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课题中期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07 06:05:4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课题中期报告

开展惠及全体农村学生的课外艺术活动的 实践与研究

课 题 中 期 报 告

新安县实验小学

开展惠及全体农村学生的课外艺术活动的

实践与研究中期报告

宫敬

课外艺术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性活动,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结合当前我市将“一校一色一品,一生一技一艺” (一个学校、一项特色、一个品牌项目,一名学生、一项锻炼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建设列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重点实际,加强本市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坚持“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指导,我校自从开始课题实验起至今,现已逐步成立了四十余个艺术类社团。

课外艺术活动的正常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丰富多彩的艺术社团活动,符合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学生通过艺术活动,能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从2013年12月课题立项以来,我校领导一直靠前指导,认真对待,重点实验,围绕课题研究计划,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二年来的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现作如下工作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让广大农村学生享受公平优质的艺术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目标的实现

1、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具有的其他教育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是学校全面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创建特色校,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学生个性的好载体与好帮手。

2、完善了学校艺术工作规章制度,形成艺术教育制度化和人文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3、学校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艺术课。

4、学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地方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努力构建有特色的校本艺术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社团活动,使学生的课外艺术活动参与率有30%上升到80%以上。

三、课题研究计划

自从成立担任课题研究以来,我校依据总的课题研究计划制定了自己的具体计划:

第一阶段(2014年1月—3月)前期准备:制定课题计划及实施方案,多方面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初步了解课题内容。组建课题实验团队,落实人员分工,并确定实验项目,制订实验工作方案并及时上报。

第二阶段(2014年4月—2015年12月)具体实施阶段: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计划,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1)2014年4月—2014年6月,学校制定课外艺术活动实验工作方案,组织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内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拓展各类智能和技能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2)2014年6月—2014年12月,小结、分析实施情况;对照研究目标,调整研究方案。结合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积极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3)2015年1月—2015年12月,根据调整后的方案,再次实施。以合唱、舞蹈、课本剧、朗诵、器乐、绘画、手工制作、书法等艺术形式,结合学校的特色建设,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并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第三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0月)研讨总结评估阶段:组织实验成效评估、进行研讨总结,形成实验工作报告。

四、课题研究过程

我校依据课题研究计划一步步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逐步成立建设了四十余个艺术类社团,并且在每周五下午进行集体活动,每逢节假日,我校都根据情况进行多样的展示活动与比赛,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

展示的舞台。其主要活动有:

1.2014年3月,2015年3月,举行了全校性书画比赛 2.2014年4月,举办第三届全校书法艺术节

3.2014年6月,举办了“庆六一,梦想起航”艺术活动成果展示,包含表演和优秀作品展示

4.2014年9月,我校举行了全校性的经典诵读比赛和红歌赛

5.2014年10月,我校举办了“迎国庆,文化墙比赛”和读好书演讲比赛

6.2014年11月,我校又举办了全校性第五届艺术节艺术作品类比赛

7.2014年12月,举办全校性的了才艺大赛,为市牡丹杯青少年才艺大赛的选拔做好了基础

8.2015年3月,我校又一次举办全校性的书画比赛 9.2015年 5月8日,我校举办县级教学教学管理现场会,在此综合展示了我校学生艺术社团的作品成果,受到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10.2015年 6月,举办了“庆六一”才艺展示(包含表演类和艺术作品展示);11.2015年9月,我校举行了全校性的演讲比赛

12.2015年10月,我校举办了“迎国庆,文化墙和合唱比赛”

13.2015年11月,我校又举办了第六届艺术节艺术作品比赛及青少年科技创新绘画比赛

14.2015年12月,举办全校性的了才艺大赛和艺术社团成果展示

五、课题中期成果

实验已经二年,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已初见成效。教师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挤课、占科现象完全消失,艺术课堂更加规范。艺术活动成果的展示,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进一步促进了校园的文化建设,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1、通过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不再是盲目的,形成了教学、思考和学习相结合的习惯,逐渐有了课题研究的知识和主动研究的意识。

2、通过研究,不仅艺术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氛围,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也更艺术化。老师在课堂中既关注艺术技能的培养,又关注艺术文化知识的教育。在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中,孩子们不仅能表现美,更能发现美、创造美。

3、积极组织参与县市艺术节活动取得优异成绩,表演类中参与的课本剧、合唱和舞蹈分获

一、二等奖;在市县艺术节艺术作品比赛中,我校参与获奖人数达百分之百。

4、学校领导及师生对艺术教育更加重视。艺术课堂中学生更加用心,能很好的带齐所需工具。艺术课堂更加规范。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在实验的同时,我们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各类艺术比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013年12月,崔心雨获洛阳市第四届中小学艺术节小学组绘画一等奖。宫敬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2014年1月,狄佳文获新安县2013年第四届中小学艺术节小学组绘画一等奖。

2014年6月,七彩阳光美术社团被评为洛阳是首批优秀社团;宫敬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2014年9月,陈秀文、周博、马怡辉在新安县春季书画比赛中均获一等奖,蝴蝶获二等奖。宫敬获优秀辅导教师奖。

2014年12月,宫敬获新安县美术优质课一等奖;孙莉红、邵艳丽分别获音乐优质课

一、二等奖。

2015年1月,宫敬获洛阳市少年宫优秀辅导员。 2015年3月29日,我校学生参加新安县春季书画比赛,胡蝶、王璐、李馨雨、武瑞雪获的绘画组一等奖;:李佳怡获绘画组二等奖。汪若琳、朱可言、陈卓凡、王一帆获书法组一等奖。

2015年4月,孙莉红参加洛阳市音乐优质课大赛,获一等奖。

2015年8月,武颖秀、张旭、邵艳丽、郭思斐等教师获洛阳市科技绘画优秀辅导奖。

2015年10月,我校多彩手工社团获洛阳市优秀社团。

六、存在问题

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参加艺术活动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不仅能发现美,更能表现美、创造美。但也有存在有一些问题。

1、我校学生多,活动空间有限,不能很好展示发挥学生的艺术特长。

2、专业艺术教师短缺。存在师资力量配备不足,师资配备结构比例不合理情况。

3、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效性有待加强。

4、艺术活动经费投入有限,影响艺术活动的质量及数量。

5、学生差距较大,课外艺术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实际有差距。

6、展示时间及空间有限,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习兴趣。

7、艺术教师有限,艺术教师工作量大、杂,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七、整改措施

1、艺术教师要加强学习,艺术教师之间、各个学校之间也要定期交流。

2、实践探索,把有效教学的思想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

3、增加编制,选拔优秀艺术教师培训、交流学习,通过各种活动逐步提高艺术教师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

4、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培训,努力建设高素质的

艺术教师队伍。

5、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成果展示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6、继续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教改水平。

7、探索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与活动内容。

8、建立机制,实事求是地做好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

9、组织更多学生参加班级美化任务,做好黑板报、手抄报等宣传工作,美化校园环境,建立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学习兴趣与实际应用更好地结合起来。

八、今后展望:

1、学校领导应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资。

2、增加艺术教师编制,逐步解决艺术教师工作量大、杂的现实。

3、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培训,努力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

4.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成果的平台。学校利用艺术节、传统节日等举办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为进一步学习艺术积蓄更大的动力。建立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

5、改革艺术教育评价机制,为艺术教师提供专用职评指标,以激发工作积极性。

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水平。 实验二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是有限的,研究过程中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我们一定会按照课题要求,认真解决课题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争取在下阶段研究活动中取得预期的效果。

2015年12月

推荐第2篇:课题中期报告

中期报告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写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以来,本课题组的成员积极行动,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安排,通过查阅相关的理论和资料,通过专题学习、研讨课等活动,进行认真分析、讨论、探究,现将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方案的介绍

(一)研究的背景

2011版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紧密结合起来,让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用英语写是语言技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对“写”的要求是:能正确书写字母和单词;能模仿范例写词句;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和祝福语;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单的语句。目前我校英语教学中,听、说、读的训练抓得都比较扎实,相对而言,写的教学略显薄弱。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写的能力,为他们进入中学学习打好基础,是我校英语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的内容

1.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广泛的实践探索,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我校英语教学质量。2.通过研究和实验,促进英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培养科研型实验教师。

3.通过研究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学生在书写练习中养成良好的写的习惯和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写的能力、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教学来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2.通过书写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写的习惯和能力。3.通过针对不同年级的书写指导逐步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4.建立激励性评价体制,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写的兴趣。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我们通过在报刊书籍和网络中搜集、整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加以认真学习总结,结合我校实际,确定了研究课题,并形成研究方案。在研究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注意文献资料的积累、总结,坚持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实践,以创造性的实践丰富理论的内涵。

2.教育观察法。在较为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的条件下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考察并描述教育对象,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提供有效的指导。

3.调查研究法。采用谈话、问卷、检测等形式,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及发展情况,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现的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研究过程,为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本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要遵照“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再行动”的研究要求,提高研究的实效。

此外,我们还将进行问卷调查、写作比赛、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

二、课题开展的情况

在小学英语中,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在四线格上正确、熟练、清楚地书写,并做到大小写、笔顺、词距、标点等正确、规范;二是写作,即笔头表达,包括能用所学词汇、语法和句型造简单句、回答问题、改写课文、看图写话;仿写小短文,并做到语言通顺、层次清楚、内容完整等。围绕“写”这一主题,从课题成立、研究至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准备阶段

1.确定实施方案,组建课题组

为了利用有限时间使学生的英语的写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学好英语的信心,决定开展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并申请课题立项,确定实施方案。根据研究方案的内容与要求,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进行课题研究。课题负责人准备开题报告,与实验教师共同学习课题实验方案,了解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并进行研讨,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构想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2.加强研讨交流,保证研究落实

为了使各成员对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调查和分析教学中学生英语写的能力的现状,了解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之后,以课题组成员自学实践为主,集中培训探讨为辅,加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实验教师转变观念,了解新信息,吸取新经验,运用新方法,全面提升实验教师整体素质。同时,查阅有关资料文献,集中学习相关的理论专著及课题研究理论,引导教师掌握有力的理论武器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先后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闫赤兵老师《课标2011版指导下的小学英语读写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和《进一步提高学生“写”的能力的教学建议》两次讲座视频,认真学习了《关于写作教学——基于支架理论的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依托教材文本的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实践》《小学英语写作梯度式训练》等多篇相关论文。在每一次的理论学习、交流会上,成员们畅所欲言,互相切磋,共同释疑。

在正常开展课题组活动外,还组织课题成员外出学习听课,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研究的效果。2015年4月、5月、12月分别派出课题组成员前往杭州、大连、深圳现场听课学习,学习之后,在课题组中交流分享心得,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3.完成课题研究对象的问卷调查工作

通过对研究对象发放的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情况: (1)学生们对英语书写感兴趣的不高。这和老师平时对书写方面不重视有直接关系.(2)对英语字母的书写顺序,70%学生认为写对就可以了,不需要注重过程,不在意书写的笔顺,这个情况值得重视,因为现在的不良书写习惯可能会影响以后的学习。

(3)在句子的书写中,有60%的学生经常忘记大写,不加标点。 (4)对书写时的坐姿,有40%的学生能感到自己坐姿不够端正。坐姿不端正会让学生体形变形,眼睛近视,这一方面值得我们老师去帮助学生纠正。

(5)有95%的学生都乐于让老师用不同的形式表扬自己,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激励学生热爱书写的关键因素,这是学生写好英语的法宝。

(二)实施阶段

在实施阶段,我们针对在准备阶段中发现的问题,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培养审美。在英语书写教学中,我们发现单词、句子书写美观、规范,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更能训练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因此,我们要转变“书字只要写对就可以”的错误思想,通过书写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老师的指导和示范下书写正确、整洁、规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兴趣引导。提及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一时的积极性易如反掌,但维持长久的兴趣却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新鲜血液,运用各种方法抓住学生的眼球。英语书写本身就缺乏趣味性,学生不易掌握,但是运用生动的顺口溜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此外实验教师也在书写工具上下功夫。我们改变枯燥无趣的作业机械抄写,让学生写在自己装饰过的作业纸上,书写规范、美观的学生可以将卡纸粘贴在班级成果栏里。这不仅仅是一份作业,更是一份艺术品。我们还利用节日,让孩子们制作感恩卡,圣诞贺卡,生日卡等,让英语的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英语的写变得更实用。

3.率先示范。教师书写的工整、美观,既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又是对学生的一种示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实验教师注重正确示范,边示范,边说笔顺,但有时学生会受到汉语拼音的影响,错误书写字母,因此教师会对容易出错的笔顺进行比较细致的指导。

4.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和潜移默化地培养。

(1)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合理的评价标准对教师而言,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来说,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和缺点,以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尤其在初始年段的平时字母教学中,只要看到一个学生一个字母书写不规范,我们就会把它圈出来,要求学生及时订正,有时还需要个别交流,给予正确指导,直到学生书写规范为止。

(2)开展多样的竞赛活动。多彩样的竞赛活动是课堂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实验班已培养了数名“小老师”,现在他们都带了“徒弟”,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实验教师充分利用班级英语角这一平台,要求学生在那里粘贴自己近期的书写成果,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跃跃欲试,书写的积极性提高了,书写的态度端正了。学生在展示中获得了自信,获得了成功。此外,我们坚持将平时的教学与竞赛活动相结合。至今先后围绕各个年段特点的开展“笔尖上的精彩”系列书写竞赛活动,如开展三年级字母书写竞赛,四年级抄写词句竞赛,五年级书写、仿写句子竞赛,六年级抄、写短文竞赛等。在竞赛中,看到了孩子们认真书写的状态,看到了老师认真教学的成果。

(3)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在每次批改作业的时候,实验教师不只给出对错判定和作业等级,更要注重发挥好作业评价的激励、引导、交流等功能,采用多样的评价符号以及多样的评价方式。每月实验班都会举行一次小组互评活动,参观、讨论别人的作业、自我推选进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实验教师新采用的“印章法”也使学生书写质量和效果有了很大提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自主作用得到了发挥。

三、初步成效

学校对课题研究的关注,极大地调动了课题组各成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经过研究探索,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研究能力得以提高,增强了课题组成员顺利完成研究的信心。我们的课题研究也收获了一些成绩:

(一)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对英语写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大大增加,掌握科学的书写方法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已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和自觉要求。通过多次的书写竞赛和展示活动,学生的书写热情得到提升,自信心、表现欲望有所增强,认真书写的习惯逐渐养成。六年级的余明君等多名同学写的作文被刊登在《学生周报》的佳作欣赏专栏。

(二)教师方面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的成员从理论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探索,解决方法,课题组成员间形成了良好研讨氛围,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课题组成员能及时总结教学实践中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主动撰写教学反思、案例、论文等。课题实验教师方芳老师代表梅列区参加三明市小学英语优质课评选获一等奖。该课又参加福建省优秀课例评选获得一等奖、全国优秀课例评选获二等奖。

四、存在问题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总结了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所以我们对本课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1.理论素养不够丰富。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的指导下,阅读了一些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素养,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感觉到理论知识的缺乏。

2.我校的学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多,家长不懂英语,对英语学习不够重视,孩子有应付的现象存在。

3.学校教师的年轻化,经验不足,加上日常其他的教学管理实务繁多,教师研究积极性不够。4.课题成果的活动展示仅限于书写、写作竞赛,如何找到其他形式展示我们课题研究的成果。

五、下一步计划:

1.深入开展课题理论学习、典型案例学习与分析、研究,做好学习心得撰写和交流。

2.开展课题的交流研讨会,邀请专家讲座,组织研讨交流活动,认真总结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并与其他兄弟学校同行沟通交流活动,促进课题组成员与课题研究共同成长。

3.学生英语书写习惯的养成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探索如何取得更多家长的支持,家校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英语的写的习惯。

5.进一步加强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做到及时整理、归档、上传。

推荐第3篇:课题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研究中期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 李素娟 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75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我们研究的课题是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一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二是如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关注教师亲身体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创造者,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通过课题研究,关注学生的学习,促进合作、探究的教研文化的形成。这也是目前我们最直接最有现实意义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的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遵循既定的教学计划,凭借既定的教材和手段,优化组织教学过程,争取最佳的教学途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有效的教与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本课题于2014年10月正式开题,预期到2015年12月结题,至现在已经一年多的时间,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方案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叶澜教授等。在“十一五”期间,国内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较多,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以课例为载体,对有效教学展开的研究尚不多,“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研究”是一个崭新课题。预计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有效教学研究关注教师亲身体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创造者,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三是通过课题研究,关注学生的学习,促进合作、探究的教研文化的形成。

2、本课题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由于理论和实践上的差距,尽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已有多年,然而,一些整合课的有效性不尽如人意。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多角度、多渠道的视听感受,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用于制作课件、学习专题网站的时间太多,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前准备费时费力,课堂形象效果不错,但整体效益不高。且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教学媒体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学生对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应接不暇,有视觉疲劳的现象,甚至信息技术手段成了课堂教学的独占媒体,挤占了学生思考、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课件过多地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过度形象化教学不利于学生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会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教学综合效益下降。由于不同的教学媒体有不同的优势、有不同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相互间有互补性,因此适时适度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并与其他教学媒体共同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现实问题。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论认识、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多种教学媒体素材的有效使用,都还有许多操作层面上的问题需要研究。因此需要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认真的实践研究,使课堂教学显示出系统的整体效益。为此,我们尝试着进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期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A、通过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寻求信息技术在英语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整合的一般规律及其具体操作方式;寻求提高整合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经验和管理评价机制。 B、通过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并提高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C、通过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英语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2、研究内容

①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的优秀课例设计的研究。

②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的课堂实录及课例反思的撰写。 ③信息技术与盈余整合的各类课型优秀课例评价体系的构建。 ④以“有效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人员是一线骨干学科教师,具备深入课堂、进行课堂观察的便捷条件,具备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的时间、空间和经验。本课题研究能促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操作性、有效性得到提高。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通过现场录像、录音,采集典型课例,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体,追求教学过程最优化,实现“赢在课堂”。在研究成果交流上,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凭借QQ群组、网络信箱、博客平台等有效媒体,观课、评课、议课,实现资源及时共享。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有效教学研究,将能更好地实现跨学校、跨学科的同行合作和专家引领,使得课题研究团队开放化、过程公开化和成果展现及时化。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进行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反思、修改,摄录案例教学课录像、录音,并进行网络实时传送、存储,撰写教学体会、教学论文、教学评点。建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效果评价系统。

2、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课堂教学分析研究、课堂教学效益评价研究等。研究教学的时间主线、问题主线、活动环节、技术手段、多媒体素材的应用、研究开放性的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3、技术路线 A、将教学过程存储为视频或音频文件,与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教学评点、论文等资料汇总形成课题研究的专题网站,也可制作成教学博客网站,形成教研资源,便于同行学习、交流。

B、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相结合。课堂教与学的评价要体现出该差异性,评价要点有开放性、有可选项,教师可依据自身的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思路、教研思路,来设计教与学实效性评价表,进行评价,可定性,亦可定量、还可有点评,这样老师设计的思路开阔、评价也多元化、多形式,更符合各学科教学实际,可能产生有创意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评价方案。

二、课题研究进程

(一)建立了严密的研究组织和活动制度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进行,学校成立了课题小组,按照实施方案有条不紊开展研究,课题小组所有成员定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学习思考,责任落实,合力作为。通过课题小组,确保课题的有序和深入,确保正常的研究和商议。

(二)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

近一年来,围绕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开展我们的课题研究,主要的是先更新我们教师的观念。教师首先就必须得具备与现代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育观、学生观、管理观、质量观、人才观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我们的研究。因此,每学期开始,我们先召开课题组会议。一起学习如何开展课题的研究,如何试验,如何整理素材等等。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点,选定课题组实验人员,确定课题成员的具体工作;确定隔周利用两节课进行研究,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平时,经常性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课题实验提供有力的、新颖的理论依据,课题组要求成员学习以下书籍:《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允漷)、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叶澜)、《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何乃忠)以及每月一期的《山东教育》、《英语教师》等。除此之外,还对每人进行制作课件、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培训,这些要求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素质,促进课题科研。

2、开展培训活动,专家引领明方向

自开题以来,课题研究人员参与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

3、理论结合实践,追求有效课堂

自课题研究起,课题组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逐步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实验课、研讨课、公开课、评课、作讲座等为主要活动形式。每两周活动一次,每次两节课的时间,再忙,也抽一节课进行。两个学期来,从没间断过。课题研究至今,每学期皆上过实验课,课题组组织成员进行评课,大家在言语交锋中,思维碰撞中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

(三)、研究的成效

1、有效课堂现状调查分析:构建以“自主、合作”为主要特征的高效课堂,探索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要素,我校于2014年11月中旬对初一年段学生进行了“心目中的理想英语课堂”问卷调查。由统计结果可知,喜欢英语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的四个要素,排列顺序为适当的信息技术课件、愉悦课堂、开放课堂、作业适量。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师生互动,以老师的启发为主”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喜欢,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手段在学习兴趣和有效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2、自开题以来,我们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从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结构与教学要素、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等范畴去研究和把握有效教学,得到了以下的认识:

——学生兴趣更易激发。运用电教手段,可以通过电、形、声、光,将数学的教授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课题导入更吸引人。好的课前导入不但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潜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教学环节时应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演示功能更突出。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产生更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情境的设置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联想和解决问题的冲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演示会产生其他的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3、研究的中期成果 —— 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的实际需要精心制作课件或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式学习,在这种自主学习模式中,信息技术更多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的辅助者。

——利应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协作学习,互通有无。这种协作学习模式以学生小组学习为主,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得出学习结果,同时学生合作技能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通过老师的集中指导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考试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以我所教的初三班为例,三次月考成绩一次一次在提高,一次月考平均分为95,二次月考为97,三次月考为102。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初三英语的教学成绩还会有不断地提高。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研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教师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如何精心设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其对有效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还是一个长期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评估报告、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的展示还在探索中。

——能够深刻体现“有效性”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研究的难点课题。

(五)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增强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2、重视教学案例研究。定期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积累案例,对于每一个典型课例,要求教师认真准备,重在过程。课后进行总结反思,分析利弊,写出总结材料。

