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欧洲文学3

发布时间:2020-03-02 06:17: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七章

20世纪欧美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两次世界大战与欧美社会

资本主义的垄断和帝国主义化使其固有的种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从而造成民主运动、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高涨,也刺激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1914年,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这次世界大战有三十个国家参战,十三亿人卷入了这场战争,世界大战给整个西方世界带来的这种毁灭性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战后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与西方国家体制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阵营。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战后的恢复修整,经济发展迅速,但其内部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

二、哲学社会思潮

20 世纪以来在西方哲学和文学领域普遍流行的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都是这些问题和后果的反映,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思想根源和核心内容。

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哲学,而以他们为代表的哲学思潮便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根源。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将 20世纪人类反思检讨理性的触角延伸到人的社会文化生活,揭露了现代西方社会的弊病。

三、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在20世纪正在一步步走向深入、走向丰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现实主义名目繁多:批判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动态现实主义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许多后来被认为是属于现代主义的流派,也曾被列在现实主义名下,这便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泛现实主义”现象。

四、现代主义文学

一般说来,现代主义文学确立于19世纪后期。有三位作家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或是最早的现代主义作家,他们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和俄国的陀斯妥耶夫斯基。

法国19世纪诗坛被誉为“三剑客”的魏尔兰、韩波、马拉美是早期象征主义的重要作家。后期象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传统,T\"S\"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将民族性和现实性带进了象征主义诗歌。法国诗人瓦雷里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海滨墓园》被认为是最富有哲理、最充满抒情性的诗篇。象征主义在戏剧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鸣曲》、凯泽的《从清晨到午夜》和梅特林克的《青鸟》无疑最集中地体现了象征主义的戏剧成就。

21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是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全盛时期。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文学流派均出现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像卡夫卡、艾略特、福克纳、普鲁斯特、乔伊斯、瓦雷里、叶芝等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表现主义产生于20世纪的德国,以后蔓延到欧美各国。表现主义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主题。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奥尼尔的《毛猿》都是著名的表现人的异化的作品。

未来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彻底抛弃以往的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打破旧有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进行随心所欲的艺术创造。

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主要作家有布勒东、艾吕雅和阿拉贡。由于布勒东等人的积极活动,超现实主义很快就传播到了英、德、美、日等国家,甚至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也接受了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二

十、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伍尔夫和美国的福克纳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

五、基本主题

1、表现了世界荒诞现实的认识和对暴力世界的恐惧与厌恶。深刻揭示了西方社会以“荒诞”和“混乱”为特征的历史文化本质,形成了对人所生存的世界境况的独特理解。

2、由热衷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对自我深层意识的探讨。随着“物”的内涵的逐步拓展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物”逐渐成为了凌驾于人之上的一种力量,使人的异化感日趋严重。

3、表现人独特的生存境遇。传统的观念强调人与环境的联系,认为人是他所处的环境的产物,所以,传统的文学极为注意环境对人的作用和注重对环境的描写,强调人是他所处环境的产物。

4、20世纪西方文学是生长在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精神土壤中的,它既是对西方近现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拨,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第二节

艾略特与《荒原》

艾略特的创作,尤其是诗歌,总的说来深受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19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以及20世纪初庞德等人倡导的意象主义的影响,。 艾略特也是20世纪前半期英美文学批评中的大家,新批评派的代表。其批评论著主要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20)、《诗歌的用途与批评的用途》(1933)、《文化定义札记》(1948)等。他提出的“非个人化理论”在欧美批评界有很大影响。“非个人化理论”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基本理论,因此艾略特也被认为是新批评派的奠基人。

《荒原》从思想内容来看,它真实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社会中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状况,展示了西方社会广阔的社会画卷及深刻的社会危机,集中表现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扭曲、畸形、异化和荒凉冷漠,从而宣扬只有依靠宗教才能拯救这个混乱、荒芜、腐败的现实世界。

《荒原》全诗共分五章。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描写西方世界像染上瘟疫的荒原,

第二章《对弈》描写了两种人由于放纵情欲而灵魂枯萎,走向死亡。

第三章《火诫》描写整个伦敦城都笼罩在象征着情欲的黄雾之中。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用追求钱财而死于欲海的腓尼基商人的可悲结局为例,告诫世人不要放纵情欲,迷失人生航向。

第五章《雷霆的话》描写干涸死寂的荒原渴望雷雨拯救,

《荒原》的主题构想是别具一格的。在中世纪的民间传说中,就曾有过亚瑟王和他的园桌骑士寻找圣杯的传奇性故事。艾略特借用了这个传说,围绕着寻找圣杯的神话传说展开主题,同时赋予这个传说以深奥的寓意,暗示出诗歌的宗教性主题。

