的原理:第一,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第二,真理 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观随意想像 的成分。第三,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考察,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第四,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⑤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原理: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价值的 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能实现价值的满足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另外,同 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的价值满足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⑥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3 4

2、一论——认识论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认 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 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 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 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3、一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注意: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 03 年、04 年真题)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15 个原理

1、因素:

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规律: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从属)。

3、特点: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③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4、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⑥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注:本章还有一个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__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 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 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 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

4 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 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把握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观点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坚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 根据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我们应当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立中把握 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

2、把握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 东西。只有具体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我们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别,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 特殊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启 示有:第一,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第二,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又要求人 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第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是提高实践活动自觉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第四,要注意使用科学的方法。

3、把握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结论: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 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 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涵着矛盾分析法。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 证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 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事 物的发展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两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 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 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 加速或延缓作用。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所以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 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现实性 与可能性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 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 区别,又有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因此,把握这 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 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现象与本质也是既对立又

10 统一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任何现象 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_________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

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表现在,内容是事物存在 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两者既相互区 别又相互依存。在把握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 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

5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 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 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 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 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 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 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 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四、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1、要尊重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要尊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3、要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注意:关于原因或依据、意义、措施和关系的万能模版:

一、原因或依据、意义的题目如下作答:

1、万能原因和依据:

(1)中国国情,性质,基本制度„„决定的

(2)生产力发展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市场经济需要,三个文明需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 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

(4)关于党的——党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党的先进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5)从经验总结出来的——革命经验,现代化建设经验,他国,他人经验„„ (6)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理论要这么做的

2、万能意义:

(1)哲学方面的:党制定执行正确方针、政策、路线的理论基础、根本依据;有助于克 服各种错误思想——说明一下;

(2)„„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性、创造性,加快 现代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4)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中的国际地位于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 程,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 大计。

二、措施的题目如下作答:

1、比如像三农问题、下岗职工和贫富差距等细节问题(关系一部分人的利益的问题就 叫细节问题)的措施如下作答:

①政府的角度:制定政策,政府应该制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让„„更 多的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加大对„„投资;制定相关法律强化法制,充分保障„„的利益;

6 深化改革,早日解决„„的问题。

②社会的角度:形成一个„„市场;形成一个„„保障体系。

③企业的角度:企业制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该考虑更多„„的利益 ④公众的角度:不要歧视„„;要帮助„„

⑤个人的角度:„„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争取早日解决问题或富起来。 注意:省略号部分考谁写谁

2、比如像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宏观战略 问题的措施如下作答:

①贯彻党中央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③要相信人民群众。

④坚持改革开放,用改革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⑤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⑥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三、相互关系的题目如下作答:

1、两者具有的内在关系

A 和B 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体:A 是B 的什么; B 是A 的什么, 我们不能只看到A看不到B;也不能看到B看不到A,我们应该把A和B统一于中国特色

15 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2、党中央两个重大方针政策的关系:比如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本身就包涵了新型工业道路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道 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所提出的科技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等体 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人类资源各方面优势都得到充 分发挥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科学发展观完全一致的。

四、关于结合实际问题分析党的政策的万能模版

例题、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结合实际(就业问题)加以说明。

答案要点:①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中央长 期以来高度关注就业问题,把其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强调改革、发展,经济 结构调整都要和扩大就业相结合。要求各级领导把扩大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千方 百计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尤其要解决好困难家庭、困难个人就业问题。就业问 题解决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得到了实现和维护。从而表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是以人为本。

② 解决贫富差距问题:17 大提出了要在5-10 年内从根本上扭转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趋 势,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③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注意:11 年特最容易考的六个政策

分析题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分析题

二、结合上海世博会低碳行动分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决好环境污染、生 态破坏和资源紧缺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 展的道路

分析题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7 分析题

四、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分析题

五、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分析题

六、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四、毛泽东思想里面的第一次

1、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2、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

3、第一次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著作:《整顿党的作风》

4、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

5、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

6、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 践相结合”的文章:《发刊词》

7、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8、最完整系统地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

9、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阐述

10、毛泽东思想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形成

11、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2、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3、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

14、第一篇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献:中共七大刘少奇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5、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到城市的文献:在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上做的报告

16、第一次提出建设一项伟大的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

17、第一次系统总结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共产党人发刊词》

18、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把一切积极因素·····“的报告:《论十大关系》

19、第一次明确指出执政党建设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五、三分钟让你终生记住毛泽东各阶段代表著作!

请记住以下三句话即可:

1、萌芽阶段——“国民党分析运动”

2、形成阶段——“井冈山 红色本本之火”

3、成熟阶段——“共产党论战争与文学”这三句话还可以这样联想记忆:“国

民党拿着井冈山红色本本之火就称自己是共产党了!”

详细解释:

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1921——1928 年(共产党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

记忆法——“国民党分析运动”详细解释:国民党——《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 革命的影响》;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运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

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标志: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阶段:1928——1935 年(土地革命中前期),记忆法——“井冈山红色本 本之火”,详细解释:井冈山——《井冈山的斗争》;红色——《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

在?》;本本——《反对本本主义》;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农村包围城市的

道路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活的灵魂。

8 毛泽东思想成熟阶段:1935——1945 年(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记忆法——“共 产党论战争与文学”,详细解释:共产党——《共产党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

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实践论》、《矛盾

论》、《新民主主义论》;

战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 族战争中的地位》;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改造我们的学习》。 提示:记住了这三句话基本上就可以把毛泽东各阶段的代表著作记住了,你只需要根据 著作名所含的是哪句话的关键字,就可以判断该著作是属于哪个阶段的!

七、2011 年毛思、史纲最容易考的五个题目

分析题

一、民主党派政治主张的破产、中共领导下的政治合作与协商制度的形成 分析题

二、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分析题

三、统一战线理论 分析题

四、党的建设理论

分析题

五、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分析题

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分析题

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分析题

三、择业与创业

分析题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分析题

五、树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

分析题

六、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五部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

分析题

一、欧美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与中国的应对之策 分析题

二、中俄美大国关系

分析题

三、从朝韩“天安号事件”;美韩、美日军事演习;延坪岛炮击事件;中日“钓 鱼岛事件”;巴以谈判及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分析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及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 势

分析题

四、从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看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及南北关系、南南 合作

第六部分 形势与政策

一、国内重大事件

(一)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

(二)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三)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

(四)西部大开发十周年

(五)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六)台湾问题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二、国际重大事件

(一)中美关系、美国从伊拉克撤军

(二)、欧盟开启合作新时代的标志

(三)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三、中国外交成果

(一)胡锦涛出席华盛顿核安全峰会、“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并访问拉美三国

(二)胡锦涛访加并出席二十国集团多伦多峰会

(三)温家宝总理访问亚洲四国并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 会议、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

第18篇:研究生期末考试政治题目总结及参考答案

一、改善民生的主体一定是政府,虽然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社会方式,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政府。请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案一:我认为,民生问题的解决,一靠发展,二靠党的政策。民生的改善、民生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发展、靠改革来促成。但是,这种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必须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通过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促进民生的不断改善。确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但又存在着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未能对民生予以高度重视,积淀下许多民生问题,有时甚至相当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与加快经济发展统一起来,真心实意从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出发,在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困难群体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民生安定才有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当以民生为先才是,发展、改革都要有利于促进民生的改善和民生问题的解决,决不可以无视民生,更不可以以发展和改革为由而伤害民生。如此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靠单个的人,也不是靠单个的区域来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推动,因此需要政府的推动,需要政府的主导来完成。 当然改善民生还可以通过其他社会方式,比如: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但是这些方式的推进还是需要以政府为主体,才能够有效的实现。

答案二: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概念。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政府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直接责任主体,政府掌握的是公共权利,控制的是公共资源,理所当然要以公共利益为施政目标,而解决民生问题显然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既然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政府的核心任务,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当然也应当成为评价与衡量政府政绩的核心指标。在现代民族国家,政府存在和维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是由国民赋予的。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首先,政府须扶持市场的健全发展。政府角色要放在市场之后。民生的内涵很丰富,但最基本的莫不过于就业与合理收入的保障和提高上。但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市场的作用比政府要大得多。从另一个角度看,政府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有财力基础的支撑,而如果没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育和经济发展,政府就很难做无米之炊。

