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罗辑思维 夹缝中的80后

发布时间:2020-03-03 15:06: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这一期罗辑思维我们聊一聊80后的处境问题。先从我一个多年之前的一个切身体验入手。那个时候我还在当记者,有一次采访结束。大队人马收拾行李。从一个小城市的机场准备回北京。那个机场估计平时旅客也不多。所以机场只开了一个安检口。所以导致当时的那个队伍排的老长。机场方面一看也不是事儿啊。所以工作人员就又开了一个安检口。然后有一个女孩出来招呼大家,说来来来,到这边来排队。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的队伍当中,人的心态就变得特别有意思了。排在队尾的人二话不说,一个箭步冲上去递了行李冲到前面排在第一位,快排到的人原来这个队伍里的。他们是不会动的,为什么?既得利益者嘛。快排到了嘛。最倒霉的就是排在队伍中间的这一批人,他不是行为不敏捷,而是心态上发生了一刹那的犹豫。等他犹豫结束的时候,发现两边他都只能排在队尾。

其实这就是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的结构。三十年来中国发展非常快,大家都看得到。可是每个人的境况改善并不是平均改善的。他改善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是随着社会机会窗口的渐次打开,抓住那些机会窗口的人,境况会超乎寻常的发生改善。

比如就说八十年代早期,第一拨人可能劳改释放犯啊,返城知青啊。反正是找不着工作的人,被逼无奈去抓住了第一个机会,去当了个体户。要不了几年于是成了万元户,这就是抓住机会的人。

那么回到今天的话题,讲80后,80后多多少少就有点我刚才描述的,这个队伍中间人的状态。他掉进了社会发展的两代人夹缝当中。当然这也是一个对比吧。主要对比就是我们70后,就是我这一代人。当然我说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没有任何优越感。因为对于70后来说,一个我认为啊,一个优秀的70后最重要的一个思维特征,就是一定要抓住80后和90后跟他们混在一起,向他们学习。因为时代在发展嘛。我们必须揪住青春的小尾巴,我们才能向前奔啊,对吧。所以我去谈80后的这种困境我是感同身受的。我没有任何的优越感,再次声明啊。

70后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好像小的时候我们过的比80后穷啊,对吧,甚至吃的我印象非常小的时候,那个吃的穿的和80后其实是没法比的。为什么我还要说70后有优势呢?我觉得这个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呢就是说数字鸿沟。我们70后这一代人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正好赶上了互联网爆发的第一个时代。我还记得当年我去央视工作的时候,那个栏目组墙根儿那儿排了一排电脑,一排打字员小姑娘。因为那个栏目组那么多上百号记者,几乎没有会用电脑的,所以领导就不得不雇了一群打字员,给大家把手写稿变成计算机里的稿件。而我进到单位之后我自己就会用电脑。我直接写稿子就是用电脑。然后我会发电邮,我会从新浪上、搜狐上来直接获取信息。

仅此一个小小的区别,基本上在信息结构上,我就把比我年长的那些先辈,虽然在很多技法上他们比我先进,但是信息获取的渠道我比他们先进。所以要不

1

了几年我们这一代人的优势,就显现出来。所以70后这一代人,我说的是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到工作单位之后,很快的就会被重用。

但是80后就没有这个机会,他们既不是第一波赶上数字鸿沟这一个岸边的人,他们也不是像90后那样是生下来,就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的。他们80后是什么啊?是数字时代的移民。我打听过身边很多的80后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初中或者高中,才会拥有第一台电脑,他们写字原来也是拿作业本抄的,不会直接从iPad或者电脑上开始学习知识的。所以他又是数字时代的移民。所以他正好处于夹缝当中。

我们现在来看中国第一个传统的单位,你会发现当权的、大一点的官儿往往都是60后,中间一点的人是70后,而80 后就会变得特别尴尬。因为他们和70后相比从知识获取渠道上他们没有任何优势。但是从年龄、经验、人脉、技法的这种积淀来说,他较70后相比相差就比较大。所以对于80后来说,如果他们出人头地,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组织内等待70后退休,而那个时候80后已经快50了,所以这真是夹缝中悲催的一代。

