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治水兴邦

发布时间:2020-03-03 16:53: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治水兴邦——新中国60年水利事业改革发展启示录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只有水,才能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大规模治水的开始,也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几千年来,“治国必先治水”。从都江堰到郑国渠,从白鹤梁到坎尔井,一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与水旱灾害持续不断斗争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几代水利工作者与全国人民一道奋力拼搏,一座座“长虹”凌空飞跃,一条条“巨龙”逶迤向前,一片片绿洲奇迹般诞生,一个个民生水利工程润泽山川„„

60多年间,水利事业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就,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推进水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到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几十年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水旱灾害之苦。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经历较大水灾1029次、较大旱灾1056次,平均每两年多时间就有一次较大的水旱灾害。 2000多年中,“母亲河”黄河平均3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仅1887年的一次泛滥就让93万同胞遇难,1931年的洪灾又使370万人丧生。

的确,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生活的地域面临着像中国这样频繁的干旱和洪涝灾害,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江河曾如长江、黄河这般暴虐,也没有哪一个国家专门设立一个“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

历史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之前,国贫民弱,山河破碎,水系紊乱,河道长期失治,堤防残破不堪,水利设施寥寥无几,残缺不全。偌大的国土上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库和一些塘坝、小型水库,江河堤防仅4.2万公里,几乎所有的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频繁的水旱灾害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历史不会忘记,早在瑞金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相继开展了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治淮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掀开了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新篇章。

历史不会忘记,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大幅度增加投入,水利工程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小浪底、治淮、治太湖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陆续开工兴建。

2011年1月29日,新世纪第八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科学定位、统筹谋划、全面部署„„文件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成为水利改革发展新的历史里程碑,预示我国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六十载治水兴水,六十载山河换颜。新中国成立62年来,国家先后投入上万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著。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7万多座,堤防长度29.41万公里,长江中下游干堤工程全面达标,黄河干流重点堤防建设基本达标,治淮19项、治太11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其他主要江河干流堤防建设明显加快,水利工程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

今天,面对江河泛滥、洪涝肆虐而束手无策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扭转,“两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的局面得以彻底摆脱。防汛抗洪减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据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3.93万亿元。

60多年波澜壮阔的治水画卷昭示我们,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水旱灾害十分频繁、治水任务异常艰巨的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水利事业发展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守八方平安,筑江河安澜的根本保证。

启示之二: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到“给水以出路,人才有出路”,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到可持续发展水利,几十年的实践,鲜明体现出尊重自然、认识规律、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治水兴水之路。

大禹改鲧的“壅堵”为“疏导”;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翻开中国治水史册,凡兴水为利者,大都遵循自然规律,走人水和谐之路。 时空分布不均,洪涝灾害频发。我国是世界上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在几十年的实践中,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治水兴水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蓄泄兼筹”“统筹兼顾”“除害与兴利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水方略指引下,治淮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诸多地区缺水、缺安全之水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到了二十世纪末,不少江河断流,湖库淤积;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湿地退化;一些水乡围湖造地,侵占河道;一些地方水污染频发„„这一幕幕不和谐景象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出台。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清淤除障,疏浚河湖„„中央对水利工作的一系列新政策、新部署、新举措,指引着水利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1999年以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单纯依靠修建水利工程根本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提出的增量供给需求,而且还可能走进“死胡同”。必须树立“大”的水资源观,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谋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2000年起,水利部门9次对长期断流的塔里木河、黑河实施全流域统一调水,使塔里木河和黑河下游濒临毁灭的绿洲生态重现勃勃生机;2001年起,连续从嫩江向自然生态保护区──扎龙湿地补水,使生态恶化的湿地逐渐恢复原有功能;2002年起,开始实施引江济太,探索通过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进行水环境治理,激活太湖;2004年、2006年和2008年三次从黄河引水补给白洋淀,挽救了几近干涸的“华北明珠”。

更加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发展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推动水利改革创新,增强发展的开拓性;更加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增强发展的稳定性——这是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水利引领治水实践的四个鲜明特点。

“实践表明,可持续发展水利是符合国情水情、富于创新的治水之路,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必然选择。”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