其次,政府权力应受到监督和制约。有限权力的民主政府才能更好地做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从逻辑上讲,在权力监督和制约缺失或不力的情况下,政府很难有连续的动力甚至是压力来改善民生。相反,作为一个利益团体,如果权力不能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政府就会通过资源的控制和垄断,无限扩张自身的利益,经常与民争利,或者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己,民生会因此受到侵蚀甚至剥夺。从经验中看,无限的政府权力与民生呈现一种负相关关系。在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情况下,政府不但不能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反而还时常成为破坏民生的源头。

第三,改善民生非常需要政府的制度设计、政策制定、措施执行以及巨大的财政预算投入,政府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是巨大且无法被替代的。就当今公共管理的一般理论而言,公共管理的主体除了传统的政府对社会干预之外,还强调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无论是我国还是欧美发达国家,政府都拥有财政预算、行政组织和人员系统等庞大的行政资源。特别是在还没有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国,改善民生非常需要政府的制度设计、政策制定、措施执行以及巨大的财政预算投入。中国政府也拥有大规模组织,在13亿人口的大国,只有政府才能够运用自己丰富和庞大的资源有效完成改善民生的工作。因此在目前,政府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是巨大且无法被替代的。这是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有的现实条件所决定的。关系到民生的大事如: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都需要政策来完成,题干中讲到的收入消费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温暖人心的量化指标,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生动写照,彰显了党和政府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坚定决心,给了人们很大的信心,因此,改善民生的主体还是应该是政府。

最后,党和政府是实现民生幸福的责任主体,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推动者。政府应该更新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社会和谐、社会公正等价值取向。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民生服务型政府,保障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权益。各级政府应该加强落实,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生建设和发展之路。党和政府既要在治国方略、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职业道德建设等宏观层面做通盘考虑和整体推进,也需要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提高百姓工资和福利待遇等微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层面进行改善和提高。应该建立既符合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又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水平的民生幸福测量体系,为社会发展决策和党的科学执政提供科学依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时强调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由此可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围绕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收入、文化、社会稳定等领域下工夫。

在经历了一个满足人民低层次的温饱需求的阶段后,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之忧,而是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乃至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等,从而是全方位的、高层次的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把民生问题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联系起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视为“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因为,只有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二、现在,中国文化输出相对薄弱,中国文化对外国人的影响力还很有限。作为一个大国,在输出商品的同时,要输出文化,更高层次的是输出价值观,一个美国大片席卷大地,捞走了几亿美金,同时留下难以磨灭的价值观影响,这才是文化强国所要做的。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一流国家输出文化和价值,二流国家输出技术和规则,三流国家输出产品和劳力。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大国,尤其是否属于强国,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影响力。如果自身的文化,尤其是价值观不能产生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认同,那么中国就永远是一个不入流的国家。即使中国变得强大了,也只不过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他者”和“异端”而已。外国人不认可中国的价值观,就只能戴着自身价值观的“有色眼镜”来观察与衡量中国的发展与崛起。唯有价值观才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才能给自己的国家发展和文明模式带来合法性和认同感。而价值观是否能够被输出,取决于这种价值观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

输出价值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又是“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为了保证国际政治格局大变化背景下的国家统一;(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为了保证在西方价值观渗透过程中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鲜明特色;(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为了回应国际社会日益凸显的政治合法性,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与国际政治格局大变迁相呼应,许多国家内部掀起了政权更迭和政体变更的新高潮;(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为了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五)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这就要求做到:(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保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正确导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确保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正确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既为文化建设提供合法性基础,也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可靠的保证。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积极探索用该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只有把该体系的基本要求体现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才能不断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能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提高文化软实力。(2)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是硬道理,提高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当今世界,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弘扬文化创新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切实做到文化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动文化形式创新,通过好的形式把优秀的文化推向市场,介绍给人民。我们的文化产品,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还要不断催生新的文化品种和艺术样式。(4)协力构建和谐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觉。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捍卫国家主体价值。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传统文化,捍卫国家主体价值。(5)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必须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审视和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力推动文化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文化,这是人类文化中的一座高峰。而在此基础上吸纳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发展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更具有先进性和独特魅力。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才不会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文化风潮”所迷惑、所左右,产生诸如“邻居家的豆豉香些”之类的错觉;只有确立文化自信,我们才能聚精会神,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三、请简要谈谈对文化部新浪微博上线的认识。(还是关注下然后看看一些评论自己发挥吧) 答:文化部开通了微博,个人感觉不得不说这是个好事,这开通了政府高级部门与普通大众沟通渠道。囊括社会总总问题,只有文化上的问题与每个阶层息息相关,以开通微博的方式与社会大众沟通可以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种种问题,从而使政府更加熟悉和应对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文化部微博上线也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自信的体现,一个开明政府的体现,俗话说的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正是政府的开明大度,才有了今天的网络沟通。

四、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高扬的光辉旗帜,请结合历史与现实简要谈谈你的真实理解或感受。

答: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并为之进行了长期奋斗,作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贡献。重温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的历程,对于深刻认识人民民主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民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的追求。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明确提出要依靠工人、农民实行社会革命。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中国实现人民民主的前提条件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从1927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并付诸实践。联合各革命阶级开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统治的政治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奠定了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持续广泛的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尝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在各解放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为建立人民政权、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积累了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坚定支持各阶层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促进了各阶层人民民主意识的大觉醒。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主建国的政治主张。建党初期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抗战时期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全国解放前夕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政治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动员,教育启发民众提高阶级觉悟和民主意识,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真诚拥护和坚定支持,为实现人民民主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而不懈努力。1954年,在全国各省、市、县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广泛的民主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政府。同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权运作模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共产党在动员人民创造性地建设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了如提出扩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等许多重要思想,推动了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领导和发展人民民主的进程是艰难和曲折,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无论是党内民主还是人民民主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从总体上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人民民主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确立了以人民民主为原则的基本政治制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人民民主实践,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的历史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唯一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使人民民主意识在中国人民中空前广泛的普及和深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民主法治教育,使民主平等、公平正义以及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意识广泛普及,并成为群众手中真实的权利。中国共产党使人民民主得到了有力可靠的政治保障。在当代中国,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使人民民主在中国社会具有了坚实巩固的经济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任何人都不能用金钱来左右、干涉人们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中国共产党使人民民主政治原则转变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使人民民主在实际生活和国家管理中得以充分实现。人民民主权利逐步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国家在制定法律和做出决策的过程中,广泛听取意见;国家一切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表大会,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国家权力。从实践来看,无论是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还是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权力运行的高效协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五、“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但还有另一个判断,即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机遇意识

1、党的十六大做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大格局没有变,而且是大有作为的。从世界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从国内来说,我国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1世纪头20年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2、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生的深刻变化,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政治层面来看,一是美国和北约调整了战略,把北约的触角延伸到了我国周边,深陷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二是欧洲通过《里斯本条约》,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与美国的关系也更加微妙;三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发生的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也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特别是削弱了美国控制世界的能力;四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二十国集团走上世界舞台,全球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五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从经济层面来看,一是世界经济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恢复好于预期;二是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中东等国提供能源资源、中国等亚洲国家生产、美欧消费的世界经济循环和增长格局面临大调整;三是一些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持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更大的动荡,对新兴经济体也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四是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五是全球博弈更趋复杂,我国面临的外部压力有所加大。总的特点是机遇大于挑战。

3、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明显优势。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日益显现,对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也是根本保障。二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为当前和今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三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减轻“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的压力,对扩大内需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四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增长点,区域经济正在形成新的功能性发展格局。五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二)忧患意识

在增强机遇意识的同时,我们还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各类潜在风险,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主要面临的忧患主要有:

1、忧虑中国经济如何从粗放型、数量型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发展是硬道。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是关切忧虑的问题。

