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6:00: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安徽大学在校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报告

【摘要】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年龄段,生理的发育及心理的日趋成熟,使得他们或多或少产生了谈恋爱的冲动。为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以便引导他们处理好恋爱、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避免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校园稳定及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本组对我校大学生的恋爱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调查在校大学生的恋爱观,并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问卷形式进行,并进行归纳分析。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恋爱现象普遍,多数学生恋爱动机端正,恋爱比较单纯,部分学生在校不打算恋爱。结论分析研究在校大学生的恋爱观,对在校大学生的恋爱进行科学引导,既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心理教育

【导语】安徽大学在校大学生婚恋观调查课题小组于2013年对安徽大学各院系在校本科生婚恋观现状进行了一次比较有代表性的、较详细的随机问卷调查,对安徽大学在校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心理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 1.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首先,我们制作出1000份关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针对安徽大学磬苑校区电气、数学、物理、经济、商学、管理学、外语、艺术、法律、中文十个院系进行调查,每个院系分大一和大三各50人共同完成调查。调查问卷中共有36道题,个别问题还根据不同的选择进行了扩展延伸,多角度、全方位、人性化的囊括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和恋爱思想,以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的恋爱观。应该说,问卷中的数据是基本上反映出全安徽大学学生的婚恋心理及其现状的。结果显示:目前安徽大学学生的婚恋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能正确处理恋爱、婚姻与学习的关系,同时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对爱情观和对恋爱的理解 2.1.1对恋爱的理解

根据数据反映,95%左右的大学生对恋爱的理解是:是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的,只有大概5%的男生选择不必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就行。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代大学生中很多人仍旧愿意以一个非常严肃的态度对待大学期间的恋爱,不仅是随大流或者排遣寂寞,更希望可以安排好自己的未来,然而极少部分处于无所谓态度的男生大多是大一新生,或许是由于年纪较轻的原因对爱情的理解过于简单,但也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他们的思想是比较先进的,在这里也能看出每一届学生之间的差异,步入校园的学生年龄越来越轻,和学长学姐们比起来自然有很多新鲜想法,说明现在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越来越多元化,而不再是统一的单一的固定思维。 2.1.2对爱情观认识

根据数据反映,60%的大学生选择不轻易爱一个人,剩余40%学生选择一生只爱一个人,在此项选择中没有性别和年龄突出的差异。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虽然在现在的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所谓的拜金女等等,但是,其实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大部分人都拥有一个相对理智的恋爱观,这样的恋爱观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真爱的渴望和追求,并且已经有大多数人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对爱情的责任和使命。

2.2当代大学生选择男(女)朋友的条件分析 2.2.1 对于学历和身高的考虑

80%的学生对身高很在乎,说明在学校这个比较简单的大环境中,大家更愿意选择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男女朋友,而不会被其他因素影响,既说明大学生年纪轻比较理想化,也能说明在追求真爱的过程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小小的一把标尺,而不是盲目选择。然而对学历的要求便比较低,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仍然是处在一个比较青涩和稚嫩的阶段,经常以自己的第一喜好作为选择的标准,并没有意识到学历和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两个人各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若是对人生理解差异太大,反映在生活琐事中会更让人疲惫不堪,以至于影响俩个人感情的长久发展。

2.2.2对是否会选择比自己年龄大或小的男女朋友

65%的学生选择基本上不会,19%的学生选择绝对不会考虑,16%的学生选择暂不作考虑,如果实在情投意合可以考虑。这一题的大环境由于中国文化和现如今的大环境有关,虽有民间有“女大三抱金砖”一说,但是选择姐弟恋的男生女生是非常少的,男女生在此选择中比例基本持平,也就是说与全方位与国际接轨并不可能改变中国人固有的一些思想,通常认为男生比女生大是维持感情比较稳定因素,好像在中国人的认知观里,女生比男生大的恋情是比较傲脆弱和难以维持的,我认为这是可以随着社会发展慢慢转变的观念,因为根据数据显示,已经有16%的学生愿意以情感为主考虑其他不太主流的观念; 2.2.3对于选择男女朋友最重要的因素的理解

