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农村高额彩礼的存在机制

发布时间:2020-03-01 21:46: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农村高额彩礼的存在机制

何波

(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 甘肃,庆阳 745000) 摘要:我国自古就有在男女双方结婚时,男家送与女家财物以告成婚之传统;这种财物就是彩礼。彩礼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其内容和数额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时代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迁,彩礼在性质和社会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对彩礼性质和功能变迁的梳理,笔者试图破析当下农村高额彩礼存在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农村;彩礼;婚姻

近年来,有关农村天价彩礼致使农民不堪重负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按照《辞海》的解释,彩礼指“旧时男女双方订婚和结婚时,由男家付给女家的财物”[1]p846。它是聘娶婚取代买卖婚和掠夺婚,成为一种稳定而合法的婚姻制度后,对买卖婚中的女方“身价”的保留和发展。在中国古代“男女无媒不交,无帛不相见”[2]p78“非受币,不交不亲”[2]p956。至周时,彩礼已作为“六礼”之一而以国家礼法制度的形式而存在。其后各代沿袭直至清末,民国初年《中华民国民法》依然规定订婚和结婚须有媒妁之婚书或收受聘财方为合法有效。但在共产党控制的革命根据地,收受彩礼被认为是变相的买卖婚姻,在法律上予以明文废止[3]p130,p259。此后,彩礼失去了明确的法律定位而演变为单纯的民间习俗。彩礼经历了一个由习俗到制度再到习俗的过程。本文就彩礼的性质和基本社会功能,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纵向对比,阐明当前农村高额彩礼存在的内在机制。

一、传统彩礼及其性质

关于彩礼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六种理论成果:继承说、福利说、劳动价值说、竞争 说、家庭意图说、财产转移说等[4]p157。但笔者认为,就其社会功能而论,彩礼有“补偿”和“象征”两层意义。

(一)作为一种补偿手段的彩礼

彩礼首先是一种婚姻支付,这种支付体现了男女双方在择偶过程中的双向选择。一个健康的女性对孕育后代是有利的;为保证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女性则要求男性具有健康的体魄及足够的抚养能力[5]p265。从这个意义上,彩礼是私有制社会男性个人能力和社会地位的物化表现;同时也是女性生育能力的价格。但这种身价是支付给女方家庭而非女方本人的,因而对女方家庭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补偿作用。

第一层意义上的补偿是指对女方家庭劳动力流失的补偿。结婚就意味着劳动力从女方家庭向男方家庭的转移;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样的传统说法,这体现了作为劳动力流失一方的女方家庭对劳动力流失的“无奈”。在华北、东北一些地区,也有称彩礼为“养钱”的,即谓女方家庭不辞辛苦将女儿抚养成人,却要面对女儿出嫁的“残酷”事实,在婚姻缔结中,女方家庭往往是“吃亏”的,男方家庭需在物质上给予其补偿,以表对其养育女儿的感谢。

事实上,彩礼的补偿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女方家庭心理的安慰上。如前所述,在过去物质生活不发达的情况下,养育女儿需花费父母大量精力。在女儿出嫁时,女方家庭心理上本来就是不平衡的;民间有管女儿叫“赔本货”的,就是这种心理不平衡的表现。因为劳动力流失的既定事实不可改变,那么这种偿付的意义就不重要了,彩礼因而变成了一种对女方家庭的心理抚慰。

(二)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的彩礼

另一个方面,彩礼作为婚姻“六礼”之一而具有一种符号意义;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越发突显,遂成彩礼的基本社会功能。

我国古代称下聘礼为“纳征”,是结婚的必要程序之一。《仪礼注疏》言“征,成也,纳此则昏礼成,故云‘征’也”[6]p658,即男家为了与女家“合二姓之好”[2]p1006而向女家送财物之 礼仪就是纳征,一旦女家接受财物,即告定婚。这是说彩礼是男女双方定婚之符号,发挥着约束婚约的作用。此外,在过去的男权社会中,彩礼也是一种价值和尊严的象征。如果不收彩礼或少收彩礼,就会被认为女方可能“有问题”或是女方家庭

按《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六礼”依次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又《穀梁传》言“礼有纳彩,有问名,有纳徵,有告期,四者备而后娶”,据此,则婚礼有五。然郑玄之后,皆以六礼为周代社会各阶层通行之婚礼规范仪式。

①《仪礼注疏·士昏礼》贾疏:且三礼不云纳,言纳者恐女氏不受,若春秋内纳之义。若然,纳彩言纳者,以其始相采择,恐女家之不受,故言纳。问名不言纳者,女氏已许,故不言纳也。纳吉言纳者,男家卜吉,往与女氏,复恐女家翻悔不受,故更言纳也。纳征言纳者,纳币帛则昏礼成,复恐女家不受,故更云纳也。请期、亲迎不言纳者,纳此则昏礼已成,女家不得移改,故皆不言纳也。