2、忧虑在社会矛盾凸显和多发期,如何尽量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震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社会目前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和激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贫富、城乡、区域差距比较悬殊。二是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全国显性和隐性失业人数达几千万,无疑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实现社会全覆盖,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比如上学难、看病难等比较突出。

3、忧虑党内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将破坏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丧失党的先进性,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少数党员干部经不起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袭,抵御不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组织纪律松弛、革命意志衰退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背离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4、忧虑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动荡的国际环境对我国主权安全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的竞争,使我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信息金融安全等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炮制所谓“中国威胁论”,利用台湾、西藏和人权问题干涉我国内政,妄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手段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周边的某些国家对我国领土、领海虎视眈眈,直接威胁我国安全。此外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也不时把触角伸到我国,破坏我国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建设。上述情况表明:不仅我国的主权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而且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长期处于复杂多变、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之中,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

六、如何认识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及局限。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

1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后,资本家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他们最大限度地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工人的工资,以至于使工人们生活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但是当时,工人们并不真正知道是什么给他们带来了灾难,他们把自己受到的贫穷和压迫归咎于机器,所以工人们常常以捣毁机器的方式来反抗资本家,然而捣毁机器的结果是更多机器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空想家们纷纷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看法。例如,傅里叶深刻地写道:“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天天害病;律师们希望天天发生杀人和盗窃案;建筑师企求大火把城市化为灰烬;玻璃匠祈祷来一场冰雹打碎城市里的所有玻璃„„„„。”空想家们不仅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而且力图找到产生罪恶的根源。欧文则说出了“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全世界变成了地狱”的名言。他认为私有制是敌对、欺骗、舞弊、卖淫、贫困、犯罪和痛苦的根源。在当时空想家们的描述和学说启发了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资本主义的好坏,甚至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思考。在某种程度上,这对世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

2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某些合理因素。圣西门和傅里叶都提出了社会发展有规律的观点。圣西门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的,因此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只是一个“过渡时期”,而人类的“黄金时代”,即理想社会“还在将来”。圣西门的这段话明确地告诉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更加美好的社会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圣西门的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增强了工人阶级改造和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信心,因为圣西门已经告诉他们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同时,工人运动的领袖们会把它做为工人运动的理论指导,来发展更多的工人加入工人运动中来。傅里叶把生产的发展状况及其性质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志。他把人们带回了现实,使人们对现实的生产方式、生产状况进行了思考,他也启发了工人阶级要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所以说,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某些合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人运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3 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愿、利益的表现和先声。资产阶级通过残忍的原始积累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使无数的人无家可归,失去了居所甚至牛奶和面包。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资本家为了获得最大限度地利润,他们残忍地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降低工人的工资。资本主义使工人生活在受压迫、受剥削和无人身自由的悲惨环境下,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则主张消灭剥削、消灭压迫、人人自由而平等的生活。例如,在康帕内拉的笔下,太阳城里的人,在公有制度下,都是富人,但同时又都是穷人,因为大家公有一切,每个人都没有私有财产。太阳城里的人,彼此帮助,共同生活。在他们那里,房屋、宿舍、床铺和其他一切必需的东西都是公有的。他们在公共食堂用餐,餐桌摆成两排,一边是男人,一边是女人;一天吃肉,一天吃鱼,一天吃菜。所以说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愿、利益的表现和先声。同时,空想社会主义也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素材。

4 在空想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空想色彩逐步减少,现实主义因素逐渐增加。在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其中已经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在19世纪初期,当无产阶级还没有开展独立的革命斗争以前,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代表着无产阶级。但是当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已经发展起来,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后,还要固守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那就不仅不能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和需求,而且实际上还阻碍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1 空想家的世界观总的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他们不是把社会主义看作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而是看做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因为绝对真理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类的历史发展的。在他们看来,当时的社会制度之所以不合理,就是因为没有出现天才人物,只要有了天才人物,就能认识绝对真理和永恒正义,就能建立幸福的乐园。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那是因为他们还不完全了解资本主义社会,还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同时也是因为资本主义还没有到高度发展的地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还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承受能力之内,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还处在可以调和的阶段。他们所谓的天才也就是能最大限度地弱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的人,他们所谓的幸福乐园,也即是各种矛盾得到最大限度弱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就决定了他们所设想出的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改革方案,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

2 空想家们不了解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因而也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合程度决定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适合时,生产力将促进社会的发展,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不适合时,将导致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当时的空想家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的开明人物身上,幻想通过和平道路来改造社会。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完善的社会制度,而且通过宣传,说服教育,或者通过典型示范,把他从外面强加于社会。圣西门说;“社会所需求的改革,当用和平方式实现。”傅里叶拒绝采用革命手段,他认为革命是“最大的社会灾难”。圣西门和傅里叶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的残暴,他们也没有想到资产阶级不会把自己埋葬的。同时,他们也没有认识到,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而革命就是工人阶级替资产阶级掘墓所用的工具,也即工人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把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埋葬掉。所以说,脱离群众和平的社会改革方案根本就是空想的。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这就决定了它只能是一个不能实现的幻想。正如列宁所说:“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能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劳动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里量。”

七、如何认识和应对“经济新常态”

一、认识

从整体上看.新常态经济包含着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资源配置方式变化。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在内的丰富内涵和特征。 (一)经济增长速度换挡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增长后正在步入新的运行轨道.即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换挡回落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新常态最基本的特征.与前30多年年均增长9.9%的高速度相比.年均增速放缓,但仍将保持在7%一8%的中高速.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速度仍处于领跑状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2014~2019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将为3.9%.其中发达国家为2.3%.新兴经济体为5%,而我国经济仍有望在一定时期内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接力。比如当服务业在东部地区崛起时,退出的制造业会转移到西部地区而不会消失。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从产业结构看.正由低端迈向中高端。三次产业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服务业将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这一比例继续上升。从需求结构看。投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消费将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2014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5%。从城乡区域结构看.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连续5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新常态最本质的特征是增长动力的新旧接续。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投入,是一种典型的要素驱动型。今天这三大要素均面临诸多瓶颈约束,要素价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投资驱动、大量消耗资源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倒逼我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通过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如果不能及时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就极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长期陷入停滞。国际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所有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线的国家,在这一阶段都重视教育,重 视研发,重视科技的自主创新,从而促进了增长动力的转换。 (四)资源配置方式变化

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转变.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所有经济活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最有效的配置资源.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配置效率,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就是 让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当前我国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条件逐步形成,但仍然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权力过大、审批复杂、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证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共同富裕。二是加快完善市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成,要素市场初具规模,要进一步清除市场壁垒,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三是建立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在制定负而清单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法制化营商环境。 (五)经济福祉包容共享

从城乡关系看,我国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态势开始显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农城乡关系正在加快形成。从区域发展看,区域增长格局与协调发展正发生重大的变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共同构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心不断向中西部拓展,一些重大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愈发增强,给经济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新常态下,经济福祉逐步走向包容共享型将是长期趋势。

二、应对

(一)更加注重培育新的增长点

新常态经济是换挡而不是失速。因为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保持经济合理增长。必须着力发掘新增长点。产业增长点方面,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让“老树发新芽”,形成新的生产力;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生态环保、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养老健康、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需求增长点方面,投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公共公用设施配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必然有许多新增长点。消费:加速形成差异化、个性化、便利化、绿色化的消费热点,通过创新供给激活消费需求。出口:“一路一带”沿线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禾1:1 29%。合作空间巨大。民生增长点方面,加快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创新创业增长点方面,大力推进全民创新创业,形成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浪潮。 (二)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新常态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体现在空间上的要求,就是要培育更多的增长极,形成区域经济“多轮驱动”的新格局。近些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增长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新的区域增长极不断涌现,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产力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主体功能定位逐渐清晰:区域合作与一体进程深入展开,区域协调性明显增强。但是区域差距仍然较大,欠发达地区特 别是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发达地区转型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另外,无序开发、恶性竞争仍然存在.因此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更加注重东中西部、沿海和内地的联动发展,包括构建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来推动各区域经济社会的交融发展,推动产业的有序转移和承接。二是更加注重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的引领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和增长极。三是更加注重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协同发展,突破行政区的限制,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推动资源要素的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各个地区经济的优势互补。四是更加注重国内与国际的合作发展,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要把国内的开放同国外的开放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来拓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潜力。“一带一路”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构想。五是更加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科学性,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发展,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 (三)更加注重收入公平分配