还有另外一点就是70后这拨人啊,赶上了中国近十年来的财富大爆发。70后的人也很穷啊,我当年也很穷的一个人。比如说非常渴望拥有一个BP机。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BP机,就是寻呼机。我还记得当时凑了一千块钱买了第一个寻呼机,别在腰上很神奇。我还记得那是个大冬天,满北京的大雪。我出去结果摔了一跤。自己摔晕过去了。我又胖嘛,对吧。醒来之后第一个反应不是腿折没折,而是呼机有没有坏。因为渴望那个东西渴望的太久了。当时就想啊,我什么时候能够拥有自己的第一台手机啊,结果第二年就买了。有了手机之后又想什么时候我能有自己的车啊,没过几年又有啦。哎呀,有了车之后说,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房啊,那房太贵了。我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跟我一个同学跑到北京的一个郊区,叫回龙观的地方一起看房。看房的时候看到那个价格是3000多啊,气得我们俩在售楼处门口跳脚大骂,这个房地产商太黑心了。北京的房价太不像话。跟现在的90后,骂北京三万、五万房价的心态是一模一样。

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毕竟赶上了那个财富大爆发的时候,只要自己省吃俭用一点,然后眼光稍微超前一点,然后蹦一蹦、够一够家里再支持一点,我们还是能够得着那个房价的边儿。可是8

5、87年出生的这一批年轻人,父母也没有攒下很多的财产,这一点和90后也不一样。你让他们面对现在中国北上广深的那个房价,他掏出草稿本算,怎么算都算不出自己现在的收入,可以足够买一套房。所以这又是一个财富爆发的鸿沟。

80后这一代人从总体上,我们不说个案啊。从总体上来讲他就是一个中国机会的夹缝一代。夹缝一代迎来的就是一场很悲催的人生。所以面对悲催的人生,你一定要有非常的方法。否则就很难摆脱这种命运。

本段内容参考文章《冬吴相对论》第224讲《困境中的80后》梁冬 吴伯凡 著

2

下面就该说说80后这一代应该怎么办了?还记得有一次我到一个大学去讲课,然后我就随机做了一个调查。我说都是大四啦。咱们班同学谁找着工作了。一堆人举手。我说都加入什么样组织啊。有考公务员,有进入大公司。我说啊,你们这些找着工作的还真别看不起那些到现在还没找着工作的同学。没准十年二十年之后,你们混得不如那个找不着工作的人好。大家说你这是心理安慰,我说还真不是这样。为什么呢?

因为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存活,往往以一个独立的手艺人的方式存活,比加入组织要好得多。这也是我想今天提出来的,供80后的朋友参考的第一个生存困境解决方案。

我自己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人啊。我其实现在也没有单位。我自己的口号是,我是什么?U盘化生存。U盘嘛,我总结了十六个字,就是: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其实你看苹果公司,他们的产品刚开始都不是主机啊。做主机的什么戴尔啊、联想啊,这些都是做主机的。可是苹果公司他斜刺里杀出来。你看他做的是什么?那种可以随时插拔的外设,外部设备。比如说苹果公司刚开始的iPod,还有后面的iPad,刚开始其实都是外设。只不过随着整个计算机的生态系统发育成熟之后,这些外设自己可以独立成主体。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今后很可能会出现的一种模型。就是这些自由插拔的外设,最后可能是最光辉的一些个体。

其中的原因何在?这跟我们的社会结构的变迁是相关的。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和人的协作变得更加自由。那么衡量一个节点的价值的方式,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非常重要的变化。请问在一个组织内部,无论你是在公务员组织、政府机关组织,还是在一个公司组织内部,衡量你的价值尺度是什么?就是领导啊。一个人干得好不好,讨不讨领导喜欢这是关键。一年干下来关键就是领导那个评语,他的喜怒哀乐、他的个人的偏好,都对你的市场价值会产生最致命的影响。而一个个人的喜好,老天爷啊,这个东西不确定性就非常大啊,也许他就是看你不顺眼,那你这一辈子可能有几年就要被蹉跎掉。

可是作为一个手艺人,作为一个插件在市场当中,你面对的衡量你价值的整个环境就不一样。所以我说市场是一个最公道的价值评价体系。你可能从来没有做过生意,扛着一筐萝卜进了农贸市场,你就应该有这个自信。只要你的定价对,你这个萝卜是一定可以卖得掉的。因为市场会给你一个公道的价格,因为市场是靠无数节点和你联系的,然后对你形成一种定价机制。

比如说我多年之前我家装修房子,我就认识一个小木匠。他刚到北京的时候,也是举目无亲啊。他只好投靠他们村长的儿子,在北京的一个包工队。那个村长的儿子就是他们的包工头。他只能加入这个组织,然后他挣多少钱,接多少活儿,加多少班,都由那个包工头说了算。这就是组织内的处境。

可是一旦到了大城市,一旦进入互联网社会,他的命运就在发生一点一滴的改变。比如说我就觉得这个小木匠的活儿做的真好,活干的也认真。我后来我的一些朋友啊、同学啊装修,我就把他推荐过去了。推荐的方式非常简单,把他的

