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

发布时间:2020-03-03 03:16: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

蓝雪霏

摘要:文化生态学虽说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1955年以其《文化变迁的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一书所奠定,但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理念在我国古代乐论中早已存在,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共同阐发着音乐与天地互动的文化生态观。

今天,尽管社会进步为高校民族音乐课堂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但是,音乐课堂教授“民间音乐”无论与时、与景、与情都极具反差,如何打开“生态”视野,利用环境资源,在学理上、行为模式上尽量贴近自然,和“民间音乐”真正互动,和当今社会互动,当引起关注。笔者认为,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间音乐课堂,或能对区域音乐文化教学加以推进。为此,笔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做了初步的思考,不成熟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文化生态学”发端于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文化变迁的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一书,它“探讨环境、技术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的

①系统互动关系,以社会科学的方法分析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适应与变迁过程”。 而其实,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理念在我国古代乐论中早已存在,无论是儒家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则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②、“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身后,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③;道家的“„„屈折礼乐,呴喻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常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钜,附离不以膠漆,约束不以纆索”④、“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

⑤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还是佛教的“彼佛国土常作天乐”,“天人闻者,俱发道意”⑥,都共同阐发着音乐与天地互动的文化生态观。

进入21世纪,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劣,关乎人类生存的“生态”理念日渐普及,人们不能不对自身与环境的协调问题详加反思(如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唯一的东道主参展案例——“沪上·生态家”,便是诠释了“关注环保节能,倡导乐活人生的全新生态居住理念)。民族民间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广袤深沉的自然、人文背景并有鲜活的当代遗存的特殊的艺术文化课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的前辈已经为此积累下相当丰富的经验。然而由于当今传统文化生态日益恶化,音乐课堂教授“民族民间音乐”无论与时、与景、与情都极具反差。于是,笔者认为民族民间音乐课堂如若能更主动切入“生态”这一理念,或能克服某些刻板、矫饰、虚浮、人为,尽可能贴近自然,亲近自然,使这门课上得有声有色,达到更好的效果,发挥更好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流动的艺术,56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更是一门“生态”的艺术。民间音乐课应该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以特别的行为模式来完成。笔者以为或可从以下诸方面加以切入:

一、“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方寸之地”(教室、讲台、教材、电脑)要演绎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上56个民族的传统音乐遗存,必须要打开“生态”视野,由“课堂”这个“点”游离而广览。

(一)教材文本

1、课本

民族音乐概论的大部分教材沿用的还是上个世纪60年代奠定的体裁分类法。体裁分类应该说是一种非常人工的分类,它应该与先前就音乐与表演形式、作品结构篇幅等外部系统特征,尤其注重民族民间作曲技术的提取有关,而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实际上是难以将差异性极大的音乐分别揽括在一种体裁内加以说明的,况且这“约定成俗”的五大类也无法把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穷尽,后来出现的所谓“综合乐种”便是一种无奈的补救。而区域性或民族性分类应是一种较为自然的分类,它以客观的不同空间为主要依据,对分布其上的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分别集中予以展现,而不至于将其“五马分尸”。虽然,中国音乐区划的界定有各种不同的版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随着各个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拓进,将会提供中国音乐区划界定予更多全面、翔实、准确的学术参照。民族音乐教师从不同音乐体裁着手转而深入多样化文化类型的区域音乐,关注人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中所发生的音乐行为和音乐现象,致力于研究存在于不同区域的音乐文化特质与模式,并追踪、阐释其缘起,让民族音乐课更加贴近客观和自然,显然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2、音像

民族音乐的文本教材需要大批的音像资料予以配合才能施之于教学,但我们手头的音像资料经常是没有图像的录音带或CD,当然还有更多的诸如以下各种现代版的音像:

歌舞团演员表演的“民歌”、“民乐”;

歌星演唱、现代乐队伴奏的异化了的“民间音乐”; 旅游点的“原生态”商业音乐;

电视台排演出来的“民俗风情”歌舞;

如何尽可能补充缺了“在场”的录音资料,摒弃各种人为、造作的的音像,还民间音乐一个原始、质朴的本真,必然要纳入民族音乐教师的视野。

3、曲谱

以谱状声确实是相当困难的事,现在的民族民间音乐曲谱在音谱一致方面尚有不完善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国际音标。就汉族而言,南方的语言五花八门,一个省就几种方言互不通话,更别提少数民族,如果都采用汉语演唱,个中滋味全唱没了。

