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11:07: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摘要: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本文中所提到的高效课堂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当成课改的六字箴言加以行动阐述并予以发展,在课堂环节上主要体现在“预习、展示、反馈”,在学习方式上转化为“独学、对学、群学”。

关键词:高效课堂 学生 教师

一、高效课堂初探 从教育学的角度解读,高效课堂具有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教育学中对高效课堂的定义倾向于课堂的主动、生动,以及课堂的生成性。从教学目标上,高效课堂是把新课改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以实化,注重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最终获得智慧的实现。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人本,是从学生出发,认识学生,理解学生。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开展。高效课堂围绕着人本构建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师生关系上注重“生本”。

高效课堂的关键是“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学,把学习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自己经历学习中的失败、反馈、矫正的一系列过程,让学生在多维角度都有所收获,增强学生的“学习力”。

二、从学生方面谈高效课堂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是作为一个被教育者来看待,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师生交流互动少,学生在听知识记知识,并没有真正的去主动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这样就会使课堂的效率低下。进入新时期,特别是新课改实行以后,学生的地位被提升到主动学习者的角色,人们同时也认识到,曾经被摁在板凳上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也是教学资源甚至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学生被认为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资源。

当学生被看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时,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得到了体现,所有的教学的设计、任务、组织等,必须要由学生去担任,所有的课堂设计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在课堂中由学生去担任教学,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够得以释放。随着对教育学的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学生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现代的教育中,谁都不能轻视和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以学习者为中心,从人的生理、心理出发,探究学习内在规律的系统、完善的学习科学才是教育科学。

根据美国学习金子塔,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前三种情况是学生被动学习,根据研究结果,学生的知识获取率不足30%,后三种情况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获取率最高达90%,因此使用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获取非常有帮助,把学生作为主体,才能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三、从教师方面谈高效课堂

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传统观念的教师是科杨的主体,决定课堂、主宰课堂,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传授学生知识。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秉承着的是“教中心”,“教中心”的基本表现是灌输+训练,教师显然是一个灌输者,教师的知识水平决定着学生的学业水平,教师同时是学生的学业水平提升的负责者,但教师这个职业显然要受到自身学养、水平、态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任谁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即便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但绝不是知识的化身,更何况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有很多,必须要敢于承认教师同样是一个相对存在着缺点和不足的待发展者。

究竟谁是课堂的主体?在今天这个问题已经不难回答,中国的教学史走过了这样一条道路,从最初的教师主宰刀教师学生双主体,再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一直到今天的学生主体与教师非主导,教学的主要方式变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的师生平等对话。而这个发展过程的促进者是新课改的实施,课改变“教中心”为“学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一切设计和行为都必须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教师要设计学生自主学,教师要服务学生自主去学。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一个决定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激励者,学生能够

突破教师知识水平框架的限制,获得更加宽厚的知识。从教师的层次看,只有教师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和激励者,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构建出高效的课堂环境。

四、从课堂方面谈高效课堂

课堂作为一种“人本”教育思想的呈现,它考量的是教师的“三观”,即教学观、教育观、学生观。课堂又分三个层次,比较低级的课堂可称为“知识课堂”,较高一点的叫“能力课堂”,最高的叫“智慧课堂”。如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知识时,会很容易引导教师只关注“效益”,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围绕考什么教什么的机械灌输和强化训练效果,因此,知识课堂常选择对应灌输式教学。一旦将课堂价值定位在能力上时,显然能力是无法灌输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决定着教学的高度和层次。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这时,“习”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习”即实践,也可以理解成运用,也可将学习理解成体验,其实就是主张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无师自通,也即智慧课堂,在智慧课堂层面,要考虑五个要素:兴趣、质疑、思考、集成与实践。 课堂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工作的地方;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生活学习的场所,学生不但要在这里学习知识、获得能力,而且还要交朋友、做游戏,要在这个地方了解他人,认识自我。 我们要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就要了解好的课堂的共性,好的课堂有六大共性:第一,学生的课,学生的课是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体现出学生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的课,;第二,动静结合的课,好课首先要提倡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实现互动、生动、活动,高效课堂中,学生自学时要静中有动,反馈时要动中有静;第三,注重展示的课,好奇心、展示欲是学生的两大天性,展示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好方法;第四,遵循流程要求的课,好的课堂必然是突出学的课堂,遵循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新课理念,主张少讲多学,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第五,师生相生的课,教育既然是人学,那么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以发展者的角色得到满足,师生相生就是大家共同成长的一条道路;第六,注重情感的课,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就意味着关注情感需求,关注生命方式。具备以上六点的课堂才能称的上一堂好课,才能够体现课堂的高效性。

五、结语

高效课堂就是要分别从学生、教师、课堂三者出发,去寻求高效的上课方式,得出的结论是教师少讲精讲,学生多学,多实践、讲解,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的高效性,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高效性。教师要从主体地位过渡到引导地位,学生应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课堂上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 我们的教育学[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

《高效课堂的理论实践与实践》

读《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有感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读书心得

学习《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高效课堂理论

高效课堂理论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有感张光普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心得体会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 读后感 冯晓州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