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课改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探究(一)

发布时间:2020-03-02 13:14: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课改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探究

新课标之所以新,不是其名词术语新,也不是其排列次序和罗列内容新,而在于它的理念新、指导思想新和随之而来的操作方式新。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其内容和表述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三维目标的提出,合作性、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提出,还有诸如:语文实践、语文素养、口语交际等学习方式的提出等,都体现着“新”的特点,这里不一一去谈,但是希望大家能去认真研读《标准》,如果能与原《大纲》相对照,则更能体会到《课改》观念的更新之处。

这里只就语文课标中的说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语中的“工具性”与大家探讨。

一、认识语文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很重要

长期以来,我们教语文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得越久这种困惑越明显,越深刻,那就是:语文课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似乎是除去了教会学生认识生字、读通文章后就没什么了,那么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教学生读,学会一篇文章到底要干什么用呢?或者说,语文课文到底应该怎么教?教什么呢?要回答或说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

什么是工具?铁铣是挖土的工具,枪炮子弹是作战的工具——干什么有干什么的应用的东西,要达到什么目的,那么辅助你达到这个目的,凭借就是工具!这就是工具,而语文就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那么交际的工具是什么?是语言文字,也就是说的语文,这其中包括书面语、口语,离开了语文,人们就无法交流和沟通。有人说,聋哑人不也交流吗?他们靠什么,靠哑语,哑语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还有诸如手语,旗语等,都是一种交流的语言,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认识到了语文是一种工具,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明白:

1、语文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是用来交际的,其内容是听、说、读、写。

1 这就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教学教什么?就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就是通过一篇篇的文章来让学生了解、掌握进而会利用听、说、读、写来进行相互交流。换句话说,我们学习的每篇课文或文学,其目的不是教文章本身,而是通过一篇篇语言、表达方式及内容不同的文章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听说读写这一工具。这就是文章就是例子的注释。如果不考虑语文“人文性”的特点,那么,我们不论学习什么文章或以什么文章做例子都能达到上述目的。如:读私塾的人他们的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等等,你不能说这些书就不能成就其语文素养。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就是语言文字和表述方式的训练,就是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这项技能或者说工具(不排除文中的人文性)

2、语文教学的另一个着力点就是重视语言的表述及方式而不是内容。这也是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教学上的本质区别。其他学科重视语言所表述的内容,如物理、地理、政治等其重点是语言文字说明或表述了一个什么现象、地貌、观点。如定理、公理、定律等,而语文则恰恰重在“这个内容是同什么样的语言和方式表述清楚乃至于生动、形象的。”这也就是人们说的“语文功底。”而我们在平日里的教学中,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只追求内容而不理会语言,这也正犯了语文教学的大忌!

二、用什么方法或采取什么方式让学生借助文学去学习和掌握最后运用语文这个工具,是我们最关心和最值得探讨的。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怎么教”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因为“教无定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或下结论:殊途同归,不论你怎么教,最后总得回归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总纲上来!

简单点说,明白了上述两条,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就明确了,那就是通过一篇篇例文的学习、借鉴、导引,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技能或者说基本功,最后形成能力。

1、就目前语文教学现状来看,重视“内容表现形式的训练”至关重要。 我们每学一篇课文,通例都是“写了件什么事?”、“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我们应向他们学习什么?”这不能说不对,但这只是重视了“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的提炼和训练,或更多地关注了文章的人文性,但却忽略了“内容是怎样表述、表达出来的”最重要的语言和方式的训练。这是一种意识。如果语文教学不会成后半部的训练和学习的

2 话,那这节语文课无非就是讲了一个故事,充其量是讲了一个精彩、生动的故事。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无多大帮助,也就是说要研究语言方式:品词、析句、悟道。

(1)、品词:课文里用了许多的好词,恰当、形象。但我们在处理时往往解释一下或更进一步说去体会一下(读读)也就放过去了。我们应该细细地品一下:说这个词好,好在哪里?为什么不用别的词?如果不用这个词或换成别的词那么表达的效果会怎么样?对内容的影响又会怎么样?通例是掉、换的做法,这样让学生明白这处要达到一个既定效果非用这个词不行。从而训练学生能用词、会用词、用词准确的能力。此外,还要重视好词是“怎么用”这方面的引导,不能乱用,不能堆积词语等。目的就是教或引导学生“学习用恰当的词去表述内容。”

(2)、析句:析句就是分析和品味句子。这个句子是怎么写成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如排句、比喻等。句子中的词在这个句子中的作用,这个句子对这个句子所表述的内容有什么好的作用等等。通常的方式是改换句式、去掉修辞等,目的就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3)、悟道:悟就是体会、学习提高文字的表达方式,即表现手法或说写作手法以及重点段的表述形式(层次)。就整篇文章来说,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连接的?首尾是怎样呼应的——写法上的技巧。就是个重点段来讲,说了件什么事?分几个步骤来讲的?哪些词具有什么效果?——阅读分析的训练。

我想,这些才是语文教学除去字、词、义这个“硬指标”以外的语文教学内容。

2、至于用什么方式方法达到以上训练目的,各有其法,这里提出几条,供大家参考:

(1)、实践:实践也就是让学生变向动手去操作、去体会,这就提示老师给每个学生在听、说、读、写上一个亲自动手的机会。当然这里有两个条件:①在阅读上,学生初步有个印象或体会之后进行,这符合课文编排意图,让学生有个初步的能力,不能盲目上阵。②实践要形成技能或能力必须要反复运行才行,也就是反复实践。拿品词来说,必须反复地模式性的训练才会形成习惯,久久才会成能力。如作文,必须文前上好指导课,文后上好讲评课,事后上好复写课,不要怕浪费时间。

3 (2)、导向。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作用,因而在备课和动手操作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有目的的训练,如:预习课就是个很好的方式,通过预习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减缓细读课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训练,当然,这里有个方法指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学的习惯,就会形成一种语文能力。

(3)、抓重点问题进行集中训练。所谓的重点,在不同的年级段侧重点不同,不同的课文着眼点不同,但就一段时期或一篇文章来讲,应确立一个训练的着重点,如:在一个时期或一篇文章,我就着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那么教师备课、上课、练习都应这样去做,读就让学生读到位,切忌每篇文章都力求面面俱到,这样什么也做不好,要一课一得。当然说确立了一个着眼点别的都不要了,不走极端。再如写:这段时间就练习按发展顺序写,只求写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就行了,不求内容的丰厚等等。教师应有计划,去学习《课标》。

办法当然还有许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去实践——动口、动手、动笔、动脑,让学生反复练,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牢牢记住语文这个“工具性”的特点,是工具就得让学生练!怎样把工具交到学生手中,这就是怎样教语文的最佳最终目标和方法。

当然,这里并不排除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人文性的特点在学生读书中就会得到贯彻落实。

此外,抛弃一些无谓的争执,如:语文教学到底从语言入手还是从内容入手,到底是从训练入手还是从阅读入手。这都无所谓,不论你从哪里入手,最终能使学生形成能力、提升素养都可以,但千万别忘了,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就是训练并形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工具学科。

值得一提的是,语文课决不能走上两个极端:一是上成说教课,穿鞋戴帽,强化思教,这片面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而丢弃了工具性;二是不去诵读全文,不去整篇理解,而是肢解文章或从文中搜出、编写大量的习题去完成,这是丢掉了人文性的特点,而纯上成了工具课。这都是一种误解。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研究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的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学生物学习方式的探究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新课改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探究(一)
《新课改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探究(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