3

呼机号、手机号、QQ号、微信号,跟朋友一介绍就可以啦。他作为一个节点,他就不是只跟这个组织的上线发生联系,评价衡量他的价值的标尺就不只是一把。所以木匠他就可以以一个手艺人的方式,以一个插件的方式,以一个U盘化生存的方式,随时插拔到各种系统上。然后你可想而知,这个小木匠的价值衡量,就不是那么僵化。所以据我所知,我的这个木匠朋友,现在每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六千、八千,甚至最好的月份能达到一万块钱的收入。

其实现在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你去看一看,真正的社会底层已经不是几十年前,我们社会偏见当中看到的那些人,什么扫地的啊,什么临时工啊,什么收破烂儿的。要知道在北京收破烂儿这个专业,他们也是一些U盘啊,他们也是一些自由职业者啊。月收入达到两万已经不是什么很稀奇的事情。甚至经常跑到你们家敲门的,那个跑快递的小伙子,你不要看他工作非常累,实际上他的收入不低的。像顺丰这样的快递公司,甚至传出消息来,他们跑的最好的快递员,月收入也能达到一万到两万啊。

这个社会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我们已经发现活在社会底层的,往往是在那些5A级写字楼里面,每天上班打卡、中午吃盒饭的,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白领。为什么?因为评价他们价值的标尺只有一把,那就是他的长官他的上司,他的领导的眼光。而自由职业者评价他们的标尺,则有很多把。而借助互联网社会,这种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机理,他就可以获得更为公道的价格。

其实这样的一种机理在历史上上就有啊。比如说在《水浒传》里面,《水浒传》里面到最后我们都知道,宋江被招安之后嘛,活的最舒心而且都有比较好的下场,是什么人啊?不是宋江、李逵啊。这两个人最后是服毒自尽的啊。因为宋王朝不需要他们了啊,你是异类啊。活的最好的是这么几个人,一个是大夫,一个是兽医,皇甫端。大夫就是那个所谓的神医安道全对吧,还有一个刻字将叫金大坚,还有一个会写字的叫萧让,还有一个会唱歌的叫乐和。这几个人你看他都是手艺人,这几个手艺人都分别投靠不同的部门呐,或者大官老爷那儿。因为他有技能嘛,技能就有点像U盘。他没有特定的用处,他有一个独特的社会节点的价值。他插到哪儿都可以运作。所以,到最后《水浒传》里面,一百单八将活的最舒心的、结局最好的,是这么几个人。

这也是我的一种人生主张,就是在这个社会,你要学会用U盘化的方式,以一种手艺人的精神,来和这个社会进行协作。那样市场会给你一个公道的价格.

其实我们再从更长的历史跨度去看。一个人在什么组织内真的那么重要吗?一个人留给历史的背影,往往真的不是组织内的身份。比如说杜甫这个人,我们都知道是一个震古烁今的大诗人,所以提起杜甫他的第一个称号是什么?诗人杜甫,而不是什么工部员外郎对吧。所以历史上真正想明白的人,不会把组织内的身份看得那么重。

比如说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他死后他的墓碑上墓志铭上写着说,这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这是弗吉利亚大学的创始人,杰弗逊埋葬在此。他绝口没提他是所谓的美国第三任总统。

4

中国人有一个叫吴梅村的,也就是那个著名的《圆圆曲》的作者。他死后只留下一块墓碑,这块墓碑上写着诗人吴梅村。

我们留给历史的背影往往是一门手艺,而不是某个组织内的一级官衔。所以80后想要活得好,学会这种U盘化生存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如果我今天的讲述还不是那么完整的话,建议你去读一本书,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那里面有更详尽的理论推导。

本段罗胖力荐书目《专业主义》大前研一 著

可能有的80后朋友说了,你这是出馊主意,我好不容易家里帮忙、朋友帮忙,我才找到一工作。你现在让我脱离组织,去跟你一起当U盘去跑江湖去,可能吗?我答应我爹妈还不答应呢。我也理解你们这种处境。但是如果你真的不能脱离组织,那不换生存方式你就得换思想。

这个怎么换?就是玩穿越。当然不是说你去摸一下电门啊,然后穿越到清朝陪四阿哥去。我的意思是你要摆脱代际环境对你的影响。然后完成要么回到70后的状态,要么回到90后的状态。完成这样一种生存环境的穿越。