将女儿“白给了”人家等,这些三姑六婆的猜忌会致女方及其家族的尊严受到损害。这说明传统彩礼是一定历史价值体系下,一种文化价值观的象征符号。

二、传统彩礼的嬗变

传统彩礼虽然具有补偿女方家庭、约束婚约等积极的社会功能,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最要者是随着后世将彩礼精神的不断礼法化,彩礼的法律定位越发清晰和完备的同时,彩礼造成了在聘娶婚制下非法买卖婚姻以获取钱物的合法途径。这是聘娶婚制自身的缺陷,“卖女纳财,买妇输绢”[7]p73的彩礼制度使得聘娶婚成为了事实上的买卖婚。1941年7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指示信《关于我们的婚姻条例》就明确地指出了:“买卖婚姻,不单指公开的买卖,凡彩礼、聘金等变相的买卖亦包括在内。”[3]p125此后我国婚姻法均不言彩礼;虽然为解决解除婚姻关系时的彩礼纠纷问题,2003年的司法解释中又重新出现“彩礼”一词,但明确指出彩礼属于“习俗”。因而现代彩礼不同于古代作为礼法制度的彩礼,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和制度的规范性。

现代社会的彩礼已经在性质和社会功能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表现在彩礼的传统功能已大大削弱,而代之以新的社会功能——婚姻资助。

(一)作为代际财产转移方式的彩礼

作为一种民间习俗而被传承下来的传统彩礼,今天已经演变为代际财产转移手段。 与彩礼相对应,我国自古就有在男女双方结婚时,女方家庭将一部分财物作为嫁妆随女儿出嫁送与男方家庭的习俗。但由于古时男权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嫁妆在价值上远远没有聘礼高昂。现代社会,由于传统的价值体系的土崩瓦解,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大多数人都已经抛弃了“卖女纳财”的传统;针对男家送与女家的彩礼,除象征性收取的一部分外,余皆以嫁妆形式悉数返还。彩礼演变成为男方家庭由父代流向子代的财产转移(图1)。

法释(2003)19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第

(二)

(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二)作为代际剥削的一种手段的彩礼

这种发生于婚姻缔结过程中的代际财产转移是间接发生的,其中间环节即女方家庭为女方准备的嫁妆尤为重要。现代社会嫁妆越来越接近彩礼甚至超过彩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古代大家庭的分崩离析,结婚就意味着新的小家庭的成立,女儿作为新家庭的女主人,父母希望女儿能够在新家庭的生活中经济上相对充裕,故愿意以数额较大的嫁妆作为资助。

另一方面,过去传统彩礼的给付方一直是男方家长;虽然现代的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早已不存在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了,但在残留的传统观念中,替儿子给付彩礼依旧被认为是父母的义务。这样通过男方父代对子代的“义务”和女方父代给子代的嫁妆,就完成了代际财产转移和对小两口婚姻资助。这种财产转移也导致了诸如当事人双方“合谋”向男方父母索要高额彩礼等一系列问题[8]p27。在彩礼不断暴涨的乡村社会里,高额彩礼导致农民不堪重负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这种父代对子代的婚姻资助已经成为男方家庭子代对父代的代际剥削。 (图1 婚姻缔结过程中的财产转移)

三、农村彩礼的现状与高额彩礼的存在机制

事实上,当下农村除高额彩礼外,也存在低额彩礼。宋丽娜在江西农村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往往越是学历高、能力强的女孩子在结婚时越不在乎彩礼,彩礼也越少;越是各方面都普通的女孩子及他们的的家人对于彩礼越看重。”[9]p63然而,无论是低额彩礼还是高额彩礼,都无一例外的表现为高度货币化,即当前的农村彩礼表现为多层次的货币彩礼。

一方面,农村彩礼的高度货币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实物彩礼因其使用价值会不断降低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彩礼内容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转一响”逐渐演变成为“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10]。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彩礼的多层次性体现了在社会转型期农民价值观念的差异。宋丽娜的调查显示,那些在大城市的打工经验丰富的女孩子往往不太在乎彩礼;这些女孩子往往头脑灵活,观念先进,个人能力高,在婚姻中自主性和独立性都较高。而那些没有多少城市生活和工作经历的女孩子则为观念较落后,个人能力较低,依耐性强;她们及其家人往往希望能找到一个经济条件较好的婆家,因而格外重视能代表男方经济条件和身份地位的彩礼。

尽管调查显示的结果是农村彩礼层次丰富,多寡不一,但类似山东菏泽“万紫千红一片绿”的例子仍不胜枚举。并且彩礼名目繁多,相互攀比成风,给农村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彩礼性质的嬗变与暴涨是与整个社会的变迁关联在一起的。

(一)城乡二元化结构致使农村发展缓慢、社会秩序失衡

目前的城乡二元化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滞后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产物,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阻力。在城乡二元化结构下,农民收入低,农村就业机会少,发展缓慢。与之相反,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城市就业人员的收入越来越高。这个矛盾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农村地区因各种社会资源的稀缺而导致竞争激烈,农民之间的攀比心理得以助长起来。一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涌向 城市,致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严重阻碍了农村发展;也致使城市混乱拥挤,就业难度迅速上升。