要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首先要在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和公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劳动者和企业的初次分配中,从就业质量、最低工资、社会保险、职业福利、工资谈判等方面人手,扭转劳动者报酬 偏低、初次分配比重失衡的格局。其次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是再分配环节,加大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和中小企业税收负担。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民生福利支出增幅快于财政收入增长,财政支出向民生、农村、老少边穷地区、低收入群体倾斜。确保教育、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房屋、社会救助、公共服务等重点民生领域持续发展。第三,实现分配公平还应破除垄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与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结合起来,引入竞争,避免因垄断导致差距迸一步扩大。 (四)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全面节约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 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丈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 (五)更加注重全面深化改革

应对新常态必须向体制改革要红利。当前还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新常态的形成。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不搞强刺激,以区间调控的思路,着重定向调控,大力简政放权。强化市场的作用,释放市场的活力,减少“政策依赖症”。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产业迈向中高端新常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向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万众创新,全面创业的新局面;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土地、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增进人民福祉,保障公平正义。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成员。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了,市场好了,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其他改革打好基础。

八、从产业创新的角度谈谈“互联网+农业”的未来可能性方向。

互联网已经从工具、渠道、基础设施,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互联网正在改变各个行业、政府乃至社会,尤其是一些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之力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变革成为可能。

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互联网化商机无限!因为农业一方面离互联网比较远,容易爆发革命性增长;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链长,提升空间大,变革环节多。

互联网和具有庞大体系的农业结合,必将出现很多新思路,新玩法 第一,物联网技术下的工业化种养殖

第二,扁平化物流交易集散模式,一方面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物流配送系统的大型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这种集散中心将集储运、批发、交易、拍卖等多种功能,依托互联网数据,实现实时行情交易。另一方面是,以大宗交易为主的批发销售电商交易平台。 第三,加速推进农产品品牌化模式 第四,多形式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第五,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市场预测分析及产品开发.基于大数据支持的市场分析将大大提高市场预判的准确性,降低种养殖企业风险和生产型企业原料成本。 第六,给农业更多可能的农业众筹模式

九、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与我国东北亚外交之间的关系。答:对于美国实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其一,用合作共赢化解美国的军事同盟及其遏制中国的图谋。其二,用开放包容和共商、共建、共享的经济合作新模式化解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PP) 。其三,用发展重心的“西移”应对美国的“战略东移”。

虽然“一带一路”建设是在东北亚合作难以获得实质性进展背景下问世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很少涉及东北亚,但“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与原则无一不适用于东北亚。“一带一路”提倡的合作方式、内容也都能够在东北亚合作的实践中得以运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一带一路”建设所坚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深受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困扰的 东北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东北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和平而非战争,立足于合作而非对抗,立足于开放而非封闭,立足于包容而非排斥。在面临复杂深刻的问题和挑战时,东北亚各国应该一方面保持

足够的理性与克制,管控分歧; 另一方面,则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楷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开展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灵活多样的、点对点的双边和多边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充分考虑到沿线国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坚持开放性与包容性,主张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

同理,东北亚合作亦应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求同存异

、兼容并蓄、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合作应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使各方优势和潜力在最大限度上获得发挥。

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我们应该通过坦诚深入沟通、增信释疑,应该秉持和而不同理念、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应该坚持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发展,应该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共同做大亚洲发展的蛋糕,共同促进亚太大繁荣。

十、判断社会科学成果的价值性和科学性有哪些标准?

一、坚持创新是成果评价的最高标准原则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和灵魂, 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创新程度。科研工作不是搞论证, 而是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方法和手段去探究未知的知识。一个研究人员如果缺乏基本的创新精神, 是不可能做出优秀科研成果的, 也就不可能真正承担起社会科学发现真理、阐明真理、传播真理、捍卫真理的神圣使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是由多方面的标准、规则和内容组成的, 其对学术成果进行评价、认可、奖励的依据和标准等, 对于引导科研人员如何做学问, 对于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 是至关重要的。其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和蕴含的深层次内在价值, 对学术和科研具有极大的引导、激励和规范作用。

长期以来, 数量祟拜成为科学评价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 走出经济领域的“G D P ” 崇拜, 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在学术领域, 同样存在着对论文、成果等硬性指标大肆追求“ G D P ” 式崇拜的倾向。二者在表现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其负面效应也如出一辙。其共性之一就是量化考核导致学术研究的浮躁虚假, 八九成论文没有真正价值, 致使科研水平低下。因此, 必须把创新作为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最高理念, 将鼓励创新和重视原创性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贯穿于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之中, 体现在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方面。这样才能有利地促进整个学术研究沿着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正确方向前进, 才能真正体现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意义。

二、坚持社会效益原则

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是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 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尽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 但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决不能置社会效益于不顾。一般说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是通过直接评价体现出来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则是通过间接评价体现出来的。因而,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必须坚持直接评价标准与间接评价标准相结合。

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过分重视出文字成果, 于是研究人员也就陷人写文章、发文章、计成果、评职称,甚至是自我欣赏的状态之中。面对社会和大众的社会科学研究, 迫使我们尽快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科学管理模式、改革成果评价方法, 是社会科学管理转型的关键步骤之一。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化, 让社会科学研究立足社会实践, 而不是远离社会实践; 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具有社会效益, 而不是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无效劳动; 社会科学成果应当为社会所接受、所需,而不是为社会所排斥、所不屑。

三、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定性评价方法是以评价者的主观判断为基础的一种评价方法,强调的是基于理解的“直接认识”, 评价者依据个体的经验与学识水平对评价对象的学术价值、水平给出直接的判断。定性评价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专家的学识和经验,对信息资料的数据需求程度比较小, 从而避免了因信息数据不全或不准确而造成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评价中的随机因素影响较多, 由于评价者的价值观和主观意识的影响以及专家知识经验的局限性, 往往是评价带有个人偏见和片面性, 因此评价结果有时可能不是完全客观准确的。

而定量方法首先要做的是,找到衡量差别的可操作性定量指标,然后再以该指标的量值来客观表征原来难于量化的“量的差别”日前常用的定量分析指标包括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论文收录转载情况、获奖情况、成果被引证情况等, 体现为“ 间接测量”。定量指标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它是根据成果发表刊物的权威程度和成果系列反响来作为评价标准,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不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和其他非科学因素的影响, 有助于规范评价行为其不足之处有三点: 一是由于成果统计上有时间的滞后效应,论文发表或著作出版后通常要等若千年才能验证其真正价值,因此不可能吐成果进行即时的评价; 二是定量指标只能评价以公开发表或出版的科研成果, 而对于那些不宜公开发表, 但已经被有关部门采纳, 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却不能充分评价; 三是由于我国社会科学情报系统还很不完善,无法使成果的引证情况被及时、准确地检索出来。

直接认识与间接测量的差别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在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所必须关注的。直接认识, 可视为思想与思想的对话,直接深人评价对象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 是对评价对象的直接感悟、理解与解释。但任何基于评价者个体的定性判断都受限于评价者个体及所处文化环境的各种因素, 因而一切定性判断又都难免其个体的局限性。间接测量的长处在于其客观性, 可以基本排除评价者主观性的影响, 更客观、清晰地描述出量的差别, 其短处在于, 间接性指标与评价目标的相关性难于完全确定。同时,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单纯的定性方法或定量方法都不能准确、客观地评价社科成果。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中,一定要把定性和定量标准相结合, 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

