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创作背景

发布时间:2020-03-03 18:34: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野草》中的散文诗写于1924到1926年间,大约与此同时,鲁迅完成了《彷徨》。在二十年代中期,鲁迅正经历着他人生中的第二个低潮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是五四启蒙运动开始退潮,《新青年》的文学团体已经散伙,用鲁迅的说法是:“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而各种黑暗力量又围拢上来,这让鲁迅不免由悲观而走入虚无。《题〈彷徨〉》这首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便颇能表达鲁迅这一时期的精神苦闷。而从个人生活方面来说,也发生了重大的变故。首先是兄弟失和。1923年7月十四日,鲁迅与周作人的太太羽太信子发生了一次严重冲突,随即与周作人彻底闹翻了,于8月初,鲁迅搬出了八道湾十一号。这件事给鲁迅以重大的打击,终于大病了一场,还吐了血,几欲死去。另外就是在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事件中,鲁迅因为在报纸上撰文表态支持学生并联络其他教员反对杨荫榆而被时任教育部长的章士钊撤了在教育部的任职。这一时期,鲁迅不断地与陈西滢之流打笔仗,同时又要和章士钊打官司,心情可想而知。拖了大半年,虽然打赢了官司,恢复原职,但紧接着又发生了“三•一八”惨案,让鲁迅出离了愤怒,而在3月26日的《京报》上有消息透露当局正在讨论通缉学界人士,内中就有鲁迅。这最终迫使鲁迅离开北京而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所以,在《野草》和《彷徨》中,我们可以嗅到同一种精神气息,那就是被悲哀、痛苦和虚无所缠绕,又竭力想从中挣扎出来的那一种精神上的苦闷和苍凉。《野草》就是在这痛苦的煎熬中的思想和情感的结晶,鲁迅自己称之为开放在“地狱边上”的“惨白色的小花”。

 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其中之一。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选自《辞海》)

写作背景: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冬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冷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命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斗争。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集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与进行敌对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这一情感取向,阅读时需要仔细辨析。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例如,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这一点需细细体会。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

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 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 《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 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 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 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 “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 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 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 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清党的稍后。

这二十多篇小品,如每篇末尾所注,是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在北京所作,陆续发表于期刊《语丝》 上的。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

现在举几个例罢。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 作《复仇》第一篇,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 帮助军阀而作。《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 的血痕中》,其时我已避居别处;奉天派和直隶派军阀战争的时候,作《一觉》,此后我就不能住在 北京了。

所以,这也可以说,大半是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但这地狱也必须失掉。 这是由几个有雄辩和辣手,而当时还未得志的英雄们的脸色和语气所告诉我的。我于是作《失掉的好 地狱》。

后来,我不再作这样的东西了。日在变化的时代,已不许这样的文章,甚而至于这样的感想存在。 我想,这也许倒是好的罢。为译本而作的序言,也应该在这里结束了。、《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 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 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 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一、背景提示:

《野草》诞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北京,收录了1924年至1926年间的散文诗二十三篇。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思想迷惘痛苦的日子,作者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的信中说:“我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因此,《野草》所表现的思想极其隐晦难解。

首先,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一种矛盾孤独的内心痛楚。他认为野草虽是弱小生命的象征,也没有高大乔木的身躯,甚至“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野草·题辞》)这说明野草是有生命力的。

然而,野草又要“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同上)所以,地火与熔岩一旦喷出,地上的一切将把野草烧尽。那样的日子一到来,作者也将欣然大笑,欣然歌唱。这似乎又说明了野草的微不足道和渺小。在《影的告别》一文里,看不到作者的一点精神亮光,而是矛盾彷徨,以否定现实的态度为基调,在孤寂中求得一种黑暗的真实,甚至连这种黑暗中别的影也不能相容,他认为只有这样,全世界才属于作者自己。其心境上的孤独真可谓到了极点。在《希望》一文中,作者的这种矛盾孤寂感还表现出一种没有爱憎的麻木和虚妄。他说:“有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这似乎是对未来的失望的情绪。他又说:“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这样一来,作者似乎又要说明自己心中有一种从麻木中生成的觉醒。所以他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显然是想躲进哲学的思辨中,从而回避矛盾带来的痛苦。