3、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推荐第4篇:课题中期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一)立项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愈来愈受到世界的瞩目,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文明中,历经五千年沧桑世变而从未中断的惟有中华文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源远流长和它的巨大凝聚力。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高尚道德的熏陶,使他们感受到祖国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各年段的小学生都要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现阶段,许多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流于形式,千篇1法,不管怎样的古诗词都是遵照“读—讲—背”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而且没有考虑到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各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基本相同。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或讲解过多过深,或停留表面,机械背记,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国古诗词的语言及意境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背诗有口无心,教师也迫于教学任务缺乏创造性。因此,如何指导小学生诵读好古诗词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我校在创建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我们经过教学实践和研究确立了以古诗词诵读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重心。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根据各年龄段应该确立不同的重心—低年级古诗词以指导朗诵为主,中年级古诗词以感悟体验为主,高年级则侧重于古诗词的群文阅读和赏析。也正因如此,从2016年9月开始,我校开始研究与古诗词相关的课题——《小学生古诗词诵读指导的研究》。

(2)课题界定

诵读古诗词,重在朗读和背诵,不作多少讲解和分析。这里的古诗词,特指那些比较经典的、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小学生古诗词诵读指导的研究,是指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寻求适合各年龄段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的一些朗读、背诵的基本 1 知识和基本技巧,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激发兴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掌握学生诵读古诗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的语言积累。初步培养学生积累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宽孩子的心胸与视野,丰厚学生的知识储备。感受中华文化的璨若星辰与博大精深。不断阅读经典、阅读文化、阅读精神,使学生博学、睿智。

4、探索引导学生开展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正确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重视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习惯,体味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涵蕴美。

5、探索和总结出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的教学模式,撰写出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论文以及阶段性实验报告。

(4)预期成果

1、在校园里营造一种古诗词研究氛围,使我校语文教师对古诗词教学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形成我校开放式古诗词教学的独特思路。

2、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顺利背诵70首古诗词,并有拓展学习其它古诗词的兴趣。

3、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古诗词教改措施和活动模式,编写配套的校本教材。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按时间顺序或内容板块有条理地说明所开展的具体的研究活动,详细陈述研究过程中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一)研究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及《课标》解读中有关古诗词的阐述。

2、儿童诵读文化经典——古诗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也就是说小学

2 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的高峰期,儿时记下的东西终生不忘,而诵读古诗词是一种记忆活动,让他们学习并积累下一生最有价值的东西。

3、古诗词短小精悍、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琅琅上口、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

(二)研究内容(需涉及调查报告及调查问卷部分)

经过前期的调查问卷,分析准备,我们在撰写调查报告的同时,确立了以下研究内容:

1、古诗词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试图通过改革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行为,营造一种更利于学生“自主感悟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氛围,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古诗词的能力。

2、七十首古诗词的诵读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向小学生推荐了70首古诗词。我们将这七十首古诗词通过编写校本教材的形式分布到不同阶段并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并研究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专题性学习活动,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这七十首古诗词的兴趣,并顺利达成欣赏和吟诵各自学段古诗词的目标。

3、古诗词拓展学习

古诗词的学习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70首古诗词的学习上。我们还应该探讨如何促使学生将古诗词学习活动的触角延伸到70首古诗词之外,去自主学习更多的古诗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古诗词修养。

(三)研究活动(例如具体措施、活动内容)

1、经典诗词课例引路

鉴于上述由于现行古诗词教学存在的弊端,我们首先要从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来开展古诗词学习策略的研究。具体改进措施设想为以下两点:

(1)提高教师素养

指的是语文教师应带头学习古诗词,一方面迅速提高自身的诗词修养,一方面也是给学生带个好头。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生们都有向

3 师性,要是全体语文教师都能时时处处学习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言谈举止间,能引经据典,随口吟诗的话,在学生中必然会引起积极的反响,引发磁场效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在一定范围内掀起学习古诗词的高潮。

(2)关注作品本身

古人云:“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想在这里引用这两句话,是时时要提醒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和吟诵古诗词的时候,千万不要落入繁琐解读分析的窠臼之中。把精力放到赏析精华诗句上来,让学生反复吟诵,然后根据自己的体验,从多种角度和多种纬度进行多元解读,一定会使学生更加喜爱欣赏和吟诵古诗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内容本身,也是在这个往往形式超过内容本身的时代中做出的一件回归本真之举。

2、系列活动激趣

(1)以诗人或题材为线索的专题性学习活动。每次活动都紧紧围绕着一位诗人的生平简历、写作背景及诗作展开。其中生平简历和写作背景适当涉及,以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和汇报交流为主,诗作则以其入选作品为主,并适当延伸拓展到其它诗作。整个活动摒弃繁琐分析,突出学生的自主欣赏和吟诵的过程,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深刻的体验。

(2)文包诗趣味小故事创作和交流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和交流文包诗趣味小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古诗词,可以将许多有关的诗词背景及内容等方面的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在相互交流许多有趣的诗词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便学到许多诗词知识,背会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3)诗配画或画配诗实践和交流活动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让学生围绕一些诗词名句进行诗配画或画配诗的形式来开展诗词实践学习活动的话,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4)诗词知识讲座和学习心得交流活动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真正进入古诗词的殿堂,

4 通过组织诗词知识讲座和学习心得交流会的形式开展一些互动活动,也有必要。

三、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目标的达成情况(围绕本课题完成的研究内容,简要说明已形成的基本观点或理性思考)

总结出指导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教师从兴趣入手,积极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学习古诗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仿读诗句,就是模仿老师的朗读,当然也可以模仿录音朗读,还可以模仿朗读能力强的同学的朗读。这是对学生一种潜移默化式的影响、熏陶,从而达到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

2、呈现诗象,“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教学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录音机、图画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诗词的“情境”。或者是教师运用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把诗词变成画面呈现眼前,由此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3、活动多样。小学生自控能力差,理解能力也差,同时集中注意力时间相对较短。但是,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教学时就要注意活动的多样性。如:诵读的同时写诗,画诗,融入趣味性的游戏,让孩子总有“新鲜”之感,能从诵读的诗词中寻找到乐趣。

(二)产生的效果及影响(体现研究过程中在校内外产生效果、影响,如案例、数量、影响因素等)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开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爱上了古诗词,提升了文学素养,丰富了语言积累。学生有了积累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学生诵读古诗词不仅有了量的积累,而且有了质的飞跃。

一、二年级诵读古诗目标30首;

三、四年级诵读古诗目标80首;

五、六年级诵读古诗词120首,学生达标率100%,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和家长的高度评价。

2、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是读而不知其意的“天书”,他们是不愿意主动学习的,而在老师一段时间的引导、

5 激发下,这些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空前高涨,师生共读、家校共读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3、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孩子的心胸与视野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丰厚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他们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璨若星辰与博大精深。

(三)主要研究成果(如:成果名称、形式、作者、发表或获奖情况等)

1、主要成果。我校的古诗词诵读工作开展的扎实认真,曾被县教育局授予“特色学校建设先进单位”、“书香校园”光荣称号。全体课题组教师 教师郝丽枝的论文《》、苏世华的论文《》、微课《》,还有一批优秀论文正在发表当中,教师研究成果丰硕。我校学生的诗配画作品多次在平定报上发表。我们还创编了校本教材《春华秋实》。学校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古诗词诵读比赛,课题组成员创编了大量古诗小故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赛诗的场面极其壮观,别开生面,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

2、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改革了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行为,营造一种更利于学生“自主感悟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了“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古诗词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专题性学习活动,如:同作者古诗词诵读,同题材古诗词诵读等,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顺利达成欣赏和吟诵古诗词的目标。

3、突破性进展:我们将许多有关的诗词背景及内容等方面的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在相互交流许多有趣的诗词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便学到许多诗词知识,背会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让学生围绕一些诗词名句进行诗配画或画配诗的形式来开展古诗词学习活动。

四、课题研究疑难问题

课题研究有待解决和突破的问题(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描述)

(一)自本课题实施以来,尽管我们开展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我们感到,因为自身的研究水平有限,很多研究工作做的不科学、不严谨,急需提高研究水平和专家的引领。

(二)与我们学校在古诗词诵读方面所获得的巨大荣誉相比,我们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焦虑,因为应试的压力,我校学生古诗词活动的开展也是热一阵,冷一阵。即学校开展活动期间读得热热闹闹,活动过后就有些松懈,不少学生尚未真正养成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在两年多的实践研究中,尽管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我们知道课题中还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内容,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更优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享受经典文化的滋养。

五、课题研究改进措施

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及安排。

(一)教师必须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语文素养,自己对所教学的古诗词要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为此教师平时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如于丹的《最美古诗词》、《纳兰性德诗词》等。我们还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研究方针,既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充电”,又要把有关的专家学者请到学校做研究指导工作。

(二)教师要更好地用好手中的校本教材——学会用教材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例如教学生诵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在学生学会美美的诵读的基础上,教学生学习如何去欣赏品味古诗词的美,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等等。

(三)发挥榜样学生、模范家庭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家长的积极配合也是很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多争取家长的支持,尽量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意识,让家长能够重视孩子的学习,这样也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工作,力争使课题研究更全面、更深入,收到的效果更好。

六、资料附录(“附件”形式)

(一)调查问卷。

(二)有特色的研究活动文字及其他资料。

推荐第5篇: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从开始课题研究以来,学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认真指导工作,使各项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各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积极性也很高,课题组活动时,能按较好地完成课题组的相关任务。第

一、二阶段的目标初步得到了现实性的落实。为了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提高课题组研究的水平和效益,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使课题组研究步入更科学、规范、高效的轨道,进一步落实课题研究,以便为课题的总结评估做准备,现将我们在前期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完成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简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中职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切学校教育课程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德育课与专业课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普遍存在不听讲的现象,致使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又由于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存在道德水平不高,道德意识、精神、情感缺失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道德缺失问题,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势必要对德育课进行课程改革。

2.中职生特殊的社会角色及其未来的社会承担与道德教育诸多问题的现实的矛盾,决定了当前探索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具体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对中职生德育课堂现状及其成因分析,有利于中职学校深刻思考自身课堂教学实际效果及适用方法及模式。

其次,作为德育的主要途径,对创新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能够为提高中职学校学生道德水平提供具体的对策。对于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使中职学校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适应行业、企业要求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教学研究,总结出适合中职学生特点德育课教学模式 2.制定中职学生德育课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 3.全面提升中职学校学生的道德素质 4.通过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非专业能力 5.促进中职学校教师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适合***地区中职学生身体、心理发育特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较高效能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

二、研究工作主要进展

(一)组织研究队伍,明确研究任务

我校于2013年12月成立了课题小组。该课题小组由我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任**负责,由*****等10人共同进行研究。课题组成立后,课题负责人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报告,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目标以及具体实施阶段等内容。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明确了每个人在课题研究中的具体任务。

(二)开展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采用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三)寻求试点班级,开始创新研究

1.2013年9月,课题组选取我校13级**1班进行课改试点研究。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活动设计,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感,有想,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学期末的时候,我们选取了一个为开始设过此课的班级进行了一次课堂对比教学活动。发现通过课堂创新改革,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学生在沟通、理解、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都明显优于对比班级。

2.2014年3月,课题组又选取了高二年级5个班进行课改研究,把心理学原理引入德育课堂教学中,旨在为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端正就业心态,为今后求职及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做好心理准备。授课过程中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亲身体验就业求职过程,分析自身优势和不足,亲身体验就业过程。学会在面临困境时如何积极调整心态,解决问题。在课程最后,学生还自己设计了一次求职招聘会,亲身体验求职招聘过程。为今后的成功求职奠定了基础。通过一个学期的学期,同学们对自己的未来求职方向以及求职的相关准备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3.2014年9月开学后,课题组又选取了高一年级8个班作为课改的试点班级。课程以《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和训练》和《沟通能力培养和训练》为主,旨在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即学会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适应团队、融入团队的能力和沟通能力。体验感悟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划生涯的过程。

(四)开展学习活动,加强课题组教师队伍建设

课题组全体教师于2014年基础课程培训,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学习如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回来后组织全课题组教师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把学到的教学方法与本校的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加强德育课堂创新模式研究。

(五)组织观摩课,构建课题交流平台

为进一步完善教学研究,在教务处的支持下,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讲公开课,邀请其他学校教师及市教育局相关科室人员参加我们课题组的观摩活动和研讨活动。迄今为止,课题组老师参加或组织的活动有:2013年9月课题组组长参加和年会,并组织课题组相关成员学习年会相关成果和经验;2013年11月参加包头市教育学会组织的课题开题学习报告会议;

三、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1)书籍:由课题组老师编写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教材及教参已经出版并发行。 (2)课程教学模块:见附件 (3)论文:

2、实践成果

(1)促进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

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学会了团队合作,学会了适应团队生活,学会了有效沟通,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采用体验式教学,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同样得到了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课题组个别参研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放得不开,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

2、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有效融合《职业道德与法律》和《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待不断研究、试验、实践总结。

3、对课堂中学生评价研究程度不够。

五、课题研究的后段设想

1、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对课题研究状况不断进行认真及时的调查诊断。

3、继续深入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4、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互相探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点滴,解决疑惑,交流经验。

5、加强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每学期课题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不少于10节,并互相评课。每位参研人员依照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从环节、过程、师生地位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参与达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课。

6、成果展示要具体:实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

7、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以免遗忘。5

推荐第6篇:课题中期报告

小学低段国学经典书目推荐研究

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1、课题由来

在小学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传统的“国学”教材,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对于提升小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课题界定

“经典”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小学低段指小学1-2年级。

3、研究目标

(1)制定小学低段国学经典阅读书目体系。 (2)收集调查经验和结果。

4、研究内容。

(1)研究低段儿童读经内容。 (2)研究儿童读经方法。 (3)提炼研究成果或经验教训。

二、研究情况:

1、调查学生的经典阅读现状。

2015年3月在城南家园小学2019级1班展开家长纸质调查和学生群体调查。调查结果,班上51名学生中20名本班原班学生有阅读过少量经典,4名转校生只阅读过少量诗歌,还有27名学生不喜欢阅读。学生经典阅读兴趣不够高。朗读效果不够好。

2、建立评价体系、推荐阅读书目。

根据调查实验班学生阅读经典的情况,我首先讲解阅读经典书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从心里喜欢阅读经典,并且尽量选择音律谐和,节奏明快,琅琅上口的作品,使学生易于吟咏诵读。另外,我一方面向学生推荐包括《成语故事300首》、《歇后语故事300首》、《谚语故事300首》、《三字经》、《唐诗300首》、《弟子规》、《论语》。 等启蒙学读物要求学生在校内诵读。

三、课题研究取得初步成效:

1、学生有了阅读经典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多方面多途径的诱导和激发,学生的经典阅读兴趣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加强了。

2、初步形成小学低段经典阅读书目体系。小学一年级上册适合书目韩兴娥版《成语故事300首》、《歇后语故事300首》、《谚语故事300首》;二年级上册《三字经》《唐诗300首》;二年级下册《弟子规》《论语》。

3、采用多种方式展示经典阅读的成果。用读书笔记、手抄报、读书交流会、阅读展示课等方式,适时进行阅读交流,展示学生的经典阅读成果,增强学生阅读经典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经典阅读,拓宽了知识面,品德修养也得到相应提高。

四、疑难困惑:我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反思,觉得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经典阅读兴趣培养的问题。小学阶段特别是低段孩子对阅读兴趣要求较高、喜欢阅读有图画、有故事性趣味性的文章。那么如何更好培养学生经典阅读兴趣呢?

2、如何整合出一个经典阅读环境,让学生一边读经典一边体会传统文化。该怎么做?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内容。

3、关于经典阅读与学业压力的问题。现在学生学习比较紧张,家长更重视成绩的提高,对于课本以外经典阅读不够重视,如何让学生在阅读同时提高成绩,是要思考的问题。

五、后段设想: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阶段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而典雅的经典阅读环境。

2、重视阅读兴趣培养。

3、指导学生合理、科学安排经典阅读时间。

4、在经典阅读同时提高语文成绩。

5、多方听取、学习经验,让本课题健健康康开展下去,实实在在促进学生成长。继续创造条件,谆谆善诱,逐渐让经典阅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和生命的需要。

推荐第7篇: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2012年3月我校申报的“十二五”课题《农村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 正式立项。在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一、课题概述

在新课程理念下,本课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比较思考: 第

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解决问题”目标的阐述与思考。长期以来,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课程改革以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取消了“应用题”的提法和独立成为知识单元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学段目标,对“解决问题”这一维度提出了具体目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第二、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形成不仅受自身的影响与限制,而且受教师以及来自课程与教学等外部的影响。由于学生知识基础、解决问题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差异,使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时,表现出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进而影响到策略的内化与灵活运用。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分析及课堂学习过程的观察不难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经验、思维定势是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受传统教学观念、方式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的更多是书本上的知识点,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装进学生的口袋,装进学生的脑袋。由于对解决问题缺乏认识深度与广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上,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上,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上,都没有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活动、活动中的体验与反思作为关注点。在长期的讲练结合,熟能生巧教学方式和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成果的获得唯一的途径就是题海战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就是就题讲题,尤其注重典型应用题的传授,对于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就告诉学生记住算法就可以了。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由于只是机械的记忆,虽然很快地获得了答案,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对数学的理解、对自身思维的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受长期形成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更加关注的是结果。在教学中给学生的探究时间不足,学习活动中的反思、课后反思不够。很多课堂,教学追求所谓的有限时间内的教学效益最大化,而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剥夺了学生应有的学习体验过程。课后小结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你们都学会了吗?”在这种指向下,学生对学习的反思往往就停留在知识本身、结论本身,他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就是照搬黑板上的知识框架,复述书中的概念、法则与公式。长此下去,学生不再关注学习过程,不再关注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不再积累各种活动的经验,学生只能学到死知识,而学不到方法,更不用说能力的提升了。

二、组建队伍

在教研室于主任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一批校级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课题组主要成员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从组织上给予切实的保证。明确每个课题组成员的职责,课题面向全体教师,配备了实验班,确保实验工作在点上扎根,在面上开花。

三、制定方案 课题组成员广泛查阅有关课题的材料,主要内容有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有效性教学有关理论与实践、与课题研究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等,通过对材料的整理与分析,并结合我校各科教学实际,确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四、组织培训

为了使广大教师能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各类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区新课程教材培训。积极走出去,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进行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勋望小学还留下我们课题主持人的足迹。加强校本培训,由课题组老师参加专题讲座。除了上网收集有关材料外,还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五、搭建平台

课题组以命题研究为载体,专题研讨为重点,采用研讨课、平行课,同题上课、同题说课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形式,解决同一性、根本性的问题,为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如数学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从课程资源的整合看数学有效性教学设计、信息案例教学在数学新课程的运用等,开展教研组活动现场观摩,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提出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对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落实课题的研究。

六、强化管理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经常召开会议,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及时分析与解决出现的问题,使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和完善。精心制订课题研究计划,抓好理论学习、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等环节,强化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明确各课题组成员所承担的任务,如从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的写作、承担研讨课等方面对实验教师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细化课题组成员分工。

七、整理材料 自开题以来,课题研究形成了大量的课题研究资料,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强化了对资料的整理与归档。组织骨干教师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总结。

八、努力方向

1、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对实验老师的培训力度,加强与有关专家的联系,寻求专家的关心与帮助,强化管理,提高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的自觉性,增强其课题研究的能力。

2、强化专题教研。在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到教研主题系列化,每次教研活动突出解决有效性教学设计中的某一问题,每次教研活动应有课题研究成果呈现,特别是论文的撰写。

3、强化命题研究。定时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使课题研究进一步开放,扩大该课题的影响,吸收更多的经验与研究成果,促进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我们知道,为做好课题研究我们还须加倍努力,不断提出新思路、总结新方法。

九、课题研究进展

自课题申报后,本课题组成员就紧锣密鼓按计划开始学习研究相关理论,大大提高了成员的理论素养,以及进行教育科研的基本功,为更好的进行本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有关培训活动,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业务水平,使我们能与先进的理论接轨。他们多方查阅教学、教改资料,调查教学实际,了解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课题论证与设计,课题组成员初步进行了分工,筹划建立课题研究网站,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立项通知书下达后,全体课题组成员立即进行分工,课题主持人,认真主持课题研究工作,起草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目标,并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保证课题研究工作到位,不拖延。张蕊老师负责各种论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边佳琳老师负责中年级教案和学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铁玉峰老师负责高年级教案和学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保证资料充分齐全。其它老师针对本学科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研究。课题组成员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实现研究目标。同时课题组成员之间又加强相互协作,充分发挥集体优势,确保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在学生中不定期开讲座,鼓励学生参加“数学超市”活动,组织学生并安排专人辅导,鼓励他们中的一些优秀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十、取得成绩

近一年多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当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发生变化,当教学、学习环境上升到信息化平台,当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创新的潜能将被大大激发出来。

2012~2013年参加科研课题老师获奖情况 一.省级奖励或论文 1.