四、坚持基础理论研究标准与应用研究标准相区别原则

基础研究是为了认识现象, 获取关于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的知识,总体上是以主攻学科前沿的重大难题、探索创新知识、创建新理论的理性追求为其目标, 这也是学科主体性的根基所在。评价基础性研究的主要标准往往是学术性和创新性。而应用研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应用目的。应用研究虽然也是为了获得科学技术知识, 但是, 这种新知识是在开辟新的应用途径的基础上获得的, 是对现有知识的扩展, 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对应用具有直接影响。基础研究获取的知识必须经过应用研究才能发展为实际运用的形式评价应用性研究成果的主要标准是研究成果能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要把能否进人党委、政府和企业的决策和实际效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基础研究常常耗时巨大, 其价值也是潜在的; 应用研究则常常是当下的, 效益是显在的。对这两种性质迥然不同的研究, 评价标准显然是不同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 对中国社科院、高等院校和地方社科院的功能进行了明确定位, 地方社科院更重要的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加强对策应用性研究也就越来越重要。地方社科院作为各地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长期以来是依靠地方财政而生存的,要想成为省委、省政府及全社会用得上、离不开的“ 思想库”、“ 智囊团” , 就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重。因此, 地方社科院的成果评价要有别于中国社科院和各高等院校, 同时也要有别于党政机关的研究部门。地方社科院的研究定位是在两者之间, 既要强调其学术性, 又要重视其社会性; 既要考虑政府决策的需要, 还要有它学术的价值。所以, 对成果评价也不能仅局限于学者们之间圈内评价, 同样要面向社会, 来提高社会科学成果的社会价值。基础理论研究,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 基础” ; 应用决策研究,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 核心” ; 咨询服务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 新增长点” 。如何客观、准确地确定三大类研究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

五、坚持科研管理部门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

同行专家用定性指标进行的主观评价, 需要由一定数量的专家组成评价委员会, 牵涉人数多, 过程复杂, 适用于对重大成果的评价; 而使用定量指标所进行的客观评价, 只牵涉到成果作者和科研管理部门两方, 仅仅依靠计算机就可以完成评价工作, 适用于对大量的一般成果的评价。因此, 在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评价不同的成果。对一些重大研究成果, 如各级重点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可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重点评价; 而对大量的一般性成果, 只根据间接指标, 如引证率、获奖层次、课题来源、发表刊物或出版层次、选题水平、规模大小等进行一般客观评价。使评价体系不仅适用于重点成果的评价, 也适用于大量的一般性成果的评价。评价专家的主观评价, 评价对象广泛, 评价角度可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评价结论也可有多个层次, 但易受评委个人学术水平和感情因素干扰。而科研管理部门使用间接标准进行的客观评价, 评价标准是确定的, 因而适用于运用计算机对大量的一般性成果进行评价。主观评价运用直接标准, 客观评价运用间接标准, 评价不易受人为因素干扰, 但也存在评价指标少、评价依据材料不易全面收集等困难。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

无论是专家评价还是科研管理部门评价, 要达到评价的预期目的, 前提就是要保证评议的公正性。专家评价一般来说都是同行评议, 由于同行评议活动涉及研究资源、荣誉等利益的分配, 因此它必然存在着利益冲突的问题和由此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近年来对同行评议有效性的疑虑和由此引起的对同行评议活动的行政干预, 对同行评议的公正性造成负面影响。评价活动中评议人的自身利益、评议人与被评议人及其他相关人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都容易影响评议人对评议内容做出公正的判断。要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建立对评价专家和评价管理者的公示监督制度, 维护评价的公正、公平和公开。

十一、社会科学研究中如何处理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

价值与事实的关系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从历史的角度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人们试图彻底解决这个难题是不可能的,我们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用什么样的态度、规则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事实与价值关系才是关键的问题。在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在坚持价值与事实二分法的基础上,有人强调价值无涉,有人主张要遵循主观性原则,有人则坚持把事实与价值统一起来。但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坚持事实与价值综合的辩证关系论。

(一)事实与价值之间关系的辩论

在西方哲学中,最早具体讨论价值与事实关系的是英国哲学家休谟。他认为,不能从“是”推出“应当”,没有客观的事实判断,就无从谈起从事实判断推出价值判断的问题。从此,坚持价值与事实分离,事实与价值二元论成为西方实践哲学尤其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传统。

实证主义:价值中立。坚持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价值不能由事实推论得出。科学真理是独立于道德和个人主观因素的。科学研究对研究对象不作价值评价,是独立于社会和道德价值的中立活动。

人文主义:要追求客观性,做到价值无涉和价值中立。马克斯·韦伯严格区分了价值和事实,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主张价值和事实的二分法。他说社会科学的研究要体现客观性原则,要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与中立性。

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强调价值是来自于实践,价值依存于事实,价值判断就是根据规定来指导活动,另一方面强调价值判断是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 ,又是有联系的。不能把价值和事实、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截然分开,把这它们割裂开来或者把它们混为一谈都是错误的,不符合事物的辩证法。把事实和价值割裂开来就导致唯心主义的先验原则,而把它们混为一谈则往往导致实用主义。

(二)研究中如何处理事实与价值问题?

一方面,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提出研究设想、研究计划、研究选题时,无论是其使用的概念、假设、理论,还是那些看来十分中立的实证方法,其实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某些不能证明的价值或文化假设。那种绝对的“价值中立观”,即认为在观察、描述、分析等经验研究的所有过程中都应该也能够排除一切价值因素之左右的看法是不现实的,在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也是行不通的。韦伯自己也未能完全保证或难以保证在资料解释时的价值中立性。因为资料本身并不会说话,它们必须由社会学家来解释。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恪守价值中立原则:其一,一旦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而遵循他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其二,既然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你就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导出“应然的判断”。超越自己的本分去处理价值评判问题,就会使科学丧失客观性,丧失最起码的尊严。就是说,研究问题的选择虽然受个人价值倾向的影响,但在研究过程中可以保持客观性,即研究者在研究中应做到价值中立,不应让个人的价值或利益左右其研究。

将“价值中立”视为一种研究者应持的立场,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自主性,并非意味着否认社会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但是我们必须视这些价值意义为客观的、给定的或某种既成的东西,而不能将我们的主观意图和价值偏好强加于研究对象。科学有着自身的方法论和逻辑的要求,所以在科学研究中不能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而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个人的主观好恶性和价值倾向可能导致的对事实的歪曲。

(三)总结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在研究中,既要研究事实也要研究价值;要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把价值判断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要把价值还原为事实,事实的研究也可以把价值作为研究对象;用价值统帅事实;以研究者或者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交往理性来把握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实现价值与事实的融合。

十二、如何评价与借鉴实证主义方法论或人文主义方法论?

一、评价

实证主义法学贡献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流派,一种理论形式,更重要的是其作为一种法学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法律现象的一个视角,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法律本身的认识,综观整个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发展历程,其在法学研究方法方面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方法论上的纯粹性。保持方法论上的纯粹性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目标之一,在他们看来,其他的西方法学理论的研究都是一种极不纯粹的研究,法学与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因素混杂在一起,因而法学方法论首先要界定法学与其它学科所不同的研究对象,并将一切非法学的因素从法学研究中驱逐出去。比如凯尔森在他的成名著作《纯粹法学》一书中,就开宗明义的提到“如果它被称为是一个法律的纯粹理论,那是因为它只探讨一个以法律为取向的认识,也因为它基于此一认识,排除了所有不被确认为法律的事物,也就是说,它想要使法学自所有与其无关的元素中解放出来”。将法律的分析方法与心理学的,政治学的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分别开来,保持方法上的纯粹性。

2.事实与价值的区分。这一问题源于哲学史上的“休谟问题”,在英国哲学家休谟看来,面对善恶(价值)等问题,以理性为特征,以客观事实为对象的科学是无能为力的,科学所研究的是“是”与“不是”的问题,而道德(价值)关心的是“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科学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能告诉我们“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带来哲学上的思考,由此也影响到了法学的研究。在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看来,法学只与事实有关,而与道德(价值)没有必然的联系,一种客观的研究只能以法律规范,法律规则或法律制度形式上的结构为对象,而非其内容,因为法律内容无法经由科学上的认识所能理解。比如对于法律中的正义问题,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正