其次,作者在作品中还用辛辣的笔调讽刺旧制度下的虚伪,表达了他对旧制度下奴性思想的切肤痛恨。表现最为突出的《狗的驳诘》、《立论》和《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狗是世界上最为势利的物种,但鲁迅先生通过寓言式的笔法,从狗的口中骂出了比狗还要势利的人。狗的那句“愧不如人呢”就像一条带刺的鞭子,狠狠地抽打在旧制度的卫道者身上。《立论》更是寓意幽默,它揭示出畸形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国民精神。即讲假话的升官发财,讲真话的死路一条。既不想讲假话,又不想死的人就只有整日地打“哈哈”。这种打“哈哈”的中庸精神像一剂麻醉剂,把中国人民毒害了几千年。哪怕是到了今天,我们也不难看到这种打“哈哈”的阴影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出现。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里,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奴才不仅不如傻子勇于反抗,而且在接受了聪明之后更加奴性十足,变成了一个聪明乖巧的好奴才。这类作品看似好笑,然而它却能在读者的笑声中透彻地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另外,《野草》中的一些作品还程度不同地表达了作者直面痛苦的现实态度。像《颓败线的颤动》,虽是写一家人,特别是儿童的苦难,但它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把旧中国的饥饿、苦痛、惊异、羞辱对普通家庭,特别是对广大妇女儿童的摧残迫害揭露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在“隐”的时候,使你追寻不尽其深意,而在“真”的时候,又让你难以抵挡迎面扑来的强烈冲击。

正面描写现实生活感触的散文诗,是《野草》的重要部份。这一类作品如《秋夜》、《雪》、《风筝》、《腊叶》等。在《秋夜》中,作者先用较多的笔调刻划枣树的形象,使它具有深刻的象征性。他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重复的手法暗示着当时令人乏味而窒息的环境,很能表现当时作者的心情。除了枣而外,作品中提到的小青虫、野花草、小粉红花、月亮、夜游的恶鸟、繁霜等物也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象征着作者心中所指的事物,使这篇散文诗蕴藏着无限深刻的思想内涵,暗示出那个时代血腥的斗争现实。

在《野草》中,有不少篇目是以一种变态、非理性的方式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在形式上,作者采用一种梦幻体来加以表述,使这些作品带有极大的怪诞色彩。

二、阅读提示 《死火》

《死火》是鲁迅关于“火”的想象:不是从单一的“生命”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要抓住这一基本点来阅读本文。

(1)鲁迅为什么将“(死)火”置于“冰”(冰山,冰天,冻云,冰树林,冰谷)的背景下?“红色\"与\"青白色\"的\"互相反映\"和转换。

“死火”喻苦难的人生。“冰”的背景是严酷可怕的人生之渊。 (2)注意鲁迅怎样描死火的形象。

作者对“死火”的外形,对话,行为描写,尤其是作者对自然界的超现实的感觉:例如“冷气”,象征环境恶劣;“火”的“焦灼”感,象征追求光明的迫切心情。

(3)琢磨这些描写:“我拾起死火„„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冷气“怎么会产生火的焦灼感?”登时满有红焰流动„„“,火怎么会如水般的”流动?这些反常识、反常规的想象与描写,传达了鲁迅怎样的一种独特体验与思维?

(4)怎样理解“死火”生存的两难困境:不动就将“冻灭”,跳出继续燃烧仍不免“烧完”,以及最后的选择:“那我就不如烧完”?--这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所在。 “死火”遇到“冻灭”与“烧完”的两难困难,表明奋斗未必有必然的理想结果,但人仍须奋斗。其实生活中的人都在许多两难处境中生存。尽管“烧完”与“冻灭”都是“灭”,但毕竟发过光,哪怕是短暂的。

《影的告别》

第一部分(“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连续十一个“我不”,表达了怎样一种无条件、无讨论余地的拒斥态度?“我”拒斥了什么?

第二部分(“我不过一个影,„„如果现是黎明”):

连续四个“然而”,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的困境?为什么“黑暗又会吞没我”,“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第三部分(“朋友,时候近了。„„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连续三个“我愿意”,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试体验一下:“只有我被黑暗吞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是怎样一种生命状态与境界?

《影的告别》较多地流露着空虚和寂寞的情绪。影的命运就是十分寂寞的,“黑暗”会将它“吞并”,“光明”又使它“消失”,它只能“彷徨于明暗之间”。不过影来向人告别的时候却又抱着献身的意志,它愿意“独自远行”,希望此后黑暗里没有人,也“没有别的影”。

《腊叶》

1、《腊叶》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2月26日,发表于1926年1 月4日;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25年9月23日起,到1926年7月5日正是鲁迅肺病复发,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刻。本文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也可以看作是鲁迅留给后人的“遗言”,文中的主旨:“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与十年后“遗嘱“中一再叮咛“忘掉我”是一个意思。