二.市级奖励或论文

1.袭爽《圆的周长》优质课二等奖 三.区级奖励或论文

1.袭爽《分桃子》优秀课一等奖 2.边佳琳《什么是周长》优秀课一等奖 四.校级奖励或论文 1 十

一、存在问题

课题的研究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热情,在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有存在有一些问题。一是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教学理念,但在真正教学中还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转不过这个弯, “穿新鞋、走老路”;二是课题研究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的满负荷工作产生了一些矛盾,很多老师在公开课,研究课以及观摩课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常态课中又回来老路上;三是课题的有关研究内容的提出尚不作更深层次的研究,如教学模式的研究等暂时处于一种初步探索阶段,很难形成一系列完善的模式体系等等。课题太大,主持人能力有限,力不从心,不能面面俱到,只能以个别学科为重点,研究效果打了折扣。

十二、重要变更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又有许多教师加盟,课题组成员队伍得到充实,研究力量得到加强。其中老师、介入更使得课题研究工作如虎添翼。

十三、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计划我们将继续在课题组的领导下,定期活动,以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保障。今后的工作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沿着有新意,讲科学的思路继续将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精神延续在我们工作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做好结题工作。实事求是,富有新意地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为结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继续推进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作出贡献。

推荐第8篇:课题中期报告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中期自评报告

粮食市小学 董 霞

2013年1月我校申报的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正式立项。在校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前景美好。

一、回顾课题研究内容,反思课题研究的实际价值 本课题主在研究内容有:

1、开展对《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教学资源的基本价值、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关系、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关方面如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生活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动手操作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

2、开发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读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辅导与学习材料。丰富的数学学习读物,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研制与课程相适应的数学学习材料成了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

3、研究开发与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文本)以及“教学资源包”(电子)。包括教学的背景故事、实践活动材料、典型教学案例等等,力求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4、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怎样运用已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展现教学内容,使用什么方法手段等等,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等都是值得研究的。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逐步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仔细揣摩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其最终目的是立足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积极、主动、和谐、均衡地发展。两年来,课题组围绕《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课题研究提出的具体目标,本着“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研究思路,以行动研究为主,立足校内,着眼于课程资源,致力于开发与实践,在更新数学课程资源理念、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生活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动手操作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初步形成了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到了可喜的成果。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程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明确方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是合理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的关键。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课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实验中老师们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传达者与执行者,而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资源,把这些资源积累为现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二)优化教师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提供可交流的平台

做为课题研究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在教师的配备上,学校把课题组的老师分别分配在研究的学段中。这些老师基本功过硬,善于钻研,乐于研究、敢于交流,勇于承担研讨课、示范课。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年级组,营造了教研组的教研氛围,带动了一批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两年内,课题组的教师分别提供了如下课例,供教师们研讨:霍翠萍老师执教的《平移与旋转》、周艳红老师执教的《对称》,这些课例向老师们传达的信息是在动手操作中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

(三)及时整理,累积资料。

自开题以来,课题研究形成了大量的课题研究资料,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强化了对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总结。我们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我们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堂资料------比如课堂上的练习纸,操作学具,对比测试题等,我们都留有实物资料或者影像资料。

教师的理论学习资料----有手写的书面资料和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 教师的实践反思资料----主要是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和影像资料。 外出学习的资料----主要体现为学习小结和相关影响资料。

教师的教学设计资料----主要为集体备课的书面资料和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和相关的教具,教材。

课题成果资料----主要为获奖证书和论文资料。

四、课题取得的阶段成果

近两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当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发生变化,当教学、学习环境上升到信息化平台,当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创新的潜能将被大大激发出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利用率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教学资源也更加从容理智,能更加智慧聪颖的进行富于个性化的整合优化,我们的示范课更加出彩,我们的整体数学教学水平也稳中有升,呈现美好的前景。突出的提升体现在这三方面:

1、加强了教师学术级培训。首先是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力度、广度、深度。其次是加强与学科专家的联系,寻求专家的关心与帮助,让专家引领,听专家诊断,和专家对话,我们努力把经验级的培训提升为学术级的培训。

2、强化了专题系列化研讨。我们的研讨活动避免笼统,做到了研讨主题化、活动系列化。每次研讨活动都突出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中的某一问题,每次研讨活动都有课题研究成果呈现,特别是相关的反思型案例和论文的撰写都紧贴研讨的主题,通过自己实践研究的反思,寻求理论的支撑和智慧的重建。

3、吸纳了学生进入研讨系统。我们的研讨离不开学生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为此我们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孩子的学习材料我们都会及时的收集起来,进行分析整理,寻找其中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行为跟进延迟。理念先行是必要的,但是我们的教学行为跟进还有一定的延迟。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真正的实践教学中还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转不过这个弯, “穿新鞋、走老路”;二是课题研究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的满负荷工作产生了一些矛盾。很多老师在公开课,研究课以及观摩课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常态课中又回到老路上;三是课题的有关研究内容的提出尚不作更深层次的研究,比如研究内容的前期调查和后续实践还没有形成系列化的完善的研讨模式。

2、研究经费紧张。要想开展大型的,更高层次的主题研讨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费。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力求在今后的研究中,跟学校行政领导做好沟通,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把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得更扎实有效,精彩纷呈。

3、研究成果提升低。课题组老师喜欢实践研究,热于反思探究,也愿意写反思型案例和论文,但是发表论文,参加评比的热情还有待提高。要让更多的教师在学区以上举行公开课、讲座,展示研究成果;加大论文的撰写工作,既要有获奖、发表的数量,又要有高层次。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我们将继续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以专题研讨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实效性的保障。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领导和管理,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把我们课题组工作做细,成果做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沿着有新意,讲科学的思路继续将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精神延续在我们工作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做好结题工作。实事求是,富有新意地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为结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继续推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作出贡献。

1、继续进行专题研究,促进研究的专题化、深入化。

针对教师的研究只有“形似”而欠“神似”,以后研究活动准备进行一些改变与创新,想通过“定一个主题来学习——抛一个案例来剖析——上一节课来反思”这样的形式展开教研活动,继续推出“教学反思四要四不要”:要有理论支撑,不全是大白话;要有独特视角,不面面俱到;要联系教学实际,不空谈虚谈;要互动提升,不作“平面移动”。要求教师及时撰写反思型案例分析,并且切实提高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档次。

2、继续分层落实,注重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3、成“事”中成“人”,形成研究的持续发展力。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引领、精英辐射。搭建舞台,让优秀的教师不断滚动发展,充盈储备能量。

4、动态调整,加强实践频度,强化日常化研究。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 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从2013年1月立项以来,到2014年6月实现了开题及研究,资料的积累,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课题组以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为背景,以教材蓝本,立足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质量为目标。按课题组规定,已完成中期的研究任务。现提交我们中期研究的自评报告。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解释:

教学资源:凡能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需的各种条件性、素材性因素都是教学资源。它主要指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社会信息、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精神品质、生活经验等,广义上指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外在物化因素和内在隐形因素。

教学资源整合:将教学资源视为一个教学生态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让整合优化后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适时适机的在适合的学生面前展示的高效能和独特魅力。

教学资源整合的本质其实就是追求教育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试图通过和系统中各要素的对话,来使之相互匹配,最终达到系统的整体平衡。

二、主要研究的内容

1、广泛取“材” ----寻找并丰富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本年度我们主要关注苏教版教材和生本资源。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重组等以寻找教材中的多重潜资源,使教材发挥最大效应。同时要把学生看做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创生者。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材料、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乃至错误,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2、合理选“材”,巧妙用“材”---- 整合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面对大量丰富复杂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通过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合理地筛选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适切性。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的借用、活用、精用、巧用、慎用教学资源,整合出适时适地适生适己的适切性教学资源,从而切实为教学活动增添情趣之花,激情之火,思维之光。

3、高效用“材” ---- 增值和创生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后,我们可以更加自然的追求愉悦而富有生活意义的数学课堂。它尊重了学生的生命,引领了学生的成长,势必能更优越的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在实践中学数学、用数学,真正做到“做数学”的境界。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解决程度:

1、组建队伍,制定方案

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以校级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课题组主要成员都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老中青整合优化,共同在课题的研究上出谋划策,确保了课题的成效,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在点上扎根,在面上开花。

2、组织培训,丰盈素养。 首先走出去,请进来。我们本年度一共组织了5次外出学习,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上海市七宝中学、杭州市刀茅巷小学、常州红梅小学,常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平岗校区,溧阳实验小学,溧阳外国语小学,溧阳文化小学,溧阳燕山小学等各级名校都留下了我们课题组成员的学习足迹。这些足迹都是切实可循的,从一篇篇教师们的教学反思中,从一张张珍贵的教学瞬间的照片上,从一字一句记录的点滴收获中,我们看到了课题组成员学习上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课题的责任心。走出去,我们是去呼吸新鲜的教学养分;请进来,我们是要充实厚实的教学底蕴。我们本年度开展了2次邀请课活动,曾邀请了外国语学校的耿红芳老师来本校执教《倍的认识》,佘志娟老师执教《9加几》。课后,一起畅谈教学感悟,将彼此的教学智慧相融,相促,相长。课题组还从中挖掘出本课题研究的阶段专题任务“生本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策略探究”,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扎实而有效的专题活动。

其次深挖自身智慧。本年度我们共开展了2次专题讲座, 进行校本培训,给课题组老师展示才能的平台。2012年上半年,由杨宗异校长作了《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几点思考》。2012年下半年吕璀璨老师给我们上了计算课型示范课《口诀求商》,并围绕该课作了题为《生本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策略探究》的专题讲座。两次讲座都做到紧扣课题研究专题,结合本校教学实际,透视教学实践的内在,展望研究的未来趋势,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效果。围绕主题讲座我们撰写了学习感悟12篇,教学反思6篇,都给予专题讲座更为厚实的实践基础和反思力度。

3、搭建平台,优化管理。

首先建立博客展示平台:因为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我们的学习就离不开网络。除了利用网络收集材料,我们坚持2周一次的常规理论学习。学习内容既有共性又兼顾针对性,即有具体的优秀案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即有书面的材料,又有形象的视频课堂。更可贵的是我们都自觉地写好培训学习后的理论感悟,及时上传至网络博客,供大家学习和共享。我们本年度一共进行了12次理论学习,撰写了60篇理论感悟。我们的学习已经不再是闭门造车的狭隘,课题组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把我们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博客展现在全球网民面前。我们更加可以博采众长,我们可以即时交流,我们可以随时在线------博客让我们置身在课题研究的大环境中,我们在博客上和更多的同道中人为教育事业进行着互动。我们课题组走的每一小步,都可以在网络博客上找到我们留下的足迹,或浓或淡,或双或单,或跳跃或静止,或迂回或长驱------我们留下的不仅是研究的点滴足迹,更是一份份热爱教育事业的真心。打开我们的课题组博客,可以看见我们的分类科学而有效。重要通知里面有关于课题专题活动的通知,有学校教科研动态的通知,有市省国级培训的通知,做到及时上传,,方便大家。课题计划和总结中大至学期计划和总结,小至每月的计划和总结。课堂教学中主要存放的是课题组老师上的各级各类研讨课的集体备课情况,从大家发的富于反思的评论,我们感受到集体的智慧。专题活动中主要记载的是我们这一年中开展的四次专题活动和主题沙龙的情况,里面内容丰富,有实践行为、理论反思、讲座发言、教学反思,重建设计等等。活动花絮是最精彩纷呈的一环,里面存放了许多我们开展活动的影像资料,点开每一张照片都可以感受到我们活动时的激情。研究论文和课题成果是课题组这一年中被肯定的成绩。推荐书目和他山之玉是我们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问题吧里有我们在平时实践中的疑惑,教学反思和理论感悟是我们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后的收获。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我们课题组一年的足迹,我们将坚持这样走下去,让我们的足迹延伸的更远。 其次依托主题学术沙龙平台:学术沙龙是课题组成员最身心愉悦的主题享受盛事,我们在活动中成长、感悟、收获、提升。本年度我们共开展了2次主题学术沙龙,2012年上半年,我们学术沙龙的主题是“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策略例谈”,关注的是我们如何整合优化教科书资源。老师们都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撰写了相关的小型论文。比如吕璀璨老师撰写的《小改动,大讲究》就讲了自己在执教《10的分与合》过程中,如何对教科书上的主题图进行创造性改动,以此来提升孩子的思维张力,来丰盈课堂教学过程。后来,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还在“江苏省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12年下半年,我们学术沙龙的主题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材料的开发利用”,提出这样的主题研讨是因为我们发现在很多的教学活动中都会给孩子提供一些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的利弊是很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杨宗异校长还专门围绕此次沙龙主题,上了示范课六年级《认识百分数》。课堂中,他设计的独特个性化学习材料,为孩子们学习百分数起到了架桥铺路、画龙点睛的作用。围绕沙龙,我们撰写了12篇理论学习和6篇反思案例,确保沙龙研讨落在实处,扎实有效。

其三借助课堂教学实践平台:课题组以资源整合优化研究为载体,专题研讨为重点,专题讲座和主题学术沙龙为主要措施,采用研讨课、平行课,同课异构,同人异构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形式,解决同一性、根本性的问题,为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在2012年5-6月间就开展了《中高年级概念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策略》的专题系列活动。在2012年下半年开展了《计算教学专题系列活动》,大家集中精力共同研讨计算教学中资源整合优化问题,对计算教学做深层次的探究。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李伟清老师执教的市级研讨课《认识分数》,吕璀璨老师执教的八校联动观摩示范课《10的分与合》和市级研讨课《秒的认识》。校级研讨课就更是丰富多彩,低年级的同课异构、中年级的同课异构、高年级的同课异班都彰显出课题组成员扎实的基本功和崭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大胆的开拓创新精神。我们还努力把研讨课和专题讲座挂钩,做到一课一思,通过和讲座相对应的研讨课集中解决课题研究中某个研究问题,这样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了实践和理论脱节,实现了行思一致。本年度,我们共开展各级各类研讨课20多节,每一节都极具教师个性特点,却又围绕研讨主题,集中解决了课题研究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保证了课题研讨的顺利有效稳定进行。

最后优化课题管理措施平台: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经常召开会议,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及时分析与解决出现的问题,使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和完善。精心制订课题研究计划,抓好理论学习、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等环节,强化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明确各课题组成员所承担的任务,如从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的写作、承担研讨课等方面对实验教师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细化课题组成员分工。片级示范课、市级公开课,课题组成员勇挑重担,首当其冲。课题组长吕璀璨和骨干教师李伟清本学年就执教了市级公开课,受到了观摩老师的好评,展示了课题组老师的崭新教学理念和课题研究实效。

4、及时整理,累积资料。

自开题以来,课题研究形成了大量的课题研究资料,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强化了对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总结。我们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我们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堂资料------比如课堂上的练习纸,操作学具,对比测试题等,我们都留有实物资料或者影像资料。

教师的理论学习资料----有手写的书面资料和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 教师的实践反思资料----主要是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和影像资料。 外出学习的资料----主要体现为学习小结和相关影响资料。

教师的教学设计资料----主要为集体备课的书面资料和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和相关的教具,教材。

课题成果资料----主要为获奖证书和论文资料。

四、课题取得的阶段成果

近一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当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发生变化,当教学、学习环境上升到信息化平台,当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创新的潜能将被大大激发出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利用率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教学资源也更加从容理智,能更加智慧聪颖的进行富于个性化的整合优化,我们的示范课更加出彩,我们的整体数学教学水平也稳中有升,呈现美好的前景。突出的提升体现在这三方面:

1、加强了教师学术级培训。首先是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力度、广度、深度。其次是加强与学科专家的联系,寻求专家的关心与帮助,让专家引领,听专家诊断,和专家对话,我们努力把经验级的培训提升为学术级的培训。

2、强化了专题系列化研讨。我们的研讨活动避免笼统,做到了研讨主题化、活动系列化。每次研讨活动都突出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中的某一问题,每次研讨活动都有课题研究成果呈现,特别是相关的反思型案例和论文的撰写都紧贴研讨的主题,通过自己实践研究的反思,寻求理论的支撑和智慧的重建。

3、吸纳了学生进入研讨系统。我们的研讨离不开学生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为此我们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孩子的学习材料我们都会及时的收集起来,进行分析整理,寻找其中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4、重要获奖情况:吕璀璨老师撰写的《10的分与合》教案在“江苏省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行为跟进延迟。理念先行是必要的,但是我们的教学行为跟进还有一定的延迟。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真正的实践教学中还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转不过这个弯, “穿新鞋、走老路”;二是课题研究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的满负荷工作产生了一些矛盾。很多老师在公开课,研究课以及观摩课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常态课中又回到老路上;三是课题的有关研究内容的提出尚不作更深层次的研究,比如研究内容的前期调查和后续实践还没有形成系列化的完善的研讨模式。

2、研究经费紧张。要想开展大型的,更高层次的主题研讨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费。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力求在今后的研究中,跟学校行政领导做好沟通,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把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得更扎实有效,精彩纷呈。

3、研究成果提升低。课题组老师喜欢实践研究,热于反思探究,也愿意写反思型案例和论文,但是发表论文,参加评比的热情还有待提高。要让更多的教师在学区以上举行公开课、讲座,展示研究成果;加大论文的撰写工作,既要有获奖、发表的数量,又要有高层次。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我们将继续在学校教科室的领导下,以专题研讨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实效性的保障。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领导和管理,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把我们课题组工作做细,成果做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沿着有新意,讲科学的思路继续将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精神延续在我们工作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做好结题工作。实事求是,富有新意地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为结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继续推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作出贡献。

1、继续进行专题研究,促进研究的专题化、深入化。

针对教师的研究只有“形似”而欠“神似”,以后研究活动准备进行一些改变与创新,想通过“定一个主题来学习——抛一个案例来剖析——上一节课来反思”这样的形式展开教研活动,继续推出“教学反思四要四不要”:要有理论支撑,不全是大白话;要有独特视角,不面面俱到;要联系教学实际,不空谈虚谈;要互动提升,不作“平面移动”。要求教师及时撰写反思型案例分析,并且切实提高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档次。

2、继续分层落实,注重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3、成“事”中成“人”,形成研究的持续发展力。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引领、精英辐射。搭建舞台,让优秀的教师不断滚动发展,充盈储备能量。

4、动态调整,加强实践频度,强化日常化研究。《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 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从2013年1月立项以来,到2014年6月实现了开题及研究,资料的积累,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课题组以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为背景,以教材蓝本,立足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质量为目标。按课题组规定,已完成中期的研究任务。现提交我们中期研究的自评报告。

一、回顾课题研究内容,反思课题研究的实际价值 本课题主在研究内容有:

1、开展对“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教学资源的基本价值、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关系、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关方面如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生活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动手操作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

2、开发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读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辅导与学习材料。丰富的数学学习读物,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研制与课程相适应的数学学习材料成了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

3、研究开发与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文本)以及“教学资源包”(电子)。包括教学的背景故事、实践活动材料、典型教学案例等等,力求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4、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怎样运用已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展现教学内容,使用什么方法手段等等,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等都是值得研究的。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逐步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仔细揣摩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其最终目的是立足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积极、主动、和谐、均衡地发展。两年来,课题组围绕《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 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研究提出的具体目标,本着“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研究思路,以行动研究为主,立足校内,着眼于课程资源,致力于开发与实践,在更新数学课程资源理念、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生活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动手操作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初步形成了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到了可喜的成果。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程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明确方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是合理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的关键。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课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实验中老师们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传达者与执行者,而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资源,把这些资源积累为现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二)优化教师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提供可交流的平台。做为课题研究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在教师的配备上,学校把课题组的老师分别分配在研究的学段中。作为课题组的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些老师基本功过硬,善于钻研,乐于研究、敢于交流,勇于承担研讨课、示范课。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年级组,营造了教研组的教研氛围,带动了一批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两年内,课题组的教师分别提供了一些课例,供教师们研讨。这些课例向老师们传达的信息是在动手操作中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课题研究 上传: 胡小丽 更新时间:2012-6-8 15:31:17 《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课题研究 工 作 报 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是2008年3月省级立项课题,负责人是九江市开发区滨兴小学的李翠萍。2008年8月调入李老师鹤湖学校,立即在鹤湖学校组建新的课题组,通过调查了解,最终确定五位青年教师加入,她们分别担任教学一线不同年级的数学教学,即一年级的桑巍、陈晓晨、二年级的胡小丽、三年级的李翠萍、四年级的胡美琴。

新的课题组一经成立,负责人马上召集全体组员开会讨论课题实施计划。课题组老师一致认为此专题操作性强、有现实意义,符合新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的要求,也是学生及家长对新时代数学教育模式的“呼换”。经过几次深入讨论,课题组成员达成共识,实验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问题情境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2、数学语言生活化

同一堂课的知识,用不同的语言去理解,学生接受程度也会不一样。这很大的原因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和对学生语言的引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抽象化的数学问题,语言的理解很重要。数学看似枯燥无味,实则里面蕴藏着无限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将数学语言生活化,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3、探究活动生活化

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这样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真实性、感受到数学和社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安排学生带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又可以进行数学知识探究的生活用品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4、数学作业生活化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作业生活化,在作业中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5、课堂延伸生活化

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的实践中去,能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近三年来,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以“行动研究”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按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回顾三年多来我校的工作,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实验准备阶段(2008年8月-2008年9月)

(一)学校为课题研究创造充分条件。

1、硬件配备完善。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方面学校配备了功能完善的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室,实物投影仪;购置了学具盒和全套磁性教具,为数学课题研究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保障。

2、制定课题组活动制度。将课题组成员安排在同一间办公室,并将每周四上午三四两节课定为课题组教研活动时间,并形成制度。

3、我们课题组教师系统地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松子评课》、《构建生活的课堂》、《走进新课程》等现代教育理论书籍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动态,了解现代化的人才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课题实验需要专业引领,在校教科处的领导下,我们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课题组的前期培训学习,我们数学生活化有了深刻认识,对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充满了信心。

(二)深入了解学生现实状态。

在实验开展前我们课题组教师就学生当前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及能力分年级向教学一线的教师作了解;还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这方面的思想意识。9月底,课题组以问卷形式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学生对数学生活应用价值的理解程度,对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喜爱程度、对运用数学知道解决生活问题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遇到的困难,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方向。我们设想将本次调查的实验班三(2)班作为我们的跟踪班级,在实验结束时,再做一次同样的调查,进行对比,以了解实验的效果和此实验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影响。

二、实验初步探索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2月)

根据省级课题目标及本校实验条件,2008年10月,我们首先确定了课题实验班级为一(5)班、二(3)班、三(2)班、四(2)班,分别由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陈晓晨、胡小丽、桑巍、胡美琴开展实验。

课题实验教师充分运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优势,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解决的实践意识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取得学生家庭的支持,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收集信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办法获取和加工运用信息,并能利用生活经验帮助解决数学问题。

(一)采取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有效推进课题的研究。

1、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组织课题组人员坚持上研究课,并进行交流、改进、总结,形成材料。这期间课题组教师每人每学期上四节与课题相关的研讨课,并由数学组长组织全校数学教师参与评课,上课教师本人写好教学反思。

3、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升每一个课题组成员的业务素质。学校多次安排课题组教师外出学习,每学期每位课题组教师参加省内外学习不少于六次,并坚持写学习心得。2009年3月我们到九江小学聆听了人大附小特级教师钱守望教授的专题讲座《新课程背景下的“五个读懂”》专题讲座,指导教师上课,对课题组的实验进行具体指导。九江市教研室的数学教研员朱菊老师就多次被请到学校亲临指导课题研究。2009年10月,课题组教师还应邀到开发区兄弟学校进行数学生活化的讲课讲座。

4、与名校结对,请市级名师参与研讨。09年3月,与九江小学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课题组成员桑巍老师接与九江小学老师同讲一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题组将本课设计与生活紧密结合,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帮助教学,最终本节课受到了专家及名师们的好评。

5、用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参与说课比赛。2009年月11月在九江市第三届小学数学说课比赛中,课题组陈晓晨、胡小丽、桑巍三位老师带着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参赛,结果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开展大量学生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1、数学中找生活。4月,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在数学中找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中哪些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有了清晰的认识。

2、办数学手抄报。11月,在课题组老师的组织下,学校举办小学数学手抄报比赛活动,学生搜集了大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通过收集信息、编辑信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组织学生参加市内大型比赛。这期间,课题组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竟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人次,全国二等奖3人次,全国三等奖5人次。

三、课题深入研究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

(一)重视教研的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

承担课题以来,我们积极参加各种课题培训活动,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课题实施方案做了多处修改,使我们的课题在更加严谨、更加规范的操作下进行研究,也坚定了我们做好课题研究的信心。我们还多次参加省内外及本市举办的各种课题培训活动,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的理论认识,使我们的工作能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以先进的理论为实践的依据,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在学校领导的宏观调控下,我校建立了多渠道开放式的学习机制。首先是任务驱动,骨干教师积极充电。通过课题培训和刻苦学习做到“善教会研, 开拓创新”,他们还与课题组专家教授保持密切联系,不懂就问,随时请教;二是“以点带面,共同提高”,在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定期开展培训,合作交流,双赢共进。

此外,学校还定期对课题实验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训,使教师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占据了科研的“制高点”,提高了课题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使学校的课题研究稳步深入。

(二)严密部署实验工作,理论指导实践深入研究。

1、制定学期计划,注重及时反思,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每学期初,课题组的教师们就召集在一起,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提前搜集好关于生活化的典型课的学习内容。共同探讨如何从数学语言生活化、思维训练生活化、技能训练生活化以及数学作业生活等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而将课题实验推向高潮。

“实践+反思”是我校课题教师的必修课。学校的实验教师每周都要写科研随笔,记录自己实验过程中成长的点点滴滴,他们有过困惑,有过迷惘,更有成功的喜悦!他们思得、思失、思问、思改,在思考中不断提炼和升华,探索与创新!

