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龙驼沟村

发布时间:2020-03-02 09:10: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龙驼沟村

刘香香

地理地貌

龙驼沟位于冯家川村南5公里,东南西北分别与高家塔、王家里、兴县的前后北会村、冯家川、冯家塔村接壤。地理坐标:东经110°56′46″,北纬38°41′57″。

龙驼沟的地理特点是山高、沟深、路窄、水多。村庄座北朝南,坐落在一面陡峭的子母石岩上,从村底到塄头要比一般的高层楼房还要高。本村水资源丰富,1950年代,沟底的一块子母石上,浑身冒水,集中到岩下成为比桶口还要粗的水流。泉水从沟底直接流入北会村,最后注入黄河。百会的村民们只要改改水道就可以浇地,正如民间顺口溜所说:“龙驼沟,瞎石沟,清清的泉水向外流,日日夜夜浇百会,始终不浇龙驼沟。”农业社时期,村集体配备了小型抽水机,龙驼沟的泉水终于可以浇灌本村的土地了,过去的顺口溜也改为:“龙驼沟,幸福沟,泉水叮咚向上流,走过草地跨高山,浇的庄稼绿油油。”随着大自然水位的整体下降,上述泉水的流量也逐年减少,但与邻村相比,还算丰富,放桶的瞬间就能流一桶水。

村庄历史

据民间传言,古时本村居住一户人家,因媳妇虐待婆婆,被神龙下凡捉拿归案,自此得名“龙驼沟”。也有另一种传说,曾有天上神龙降落于此,因沟深又窄,无法升起,得名“龙躺沟”,后图吉利,改为“龙驼沟”。据说,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时,曾路经本村,听闻此地叫“龙躺沟”,就继续朝冯家川方向前行了。

农业合作社时期,村民在村南面的“火镰山”发现过纸房和一些造纸工具,说明本村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

本村有张、刘、王三姓。听老者说,张姓祖籍东关镇城内村南门人。刘姓祖籍兴县后北会村,至今还能整起辈分,红白喜事相互参加。因与北会村较近,张姓村民与北会村民通婚者较多,生活习俗、口音也同北会村相似。王姓先祖王玉成,祖籍河津,迁入本村后,加入长乐都七甲张户。王玉成在当时是有名的石匠,有民谚“王石匠打石狮子,有那个狗模样”流传,至今王氏一族仍石匠辈出,是周方临近有名的匠艺之家。

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龙驼沟属林遮峪四区管辖;解放初,属土崖塔乡;1953年,与王家里村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下辖四个生产小队;1957年,转为高级社(保丰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属冯家川公社;1980年实行包产到户后,与王家里村分开,属冯家川乡管辖至今。

经济生活

改革开放前,村民以种地为生。土地承包到户后,村民逐渐有了商品意识,什么值钱钱种什么,并开始大面积的栽培枣树。2010年全村有枣园150亩,年平均产量30余万斤。近年来,村里建起烤炉一座,解决了本村和邻村的红枣加工问题;成立专业养殖户一家,年平均出栏六七百头生猪。目前,全村共有2100多亩耕地(其中沟坝地100余亩,退耕还林800余亩),农业人口223户937人,在外工作及家属约60多人,常住人口340余人。

龙驼沟泉水出名,村民吃水不用愁,但因居高水低,塄头的村民一早只能担两回水,村底的也能担五六回。1980年,在村顶的庙梁(地名)做了一个水塔,从沟底把水抽上梁顶,但村民们仅将此水作为洗衣和牲畜饮用,饮用水仍要起早搭黑去沟底担挑。2008年政府投资,村民出力,在村北紧靠公路的北庙梁修建水塔一座,抽沟底水上塔,供冯家川和冯家塔村人畜饮水。

过去,村民烧炭要先雇用木船,从黄河上游的府谷县柳林碛,转运到距离本村五里路的北会村岔口,再一篓一篓往回背。有的村民则赶着牛驴,经高家塔、张家洼、瓦塘,到距本村25公里的兴县斜沟驮。1966年,本村打造木船两只,自己有了运炭工具。1974年通村公路修通,农用车直接把炭运到村底再转运。(“跑河路”十分危险,山村村民对“跑河路”更缺乏经验。刚开始,每只船上还要雇佣一名沿河村的水手作为指导,经过一年多历练学习,培养训练出十