85%的大学生选择为人善良,1%的学生选择家庭背景,3%的学生选择外貌,5%的学生选择兴趣爱好,4%选择健康状况,90%的学生选择责任感,10%的学生选择共同语言,6%的学生选择勤劳勇敢,20%的学生选择温柔体贴,15%的学生选择开朗乐观。在选择为人善良中,无论男女生无论年龄,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男女朋友的第一要求是人品,在选择对象的过程中更重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及具有良好人品修养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等条件在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中已不再是重要的因素了”再次之后更重要的是责任感,说明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充满责任感的群体,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也表现在对自己年轻又稚嫩的爱情,不论在生活中是保守或开放的性格,在面对爱情和自己的男女朋友时,都希望选择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经营一场有责任感的恋情,从而让自己让对方在其中成长。根据数据显示,选择温柔体贴和开朗乐观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可以看出中国的大学生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男生愿意选择温柔体贴的女生,更多的女生愿意选择开朗乐观的男生,认为健康的人格是维持一段健康恋情最基本的条件。文科类的学生更愿意选择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男女朋友,从平日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文科生的思维更加细腻敏感,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在此选项上文科生比例突出。

2.3对维持爱情最重要的因素的认识

此选择不分性别年龄文理科的差异,几乎将近100%的学生选择坦诚、信赖、忠诚,男生中几乎是所有人都选择了忠诚,可见平时生活多半不着调的男生对忠诚有着特别的执着,当然也希望不只是要求对方,自己选择的每一点要求自己也能做到,才是一个全面的当代大学生。还有一部分女生还选择了宽容,多为高年级学生,说明在大学生活的历练中,女生更为敏感的明白宽容是多么重要和难以做到,不仅对爱情,更是对人生的宽容才是一个真正成熟起来的人。 2.4对大学恋爱若干问题的认识 2.4.1是否会主动追求自己喜欢的人

这一题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教育下的人们是非常内敛结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与调查前设想的不同,只有20%左右的男生选择会对喜欢的人有所暗示,60%的人会因为觉得不好意思而静观其变,20%左右的女生则更愿意再喜欢自己的人中选择恋爱对象,说明虽然作为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80、90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依旧是比较保守和内敛,和西方国家同龄人相比显得更加不同。 2.4.2对于在公众场合表现过分亲密的看法

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和有良好环境熏陶下的大学生们都认为大学生恋爱在公众场合表现过分亲密并不合适,首先有60%的认为不合适,但出于是别人的隐私也不好说什么,其次30%的学生认为只是不文明的行为,对其他同学有不良影响,应该管一管。这说明大家都对这种行为感到不满,那么便应该以约束自己为前提,这样不需要谁去管这种现象自然会被杜绝。 2.5对试婚和大学生结婚的看法

有将近90%的文科生支持试婚,我认为与其专业有关,文科生接触社会热点的机会较多,也容易接受一些新鲜事物,多半理科生反对也说明理性思维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相对较慢。

但是大学生多认为自己能离开父母独自生活说明已经长大成人,因此85%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接受大学生结婚,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有结婚的权利,从侧面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这种宽松政策的向往核对真正婚姻生活的不了解,当两个人没有什么能力和基础是,仅仅靠爱撑起一个家庭是不可能的,当爱落实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时许多问题就会出现,所以根据此题还应该让大学生们进行反思,真正理解爱和生活。 2.6关于恋爱与婚姻

2.6.1对恋爱与婚姻的关系的认识

70%的学生认为恋爱应以结婚为前提,现如今离婚率居高不小,让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感到一丝丝恐慌和无奈,大部分人希望得到安定的生活和稳定的情感,以此已结婚为目的的恋爱会更让人安心,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恋爱不一定非要结婚,爱国即可,做出这样选择的艺术系的学生居多,他们受平时学习的内容的熏陶多半是具有艺术家非常浪漫的气质,因此,只在乎过程轰轰烈烈,而不在乎结果也是许多大师创作的源泉; 2.6.2对婚姻的看法

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都选择了婚姻是爱情最神圣的象征,只有少部分在恋爱中的人认为逐渐不相信婚姻的约束力,能维持就维持,得出这个结论的学生或许是由于自己的家庭或恋情的不良影响而对婚姻不再抱有什么美好的看法,但是必须调整的是父母或家庭并不能去影响自己的未来,能不能将自己的婚姻维持下去是看自己在这份感情中的付出,就像接下来一道题中所反映的问题,几乎是所有人作出了一样的回答,婚姻给人一种安全感和责任感,希望结婚,并且大部分人愿意在28~30岁之前结婚,也说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每个人对家庭生活都有着一定依赖希望能在其中获得更多的宽慰和力量,有和睦的家庭做后盾才有精神更好地去工作。 2.7关于婚姻家庭的问题

愿意结婚,愿意为自己的家庭负责,那么并不是说明之后的路就一帆风顺,其中会遇到许多问题: 2.7.1对于未婚生子

多数男生女生都不愿意接受,只有极少一部分女生认为自己不行但别人可以,说明大家都理智的认为这件事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伤害力的,也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2.7.2对于婚外情和婚后背叛