2、注重教研过程中资料的收集,确保课题实验的课堂教学的次数和质量。为了确保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校拟定了“九江鹤湖学校课题实验跟踪记载表”的内容,要求教师们在下课题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记写教学随笔,并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并设法解决。 另外,由于小学数学每周只有四节课,学校提出要在有效的黄金时间内完成教学和实验两项任务,要求实验教师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进行较为规范性的整合实验。我们的课题研究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探索生活化的典型数学课例,加以推广和运用。

开展课题实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成果之一就是要探索出数学生活化的典型课例,以便有效地推广和运用。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教师积极行动在第一线,在课堂上开展实验,并做好分析和记录。每学期还由承担课题实验的教师轮流上示范课,在全校进行公开教学,并广泛听取教师们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推动课题实验的开展。

陈晓晨老师的课例《长方形与正方形》、桑巍老师的《平行四边形》获国家级课例比赛二等奖,胡小丽老师的《七巧板教学》获省级课例比赛二等奖,还有李翠萍老师的《前后》、胡美琴老师的《图形的旋转》分获市级

二、三等奖。还有其他老师设计的生活化的课例,如夏茵老师的《桌子有多长》获全国二等奖、《观察物体》 获市二等奖;刘国庆老师的《东南西北》获全国二等奖等等。 如今,课题实验的典型案例已是百花齐放,给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增添了生命的活力。“校以师为本,师系教之魂”,教师们致力于课堂教学的精雕细琢,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4、校内外各类教学大赛,生活化教学模式全面铺开。

(1)课题组教师坚持每人每学期上四节与课题相关的研讨课,并及时写教学反思。三年来,实验教师手写的生活化教学预案及教学反思经过装订汇编,已成为校数学组一笔宝贵的原始财富。

(2)四月份课题组教师陈晓晨参加开发区优质课比赛活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经过课题组集体备课,以学校大门视频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几何图形,还以设计世博会门票来开展课堂活动。最终我们这节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几何图形认识课在我们九江开发区获得了一等奖。

(3)学校一年一度六月举行教研论坛,在近两年的论坛获奖名单中,课题组教师独领风骚;所撰写的生活化数学教学论文全部获奖,包揽两届论坛所有

一、二等奖。

(4)九月份,学校为新进的教师组织了教学研讨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数学教研组长,也是本课题成员之一胡小丽向全校新老教师介绍了本课题的主要思想、研究方向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效,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同。学校教科处还聘请了课题组胡小丽、桑巍、李翠萍三位教师为校“青蓝工程”的辅导教师。 (5)十月份,陈晓晨教师课题组参加九江市小学数学“同构异构”活动,我们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了《找次品》一课,利用生活中种种因一个小次品零件导致大事故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找次品的欲望开展探索。最终我们设计赢得专家评委一致好评,获得一等奖。在此次活动中,课题组全体教师都参加了全程的观摩和评课,对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6)十一月份,在学校开展的全体教师赛课活动,请来九江市教科所的数学专家、九江小学的名师、九江开发区的数学教研员担任评委。课题组教师全员参与,或是指导徒弟、或是自己参赛,最终进入决赛的五节课全部是课题组教师参与设计的课,课题实验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

(7)十二月份,课题组打造的一节五年级生活化的数学课《相遇》,由课题负责人李翠萍教师执教,以生动的生活情境结合九江市交通路线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解决相遇问题。本课经九江电教馆制成录像,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 (8)十二月,学校为提高教师基本功,开展了全校教师评课活动,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其中李翠萍老师被学校聘为评委之一,其他四位实验教师全部获奖,胡小丽、桑巍还获得一等奖。

5、开展层次性的学生活动,重在培养应用意识。

(1)写数学学习日记。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写数学日记活动,提倡将数学学习生活写进日记。3月份,课题组联合小教处开展了数学日记比赛,共征得不同处级数学日记260余篇。从学生的日记内容上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最可贵的是,学生已经能留意到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2)生活中找数学。10月份,实验班教师带领学生拿着相机到生活中去寻找与数学课堂联系十分紧密的生活素材,并进行加工整理,学生还根据自己发现的信息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这次活动使得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还增强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生活化数学应用测试。12月,课题组对比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了生活化的数学应用测试,通过对比发现,无论是应用意识还是应用能力,实验班学生都比普通班学生的强出很多,这表明,近三年来,我们的实验是有效的,成功的。

6、制定学段教学目标指标,形成教学评价机制

2010年12月,随着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我们学校数学教学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论认识。为了更好地评价课堂教学,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又拟定了《九江市鹤湖学校课题实验学段教学目标指标》,用于对实验教师的生活化教学进行评估和分析,促进了学校整个数学教学教研的发展。

四、反思和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一)进行课题研究量化评估, 推动课题研究的步伐。

依据《九江市鹤湖学校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提出的量化指标,对课题组及实验教师的研究工作进行量化评估,对于工作既积极主动,课题研究有较为突出成效的教师,给与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鼓励教师科研的热情。

(二)编辑优秀课题研究论文集,以便推广和运用。

2011年2月,我们的课题实验工作已临近结题,三年多来,我们尽心于对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乐此不疲,实验教师们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和科研论文,对于课题实验研究中我们所开发的这些课例与论文,我们做了精心的点评或分析总结,并把它们分别装订成册,以便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中推广和运用,提升和发展。

(三)整理课题资料,准备参加课题验收的结题工作。

撰写课题结题的总结报告和研究报告,修改和完善课题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和编辑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集。成果集包括: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研究的典型课例、课题研究的教学资源、课件和学校的动态学习网站。

“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发达国家,由于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相当普及,各种数学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发展程度也相当高。 在我国,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近几年才提倡的。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远距离通讯技术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技术在中小学得到了普及,使得各种教学信息来源广泛而充足,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一册内容中安排了若干篇“你知道吗?”的数学阅读小文章,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学生只对故事性的文章感兴趣,他们对“你知道吗?”的内容,只是按老师布置的要求,一读了之,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得不出独到的体会及创新见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因此,从小学开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和数学课外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市场上有少量关于小学数学的文化资源,但呈零散状态,未成体系,特别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进度而编写的数学文化资源基本没有。为此,要想进一步开发出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并得到推广,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组织专门的研究力量,结合先进的技术,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推动发展。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知识;广义的“文化”,则泛指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一种上层建筑,有相对的稳定性。

数学文化:从文化视野中理解数学。它表现为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人的思维训练功能和发展的创造思维的功能,也包括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进取精神。数学文化作为人类基本的文化活动之一,与人类文化是血肉相连的整体。从系统论的观看,数学文化可以表述为以数学科学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动态系统。

本课题中的数学文化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中,以小学数学内容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抓手,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情趣和意义,获得创造新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小学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着眼于有利于实现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各种软性文化资源的开发,即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以学校教育和数学课堂教学为平台, 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的显性资源,开发隐性的数学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数学文化资源。

校本化:以校为本,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理念,校本化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化研究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校本化研究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校本化研究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化研究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是指在学校中以数学资源开发为主旨,研究构建数学文化的途径和策略,让数学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考

1.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组合。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生动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教科书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向的行动,使学生与教师心理更趋同步,相互沟通,产生共鸣,在师生双边愉悦地交流中达成教学目标。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数学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起主要指导作用,要求课程教学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3.新课程改革理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核。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和不断深化有赖于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合理应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4.教学人本论。教学人本论认为课程教学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须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的师生的心理逻辑。 5.《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师要依据标准,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应当开发多品种、多形式的数学普及类读物,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阅读数学、了解数学、欣赏数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动力,开拓数学视野,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个性化需求。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课题总目标:“开发校本化的数学文化资源,以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弘扬数学文化,体验数学的真、妙、趣、美,营造特色化的校园数学氛围”。 【分目标】

1.通过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和校本化实践的研究模式。

2.开发一套与小学数学内容相配套的体现数学文化的数学阅读校本课程,完成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包的建设。

3.优化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益,提升小学生的数学人文素养。 4.形成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和校本化实践的优秀教师团队,推进学校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5.推动学校校园数学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

①数学史话的开发,主要收集、改编、整理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文化渊源、由来和数学背景。

②数学故事的开发,主要收集、整理、创作古今中外的数学故事、名人轶事、趣事。

③数学童话的开发,主要以小学数学知识点创作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并配以漫画的开发。

④生活数学的开发,以数学日记撰写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带着数学眼光看生活。 2.小学数学文化资源进课堂的研究。

3.小学数学文化资源校本化实践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主张

鉴于以上课题研究的目标,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我们形成了以下的研究主张:

①在新课程视野下,学校教师要成为数学文化的开发者和校本化实施的实践者。 ②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校本化实践不仅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经历和经验,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生长点,而且要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直接参与者,成为研究的主体。通过数学文化内容的研读、开发、实施,发掘学生和教师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使我们学校数学特色更特。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查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相关资料等研究,研究国内外小学数学文化资源研究的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现代化的手段,理论及设计原理、方法。

2.教育调查法。运用观察、访问、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数学情景和数学问题,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故事和案例。 3.个案研究法。在一定范围内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馈与调整的步骤科学地、系统地对值得注意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对一堂典型的研究实验课,进行个案分析;对一个典型的实验班,进行个案分析。

4.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针对调查结果,创作适合学生阅读的数学文化资源,并通过搭建各种各样的数学文化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文化的内涵。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学习理论,提升理论素养。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逐步转变数学教育的观念,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信念。为了切实有效的搞好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课题组以孔粉富校长为课题的蹲点领导,以陈东栋为课题具体负责人,制定了详细的科研活动规则,并给予资金支持,购买一批数学文化方面的书籍,并请相关的专家来校作指导。

1、活动时间:每两周一次集体研讨活动。

2、活动方式:以集体学习理论、互相交流心得、观摩评课等为主要内容。

3、活动要求:课题组成员必须准时参加集体活动、做好理论笔记,认真完成课题的研究计划与总结。

(二)开展沙龙活动,在争辩中明方向。

教育“沙龙”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在交流中明确方向和责任。课题组先后进行了《我眼中的校园数学文化节》、《数学文化如何进课堂》、《如果进行数学文化开发》等一系列沙龙研讨活动。

(三)开发校本化数学文化资源。课题组经过前期调查与分析,对每项数学文化资源的发开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四)数学文化阵地建设。

着重打造三个阵地:数学文化节、数学兴趣小组、数学文化网站的建设。 数学文化节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节实施方案,让读、写、画、讲、比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读:读报,一周一中午的读报活动、橱窗专栏、班级图书角。写:数学日记,一月一次的数学日记写作。画:数学小报评比。讲:讲数学故事。比:各类比赛,讲故事比赛、手抄报评比、智力大冲浪、数学大家猜、数学论文评比、口算比赛等。

数学兴趣小组建设:各班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主要负责班级数学文化布置,数学小课题研究、数学日记撰写、数学活动策划。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出好一期《苗苗数学报》。

数学文化网站建设:依托“小学数学教学网论坛——作品赏析栏目”和课题网站“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ME博客两大平台,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扩大研究成果在全省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影响力,推动课题研究朝更高目标前进。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开发适合学生阅读的数学文化资源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精选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能体现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就必须以数学活动为抓手,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情趣和意义。

课题组认为:数学文化资源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文本,同时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研究和开发与学生数学学习相适应的趣味数学文化资源成了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题组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编排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开拓结构性学习资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具有趣味性、现实性、挑战性、探索性、人文性的丰富素材。 目前我们在编的数学文化资源有以下几类:

1.数学童话集:把学生容易错的数学知识点、数学的核心知识点等内容编成学生喜欢阅读的童话故事,在读童话过程中感悟、理解、掌握相关数学知识。2.数学故事集: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与生活等内容。通过数学家成长的经典故事,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与生活的对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3.数学日记集:通过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数学史:收集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如中外名题、数学名词、数学典故,数学历史事件等。

5.数学趣味阅读材料集:主要收集一些数学相声、数学笑话、数学魔术、数学游戏等内容。

(二)搭建了数学文化展示的平台——校园数学文化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定期举行数学文化节、举办数学成果展示,来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以丰富多彩的数学阅读趣味比赛、趣味竞赛、研究探索活动,内容有“考眼力游戏”“谁是计算小能手”“谁是高明医生”“我的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我编数学故事”“大家猜猜看”“数学手抄报评比”“班级数学文化布置”等。这些活动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阅读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探索能力、写作能力。

(三)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整合

在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上,我们课题组经过实践,得出了两条实施途径:①在新授课与复习课中穿插引用。通过在新授课或复习课中穿插引用“你知道吗”?,得到大多数老师的认可,因为这种方式既不增加课时,同时也能达到上述的育人功效。②单独开辟数学阅读课教学。所谓数学阅读课,就是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某个“你知道吗”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教学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并且对“你知道吗”这一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或掌握。

数学阅读内容在课堂中穿插引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课始激趣:用数学故事、数学谜语、数学笑话、数学日记等。②课尾总结与拓展: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所学知识历史渊源。

数学阅读课,着重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我们课题组对“田径场上的周长”“图形的旋转”“古代计时工具”“认识计算工具”“三角形面积”“古代求体积的方法”“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二进制”等十余个内容进行了开发与实践。

(四)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得到改变。1.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涨。

数学大师陈省身为中国少年数学论坛题词:“数学好玩”,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田刚也题了四个字:“玩好数学”。利用趣味的数学童话故事吸引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以提升。 2.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途径多样化。

原来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主要集中在数学课堂,课题组为学生搭建了数学文化节、数学兴趣小组、校园数学文化布置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置学生于数学文化的海洋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数学的滋养。

(五)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两年来,由于我校课题组切实有效的开展各项活动,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中,教师们勤于积累,平时能自觉的阅读教育教学书刊杂志,认真做好笔记,大量的理论武装了我们教师,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死教书、教死书”变为“学教书、教活书”,同时教师们将课题研究与平时的理论学习相结合,整理点滴经验,撰写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案例等,已有多篇文章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并且有多篇论文分获省、市论文评比一二等奖。

七、课题研究的困惑及今后的方向

(一)课题研究的困惑

1.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成长了教师,尽管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对数学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课后学习数学的方式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觉得我们这种研究是浅层次的,只能对学生的视觉产生刺激,让学生感觉好奇而已,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学生内心需求,不能从更深层次上去使学生进入一种内在的、不由自主的学习和探究状态。

2.在数学文化进课堂上,虽然我们在这一方面已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但也是非常肤浅的。不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长期的有效性。

3.数学文化节的举办,如何让数学活动的内容更为丰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主动参与中提高数学素养,我们目前也感到较为困惑。

(二)课题研究的努力方向

1.在下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尽力根据教材的进度编写数学文化校本教材,让数学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不仅起到激趣的功能,还能适当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2针对我们目前研究的困惑,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数学文化进课堂的研究力度,让新、趣、奇的数学文化知识润泽学生的学习。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为学生的探究性、开放性、合作性学习提供了支持系统,这必然带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2.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内容来源于地方和学校的自主开发生成,需要师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对各种资源进行积极的探究、开发。在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纲要仅仅规定了“课题研究学习”和“社会体验性学习”,而各个学校具体设计和实施何种活动项目或活动领域,则应视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定。在我国,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及优化问题正逐渐被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因此,开发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成为课程实施的必需。 3.我们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推进及实施过程中,提出了“整合”的策略,要求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与地域文化有机整合,与特色学校建设牵手,根据实际,有意识地在项目、主题选择上有所侧重,进一步彰现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独特功能。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确立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课题涉及的“资源”即“课程资源”,为狭义的课程资源。 2.乡土特色资源,指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或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也包括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或学校特色建设中形成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3.开发,是指教师在充分认识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评价的精神及理念下,主动有创造性地发掘、挖掘资源,为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实施服务;研究,指师生充分利用特色课程资源,共同创生课程内容,有效地开展活动,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我们平阴二中地处济南市的西南部,南与东阿于阁老遗址、西与翠屏山千年佛塔相邻,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我们开发活动校本课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丰富内容。我们在有计 hao123精彩资讯,每日最新最热随时 头条新闻 娱乐八卦 精彩视频 划地开展了校本活动课程《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课题研究人员与全校教师、学生一起,深入挖掘当地多种形式的乡土教育资源,经过科学整理、反复实践,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方法,在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有广泛借鉴与推广价值的成果。

三、研究的目标、方法和假设 ㈠研究的目标 根据总课题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将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体系。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观察、访问、调查研究、分析评价、资料收集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 2.以地方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资源,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行热爱科学、主动创新的思想教育。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资源选择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形个性的发展。 3.促使学校和老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4.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探索特色课程资源的程序、策略、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些可推广的个案以及经验。 ㈡研究的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我们采取以下方法展开研究工作: 1.调查: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提炼与分析以校为本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教师采用的指导策略的多样性、统一性与实效性。 2.比较:开展对比实验,比较不同指导策略的特点、优势与劣势、适用范围与条件。 3.文献研究:广泛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相关情况以及研究的趋势;编印《校本课程》,利用学科论坛等渠道,开展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培训活动。

4.行动研究:近一年来,我们以小组研讨的形式开展活动,以课堂观摩和交流讨论的形式,针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整理活动资料开展研究与探讨,并及时将研究情况做小结,撰写论文,交流发表。5.个案研究: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课程研讨活动,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这一子课题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性汇报交流。

四、今后研究的措施

1、立足“知行意合一”,制定课程“三维目标”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一片瓦当、一块残碑、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在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中,勾画对未来的美好情景,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以乡土历史资源《民族团结》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例: 1.知识和技能: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的第一个自治县。 2.过程和方法:利用天祝经济信息网和天祝文史提供的资料,让学生选取乡土资源作为素材来了解我县的县情,了解民族区域自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我县的状况,学习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国策,增强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期望学生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怎样的程度,即预期的有效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情感、行动的和谐统一。

2、立足课程“二次开发”,选择课程内容 平阴的乡土历史资源极其丰富,哪些内容可以引用?以怎样的原则进行整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立足于历史课程的“二次开发”,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 选修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研究,要求教师结合学生提供的学习要求对课程资源进行研发,以学习主题形式加以实施。其方式一是新课程教科书的补充与改良,使之适合本校学生要求和学习水平。二是发挥本校教师特长的选修课程资源研发,主要根据

3、立足“学以致用”,转变课程实施方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经验从做中学。因此,我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立足“学以致用”,多途径地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 途径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重难点适当补充乡土史课程资源,可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途径二: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史以专题的形式,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节假日或其它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走访历史遗址,展示学生的成果(如:历史小论文、专题小报或专题图片等)。以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途径三:举办专题讲座。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文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途径四: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题应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发掘;研究侧重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过渡,即深入解释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客观史实,进而做出评价。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年多来,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表现为:

(一)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一年来,我校有多篇关于活动育人课程开发的理论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更为重要的是,很多老师能按照课程的过程开发模式,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进行统筹有序合理的规划。

2、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重要改变。教师通过参与活动课程的开发,自然形成了新的课程理念,也自然地向其他课程领域逐步渗透。这种新课程理念的生成,是一般的培训和行动研究达不到的。可以说:活动课程的开发使教师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二)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好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质疑批判的能力,进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与同学、老师和社会成员的交流合作中,学生的交往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

2、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和大自然与社会的接触和体验中培养起对自然和社会广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共同学习中树立更好的合作意识,彼此之间相互认同、尊重、理解和宽容,初步的形成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3、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经验性、综合性和方法性的知识。

4、校本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主要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及本校的办学理念,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开发的适合学校特点和条件的拓展型校本课程。

六、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目录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新课改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案例》(人民日报出版社) 3.《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用书》陈树杰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推荐第9篇:课题中期报告

构建初中数学有效课堂,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初中数学新课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

期情况报告

《初中数学新课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自申报,立项,研究,至今已有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本课题组成员按照各自的分工,积极努力的完成各自的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学期,本课题继续从教材、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我校的初一至初三部分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了本次课题研究。在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和活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本阶段的研究活动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在章节结束后,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该课程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设计学习和生活学习。近年来,发达国家进行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活动化”的课堂教学策略贯穿始终,并成为其最大特色。在西方,通常把综合实践课看作创造教育的一种方式。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自主学习的研究等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确立“综合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做这方面的研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构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播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表明了新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是:摒弃一纲一本的课程结构,倡导标准下的多样化与个体化的课程形式,重点关注是人解决问题而不是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注意人的多元思想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应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培养,立足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认识我们的教育是为了社会的和谐、民主、平等、公正、对话、倾听、关心以及人的解放等。从而感悟到先进文化和先进决策机制就蕴藏其中,为了实现这一科学理念,就必须寻求人性化的民主讨论教学方法,多层面、多维度的进行教学情境沟通。

目前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尚未形成理论性资料,相关配套的教学参考没有,关于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教法研究以及如何考查等资料也几乎没有。另据课题组调查,由于综合实践课内容难以把握,平时在上课时老师们大多不开设数学综合实践课。原因有四:一是教材中供学生研究的素材不多,要老师上一节课,老师感到困难。二是对于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究竟怎样组织教学?教师不知所措。三是平时供教师参考的课例很少,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大都为选择某个知识点的新授课,对于这种活动课很少涉及。四是中考试卷中很少涉及“数学活动课”的试题,即使有也是非活动内容的实质。换句话说,不开设数学活动课照样参加考试。由于评价的滞后,许多老师误认为教材中的活动课可有可无,甚至视而不见,束之高阁。基于上述原因,我校课题组开展了本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多样、有趣和富有探索性,倡导有意义的教学、合理整合数学学习资源,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尤显重要。