五、六名船工、老艘。到1976年,本村已有张白生、刘虎应、刘侯驹等20多名水手。)

1975年以前,村民加工都是石碾、石磨。1976年,改为柴油机带动的钢碾、钢磨。1981年,改为电碾、电磨。后村民张计常个人筹资购买碾、磨加工,近年来,又有刘处子购买碾、磨各一套。现全村东洼、西洼共有四套碾磨。

历史上,本村每年正月初七至初八要过古会,简称“灯会”或“打会”。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立“四新”,打会停止,1980年后又恢复,且比从前更加隆重。

文教卫生

土地革命运动后,本村首次办起学校,老师是兴县后北会村的教书先生刘大云。1950年,改为民办公助,教师郭有才。三四年后转为公办小学,教员王宪全。校址原在东洼,后搬入西洼大队办公室。1969年至1980年是学生最多的时候,一至五年级有学生50多名,教员先后有裴中雄(兴县人)、张学科、冯七彪。后来有冯应权、张扒柳、武俊海、冯二平、冯毛生等。目前,本村共有学生3名,教员是杨家湾镇唐子梁村的张庆红。

村东北叫四峁梁的圪梁上发现过古墓。此墓葬底子大、口子小,内有拱形洞,由石头垒砌,石灰抹面,绘有壁画,陪葬品有灶具、餐具等生活用品,村人认为是六十花甲子墓。

本村医生先后有张学坚、张计生。 传说

泉水的传说。本村沟底的地下藏有宝物“水马”,有怪禽猛兽看照。某年,有两个南蛮子来到沟底凿石打洞,意欲取宝。他们一个手拿葫芦钻进洞里,一个在洞口等候。忽然一股鲜血从洞口喷出,吓的洞外的人魂飞魄散,惊慌失措之余,连忙捡起一块烂荩箅(蒸食物用的箅子,本地一般用高粱秆缝制)堵住洞口,从此,那里就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泉眼。据传,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路经本村时,曾盛赞过本村泉水,从此龙驼沟的水远近闻名。

红崖坪的由来。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路径兴县孔龙墕与龙驼沟的交界时,看见路旁红胶泥土质崖上面长满了沉甸甸的谷子,随口说道:红崖坪的好谷子。从此,这个地方就叫红崖坪。人们并把此处作为风水宝地,安葬了不少先祖。

黑龙夔的得名传说

刘香香

黑龙夔位居孙家里村,其得名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很早以前,兴县郑家塔村的一户老俩口育有一男一女,女儿聪明伶俐,尤为人喜爱。女儿十八岁那年,去河里洗衣服时吃了从上游漂下来的一颗桃子,从此怀孕,到农历6月18产下红、黄、青、白、黑五条蛇。村民以为神异,将此母子奉为神灵,每逢初

一、十五敬香叩拜,祈求庇佑。后来,黑龙的牌位被狐狸叼至本村附近的“石溃”,于是就在此处建庙,供奉黑龙和其母亲,地名也随之改为“黑龙溃”。

黑龙夔怀前是一条从孙家里村西通向安家山河流的自然沟。据传,以前沟里除下雨外并没有水,建庙后,才有几股大大小小的泉水从石缝里流出,因此被人们称为“神水”。光绪二十八年,本地发生瘟疫,邻村马家塔子死的只剩下王张翻金一家,孙家里村却安然无恙,人们都认为是饮用“神水”的功劳。以后来黑龙夔取水的人越来越多。1963年、1972年、1999年,旱情严重期间,周边村子的人们赶着猪,来庙前领牲祈雨。2003年非典期间,甚至有兴县、陕西神木等地的民众来这里取水,可见黑龙夔传说流传之远。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黑龙夔庙也无幸免。1986年,村民集资出力重新修此庙。2011年,拆除旧庙,再建新庙并开光。

龙沟寺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方案

驼房营村工作总结

龙苍沟珙桐

锁龙沟村健康教育宣传栏文字内容

驼组词

霍家沟村

新沟村工作总结

猪圈沟村总结

北沟村汇报

周家沟村工作计划

龙驼沟村
《龙驼沟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村出游龙 龙驼沟村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