围绕这一思想,诗中出现了四个意象系统。

一是“枯萎”,诗中大量出现枯萎的意象。

二是“死亡”,这类意象在诗中出现最多。

三是“情欲”,这是导致“枯萎”“死亡”的原因。

四是“再生”,这类意象较少,但也是贯穿首尾的。

这几类意象在诗中重叠扭结,反复再现,近似一部思想的交响乐诗。

第三节

卡夫卡与《城堡》

一、卡夫卡创作的总体倾向

1、构建独特的“异化世界”

表现了人类生存的危机感、恐惧感,生动地展现了人的肉体和精神在那个时代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他塑造的形象,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学形象,在他们身上已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已经成为人类某种命运的代表,或者说是某种人生哲理的载体,表达了普遍存在的“人的状况”。在这里,文学和哲学已达到高度的融合,显示出多层次的审美价值。

2、对传统西方文学主题的超越。

他的作品把描写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我诸关系的扭曲摆在显著地位,深刻地描述这种扭曲造成的人的孤独感(《城堡》、《审判》、《变形记》)、苦闷感(《致科学院的报告》)、恐惧感(《地洞》)。特别是他的《变形记》,既是对人蜕变为“虫”的孤独、苦闷及恐惧的描写,又充满了对“非人化”现实的控诉。作品里已经没有那种对痛苦和失望的呼天抢地的哭泣或痛心疾首的唏嘘,而是以一种心灵被刺痛得麻木后发出的阴郁的戏谑或冷嘲。

3、审美观念的转向

他在作品里竭力表现人的精神的绝望、堕落。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作为艺术家对自身使命的再认识,都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艺术从善美转向恶丑来展示人类。唤起现代人的苦难意识,帮助现代人认清自身的现实困境,承担拯救世界的重任。

如何理解“卡夫卡式”

“卡夫卡式”一如“席勒式”或“莎士比亚化”,应是一个美学的概念,它涵盖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独特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

首先,在思想上,众多研究者指出,卡夫卡最根本的一点是他接受了存在主义的学说。

其次,是在艺术方面,继承并且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流派中可贵的批判传统,在反映社会矛盾的同时,对社会上一切滑稽荒诞的事物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如何理解《城堡》

《城堡》开头,土地测量员K应聘前来城堡报到,他怀着一种使命感,想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而来,却只能呆在村子里无法靠近城堡一步,连村子也似乎隐在五里雾中,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所在。就是在村子里,K也不受欢迎,没有立足之地,他被赶出旅馆,只好到一所学校去当了看门员。其后日复一日地他仍在作着无望的、靠近城堡的努力,却总是不见任何进展。原来,城堡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处所,外边人根本莫想进去。住在那里的老爷们有时也会到村子里来接受晋见,办理一些天知道是什么样的事务,好不容易才能得到一个召见机会的候见者不仅毫无怨言,甚且为此而深感荣幸。为了迎接一次企盼已久的接见,每每需要在冰天雪地里没日没夜地静候好几天,最终还是见不到老爷。对此,他们也无可奈何。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种有悖于常理的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是以怎样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并且有些怎样的思想意义?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写K多次想进入城堡而不得,城堡分明座落在前面山岗,但K却永远到达不了,永远无法进入城堡。

“城堡”虽然具体实在,但它背后的寓意究竟是什么,却一直众说纷纭。马克斯\"布罗特认为,城堡就是“上帝恩宠的象征”;存在主义者认为,城堡就代表上帝;实证主义者认为,城堡就是卡夫卡父亲的出身地沃塞克,卡夫卡写《城堡》就是克服自己和父亲不愉快的经验;社会学者认为,城堡代表“资方”,城堡是描写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我国学者叶廷芳也持这一观点;有人干脆说,城堡就是卡夫卡时代奥匈帝国的代表;也有人认为,“城堡”是描写现代人的危机:现代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从不留意世界到底是什么,他认为世界只不过是个人意图与欲望的投影而已,所以他只听从他自己;还有人认为,《城堡》是批评官僚制度的:每个阶层都不愿作决定,因此形成许多圆圈,让老百姓一层又一层地绕着,绕到最后又绕回原地,最后变成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

第四节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贝克特的作品代表了西方荒诞派戏剧的发展极端。在他的作品中,悲剧与喜剧融为一体,抽象的哲学思考化为简洁的舞台意象,其艺术风格在当代西方文学界独树一帜。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89年贝克特去世时,西方评论界誉他为“改变了当代戏剧之走向的文学巨匠”。

《等待戈多》

1、主题:表现现代人生存的尴尬

《等待戈多》关注的是人的文化根基被切断人对未来希望深感渺茫的困境。贝克特通过对生存的尴尬境遇里,人精神上的挫败感和失落感的表现,否认了数世纪以来支撑西方人精神大厦的宗教理想和改革社会的愿望。

“戈多”究竟暗指什么呢?作品究竟想表现怎样的思想和主题?