鲁迅不满于北洋军阀的统治,同时又对那时尚未取得政权的国民党抱有保留态度,因此认为“这地狱也必须失掉”(《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他的敏感的预见是和怀疑的心理相交织的。由于抒写的是心灵深处痛苦的思绪,许多感想又在“那时难于直说”(《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艺术表现就比较含蓄,便是传达感激之情的《腊叶》和叙述忏悔之意的《风筝》,也都夹用了絮语与独白。

2、《腊叶》构思特点:

“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斑驳的枫叶,就是(作者的)自况”。阅读本文应抓住这一重点: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的同构与融合,鲁迅如何把他的生命的颜色化作了枫树的生命之色。特别要仔细揣摩“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明眸似的向人凝视”这一节,象征病痛与死亡的“乌黑”的阴影,竟出现在生命之色的“红,黄和绿的斑驳中”,这“死”与“生”的并置与交融,是死的绚斓,也是生命之美,“明眸”似的“凝视”,更让人悚然而思。

3、《腊叶》抒发的思想感情:

鲁迅说“《 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许广平说:“在《野草》中的那篇《腊叶》,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班驳的枫叶,就是自况的。”显然,鲁迅是写自己,见物生情,借枫叶颜色的变化,抒发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灯下”、“忽然翻出”。 “深秋”气候的特点:繁霜、木叶多半凋零,枫叶变为红色。秋风萧杀,大自然无情。

“细看”枫叶颜色:既写不同的颜色层次,又特写蛀孔的一片;有形状,更有神态:“镶着„„凝视。”

此时的心情是爱怜、珍惜!这种思想感情最后表现为摘下来,夹在书中。“大概”点明实在回忆。

现在枫叶的颜色呢?

“黄蜡似的„„ ”面对这一变化,他感慨系之。虽然对枫叶而发,但透露出严格真理:世间万物,万物之灵的人——特别是人的肉体也不例外,都随着时间流逝而改变和自己的面貌,没有绝对的永恒,绝对的不变。

人生是短暂的,叹息、哀伤都无济于事,需要的是珍惜生命,乃至生命最后一瞬,这是对待生命的唯一态度。

一、《野草》的思想背景

1924年9月--1926年4月期間,魯迅在《語絲》上連續發表了23首散文詩。1927年,魯迅將其結集出版,增寫《題辭》一篇。總題名為《野草》。

《野草》的寫作時間與《徬徨》大致相同。這個期間是魯迅心情極為苦悶的時期。一方面,《新青年》的團體解散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轉入低潮期。\"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徬徨。\"魯迅感到\"成了遊勇,布不成陣了\",一個文化戰士的孤獨和寂寞的感覺籠罩在魯迅的心靈中。另一方面,魯迅的私生活中也發生了他意想不到的變故。首先,兄弟失和。他與二弟周作人從幼年起便是朝夕相處的親人,但由於家庭內部的矛盾,兄弟二人的關係終至徹底破裂,這對魯迅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其次,走出婚姻陰影,與北師大學生許廣平真誠相愛。這成了《野草》中一些篇章的寫作動因。《野草》是時代苦悶與人生苦悶這兩重苦悶的結晶,但它們都具有超越時代和個人生活範圍的普遍意義。在《野草》中,我們感到的是一個文化戰士的宏大的苦悶和他對生之苦悶的倔強的抗爭。《野草》是走向魯迅心靈的橋梁,是魯迅人生哲學和內心世界的完全暴露。

二、《野草》的思想內容:

1、展示、剖析內心世界的矛盾。

描寫社會黑暗,以及要同黑暗戰鬥但又懷疑自己能力的矛盾心理,體現他痛苦、憤懣的心情。如《影的告別》、《希望》等集中、突出地體現了這方面的內容。

《影的告別》 (1924.9)是表現魯迅當時那種複雜心情的具有代表性的篇章。作者通過一個昏睡著的人的影子向人進行決別時的自白,具體地表現了內心的激烈矛盾鬥爭,和寧願承擔一切後果而決意求索的犧牲精神。

\"影\"決意和\"人\"決別,因為它不滿意;\"人\"的昏睡不醒,不肯和人一起沉睡下去。它很清楚,離開了\"人\"它將\"傍徨于無地\"。\"影\"還沉痛地感到,舍去現在似的\"明暗之間\"的徬徨,它將面臨的前途,不是被黑暗所吞併,就是被光明所消失,總之,都將不復存在。然而,\"影不願徬徨于明暗之間\"--不願在現實中敷衍、茍活。因而經過反覆思考,還是作出了\"不如在黑暗裏沉沒\"的決擇--寧願在同黑暗博鬥中獻身。