二、课题的准确定位

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为了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或是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问题,而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调查、观察、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以在就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数学综合与实践属于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一种启发、一种诱导,目的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体验,最终要转化为思维活动。思维价值是数学活动课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在每一章的最后都安排了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时是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史料,有的是拓展的数学研究内容。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本课题中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素材的开发、活动方式、教学模式、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等。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按教程进度定期开设综合实践课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举措,因为教材中每一章节的活动内容对于训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达到“数学地提出问题”、形成“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都是很好的材料。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不仅通过教师教授而得到的,而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写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而社会实践活动课为数学教学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为学生之间的交往、协作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会听到、看到真实的数学现象和数学实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利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缩短书本与社会的距离,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又能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给初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我们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动手能力并不比其他学生差,这是多元智能的最好说明。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开设数学活动课主要是为了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思维活动、从更高层次上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外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方法和过程及与之相适应的师生的角色定位、管理方法、活动模式,为更多学校开展数学活动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可操作模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推广活动,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进数学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我们具体研究教材中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着重在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例点评的基础上获取数学活动课的活动方式、教学模式、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素材开发、作业设计等方面的实验经验,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进数学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课题研究落实课程标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的相关要求。通过对数学活动课的认识和探索、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的探索、数学活动课学习方式的研究、活动方式的研究,数学活动课的评价研究,对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活动素材进行开发,探索适合我省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模式,并具备推广的价值。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通过研究,提高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在较大范围内改变教师对数学活动课的认识,形成一批具有数学活动课教学能力的教师群体。开发具有特色的数学活动教学策略,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经验、成果。

具体目标:

1、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和研究有关的数学规律,从中培养创新意识,获得探索研究成功的体验。

3、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培养教师,形成一批具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优秀教研团队。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东海中学的《初中数学新课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第二个阶段——实施阶段是课题研究的攻坚阶段,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确定活动的目的:

1、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的弊端;通过与新课程标准的结合,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初中数学新课程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更加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同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继续探索课堂有效性分层的对象,形成经验材料结合当前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探索适合数学新课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形成经验文章。

3、通过对学生数学成绩等方面的跟踪记录与反思,使学生达到可持续发展,并从中检验各种教学策略的成果。

4、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思考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二、确定活动措施

1、认真制定工作计划.每学期开学之前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认真学习,确定各自的研究内容;教师们对自己承担的工作做到方向正确,内容准确,时间明确。

2、对课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讨,找出前一阶段研究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研究力量,制定出研究计划,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重视相关资料搜集,资料的及时搜集整理是课题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为保证研究计划的顺利实施,我们确定了以下的研究形式: (1)、自主探索,定期交流。

“自主研究,定期交流“即课题组成员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内容、步骤和方法,根据各自确定的研究内容,自主地在所教班展开研究,定期于每周二下午集体备课的时间,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一周研究情况交流。这种活动形式,既有利于教师在探索研究中,灵活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又有助于研究教师间及时互通和反馈研究信息,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2)、集体研究,共同进步

为了解决自主式研究中,研究力量的相对薄弱问题,我们设计了“集体研究,共同进步”这一活动形式,这是对第一种活动形式的补充。是在教师“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所有课题组成员探讨展现出的新思想、新方法,帮助研究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挖掘,对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进行肯定和完善。

(3)、加强学习,取长补短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利用理论学习会,讨论会等时间,组织研究教师反复学习课题实验方案,使得研究教师对课题的各项工作与任务有了充分与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研究任务明了于心,这样,就避免了研究教师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迷失方向,大大的提高了研究效率。

三、具体工作: 本学期我们东海中学初中三个年级都有班级参与课题研究,我们的研究工作是从头开始进行的。

1、调查问卷

组织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并且经过分析,了解学生的不同水平层次。教师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能力、积极性、习惯和数学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学生自查与教师考查相结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舒心乐意地到相应的层次里。

通过调查问卷以及教师考查,使得教师掌握学生的大体水平,有利于下一步调查的进行。

2、具体教学策略

(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要搞好弹性教学首先是认真备课。教师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部分学生设计的问题应难度降低,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应多给予指导,问题的设计要简单,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解题方法即可,重在培养基本能力。

(2)合理安排课程,分工合作

本课题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首先在课题小组会议上确定各个教师的研究内容以及科学合理的安排各个年段不同教师的课程内容,通过备课、上课、测验开展研究,最后再对于各个教师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通过对于这些研究成果的学习和研究,提出论点,收获研究理论成果,完成本次研究。

四、课题研究初步成果

本次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主要是各个教师通过实践进行的综合实践实验课产生的成果。具体的成果有综合与实践实验课的内容、教案、课件、反思等等。除了这些材料成果以外,还有如下成果:

(一)、教师

1、教育观念逐渐转变,教师角色正在定位

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的课程观决定着教学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教材解读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彼此倾听和分享各自的认识成果的过程。由此要求教师应具有收集教育教学实践信息资源的能力及对信息资源加工处理、整合的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我们教师深刻认识到,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使自己具有与时相通的教育观念,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具有独特的教育网络与教育智慧。因此,我们通过学习交流、案例分析、课后反思等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

(二)、学生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新型的课堂教学策略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学生们在研讨中自由发言,当一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学习别人的优点,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过程中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这种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生生交流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这时,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冒出绚丽的火花,然而他们的思维又常常是稍纵即逝的,但这往往能给别人以顿悟。或许一个富有创意的设想,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便由此而产生。因此,新的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3、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得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他们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虽然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恰恰又是建立在集体的荣誉之中,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了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三)、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策略:

1、

生成性教学策略

“生成性教学”认为学习是知识意义的自主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生成知识意义,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创造情境、条件和提供帮助。

生成性教学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生成性教学策略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指导生成型。教师提出学习课题,设想、假设由学生作出,但是验证和生成结论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做好准备。第二类是协作生成型。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生成均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成性学习都要协作,这要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区别,第三类是独立生成型。课题由学生自己或教师提出,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组织者 教学设计运用生成性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核心概念。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

第二,强调情境对意义生成的作用。即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第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生成的关键作用。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的思想、智慧可以被整个学习者群体所共享,从而提高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生成质量。

第四,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意义生成。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主要用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会话交流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2、关注差异策略

所谓“关注差异策略”主要认为,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认为所谓成功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只要找对自己的位置,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在成功智力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身成功智力优势领域的发现、开发和利用。在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身的成功的优势,发现获得成功的途径,为此应注意以下方面。 (1)、了解差异确立最近发展区

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位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应注意在教学前,要准确了解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及其各发展水平间的差异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授内容要达到的水平确立适合于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从学生现有水平差异与潜在水平差异出发,教学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2)、注重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力

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认为个体间能力上的差异主要是潜在优势的领域的差异。我们认为在课堂上尊重这种差异,做到在目标的设置上要以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中心,为每个学生创设条件体验成功,做到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进程基础上不同的目标要求,目标要求上要体现学生自主选择,要能促进学生经努力而达到、并最终走向成功。 (3)、针对差异分层要求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进而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实施差异教学策略,依据学生差异现状,及教学内容的特性,制定出不同层次目标要求,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自己的基础、能力和非智力等优势,自主选择经努力能达到的要求。在层次划分上克服静态观点看学生及贴标签等为学生心理造成伤害的弊端。为此,依据学生学业成绩分为独立水平、教学指导水平(经过学生努力可达成目标)、受挫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个体的内差异。所谓内差异是指个体在发展中以自身为参照在同一时间的横向层面与不同时间的纵向层面的表现出来的成绩、能力、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和发展情况。这样对克服当前学生评价中因过分强调个体间成绩差异所造成的不正常的心理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3、合作分享生成策略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集体的条件。课堂教学是师生和生生间合作、交流互动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做为课堂学习的全体学生,都企盼学习成功,都希望感受成功的愉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合作、交往及团体动力的作用,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具体体现在: (1)、倾听:形成尊重与信任的精神环境

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人格、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信任每个同学都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各种意见及看法。对学生的谈话表示关注和兴趣,了解学生话语的内在含义。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实现陶行知先生提倡的五大解放。

(2)、交流:形成理解与沟通的人际关系

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沟通和交流中,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亲和力。交流的内容是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这中间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习一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交流的过程是排除障碍,促进每个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成功的过程。

(3)、协作:互助与挑战是创新心理生成的条件

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相互协作,在互助中有挑战,在挑战中体现相互激励,从而促进探索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身发展的动力。合作学习过程是为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产生的互帮、互助行为。在教学实验中发现,取得成功的合作小组成员,都认为同伴的帮助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合作学习活动明显表现出共同努力的特点,同学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靠、相互信赖的关系。研究进一步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即使他们之间成绩具有显著差异,学生也会认为他们的水平、能力是相近的。这种认识会引起一种平等的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使思维活跃。教学实践还发现,学生在成功的集体与在不成功的集体中,对自己的成就会有不同的评价。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更能激起个体成就动机的追求。

(4)、分享:体验与反思是思维生成与提升的途径

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课上,通过在分享每个同学成功的愉悦中反思自己,扬已之长,补已之短,增强不断完善自己的信念。从相互分享成功之处,由结伴效应产生新的想法和做法,在相互学习中促进合作精神,使创新人格不断形成和发展。

4、鼓励质疑策略

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发现力,鼓励其敢疑、敢问的兴趣,让他们不断地学会质疑问难的方法及养成善思、勤思等解决问题的好习惯。鼓励质疑策略与生成问题策略,有很大的联系,同时又有所区别,主要表现于,鼓励质疑策略,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敢疑及会疑的创造性心理的品质:生成问题策略的_主要任务,在于教师如何将学过程设计成为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生成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生成真实意义下的学习,用生成的问题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实施鼓励质疑策略中应体现以下要点。

(1)、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鼓励质疑问难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中小学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疑问本身是学生天性的表现。实际上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好问,有些学生则不好问或不敢问。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做到鼓励学生凡是有不懂、不明白之处要及时发问,哪怕问错了也应受到表扬。课上要对那些敢于挑战“权威”,“标新立异”的做法f以鼓励,让学生们对质疑充满极大的兴趣。

(2)、让学生敢疑

无数的事实表明,学生质疑的“火花”是极易扑灭的。为此,应给予他们敢于质疑的勇气,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学中一要尊重每个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肯定、鼓励他们敢于提出的一切问题。无论问题有多么荒唐、可笑或多么的幼稚,都真诚地表示鼓励。当年哥伦布提出“地球是圆的”,不是被认为是荒唐的吗?可最终却成了他创造发现新大陆的奇迹。因此教学中切忌对学生的问题予以嘲笑、挖苦甚至讥讽的态度和作法。二是让学生敢于怀疑或否定前人或权威的看法和作法。因为当孩子们一但认为权威永远是正确的,长此下去会导致迷信、盲从、缺乏创造的勇气。创新的“火花”就会被扑灭,这是非常有害的。三是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只要认真研究导致失败的原由所在,就是成功的开始。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敢想、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探求。只有这样就会成功,坚信从错误中寻出导致失败、错误的根源,这本身就是创新。

(3)、指导学生会质疑

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能力,必须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让他们会疑。实践证明,主要从两个方面让学生会疑。一是让学生掌握质疑的视角,即知道从哪个方面质疑。在难点处质疑、在困惑处质疑、在重点处质疑、在关键处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质疑。二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即知道怎样质疑,抓住课题质疑、抓住主要内容质疑、抓住课后问题质疑。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步步质疑,层层释疑而走向成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和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是:

1、进一步丰富、积累研究性学习课例,多出精品课例,做好理论分析,力求出思想、出成果。

2、

加强技术指导,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尤其是现代教学媒体手段的应用。

3、

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策略,尽量减少其局限性。

4、

围绕课题,多做些调查研究,争取多出一些有质量的论文。

5、

开展课题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建立和完善课题研究的评价方法。

我们相信,在课题组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帮助下,这一课题定会顺利结题,圆满完成任务,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服务。

推荐第10篇:课题中期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模式研究课题

中期报告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模式研究是我校2012年度立项的省级课题。课题实施一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已取得了良好进展,现将有关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研究措施

(一)、认真制定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

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由课题负责人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制定学期研究计划,计划订出每个月的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课题组成员据此就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际的研究工作。可以说,研究计划的制定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搭建校园网平台,及时有效的对实施过程进行反馈和监督。

通过校园网的教研天地,及时发布实施中的研究状况和各项活动,便于大家互相的交流与专家及时的监督和指导。

(三)、丰富研究形式,使研究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每两周一次的集体教研活动,是我校开展课题研究的一种形式,是课题组成员思想汇集、思维碰撞的场所。在活动中,有交流半个月里各自教学中的得失,有互相传递自己的随想所得,有述说自己的疑惑和迷茫,也有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阐述。在这里,大家无拘无束传递着信息,交流着感受。

聆听专家之言,丰富内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课题研究,最为缺乏的是教育理论、是位于前沿的教改信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了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让每一位教师有机会走近专家,我校先后请了教研室的各位专家来校作如何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如何撰写教学论文方面的讲座。这为我校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做好了物质上地准备。

及时实践,寻找差距。我们的课题研究总是在学理论的同时边实践于课堂,为此,我们结合研究进程,执教了一些实验课。这些课有在本校执教的,也有走出校门,去临近兄弟学校执教的。课上,我们总是尽量把一些想法与研究成果体现出来。课后,我们还细细地对每一节课进行剖析,总结不足。

为保证课题研究能正常有续的开展下去,学校的领导成立课题服务小组,关注课题的进展,为课题的实施提供理论帮助和经济上的保障。

二、初步成效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研究,我们对 “问题导学教学”相关理论及实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悟,对于课题研究的问题也越渐明晰,达到了中期阶段的基本目标:

(一)认识层面:理论探究,明确问题导学教学的核心概念 任何课题的研究,必须要有相应的理论支撑,只有让教师做到“意识先行”,才能更好地为课题研究服务。我们在学习理论做到寻根探源,对问题导学教学内涵进行了准确把握和严格界定。 什么是问题导学教学?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而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学者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看法。本研究以探索“问题导学”模式为切入点,尝试探讨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方法,必将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效提供支持。

总而言之,问题导学教学就是以问题引导为中心的教学,它把教学内容化作一系列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

(二)操作层面:

1.做好备课工作,将问题导学在课堂中的切入点,科学的进行设置。要求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真正的激发作用。

2.立足课堂,构建问题导学教学课堂结构及策略

无论是问题导学教学还是别的教学,都必须立足于课堂,服务于教学实践。毫不夸张地讲,课堂教学既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又是课题成果价值推广应用的归宿点。课题研究也只有“来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呈现生机。研究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形成了一套应有的课堂结构:“问题导学教学”的课堂结构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结束。

其一般的程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

(1).创设问题情境:根据认知理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地。

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因此,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问题情境开放化,就是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惟一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2).提出问题

数学课堂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课堂提问的策略。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揭示这些矛盾,巧妙地实施提问,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数学知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可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再综合解决大问题,这种提问方法称为分合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提问方法。提问设计的组合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使问题的范围大小、难易繁简情况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问题提出由易及难是善问的标志,若先提一些浅显的问题作铺垫,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渐加大难度,就不会觉得太难了,犹如逐级上梯,到达高层。

(3)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引导思想是:首先,任务驱动提高自主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问题以独立思考为主,又困难再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如果还不能解决,教师参与引导解决问题的内容与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参与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整个过程。

(三)、师生发展层面:以“问题”引导教学,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发现课堂中的师生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变化:问题意识强烈,课堂上敢于提问,愿意与同学合作探究,有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教师的变化:通过课题研究,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掌握了一定的问题导学教学策略,教育科研能力也水涨船高。一年来,学科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目前,课题组成员在区级和市级的公开课充分展现了我们的课题特色,受到了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课题组老师的努力实践,我们也初步形成了适合本校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关键时候做一些点评、纠正、补充和总结。整个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热情很高,表现欲望强烈,参与度较高。

教师们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的风格,在备课和教学中贯彻问题导学的研究内容,打造了成功的教学案例,可见案例整理集。

三、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一)、根据课题实验方案要求,对上一阶段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下一阶段课题的实验操作模式,经论证后负诸课题组所有成员在教学中得以践行。

(二)、实施教学工作课题化,引导教师在工作情境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使课题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实际工作在理论指导下科学化、规范化、高质量地运作,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三)、进一步加强个案的跟踪调查,探明问题教学核心能力培养的可能性。

(四)、丰富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教学”可行性设计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一)、研究人员的理论知识修养仍不够,课题实施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对研究过程中的经验难以提升。同时,由于缺乏专家层面的引领与指导,影响了课题研究理论层面的提升和实践层面研究效果的优化。要鼓励教师争取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本课题组教师外出听课、学习、观摩、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拓展专家与同行的引领、合作与支持的途径,努力实现将探索实践转化为研究成果的教育理想。

(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反思的能力较弱,不能及时撰写课题相关论文,以后还将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区、省级论文比赛,促使课题组成员勤练笔耕,丰富课题成果。

(三)、由于本课题在实践探索的研究时间不长、考虑也不够周密。课堂教学中的变化离课题的预期还有很大的距离,一些做法,只是初步的、零散的。对问题导学课堂结构的全局把握和变式运用。更多的实质性问题,有待我们解决。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不断调整、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开展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力争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013年5月6日

第11篇:课题中期报告

三明市梅列区第二实验小学省级课题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写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期报告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写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以来,本课题组的成员积极行动,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安排,通过查阅相关的理论和资料,通过专题学习、研讨课等活动,进行认真分析、讨论、探究,现将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方案的介绍

(一)研究的背景

2011版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紧密结合起来,让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用英语写是语言技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对“写”的要求是:能正确书写字母和单词;能模仿范例写词句;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和祝福语;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单的语句。目前我校英语教学中,听、说、读的训练抓得都比较扎实,相对而言,写的教学略显薄弱。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写的能力,为他们进入中学学习打好基础,是我校英语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的内容 1.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广泛的实践探索,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我校英语教学质量。

2.通过研究和实验,促进英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培养科研型实验教师。

3.通过研究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学生在书写练习中养成良好的写的习惯和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写的能力、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教学来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2.通过书写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写的习惯和能力。3.通过针对不同年级的书写指导逐步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4.建立激励性评价体制,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写的兴趣。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我们通过在报刊书籍和网络中搜集、整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加以认真学习总结,结合我校实际,确定了研究课题,并形成研究方案。在研究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注意文献资料的积累、总结,坚持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实践,以创造性的实践丰富理论的内涵。

2.教育观察法。在较为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的条件下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考察并描述教育对象,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提供有效的指导。 3.调查研究法。采用谈话、问卷、检测等形式,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及发展情况,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现的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研究过程,为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本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要遵照“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再行动”的研究要求,提高研究的实效。

此外,我们还将进行问卷调查、写作比赛、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

二、课题开展的情况

在小学英语中,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在四线格上正确、熟练、清楚地书写,并做到大小写、笔顺、词距、标点等正确、规范;二是写作,即笔头表达,包括能用所学词汇、语法和句型造简单句、回答问题、改写课文、看图写话;仿写小短文,并做到语言通顺、层次清楚、内容完整等。围绕“写”这一主题,从课题成立、研究至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准备阶段

1.确定实施方案,组建课题组

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学好英语的信心,决定开展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并申请课题立项,确定实施方案。根据研究方案的内容与要求,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进行课题研究。课题负责人准备开题报告,与实验教师共同学习课题实验方案,了解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并进行研讨,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构想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2.加强研讨交流,保证研究落实

员调查和分析教学中学生英语写的能力的现状,了解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之后,以课题组成员自学实践为主,集中培训探讨为辅,加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实验教师转变观念,了解新信息,吸取新经验,运用新方法,全面提升实验教师整体素质。同时,查阅有关资料文献,集中学习相关的理论专著及课题研究理论,引导教师掌握有力的理论武器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先后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闫赤兵老师《课标2011版指导下的小学英语读写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和《进一步提高学生“写”的能力的教学建议》两次讲座视频,认真学习了《关于写作教学——基于支架理论的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依托教材文本的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实践》《小学英语写作梯度式训练》等多篇相关论文。在每一次的理论学习、交流会上,成员们畅所欲言,互相切磋,共同释疑。

在正常开展课题组活动外,还组织课题成员外出学习听课,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研究的效果。2015年4月、5月、12月分别派出课题组成员前往杭州、大连、深圳现场听课学习,学习之后,在课题组中交流分享心得,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3.完成课题研究对象的问卷调查工作 通过对研究对象发放的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情况: (1)学生们对英语书写感兴趣的不高。这和老师平时对书写方面不重视有直接关系.(2)对英语字母的书写顺序,70%学生认为写对就可以了,不需要注重过程,不在意书写的笔顺,这个情况值得重视,因为现在的不良书写习惯可能会影响以后的学习。

(3)在句子的书写中,有60%的学生经常忘记大写,不加标点。 (4)对书写时的坐姿,有40%的学生能感到自己坐姿不够端正。坐姿不端正会让学生体形变形,眼睛近视,这一方面值得我们老师去帮助学生纠正。

(5)有95%的学生都乐于让老师用不同的形式表扬自己,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激励学生热爱书写的关键因素,这是学生写好英语的法宝。

(二)实施阶段

在实施阶段,我们针对在准备阶段中发现的问题,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培养审美。在英语书写教学中,我们发现单词、句子书写美观、规范,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更能训练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因此,我们要转变“书字只要写对就可以”的错误思想,通过书写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老师的指导和示范下书写正确、整洁、规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兴趣引导。提及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一时的积极性易如反掌,但维持长久的兴趣却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新鲜血液,运用各种方法抓住学生的眼球。英语书写本身就缺乏趣味性,学生不易掌握,但是运用生动的顺口溜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此外实验教师也在书写工具上下功夫。我们改变枯燥无趣的作业机械抄写,让学生写在自己装饰过的作业纸上,书写规范、美观的学生可以将卡纸粘贴在班级成果栏里。这不仅仅是一份作业,更是一份艺术品。我们还利用节日,让孩子们制作感恩卡,圣诞贺卡,生日卡等,让英语的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英语的写变得更实用。