西方评论家历来对“戈多”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说戈多就是上帝,有的说戈多是现实生活中的某某人。有人也曾问过贝克特:“戈多是什么人?”可贝克特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从西方现代社会的混乱、荒谬中贝克特看到了人的可怕处境;但是对这种现实,他既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更找不到出路,只能看到的是人们在惶恐中仍怀有一种模糊的希望,而希望又“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就是作家构思神秘“戈多”的由来。因此,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代表了生活在西方社会中惶恐不安的人们对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即人们在等待解救人痛苦的“希望”的到来,人们在期望着未来能发生一点什么事,好给这沉闷、痛苦、让人厌烦的生活带来一些“变化”。然而,究竟应该是什么希望,什么变化?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2、艺术特征

第一、“反戏剧”。荒诞的动作,晦涩的、莫名其妙的语言,打破了传统的戏剧格局。所以这样的戏剧又被称为“反戏剧”(Anti-Drama)。

第二、悲喜剧。《等待戈多》于1954年问世时,贝克特称之为“两幕悲喜剧”。然而,该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悲喜剧——以喜剧结尾的悲剧,或一个主要的悲剧剧情节附属若干个次要的喜剧情节,而是一种悲剧的内在实质同喜剧的表现形式的结合。悲剧的喜剧化处理一方面弥补了因缺乏情节而产生的枯燥感及悲剧的沉重感,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有意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人生的荒诞。

第三、人物的抽象性。这些人物也缺乏作为社会人的基本要素,如国藉,职业,家庭,信仰等等,他们只是以流浪汉或残疾者的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有时剧本对人物的阶级关系有所暗示,贝克特的人物则完全与自己的生存环境相脱节,其社会性被降低到最低点。以这种手法来展示人世间的不幸,使悲剧获得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这正是贝克特的创作旨意所在。

第四、重复的戏剧手段。贝克特巧妙地使人物的习惯动作和个性语言在戏剧中适当重复,暗示人物面对多余的人生已茫然无措,惟有重复毫无意义的行为才能消磨这无聊的余生;人物在孤独无聊中依靠行为的重复苦度残生。重复既是荒诞人物的生存方式,也是作者表达主题的手段和剧情构成的模式,它使贝克特戏剧的情节结构趋于静止。凭借时间的绵延和事件的重复表现社会的荒诞和人生的无奈,淡化故事情节并构造趋于静止的情节结构,这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戏剧情节观的艺术突破。

第五、语言指涉功能的丧失。语言是能指和所指结合的符号系统,只要所指缺失或延宕,能指将变得无所依着,因此所指的异延是消解语言的基本手段。贝克特正是利用这种手段消解语言的指涉功能,使人物的语言具有空洞性和多余性特征。《等待戈多》中的许多疑问句采用的是陈述句句式,而且一半疑问句都没有回答句。说话人的意图和思想得不到听话人的回应,对话就倾向于表现为一种单向的物理行为,从而失去交际功能。

第五节

海勒与《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是海勒的代表作,也是“黑色幽默”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其声誉经久不衰,被视为反映美国当代社会生活的经典性作品。

1、书名的意义:

喻指“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的书名或小说本身就是一种比喻,“比喻世界是一个庞大的体制,在这个体制当中,它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就作品具体内容来说,这个所谓的“庞大的体制”,是指蛮不讲理的强力,“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对小人物来说,它是捉弄人的专横残暴的势力,永远无法摆脱的天罗地网。因此,《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书名和这部小说全部内容的表层次的象征意义,就是军界的官僚政治和官僚主义专横暴戾及其对人的捉弄和戕害。深一层次,是指当今美国和西方社会的官僚政治、军界的专横和国际垄断资本及在这一处境中生存的人的象征。

2、

作品简介:

海勒用穿针引线的手法,以主人公尤索林为中心,在完全打破时空对情节限制,让过去、现在、未来相互交织、跳跃或平行发展的前提下,巧妙地运用叙述、谈话、回忆的手法,把一个个不同场景、不同事件或不同人物组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头绪纷繁、杂乱交错、光怪陆离的疯狂世界。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写了驻扎在意大利附近一个虚构的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军飞行大队的内幕生活。小说揭示了一个梦魇式的荒诞世界。在这个荒诞世界里,人欲横流,价值颠倒,疯人受勋,坏人当道,正义与理性受到无情的嘲弄,到处是一片混乱与疯狂的景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惶惶不可终日。这一切,形象地展示出一个机械化、制度化、黑白颠倒了的异化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人在荒诞环境中必须做出人生选择的思想。

