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歌赞与忏悔的二重奏—《囚绿记》主题的多义性赏析

发布时间:2020-03-03 21:58: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歌赞与忏悔的二重奏—《囚绿记》主题的多义性赏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选用了现代著名作家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对这篇散文主题的探讨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分析为:“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有人认为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作者对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是陆蠡对心灵印痕的真实回忆”,又有人认为是“哲理和爱国之情的交融”,还有人认为“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应该是‘爱是自私的’,‘爱是危险的”’。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也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课标特别重视阅读的个性化和文学鉴赏的个性化。初读、再读、多次阅读后,我们不难发现上述对《囚绿记》的主题的分析要么落入“贴标签”的框套,要么过于单一,没有完全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不符合新课标“个性化的阅读’,“多角度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的要求。笔者认为《囚绿记》既是一首颂扬绿的赞歌,也是一篇不断反思自我、不断在反思中忏悔的文章,同时还是在绿的歌赞与“我”的忏悔二重奏的基础上奏出的关于爱的艺术的哲理性散文。它的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和多义的。

一、绿的歌赞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毕桂发在《文学原理教程》一书中指出:“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塑造的艺术形象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感情,也就是一部作品的题材所蕴含的主要的思想意义。”因此在阅读品味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时,我们首先要抓好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囚绿记》塑造了两个艺术形象:绿的标志物“常春藤”和作者自述性的代言人“我”。这两个形象中,常春藤(以下简称“绿”)是主角,是另一个艺术形象的引子。

在文中陆蠡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写了绿的美好形象,激情澎湃地歌赞了绿的精神品质、形象魅力,并赋予绿以独特的、多重的象征义。作者在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为什么对绿情有独钟呢?因为绿有繁密的枝叶,阳光下便有一片醉人的绿影;绿有柔软的卷须、纤细的嫩芽、舒开的嫩叶;下雨时,绿有“渐沥的声音和婆婪的摆舞”。绿是生命旺盛、生机盎然的“自然的颜色”。

因为绿不但有美好纯真的形象,而且有坚定执着、向往光明、极具人性的精神品质。绿,“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所以,作者直抒胸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椅郁的年华”。在被作者牵进小屋的最初,“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让作者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这里的三个“依旧”写出美好而娇柔的绿在失去自由,失去阳光雨露时仍然坚定地追求光明,追求美好。在被囚禁的日子里这绿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窗外的方向”“原来的方向”正是绿被囚禁前美好、充满阳光雨露的自由天地,它的身被囚禁了,但它的心是朝着美好,朝着自由的;它的行是不断地挣脱束缚,争取光明的。这样的顽强、执着,不正像人的坚持不懈、坚贞不屈吗?难怪作者深情地歌赞到:这绿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因为绿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它懂得我对它的热爱,它了解我的内心。“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对语”“了解”不正是绿与我的和谐共处吗?不正是绿的人情味的最好体现吗?绿能帮我从苦闷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所以,离开北平一年了,作者还一往情深念念不忘曾与自己相伴相知相亲的“绿友’。

作者如此爱绿,如此深情地歌赞绿,那是因为他本身就是绿,而绿正像他一般热爱自由,追求光明!或者也可以说在作者心中这绿实际就是那些渴望自由与和平、坚强不屈的人的象征。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所以陆蠡饱含深情歌赞的绿实际正是他的象征,或者说因为他如绿,所以他才爱绿。《囚绿记》以一株充满绿意的常春藤作为那些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向往光明的人的象征,寄托了作者对美好、光明的热切期盼。

二、“我”的忏悔

除了绿的标志物常春藤这一形象外,《囚绿记》还塑造了作者自述性的代言人“我”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寄托了作者对绿的爱,也反思了自己内心的忏悔。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曾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这一种自叙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所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囚绿记》正是陆蠡的一篇极具自叙色彩的心灵散文,是蘸着作家情和泪、爱和悔的忏悔录。他在文中详细记录了自己“爱绿’,—“囚绿’,—“释绿’,—“怀绿’的心路历程,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爱的喜悦—爱的变形—爱的回归”的情感三阶段,并把自己对绿的心和行都和盘托出。

......在“爱的喜悦”这个阶段,作者极尽抒情之能事,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对绿的情,对绿的爱。初见绿时,作者是“欢喜”“喜悦”的,并“毫不犹疑地”选定了那间能看到绿影的房间。作者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等焦”把作者对绿的渴盼,对绿的怀念以及初见绿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形象、充分地表现出来。此时的作者用文字传达出自己内心这份奇特美妙的情感,他说“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他说“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他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他说“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句中的“欢喜”“怀念”“视同至宝’,“不感到孤独’,“快活“留恋’,等词语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记录了作者爱绿的真心、痴情,这样的喜和爱是不亚于对热恋中的爱人的吧!