义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反映个人或群体的主观倾向的价值偏爱的“非理性的理想”。凯尔森指出“人们通常认为,确实存在着象正义这样的东西,只是不能明确的予其以定义;显而易见这种主张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对人们的意志和行动而言,无论正义多么必要,它都是无从认识的,从理性认识的观点看,所存在的只是利益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利益冲突”。这种主张法学研究中价值和事实的区分,增强了法律的客观性,自主性。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只讨论“是什么”而绝不讨论“应该是什么”,从而使法学从不确定的,无形的“自然法”阶段进入到明确实在的实证分析阶段。

3 .善于运用语义分析方法。语义分析亦称语言分析,是指通过分析语言的要素,结构,语源,语境而澄清语义混乱,求得真知的一种实证研究方法。以哈特为代表的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把语义分析方法引入法学研究中,他指出,法学家不应该在定义的脊背上建立法学理论,而应致力于分析法律语言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被使用的,他在《法律的概念》这部著作中指出,法律的词语,概念没有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意义,而是依其被使用的语境,条件和方式有着多种的意义,只有弄清这些词语,概念被使用的环境和条件,方能确定他们的意义。所以,当我们在阅读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者的著作时可以领略到一种语言分析的清晰美。

二、借鉴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方法论对于中国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无不具有借鉴意义,其主张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保持方法论上的纯粹性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法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在实践中可以树立法律的权威,其关注法律内部规则体系之间逻辑一致性的理论对于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其对法律语言的精确分析,可以促使我们注意使用法律语言时的准确性,尽量避免语言使用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1.力求法学研究的科学化。一直以来,我国的法学研究深受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缺乏科学精神,从古代的“礼法合一”,“法律的儒家化”到建国后的“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工具”,都使得对法律本身的研究偏离了科学的轨道。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法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比如凯尔森认为,法学研究仅仅注意描述法,并把严格说来不是法的任何东西从这种描述的对象中排除出去,以免法律科学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又如哈特认为法律和道德并无必然的联系。他们的理论对于在法学研究中习惯了价值判断的人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分析法律现象和法律规则时,应以超然的中立态度来观察和研究它们,尽量少使用主观价值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进行的法学研究的科学性,尤其是对于当下的中国,价值呼唤自然并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要对法律本身进行实证的分析研究,这是我们不可逾越的阶段,正如陈金钊教授所说“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关于法律独立性的理论,对法治能否在理论上成立做了最好的论证,要想使法学推动法治,倡导和宣传实证法学是我们不可逾越的阶段,特别是当一个民族刚刚踏上法治之路的时候”。 2.维护法律的权威。法治已经成为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呼唤,法治指的是良法之治,但是由谁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决定什么样的法律规则是良法呢?一般认为符合正义观念,道德原则的法律就是良法,但大家的正义观念,道德标准有可能不同,某些人认为法律规则符合他们的认可的正义观念,道德标准而服从,而另一些人则有可能认为不符合他们的正义观念和道德标准,而提出“恶法非法”,从而否定法律规则,进而反对它,这就会导致无政府,无秩序的局面。“尽管事实上,许多人对现行法律制度的批评并非毫无道理,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法律不应该是被批评,嘲笑的对象,而应该是裁判的准则”,因此,在我们走向法治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是法律权威难以建立,我们不能对法律本身进行责怪,否则将会把刚刚建立的一点权威摧毁。法律和道德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恶法”在得到修正之前仍然有法律效力,社会成员应该尊重和遵守“恶法”,这是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保证。

3.保持法律内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关于法律规范的合法性的 论述值得我们借鉴,法律规范要具备合法性,就必须要符合法律秩序的法律渊源,一个法律规范的效力来自更高一级的规范的授权(凯尔森是基本规范,哈特是承认规则),如果低一级的规范和高一级的规范冲突,则低一级的规范是没有效力的,所以在立法中必须要保持法律规范内部的一致性和逻辑性,避免矛盾和冲突。运用分析实证主义的方法有助于我们从立法思想和技术上纠正现今法律粗疏宽泛,不够严密的缺点,为实践提供可资应用的根据,减少法律虚无主义的可乘之机。

4.准确使用法律语言。哈特对法律语言的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法律语言必须准确,简明,易懂,否则在法律实践中难免出现误解,法律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部好的法律不仅应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须使用准确的法律语言,一份司法文书必须有规范的法律语言,重视法律语言的分析研究是提高立法技术,改善司法实践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要在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中准确使用法律语言,确定法律概念和范畴的确切含义,如果有语义混乱,往往会引起争论,“在法学概念,范畴研究以至重大的学术讨论中,在很多意见对立的场合,争论的焦点和原因往往是由于概念,范畴的歧义引起的”,如果大家善于运用语义分析方法,准确确定法律概念的含义,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分歧和争论。

十三、结合自己学科的研究倾向和趋势,谈谈你对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当前学界流行的倾向分析

1、纯学术研究(学院派):离开实践的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其研究范式过分注重纯学理的研究,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沉溺于小格局、经院式的文本解读,热衷于“返本”忽略“开新”,习惯于从自身的学术框架中提出问题,依据自身的学科背景,自说自话。也许可以赢得圈内人的捧场,却无法赢得大众的喝彩。

优点:可以纠正浮光掠影的学风,摆脱应景的执着,扼杀浅尝辄止的浮躁,提升社会科学的学术品味。

缺点:理论的目光对现实视而不见,学术的能量对现实无能为力,思想的话语对现实沉默寡言。在急剧变动的现实生活面前,这些所谓分量很重的社科成果基本上“不在场”,思想与现实相敬如“冰”,现实性与学术性构成了紧张的二元对立关系。

2、晦涩的文风。表述是问题的展开方式和思想的实现方式。①注重学术包装,热衷“创造”新词汇、新概念以体现学术的深度和思想的深邃;②热衷于抽象和思辨,用大家看不懂的话语表达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其实理论文章要尽可能生动,概念和术语要有公共性、可理解性,要善于用朴实的文字,清新的文风表达深刻的思想,要避免纯粹的思辨和使用连自己都不懂的术语。平易的语言并非苍白,如能直指要害,则可显出深邃的内涵。

几种类型:

①深入深出假学问,表达出来深奥,满足于思想的拷贝,理论的留声机;

②浅入深出装学问,钻研的浅,表达的深奥,装深沉装高雅,徒有其名并无实学。 ③浅入浅出没学问,浅尝辄止,知其一不知其二,识其表不入其里。 ④未入即出非学问。

⑤深入浅出真学问,钻研深刻,表达通俗,融会贯通,娓娓道来。学问深处意气平。

3、体系情结浓重。德国古典哲学体系蔚为壮观,甚至“最不起眼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动辄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恩格斯认为,这不过是“放肆的伪科学”,一种“高超的胡说”,一种“幼稚病”。当今,不少初入茅庐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在试图构建宏大而完备的理论体系,而缺少对现实生活的观照。

4、与之相关的结果是:理论成果爆炸式增长的同时是对现实生活的淡漠。学术繁荣的背后是学术贫困的现实。众多的社科研究成果并没有解答当下的问题、未必提供了现世的智慧、未必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试图处处发言,又难逃失语的命运。尽管也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但往往局限于宏大的领域,对于中观和微观领域,则很少纳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做出充分的理论回答。

5、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为了“凸显学术”潮流,也走向片面学术化道路。以概念消解问题,以文本抗拒时代,以思辨绕过生活,以逻辑代替经验,以经典代替流变,以深刻拒斥通俗,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看做不关心现实的纯学术活动。结果是,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马克思主义失语了。

必须指出:①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性丝毫不意味着放弃甚至排斥学术性,真正具有现实性的思想必然具有学术性。② 不意味着否定基础研究,真正的基础研究都指向现实。③不意味着粉饰现实。学术研究不能整齐划一为应景式的研究,尤其不能逾越学术底线,昧着学术良知去为丑陋的现实充当辩护士。

(一)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1、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走向和理论研究的价值。

2、立足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一贯之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热衷于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仅仅是一些“关于意识的空话”,“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3、马克思从当时的实践出发,主要研究作为矛盾聚焦点的三种事实:

(1)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此类事实能够反映某一社会的基本属性和根本矛盾。《资本论》之所以能够从商品分析开始,成功地展开对于资本主义的逻辑和历史再现,就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由商品堆积起来的社会,商品构成了该社会的基本特征即细胞。