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从人定胜天到人水和谐,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到可持续发展水利„„治水思路的不断丰富完善使得人水相争变成了人水和谐,人类在处理与水的关系上迈出了理智的一步,不仅利用水、约束水,也善待水、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

启示之三:水旱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刻不容缓。

1个多月前,本该水源充沛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在经历一场罕见的旱情:大河断流、农田干裂、船舶搁浅„„这些与其自然禀赋极不相称的反差,再次向人们发出了警示。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洪涝与干旱交互的威胁或将成为常态,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不可估量。 2007年,川渝遭遇百年不遇大旱;

2008年,南方遭遇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2010年春,西南五省区遭遇特大干旱;

2010年,甘肃舟曲遭遇特大泥石流灾害„„

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提醒我们,必须科学认识中国的国情水情。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达500多亿立方米。

我国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

全国有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农田水利很大程度上还在“吃老本”。

尤其是,我国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全国城市废污水处理率仅为70%左右。

“我们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陈雷指出,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现阶段在我国集中显现出来。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已经成为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水的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必须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将其“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要求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个方面,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三条红线”,同时“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三条红线”,迅即成为指导各地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行动指针。 2010年10月19日,山东省颁布《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标志着山东作为全国先行先试、率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省份,坚定地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孙雪涛表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将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污水排放,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用水方式转变,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启示之四:2亿多农村居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数万座小型病险水库还在威胁着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水利的根本目标。 2010年11月6日,甘肃省甘谷县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式通水,这个县6个乡镇95个村10多万群众从此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历史,实现了用上自来水的夙愿。

从223亿元到1009亿元,从6700万人到2.1亿人,这是我国从“十五”到“十一五”国家投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资金和人数。巨大数字反差,彰显出我国致力于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决心和成效。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仅是民生水利的一个领域。加快发展民生水利,让水利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近年来水利建设解民忧、惠民生的鲜明特点。

“发展民生水利,就是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为途径,构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人水和谐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水利部明确提出,民生水利是一切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顺应人民群众期待,过去五年间是群众从水利发展中直接受益最多的时期。几年来,中央共安排512.19亿元,完成了全国6240座大中型及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让亿万群众免受洪水的威胁。这项举措不仅在中国水利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水利史上也绝无仅有。

灌区建设,既关乎国家的“粮袋子”,又关系农民群众的“钱袋子”。“十一五”期间,国家安排投资314亿元,对408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全国99处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已经启动。两批8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也在“十一五”期间全力推进,小型灌排工程变得畅通了,解决了农民最关心、最直接但又无力解决的农业灌溉问题。 民生水利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要不断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开辟兴水惠民新领域,实现民生水利新突破,民生水利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建设了一大批民生水利工程,但有的还没有达到规划和设计的标准,设施还不够配套,保障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管护和运行机制还不健全,人民群众长期受益问题还面临挑战。

此外,虽然解决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存发展、生活条件等方面最基本的水利需求,但民生水利发展还不全面。从发展区域看,东部地区起步早,发展快,覆盖广,群众受益程度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起步晚,欠账多,问题还比较突出。

清醒的认识是正确决策的前提。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国家已经对未来几年的民生水利制定了专门的规划:

——安排200亿元中央水利投资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安排190亿元加快实施《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5年完成全国41118座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伴随着一项项民生水利工程的正式启动,未来五年,民生水利的阳光遍洒神州,转化为亿万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全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号角已经奏响。展望未来,经过10年大规模建设,我国水利事业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局面。可以预期,2020年的中国,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将得到扭转,水利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提升,水利保障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作用更加凸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利现代化蓝图将变为现实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 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 ——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高层研讨会上的致辞

水利部部长 陈 雷 (2011年3月18日)