如何让曲谱尽可能忠实展现原生态,教师要下一番功夫。

(二)课堂行为

音乐不能离开声音、表情,所谓“声、色”。要让没有民间音乐氛围的学生听得下去民间音乐,教师非得使出浑身解数。

1、口传心授

口传心授是传统音乐传承的自然方式,今天“现代化”了的课堂尽管有很多理论要总结,可还真离不开从教师心灵感悟及由于感悟而口口教传之“感于物而动”。

2、身份交互

一张讲台将教师和学生“楚汉”相割,教师与学生身份有别。可在“民族音乐”面前,教师不过把自己年长的心得体会感悟以理性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在某些方面则可以求教于学生,如各地民歌、说唱、戏曲中的方言字、音诵读及各地的民情风俗,来自各地的学生最有发言权,师生的“身份”此时可以进行交互调换——在“人本”这个“生态”观中,身份的固守可以从课堂发生游离。

3、动静交合

随着社会的高度进化,人的分工愈发精细,单单音乐就有很多子学科。当我们静静地坐着品赏教材和音像中的民族音乐魅力时,能否也歌、舞、乐一体,走出讲台和课桌椅的局限,随乐起舞,歌舞“升平”,把教室当“现场”,权当到“生态”环境中去潇洒一回?

二、“生态”现场

民族音乐最好的教授方式显然是“在场”。我们不能走遍56个民族的区域音乐现场,却能利用各种资源把课堂搬到“生态”现场。

(一)领导出资

各地音乐学院领导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办一些“双赢”的实事让民族音乐课堂“活”起来,比如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聘请一些优秀的民间歌手、乐手来大会展演或进入课堂教学;或者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及有关部门合作,每年在暑假期间举办或参加半旅游性质的学术考察活动或音乐夏令营等等。

(二)“教师”进修

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也就是我们的俗语“活到老学到老”,现在它已成为一种重新构建教育体系的战略而在全球普及。经过“西化”辗转,这一中国人耳熟能详却因现世功利而被忽视的理念也开始重新进入中国。事实上,不管是“信息爆炸时代”,还是多种多样的区域音乐研究成果,教师的知识若不时时补充、更新,就会被时代远远抛弃。面对着无比广阔无比丰富的区域音乐, 要成为真正胜任此课的教师就需要要不断让自己成为学生,自觉地把进修的课堂移向产生音乐的不同“生态”区域。

1、以自己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院、校领导的经费支持。

2、以自己的道德、知识修养与各地民族、文化部门建立联系。

3、利用各种学术研讨会,深入当地拜访、学习。

4、以自己的学术优势为“老师”们做事。

(三)学生实践

一次田野课就是一次动态学习的流程。课堂上学再多的理论往往比不上一次田野课的理解深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最好课堂应该是在田野。

走向田野之前,教师可以将如何了解、利用环境资源,比如关于组织这次活动的来龙去脉、教师与协助单位的联络,即将前往观摩、调查的目标及观摩考察的主要部分先期介绍给学生;进入现场之后,还可以将应对具体情况调整原定计划等组织手段的操作置于学生的视线之中并让学生积极参与;现场中,应该遵守哪些禁忌、应该如何与观摩、调查对象相处、融入其中;应该如何看待“生态”中的民间音乐,应该怎样了解人的生物性基础、人的音乐文化与人的生存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三、“生态”传统

民间音乐毕竟是过去时,它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复再有。我们的学习不仅是对遗产、特别是利用现存的遗俗对其中尚且存活的遗产的学习,我们还要正视社会巨变导致的音乐遗产的变异问题和如何继承发展传统音乐的问题,因为我们自己也已经游离了传统社会。所以,我们的区域民间音乐课还应该把自己摆进去、把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下摆进去,这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的生态。

只有把我们的课堂与没有了“生态”的今天的民族民间音乐现实连接起来,进入整个社会时代生态系统流程进行良性运转,才有我们的前景。 生态系统是该系统中生命体、无生命体通过能量流和物质循环所建立的一套动态流程关系。

生态形态是动物、植物与无生命的物质环境所建构出来的“食物网”,食物网的连接与循环影响该生态形态中每一生命的存活问题。生态系统„„而是在问:假使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同等地分析文化核心与相关环境,那么两者是如何组合起来的?此组合关系又是靠什么生命机制来规范该形态的功能?它有何种程度、何种类型的平衡?其发展与衰落的特征与路线是什么?同类问题在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比较时又如何?

应从研究平衡过程转向研究恢复过程

① Netting, Robert MaC.: Cultural Ecology, in Encyclopedia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1, edited by David Levinson & Melvin Ember,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96, P.267.转引自庄孔韶《人类学通论》P.135,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公孙尼子《乐记·乐论篇》四,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30,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③ 公孙尼子《乐记·乐礼篇》三,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35,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④ 庄周《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83,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⑤ 庄周《庄子·至乐第十八》,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90,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⑥ 王昆吾 何剑平编著《韩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P.65,巴蜀书社2001年版。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

从生态语言学角度评析英语听力生态课堂从生态语言学评析英语.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

民族民间音乐论文

中华民族民间音乐

中华民族民间音乐

民族民间音乐教案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

构建生态音乐课堂

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感想

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
《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生态音乐课堂 文化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