3.率先示范。教师书写的工整、美观,既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又是对学生的一种示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实验教师注重正确示范,边示范,边说笔顺,但有时学生会受到汉语拼音的影响,错误书写字母,因此教师会对容易出错的笔顺进行比较细致的指导。

4.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和潜移默化地培养。

(1)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合理的评价标准对教师而言,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来说,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和缺点,以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尤其在初始年段的平时字母教学中,只要看到一个学生一个字母书写不规范,我们就会把它圈出来,要求学生及时订正,有时还需要个别交流,给予正确指导,直到学生书写规范为止。

(2)开展多样的竞赛活动。多彩样的竞赛活动是课堂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实验班已培养了数名“小老师”,现在他们都带了“徒弟”,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实验教师充分利用班级英语角这一平台,要求学生在那里粘贴自己近期的书写成果,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跃跃欲试,书写的积极性提高了,书写的态度端正了。学生在展示中获得了自信,获得了成功。此外,我们坚持将平时的教学与竞赛活动相结合。至今先后围绕各个年段特点的开展“笔尖上的精彩”系列书写竞赛活动,如开展三年级字母书写竞赛,四年级抄写词句竞赛,五年级书写、仿写句子竞赛,六年级抄、写短文竞赛等。在竞赛中,看到了孩子们认真书写的状态,看到了老师认真教学的成果。

(3)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在每次批改作业的时候,实验教师不只给出对错判定和作业等级,更要注重发挥好作业评价的激励、引导、交流等功能,采用多样的评价符号以及多样的评价方式。每月实验班都会举行一次小组互评活动,参观、讨论别人的作业、自我推选进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实验教师新采用的“印章法”也使学生书写质量和效果有了很大提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自主作用得到了发挥。

三、初步成效

学校对课题研究的关注,极大地调动了课题组各成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经过研究探索,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研究能力得以提高,增强了课题组成员顺利完成研究的信心。我们的课题研究也收获了一些成绩:

(一)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对英语写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大大增加,掌握科学的书写方法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已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和自觉要求。通过多次的书写竞赛和展示活动,学生的书写热情得到提升,自信心、表现欲望有所增强,认真书写的习惯逐渐养成。六年级的余明君等多名同学写的作文被刊登在《学生周报》的佳作欣赏专栏。

(二)教师方面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的成员从理论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探索,解决方法,课题组成员间形成了良好研讨氛围,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课题组成员能及时总结教学实践中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主动撰写教学反思、案例、论文等。课题实验教师方芳老师代表梅列区参加三明市小学英语优质课评选获一等奖。该课又参加福建省优秀课例评选获得一等奖、全国优秀课例评选获二等奖。

四、存在问题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总结了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所以我们对本课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1.理论素养不够丰富。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的指导下,阅读了一些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素养,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感觉到理论知识的缺乏。

2.我校的学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多,家长不懂英语,对英语学习不够重视,孩子有应付的现象存在。

3.学校教师的年轻化,经验不足,加上日常其他的教学管理实务繁多,教师研究积极性不够。

4.课题成果的活动展示仅限于书写、写作竞赛,如何找到其他形式展示我们课题研究的成果。

五、下一步计划:

1.深入开展课题理论学习、典型案例学习与分析、研究,做好学习心得撰写和交流。

2.开展课题的交流研讨会,邀请专家讲座,组织研讨交流活动,认真总结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并与其他兄弟学校同行沟通交流活动,促进课题组成员与课题研究共同成长。

3.学生英语书写习惯的养成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探索如何取得更多家长的支持,家校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英语的写的习惯。

5.进一步加强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做到及时整理、归档、上传。

三明市梅列区第二实验小学英语课题组

2015年12月9日

第12篇:课题中期报告

《农村高中生心理缺陷的防御与调适研究》

中期报告

本课题为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课题,2011年10月开始立项,研究阶段分为: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总结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预计2014年12月可完成本课题所有研究工作,目前本课题处于研究实施阶段。研究经费自筹。

一 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本课题通过研究分析高中生心理缺陷状况,找出心理缺陷形成的原因,探究应对心理缺陷的途径和方法,尝试去构建一种应对心理缺陷的防御与调适体系,以达到预防学生心理缺陷的发生及调适已存在心理缺陷的目的,为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全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有:

㈠ 农村高中生心理缺陷现状与成因的研究 ㈡ 农村高中生心理缺陷防御与调适的策略研究 ㈢ 农村高中生心理缺陷防御与调适的机制研究

从课题准备到现在,我们已完成农村高中生心理缺陷现状的研究工作,正在对心理缺陷产生原因和对策的理论和实操研究,并涉及了心理防御与调适机制的初步建立。

二 研究中的主要工作进展

㈠ 使用专业心理测验对农村高中学生进行了心理状况调查:

使用专业的SCL-90自评量表、EPQ人格问卷和16PF测查学生的心理状况,分门别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面对学生复杂的心理状况,我们发现难以通过问卷把学生所有的心理问题都调查清楚,最全面的问卷是MMPI,但题量太多,不适合进行学生心理情况普查,因此选用这三种问卷,一是为了了解学生人格特征,二是了解学生中是不是存在心理不良症状。

㈡ 建立心理社团进行辅助调查和干预

成立了学生心理社团,组织研究人员定期开展对心理社团的培训,并针对本

课题下达适合心理社团的工作任务,拓展研究工作面,利用学生更适合做学生工作的特点,更好的为本课题服务。

㈢分析了引起心理缺陷的原因

经过对学生的个体咨询和调查,我们分析出心理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大致来自于学习压力和家庭、同学及师生关系的处理。

㈣ 心理防御与调适体系已初步建立

目前,我校已建立起初步的心理防御与调适的环境机制,初步建立起了包括学校办公室、德育办、心理咨询室、心理协会、各班班主任在内的心理缺陷防御与调适体系。把学校相关处室与班主任和学生社团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适用于心理防御与调适的网络轮廓。在初步建立起这种网络后,我们发现,心理防御与调适网络的建立对部分抑郁、焦虑学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三 主要经验和措施 ㈠ 取得领导重视

课题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而学校的支持程度主要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因课题的主持人是学校校长,其对课题的重视使得课题组开展的一切研究活动都能得到支持和配合。

㈡ 制订规章制度

在课题申报成功后,我们制订出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作为课题组成员以及其他参与研究人员必须遵循的准则,同时,措施的制订能更好的规定每个研究人员的职责和义务,也能对研究人员的工作给予恰当的评价。

㈢ 对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并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进行研究讨论 在研究工作中,需要较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因此,课题组定期组织研究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特别聘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年的郭玉良老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知识培训;研究人员邹伟勇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咨询辅导技能的培训。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商讨在课题研究中每人的研究经验和所遇到的难点,一起讨论解决,并做好会议记录。另外,我们积极发展学校其他老师和员工参与课题,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注入新的力量。

㈣ 发动非课题组成员参与研究

更多研究人员的参与,能够更快速全面的收集和处理信息,本课题发展了大批有兴趣的教师和学生参与研究。

㈤ 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

课题的开展离不开家长和社区的支持,我们在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和咨询时 取得了家长和社区的大力支持,促进了研究的顺利进行。

㈥成立心理咨询室,开展针对学生个体和小型团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课题的研究需要有开展研究活动的基地,为了保障课题的顺利实施,学校已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由档案室、团体辅导室、接待室和个体谈话室组成,宽敞明亮。每天都有固定的值班时间和指定的心理咨询老师,接待并对来寻求帮助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四 形成的主要观点

㈠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

调查显示:SCL-90在1-5评分中总分超过160分的人数占调查学生人数总体的66.7%,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偏执等因子症状表现较为明显。这说明,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太乐观,非常需要得到帮助,因此,学生心理缺陷的防御与调适工作迫在眉睫。

㈡心理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学习压力和家庭、同学及师生关系的处理。

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普查后,由于个案研究资料的不断积累,以及其他辅助调查(各种自制问卷)的结果。我们发现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习的压力

学习是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生命内容,在农村高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由于各重点高中的扩大招生,我校招录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面对日益提高的学习要求,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压力重重,甚至感到没有希望,长期处于抑郁状态,极大的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

2、来自家庭的原因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生源大多都是本县农村的学生,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

的现象非常普遍,承担监护人角色的只是家里的老人或其他亲戚,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非常缺乏,而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单亲家庭和不当教育方式(粗暴、不作为、溺爱)的家庭中的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同学及师生关系

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因缺少人际交往的技巧以及本身的人格特征(内向、抑郁等)等原因,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处中,不能正确的把握有机体内部的评价,而建立在价值的条件化基础上,在处理事情时容易出现夸大事情的影响,内化不当的交际形式及由此产生的不当经验,以致于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㈢心理防御与调适的环境机制对心理缺陷学生有显著作用。

目前,我校已建立起初步的心理防御与调适的环境机制,把学校相关处室与班主任和学生社团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适用于心理防御与调适的网络轮廓。在初步建立起这种网络后,我们发现,心理防御与调适网络的建立对部分抑郁、焦虑学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五、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研究成果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果

(一)农村高中生心理缺陷现状:在调查结果出来后,我们在教师群体中公布了调查的结果,引起了学校教师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部分平时忽略学生心理因素的老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学习效果及考试成绩的影响,并在教学设计中有针对性的考虑到完全回避学习和不爱主动学习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农村高中生心理缺陷原因分析

(三)师生关系的教育功能及协调方法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是个永恒的话题,此项研究成果的获得源于一些学生与教师抵触甚至冲突的情况,在进行理论和实践总结后得出的结果。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和平时与学生相处时运用一些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师生关系的改善,取得了一些效果。

六、经费筹措和使用情况

本课题立项后,学校保证每期课题组经费不少于4000元。 经费的使用情况:

1.从开题以来,学校投入2万多元建设了学校心理咨询室,为实施课题计划

提供了基地。

2.在进行学生心理普查时,花费3000余元用于印发资料及购买图书资料。3.对于对课题研究做出贡献的非课题组成员造发工资。

七、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存在问题:

1.心理缺陷范围太广,在研究中,很难全面顾及到,人格障碍问题严重,只能得到有限的改善。

在进行开题论证时,课题组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情况复杂,因此把心理缺陷概念的内涵定义不是太深,导致其外延过于庞大,另外,对于人格障碍的防御与调适能采取的措施非常少,成效也不是很大。

2.在进行防御与调适过程中有时难以得到非研究人员及家长的配合。对于学生心理缺陷的防御与调适,不是几个研究人员就能做得到的,这需要心理缺陷学生本人和其老师、同学及家长的积极配合,在对一些个案进行研究时,由于有些老师和家长的性格特点等因素,我们难以得到他们的积极配合。

3.专业研究人员的缺乏

在本课题组,专业的心理研究人员只有专职心理教师一人,其他课题研究人员虽然经过了心理学方面的国培、县培等一些学习,但对于某些心理缺陷的应对还缺乏足够理论知识的支持。

4.心理缺陷防御与调适网络还不完善

心理缺陷防御与调适的网络虽有初步轮廓,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由于人、信息准确度、沟通技巧等因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改变,或由于人的因素导致心理缺陷学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干预。

八、后段的研究思路与工作安排

1.总结前段时间的研究成果及不足以增加应对新问题的经验

在前段研究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挫折,但也有了一些收获,课题组的研究人员都得到了成长,这在解决以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时有了更多的经验。

2.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并发展更多教师和志愿学生参与研究 课题组成员的心理辅导和咨询知识难以适应大范围心理缺陷的调适,因此,要加强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学习,争取做到每位研究者都能独立进行心理缺陷的调

适。在研究过程中,发展更多的教师和志愿学生参与进来,推广心理学知识,加强学生求助意识,让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继续通过个案法等研究方法寻找心理缺陷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4.继续促进心理防御与调适环境机制建立

在现有的心理防御与调适的网络上吸纳更多的愿意为学生心理工作作出贡献的教师及工作人员、学生的参与。扩大并巩固心理防御与调适机制的建立。

2013年5月9日

第13篇: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中学生物教学中愉快教学的实践研究 当前,中学生物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沐春风,款款向我们走来,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如催化剂,像ATP,给我们动力,给我们能量,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把生物课上活,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让学生领悟到生物之美,让生物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物科学的社会价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的教育教学目标。根据高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等特点,我们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做到让生物课堂充满欢乐气氛,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在选好研究课题后,我们生物组进行了多次研究探讨,查阅资料,在教学中运用愉快教学进行了以下实践:

一、导言-----紧紧抓住学生

导言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学习内容中来,让学生感到新奇感、有趣,很快进入“角色”。教师应通过生动、亲切、有趣的导言激发、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生动亲切有趣味的导言,是引起兴趣和注意的关键。

例如: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一节, 我们利用了几则“广告词”导入,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①补铁、补血、效果好!补血口服液!②健康的体魄,来源于“碘碘”滴滴。③万丈高楼平地起,层层都是“钙”起来。④用心的妈妈会用“锌”。 “基因的表达”一节,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牛吃进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在讲伴性遗传时,以英国皇族血友病趣闻作为引言:“历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携带者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她有四个儿女,长子黑奥波德患血友病早亡,另一个儿子爱德华健康正常,英国的皇世是由他传下的。女皇的两个女儿都是血友病的携带者。因此,她的一个外孙女与尼古拉二世结婚,其独生子也是血友病患者。另一个外孙女嫁到西班牙也给那带去了血友病。从此,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中,因娶了维多利亚的外孙女造成了这两个家族的血友病。趣闻讲完了,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维多利亚的儿子有表现型正常的,有患血友病的?为什么英皇族的血友病会传到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这样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入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学生注意力集中感兴趣,产生了好的效果。讲解伴性遗传的知识,学生对前边所提的问题自己就能解释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调节课堂气氛,保持愉快学习环境

实施愉快教育,抓住教材本身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人“乐学”的氛围,使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积极性骤然提高,教学效果也自然明显提高。 1 巧设质疑,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另外,也可结合生活中趣闻轶事,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巧用比喻化疑难

教学中,我们采用比喻法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借用比喻更易于学生理解,也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恰当的比喻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而脂肪比喻成定期存折和金条,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课本中的比喻很多:把线粒体比喻成供应成能量的“动力工厂”;把叶绿体比喻成“养料制造工厂”和“能量转换站”;把ATP比喻成细胞内流通着的“能量货币”,等等。怎样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呢?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精心选择,对所讲授的内容要认真钻研,对知识的本质要有准确地认识,才能使比喻贴切生动,使学生能很快领悟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知识掌握好。例如,在讲到光合作用时,把绿叶比喻为“绿色工厂”,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个工厂的车间、机器、原料、产品、动力各是什么?这样学生很快就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场所、反应物、生成物等等。

3 用古诗词或儿歌激发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

诸如此类还有: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液泡含有色素。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态系统稳定性。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繁殖现象。4)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种内竞争,生态位相同时资源竞争。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水体富营养化。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态因素(温度)。7)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营养生殖。8)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物质循环。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环境保护。

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巧用谚语、成语,提高兴趣

这样能够形象生动的解释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习兴趣,例如: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生物的竞争。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昼夜温差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能量的传递关系。

“花而不实”——矿质元素对生物的影响。

“借腹生子”——基因工程及胚胎移植的应用。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粪肥中含有多种丰富的无机盐,这句谚语强调了植物生长过程中施用粪肥的重要性。

“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下面的树荫,没有阳光照射,气温较低;大树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周围大气的湿度;大树的光合作用增加了周围大气的氧气。

“秋风扫落叶”——落叶是温带地区的阔叶树减少蒸腾作用,准备安全过冬的一种本领。

“树怕伤皮,不怕空心”——植物的生活有两种运输线。木质部中的导管,把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自下而上输送到叶里及植物全身。韧皮部中的筛管,把叶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输送到根部及植物的全身。树干空了,导管并没有中断。树皮坏了,筛管被切断,根部得不到足够的有机物会“饿死”,直至整棵树枯死。

“红花还需绿叶衬”——花的生长需要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作为营养。

“鱼儿离不开水”——鱼用鳃呼吸,只能吸入溶解于水中的氧气。鱼离开了水,不能呼吸,会窒息而死。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语言”是很丰富的。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都能够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都是动物的语言。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蛇咬的惊吓和痛苦,在人的大脑皮层形成了条件反射。

“望梅止渴”——一想到那诱人的果实,人们就会垂涎三尺。这是由于在人的大脑皮层形成了条件反射。

“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生物的遗传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强调了生物的变异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芝麻开花──节节高” ——能让学生很形象地理解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可引用该成语。

“橘生淮北而为枳”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传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 ——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

“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5 口诀谐音助记忆

如遗传病与优生中的各种遗传病: 仙(显性致基因遗传)单(单基因)不够(佝偻病)吃软(软骨发育不全)饼(并指);白(白化病)龙(先天性聋哑)笨(苯丙酮尿症); 青少年(糖尿病)无脑(儿)唇裂多(多基因遗传)怨(原发性高血压)啊。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易混的单细胞生物区分记忆。

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蓝(蓝藻)子。

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

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加合成;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6 理论联系实际

在生物课本中有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接近,很多生物及生物现象都能在生活中见到,只是学生没有注意,比如酸奶是怎样制成的?水果保鲜为什么要低温、低氧的条件?新移栽的花卉、树木为什么要剪去部分叶片遮光处理?松树形成塔形树冠的原因是什么?盐水为什么能防腐?为什么空腹喝牛奶不科学?为什么清晨锻炼要在太阳升起以后?使用加酶洗衣粉为什么不应用开水?发高烧时为什么消化不好等等,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为切入点,使真实的生物现象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碰撞,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许多平时即熟悉又陌生的生物现象,在生物课上被揭开神秘的面纱,露出庐山真面目,在生物现象与生物学原理的对接中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的社会价值。

7 最新生物科技成果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最新生物科技成果的应用,生物科学给人类未来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对他们的影响则更持久、更深刻。比如我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基因兴奋剂挑战未来奥运,太空育种的知识,介绍周中普和他的彩色小麦,介绍生物膜与海水淡化技术以及人工肾,介绍DNA技术在亲子鉴定、空难海啸等重大事故的个人身份鉴别、以及在海关走私、刑侦案件中发挥的奇妙本领等等,这些知识的介绍就像一块块磁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们一步步迈向生物科学知识的殿堂。

三加强自身素质-------创造“愉快教师”形象

要让学生“愉快”,首先教师必须“愉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亲切的眼神、一句幽默的发问、一个脱俗善诱的举止,甚至整洁、典雅的衣着,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情趣。因此,教师要注意精心备课,博览群书,充分准备。课堂上利用修饰手法来描绘与书上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增加课堂语言的修饰美。利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生物知识形象化,并给枯燥的语言注入调味剂,使学生兴趣倍增,补充一些成语、典故、传说,丰富课堂内容。再则,教师应设计好板书,在适当的时机出示挂图。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不愉快因素,教师要以宽容、大度的气质,巧妙地融而消之。另外,还要注意作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让那些后进生加入到有趣的课堂教学中来。

总之 ,“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让每个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是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点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将此法贯穿于每堂课的始终,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有疑必质、有难必问、有感必发,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让生物课堂充满欢乐气氛,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目的。

第14篇: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课

题中期报告

北舍中心小学 李引玲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和某种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下的一种教学。所以制定好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教学设计方案,是顺利开展课堂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前提条件。这种有效教学设计方案,即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但更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学习的有效性、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等。如何充分吸收一般学科教学的优势,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在丰富的教学个案中归纳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应用的学习模式,这是本课题需研究的范畴与重点。

一.课题概况

(一)课题名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1)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结合点、有效措施。

(2)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中,从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等多方面探究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力。

(3)通过探索,树立新的教育技术观念,把教育信息技术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之中,使媒体成为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身潜能的工具。

(4)在恰当的时候,找到能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措施,达到现代信息技术或校园网络与小学学科的最佳整合。

(二)课题周期与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

1.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可行性调查论证,准备有关研究实验材料,申报、立项。

2.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子课题研究骨干成员名单,形成具体的研究工作网络。

3.完成开题报告,组织开题论证,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方案)。

(负责人:陈海琦)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1.根据课题2015-2016学年度实施计划、方案展开研究

(1)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会议,开展研讨活动,交流经验,探索规律。

(2)有针对性、递进性地听取专家作专题讲座,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以理论为支撑,拓展研究思路。

(3)定期(多次)开展多项有层次性的教研活动,展示阶段性研究效果,提高课题研究的影响力与辐射度。

(4)与兄弟学校共同引进“小学教学资源网”,更有效地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地应用。

2.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各种案例,有针对性撰写研究文章,汇总阶段性研究成果。

(负责人:陈海琦、孙辉)

第三阶段——总结汇报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

1.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课题小组提交研究报告,进行实验总结。

2.总结本课题研究论文在CN级刊物上发表交流情况,汇总本课题研究论文并汇编成册。

3.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汇报。

(负责人:李引玲)

(三)问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供给、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教育信息化担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教育现代化,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将面临教育信息化的猛烈冲击和掌握现代技术的巨大挑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本校而言,全面推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是关于到我们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本实验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目前,随着我市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全面实施,我校校园网已建成,学校联接“信息高速公路”,并实现了“班班通”,因此,本实验是学校工作发展的需要,更是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有效渗透的研究,能带动学科教学。

(四)问题的背景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一方面,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依赖的技术平台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成为可能、成为必然。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重新形成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习者的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即是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学科知识,还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在此意义下,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势必成为最佳途径,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其学习潜能得到激发。

综上所述,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潜能的研究,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五)研究现状

信息时代的教学活动应以开发人的潜能为主要目标。为此,人们尝试了许多教育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其中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工具的信息技术引进课堂教学。

在我国,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教育中,成为为儿童少年开发潜能,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育手段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把各种教育因素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最优组合,可以使课程实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现在人们意识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它与任何教学改革一样,关键在于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但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多媒体技术环境、网络环境下学生、教师和多媒体教学软件这三个教学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的问题,这是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取得成功的难点和关键。此外,学会建立和利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是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趋势之一。

(六)研究目标与研究策略

研究目标:通过实践建立起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为主体的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学习模式,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整合、设计教育教学过程,达到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有效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应用、开发、管理学校信息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教与学的评价。

研究策略: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以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直观、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

(七)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调查本校各班应用现代技术的现状,适当组织问卷调查。

(2)分析法:按实验要点、内容,作好科学分析。如:分析现代技术手段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影响,可按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进行。

(3)其它:实验中可相机运用观察法、个案法、文献法等。

(八)研究对象

全校1-6年级全体学生。

(九)研究组织机构

1.总负责人: 陈海琦

2.具体负责:

语文学科教育:刘丹婷、李引玲

3.理论指导、材料整理:杨然 4.后勤保障:王文利、王时昌 5.信息技术指导:范莎

(十)课题研究工作进展

在2015-2016年度中,课题按照预定的开展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主要的研究、实验和实践工作有:

(1)2015年9月份,做好《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工作,做实验实施计划,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本校实施过程中的优势、缺点及对策研究。

(2)2015年10月份,结合教学实验,讨论开展教师有关信息化应用的培训工作。

(3)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份,结合教学实验,在全体中青年教师中开展与本课题相关的信息化应用培训。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教学方式的有效改变是开展课题研究的根本。

传统的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个要素,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相关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就是起这种作用;在这种结构下,教材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点极主动的学写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见,这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能够很完美的 实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并养成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究开发工具的角色。

所以,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关键在于改变以封闭式教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全方位的课程整合,因为它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人本主义”的育人精神,符合新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初步感受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魅力。

第一,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有效应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站台、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如教学《走进音响世界》课例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把每堂课呈现出来,课前先倾听大自然的音乐,优美的旋律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然后让学生介绍大自然的声音,激发学生语言交流的欲望,我口说我心,教师借机进行作文写作指导,体会小作者语言之精妙,习作的表达很容易就水到渠成。

第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故事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上课初,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紧张而活泼。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对诗意的理解就显而易见。

第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第四,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三.阶段成果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为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与学中争光添彩,李引玲老师撰写的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015年1月发表在国家刊物《学校教育研究》。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阶段工作设想

存在问题:

1.信息化程度及共享程度较低。

2.学校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广度及深度还不够。

3.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不足,有的还有待开发使用。

4.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

5.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师资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充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下阶段工作设想:

1.积极配合教育局完成课题运作的科研网站工作平台(专题网站)的建设,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和交流,方便课题组成员更有效地进行整合研究。

2.进一步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虚拟学习环境的实验研究。

3.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学习素养和技能,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从而推动课题以良好的态势保持健康的发展。

4.要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焦点,把课题研究与实际教学工作有机密切地结合起来,要全面记录教学和学习过程,做好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5.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

六.结束语

我们相信在课题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实验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互相协作下,通过各实验教师的积极探索和教学实践,我们这一课题必将会硕果累累,必定会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15篇: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立足生本教研 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

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2012年12月我校向梅州市申报了“立足生本教研 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同年12月得以立项,并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顺利开题。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把课题命名为:立足生本教研,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力求做到领导重视,课题研究人员工作到位、脚踏实地,课题研究紧张而有序、进展顺利。学校紧扣研究目标,注重挖掘生本教育的优点, 与本地学生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开发、利用学校资源,将生本教研与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相结合,努力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学好语文营造一个互帮互助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的提出,给比较枯燥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等等。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虽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被大量挤占。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这些弊端,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提出“立足生本教研,促进小学高年级 1 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旨在探求语文教学的真谛,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从小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充分调研,课题组认为本课题主要解决以下的问题:

⑴研究有效的生本学法: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完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充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构建新型的生本课堂。⑵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达到熟练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之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适应语文新课程目标的要求。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语文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和借鉴别国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正在创立或试行各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情景法、问题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综合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研究性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合理负担。总的精神是要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这些教学方法也为我们开展“立足生本教研,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借鉴。研究重点、难点:

1、关注生本,突现素养。我们应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机会,让他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语文教学要定位于学生的生命发展,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实现。

2、立足文本,超越教材,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学生的生活 2 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将内容理解转化为个性语言;把情节分析转换为研究语言;创设语言转换的机会,进行说写训练,使语言积累内化为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力促学生积累的语言成为动态,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力促学生超越文本,以课文里的言语运用实例为基点,延伸扩展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实现读、写、说等综合性学习的有机整合。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基于以上背景分析而形成的针对性问题,课题组提出:我们通过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围绕“学生的言语运用,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成长”这个根基和原点,思考如何唤醒、诱导、激发学生的言语潜能、个性、情感和心灵;思考如何让学生感到读写的快乐,感受到言说带来的愉悦和骄傲;思考如何让学生表现出对言语的敏感,体验到言语生命的蓬勃和语文盎然的诗意。力求解决后进生学习困难、学生倾听习惯不好、阅读及写作能力偏低、写字水平低下等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寻找适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有效途径,以期达到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二、研究进展

本课题的研究自2012年12月开始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2月) 时间为2012年12月--2013年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立研究方向、对课题方案的调研论证。具体工作为:

1、为了丰富研究人员的知识,帮助他们熟悉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他们的研究水平,造就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群体。学校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进行有关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培训。

2、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的推荐下,阅读了一些理论书籍,通过自学、集体讨 3 论,交流学习心得,不断夯实理论素养。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1.制定计划;

2、围绕课题开展各类研究活动;

3、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案例,并提出修正意见;

4、实验阶段性总结;

5、阶段性实验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课题中期报告阶段

时间为2013年6月——2013年7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炼研究初步成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验收,并进一步调整研究方向、改进研究过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有序有效进行,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方案采取了一些扎实有力的举措,主要有: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功能,在教学上,课题组通过“教研活动”、“同伴互助”等形式,力促学生超越文本,以课文里的言语运用实例为基点,延伸扩展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实现读、写、说等综合性学习的有机整合。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8月)

1、论文交流。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第二阶段撰写的论文;

2、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成果,完成专题论文撰写。

3、总结推广

下面着重介绍课题组调查分析和实践策略这两方面的具体进展。

(一)收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

课题组的成员们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书本收集了相关资料。我们在资料的收集中发现:关于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的资料少有介绍,这也是此课题独特性的具体体现,但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我们学习了《心理学导论》、《走进新课程》、《人本主义理论》等理论知识。在了解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资料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撰写了文献综述。

(二)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的调查分析

自2012年初确定课题方向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对高年级学生做了许多调查和访谈。我们通过对他们的访谈,了解他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问题;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对他们的学习习惯与传统教法的区别等等;同时,还对学校领导进行访谈,问题大致是学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存在哪些困难与问题等等。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我校对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这方面有优势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需要更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这为我们如何促进他们对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找到了着力点和方向。

(三)学校实行“教研导师制”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我校试行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生本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我们努力寻找、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努力做到不使一个学生掉队。同时也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使每位教师在教书、育人两方面水平不断共同提高,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四)学校举办主题 “看我轻松学语文”活动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自觉、自信和自爱三方面都仍有待培养。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塑造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学校特举办了“看我轻松学语文”主题活动。

三、阶段性成果

自研究实施以来,本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调查分析结果

从我们对学生的调查不难发现: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写作,有的学生基础部扎实,有些学生比较懒读懒背,学生的自觉性较差。所以好多学生表现为:语言文字功底不厚,脱离文本的白水文太多,自由诵读时读书声太小,课堂上思考、质疑的时间太少,导致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

(二)“教研导师制”实施方案

为了保证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运行,我校决定成立指导小组,明确职责,经常、及时、细致地开展转帮工作。在实施教研导师制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导师、受导学生档案制度、定期谈心与交流制度、导师培训制度等,使导师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规范。

受导的学生一般是学习自觉、有一定的自学功底的学生群体,特别是优秀学生先予以考虑。我们学校的导师一般是学生的任课老师。在导师的安排下,任课老师先到班里了解受导学生的大致情况,然后确定与任课班级结对的学生。那么任课老师就成了结对学生的“教研导师”。

1.导师聘任制度:

根据自主、公开的原则,以年级组为单位,采取个人自愿和年级组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先行推荐,后由学校教研导师制指导小组最终确定名单。

2.教研导师的工作制度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

(2)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每2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面谈、书信、周记、电子信箱等)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学生每周一次 6 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3)小组活动制度。小组活动分小组内活动和小组间活动两种。

小组内活动:教研导师定期与本小组学生集体交流,导师需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或遇到的困难等讲出来,导师与其他成员均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组间活动:教研导师之间进行交流,将同类型的小组成员(如同属学习、技巧、心理等某一方面寻求指导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流,以扩大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3.导师培训制度:

学校教研导师制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教研导师工作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教研导师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4.教研导师的工作方法

(1) “身教重于言教”,导师只有重视自身的修养,注重身教,才能以自己的模范作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目标,导师应以自身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塑造。

(2)交流谈话、心理相容。导师通过经常性地与学生谈话,以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建立心理上的认同,达到心理相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3)引导学生自我创新。导师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学生自信、自爱的培养教育,达到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创新的目的。

(4)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导师把教育学生看作是一项日常工作,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引导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记载、分析,撰写个案分析材料,定期开展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上的交流与完善, 7 不断提高“导”的水平。

(三)“看我轻松学语文”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探求语文教学的真谛,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从小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我校开展练题为“看我轻松学语文”的主题活动,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1、“看我轻松学语文”工作原则

1)实践性与实效性原则。以师生亲身实践、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宣讲活动及开设主题活动课、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整合与互补原则。将“学语文”与学校各科教育活动相互补充,与家庭、社会教育共同完善,整合学校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活动的工作经验,综合利用各类已有阵地,以整合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推开。

3)全体性与主体性原则。面向全校师生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师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强,促进师生互帮互学的氛围的形成。

2、“看我轻松学语文”工作目标

1)关注生本,突现素养。我们应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机会,让他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语文教学要定位于学生的生命发展,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实现。

2)“看我轻松学语文”的具体目标为:把促进学生轻松学语文为目的,将先进的教研理念内化为学生群体意识,在行动上由“他律”转向“自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升素质。营造“崇文尚学”的浓厚氛围。把对学校重点人群的教育引导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使学生在参与中认知、感悟。

3)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教研导师工作,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导学工作机制。

3、“看我轻松学语文”活动目的

围绕“轻松”:轻松自学、轻松互帮、轻松互学、轻松引导

1)轻松自学主要包括:自学习惯养成、自学方法养成、自学成果交流等,以“习惯养成”为核心。

2)轻松互帮主要包括:互帮氛围的营造、互帮小组的合成等,以“自主”为核心。

3)轻松互学主要包括:互学小组的合成、互学经验的交流等,以“互学”为核心。

4)轻松引导主要包括:自选引导、师生引导、生生互导等,以“自选”为核心。

针对学生,我校着重以“轻松引导”和“轻松自学”为主。以“我学、我帮、我引、我选、我行”为主要形式。通过努力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标。

4、“看我轻松学语文”活动安排。

1)开展“看我轻松学语文”统一安排一次活动,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制作一个“看我轻松学语文”的课件。

2)在开展活动之前,课题组确定一些“典型学生”,并对他的事迹进行故事编写、拍照或制作成PPT课件,确定一批学生,主持和开展此项活动。

5、“看我轻松学语文”活动要求:

1)每次活动开展前,课题组需提供的活动资料如下:包含故事、短片或照片、歌曲、相关经典诵读等内容的教案一份。

2)活动结束后课题组需提供:导学感想文章1篇。

四、问题反思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总结了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所以我们对本课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1、理论素养不够丰富。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的指导下,阅读了一些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素养,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感觉到理论知识的缺乏。

2、本课题中,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找到适合学习的策略;如何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学校教师的年轻化,经验不足,缺乏专家的引领,教师研究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4、进一步加强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传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做到及时整理、归档、上传。

五、后期设想

1、再次开展课题理论学习、典型案例学习与分析、研究,做好学习心得撰写和交流。

2、围绕《立足生本教研 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进一步开展好“教研导师制”工作,督促好教师做好各方面的记录工作。

3、开展课题的交流研讨会,发挥教师群体自主教研作用,做到以教师的个人发展促进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4、结合课题研究,请专家讲座,组织研讨交流活动。课题组将分教研组进行分别研讨,开展以学校教师与专家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的活动,促进课题组成员与课题研究共同成长。

5、进行课题的开发和评估,认真总结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

课题组主持人:罗辉龙

2013年7月

第16篇:课题中期检查报告

初中学生自编物理单元测试题实践的研究

中期检查报告

洗洛中学

谭青艳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本课题组所有研究成员认真、落实地完成各项研究工作,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围绕问卷调查、公开课、学生选题、学生自编单元测试卷、学生测试五个方面展开。现将本课题半年来的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如期完成了课题开题论证书,并于4月20日召开了课题研究成员分工会议。在洗洛中学教科室徐扬主任的组织下,于4月26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课题开题论,并获批准同意开题。

二、为了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并为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思想指导、理论支持,确定研究方向,本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自主学习、问题讨论、集中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并对该阶段的工作做了详细的总结,撰写了课题理论学习阶段性总结。

三、问卷调查工作汇报

我们成立了调查问卷制作小组、问卷调查工作小组和调查结果分析小组。在问卷制作小组组长本人的负责下和小组成员向云莲、魏芳涛的共同努力下,如期完成了调查问卷的制作工作。在问卷调查工作小组组长向云莲的领导下和小组成员魏芳涛的积极配合下,按时成功完成了对本校

八、九年级八个班411名同学的问卷调查。最后在结果分析小组合作下,由向云莲执笔,形成了问卷调查报告,同时及时总结了本次工作成功的经验,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更好的进行。撰写了课题问卷调查工作阶段性总结。

实验——模拟漩涡实验”,在龙山县城郊联合学区中学物理实验创新说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后来经过改进,由桶车中学物理教师彭昀主讲本实验,代表城郊联合学区参加龙山县中学物理实验创新说课竞赛和代表龙山县参加湘西自治州中学物理实验创新说课竞赛均获得一等奖,12月份还将代表湘西自治州参加省里的竞赛。本人撰写的本实验的方案设计在龙山县城郊联合学区“中学物理实验创新”方案设计竞赛活动中也获得一等奖。

四、学生自编单元测试题活动开展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成功的完成了学生自编第十六章热和能单元测试活动。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得到了加强。总之,学生自编单元测试题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自编单元测试题为学生和学习小组提供了参与到评价和进行自评的机会,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

总之、在本课题实施研究以来,课题组研究成员分工合作、团结协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任劳任怨、共同奋斗,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和开展做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我们将一如既往的进行各项研究工作,保证本课题研究顺利完成。

第17篇:课题中期论证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实践与探究》课题阶段总结

课题负责人:董来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因此,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用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只有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提高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性,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探索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灵活运用技能技巧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容施教。

三、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课题研究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通过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有效导入的方法。 (2)通过实践进行探讨,研究好的、有效的导入方法。

2、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学术期刊网、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教育实验法: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大量收集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预定一年内完成。

研究阶段预期:

1、申报阶段(2015.9——2015.10)

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2、前期实施阶段(2015.11——2016.2)

成立课题组,举行开题论证会。探讨基础研究流程及分工,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

(1)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首先了解学生对语文课堂导入的需求及认识;

(2)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

(3)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一般遵循原则‘

(4)反思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艺术性、科学性等特点;

(5)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新科导入易犯的错误,探索新的方法策略;

(6)设计和编制合理的导入教案。

(7)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后期实施阶段(2016.3——2016.5)

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4、总结鉴定阶段(2016.6——2016.8)

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优秀教案实录,出示小学语文课堂导入基本要求和优质导入评定标准。

五、取得的阶段成果

本课题研究时间已接近尾声,预期目标基本完成,主要成果有:

1、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份;

2、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一份;

3、关于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的课堂教学案例10多篇;

4、研究组老师所写的相关论文近10篇;

5、研究组老师所写的教学反思,研究体会,随笔杂感等近50篇;

6、语文课堂导入多样方法的教学设计40多篇。

通过课题主持人的正确领导和实验教师的潜心实践,课题组研究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着。一年来,课题组共召开专题会议7次,开展培训活动、交流研讨活动和主题活动等10多次。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中,更是总结出三十多种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好方法、好技巧。简要归纳如下:

(1)音乐激趣

《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100多年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

课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暗线是贝多芬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变化交织而成的。

要想讲清这两条线索,体会课文内容的含义,讲好开头是关键。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

学生齐读课文后,即放《月光曲》乐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娓娓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

《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些问题是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创设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因此,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情境,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出某种情感。

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

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如《乡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

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投影片。

讲课开始,先投示投影片,加之配乐朗读,这时在学生面前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

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

像同步,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

这感官上的享受,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此时,教师激励学生:“读书吧,它会使你得到新的知识。”学生满怀情趣,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

(4)故事传情

乐意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为了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因此这篇课文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

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

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一下子,就把热血沸腾的学生拉入了文境中。

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您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式样好吗?质料好吗?您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您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式样、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的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大笑不止。这位老师接着说:“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儿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会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写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5)诗歌怡情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用诗歌来开头,可以增强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

用诗词导入,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现成的名诗、名句,也可以自己编写。比如上《西湖的绿》一文,由于西湖风光让历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惟妙惟肖的诗篇。

所以从诗歌入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于是在开场就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淋漓尽致地赞美了西湖之韵的诗歌为引子。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西湖的风光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学会了两首古诗,而且在学完了课文后,学生们也会自然地仿诗赞美西湖。真是一举三得。

(6)审题设疑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

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

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就直切正题这是一种直接导趣,诱发学生好学的方法。

教师直奔主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可提问: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哪些人是你的亲人?从血缘关系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拎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7)温故知新

在讲授新课前,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起知新之趣。

如教《林海》可以这样开场的:“同学们,以前你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

课文先概括地写小兴安岭树木成林,几百里连成一片的壮美景致,然后分述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中小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而且对春天的绿叶、河水,夏天的晨雾、野花,秋天森林中的物产,冬天的风雪、动物,作了具体的描写。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林海》一课,也基本上是这样写的,但它比《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得更具体细致,更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加以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这则导语既有对旧课知识的复习,又有新课教学目的之明确要求。

语言精炼,毫无闲言杂语;层次分明,给人以明确信息;条理清晰,给人以深刻印象。

(8)简介作者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新课作者的生平及其有关情况,使学生缩短了与课文的距离,易于同作者的思想感情达成互契与共鸣。

比如,教《长征》一诗,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毛主席。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工农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学生们马上能以站在诗人的立场来欣赏这首豪迈的诗篇。

(9)设置悬念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的积极思考是密不可分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

一开课就给孩童设置疑障,造成悬念,可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思维兴致,同时对儿童的学习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教《赤壁之战》一课时,可以先讲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率领八

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想一举消灭孙权,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当时孙权的军队才三万,可是赤壁一仗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却被东吴打得落花流水,损失了一大半。

曹操自己也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从华容道逃跑。于是,赤壁之战这一仗也就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有名战例。 那么,东吴究竟采用什么计策打败曹军的?希望大家读完课文后能告诉老师。

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

(10)猜谜激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减少疲劳。

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愉悦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雨》这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看不见”,接着出示课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11)激发体验

文学作品大都是以情动人的。它以感人的故事情节,激起读者的共鸣。

对于记叙英雄人物的文章,要用英雄模范的行为美,激发学生的心灵美。

使他们结合实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将心比心地体会文章的内容。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先提问:火烧活人,这种情景同学们和我都不曾见过,但火星溅到身体的某一部位,或者不小心

被火灼了一下,这种情况却是有的。

请同学们谈一谈,这种感觉是怎样的?在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后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位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地趴了半个多小时,最后被活活烧死的英雄—邱少云的故事。

通过诱导,学生将心比心地进行联想,使他们产生共鸣,更加体会到英雄的伟大。

(12)板书引路

把精炼、新颖的板书放在新课伊始,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老师在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时,走进教室,扫视了一下全班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贪—贪—贪—贪—贪—贪贪得无厌。”

学生看到一个接着一个,一个大于一个的“贪”字,感到十分新奇,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时,我顺势说:谁存有贪心?而又是怎样贪得无厌?最后落得了怎样的下场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吧! (13)描摹景物

一位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先描述:“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湖泊,„„特别是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方,更有一处因山清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界的地方,那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会把我们带到那驰名天下的桂林,去领略那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风景。”

这样给学生增加了地理知识,使学生迫切想了解桂林的山水,增加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14)幽默诙谐

一位老师在教学《修改文章》一课时,同学们,你们经常写文章,知道什么叫“文章”吗?老《辞海》上说:“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人的脸皮有青有赤又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

古今中外许多女同胞都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你看吧:她们每天早晨对着镜子梳妆,用奥琪增白霜反复“揣摩”(涂抹),再用高级胭脂、唇膏精心“润色”,还要用特制的眉笔仔细地修改“眉题”,甚至连标点符号也毫不含糊——非要用手术刀将单括号(单眼皮)改为双括号(双眼皮)不可。

你们看,这是何等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要想使文章出类拔萃,成为好文章,不在修改上下功夫行吗?

