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浅见

发布时间:2020-03-03 13:00: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浅见

李敏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作为一名教授《品德与社会》的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总结了对于教授本学科的一些心得体会,同时也展示了相应的目标与要求,力求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与要求。

关键词: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

科学的评价体系

融入真情

作为一名专职的《品德与社会》教师才不足两年,虽然经验尚且不足,但这两年的确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设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意义,这是在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时完全体会不到的。以前,对这门课程的印象非常表面化,以为不过是一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副科,背背即可,而当真正地教授这门学科才发现事情原非这么简单,《品德与社会》其实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的课程,是一门打破传统的课程。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几个道理这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转化为孩子们一种内在的社会倾动力,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但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若想改变现状,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一种教育导向,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更需要在第一线战斗的教师们的努力,作用为一介新手,也浅薄地谈一谈,在农村小学教授这一门还不够被重视的课程的一点小看法。

一、提高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特点的认识,加强重视程度。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国家重视小学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的好与坏,是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是要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坚持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组纳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灌输“我要学”的意识,从要学生学慢慢成为学生要学。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科特别,结合课本,引导学生在课前积极求学,寻找相关资料。而课堂就是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交流场所,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所得,提出疑问,共同寻找答案。

2、注重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不单只能在课堂上实现教育目的,学科的学习贯穿到具体生活之中。有一些实践内容,要敢于解放学生,走出课堂,真正地去实践,而不仅仅是局限在课本与课堂之内,真正地将《品德与社会》的学科实践性发扬光大。不是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背度诵一二三条,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大家会对你有什么评价,这样使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立自己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社会与品德》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这样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作用。

二、依旧要立足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展开

注重课程的实践性是必需的,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课堂教学,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要根据课程安排来选择相应的教育方程。

然而,在某些《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是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现实社会中是终就被淘汰,落后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让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能散发出异彩,紧追时代的潮流。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现总结出几点以期交流。

1、由传统的说教单一式转变自主学习。

这是在课程改革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而来的,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科教育学都提倡的一点,不再是教为主,而是以自己主动学习为主。

2、注重培养学生的讨论习惯。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人格发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思考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去思索,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自己进行,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注意到这一点,给学生一个自我提升的舞台,他们一定可以还我们一个惊喜。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丢。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教师不可能完全放手,毕竟学生的的学习能力有限,理解能力有限,教师的基本职责不可忘,要切实跟进学生的思想,参与他们的自我学习与讨论,为他们掌砣,把握好大方向,帮他们找到更好的方法,帮助提升能力。学生想不到的,老师要及时点拨补充,学生想偏了的,老师要及时拉回正轨,面对面生的种种质疑,要知道如何抓住重点。

4、激发学习兴趣,融入真情。

真情是最动人的,教学中教师要先入题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引其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激情中可创设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来引发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5、创设情境,情与境互激,升华教学。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例如,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需要爱,教学情为先。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三、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于教学评价,印象最深的是大学时代的体育老师,作为一名体育常年不及格的学生来说,上体育跟上刑差不多,心里各种忐忑,其实,并不是我不努力,实在是因为个人身体素质差,那种统一的评价体系下,我是很少能过关的。但这位老师却是与众不同,他的评价原则是:跟自己比,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而不仅仅是成绩。于是,我终于可以在体育课上拿到高分,虽然我各项成绩都不是很好,但我积极参与,并且真的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每次都有进步。自己当了老师之后常常想起这件事情,也提醒自己,一定不能一刀切,一定要建立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真正看到自己的进步与发展,也借由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作用为老师,要认识到,教学评价往往左右着课堂教学。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以学论教”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从“评教”与“评学”两个方面着手。“评教”,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评学”,是建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以具体评价一堂课的效果。课堂教学评价要以“评学”为重点,“以学评教”,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教材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在评价课堂教学的时候,不是要看教师如何教给学生社会生活常识和技能的,而是要看学生自己是如何发现和学会社会生活常识和技能的。我们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教学评价要素,既要重视课堂的教学效益(质量),又要重视教学进程的结构,还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课程特征。所以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要用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的感受评价和其他人员的观摩评价,来解析课堂教学中教学质量、教学进程和课程特征三个要素,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与得失,这样的评价模式才是较为合理全面的。

总之,《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的课程,作为一门打破传统的课程,在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我认为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下苦功夫,认识到新课程关注的儿童的内心与生活,而不仅仅是背诵知识点,了解各种知识,《品德与社会》的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我想,《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春天也就不再遥远!

小学作文教学之浅见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浅见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浅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