3、主题思想的形上性

作者是借用战争题材来表现异化的现代西方社会的荒诞性,体现了严肃的主题:战争及其军事官僚机器的荒诞和不可理喻,造成了现代人“处于进退维谷状态”、永远“无法摆脱”的形而上困境,表现了西方人对人类处境的困惑。小说的意义显然超出了战争的范畴。它要表现的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超现实的哲理。“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和集中,一种“制度化了的疯狂和有组织的混乱”,象征着变化无常、莫测高深、在冥冥之中统治着世界的神秘力量。它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个无所不能、无懈可击的圈套,一个无所不在而又无法摆脱的骗局。它可以令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欲生不能,欲死不得。《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所描写的战争及其相关的人和事不可能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而是经过变形、夸张的结果。它既指认了人类具体社会制度的痼疾、官僚机器的残忍,更暗示了人类历史的悲剧性命运及无可规避的自身悖论。

4、非传统英雄式的主角

尤索林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他不是传统观念中的英雄,而是一个胆小怕死、神经过敏的“逃兵”,是20世纪西方社会孕育出来的一个浸透着存在主义意识的西方现代文学中典型的“非传统英雄式的主角”,代表了现代西方世界的大多数人,也是作者赋予同情的人物。在他身上,凝结着作家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处境问髓的痛苦思考和答案。尤索林是皮亚诺扎岛上难得的“清醒者”,但他只是一个无法抗拒非正义的小人物,也不试图改变他所轻蔑的社会,他采取的“逃避”、“不介入”的行为,是出于不愿意死于非命以及不愿丧失自我而与丑恶的现实同流合污的道德原则和正义感。应该说,他的这种选择是明智的,也是作者对荒诞世界的价值和社会行为之否定的一种体现。在他身上看不到半点传统英雄所具有的气质、信念和力量。他被人踩在脚下,无力去改变他已认识到的荒谬的世界,但又不甘心束手待毙。他惟一能做的就是尽力保存自己,而保存自己的惟一出路就是“开小差”逃跑。尤索林是荒诞与疯狂社会中的清醒者。严酷的现实促使他进行痛苦的思考,使他看穿了隐藏在“第二十二条军规”背后的阴谋和罪恶。在尤索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海勒受存在主义影响,强调自由选择、勇敢生存的原则。

第六节

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第一部产生世界性影响的长篇小说,自从它1967年出版以来各国文学评论界纷纷发表文章高度赞扬《百年孤独》。

这部小说的名称虽然只有“百年孤独”四个字,但却包含了极其深邃的意蕴。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我们有必要从“百年”和“孤独”两方面对小说名称进行解读。

“百年”的含义:

“百年”是历史,即指拉丁美洲人民漫长的苦难岁月。作家通过对百年历史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拉丁美洲百年沧桑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灾祸,并表达了他对造成这些灾难的外来入侵者和内部反动统治的痛恨。

“孤独”的含义:

“孤独”是这部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说的意蕴所在。作者通过对布恩蒂亚家族的种种孤独形态的展现在作品中完美地表达了这一忧愤深广的主题。作者写这部小说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能早日结束这种孤独而苦难的历史,走向完全相反的生活。

主题:孤独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根据拉丁美洲血淋淋的历史,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描绘而成的。小说以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一百年的命运为线索,书写了马孔多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勾画出了那独特的既开放又封闭的世界,讲述了一个漫长的、痛苦的、死亡的故事。小说对拉丁美洲乃至整个人类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兴衰,是对人类文明的象征表现和高度概括,内容包罗万象。因此很多年来《百年孤独》作为一部著名的拉丁美洲小说,一直是文学评论界较为关注的对象。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1、人物神秘、非凡

作者塑造了众多的神秘人物。这些人物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形象,除了现实因素外,还具有非现实因素,他们是超常的,都具有非凡性。

2、情节奇异怪诞

情节虚幻性,离奇荒诞。布恩地亚的长子霍塞\"阿卡迪奥在外中弹身亡后,死者的鲜血似有灵性,可以穿街过巷,拐弯绕角,上下台阶,流回家里向自己的亲人报告消息。马贡多镇居民集体失眠,全都染上健忘症也很荒诞离奇。这种顽固的遗忘症,显然是作者的想象,但借助这种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夸张象征地告诫世人不可忘记容易被人忽视或遗忘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应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如一场暴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二天。小说通过描写这些离奇荒诞的事件,把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真实与虚幻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神奇的想象中的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现状以及文化混杂性,使作品的魔幻色彩更加浓郁。

3、表现手法奇异

《百年孤独》不囿于传统,勇于借鉴和创新。它以现实为基础,融合幻想文学、现代主义等多种表现技巧,写法新颖独特,其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交混、轮回、夸张和象征等。

习题集3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

第四章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文学3

《当代欧洲文学纵横谈》读书笔记

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

文学常识3

语文文学常识 3

文学概论读书笔记3

幼儿文学试题3

文学采风3 副本

欧洲文学3
《欧洲文学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