其实人类历史上有这种穿越能力的人是非常多的。几乎所有的杰出人士都是这样,最著名的就是齐白石老人,画画的那个大胡子那个。他老人家七十八岁的时候,完成了一件创举,生孩子。他的夫人叫宝珠。宝珠夫人生孩子。七十八岁,老头觉得这可能是人类的一个大创举了吧。然后他给孩子取名叫良末,齐良末。那意思这是最后一个了。但是故事没有完,老人家在八十三那一年,又成功的让夫人怀孕。当然这个事情有点悲惨,因为宝珠夫人这一关没过了。因为难产而逝去了。

但是这边夫人刚死,老头又开始活动心眼,闹着要参加非诚勿扰,要结婚,要相亲。结果又有人就给他介绍了协和医院当时一个女护士长。跟她又在一起老人家又特别高兴,直到九十岁的时候,老人家还闹着要去结婚。我记得看《新凤霞回忆录》的时候,新凤霞嘛,女演员很漂亮。然后去看望老人家,老人家看美女进门,那个神色那个眼神大放光彩。上一眼下一眼的看,搞的老人家的这个旁边的这个朋友、家里的孩子啊都看得很不过眼。说你别看了,说你看人家姑娘漂亮你就老这么看。新凤霞跟她丈夫吴祖光一起去的。吴祖光还说,哎呀,没关系没关系,他当演员的嘛就是让人看的嘛。最后不得不大家让新凤霞拜了齐白石老人当干闺女,这个尴尬的场景才解决。

你看对于一个老年男子来说,这可能就不能称之为好色了,我还觉得这有一丁点可爱。这一种好色其实正是生命力勃发的一种象征。

当然穿越自己年龄,也不光体现在这方面的能力。比如说我们现在中国有位经济学家叫成思危。曾经当过我们中国的人大常委会的副委员长,国家级领导人。他有一个特点,就是终生好学不辍。他六十七岁那年居然干了一件事儿。他开始

5

学西班牙语。第二年他就可以到南美洲国家,直接用西班牙语进行演讲。据说他现在跟西班牙大使可以直接用西班牙语对话。这也是一种不服老的精神。当然这种故事我们没必要多讲。再讲就好像有点讲励志故事的意思。

我其实想讲的意思就是,人还是要把握住时代的大趋势。比如说刚才我讲的,可能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要去当U盘。你说我工作单位好不容易找着,我不忍心放弃,那你就在组织内,你也可以以U盘化的方式生存啊。要知道经济学家一直认为人的行业的发展,是大规模的行业间的协作,然后越分越细,行业越来越多。我们古时候只有三百六十行,但是现在肯定三万六千行都不止,所以任何组织内,其实都可以诞生手艺人、诞生专业主义者。

我就眼睁睁的看到我的身边的朋友有这样的。比如说他在工作单位当中,他发挥自己的优长,把PPT做得特别好,然后就专门研究这个事儿。然后就专门写书告诉大家怎么去把PPT写的好,他现在就可以辞职,就可以专门干一个教大家怎么去做一张优秀的PPT图片的这样的一个小工作室,他也活得很好。

所以当一个手艺人并不是说,你头一天递了辞职报告,第二天才可以去当一个手艺人。你完全可以切换自己的想法,你就权当自己已经是一个工作室啦。只不过现在你就有了一个最确定的大客户,就是你的老板或者你的直接的上司。你跟他之间结账的方式就是你的工资卡,你只要用这种手艺人的心态在组织内存活,你会发现你的生存处境马上就是另外一片天地。为什么?因为你只需要对自己的价值成长负责。你可以不必去陪你的老板去洗桑拿,你也可以不必用花言巧语和甜言蜜语去拍他的马屁。因为这和你的个人市场价值成长完全无关。这即是手艺人的方式,只要假以时日你的价值积累起来,你就完全可以脱离, 那个限制你才能发展的一个组织体系。所以手艺人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其实古人在讲算命、讲相面的时候,有一套说法。说人呐,人的相不是一种相,人的相分三种。分别是骨相、肉相和皮相。骨相是天定的,生下来什么样就长成什么样。但是肉相和皮相是可以随着人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你看夫妻两个人,经常在一块儿生活,生活几十年你会发现,他们越长越像。什么原因?这既是肉相和皮相发生了变化。

所以古时候算命还有一句话叫,命由天定,运由自造。如果80后的朋友觉得,自己的这个命实在不太好的话,那么运这个事儿,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切换来重新改造的。

强烈推荐80后阅读《失控》 凯文?凯利 著

罗辑思维7.27

罗辑思维书单

《罗辑思维》读后感

罗辑思维0601女人

罗辑思维0609演讲

罗辑思维的成功

感悟罗辑思维[推荐]

罗辑思维推荐书目

罗辑思维的读后感

罗辑思维0607能力

罗辑思维 夹缝中的80后
《罗辑思维 夹缝中的80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