尊敬的白立忱副主席,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全国“两会”刚刚闭幕、“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全面展开的重要时刻,在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高层研讨会。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重视和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制定出台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深刻分析了水利形势,这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断。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利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要清醒地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水利发展明显滞后,水利保障水平明显偏低,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因素。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这四个“仍然是”、“三个越来越”,深入剖析了水利发展的现实状况,深刻阐述了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揭示了水利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了水利工作的努力方向,抓住了水利建设的要害,抓住了水利管理的关键,抓住了解决水利问题的根本。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时期水利战略地位,这是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明确水利的战略地位,是关系水利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水利的地位作用有不同的论断。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的内涵不断丰富、功能逐步拓展,水利对全局的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是我们党对水利工作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全民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这是对新时期治水方针的丰富和发展。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明确了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即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明确了一个方向,即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这是今后水利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一条主线。文件还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这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遵循,必须贯穿到水利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了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任务,这是对未来十年水利发展的科学谋划。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等四大体系。文件提出的目标任务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近期与长远相统筹,既明确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又强调了“十二五”期间要集中解决的几件大事;二是硬件与软件相兼顾,既明确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提出了严格水资源管理、健全水利投入机制、创新水利发展体制的要求;三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既有定性的描述,也有量化的指标,量化指标与相关水利规划目标相衔接;四是需要与可能相照应,既注重满足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需要,又充分考虑现实基础和发展水平,体现了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的思想。

中央一号文件丰富发展了水利政策措施,这是对水利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水利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决定必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扶持。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一系列支持水利的新政策新举措,包括财政、金融、税收、土地、价格等各个方面,明确提出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延长和拓宽水利建设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同时,在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基层水利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水源储备、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补偿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政策措施。这些重大举措,是对各地水利实践探索的总结升华,是对过去水利扶持政策的集成发展,是对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

中央一号文件指明了水利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描绘了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把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头等大事、首要任务,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第一,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不断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走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科学确立各流域和区域水利发展布局,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快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在加快解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成效。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符合国情水情、富于创新的治水之路,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必然选择。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准确把握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完善并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快推进水资源调度管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第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水利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基本条件,因此,水利发展必须做到保增长和惠民生的内在统一。近年来,各级水利部门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使水利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群众。实践证明,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坚持把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作为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抓住农田水利等突出薄弱环节,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在农田水利方面,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抓手,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为核心,坚持不懈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从根本上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在防洪保安方面,要重点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争用5年时间,使防洪减灾体系的突出薄弱环节得到基本解决,统筹推进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供水保障方面,抓紧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着力解决西南等地区的工程性缺水和西北等地区的资源性缺水问题;在优先解决原规划内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新增饮水不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早日喝上足量、洁净、便捷的健康水。在生态建设方面,要加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全面开展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整治,继续实施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模,力争到2020年,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第三,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着眼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情,用水方式粗放、水污染严重,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在加快水利建设的同时,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抓紧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全面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主要指标监测和考核评估,尽快扭转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污染严重的局面。力争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大幅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显著提高,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地下水超采得到基本遏制。

第四,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强大动力,只有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全面构建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破解水利发展的深层次制约,增强水利事业的生机和活力。要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抓紧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延长和拓宽水利建设基金、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扶持政策,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同时,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进一步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要在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上寻求新突破,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要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将改革成果向小型水利工程延伸。要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明确相应机构,强化公益性职能,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发挥水价在促进节约用水中的杠杆作用。

第五,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依法治水科技兴水,完善水利政策法规和科技支撑体系。要把依法治水作为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的科学完备、结构合理、互相衔接的水法规体系,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水行政执法体系,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进一步提升水行政执法和水利社会管理能力与水平。要加快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要把科技兴水作为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重要支撑,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加快成果推广转化,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和技术装备水平。要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加快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第六,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凝聚全社会治水兴水合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凝聚全社会治水力量,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走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保障。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全面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抓住各地水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集中力量办成几件水利大事。要加强各级水利部门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农业、建设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要大力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团结治水,合力兴水”的全社会治水兴水新局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对各级水利部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重大考验,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心无旁骛抓落实,确保各项水利任务落到实处。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水问题,需要各方面专家贡献智慧和力量,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中国水利杂志是宣传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中心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探讨水利改革发展对策、交流水利科学研究成果、推广水利新技术的重要平台,也是沟通水利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希望中国水利杂志在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不断提高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希望大家充分利用高层研讨会这一平台,畅所欲言,深入研讨,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开创水利事业的美好明天!

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治水

亲民兴邦

亲民兴邦

砥砺奋进 实干兴邦

政工职称论文《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空谈吴国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实干兴邦与调查研究

治水兴邦
《治水兴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科技兴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