《影的告別》體現了魯迅的戰鬥精神和當時的思想特點。魯迅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清醒地看到反動勢力的強大,情況的複雜,鬥爭的艱巨。他強調要堅持現實的鬥爭,但當時還沒有找到出路,所以有時不免感到迷惘苦悶,不免帶有懷疑的情緒,從而産生深刻而痛苦的內心矛盾。

2、對堅韌、頑強戰鬥精神的展示與歌頌。

魯迅在長期戰鬥中,深感敵人的頑固,陰險,狡詐,因此他一再強調革命戰士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堅毅頑強的意志,永不肯休的戰鬥態度。如《這樣的戰士》、《過客》等。

《這樣的戰士》(1925.12)是具有代表性的篇章熔鑄了魯迅的戰鬥精神,戰鬥經驗,以及對革命戰士的熱切希望。作品強調,\"這樣的戰土\"首先是有覺悟的,具有旺盛鬥志的,儘管他沒有什麼現代化武器和護身的甲胄,但是他毫無畏懼,在\"風沙撲面,狼虎成群\"的時候,\"他只有自己,但拿著蠻人所用的,脫手一擲的投槍\"。在和敵人的戰鬥中,他目光銳利,經驗豐富,不為敵人的各種偽裝及各種謊言所欺騙,他都一概\"舉起了投槍\"。他堅韌頑強,\"鍥而不捨\",不因戰鬥的失敗,不因個人受到誣衊和攻擊而淚喪或動搖,即使在戰鬥中衰老、戰死,他也要\"舉起投槍\",決不妥協或退卻。

《過客》(1925.3)中表現的頑強戰鬥精神也是突出的。作品塑造了一個艱苦跋涉、堅持前進的旅人的形象。這個孤獨、困頓的\"過客\",來到一個蕭疏破敗的荒野,時間已經黃昏,而且疲頓不堪:\"腳早經走破了,有許多傷,流了許多血\",\"力氣太稀薄了\",但是他不肯停步,不肯休息。他憎惡他所走過的地方(生活著的舊中國),到處是壓迫和奴役,充滿了虛偽和狡詐,因而他決不回 轉,決不妥協。雖然他不知道\"前面是怎麼一個所在\",但是前面有聲音在召喚,他要為爭取自由和解放去探索,去戰鬥,所以他終於謝絕了老翁的種種勸阻,也不要女孩好意的幫助,在暮色蒼茫中,\"即刻昂了頭,奮然向西走去\",勇敢地向未來進發。《過客》用戲劇形式寫成,是他人生哲學的一個象徵。體現了他既絕望又執著的精神,魯迅明知自己的文章(雜文)如一箭射入大海,但仍執著去做,他覺得自己命該如此。

3、廣泛的社會批評和人生批評。

《狗的駁詰》(1925,4)用狗對人的駁詰批判了人。狗是勢利的,但在勢力的人面前也只好自嘆\"愧不如人\"。構思巧妙,諷刺辛辣而又饒有趣味。

《立論》(1925.7)選取了一個極其平常但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現象,批判了市儈式 的\"巧滑騎墻\"、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

《復仇》(1924.12)\"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乏多\"而作,批判了那種麻木不仁的無聊的看客。

《我的失戀》(1924.10)是一首幽默的諷刺詩,諷刺當時盛行的\"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類的失戀詩,批判\"戀愛至上主義\",或以財富、地位為條件的地主資産階級戀愛觀,引導青年正確地對待戀愛問題,指出倘若由於社會地位,生活情趣、個人愛好等不同而不能相愛的話,就不必為此勞神傷心,乾脆\"由她去罷\"。

《淡淡的血痕中》(1926.4)以\"三一八\"慘案為背景,為\"紀念幾個死者和生者和未來者\"而寫的。作品以極大憤怒和蔑視的鮮明態度,抨擊、揭露了\"造物主\"--屠殺革命人民的反動統治者兇殘又怯弱的本質,它既要用反革命專政、血腥屠殺來鎮壓革命人民,又要施展各種陰謀手段掩蓋他們的罪行,鞭笞造物主的良民\"的麻木、怯懦,熱情地歌頌了敢於同反動統了治者鬥爭的\"叛逆的猛士\",可與雜文名篇《紀念劉和珍君》並讀。

三、藝術表現上的主要特點:

《野草》的風格與寫作姿態可以用\"獨語\"來概括。這主要是逼視與抒發自己靈魂深處的矛盾、緊張、焦慮,包括難於言傳的感覺、情緒、意識與潛意識,並引向哲理的思考。所以説,《野草》是心靈的煉獄中熔鑄的魯迅詩,是浸透著生命體驗的\"反抗絕望\"的哲學。《野草》很晦澀難懂,閱讀時關鍵是琢磨體會其用意象象徵(暗示)的感覺、意趣與思維,要把握其\"獨語\"中所表露的\"自我審視\"的性質。

1、大量採用象徵的暗喻的表現方法,是《野草》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它已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一種整體的藝術思維方式。生動多彩的自然景物(如《秋夜》、《雪》),構思新穎的離奇故事(如《失掉的好地獄》、《墓碣文》),平凡常見的生活景象(如《求乞者》、《過客》),都往往作為象徵性的事物出現在散文詩中,詩人把自己的生活感受,思想感情,巧妙地寄寓在這些景物、故事、生活場景的描寫中。儘管這些描寫是真切的,充滿詩意的,但作品所揭示的並不是它所具體描寫的對象本身的含義,而是對象所暗示的更為豐富、更為深刻的思想情懷和社會內容,更為廣泛、更具有遍遍意義的生活哲理。

2、大量運用夢境和意識流的表現手法,意象紛呈,撲朔迷離。是《野草》的一個特點。 《野草》二十三篇有七篇是以寫自己的夢境的形式出現的。而且每篇都同樣是以\"我夢見自己……\"這樣的句子開頭。夢境中出現的各種景象,有的非常奇特,荒誕不經,這七篇作品有的為現實中不能有(如《死火》《狗的駁詰》《失掉的好地獄》《墓碣文》),有的卻是現實中常見的生活現象(如《立論》《頹敗線的顛動》)\"有的則是兩種情況並存于一篇作品中,既有夢幻中荒誕不經的事物,也有現實裏可能有的生活情景(如《死後》)。作家馳騁豐富的想像,運用象徵暗喻的藝術手法為我們描繪的奇幻的或者現實的圖 畫,無一不是産生於對現實生活鬥爭的深刻的觀察與深切的感受,具有堅實的生活依據,不會團其為夢境中出現的事物影響其現實意義,而且能夠收到特有的藝術效果。

3、《野草》在格式上是多種多樣的。借助外國散文詩融進中國傳統文化獨創出來,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散文詩集,借鑒(法)波德萊爾《惡之花》(李金髮也受其影響)。培根《隨筆》、屠格涅夫的散文詩集。

有抒情的,有敘事的,還有辛辣的諷刺詩和短劇體的詩,而這些格式都視表現內容的需要情況而定。濃郁的抒情描寫,經常用於自我剖析,或者對戰鬥者的讚頌(如《希望》《影的告別》《淡淡的血痕中》等),有的委婉曲折,有的氣勢磅薄,盡情地抒發了自己的思想情懷。而客觀的敘述事件,描寫生活場景的方法,則多用於嘲諷和批判的主題(如《立論》、《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在對事物的具體敘述描寫中。表示了作者對他的蔑視和憎惡,嘲諷和批判。整個《野草》呈現出風格色彩的多樣性。

4、《野草》的語言十分考究。在不少詩篇裏,使用詞句和段落的重復手法,構成特殊的意境,造成濃厚的氣氛,突出形象和感情。(如《這樣的戰士》)有些作品則採取對比詞語,排比的句式等,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如《淡淡的血痕中》)整個《野草》語言凝練,文辭優美,節奏和諧,具有濃郁的詩的韻味。

5、《野草》中有些篇章比較隱晦,難於理解。關於這,有社會的原因,作者自己作過説明\"因為那時難於直説,所以有時措詞就很含糊了\"。除此之外也有內容上,藝術上的原因。《野草》中一些篇章抒寫的是頗為曲折複雜的內心世界的矛盾和對它的自我剖析,思想深遠,富於哲理,不是比較有社會閱歷和思想水準的人是難於理解的,這些散文詩含蓄蘊藉,特別是較多地運用了象徵的手法,它不象直抒胸肥的詩作那樣直白透底,不具備一定文學修養和欣賞水準,理解起來,也將是頗費琢磨的。

總之, 《野草》是五四新文苑中的奇葩,以它深遠的寓意,深刻的思想,深切的抒情,精粹的藝術,給人以思想的啟迪,戰鬥的鼓舞和藝術上的享受,它為現代散文詩的創作開拓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创作背景

再别康桥创作背景

作品创作背景

陋室铭创作背景

《打靶归来》 创作背景

《千字文》的创作背景

光辉岁月创作背景

难忘今宵创作背景

千字文的创作背景

《蓝色多瑙河》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音乐创作背景 背景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