“我”是这样发自内心地喜欢绿,爱着绿,歌赞绿,但行动上“我’,又是怎样地对待绿呢?

慢慢地,“我”不再满足于这样朝朝夕夕地坐在窗前观赏着绿,与绿对话,因绿遐想,“我”巴望着和绿更接近,更亲密,于是爱绿的心开始变形扭曲,走火入魔,“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于是爱绿的“我”自私地,愚蠢地,无情地囚住了美好的渴望光明渴望自由的绿。作者是含着眼泪,含着痛楚,含着忏悔与自责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行动。被囚禁的绿顽强地生长,“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此时的作者内心仍旧是喜悦的,因为他“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囚了绿,他却充满了喜悦。被囚禁的绿拼命挣扎,试图寻到光明,“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但爱绿的“我”依旧怀着自私的心想束缚绿,占有绿,因而抱怨道:“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此时的“我”有一丝的忏悔吗?没有。有的只是爱绿的心朝着扭曲的爱的轨道越走越远,有的只是囚绿的行和对绿的抱怨。他说“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这样执著地保持自私的心,这样义无反顾地囚禁着绿,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如果《囚绿记》只忠实地记录了作者爱绿的喜悦,而不再有后来的情感变化,不再有“爱的扭曲”这个不堪回首的阶段,那这篇散文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绝不会这样大,而作者也绝不会让很多作家以敬重的口吻回忆着。巴金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忏悔自我是每一个有良心的文学家创作的重要内容。巴金在痛苦的煎熬中完成的《随想录》告诫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人必须敢于说真话,真实地活着。在《随想录》的《小狗包弟》一文中,巴金忏悔了自己为了自保而把小狗包弟送上解剖室的事。他说:“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他不愧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鲁迅是勇于解剖自我的,他曾写过一篇小说《一件小事》,忏悔“我”对车夫的态度。

陆蠡也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他的《囚绿记》正是他自己心灵的忏悔录。文章不但真实地记录了他爱绿、赞绿的心,记录了他囚绿的行,更记录了囚绿之后他日渐遭受的心灵折磨以及内心的不安宁和伴随而来的自责和忏悔。这一句句对过去的反思与自责充满了忏悔,作者是以事后的清醒来记录爱绿的自己怎样沿着自私的轨道而越走越远。他说“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他清醒地直面自己心灵深处的阴暗和恶念。他慢慢在日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的常春藤身上看到自己内心的恶,他说“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作者心灵的内疚、自责和忏悔。正如作家殷谦说的那样:“忏悔不是逃避而是担当,忏悔不是死亡而是再生,忏悔不是绝望而是希望。”可以说忏悔是陆蠡人格的清洗剂,是忏悔让他敢于直面自己自私的心,是忏悔让他从无限的‘海意中不断觉醒,并走向人格的成熟,是忏悔让有良知的他从自私之“恶”,走向解除绿的被囚和追求自由之“善”。

在散文集《囚绿记》序言中陆蠡曾说:“这集子就是我的一些吞吐的内心的呼声,都是一九三八年秋至一九四零年春季间写的。在这时期内敢于把它编成集子问世,是基于对读者的宽容的信赖的„„写这序的,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因此,《囚绿记》正是陆蠡对过去只知爱绿,不懂怎样表达爱的经历的总结,是对那一段因爱而生害的心路历程的自责和忏悔,文章以《囚绿记》为题,正是一语中的:既揭示了文章主旨,又暗示了作者忏悔之情。