与之相对应,一些落后山村的女孩子更愿意嫁到城市或条件较好的农村人家,这导致农村女孩“身价”激增。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就业机会等社会资源的严重匮乏,致使农村地区出现新的阶层分化,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为获取社会认同,不惜重金 盲目更风攀比,推动了彩礼金额的不断上涨。

(二)家庭结构的变迁、家计模式的改变和代际关系失衡

传统大家庭的瓦解,以及计划生育的影响,使得一对农民夫妻只需抚养平均两个左右的子女。因而农民自然会把全部精力用在仅有的一两个孩子身上,抚养子女成人并完成儿女的婚事就成为当下农民唯一的人生目标。加之自由恋爱的盛行,在子女婚事上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经济上的支持了。对于子代婚事,即使彩礼再高也在所不惜。而随着彩礼性质由定婚标志物演变成为父代向子代的财产转移,这种高额的彩礼实际上也就成为了对小两口成立家庭的经济援助,毕竟他们将来也会面临同样的子女负担。

小家庭制度下的中国乡村社会,家计模式也不再是传统的自耕自织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家庭的家计模式普遍地变成了半工半耕的兼业模式。人际关系也相应地变得复杂,同学、同事、工友等各种人际关系逐渐成为年轻人主要的交际网,对地域性婚姻的依耐性已经降低,出现了跨地婚姻、跨省婚姻,甚至跨国婚姻。也由于家计模式的变化,家庭财富中土地的重要性下降,现金的重要性上升,使得彩礼的货币化程度提高和可攀比性上升。

另外,由于年轻一代的社会见识的拓广和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得在婚姻关系的缔结中出现了子代向父代的剥削,代际关系失衡。年轻一代婚姻大多是由自由恋爱发展而来的,面对女方家庭索要的高额聘礼,年轻人一方面不愿放弃爱情;一方面从小生活在小规模家庭中的年轻一代备受父母的过分关爱,致其在逼迫父母向女家给付高昂的彩礼时不会产生歉疚感。形成了“恩往下流”的不正常代际关系,然而无论父代还是子代,都认为这些是理所当然[8]p64。

总之,传统彩礼的性质嬗变和农村彩礼的不断暴涨是与整个社会的变迁紧密相关的。这是传统乡村社会网络解构和新型乡村社会网络尚未建立起来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着当下农村发展的基本情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天价彩礼问题,就必须重建乡村社会网络。

结语

彩礼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本来是婚姻缔结的标识物,具有约束婚约等积极的社会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其性质和功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彩礼由定婚符号变成了财产转移方式;一是彩礼失去了原有的偿付和约束功能,而代之以婚姻资助的新功能。此外,农村高额彩礼的出现和不断暴涨也构成了传统彩礼的一个新变化。

这些变化的内在机制是传统乡村社会网络的解构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通过对这个内在机制的分析,我们获得了一些对“三农”工作有重大意义的启示的同时,也希望当前农村天价彩礼导致的农民贫困、农村发展受阻和代际关系失衡等一系列问题能够尽快得以解决,促进农村社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辞海·词语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7.[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5. [3] 张希坡.中国婚姻立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刁统菊.嫁妆与聘礼:一个学术史的简单回顾[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155—160.[5]魏群译.[美]弗拉达斯·肯里克.理性动物[M].北京:中信出版社.[6][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8]王德福.变色的嫁衣:作为代际剥削手段的彩礼[J].湖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4 (2):26—30.[9] 宋丽娜.从彩礼层次看农村女性的婚姻自主性[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 (1):62—64.[10]农村娶亲彩礼:“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N].河南商报,2015.02.27.[11]吴存浩.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2]李霞.民间习俗中的彩礼及其流变[J].民俗研究,2008(3):253—262.[13]陈顾远.中国婚姻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14]吉国秀.婚姻礼仪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5] 陶自祥.高额彩礼:理解农村代内剥削现象的一种视角[J].民俗研究,2011(3):259—269.

An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that expensive betrothal gifts in

rural area

HE Bo (College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GanSu 745000)

Abstract: There is a tradition that the groom\'s families send the bride\'s families property in men and women when they get married in our country since ancient times; this property is the betrothal gifts.As a kind of folk custom, betrothal gifts’ content and amount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social life and social productivity with the times.With the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betrothal gifts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nature and social function.Based on an analysis of changed betrothal gifts’ nature and func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inherent mechanism there are high betrothal gifts in rural area at the moment.Key words: rural area; betrothal gifts; marriage

论彩礼返还

农村彩礼退还

县农村婚嫁彩礼调研报告

农村彩礼消费的功能研究

关于农村彩礼情况的调查报告

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区代偿机制

彩礼返还

农村彩礼起价那么高,合理吗?

关于农村彩礼相关问题的思考

农村法律援助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农村高额彩礼的存在机制
《论农村高额彩礼的存在机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