(2)最反常、最病态、最不尽情理和最不可理喻的事实,此类事实反映了某一社会的矛盾尖锐化和对抗程度,是其病根所在、问题所在。一般说来,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亲近感,因为劳动产品是对劳动者的主体性地位的确证。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3)大量出现、且不断增长并具有普遍化趋势的事实,此类事实预示着社会矛盾的发展趋势,是旧社会中孕育着的新社会的萌芽。这就是现代无产阶级的产生 。

(二)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善于提出问题。恩格斯说: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

2、围绕问题而发展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马恩对资本主义合理性的追问,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全人类解放道路的追问;列宁对落后国家能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追问;毛泽东对什么是、怎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追问;邓小平等对什么是、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追问,就是以问题带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列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列主义的方法。”

3、直面“中国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比如:技术异化、现代性危机与后现代挑战问题、公共治理、政治建构、公民社会培育、价值伦理、大众文化批判与理性精神建设、女权性别、消费异化、资本逻辑、生态环保、发展代价与全球风险问题等。

4、不能背离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苏联学者反思苏东剧变时指出:问题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始终没有处理好,哲学成了政治的婢女,学者成了政治的工具,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全丧失了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反思功能,马克思主义学者放弃了学术责任和学术良心。社会科学研究者要担负起创造中华民族“思想自我”的学术使命。

(三)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1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就是从经验中发现规律,从现象把握本质,从个别中寻求一般,从材料引出观点的过程。

2社会科学研究既要总结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教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是宝贵财富。“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3既要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在不同时空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

4社会科学研究重视经验,但不停留于经验。既要超越经验主义,也要超越理性主义。认识的基础既不是纯粹的感性直观,也不是抽象的理性思维,而是现实的实践活动。

经验主义:重视感觉经验,易走向不可知论。

理性主义:重视理性思维,易走向先验论或独断论。

马克思:历史既不是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

(四)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1没有调查,就无法研究。调查就是在实践中搜集丰富的感性材料,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研究就是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找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认识。

2调查研究:向实际做调查;向群众做调查;向文献做调查。可以是全面调查、整体调查,也可以是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可以是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也可以是会议调查、访谈调查、蹲点调查。可以是书面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也可以是田野调查、实地调查、试验调查。注意量与质。既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又要善于正确地综合。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开创者:“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3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要掌握全部材料的总和,而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调查持续2月(1956年2月24——4月24)听取中央主管经济的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200-300个重要工厂、建设基地的书面汇报。他回忆说:“那个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十四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渐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

调查研究要注意从整体、联系中把握事实。 列宁强调,“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五)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1、①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解决。

②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从最终本源的意义上具有确定性。但是,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实践检验认识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一个过程,尚未被证实或证伪的东西,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

③实践本身需要反思。自觉的与盲目的实践;正确的与错误的;积极的与消极的;健康的与颓废的;完整的与残缺的;成功的与失败的。有的从正面直接证实真理,有的从反面间接证实;有的从侧面迂回证实。比如“城市暴动”还是“农村包围城市”?

2、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践检验滞后于理论本身,如何在实践检验之前初步判定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价值?有如下标准:

①逻辑证明。运用已知,通过逻辑演绎推理,从理论上确立另一种判断正确性的方法。 作用:将特殊的实践结论提升到一般;在实践检验之前初步预判理论的正确性;在某种新的理论尚待发现时,起到由已知推论未知的探索真理的作用;在理论形成和发展期,阐述理论真理性,使理论由知其然提升到知其所以然;理论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时,可以提供线索避免走弯路;在数学、逻辑学和哲学领域可以直接检验某些理论真理性。

逻辑证明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标准,不能代替实践标准。卡尔纳普区分:逻辑上有效与物理上有效。逻辑只能证明前提蕴含结论的推理形式正确。

②文本检验。以文本作为衡量理论真理性的标准。并非泛指一切文本,而是专指各个学科领域内公认的经典,即“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库切语),本学科的经典文本不能绕过。是判定理论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但是文本有其历史局限性。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③经验证实。以经验作为衡量真理性的标准。经验来自于实践。此标准有一定的合理性,经验证伪了的理论很难说是科学的。

但是,客观实际与经验事实不同。“摹写绝不会和原型完全相同”。经验标准不完全可靠。过去的经验对于今天或明天而言,只具有或然性。有经验证实不了认识,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

④时间标准。以时间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主要表现为“现代”意味着科学有用,“传统”意味着不科学、过时。比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不能以理论产生的时间先后来判断理论的真理性。古老的思想可能至今依然是真理,新出的理论可能一开始就是谬误。

⑤有用标准。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社会科学。 ⑥权力标准。真理性与权力大小成正比。皇帝“金口玉牙,说啥算啥”。至今中国仍有市场。权力从来就不是、不应该也不能够成为判断理论是非的标准。社会科学研究者应保持独立性、自主性、独立思考的问学品格。不迷信、不盲从、不屈从、不畏惧、不依附权力权威。敢于直言、说真话、独立思考。

(六)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1、世界上不存在已经完成了的理论。“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永远不会出现。

2、解放思想。①解放思想不是套话,其前提是有思想。对于没有思想妄言理论过时的的人来说,首要的是丰富思想,阅读学术经典。②解放思想是敢思敢想,不是胡思乱想,要尊重经典、尊重别人和自己的经验、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③很多理论创新首先表现为奇思妙想,以不同于正统观点的形式表现出来,被冠之以‘异端’④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但又底线:人民利益的底线;伦理道德的底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边界。

第19篇:人教版初三政治重点题目总结与答题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⑤坚持改革开放。

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⑦人们的辛勤劳动。

⑧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⑨坚持科学发展观。 ⑩ 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们国家和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全国人民艰苦奋斗;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等。

认清基本国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认清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①既然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就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既然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就必须从这个国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②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③把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任重道远。请你在“构建和谐”栏目献计献策,你认为目前我国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①经济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②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以人为本,发扬人民民主,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维护公平正义

③文化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

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民生等,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新时代青少年应怎样立志报效祖国。

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强大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已不再是初级阶段了”,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这种认为是错误的。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所以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机遇: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打不起来,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条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赢得了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有利条件。

挑战:我国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自身建设也存在不少困难,如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相当严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得出的必然结论;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②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国策。30年来的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①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不可能实现的;

②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着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怎样理解改革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对待改革开放:

①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②我们青少年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把“一个中心”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要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它,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它。 一,党的基本路线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适应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际就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就从根本上坚持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坚持改革开放,是为了建立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政治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则是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使生产力的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基本路线三位一体的主要内容,都正确地反映和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我国各民族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原因(过程):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和民族分布情况,以及各种原因的迁徙与移民,使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走向相互融合。

我国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依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直接依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处理民族关系的最基本要求及内容:

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最基本要求。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民族平等,需要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了解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里感情,充分尊重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语言等。

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②心系各族伙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积极参与“手拉手”互助活动。

③要敢于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西藏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要反对“台独”: 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②少数台独分子搞台独,妄图分裂祖国,是对国际法和国际社会的公然挑衅。也是对中国人民感情的公然挑衅。 ③中国政府坚决捍卫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的企图。 ④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在目前,要大力发展以“三通”(通商、通航、通邮)为中心的两岸交往,增进人民的共识和感情。

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青少年应怎么做:

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增强为国做贡献的本领。

②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切实履行公民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分裂行为做斗争。

③青少年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②中国要发展、进步、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

③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对外开放的意义: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②有利于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文明成果来加快现代化建设。 ③有利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世界进入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局面。

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

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

②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如何坚持对外开放:

①我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要开放。

②要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③总之,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及严重后果:作用:

①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最为宝贵的是:它是大自然造就的基因资源库;②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 原因:①人类的乱砍滥伐乱捕和环境污染。②因为一个物种灭绝之后,就永不再生,而依附于这个物种的其他物种也随之消失。后果: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的机会,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

原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后果: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典型环境灾难。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

原因:人类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后果:淡水资源危机可能是人类以后面临的最大的生存危机。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能源匮乏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原因: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过度消耗。后果: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可持续发展。

