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西部贫困山区县脱贫攻坚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08:40: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西部贫困山区县脱贫攻坚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西部贫困山区紫阳县来说,由于南水北调重要水涵养区域,在2200多平方公里、拥有35万人口的农业大县,一无工业经济支撑,二无农村经济产业链带动,三分耕地七分大山现状,实行了工业限制发展的情况下,要完成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是紫阳县一份高难度的答卷。但是紫阳最大优势是富硒资源,蓝天白云下的青山绿水、交通便捷优势来补短板。倾力开发富硒食品、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小镇来带动农村富硒特色小吃,以游促增、以吃拉动农产品消费,完成脱贫摘帽工作。

第一,紫阳县固有的资源优势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端,汉江上游,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道号“紫阳真人”)曾在此修行悟道而得名,意为“紫气东来,阳光普照”,是全国唯一以道教名号命名的县。属国定贫困县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重点县。是全国两大高硒区之一,属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中国最清洁的河流汉江纵贯全境,出境断面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被誉为“硒谷之史”。南有巴山屏障,北有秦岭阻隔,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天然休闲度假胜地,有“汉江画廊”美誉。这里川腔秦韵交乳,茶文化、道教文化、民歌文化、汉水文化融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闻名的“民歌之乡”。紫阳富硒茶久负盛名,始于商周,兴于盛唐,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素有“贡茶之乡”美誉。交通便捷,襄渝铁路、包茂高速穿境而过,已融入西安、重庆、武汉半日经济圈。

第二,坚强的组织保障、强力推动政策措施,彰显为民情怀

紫阳县把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县当前首要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摆在统揽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严格督查问责,提高考核权重,实行“一票否决”,并制定出台《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年初召开了脱贫攻坚工作动员会,成立了县指挥部、镇工作团、村工作队三级脱贫攻坚工作机构,抽调200余名干部驻村抓脱贫攻坚,干部驻村包抓、部门精准帮扶的工作机制步入常态化,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首战,坚持“县负总责、部门联动、乡镇主体、村为重点、工作到组、扶贫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紧扣精准施策,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坚持因村施策,因人施策,按照对象精准、底数精细、措施精确的要求,形成到户到人的具体方案,分类落实移民搬迁、产业发展、劳务技能、教育扶贫、健康卫生、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举措:县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亿元,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将所有项目、资金向脱贫攻坚集中。组织实施日常督查、季度抽查、半年巡查,对各镇和部门脱贫攻坚工作实行常态化督查;创新考核机制,提高脱贫攻坚在年度目标考核中的分值权重,并实行“一票否决”;对工作不力、未完成年度脱贫任务或弄虚作假的将予以最严格的问责。

第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县财力薄弱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链乏力。目前脱贫着力点零散,只是解决一时燃眉之急,不可持续。根据省、市下达给该县30个贫困村、1.29万贫困人口的年度脱贫目标任务,笔者进村入户实地了解目前精准扶贫情况,发现大多数扶贫工作队策略是发动贫困户分散粗放搞养殖,动员有条件的搬迁到村集中安置点。对购买村集中安置房的贫困户,按政策每户补助5万元,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完善交通、水电、医疗、娱乐、社会保障等公共设施建设。搬得起贫困户到安置点后一时新鲜过后,粗放零散养殖基地都失去,年龄大了打工无人要,成天无所事事,每天起床要吃要喝得花钱,水电通讯养老医保缴费得花钱,日常生活所需产能自给无从谈起。搬不起的贫困户因缺钱缺劳力,养鸡养羊养猪一年一吃一喝年光族的粗放零散扶贫,当年脱贫二年返贫现象极为普遍。

二是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无支柱产业扶贫带动,完成中央下达脱贫摘帽时限,任务非常艰巨。如紫阳县200多个行政村虽然基本通水泥路,但大多数坡徒弯急路面狭窄,货车通行困难,即使有支柱农产品,外运困难较大。加之没有规模产业链、没有储藏保鲜保质设施,无销售渠道,任何农作物种多了无销路就会烂掉,因此大多农户种植玉米、土豆、红暑等零散少的低产值、低效益的作物,就连蔬菜也很少有人种,农民自给蔬菜都要去超市购买外地菜。目前,抓农产品种植规模、抓农村产业经济链、抓农产品销售才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三是贫困人口素质偏低,缺乏致富领头人。目前,大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但基本上未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普遍从事苦、累、重、脏且收入低的工种。留在农村的多数都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小孩,劳动力少,再加上不敢干、怕失败、等人带的想法导致扶贫推进慢。

四是贫困农民主体意识薄弱,“小农”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贫困村大多数村民对扶贫产业还持观望态度,不作为,不积极,很大一部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被动等待帮扶的现象比较突出。

五是扶贫产业规模小,结构单一。现有的扶贫产业大多都是以户为单位实施,没有地方特色产业链,扶持的力度没有放在规模产业链上,没有扶贫产业结构可持续的发展思路。

第四,脱贫攻坚思路与对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增收的基础和关键。

一是围绕青山绿水为中心、倾力打造汉江特色游,促进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紫阳县要以生态资源为依托,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着力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的产业精准上下功夫。沿汉江两岸打造景点步行观光游,如选择森林茂密山峰建造休闲亭、富硒饮食农庄、茶艺民歌表演等,做大旅游产业,带动农户发展。

二是做大做强生态种植围绕旅游产业循环发展。探索绿色产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生态扶贫,政府要筹措资金捆绑使用,重点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特色劳务(民间艺术表演打造旅游特色)、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每个镇开发2至3处各具特色旅游观光景点,每个村5至10个农家乐,着重发挥企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的带头示范作用,引领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县根据各镇地域特色,统一布局,大力实施“茶园品茶观光”,如向阳镇合垭村魔芋包安置点;发展“休闲补硒农庄”,如双安镇是紫阳县富硒地带中心区域。汉王镇、洞河镇、焕古镇可全力打造“橘园下摘橘品茶棋牌娱乐休闲”金秋产业链工程。全面推行以县建公司,镇建合作社,村建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捆绑式”产业扶贫。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提升扶贫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让贫困户更多参与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和服务,确保持续增值收益。

三是大力发展森林景点及生态养殖产业。海拔较高,山大人稀的乡镇要利用森林资源着力打造山寨版吃住游一体化特色景点旅游,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研发富硒牛肉、羊肉、鸡肉、猪肉干进超市进景点,努力形成“县有龙头企业、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主业”的长效扶贫增收机制,使生态旅游生态养殖产业成为贫困县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界岭镇、联合镇、东木镇木王村、燎原村等可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生态旅游招览外地游客,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政府+金融+保险+公司+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的整村推进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在产业链上脱贫致富。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互联网让“万山阻隔”变成“近在咫尺”,成为贫困县各个乡镇提高开放度、融入大市场的一次重要机遇。要让“互联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因此,通过构建互联网+产业平台,让社会便捷地了解贫困山区县生态资源、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帮助解决好当地特色农产品难卖等问题,实现产销无缝对接,有效解决贫困农户持续增收难题。

总之,对历来无工业经济支撑,家底薄弱的西部贫困山区县来说,脱贫不脱贫,关键在农民。重点要找准路子,摸清底子,要把优势资源最大化利用,凸显你无我有、你有我特的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资源生态化、经济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精准脱贫之路,要把加快脱贫与生态优势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精准脱贫目标。

县脱贫攻坚工作计划

西部某村脱贫攻坚工作汇报材料

县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

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

县脱贫攻坚推进会讲话

脱贫攻坚讲话

脱贫攻坚誓词

西部贫困山区县脱贫攻坚思考
《西部贫困山区县脱贫攻坚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