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4:19: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语文中年段语文体验式教法策略研究

(阶段研究报告)

前言: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也就是说,学习知识所涉及的感官愈多,就愈容易成功,愈令人难忘。鲁迅先生提倡的“眼到、手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这个道理。体验,即通过感官来感知,“是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是主体对所经历事件或生活的一种体会与感悟,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结晶。”

一、课题的提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体验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体验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体验性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身临其境感悟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二、理论基础

(1)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应走向体验,面对生活。

语文的发生发展告诉我们:语文从生命开始就与情感和体验同行。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和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是人类生活的自然产物,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体验是语文学习的依托。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达成教师、学生与文本的真诚对话,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2)语文教育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关注体验,联系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交际作用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血肉联系。而生活又需要丰富的情感作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特点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预期目标:建立民主的、开放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结合教材中的有效因素,探索出具有生活情趣、可操作的符合语文课特点的教学模式和体验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内容

1.加强语文识字课、口语交际课、阅读课、习作课等各课型体验式教学法研究。 2.深入理解和挖掘小学语文课本生活化可体验的因素,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沟通“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联系。

五、研究成果

(一)阅读教学体验式教法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主揣摩、感受、领悟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实现“自我教育”。那么,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中,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呢?

1、创设情境,乐于体验

(1)巧设导语

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讲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也可以创设一个唯美的或感人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图景思维等。当然,情境的创设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学生一下子产生阅读期待。

当教者以深情的导语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点燃他们的阅读“兴奋灶”,学生就能兴致勃勃地投入与文本自由深入的对话,进入个性体验预备阶段。这一阶段要求教师的导语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引领性。形式多样的导语设计,激起了学生对课文体验的热潮,为课文的学习做了内容或情感上体验的铺垫。

(2)创设恰当的音乐情境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或与作者相关的情境选择符合情境的音乐,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形式上或内容上导入教学,既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又营造了一定的学习体验的情境,有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去。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选择音乐来进行配乐朗读,给学生营造一定的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一定的朗读情趣之下,更好地感悟课文的情感主旨。

这些不同感情基调的、旋律各异的乐曲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把握和体会,使学生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3)还原恰当的画面情境

《朱作仁谈朗读》中有这样一段话。“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就像在头脑中“放电影”。通过多种感官,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把“话”想像成“画”,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其中,他们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应该让我们的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想象语言文字背后生动而丰富的画面,升华学生对文字本身的感知。如教学《秦兵马俑》时,让学生通过对规模宏大的数字描述的感知,还原文字背后气势恢弘的图景。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深刻,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情境能激发学生情智;情境能催动学生的灵感„„总之,情境能促进学生感悟。

2、驰骋想象,形成体验

想象是人类通向艺术殿堂的翅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语文老师应该使学生触发情感,唤起记忆,激起活跃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想象和品味,作品的情感会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田。但是,审美体验如果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对作品的内涵往往会失去清醒的判断力,而不能对之冷静客观地作出审美评价。所以仅仅到此还是不够的,引导学生体验学习,不能只是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体验。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文只是“影子”,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解读达到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对教材中作品的阅读既要源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更要拓展教材。

3、互动对话,角色体验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验的个人性特征,使每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获得各自不同的视角融合,呈现出阅读的多样性。但这种阅读也存在着不足,因为个体所得的知识往往是个别的、无序的,甚至是偶然的。这就需要阅读个体不断与同学、教师进行精神交往,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相互取长补短,寻求共同的理性的认识。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与方式方法上的指导,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开展有效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互动中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取得心灵上的沟通。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去讨论、倾听、点拨,使学生个体的感性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认知。

角色体验常用的方法是分角色表演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必然会认真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能心领神会地读出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备。如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他们三次相遇的对话就很能体现人物个性,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很容易体会到爱因斯坦的平易近人、不拘小节和小女孩的天真无邪的性格。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角色体验法是最直接的入境法之一。

4、感情朗读,语感体验

虽然我们阅读的语言文字是静止的、沉默的、黑白的,但进入我们心灵世界的却是灵动的、火热的、缤纷的,当我们的目光走过一行行的文字,其实我们步入的是一个七彩的时空,就像一个个音符跃入眼帘,此时,往往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培养了语感,感悟到了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因为,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教学生读课文,是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真正的语文课应把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因为文本中所有的信息内涵、情感思想都是以语言为依托传递出来的。”自主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使朗读者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景中而且能唤起其他学生爱憎的情感。在朗读体验中学生走进作品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故事情节,体验作品的思想内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习作教学体验式教法研究

1、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

体验写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体验性作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创造现实的情境,使学生真切体验教学的内容,根据实际的写作要求把握写作要点,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时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学生的各种体验,让他们不仅在各种情境中体验生活,而且创造生活,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他们作文“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抒”。它的教学程序可以分四步进行。

(1)、积蓄体验

传统的学生作文教学,学生往往是在毫无思想、材料准备或体验零碎肤浅的情况下进行的。课堂上经常是优等生唱主角,中下学生一片茫然,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是似曾相识,没有个性。体验性作文教学第一步就是课前提前数周告知学生作文的内容、范围、主题等,然后根据作文的要求,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动手操作,如何有方法有层次有计划地认真观察、阅读相关书籍汲取知识。在实践中教师要适时、适机、适当地指导学生注意记录每一个实践环节,特别是一些细节,为习作积累具体的材料,要积累材料的同时,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积蓄充分的情感。这是作文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

(2)、激活体验

学生要写出生动具体、情真意切的作文,激活已积蓄的体验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音乐、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作文教学的情境,激活学生已积蓄的体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分享体验的愿望。

(3)、表达体验

表达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实践中看到的、做过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关内容以及由此萌发的情感有条理地与同伴分享并记叙下来。这个过程伴随着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深化认识,过滤、筛选实践中获得的有益成分并使之积淀下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单纯地累积材料,要清晰地表达自己在实践中的感受体验,彰显自己的独特性。

(4)、升华体验

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最小的孩子在完成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总会伴随一定的情绪反映,或喜或忧,或豪情满怀或抑郁伤感等,但这只是个体情感的表面体现,教师要引导他们将这种体验逐层深化,纳入到健康运行的轨道上来,使其经历一个“情绪――情感――情操”的演变,催生出无穷的力量,真正起到作文育人的效果。

2、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

(1)、生活观察策略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积累必要的情感体验是体验性作文教学的前提。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仓库。我们根据学生接触生活的特点,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无论是喜怒哀乐甜酸苦辣,还是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要求学生及时记录,随时积累。这种积累不仅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有“米”下锅,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与体验的累积。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作文的重点,而这些“情”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中来。

(2)、阅读贮存策略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结晶,知识的宝库。阅读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精读,还是粗看都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陶冶情趣。因此,边读、边悟、边记,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所需的信息,而且有助于启发思维,同时这种阅读也是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淀。

(3)、真情批注策略

学生的作文完成了,老师批阅时融入真情,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强成功的体验,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真情批注特别强调的是要真心赏识抒写发自肺腑的真话。宽容,接纳和赏识每个孩子的习作,让孩子敢于写真。教师的宽容,将给孩子的习作带来无穷的希望。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无论他们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他们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不定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此外,当学生不愿教师把自己说的话公开出去时,教师应向学生保证:绝不会把学生的习作中倾吐的真言公开,以消除学生写真的畏惧心理和后顾之忧。当学生在写真作文中暴露出一些同学之间的矛盾时,作为老师,不能坐视不管,而应该做好调和工作,这样既能消除学生写真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

索河镇中心小学

2013-11-12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