就这样,把本来严肃的内容说得含蓄、幽默、妙趣横生。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教师的独具匠心,教师的幽默语言,教师的教学艺术是至关重要的。

(15)游戏玩味

在教学《听讲要专心》一文时,一位老师采用了游戏导入课题的方法。

刚一上课,老师便提出做游戏的建议。游戏的名字叫《品尝》。

老师借鉴了著名的实验,要求学生认真听、看,看谁学得最像。老师首先拿出三只瓶子。

一只装满汽油,一只装满蓖麻油,一只装满醋。老师说道:\"现在请仔细观察。“

然后他给一个杯子倒入一点汽油、一点蓖麻油和一点醋。

随后他竖起一个手指给学生看。接着他把手指放进杯子蘸了一下。

几秒钟后,他把手指拿出来。”现在大家看着,”他说,“记住,你们要照我做的去做。”

他把一个手指放进嘴里,尝了尝,微笑着,显得很高兴的样子。

然后他把杯子递给学生,在全班传递。

每个学生把一个手指伸进混合液蘸了蘸,然后放进嘴里吸了一下。

他们没有笑,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个鬼脸。这混合液的味道太难吃

了。

当这个杯子最后传回到老师手里时,他很不高兴地说道:“很遗憾,你们中谁都观察得不够仔细。

不错,我是吮吸了一个手指,但是我放进嘴里的那个手指并不是我伸进杯子里的那个。”

这样就自然地揭示了课题《听讲要专心》。

这样导入使学生们兴趣十足,也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

(16)情景导入

情感在情景中萌发、生成。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创设愉悦的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想象,就能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骆驼与羊》一课时,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动物的王国里,有时也会像人一样发生争论。今天就有两位动物不知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了,你们想知道是谁和谁争吵,又为什么争吵吗?”这样提出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

(17)释题导入

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常常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课文往往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带全身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让学生读了几遍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重点应放在哪两个词上?当学生抓住题眼“金色”、“脚印”,明白“金色的脚印”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从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又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首先提问:“《将相和》课文中谁是将?谁是相?‘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一直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呢?”一连串的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梳理出来,达到了开窗入室的效果。

(18)谈话导入

谈话,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

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蟋蟀的住宅》时这样导入:“同学们知道蟋蟀是“战场上的勇士”,还是有名的歌唱家。可你们是否知道,它还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这一问,首先就把学生的劲头调动起来了,使他们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19)提问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善于提出问题能抓纲挈领,统领全篇,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进而引导学生不断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如在《养花》一课时,我就直接地提出了这样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同学们喜欢花吗?哪位同学养过花?养的是什么花?你能谈谈养花是什么感受吗?”这样的问题逗得学生心里直发痒,都纷纷举手回答。又如在执教《种子的力》一课时,一位老师这样导入新课:“世界上什么东西力量最大”?同学们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说是大力士的力气最大;有的说是大象的力气最大;有的说是大吊车的力气最大;还有的说是蚂蚁的力量最大。当大家积极地思维想要得到的答案时,教师引入了新课“世界上究竟什么东西的力量最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种子的力》”。大家迅速翻开了课本,急于想知道答案。

(20)故事导入

利用历史典故导入新课,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如一位老师在教《月光曲》一课时,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晋国有一位擅长弹琴的音乐家叫伯牙。有一次,他出使到楚国,回来时走的是小路,时值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突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雨后出现了一轮皎月。伯牙兴趣所致,弹了一只曲子,这首曲子引来了一位樵夫,这个樵夫名叫钟子期,开始伯牙很瞧不起他,认为他是一个樵夫不配懂音乐。但伯牙弹了一曲有关高山的曲子后,钟子期赞道:“多么巍峨啊﹗大人之意在于高山”。伯牙又弹了一曲有关流水的曲子,钟子期又赞道:“多么广大啊﹗大人之意在于流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由此导入到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引入到《月

光曲》一课的教学,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1)复习导入

抓住与新课内容相关联的已学知识所蕴涵的兴趣因素来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新授课文更加有的放矢。如《数星星的孩子》一课,一位老师首先让学生背诵儿歌《小小的船》后问:“同学们,你们对这首儿歌的哪一句最感兴趣?”学生答:“我在小小的船里座,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么说同学们你们很爱看星空了,你们数过星星吗?你们看到过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拍摄的画面吗?我国古代汉朝就有一位叫张衡的人,小时候很喜欢星空,他还数过天上的星星呢?”学生一边回味着对遨游太空的憧憬,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这种导入方法能够为新授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2)悬念导入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究竟谁怕谁?是谁吃掉谁?”学生回答:“这还用问,肯定是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老师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听狐狸的指挥。这是怎么回事呢?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个导入语完全抓住了学生猎奇的心理,驱使他们认真地读课文。

(23)背景导入

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学生难于理解这样的内容,通过教师对课文背景的介绍直接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因为课文的主人公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距离我们的小学生较为久远,直接引题很难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一位老师在授课时,直接采用背景导入的方法效果比较好。他先简单介绍了周总理一生的丰功伟绩,然后边播放大屏幕(当时送别时的情景)边深

情地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整个中国在哭泣,全世界在哭泣„„,元月11日,总理的遗体被送往八宝山火花,首都人民自发地从四面八方云集到北京长安街两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片课文,记叙的就是当时那令人撕心裂肺的送别情景。”教师的一段话直接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和事件发生的背景,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庄严肃穆。老师的语调、语速和语气,使学生的心一下子与作者靠近了。

(24)即兴导入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教师不要慌乱,而是要发挥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即兴预设,促使学生的进一步生成。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要下雨了》的公开课时,本想打开课本,让学生直接读题进行课本内容的学习,谁知电视机没有调试好,图像出不来,电视机发出了“轰隆隆”的噪声。这时候,老师灵机一动,问道:“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声音像什么?”学生有的回答说像打雷的声音,有的回答说是像刮狂风的声音。老师接着问:“这两种现象过后一般又会发生什么呢?”学生有的回答说“要下雨了”,有的回答说“下雨了”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同学们认真地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课堂上这意外的一幕,不仅没有为自己带来尴尬,而且还创设了一个学生自主研讨的氛围和精彩生成的意境。

(25)插图导入法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秋天》,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天底下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的稻田,近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附近有一棵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变黄了,天空中两只燕子好像在说话。”这时,学生观察图画有了兴趣。教师板书课题《秋天》,图画揭示了课文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26)复习导入法

通过复习已学过且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导入新课。如教学《群

鸟学艺》,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小马过河》一课的寓意。《小马过河》这篇童话故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动脑筋,进行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篇童话故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群鸟学艺》),这个童话故事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家想知道吗?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引入新课题既复习了原来的知识,又学到新的技巧技能温故而知新,一举两得。 (27)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

(28)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29)介绍作者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30)趣味导入法

抓住课文要点,用富于趣味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注意力集中。

(31)联想导入法

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来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

(32)其他方法

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很多,还有如问题导入,名人名言导入,温故知新导入,漫画导入,诗歌导入、电影导入,录音、录像导入、

对答激发热情导入、利用课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谜语导入法等等,我们可以由此及彼;有的形式相近,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新颖别致的艺术导入方法是不难设计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导语的科学性、时间性,一定要精练、灵活,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简明、实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入艺术的作用。

六、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设想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整节课都能有始有终,教师怎样根据教材内容、学校的软硬件配置,以及学生的年龄、学情等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好、使用好课前导入的方法和技巧,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需要全体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和反思,使之更适合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这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

第18篇:农村课题中期报告

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模式研究”中期阶段报告书

(2016.9—2017.6)

一、问题的提出: 1.实践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逐渐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鹿厂中心校拥有70年历史的老学校,现有教师20名,但来自不同地方、学历层次不同的代课教师就有12名。针对现状,我们一直尝试着以有效的教研活动为载体,探索适合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校本培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体教师专业素质还需不断提升。我们呼唤形成适应我校新形势,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2013年12月,上海吴金瑜校长的报告给我们的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课例研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之路。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观点,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研究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感和成就感,使教学研究不至于变成一种外来强加的任务,那就应该带领每一位教师开展课例研究。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研究的是教师自己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它让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自始至终都是课例研究的主体,能尝到研究的辛苦,又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种研究教师感到亲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实效性强,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育

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带给学生的是更好的教育,带给教育的是本质回归的暖春。

2.理论意义 (1)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认为教学是通过教育者设置一定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经过新旧知识的反复、双向的互动作用,获得一定的意义,使旧经验体系得到一定的重新组合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人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它总是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主动的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并从中得出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引导者、促进者、协作者、帮助者。

(2)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具有可墨迹性的。他们特别注重过程意识,认为个体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是搞单纯的理论学习获得,而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一切哪怕是失败的经历也比完美的结果要有意义的多。因此,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不仅要注意结果,更要注意过程,追寻“教师在研究中成长”的教研理想。

目前随着教师资源整合,农村群众进城务工,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如何使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如何使家长们把孩子交给我们放心,如何

使我们使我们学校持久具有影响力?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一直认为:用新课程理念做指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是我们教师专业素质快速成长、学校快速成长成为优质学校的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我们致力于本课题的研究。

二、核心概念界定:

课例: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一种有效研修方式看,可以把“课例”定义为“以课为例讲道理”即以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该课为例),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讲道理的聚焦点),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再现和描述来揭示教与学的改进过程,讲述教学改进背后的观念和认识。之所以强调“教学改进背后”,其实是期望课例不仅要展示出一节课的授课过程,更要指出为何这样授课、为何如此改进研究思路,从而有利于其他教师从一节感悟到一类课的道理。

课例研究:实际上也就是“研究课例”的过程,即以一节课的研究为例试图围绕一个主题探讨一类课的改进。

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

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

基于课例研究的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模式: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而借助于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的研究所形成的基本结构或框架。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上网搜索,关于“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只有郑小青的《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模式的构建研究》中得出的: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四种模式“同课多轮→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异课同构”。但关于“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却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大连市一一八中学王雪洁在《开展课例研究,探索课例校本教研模式》中提到从“备课组、教研室、学校的展示课活动,骨干的示范课活动,青年教师的‘我看我自己’会诊活动,外出看课活动,理论引领活动”五个方面来开展“校本教研——课例研究”活动,探索课例校本教研模式。顺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王秋月在《“专题式课例研究”教研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中提出了“确定研究主题→观摩教学→参与式研讨→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调整后再运用→再分析评价”这种循环螺旋式上升式的“专题式的课例研究”教研模式。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陆超群在《基于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的实施及建议》中讲到“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多人同课异构、多人同课同构、跟踪式听课”等多种课例研究形式。苍南县灵溪一中黄海在《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实践与制度建设》中提

出的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的基本程序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讨课例→行为改进→发现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顾泠沅领衔的课例研究在多次研究形成的“三个阶段,两次反思”中不断改进,最终成为“一个课例,三次讨论”,已形成课例研究的基本模式。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张庆勉也在《课例研究与编写》中提到课例研究有:“一课多上、同课循环、同课异构、多课一题、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多种模式„„

随着网络平台的普及,本课题组通过对以上经验的搜集、学习和反思,综观以上单位的研究内容和成果,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课题现阶段的研究还可以加入新的元素,应该不断向纵深推进,构建更加完善的研究体系。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出一条适合与本校数学学科实际的基于课例研究的的校本教研的模式。

2.探索并形成以小学数学四大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典型研究案例。 3.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研究内容

1.形成以小学数学四大课程内容为载体,以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的典型研究案例。

2.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

展的影响。

3.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及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的影响与作用。

4.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对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

5.形成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模式。

2016年10月《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模式研究》课题在我校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从申请立项、确定方案、构想策划、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到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

本学年我们课题实验小组继续研究《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模式研究》。凭借一线教师的有利条件,以课堂为实验基地,通过学习交流及在数学课教学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到与新课程最为和谐的交汇点,从而更好地开展新课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本学年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如何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更多方式深入地进行课题研究,从多方面具体地体现和展示本课题的实验情况和效果,是我们这个学年课题研究的工作重点。我们工作虽紧张,可却感觉很充实,虽然很忙碌,可我们却在不断成长,成功的喜悦与研究的困惑并存着。现将我们课题组的工作进展及成果、课题组活动做法及体会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及进展

(一)理论与实践并进

理论是实践的航标。因此进行理论学习是我们课题组一定要坚持执行的工作重点之一。由于前期做好了专门充分的理论学习,因此,本学期我们将理论学习渗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课题组成员做学习型教师的思想意识,养成学习的习惯。课题组长带头并要求和督促组员每月必须至少写一次学习笔记和感想。这个习惯从课题实验伊始一直延续至今。我们课题组教师长期坚持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并在组内实现知识共享。课题组成员借助邮箱,大家能把发现的好的文章及时进行互发,供大家学习,在开展课题组学习活动时,还将所看到文章和观点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我们在科研思想上就比较容易沟通和达成共识。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积极争取机会让教师们得到外出学习机会或是锻炼展示的机会,促进课题组成员的快速提高。听课的老师回校后都能热心地向组内其他老师介绍学习内容与经验。

课题立项后,课题组召开会议,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认真学习理论,转变观念。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有效性现状的调查、分析,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请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和论证,完成课题设计方案。

具体学习了以下一些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文章:《“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初探》、《“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探索课例教研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课异构 共同成长》、《“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的建构和实践》、《“课例式”校本教研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开展课例教研活动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对“以案例

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构建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研究》、《基于教学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 》、《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有效策略 》、《基于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的实施及建议 》、《基于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模式》、《以课例为载体 推进学校数学教研组建设》、《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例谈——我们如何做课例研究?》。

(二)制定课题计划,例行课题组常规

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组长及时拟定了本课题组的实验计划,明确了本学期实验的重点、要求与进程。然后各组员再根据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课题计划,以便于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来开展实验。本课题组这一学年的常规工作有:

1、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组例会。

2、每人每学期上一节教研课,交一篇案例或论文或心得体会。

3、实行责任制管理,明确课题组各成员的职责和分管的任务,各施其职,使课题组能自觉、健康、稳步地运转与成长。

4、争取学习机会,组织和开展交流活动,学习开展课题实验的方法和经验。

5、写出案例分析和反思

6、对本学期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撰写论文。

7、收集资料,整理个人资料袋。

(三)研究活动进展

此课题立项以来我们主要围绕“同课多轮(自我成长)、同课异构

(异中求优)、同课同构(优中求效)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细节研究。主要活动进展如下:

1、2016年9月组建课题组,召开第一次课题组会议,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2、2016年10月,在校领导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申请立项。

3、2016年11月,撰写开题报告,开始制定呀、实施研究方案。

4、2016年12月,学校数学高年级教研组以《百分数的意义》为内容进行“同课同构”和“同课多轮”研讨活动。学校低段数学教研组以《送温暖》为内容进行“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研讨活动。

5、2017年1月,课题组召开例会,进行了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课例的学习。

6、2017年2月,课题组召开例会,学习资料,对新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安排。

7、2017年3月学校数学教研组以《分数除法二》为内容进行“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研讨活动。中年级数学教研组以《用字母表示数 》为内容进行“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研讨活动。

8、2017年4月,数学教研组以《什么是周长》为内容进行同课多轮(自我成长)“同课同构”教研活动。

9、2017年5月,课题组召开例会,对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本课题的研究初见成效,课题组的老师们都相当乐意将自己的成果对同事们进行展示,同时接受同事们的建议或意见,以求更加完善。

我们利用课题组活动的机会将各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展示和交流、互价,在比较与观摩中,彼此都觉得很受启发。很多课题组成员还结合数学大组学习的机会展示了自己的研讨课,既为大家提供了教研的平台,又为自己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二、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课题组负责人近期获奖情况

李伟同志主持区级课题《农村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培养的研究》获区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获教科研先进工作者;闫兴普同志主持的区级教研课题《农村学校包班教学及对策的研究》已批准立项;郭保红、李丹教师优质课均获区级二等奖。

总之,在课题组老师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下,一年来老师们的研课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教学效果有了较大的进步。 “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模式的构建研究”是校本研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为新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成长的平台,为老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提升的舞台。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新老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收获感悟,锤炼教艺,通过一节节课的磨砺达到对教学的一举多得,触类旁通,从而获得轻松快乐地成长。

第19篇:音乐课题中期报告

“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趣味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那么,如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使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更佳,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是音乐教师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开题立项 稳步推进

1、本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教学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为了达到某阶段教学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对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划。

音乐教学方法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从系统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习者、教学目标、教材、媒体、评价等各方面因素,分析音乐教学问题和需求,设计解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加以实施并由此进行评价和修改,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2、课题理论意义

课题“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按照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结合课程内容标准的实质,从教学实际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材、教学环境、媒体、评价

等各方面因素,分析音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和需求,设计解决音乐教学中相关的音乐活动的策略、方法和步骤,在不断进行的评价、反思和修改的实践中,寻求最优方案的音乐教学方法,使学习者经历最有效的音乐学习过程,探索一条积累音乐学习经验的最佳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形成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经验。

(2)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

(3)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音乐鉴赏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2)唱歌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3)演奏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4)音乐相关文化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三、创新工作 研究有序

在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的一学期,现就课题进展、课题研究的方法形式作如下汇报:

1、区域集体备课,在争辩之中明确方向。

学科区域集体备课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自开题以来我们组织了数次的“音乐教学方法专题研讨活动”,活动围绕“音乐教学中的大问题”、“如何在

中年级进行歌唱与欣赏教学”等多个话题展开。市音乐教研员张老师也向我们提出建议:课题研究要确立有效的方向、搜集详实的材料、注重开展的实效性,要把每一次课题组活动都能作为一次很好的教科研活动,在争辩中明方向。所以在每一次活动中我们都能确立研究的中心内容,对组员所教的内容都能从课题研究的内容实效出发,谈自己的观点、想法,应该说在每一次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中,所有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改变,教育思想都得到了升华。

2、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为实践服务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渠道,我们只有不断地尝试有效性的音乐教学策略,才使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了分期研究目标和研究的重点,确定两周一节的教学课进行研究。为了使音乐研讨课真正获得研讨的价值。我们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题异构等研究的策略。

(1)专题研讨

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2)一课多教

一般来说,我们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多次试教的过程,只有有针对性地不断改进设计,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如xx老师执教东三

省研讨课《非洲鼓乐》试教了五次,每一次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都集体听课,帮助磨课,在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中,有力地提升了我们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也体现了我们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

(3)同题异构

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称为同题异构。xx老师对《顽皮的小杜鹃》的同题异构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她们对教材共同钻研,又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策略来进行教学,体现了她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体现了她们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

每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们都能从研究教学方法有效性策略的视角,把研究活动落实到教学中去,根据学生的课堂效果进行反思,总结,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在课堂上。我们鼓励课题组成员每学期上好一节研究课,骨干教师起好示范作用,各成员之间互相随堂听课,使课题研究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开展起来,真正做到课题研究日常化

3、观摩活动,研讨中提高教师水平。

自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来,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观摩活动时,大家认真听、认真记不放过每个细节;研讨时气氛热烈,积极发言、反思自己、中肯对待别人、毫无保留。共性的问题大家引起重视,如:活动的教学目标怎样设立?教学中教师怎样根据学生学习及教学情境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策略,真正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等等问题引起老师激烈地讨论。一些个别的问题也引起大家的警戒,如低年级教学方法和中高年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到怎样的层次?活动的开展,对教师业务水平、能力、再学习、再提高的重视。

因为我们深知,要使特色教学具有生命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关键。

四、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探索,课题组成员不仅学习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还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推动教学、促进课堂高效教学。课题研究的过程,锻炼了我区的音乐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的课题意识、课改意识得到加强,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平等对话,灵动的课堂,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1、音乐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学生从对音乐的冷漠变得热情

通过录音机、幻灯机、录像机、VCD机等电教手段创设音乐情境,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面前,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2、丰富音乐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对音乐内容的陌生变得了解

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并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图画,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促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意境,达到理想的教学功效。

3、使学生从音乐之外逐步走进音乐

清晰明快的语言,让学生从中得到温馨,留下回味,获得快乐;有动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充满激情。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音乐教育旨在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

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从音乐的学习中得到真正的乐趣,接受并创造音乐的文明。能从音乐乐趣的体验中,音乐文明的享受中,得到性情的陶冶、精神的冶炼、培养自己温和的性格与坚毅的品格,以及与他人相处的和谐与融洽。而音乐教师应当成为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的桥梁,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呢?教师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音乐。而且我们知道因为年龄的缘故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非常需要教师精心地创造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灵活设计、选择运用,相信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一课题研究不断深化,最终取得丰硕成果。

第20篇:省级课题中期报告

省级课题《初中物理作业“个性化”设计的研究》

中期进展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物理作业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物理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物理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传统物理作业设置的弊端

传统的教育注重智力测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这个指挥棒“指使”很多教师实行“题海战术”,布置的是千人一面的统一作业,学生课外往往处于题海之中,有做不完的习题,想不尽的难题,学生课外负担重,但收效甚微。学生有厌做心理,抄袭作业现象普遍,课外作业往往流于形式。

传统作业往往强调学生的“独立完成”,注重独立思考,忽视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往的作业围绕书本做文章。一方面,作业中要解决的问题存在着与实际生活脱离的事实;另一方面,学生完成作业也不需要深入生活,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仅靠冥思苦想,纸上谈兵即可。这样就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僵化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较差。而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更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2、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教学策略的落实,教育创新的意识已深入课堂,并且也应该深入到物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物理作业的创新自然不会例外。作业训练与批改可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应当成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和巩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手段,足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物理作业的设计。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物理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作为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物理作业应该实现质的转变。优化学生的作业设计,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因此,课题组针对费城二中的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物理学科特点,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中期研究时间

2008年1月----------2008年12月

三、中期研究目标

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当前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初步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业体系。

四、中期研究的方法

1、运用群体优化法,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研究内容,有分有合。

2、调查法:通过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物理作业设置及运用的现状,并经过综合分析,找出影响物理教学效率

的症结所在。

3、资料法:利用图书馆和校园网,查阅有关资料,借助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实验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详尽的背景资料,并更新了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观念。

4、培训学习:首先由部分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然后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共同学习他们带回的学习内容及体会,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教育思想。

5、实验法。尝试在选择班级进行教学实验的初步研究,以便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和修改。

6、访谈法。在课题试验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随时掌握学生对课题的反应和要求,及时调整和完善课题计划和具体的课题实施方式。

五、中期研究过程:

1、申报:本课题于2007年11月向山东省教育学会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递交申报表。

2、立项: 本课题于2007年12月经山东省教育学会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审查批准立项成为省级科研课题。

3、开题:本课题组于2008年5月在费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下,经我校教科室精心准备,在本校隆重举行题为“关于初中物理作业‘个性化’设计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会。

4、理论学习:本课题立项后随即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通过教研活动,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有关的理论学习。使老师们认识到在新课

程背景下加强物理物理作业设计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学习中提高了对本课题研究的认识和了解,清楚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并撰写了相应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5、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细化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制定课题管理措施,规范课题研究行为。

6、初步实践与调查:开始尝试在所选择的班级进行教学实验的初步研究;调查了解初中物理作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建立学生管理档案;明确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和修改。为下一步研究的全面实施打下基础。

六、中期研究成果:

1、本课题组成员查找出大量的物理资料,进行课题理论学习;教师在学习中提高了对本课题研究的认识和了解,并撰写了相关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2、形成系统的课题管理体系,规范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行为。

3、尝试在选择班级进行教学实验的初步研究;调查了解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建立学生管理档案;明确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和修改。研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费城二中初中物理学生学情卡”。

4、掌握了一些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

七、问题与反思

1、我们开展的研讨活动的主题虽然都是来自于一线教师的困惑,但有些问题并没有真正深入到核心,如何在实践、思考中提炼出

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我们面对的一大的挑战。

2、课题研究存在不平衡现象,课题组成员有些是按计划在认真研究,并且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有少数组员,因为操作上的问题或者是个人的因素,研究成效一直不明显。如何帮助这些课题组成员重新调整研究方案,找到适当的切入口,是下一阶段的重要工作。

3、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希望有关部门多些举办教研培训活动,包括讲座、研讨、观摩、学习等,以利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4、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如何防止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

八、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1、总结经验、材料,课题组成员形成共性作业,进行创造性研究使用,使之能恰到好处地渗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初步适应下一阶段的教学实践。这项工作既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

2、进行个人研究和集体研究相结合,对从实践中探索的经验、方法加以提炼和总结,并上升为科学理论,发表教研论文。

3、资料整理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进行评价和反思,做好课题研究结题的准备工作。

课题中期报告范文
《课题中期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