60%左右的人选择只能神交,说明大家并不能排除在婚后不会遇见所谓的真爱,更多人愿意选择这种方式面对,但更多的女生认为决不能发生婚外情。同时,50%的人认为,都不能容忍婚后的背叛,坚决离婚,30%的人认为出于各种考虑可以适当容忍,20%的人则认为能容忍自己的背叛,不能容忍对方的背叛,说明大学生虽然日渐成熟甚至可以独当一面,但是面对复杂又未知的混一还是不能在当前作出成人化的反应,还需要真正的走进婚姻,自己去领悟去了解。现代大学生思想较为先进的一面在于大部分人不论男女生都不是很介意自己未来的伴侣有婚恋史,甚至在网络上还流行着这样的说法:现在的人结婚谈恋爱都选择有过婚恋史的人,不然好像在过家家一样,当然真实性也无从考证,但是也反映出没有恋爱或婚姻的人总是不够成熟缺少生活历练带来的魅力。 2.7.3对一夜情的看法

这个答案是五花八门各执一词,但女生多半选择反对,而男生则选择慎重,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就可以,一部分大一新生认为无所谓,双方自愿,可以看出当今社会是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包容了各式各样的人,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更多的是对这些事的包容和理解,当然并不能放松对这些学生的约束力,要让他们明白这样的事是有伤害的,不是两个年轻人可以承受后果的;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大部分人选择有感情或要结婚是可以有的,只有一小部分女生选择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

3结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安徽大学的学生是一群有思想有文化的学生,面对外界的质疑,坚持着自己认为对的选择。婚恋观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想法多元化是当代大学生的特色,但是通告调研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共同拥有着许多优秀的品质,他们是一群生长在新时代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对社会充满责任感的年轻人。当然,通过调查的数据也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希望这些问题能通过学校婚恋观教育的开展从而得到更好的解决。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接受的程度如何,将会对整个社会婚恋新观念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策略研究。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婚姻价值趋向的基本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民众的婚姻家庭的状况。“当代的女大学生在爱情婚恋观上采取了越来越开放、自我的态度,呈现出婚恋观的价值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多样化的趋势,使得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表现出种种矛盾和冲突,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纠正大学生婚恋方面存在的一些偏差,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稳定发展”。 3.1构建良好的恋爱婚姻心理教育:

首先,大学生应该改变或增强自我意识。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自我意识需要一种十分强烈、积极的自尊感。为了获得这种高度自尊,成长中的个人需要从亲爱者方面获得爱和认可。其次,大学生在恋爱时应寻求与对方的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性’也就是心理上的一致性,主要是指生活目标上的一致性,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相应的文化水平”。再次,大学生在恋爱时的择偶范围较小,受到社会限制和自我限制,她们应走出这种限制,扩大自己交友的层次和圈子,选择自己所想,在恋爱婚姻家庭中获得真正的幸福。 3.1.1积极的婚恋情和择偶观教育

恋爱是爱情的结合,婚姻家庭则是两个人社会关系的结合,择偶不仅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婚姻的同源性、价值观的一致性及家庭角色的认同度等,要明确反对女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依附心理,强调女生对未来婚姻的理智选择。

3.1.2 婚姻风险教育要教育

“现代社会使婚姻家庭经受的风险随时都可能降临在自己的身上,每个人都要有迎接风险的准备。要解脱风险,就要进行婚前风险预算,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同时,也需要恋爱双方恪守道德和责任,掌握方法和技巧,把婚姻当作一项事业终身经营。”

3.1.3 生命观教育课程

引导女大学生克服婚恋中出现的挫折和碰到的困难,珍惜生命,减少危害生命的悲剧事件发生。由爱生恨,不惜毁人自毁,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女大学生对婚恋问题不太成熟和理性外,还暴露出他们对生命的漠视及法律意识的薄弱。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回避“死亡”,要教育大学生们学会珍惜自已和他人的生命。

总结 根据调查结果,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良好的恋爱婚姻心理,树立积极的婚恋观和择偶观。学校也可以开设相应课程,对学生进行婚恋风险教育和生命观教育。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校园文明行为,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操、强化道德约束力的良好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舆论,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并加强责任感和自尊自重自爱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蓓.浅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16—17.

[2]杨南丽.从云南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1):66—69.

[3]王畅.女研究生婚恋心理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1):88—91.

[4]董晓璐.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J].茂名学院学报,2006,16(2):47—50. [5]谢沫珠.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引导和管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7):89-91.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心理学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定稿)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总结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总结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