水污染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原因: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水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后果:影响生物生长和人体健康,使地球上千千万万的生命受到威胁。

土壤污染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水、废渣和垃圾越来越多。后果:不仅严重损害农作物的生长,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 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和措施:

原因: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煤炭、石油等能源的不断增加,工厂、居民区和汽车等将越来越多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后果:大气污染不仅会严重影响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也严重损害着人类的健康。

措施:①增强环保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③加强综合治理,走防治结合道路。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①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②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③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①人类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各种生物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②人类是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并从中获取各种自然资源,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因此,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物质条件。 ③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通过食物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人类与大自然应该怎样相处:

①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人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作为中学生,在校园、家庭、社区应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自然环境: 校园: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不乱丢垃圾,不浪费资源、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粮食,珍惜纸张,搞好教室、公区环境卫生。家庭:种植花草树木,搞好环境卫生,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用电,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社区:保护鸟类,节约用水用电,回收废旧电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宣传环保知识,保护野生动植物,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

①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挥之不去的矛盾与问题,都与人口太多分不开。人口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 ②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是在目前条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利

1.有利于国家加速资金积累。实行计划生育,使国家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减少,从而加速资金积累。 (2)有利于劳动就业。实行计划生育,可以使每年进入劳动适龄人口减少,从而有利于劳动就业。3.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国家可以把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和技术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的目的。4.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提高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人均占有粮食的水平。5.有利于农民少生快富。实行计划生育使每个家庭的人口减少,不仅可以减少家庭消费,而且使家庭主要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发展家庭经济和健康娱乐中,从而保证家庭幸福、社会稳定。

怎样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过度消耗及人口的不断膨胀、自然环境被破坏,使得自然已经很难满足人类的需要。 从国家的角度:

①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②坚持 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

应对“节能减排”,不仅是国家大事,也是我们中学生应面对现实问题,我们中学生应该不断提高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从青少年的角度: ①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②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举例说明:

①不乱扔垃圾,不乱图乱画,积极进行卫生大扫除; ②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 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塑料袋;

④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向有关部门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⑤爱护益鸟,不捕杀野生动物;

⑥节约用水、用电、纸张,不浪费粮食等。

教育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驱动力。

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发展教育途径:实施科教兴国重大战略决策。 推进科教兴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①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③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但最终还是要靠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推进教育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科教兴国就是通过科技和教育来振兴国家。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2)科技的重要作用。

①我们的生活与科技息息相关,科技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得科技含量和生活质量,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能够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③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是国家实力(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对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如何正确对待民族传统的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①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极,落后的成分。

②同时要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③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青少年如何传承(如何对待)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作为中华儿女,祖国命运是我们的情之所系,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血脉精神。国运兴衰,牵动着中华儿女的情感,我们的命运与祖国息息相关。中华文化的营养流入我们的精神血脉,造就着我们的民族灵魂。民族文化养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也把我们造就成浸染着华夏气质的中国青年。

珍惜民族文化不等于盲目崇拜,继承文化传统也不是要回到过去。当代中华儿女需要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不断吐故纳新,取传统文化恒久之精华,去旧文化陈腐之糟粕,既坚持自己独特的根基,又博采世界各民族之众长,才能建设起中华民族活力喷薄、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的共有精神家园。

了解和感悟民族文化的方式: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艺术欣赏、社会调查、参观古迹、访问民俗等多种多样的。增强民族文化素养要主动学习和自觉汲取。

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多元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以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丰富自己。(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①对待外来文化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我们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对外来文化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③同时,我们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不能丧失我们的文化之根,不能动摇我们的文化之基。 面对外来文化入侵,我们应该: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认同民族文化,不断丰富民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从国家的角度说:

①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主心骨;

②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③充分汲取世界优秀文化;④最重要的是坚持与时俱进,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内容。 从青少年的角度说:

①认真接受民族精神教育,包括中国历史和国情教育、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等,学好各门功课,从中感悟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③我们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做起,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远大志向,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权利认识误区:

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为它能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点拨: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是其合理性.(2)另一方面,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等,这些基本的政治制度都是保证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体现着我国国家性质.(3)再有,保证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最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所以,题目观点是片面的.人民当家作主可以采取的措施和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农村基础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推行和完善村民自治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村民当家作主。保持农村稳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我们青少年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①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热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应有的情感。

②在生活中尊重人大代表,积极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尽到小主人的责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尽一份力量,是我们应有的行动。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遵行和维护的,不管是青少年,还是中年或老年。在中国的土地上,都应该遵守中国的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

认真学习参考资料里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己做到遵守宪法及宪法下所涵盖的所有法律法规。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有人做与宪法想违背的事情时,积极上前劝阻。如果自己个人力量不能阻止时,可以采取报警或其它形式的帮助来解决正在进行的不法行为。

1、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领会宪法的精神实质,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2、宣传宪法,以宪法为行为的最高准则;

3、自觉遵守宪法,依法行使宪法和正确享受赋予的权利,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

4、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同一切违宪行为作斗争;

中学生应如何行驶自己的权利:

①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②依事实为依据,不能简单根据自己的好恶作出判断,要如实反映情况;

③不能污染他人人格,更不能采用大字报、聚众闹事的方式;

④要注意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

正确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

青少年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①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

②公民行使监督权利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

③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贴大字报、聚众闹事。

依法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

①关注国家建设、国家管理,对于身边的事乃至国家大事,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

②发现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举报。

③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怎样珍惜和正确行使民主政治权利:

①在我国,国家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民主是广泛的、实的民主,每个公民必须珍惜和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②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③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基础。维护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利益,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也只有在维护国家、社会、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在尊重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公民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才能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实现。

④公民在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时,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只有严格依法办事,才能既维护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又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

第20篇:考研政治之因果关系型题目解题思路分析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018年考研政治之因果关系型题目解题

思路分析

因果关系型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主要是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原因、目的、影响。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知道结果考原因,题干为果,选项为因。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或是一因多果。常用引导语是“因为”、“其原因是”、“之所以”。另一种是知道原因考结果,其引导语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因此”、“所以”等。其中在考查原因时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

解题诀窍

1.要分清是考查原因还是考查结果。解答因果关系选择题,应把题干和备选项结合起来分析,找好切入点。如果题干为因,备选项应该是此原因的结果;反之亦然。问结果的选择题的选项都比较发散,往往是“一因多果”。

2.要正确理解题目常用各种原因的含意,把握和理解各种原因的区别与联系。

(1)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一般来说,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诸多因素中事物发展的客观因素是客观原因,而人的因素是主观原因。

(2)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如果题目要求分析主要原因,那就要对选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主要原因。

(3)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规律的要求。分析根本原因一般是政治现象从经济上找原因,生产关系从生产力中找原因。而直接原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它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

3.要将选定的答案代入题干中比较,看是否合乎逻辑。这一步往往容易为考生所忽略。值得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中有三种备选项是不能入选的:(1)答非所问者不选;(2)与题干的规定性重复或变相重复者不选;(3)因果颠倒者不选,即题干问的是原因,但备选项却答成结果。

名题举证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标准答案】C

【解题技巧】

首先,要分清是考查原因还是考查结果。这道题目中,题干为果,备选项应该是原 第1页共1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因。其次,要正确理解题目常用各种原因的含意。解答这类选择题,要把握和理解各种原因的区别与联系。根据题干设置,我们能分析出此题考查的是客观原因。

根据我们刚刚分析的解题诀窍,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中有三种备选项是不能入选的,根据这种分析诀窍,很容易挑选出正确答案。劳动力能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正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答案C就可以选出来了。

2.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超额价值

C.获取绝对价值

D.获取相对价值

【标准答案】B

【解题技巧】此题中,题干为果,备选项应该是原因,并且考的是非常常见的直接原因。

我们依旧运用有效的关键词绑定法,在题干中,关键词是“竞相”,我们通过这个关键词能得到改进技术的行为是个人行为,这样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本题四个选项中是资本家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的行为,只有第二个选项符合题意。

2页共2页

政治题目
《政治题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