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14:09: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政治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著述是一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奴隶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危机,社会力量开始发生变化,很多原有城邦的统治岌岌可危。亚里士多德站在陆续兴起的中产阶级的立场,与其师柏拉图希图通过一种理想主义的极端“哲学王”的统治理想相反,希图通过对现实城邦的考察比较以一种调和的中庸的更为实际的途径去寻求优良城邦的建立与存续。

书的大致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论述理想国家,包括了卷

二、

三、

七、八,这部分是在未摆脱柏拉图的影响而从应然的视角去构思理想国家的;二是论述现实国家,包括卷四(政体的分类)、五(讨论各种政体覆灭更的原因,以及保存政体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六(讨论了平民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专门组织),这部分是在他从应然视角转换到实然视角之后完成的。从整体的内容来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论述了城邦(国家)的目的和起源、政体及其分类以及相互转换、政体的变革和革命、理想政体的形态、中庸理论、分权理论,还论及了法治与人治、个人与国家、社会与国家以及教育等问题。但中心始终是围绕何谓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以及如何建立优良城邦并使之存续下去。 本人读《政治学》后,有感于下: 第一, 书中序言部分说到:《政治学》是一部专门讨论政治问题和原理的著作,亚里士“多德之前,讨论政治学的问题是和伦理学的探究分不开的。可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便把以往学者都会混在一起谈的伦理和政治问题截然分开了”。即使亚里士多德另有一部《伦理学》来专门讨论伦理问题,但就个人而言,《政治学》通篇都洋溢着浓烈的伦理学的气息,他认为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善,必然要倾向于过政治生活,因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伦理学研究的是个人的善,而政治哲学研究的是集体的善,国家政治就是要实现公民的最高善德,因此其论述理想的城邦就是能实现和达到至善的目的,而优良的的城邦就是使人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比如,第一卷论及家庭问题时,亚里士多德表达了“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其目的在于使全家的人都达成善德”的观点;在卷二中论理想城邦时,为批驳柏拉图“取消家庭和财产私有,使一切财物和妻子完全归公”的主张,就用伦理善德相关知识来论述妻子公育不切实际和财产公有的弊端,还说到“人间因财物而引起的罪行,其根源在人类的恶性;公产既不能消除人类恶性,也不能整齐群众意志,惟有凭教育消除人类恶性,然后城邦可期统一”;在卷三中谈论公民、好公民时,又涉及到了善人、善德的与伦理学相关的问题……同样,在《政治学》后几卷关于现实政体的讨论中也或多或少涉及了伦理学。可见对政治学问题的探究和对伦理学的探究是完全不能分开的。

但是,亚里士多德对伦理学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划分、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确定使政治学与伦理学开始了相对意义上的的分家。对于伦理和政治的彻底分家,还有待于马基雅弗的《君权论》一书。由此,亚里士多德开创了“政治”科学的先河。 第二, 亚里士多德从中等阶层的利益出发,主张用加强中等阶层的力量的办法来平衡富有者和贫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使奴隶主国家不至崩溃。书中第四卷在对现实中各种政体的建立以及其原则进行研究时。开卷提出了“什么是最优良的政体,以及若是没有外部的干扰,什么性质的政体最切合我们的意愿,什么政体与什么城邦相适合”的命题,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亚里士多德主要对平民制和寡头制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中切实可行的最优良的政体是两者的结合体,而这个结合体拥有大量的中产阶级。这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中庸的生活必然就是最优良的生活”。但是,社会阶层的流动趋势,并非亚里士多德想的那样。单从经济角度说,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财产私有和剥削阶级的存在,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财产富有的上层阶级固然不愿意也很少沦为中等阶层,而底层的穷人很难因为财产的增加而挤入上一阶层。再者说,中等阶层的变动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用一个经济地位不稳定的阶层怎么可能“稳定”另外两个阶层呢?最后,还有政治、人口变动等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折中”的政治主张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亚里士多德“中庸”的政治思想还是对后来国家的发展有借鉴意义的。拿目前我们国家“解决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来说,不断壮大中产阶层,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中产阶层力量的不断扩大,也就意味着两极力量的逐步缩小,而随着极富、极贫群体的不断缩小,社会问题也就得到了缓解。调整不同部门和不同产业间不合理的劳动报酬;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收入分配等,这些措施的意图其实都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如他认为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做奴隶,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做自由民,有的人天生适合做统治者。这一主张违背了“人人生而平等”原则

第四, 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批判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在理清各个城邦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批判了柏拉图等人以及别的时期的前辈关于政体的思想。他的政治学摆脱神学束缚,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批驳柏拉图的取消家庭和私产的观点,创建自己的观点等。

然而,即使是建立在对老师柏拉图的批判之上的理想城邦的讨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仍然摆脱不了阶级与时代的局限,他所提出的土地制度仍然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田间劳作的义务依旧归于奴隶;在理想城邦的设计中,并没有改变之前雅典城邦的做法,外邦人和妇女仍然被排除在公民范围之外,没有真正认识到城邦实际是建立在对奴隶阶级的剥削和统治之上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读后感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