三、爱的艺术

陆蠡对常春藤因喜其形,至于爱其性;他多情地描写了绿的美好形象,进而深情地歌赞了这美好而充满生机,不断追求光明,坚定不屈的绿。同时作者又饱含忏悔地反思了在爱绿、囚绿、释绿、怀绿的变化中自己心理的日渐扭曲和反思后又回归正途的历程。对绿的喜爱歌赞与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忏悔构成了《囚绿记》情感的主线,这两条主线的结合奏响了这篇散文蕴含的人生哲理,一方面作者这样的爱绿、赞绿,而另一方面却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囚住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深爱着绿却不能真正地用适合绿生长的方式去爱绿,爱绿带来的反而是害绿,爱得最真伤得最深,这就让读者通过文章,通过作者的心路历程去思考怎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怎样的方式才能使爱走上正确的轨道,这就是爱的艺术。引导读者思考爱的分寸与爱的艺术,我想不见得是陆蠡写作的初衷,但绝对是读者阅读了这篇散文后必然会引发的人生思考,这样的思考更增添了作品的永恒魅力。

陆蠡对绿的爱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作者对爱的艺术、爱的分寸的思考。第一个阶段初识绿时,“我”的爱是最单纯的,最本真的,对绿的出现是发自内心的欣喜和快乐的;“我”静观绿的颜色美、形态美、音韵美,感受绿的心灵美。此时的“我”内心是愉悦的,对绿没有独占的贪欲,有的只是欣赏,只是惊喜,只是赞美。

第二阶段“我”那单纯的爱慢慢变质,在爱的贪恋促使下,爱欲加强,魔念生出,对绿的占有欲占了上风,开始偏离真爱的方向和轨道,束缚绿的行动开始出场。此时的“我’,是不懂爱的,只知自己喜绿,爱绿,却不知怎样去珍惜绿,保护绿,尊重绿。“我”把绿牵到屋里来,以为自己离绿近一些就能让绿生长得更好一些,“我”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对待绿,而完全没有顾及绿的感受,这样的爱只满足了自己的私欲,只符合了自己的需求,那是扭曲的爱、自私的爱。正如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所说:“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因为有了没能真正地爱绿的经历,有了对过去生命的悔恨,“我”才在不断反思中清醒,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着‘绿友’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我”在反思后痛苦地明白自己因为爱而把绿牵进小屋,是对绿最大的伤害,是把绿当作囚犯一般看待了。因为有了对爱的心和爱的行的反思,有了对爱的艺术的思考,才有了后来“我’,痛定思痛后的释绿,“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因为反思后的“我”,得了爱的真谛:真正的爱是要让被爱的对象自由地生长,爱是要用利于被爱的对象的方式来表达。因为有了这样的反思,这样的对爱的艺术的思考,离开北平一年了的作者才会饱含深情地说:“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此时的“我”的情感回归到正确的爱的轨道上,表达爱的方式变得成熟而有深度。这就是“我”爱绿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在爱的本心引导下,“我”反思了自己一度失去正确方向的错误的爱的举动,然后爱得到了回归和升华,此时的爱是最真诚的方式,是“有一种爱叫放手”,因为顺应爱的对象的本性,用恰当的方式去爱,才能促进爱的对象的自由发展和幸福生活。《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就是一个懂爱会爱能很好表达爱的艺术家,他种的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因为他懂得真正的爱不是自私的,更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束缚被爱的人或物;顺应爱的对象的本性,用恰当的方式促进爱的对象的自由发展幸福生活,这样的方式才算真正的爱。他说“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吾不害其长而己.„不抑耗其实而己”“他植者则不然.„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爱的对象也是宽广博大的,对物的爱对人的爱其实都应该讲究艺术讲究分寸,爱得有分寸,才不会有伤害。

怎样的爱才是懂得爱的艺术的,是“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那般的占有型的,是“我用自己的方式悄悄地爱你’,的悄无声息的默默奉献型,还是„„《囚绿记》的作者陆蠡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爱要有分寸,爱要讲艺术,爱要真,爱要深;但爱更要用利于你爱的人或爱的物成长、发展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才能使爱走上正确的轨道,使被爱的人或物拥有自己发展的空间,才能更好地成长。

《囚绿记》就是这样一首绿的赞歌,也是一篇自我忏悔的文章,同时还是在绿的歌赞与“我”的忏悔二重奏的基础上奏出的关于爱的艺术的哲理性散文。它的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和多义的。

《囚绿记》的赏析

囚绿记

《囚绿记》

囚绿记

囚绿记

囚绿记

囚绿记

囚绿记

囚绿记

《囚绿记》教案

歌赞与忏悔的二重奏—《囚绿记》主题的多义性赏析
《歌赞与忏悔的二重奏—《囚绿记》主题的多义性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囚绿记赏析 多义性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